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化歷史[9月11日]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9-11 10: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小說家歐·亨利誕辰(1862年)-----

    1862年9月11日,美國小說家歐·亨利出生於美國北卡羅米納州的一個小鎮上,原名威 廉·西德尼·波特,他的父親是一個醫生。他從15歲起就在叔父的藥房裡當學徒,後來,他還放過兩年牛,做過 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和銀行出納員。
    1896年,歐·亨利因涉嫌銀行少了一筆為數不多的款子而無故被判處5年徒刑。在獄中 ,他就以「歐·亨利」為筆名,在當時有名的《麥克呂爾》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出獄后,他來到紐約,混跡於 小客棧、公寓、公園、小酒館、貧民窟及下等劇場等地。他說自己是紐約「400萬」小市民中的一員,而不是「 400個」富翁之一。
    歐·亨利寫作勤奮,幾乎以每周一篇的速度,向報刊提供短篇小說,他寫的小說約有 300篇。按題材分,基本上屬於3類:寫中美洲的,寫美國西部的與寫紐約市特別是曼哈頓區的。其中最好的是寫 紐約的。他把紐約曼哈頓區一帶的街道小飯館、破舊的公寓的氣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頓的桂冠詩人」 之稱。由於歐·亨利一生頗多困頓,與「小人物」有著共同的命運。他的小說既具有幽默的作品帶來「含淚微笑 」的效果,同時也加深了作品的現實的社會意義。
    歐·亨利的最優秀的十幾個短篇,至今仍然擁有不少讀者。其中《麥琪的禮物》、《 警察與讚美詩》、《最後的藤葉》、《帶傢具出租的房間》、《市政報告》、《黃雀在後》和《我們選擇的道路 》等篇,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作者對美國社會生活的描寫,愛憎分明,對失意落魄的小人物深表同情,用含淚 的微笑嘲諷資本主義社會。歐·亨利的作品,情節富於戲劇性,在結尾往往出現意料之外的結局。他獨具特色的 小說做法,對美國短篇小說創作影響很大。
    歐·亨利是美國本世紀初頗受讀者歡迎的短篇小說家。由於他經濟上的經常拮据,終 於因病與飲酒過度,於1910年過早地死去了,終年49歲。


國務總理熊希齡組成「名流內閣」(1913年)-----

    1913年9月11日,熊希齡內閣正式成立,熊希齡任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其他總長是: 外交孫寶琦,內務朱啟鈐,陸軍段祺瑞,海軍冠雄,教育汪大燮,司法梁啟超,交通周自齊,農林、工商張謇。 國民黨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利用以中間派自居的進步黨作為實現帝制復辟的工具。7月 ,他授命進步黨名譽 理事熊希齡組閣。進步黨受寵若驚,企圖乘此擴張黨勢,組成一個完全的政黨內閣。梁啟超便擬定內政、外交、 軍事、實業、行政、教育等方面的施政綱要。但袁世凱把持陸軍、內務和外交等要害部門,熊希齡只拉進梁啟超 、汪大燮和張謇,組成所謂「名流內閣」。

俄國科爾尼洛夫叛亂被粉碎(1917年)-----

    俄國沙皇統治被推翻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了國家權力。它在1917年7月血腥鎮壓 革命群眾后,宣布要用鐵 和血的手段建立秩序。
    新任俄國最高總司令科爾尼洛夫,在美英法等協約國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於9月7日發 動了叛亂。他以維護首都秩序 為借口,把親信部隊--克雷莫夫的哥薩克第3騎兵軍和由高加索山民組成的「野蠻 師」調往列寧格勒,不僅要鎮壓工兵代表 蘇維埃,而且向臨時政府提出最後通牒,逼臨時政府成員全體辭職,並 把全部政權轉交給他。叛軍還宣布在首都,喀琅施塔得 、芬蘭、愛沙尼亞等地實行戒嚴並成立戰地法庭。
    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不得不求救於蘇維埃,而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掌權的蘇維 埃又不得不借重於布爾什維克黨 。布爾什維克黨同克倫斯基、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結成暫時聯盟,共同對付科 爾尼洛夫。
    在黨的號召下,彼得格勒等地的工人和士兵積極地行動起來,波羅的海艦隊的水兵也 積極地投入了粉碎科爾尼洛夫叛 亂的鬥爭,9月12日,克雷莫夫看到叛亂成功無望而自殺,科爾尼洛夫被撤職並 被逮捕。叛亂被粉碎了。



