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生產毒奶粉的乳業巨頭為什麼都是私營企業?

[複製鏈接]

120

主題

2291

帖子

562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嘟嘟1218 發表於 2008-9-21 23: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國家質檢總局在完成嬰幼兒奶粉三聚氰胺全國專項監督檢查后,又緊急組織開展了全國液態奶三聚氰胺專項檢查。重點抽查檢驗了產品市場佔有率達70%以上的蒙牛、伊利、光明、三元、雀巢等知名品牌企業生產的液態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18日公布檢驗結果,蒙牛、伊利、光明多個品種的液態奶都含三聚氰胺。

三元的奶粉和液態奶都沒有問題。

按照張維迎和周其仁等經濟學家們的理論,國有企業搞不好是因為企業不是自己,所以沒有盡心盡責地經營好國有資產的動力,只有把國有資產變成私人財產,讓企業家成為真正的所有者,企業才能經營好。按照經濟學家們的「產權理論」,國有企業搞不好的根源是喪失了最終所有者的監督約束,搞好國有企業的唯一辦法就是將公有資產私有化到個人頭上。按照吳敬璉先生的理論國有企業要搞好就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他認為以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監督會組成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的核心。他的這一主張被寫進了十五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認為只要把公司制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了,公司制企業自然就充滿生機和活力,國有企業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當前許多國有企業搞不好是因為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

蒙牛、伊利都是上市公司,蒙牛、伊利、聖元,這些私營企業的確有經濟效益,蒙牛自己說,他們「創業 8 年,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蒙牛速度」和「蒙牛奇迹」。 2006 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 162.46 億元, 同比增長 50.1% ,年均遞增 138 %; 實現 利潤 7.27 億元,同比增長 59.21% , 年均遞增 182 %; 完成稅收 7.8 億元,同比增長 60.11% , 年均遞增 158 %;主要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達到 35% 以上; UHT牛奶銷量全球第一,液體奶、冰淇淋和酸奶銷量居全國第一;乳製品出口量、出口的國家和地區居全國第一。

可這樣的效益是建立在對消費者生命健康損害的基礎上的。

北京三元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國有獨資企業,是以農牧業為基礎多元化經營的大型綜合企業集團,是首都最大的副食品生產供應基地和現代化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在三元的網站上,我沒有查到三元的業績,是像蒙牛一樣一年實現利潤幾個億,還是虧損多少萬。但是,三元的產品是合格的。

我很想知道我們的經濟學家們如何解釋這一現象。

我們通過考察蒙牛的「超速」成長史,應該可以了解為什麼蒙牛的產品中也大量存在三聚氰胺。

蒙牛創立於1999年,蒙牛從發起成立時的9個人,900多萬元的第一批投入資金。5年中其業務年均增長速度達到驚人的365%。蒙牛上市到如今市值超過40億港元。

牛根生在創立蒙牛之前曾任伊利股份董事會執行董事、生產經營副總裁,在如今蒙牛董事會中,另有3名成員也曾在伊利擔任重要管理職務。

經歷了國內上市努力的失敗后,2002年6月,蒙牛管理層與摩根斯坦利、鼎輝、英聯三家外商投資機構定下協議:外資投入2.16億元,只佔32%的股份,即 2000多萬股,摺合起來,「蒙牛股份」的外資進入成本為10.1元/股。另外,若蒙牛在未來3年的年盈利複合增長不能達到50%,蒙牛管理層就必須將所持有的7.8%股權,即7830萬股轉讓給摩根士丹利等策略股東;反之,若達到50%的增長幅度,這3家股東就將把同等數量的股權轉讓給管理層。幸運的是,到了2003年8月,牛根生就已經提前完成任務了。「蒙牛股份」的財務數據顯示:稅後利潤從7786萬元增至2.3億元,增長了194%。

2004年3月23日,牛根生以各1美元的象徵性代價,從三家外資投資者手中獲得了上市公司「蒙牛乳業」4600萬股股份,價值1.8055億港元。

2004 年6月,蒙牛在摩根斯坦利、鼎輝、英聯三家外商投資機構的幫助下,在香港成功上市,蒙牛乳業(hk2319),公開發售3.5億股,公眾超額認購達206 倍,股票發行價高達3.925港元,全麵攤薄市盈率19倍,ipo融資近14億港元。同時也給予其同業最大競爭者伊利重重一擊。

蒙牛乳業沒有政府性投資和國內投資機構入股,是一家由自然人持股同時又吸納境外投資機構股的企業。股本結構中,牛根生的個人持股比例佔6.1%。眾多管理層以及業務夥伴通過信託方式持股,摩根士丹利等外資機構也繼續持股。

