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草利益集團活動的重要工具——廣告
廣告一直是煙草集團進行宣傳的重要工具,這其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的是電視廣告。1969年,聯邦貿易委員會注意到,擁有電視機的美國家庭每年會看到大約800個煙草广告,遂大膽要求完全禁止在廣播媒體中播出煙草广告。1969年2月,聯邦通訊委員會宣布,在其7名委員中,有6名均贊成取消煙草電視廣告。除非國會幹預此事,則這項措施將在4個月後聯邦標籤法到期時實施。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這項禁令的法律層面的壓力來自美國的憲法第一修正案,該修正案保護了公民的言論、出版等自由權利,因此該委員會力圖最大限度地緩解該壓力。他們說:「香煙、酒電視廣告與公眾利益相抵觸,它提倡一種對健康極其危險的產品,……它帶來死亡與傷殘等不幸。」在這種大趨勢之下,煙草界做出了讓步,他們承諾在1970年9月30日起停止所有香煙電視廣告,作為對煙草製造商讓步的獎賞,國會將禁止香煙電視廣告時間推遲到1971年的1月1日。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議員提出全面禁止香煙廣告的法案,為了防止其被通過,煙草利益集團在1986年發起了一場保護憲法第一修正案,反對任何侵犯它的行動的徵文比賽。獎金總額定在8萬美元,其中全國的獲勝者獎勵15000美元。為了擴大知名度,每個州的獲勝者獎勵1000美元。在煙草業的各種活動之下,該法案沒有被國會通過。
隨著煙草的電視廣告被禁,煙草公司採取其他各種措施進行宣傳。 最能說明煙草工業毫不妥協政策的,是由煙草協會發行的反駁每一份衛生局長報告的小冊子(該報告往往介紹了研究吸煙對健康的損害的最新成果)。比如說,在煙草協會反駁1982年衛生局長報告的小冊子中,重彈30年來的老調說,也許並不存在肺癌發病率上升的情況,既使有,其數字也是過於誇大了。在針對1983年報告的小冊子中,他們認為「吸煙可能會導致心臟病的過程尚不為人所知」,……在針對1984年報告的小冊子中提出導致慢性阻礙性肺病的原因「很複雜,人類對此所知甚少」,然而事實是導致這兩種疾病的原因和過程都比過去清楚多了。
另外,1990年菲利普·莫瑞斯煙草公司還打著贊助人權法案二百周年紀念的旗幟繼續為香煙做廣告。在這項活動中該公司耗資3000萬—5000萬美元的,同時有400萬仍寫有菲利普·莫瑞斯公司函頭的信件連同人權法案的副本一起發送出去。
煙草業利益集團對行政機構的影響
煙草業對白宮的影響非同小可,例如,1982年3月,時任健康與衛生部部長助理的愛德華·勃蘭特博士出席眾議院的一個分委員會,考慮支持聯邦貿易委員會提出的擴大對吸煙的警告範圍,在會議上他證實里根政府對該項措施給予高度的重視。次日,煙草行業遊說議員者就開始指責白宮,提醒說他們已得到總統的許諾去放手干。6天後,在參議院的一個委員會議論相同的反吸煙法案時,勃蘭特從他原本就模糊不清的贊同立場上後退了。白宮對此項新的警告標誌法案沒有表示正式的態度,這一擱置就是好幾年的時間。
除此之外,在美國的歷史上我們還可以發現好幾位潔身自好的、堅決反對吸煙的政府官員在與煙草集團的鬥爭中敗下陣來,遭受了被免職和被迫辭職的命運。
尼克松總統任期內的衛生局長斯坦費爾德是一位煙草的堅決反對者。他對煙草業絡繹不絕的來訪者避而不見。他說,我不願見到煙草協會的遊說家們。雖然他們急於請他喝酒、吃飯,讓他看他們帶來的材料。然而他總在尼克松政府的集會及斯坦費爾德的上司——衛生、教育與福利部部長艾略特·理查森的辦公室里碰見煙草界的這些代表。每逢這種場合,煙草界的人便會給斯坦費爾德顏色看。實際上是說,看,我們不需要害怕你這個衛生局長,我們能經常面見部長等高官。斯坦費爾德覺得,這其中肯定有什麼蹊蹺。果然,在1971-1972年的預算中連吸煙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反對吸煙的政府組織)都沒有提到,斯坦費爾德找到衛生、教育與福利部長之後才加上。然而,這位衛生局長並沒有減輕他對煙草業的攻擊,他在1972年的報告中說:「我們一致認為:吸煙是致命的。」
