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教對中國文人的影響

[複製鏈接]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17 14: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佛經伴隨著西域負有傳教任務的僧人來到中原,但由於語言的阻隔,一般人都看不懂,不知它到底講些什麼。於是,漢譯佛經的工作便應運而生。中國讀者通過譯文,了解了大量梵文佛典本身就像浩瀚的文學作品。其雄壯的氣勢、活躍的思維、空靈的文筆、優美的詞藻,給因循相習的中國文學園地吹來了春風。

馬鳴的《佛本行贊》勢如高山流水,敘述了釋迦牟尼的一生,樹立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

    《法華經》、《維摩詰經》、《百喻經》以幽默、細膩的筆觸,表達了深奧的佛理,為晉唐小說提供了借鑒。印度史詩《拉馬耶那》中的哈奴曼,被一些文學家看作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

   不要以為文士戀功名,僧侶愛清靜,兩者風牛馬不相及。其實讀書人與出家人的交往,是屢見史冊的。尤其在唐代,詩人大多親近佛教,並視之為清高,產生了不少游山寺、與僧人贈答以及代僧人而作的作品。最能說明問題的,是苑鹹的《酬王維》:

    王員外兄,以予嘗學天竺書,有戲題見贈。然王兄當代詩匠,又精禪理,枉采知音,行於雅作,輒走筆以酬焉。又久未遷,因而嘲及。

蓮花梵字本從天,華省仙郎早悟禪。

三點成伊猶有想,一觀如幻自忘筌。

為文已變當時體,入用還推間氣賢。

應同羅漢無名欲,故作馮唐老歲年。


   苑鹹的自序及酬詩,反映了王維虔誠奉佛、淡泊名利、創立詩體佛教文學的情形。

    其實,不僅是唐朝,歷代都有詩人和僧侶的接觸、相互影響,因而擴大、提高了詩歌的題材和境界。比如,「諸行無常」是佛教的重要理念,曹操的《短歌行》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顯然也受佛學的影響,在棄官回鄉后寫下的《歸園田居》中,就有兩句反思:「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唐代大詩人王維,晚年寄情山水,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宣揚隱士情趣和佛教禪理。在《愚公谷》詩中,他感慨地問道:「寄言塵世客,何處欲歸臨?」唐代詩人李坤則是熱情地讚揚佛門,在《晏安寺》中有這樣兩句:「寺深松桂無塵事,地接荒郊帶夕陽。」其他諸如孟浩然、韋應物、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的詩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禪宗思想的影響。試舉兩例:

孟浩然《題義公禪房》云: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

柳宗元《晨詣超師院讀禪經》云: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

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

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孟浩然的詩,在欣賞義公習禪環境的同時,流露出觀蓮花而知其不染之心的看法。柳宗元的詩,描述了他晨讀佛經,在自然環境中欣然領悟的情形。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七八歲時,經常夢見自己當了和尚;成人後,喜歡親近禪門高德。他深諳佛理,后築室於黃州城東,因以「東坡居士」自稱。他的詩文中,處處閃爍著智慧的靈光,如其《地獄變相偈》云:

我聞吳道子,初作酆都變;

都人懼罪業,兩月罷屠宰。

此畫實無相,筆墨假和成;

譬如說食飽,何處生怖汗?

乃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人了此言,地獄自破碎。

   蘇軾見吳道子所繪地獄變相圖,筆力勁怒,變狀陰怪,使見者無不毛骨悚然,驚駭不已,便聯想到如果人人都行善積德,地獄也就不攻自破,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出家人中也不乏吟誦的好手,《全唐詩》收有二千二百餘位詩人的作品,其中就有寒山、拾得、豐干、懷素、貫休等一百十多位僧人的詩篇。他們的詩大多飄逸無礙,諷詠了心境冥會、優遊物外的境地。尤其是寒山的詩,不加雕琢,脫口而出。其自雲——

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

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

不恨會人稀,只為知音寡。

若遣趁宮商,余病莫能罷。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歷代都出過著名的詩僧:唐釋皎然是個傑出的詩人,詩句雋麗,受到顏真卿、韋應物的推崇,有詩集《杼山集》及《詩式》、《詩評》等著作。宋釋契嵩,博通內典,有紮實的文學根基,著有《鐔津集》。元釋本誠(覺隱)、大欣(笑隱)、圓至(天隱),時稱「三隱」,均以詩自豪。明釋斯學,天分甚高,為詩極工,吐詞自然秀拔,著有《幻華集》。清釋湛性,師承王士禎,名揚詩壇,著有《雙樹軒詩抄》。

   佛教傳入中國,給文學帶來了新的題材、新的意境、新的文體和新的辭彙,使文學的天地更加廣闊;作為回報,文學以奇妙的構思、形象的語言、優美的辭藻,幫助佛教登堂入室,走進社會各階層。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22: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