蒙牛上市之後,外商投資機構又與蒙牛簽訂了一份協議:要求蒙牛未來3

年的年盈利複合增長達到50%,也就是說蒙牛在2006年的稅後利潤要達到5.5

億元以上,如果稅後利潤率保持4.5%,2006年銷售額需要在120億元以上。否則,沒收蒙牛管理層7830萬股給外資。

本人以為,為了達到該協議的目標,蒙牛使用三聚氰胺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們同樣可以通過了解伊利近幾年的變化了解其產品中也會出現三聚氰胺的原因。

伊利起家於呼和浩特市回民奶廠,起家時的註冊資本只有40萬元,性質是國有企業,1996年伊利在上交所上市。擁有國有股3200萬股。

2001年,伊利公司開始MBO(私有化)。

為了對中高層管理人員實行期權激勵,為了便於持股,伊利公司用激勵資金註冊了啟元投資有限公司,企業法人即為鄭俊懷。其中,鄭俊懷出資2540萬元,楊桂琴出資34萬元。2002年,呼和浩特市國有資產管理局持有的伊利國家股全部被劃撥到市財政局名下,並於當年將其中的500萬股(佔總股本的3.41%)有償轉讓給啟元公司,至2003年末,股份持有增至4.38%,成為伊利股份的第二大股東。而啟元則是由伊利20多位高管組成的投資公司,其中鄭俊懷的股份最多。

華世商貿於1999年底成立,註冊資本50萬元,張顯著和李永平分別出資20萬、30萬元。2002年11月增加註冊資本415萬元,由鄭海燕、馬慶、李鳳蘭三人共同繳足,他們三人分別是鄭俊懷之女、楊桂琴的丈夫、李永平之母。鄭海燕以佔49.47%的比例為華世商貿第一大股東。

2002年10月,伊利董事長鄭俊懷在董事會上提出購買國債的想法。11月開始,近3億元資金陸續打到閩發證券。截至2004年9月7日,已售出所持全部國債,收回資金2.2億元,累計虧損775萬元。

2003 年3月,呼和浩特市財政局擬將所持伊利股份2802.87萬國有股轉讓給金信信託,佔總股本的14.33%。轉讓價格定為每股10元,而其時伊利的每股凈資產為9.54元,半年每股業績已經達到0.58元,該轉讓被市場指責為低價轉讓。7月,股權轉讓獲得批准完成過戶,金信信託成為第一大股東,受讓的股權性質由國有股變為法人股。

由於在時間和金額上,伊利股份的國債投資與金信信託的國有股收購幾乎吻合,市場懷疑國債資金很可能被騰挪出來,作為實施MBO的資金。

博時基金價值成長持有伊利3.30%的股份。2004年9月底,博時價值成長成為第一大流通股股東。金信信託是博時基金的第一大股東。 金信信託14.33%以購買國債渠道隱性轉移資金使得金信收購成功,董事長鄭俊懷為金信信託背後大股東。

啟元投資4.38%伊利20多位高管組成的投資公司,董事長鄭俊懷股份最多。

華世商貿2.16%有伊利高管層個別人士及親屬共同出資組建 。

2004 年12月20日,伊利股份「緊急停牌」。12月17日,董事長鄭俊懷、副董事長楊桂琴、董事郭順喜、財務負責人兼董事會秘書張顯著及證券代表李永平5人因涉嫌挪用公款,違法進行MBO被刑事拘留。2005年4月7日,伊利股份發布公告稱金信信託已於4月6日與呼和浩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金信信託將其持有的公司社會法人股5605.74萬股(佔總股本14.33%)協議轉讓給呼市投資公司,每股轉讓價格為5.352元,轉讓總價款為 3億元。呼市投資公司正是該市國資委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

2004年「伊利股份」的最大的競爭對手「蒙牛乳業」在香港成功上市,一次募集 14億港元,給予伊利一個重創;董事長鄭俊懷涉嫌挪用巨額公款進行MBO的醜聞,使「伊利」這個曾經在資本市場上最耀眼的績優藍籌股,一夜之間成為了 MBO風潮中一片被吹落的殘葉。 伊利要「鹹魚翻身」,在奶粉、液態奶里加點三聚氰胺也是「正常」的吧。

9月18日上午舉行的河北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河北省公安廳新聞發言人史貴中通報說,18日凌晨,又有涉及「三鹿問題奶粉」事件的12名犯罪嫌疑人被檢察機關批准逮捕。截至目前,被批准逮捕的涉案犯罪嫌疑人已達18名。警方共繳獲可疑化學品近300公斤,經河北省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局檢驗確認,其中有三聚氰胺222.5公斤,其餘正在檢驗中。被逮捕的18名犯罪嫌疑人,居住在石家莊市下屬的8個縣市區,涉及10家奶站(場、廳)。在上述犯罪嫌疑人當中,奶站(場、廳)的法人代表、經理、負責人12名,非法銷售三聚氰胺的人員6名。