國民黨寧、漢、滬三方實現統一(1927年)-----

    1927年9月11日,國民黨寧、漢、滬(西山會議派)在三方代表在上海舉行談話會,商討 統一黨務和寧、漢政府合併改組辦法。寧派力主非汪精衛下野無以平黨員之憤,於是汪精衛於13日通電下野。
    13日,三方決定:由寧、漢、滬三方各推委員會組行使黨務政治的最高機關中央特別 委員會;中央政治委員會及中央政治會議暫撤銷;寧、漢兩政府合併改組;推汪精衛、譚延愷、蔡元培、謝持起 草統一宣言,並推張繼、于右任、何香凝、李石曾、蔡元培5人代行監察委員職權。
    15日,國民黨特別委員會在南京成立。推定李宗仁、汪精衛、胡漢民、譚延愷、孫科 等32人組成中央特別委員會。
    17日,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發布宣言,宣布從前對立之三黨部,均不復行職權,從 前三方互有攻擊之言論,皆成陳跡,不得復引為口實。並聲言:一方面繼續清黨,不使全黨中有不忠實黨員;一 方面要繼續北伐,在最短期間,完成中國的統一,以圖「三民主義之實現」,「拯全國同胞於水深火熱之中」, 而完本黨之天責。20日,南京國民政府發表成立宣言。宣言追溯了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成立以來的歷史,提出繼 續北伐、完成全國統一;廢除不平等條約,恢復民族國家獨立、自由、平等地位;掃除貪污腐敗,樹立「革命政 府」之模範等施政方針,並提出當務之急是要肅清共產黨。



日兩軍鏖戰平型關內外(1937年)-----

中國軍隊在戰壕中抗擊日軍進攻


    1937年9月11日,日軍進至河北蔚縣附近,以一部南向淶源,一部西向山西靈丘進擊。 歸屬第二戰區的第十七軍及第七十三師與日軍鏖戰,逐步西撤至平型關一線。
    22日黃昏,日軍第二十一旅團向平型關進攻,被第七十三師擊退。翌日,日軍再度向 平型關、團城口一線進攻。平型關守軍第七十三師、第八十四師獨立第八旅諸部,與日軍展開血戰。
    23日,新編第二師、第七十一師、第三十五軍傅作義諸部向前線開進。
    25日拂曉,第七十一師調整了部署全力攻擊團城口正面之日軍,而以新編第二師攻擊 團河口東北的日軍。當日晨,日軍一支有護衛的輜重部隊自靈丘西進,進入了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的伏擊圈,遭到 第一一五師的突然襲擊。由於第一一五師消滅了日軍輜重部隊,截斷了交通線,為正面陣地的中國軍隊圍殲日軍 創造了有利形勢。日軍第二十一旅團陷入重圍。板垣遂命令步兵第四十二聯隊主力向平型關增援。26日,第一一 五師主動撤離,轉入敵後游擊。日軍第四十二聯隊遂投入戰鬥。日軍第二十一聯隊也於 28日投入平型關正面的作 戰。27日至29日,雙方展開激烈的爭奪戰,相持不下,傷亡累累。
    這時,日軍增援部隊陸續趕到,關東軍一部於27日投入平型關地區的戰鬥。關東軍另 一部也向茹越口一線中國軍隊第三十四軍陣地進攻,第三十四軍不支而潰。28日,茹越口失守。29日,鐵角嶺失 守,平型關中國軍隊腹背受敵。9月30日夜,前線各部隊奉命撤離戰鬥。
    大1980年9月11日土耳其軍隊在政變中奪權WT 1179 圖:軍方在土耳其奪了權9月11日 ,在美國官員稱之為一次「拯救民主」 的嘗試中,土耳其軍方今天發動一次顯然是不流血的政變,罷黜了蘇萊曼 -德米雷爾總理及其政府,解散了議會。
    土耳其是美國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東地中海的一個主要盟國。在伊朗國王被推翻之 后,就更顯得重要。新領導人海達爾- 薩爾土克將軍因其造成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美國保持良好關係而聞名。
    文官政府無能解這個國家的許多經濟、政治問題。政變反映了人們對此忍無可忍。3個 月以來,因為黨的派系鬥爭,議會一直不能任命一位新總統。更有甚者,在過去一年裡恐怖活動殺害了2000人, 一場內戰隨時可能爆發。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開播(1941年)-----