斯坦費爾德的這種直言不諱的強硬態度招致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敗。在尼克松的第二個任期,他沒有重新得到任命。這個行動得到了煙草公司的贊同,其中至少有一家公司還提請白宮注意它在此次行動中的;「功勞」』並敦促立即趕走這位衛生局長。斯坦費爾德被調離政府機構。直到4年之後,白宮才重新任命衛生局長。
卡特總統任上的衛生局長克利夫南也是一位反對吸煙的鬥爭者,他是率先將吸煙問題公之於眾的聯邦政府官員,他寫信給全國最大的500家公司的總經理,呼籲他們對吸煙問題採取措施,可得到的回應卻只是在一些公司的咖啡間里設立了獨立的無煙區。在沒有總統和正式的預算撥款支持下,一個內閣官員在短短的一年時間是無可奈何的,終究他所要對付的是一個龐大的工業,能花費超過他數百倍的時間和金錢來說服公眾不要放棄這個可愛的社會習慣的強大的利益集團。
1979年4月,克利夫南的朋友、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告訴他必須在1980年大選前從內閣中辭職,因為如果他不這樣做,卡特就無法贏得北卡羅萊納州(美國最大的煙草種植州)或許還有其他許多南部州的支持。克利夫南雖然沒能使在吸煙的公共政策上相互爭論的任何一方滿意,但他為卡特贏得了持中間立場的無數群眾。而這位不知感恩的總統卻在反吸煙運動發起幾個月之後迫使克利夫南辭職,只說了些讚揚他工作充滿熱情的話。煙草界為此歡呼雀躍。而卡特總統在北卡羅萊納州拉選票的時候,保證將繼續補貼聯邦政府對該行業的價格支持計劃和使吸煙更加安全的政府研究項目,而且他還對該州的煙草質量讚不絕口。
煙草業利益集團與反煙組織的博弈
1978年,加州的環保組織發起了全民投票的做法,試圖通過反煙法規《清潔室內空氣法案》的第5號提案。煙草業的六大公司中的5家一起籌集了「戰爭經費」,每個公司的出資數目與其其市場份額相一致。在最好的律師、評論家和政治諮詢家的幫助下,煙草業意識到,儘管吸煙對環境的危害性在科學上仍無法清楚證明,但是在健康問題上他們還是不能獲勝。於是香煙製造業者們轉而譏諷清潔空氣的倡議者是一群侵犯公眾個人自由的鼓噪者。同時,他們借口反吸煙限制將允許在個人辦公室吸煙而禁止在秘書、辦事員和其他社會下層所處的公共工作場合吸煙,而把它形容成為「精英們」設計的法律,從而獲得工人、少數民族和女權主義者的支持。煙草業還求助於共和黨的反政府情緒,聲稱《清潔空氣法案》的付諸實行和監督管理將會花大筆的錢,他們還根據自己的需要開了價碼:第一年私人企業為了按規定建立無煙區就要花費2.5億美元,外加4300萬美元的政府開支,法律的執行還要再花超過半數的錢。這一說法贏得了共和黨人的支持。煙草業還得到了聖地亞哥市的警察總監的支持,因為煙草公司鼓動說新法律將會分散一部分需要用來與嚴重威脅社會安全的危險做鬥爭的警力。
在這場鬥爭結束的時候。煙草工業已注入了大量的廣告費用。他們花費了600萬美元擊敗了第5提案。這個數目比反對煙污染組織領導的聯合運動的花費多20多倍,超出了兩位州長候選人的競選費用。最後,這一反吸煙提案以54%的公民反對,46%的贊成而未獲通過。
煙草利益集團在訴訟中的行為
這裡的訴訟是指煙民因吸煙導致健康受損,因此起訴煙草公司。辯護律師注意到對公司不利的一項裁決可能導致大規模訴訟案的發生,葬送煙草這一行業,就像石棉公司所遭受的情況一樣,所以準備竭盡全力以免失敗。他們的策略是早在案件送達陪審團之前,設法把原告嚇跑或把他們搞得精疲力竭,並恐嚇原告他們有一大批隨時上陣的科學和醫學專家和研究人員,不惜使用殘酷的攻擊手段來揭露原告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飲食習慣到婚姻幸福程度。原告的宣誓證詞可能令人煩惱,但辯護律師已經適應了堆積如山的法律障礙——無窮無盡的程序動議和反對意見,從而使原告律師不勝負荷、耐心殆盡,並使原告家庭無心繼續這場戰鬥,在心靈和財富受到雙重打擊後撤訴。
美國煙草利益集團與中國
在美國國內反煙運動高漲的時候,煙草利益集團把眼光放到了國際市場,更為惡劣的是,這種做法獲得了美國政府的支持。老布希任上的副總統丹·奎爾向北卡羅萊納州一群聽眾說,「煙草出口應獲得積極的拓展,因為美國人吸煙越來越少……我們不會從公共衛生官員們和一些研究報告所公布的立場上後退。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會因為這種政策而拒絕某個國家從我們國家進口某種商品。」實際上,菲利普·莫瑞斯國際公司年利潤率已經達到10%,遠遠超過美國市場所受損失。2000年之前,菲利普·莫瑞斯國際公司的凈利潤已超過國內捲煙利潤。