如果說三鹿的問題是由N家奶站(場、廳)的中間商導致的,那麼蒙牛、伊利、聖元等,你們的問題又是由誰導致的呢?讓我們看看蒙牛、伊利、聖元自己吹噓的質量檢驗,如果真是這樣的檢驗,三聚氰胺是無論如何也跑不到奶粉和液態奶里去的,也就是說,這些奶里的三聚氰胺只能是由內部人員放的,奶農是不可能放的。

蒙牛公司說他們「在質量管理上創造性地採取了兩項舉措,被概括為「一凈一稠」。一是著眼「凈」,在國內第一個建起了「運奶車桑拿浴車間」。奶罐車從奶源基地每向工廠送完一次奶,都要在高壓噴淋設備下進行酸、鹼、蒸汽及開水清洗,上上下下,里裡外外,杜絕了殘留陳奶污染新奶,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草原牛奶的原汁原味。二是著眼「稠」,添加了「閃蒸」工藝,在百分之百原奶的基礎上再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從而牛奶聞更香飲更濃。

2003年,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部門嚴格篩選、檢驗、認證,認定蒙牛產品符合航天員專用標準。航天員的專用食品有著嚴格的篩選標準,有關規定達 8頁字之多,通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部門「

從市場到工廠,從工廠到牧場」的層層篩選,並經多次物理、化學、微生物學的檢測,認定蒙牛產品符合航天員專用標準。

伊利集團說,他們的液態奶事業部新工業園是亞洲最大、最先進的液態奶生產基地。生產線。主要生產伊利純牛奶和乳飲料系列產品,目前日處理鮮牛奶1800噸。生產車間環境達到食品級GMP要求;其生產全過程:計量→原奶檢驗→收奶→過濾→降溫→貯存→牛奶巴氏殺菌及標準化→巴氏奶貯存→預熱→配料→均質→冷卻 →貯存→UHT殺菌→無菌待裝→無菌灌裝→成品自動裝箱、碼垛→自動立體倉庫貯存→保溫試驗合格→出廠,均實現全自動控制。

聖元公司說「自1999年至今,聖元公司一直致力於加強奶源基地建設,分別在三江平原、松嫩江平原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各奶源基地環境優美、遠離污染,為公司優質、無污染的原料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公司投資70萬元引進了丹麥福斯公司FT120型乳品全組分析儀,可測定乳脂、乳糖、蛋白質、冰點(防止摻水)、密度、酸度、乳固體和非脂乳固體等,此外,還利用各種理化手段可檢測出含鹽、鹼、硝酸鹽、亞硝酸鹽、胺鹽、尿素、澱粉、蔗糖等的攙假乳或低質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按質論價體系,獎優罰劣,不斷的提高原料奶質量。另外,公司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從2002年6月1日起對公司各生產加工基地的原料奶進行抗生素控制,嚴格按照GB 4789.27-94的標準對原料奶進行檢驗,對廣大的奶農進行宣傳與教育,對於含有抗生素的原料奶拒收,保證最終產品的質量,有效防止了不良原料引起的食品安全危害及疾病傳播,達到了產品質量零缺陷。並引進國際著名生產設備(德國ROVEMA公司和瑞士INDOSA公司設備),進行全程質量生產管理,實現當日收奶,當日生產,保證產品始終擁有第一天的新鮮我們無法想象,這樣嚴格的檢驗,奶粉、鮮奶中的三聚氰胺一定是自己長了腳走進去的。
"中國人"這個稱號沒有什麼對不起我的. 能成為她的一員,我已很深感榮幸!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9-22 02:0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嘟嘟1218 於 2008-9-21 23:32 發表 [中國生產毒奶粉的乳業巨頭為什麼都是私營企業? - 時事述評 -  backchina.com]  
國家質檢總局在完成嬰幼兒奶粉三聚氰胺全國專項監督檢查后,又緊急組織開展了全國液態奶三聚氰胺專項檢查。重點抽查檢驗了產品市場佔有率達70%以上的蒙牛、伊利、光明、三元、雀巢等知名品牌企業生產的液態奶是否含有 ...

是一篇擺事實講道理的好文章. 有根有據.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70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2

積分
50
3
kevin3000 發表於 2008-9-22 04:06 | 只看該作者
好文章,繼續徹查,找到源頭,一網打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主題

276

帖子

8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7
4
tonyecc 發表於 2008-9-22 07:15 | 只看該作者
fsspider扣分不用理由,只因為他是混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69

帖子

4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2

積分
43
5
tang6518 發表於 2008-9-22 08:52 | 只看該作者
支持樓主的質疑!
是否有人可以請張先生等一些鸚鵡來解釋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14: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