    1941年9月11日,在太行山麓涉縣沙河村,陝北新華廣播電台增設了英語廣播。英語播 音在漢語普通話廣播結束后播出20分鐘,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報道我軍勝利的消息和解放區人民的新生 活。這是黨中央直接領導下的對外廣播的開始,我黨通過電波衝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新聞封鎖」,把中國人民 的聲音傳向世界。新華廣播電台的第一位英語播音員是魏琳。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對外廣播的語種和播音時間不斷增加,編輯、記者、翻譯和播音 隊伍逐步壯大,如今的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已成為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的電台。
    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十分重視外宣工作,鄧小平同志曾揮毫為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題寫台名。1996年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創辦55周年之際,江澤民總書記欣然為國際廣播電台題詞:「聲音傳五洲 ,朋友遍天下。」
    目前,從隊伍上看,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外宣從業人數最多;從語種上看,中國國際廣 播電台使用43種語言對外廣播,外宣語種最多;從覆蓋面積上看,國際廣播電台覆蓋面積最大,基本上能有效地 覆蓋全球;從節目播出量上看,播出時間長,業務量大;從「落地」效果上看,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是外宣在海外 落地最有效的渠道,海外聽眾來信是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在海外影響的最明顯的晴雨表。1998年,中國國際廣播電 台從近180個國家和地區收到約68萬封聽眾來信。對於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節目,很多國家的聽眾已不限於個別收 聽,而是自發地組織起來,成立「聽眾俱樂部」、「聽眾之會」等形式的聽眾收聽組織。現在有2000多個海外聽 眾組織保持著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聯繫。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在海外受眾中能達到這種傳播效果,說明了我們國 家外宣工作影響是很大的。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作為國內唯一一家以海外受眾為傳播對象的國家級電台,集中了一 批集采、編、譯、播於一身的高素質新聞從業人員。他們熱愛廣播事業,默默無聞地為國家的外宣事業做貢獻。 不少人對對象國家的語言、文化有獨特研究,采編的節目十分精彩。其中,有2人獲「韜奮新聞獎」,1人獲「韜 奮新聞獎」提名獎,3人獲「范長江新聞獎」提名獎,4人獲「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稱號,1人獲「全國優秀新聞 工作者」稱號。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遍布世界各大洲的29個記者站,每天從世界各地向國內發回各種最新的國際報 道,供中央「三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使用。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43種語 言、每天播出211個小時的廣播中,英語和華語(包括普通話和廣州話)為全球廣播;對亞洲地區,有日語、朝鮮 語、蒙古語、俄語、越南語等20種語言廣播;對非洲和亞洲西部地區,有豪薩語(對西部非洲)、斯瓦希里語( 對東部非洲)等8種語言廣播;對拉丁美洲地區有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2種語言廣播;對歐洲地區有法語、德語、 義大利語和俄語等14種語言廣播。
    過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因沒有自己的信息源,而大大制約了播齣節目的時效性、針 對性和權威性。現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有29個記者站分佈於世界各大洲,一線記者在第一時間,以記者口播或 現場報道的形式發回報道,大大提高了時效性。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還對華語、英語、德語、朝鮮語、蒙古語的新 聞實施直播,對重大事件,如黨代會、人大會、香港回歸、長江截流等進行英語、華語的現場直播。與此同時,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時事》《中國話題》《國際縱橫》等新聞性專題節目的創辦,也大大增強了新聞報道的 深刻性、權威性。
    對周邊國家和地區,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採取短波、中波和調頻幾種辦法對外廣播;對 於遠距離廣播,採用大功率發射機和將節目送上衛星的辦法,實施全球覆蓋。1995年,國際台將24套節目送上了 亞洲二號衛星;1998年,開始租用泛美公司的泛美二號、三號、四號、五號衛星來傳送節目。為了使對外廣播有 效地進入西方主流社會,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還採取「借船出海」的辦法,直接與國外電台開展互轉和租機業務合 作,使中國的對外廣播節目直接「落地」海外,有效地擴大海外聽眾隊伍,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目前,中國國 際廣播電台的專題節目已經發展到近500個,節目形式進一步與外國聽眾的心理趨近。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對外廣播還利用國際網際網路進行覆蓋。1998年12月,中國國際廣播 電台開始將英語、德語、西班牙語和普通話、廣州話廣播節目的文字和聲音送入了網際網路。到2001年中國國際廣 播電台建台60周年之際,將實現節目全部入網。

東條英機自殺未遂(1945年)-----

    東條英機(1884~1948),日本內閣首相,甲級戰犯。東京都人。出生於軍閥家庭。陸 軍大學畢業,是一個軍國主義職業軍官。畢業后歷任駐德國大使館武官、陸軍省軍務局動員課長、參謀本部作戰 課長。1931年參與策劃「九·一八」侵華事變。1935年任關東軍憲兵司令官,曾殘酷鎮壓中國東北人民,后升任 關東軍參謀長。1937年「七·七」事變后,率領「東條兵團」侵入中國承德、張家口和大同等地。1938年任陸軍 省次官。1940年出任近衛文磨內閣陸軍大臣,瘋狂主張擴大侵華戰爭和發動對美、英的戰爭。1941年10月繼近衛 之後組閣,任首相兼陸軍大臣、內務大臣、軍需大臣和總參謀長等要職,同年12月8日終於發動太平洋戰爭,把侵 略從中國擴大到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1944年7月在日本敗局已定和國內矛盾激化的形勢下,被迫下台。1945年9 月11日自殺未遂,經遠東軍事法庭判處絞刑,1948年12月23日被處死。


巴基斯坦立國運動領導人真納逝世 (1948年)-----

    真納(1886~1948),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巴基斯坦立國運動領導人。生於卡拉奇 。在英國倫敦林肯法學院學法律,在孟買高等法院當律師和臨時推事。1906年參加國大黨。1910年當選為印度中 央立法議會議員。1913年參加印度穆斯林聯盟,曾多次擔任主席。早期主張印度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協商訂立 印度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和解的協定;后因不滿意國大黨對待穆斯林的態度及甘地的非暴力和不合作抵抗運動, 1920年與國大黨決裂。1922年再次當選為印度中央立法議會議員,並作為印度穆斯林的唯一代表出席圓桌會議。 1930年宣布穆斯林聯盟是印度穆斯林的唯一代表性組織。1936年任穆斯林聯盟中央選舉委員會主席。后曾定居倫 敦,在樞密院法庭重操律師業。1938年回到印度。1940年穆斯林聯盟在拉哈爾舉行代表大會,通過了真納關於建 立巴基斯坦的綱領,主張在穆斯林人口佔多數地區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聯合組成一個伊斯蘭教的國家。1947年 印巴分治后,出任巴基斯坦自治領第一任總督、制憲議會主席。翌年9月因心臟病突發而逝世。



桃園經驗在全國推廣(1964年)-----

    1964年9月1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一個大隊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經驗總結》。「 桃園經驗」是1963年11月至1964年4月,王光美帶領工作隊在河北省撫寧縣盧王宕公社桃園大隊開展四清運動而後 總結出來的。其「經驗」的主要內容是:先搞紮根串邊,訪貧問苦,從小到大逐步組織階級隊伍;然後開展背靠 背的揭發鬥爭,搞「四清」;再集中地和系統地進行階級教育,開展對敵鬥爭;最後進行組織建設。「四清」的 內容已經不止是清工、清帳、清財、清庫,而是要解決政治、經濟、思想和組織上的「四不清」。中共中央批示 認為,「桃園經驗」是在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的一個比較完全、比較細緻的典型經驗總結,在許多問題上有普 遍性。值得在全國推廣。


日本恐怖組織「赤軍」成立(1969年)-----

    日本赤軍是1969年9月成立的日本極左的恐怖主義組織。其成員主要由20世紀60年代末 學生運動中的一些極端分子組成。其宗旨以城市游擊戰為手段,進行「世界革命鬥爭」。進行了一系列恐怖活動 。 1970年9月劫持日本航空公司「淀」號客機;1972年5月襲擊以色列特拉維夫機場,殺死旅客數十人;1973年7 月劫持日本航空公司一架波音 747飛機;1974年2月襲擊新加坡殼牌石油公司,佔領日本駐科威特大使館;1974年 9月襲擊法國駐海牙大使館; 1975年8月在美國駐馬來西亞吉隆坡領事館扣押了52名人質,要求釋放被捕的5名成 員,日本政府作了讓步;1977 年9月把一架日本民航客機動持到孟加拉國達卡,迫使日本政府釋放5人並付出6百 萬美元贖金。 80年代以來活動較少。據估計,其基本成員30人左右,在日本國內有支持者100餘人。與巴勒斯坦 一些極端分子及其組織有密切聯繫。其「本隊 」設在黎巴嫩,其他成員分散於敘利亞、利比亞、歐洲和東南亞等 地。其領導人為重信房子和岡本公三。



赫魯曉夫病逝 (1971年)-----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蘇聯共產黨第20次代表大會在
莫斯科舉行。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作題為《關
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全盤否定斯大林。

    赫魯曉夫於1894年4月17日出生在一個礦工家庭。24歲時,赫魯曉夫加入布爾什維克黨 。由於他具有高超的政治工作才能,逐漸從基層黨務工作者中脫穎而出。1935年,赫魯曉夫已成為莫斯科州委第 一書記兼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莫斯科州和莫斯科市的黨組織都在他的絕對控制之下。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患腦溢血突然去世,暫時代替他行使領導權的是馬林科夫、貝 利亞和莫洛托夫「三駕馬車」。當時,赫魯曉夫只是中央主席團委員和中央委員會書記。為掌握最高領導權,推 行改革,赫魯曉夫首先聯合其他委員除掉了貝利亞。1953年9月,赫魯曉夫被任命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在1956年蘇共第20次代表大會上,赫魯曉夫發表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 密報告」,揭露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現象。報告提出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強調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為肅 反擴大化所造成的冤假錯案平反昭雪,這在蘇聯、在社會主義陣營,乃至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產生了極其 深遠的影響。它打破了長期形成的凝固、僵化的局面,開始了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思想解放的新階段。
    赫魯曉夫執政后,試圖突破「斯大林模式」的經濟體制,改善國家的經濟狀況。他以 農業為突破口,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接著進行了以改組上層經濟管理機關為中心的工業、建築業改革。
    1957年6月,赫魯曉夫成功地挫敗了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等人反對改革、 企圖撤換中央領導人的行動計劃。1958年3月,赫魯曉夫出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集黨、政大權於一身。
    在經濟改革的同時,赫魯曉夫還進行了政治改革。他提出必須經常更換黨的領導機關 成員的主張,並將其寫進新黨章。他還廢除了每月發給高級官員津貼的規定。為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他把 統一完整的黨分成兩個平行的黨,一個管工業,一個管農業。
    在赫魯曉夫長達11年的執政期間,進行了不間斷的改革。雖然改革取得一些成就,但 也造成了許多錯誤。赫魯曉夫生性急躁,缺乏考慮,急於求成。這使得許多從原則上說是正確的改革措施,結果 卻事與願違。他還主觀地認為社會主義在蘇聯取得了完全和最後的勝利,蘇聯已進入全面開展共產主義建設的時 期,提出了許多超越現實的口號和目標。赫魯曉夫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央集權和計劃經濟的舊體制,也沒能有 效地推行政治體制改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是一個失敗的改革家。
    1964年10月15日,赫魯曉夫被迫退休,1971年9月11日,他在莫斯科因心臟病複發溘然 長逝。赫魯曉夫是第一個敢於向社會主義舊政治、經濟模式挑戰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實踐對整個社會主義世界的 影響是巨大的。

智利總統阿連德在政變中以身殉國(1973年)-----

    1970年9月,在智利六年一屆的總統大選中,人民聯盟候選人、社會黨領導人薩爾瓦多 -阿連德獲勝。同年11月3日,以阿連德為總統的人民聯盟政府(通稱阿連德政府)宣告成立。在當代拉丁美洲歷史 上,阿連德政府的成立,是繼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后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它在世界各國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1970年9月大選結果,人民聯盟候選人阿連德獲得選票最多,佔總票數的36.3%;右派 組織國民黨候選人豪爾赫-亞歷山德里獲得選票的35%;中派組織基督教民主黨候選人獲得選票的28%。阿連德所得 選票未能超過半數。根據智利憲法規定,在這種情況下,總統必須在得票最多的兩名候選人即阿連德和亞歷山德 里之中推選。因此,總統人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議會議席中占第三位的基督教民主黨的態度。當時,基督教民 主黨一方面看到人民中具有強烈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要求,不想倒向右派;另一方面又不相信阿連德能保留資產階 級民主制度。於是,該黨向人民聯盟提出一個《憲法保護條例》,作為它支持阿連德當選總統的先決條件。其中 的主要內容包括:新選總統的活動必須遵從憲法,實行多黨政治;新政府必須尊重軍隊和警察的原有體制及其等 級制度,並不得建立同國家軍隊和警察相平行的其他武裝力量。人民聯盟為了爭得基督教民主黨的主持,作出必 要的妥協,宣布接受《憲法保護條例》。10月24日,議會兩院舉行聯席會議,由於得到基督教民主黨的支持,阿 連德被推選為總統。同年11月3日,阿連德為首的人民聯盟政府宣告成立。
    1973年8月,智利議會在右派勢力的操縱下,借口阿連德總統拒絕宣布經過修改的經濟 所有製法案,通過指責阿連德政府「 違反憲法和法律」的決議,公然宣布阿連德政府為非法,要阿連德總統下台 。這實際上是智利右派勢力把發動政變提到日程上的一個信號。美國報刊當時就認為:「這一步驟是發動政變的 公開號召」。
    1973年9月11日,智利武裝部隊三軍司令和警察首腦,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了政變。政 變部隊首先佔領了海港城市瓦爾帕米索,接著控制了首都聖地亞哥總統府前的廣場,宣布成立了一個以陸軍總司 令皮諾切克將軍為首的軍政府委員會。軍政府委員會通過廣播要求阿連德總統立即辭職,並許諾提供飛機,送他 與家屬及合作者一起離開智利,阿連德總統對此表示堅決拒絕。政變部隊開始向總統府發起進攻,除使用坦克外 ,還出動飛機對總統府進行轟炸和掃射。面對政變部隊的進攻,阿連德總統忠於職守,毫不退卻,決心誓死保衛 智利人民的事業。他辭退了總統府內被認為不能依賴的軍隊官兵和警察,率領30餘名總統衛隊的戰士,堅持抵抗 ,一直戰鬥到英勇犧牲。執政不滿3年的阿連德政府被右派發動的軍事政變推翻。
    政變結束后,智利軍政府宣布全國處於戒嚴狀態,禁止人民集會,解散議會,宣布有 進步傾向的政黨為非法,解散了全國工人聯合會。大肆逮捕忠於阿連德的政府成員和進步人士,連首都的國家體 育場也被用作臨時拘留所。軍政府還宣布,在阿連德政府實行土改時徵收的土地和其他財產,以及在國有化過程 中被徵收的工廠企業,應歸還原主。原有宣傳馬列主義的書籍被查禁、焚毀。全國頓時處於白色恐怖之中。


毛澤東就「真老虎,還是紙老虎」再發高論(1977年)-----

    1977年9月11日,毛澤東關於《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是不是真老虎的問題》發表。這 篇文章,毛澤東寫於1958年12月1日。文章從對立統一規律的基本觀點出發,指出「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也有兩 重性,它們是真老虎,又是紙老虎。」所以在戰略上要藐視它們,在戰術上又要重視它們。向階級敵人作鬥爭是 如此,向自然界作鬥爭也是如此。



我國與愛沙尼亞建交(1991年)-----

    愛沙尼亞,全稱愛沙尼亞共和國。位於歐洲東部波羅的海東岸。面積45100平方公里。 人口1 526700人(1993),愛沙尼亞人佔61.5%,俄羅斯人佔30.3%,余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等。 官方語言為愛 沙尼亞語。愛沙尼亞族多信奉基督教路德宗,部分農民信東正教。首都塔林。 資源有油頁岩、泥炭、磷鈣石、建 築材料等;森林占國土面積的36%。工農業較發達,是蘇聯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工業產值占國民經濟總 產值的60%以上。主要工業部門有液體燃料和煤氣的提煉、金屬加工、機器製造、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畜牧業在農 業中占絕對優勢。種植業以穀物為主。國內生產總值178億盧布(1991)。主要出口棉製品、奶及畜產品、木材、鋼 材、鎳材及製品等;進口礦物燃料、核反應堆和鍋爐、設備及機械裝置、陸上運輸工具、電機、光學儀器等。交 通鐵路和公路運輸為主,空運和水運也很發達。鐵路總長1026公里,公路總長29694公里。愛民族形成於12~13世 紀。13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中葉被日耳曼十字軍征服,成為立窩尼亞的一部分。16世紀末至17世紀中葉,先被瑞 典、波蘭立陶宛王國和丹麥瓜分,後由瑞典統治全境。1721年併入俄國。1917年10月末建立蘇維埃政權。1918年2 月24日(國慶日)宣布獨立,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1月29日又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9年建立了資產階 級的共和國。1940年6月,蘇聯根據1939年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秘密補充議定書出兵愛。同年7月21日建立蘇維埃 社會主義共和國,8月6日加入蘇聯。1990年5月8日改稱現名。1991年8月20日宣布獨立;9月6日蘇聯承認其獨立; 9月17日加入聯合國。1991年9月11日同中國建交。

英語教育家許國璋在北京逝世 (1994年)-----

    中國著名的英語教育家、語言學家,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許國璋教授,因病醫 治無效,於1994年9月11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許國璋教授1915年11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他先後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北京 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1947年赴英國留學;1949年10月回國,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授至今。他1957年1月加入中 國共產黨。
    許國璋教授在數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孜孜不倦,忘我工作,傾畢生心血於中國的外語 教育和語言研究事業,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作為我國著名的英語教育家,他主編的大學《英語》教材,從60年 代初開始,通行全國,歷30多年而不衰,成為v英語教學方面同類教材的典範。
    許國璋教授還是一位傑出的語言學家。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在語言學諸領域做出 了開創性的貢獻。他論著甚豐,其中《語言的定義、功能、起源》、《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問題》等許多論著,獨 具創見,成為當代語言學研究的名篇。他在外國文學、翻譯和文化研究以及魯迅研究等學術領域也有許多建樹, 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俄國組閣危機結束(1998年)-----

    1998年9月11日,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舉行全體會議,以317票贊成、63票反對 、15票棄權批准葉夫根尼-普里馬科夫為俄羅斯政府總理,這標誌著持續半個多月的俄政府危機終於得以化解。8 月23日總統葉利欽解散基里延科政府後曾兩次提名前總理切爾諾梅爾金為總理,但在國家杜馬的兩次投票中,均 未獲通過。9月10日,葉利欽提名代理外長。無黨派人士普里馬科夫為總理,受到國家杜馬多數議員及政界人士的 歡迎。普里馬科夫1929年生,經濟學博士,曾任《真理報》副主編、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所長。中央情報局 局長等職,1996年1月起任外交部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99

主題

4210

帖子

124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40
沙發
jvmpzh 發表於 2008-9-11 14:02 | 只看該作者
攜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9-14 04:1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樓 cgs5211 的帖子

呵呵,謝謝老頑童,應該說美國的這次衰退起始於布希被選上總統,中止於共和黨下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3: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