我們來具體看一下美國煙草利益集團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行徑。
起初,台灣的香煙市場對外國香煙很封閉,外國香煙佔台灣香煙貿易額不足1%,且以政府壟斷性香煙3倍的價格出售。台灣市場被打開后,外國煙草公司瞄準的目標是台灣青少年。外國香煙的商標標籤、標記和廣告牌被張貼在許多商店的前臉和小商亭上,在台北市最大的高中學校附近的牆壁上可以數出17份香煙招貼廣告,在電子遊藝廳、迪斯科夜總會和時裝表演會等場合向青少年提供試銷品的做法風靡一時。在台灣開放國內市場不足一年的時間內,其國內稱作「長壽牌」的主要香煙從佔國內市場分額的90%降至72%。在不足兩年的時間裡,高中學校學生的吸煙率增長了50%。
日益覺醒的台灣衛生官員強制性地處罰美國香煙出口商在台灣的促銷經營,要求其終止推行試銷品,禁止在雜誌上刊登目標瞄準年輕讀者的廣告,更大的警告標籤應印在煙盒的正面而不是兩側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貿易代表堅持認為這樣的建議是為了限制外國競爭者進入台灣市場,是對美國官員摘引的貿易條約所做的不能令人接受的修改。美國貿易代表尤特的繼任者卡拉·希爾斯給台北當局寫了一封信,告誡說,「在台灣積極地尋求對其加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支持的時候」,他們應明智地終止其限制美國煙草業的促銷活動;他還指出,他們還應當清醒地意識到,「香煙出口已為縮減美國全球貿易赤字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這種依稀可見的含沙射影的威脅背後,是來自美國煙草公司的連續不斷的壓力。例如,菲利普·莫瑞斯煙草公司國際貿易關係部主任唐納德·納爾遜就指出,台灣人反對美國促銷「不是因為他們的產品低劣而是因為我們在製造隱患。這絕不是事實。」
西方煙草公司對大舉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充滿了希望。正如國際煙爭中的老戰士,菲利普·莫瑞斯公司的傑弗里·柏伯滿懷信心的指出,「名牌產品在中國已家喻戶曉,而且無論在哪兒,人們追求高檔的品味。」正如《煙草的命運》一書所指出的,通往世界上最大捲煙市場的大門正在打開,剩下的路程只需以毫米計算。
(四)轉型國家利益集團院外影響
及其治理:以俄羅斯為例
1990年代以來,俄羅斯各種利益集團浮出水面,並逐漸發揮其在俄羅斯社會經濟政治中的影響作用。轉型簡單地概括為前官僚集團完全主導的「大爆炸」模式,首先摧毀了憲法秩序,對官員完全失去約束;但轉型仍由失去約束的官僚階層主導,他們得以「國有制」代表者的身份,肆無忌憚地瓜分國有資產,很快掌握國家工業與金融命脈,並利用私有化使其合法化;又以國家解體為契機,完成了向資本家與企業家階層的角色的轉換。俄羅斯出售國有資產損失一萬億美元,至少有15-20% 資產被大資產階級集團掠取,約2000億美元。據國家杜馬聽證會資料,私有化損失總計為9500萬億盧布(其中經濟損失5500萬億盧布,社會損失4000萬億盧布),相當於俄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2倍,二戰損失的2.5倍。葉利欽時代新的憲法秩序未及時建立,政治腐敗、動蕩,法律法規形同廢紙一張,新崛起的權貴資本集團大行其道。重要的權貴資本集團有石油工業家聯盟、軍工企業聯盟、工業家企業家聯盟、商人圓桌會議、俄工商協會、交易所協會、廣告代理商協會、銀行協會、銀行傢俱樂部、農業聯盟、農民與農場主協會等。前四者是傳統產業部門的主導性組織,以大型的企業和專業市場為基礎,實力雄厚;後幾者多代表新興的產業部門利益,影響力正在迅速上升。例如,從前科學與工業聯盟脫胎而來的俄羅斯工業家和企業家聯盟自1992年起通過吸收合作生產者聯盟、租賃者聯盟、合資企業協會等團體,影響迅速擴大。該聯盟不僅邀請到葉利欽總統親自參加其第一次代表大會,而且還與工商協會一道,在I9%年12月發起並主持了「俄經濟政策國際研討會」。此種利益集團由於經濟專業化發展而不斷地發生力量的分化組合,因而經常採取非體制化的活動方式,也就是幾個大利益集團臨時磋商,採取共同行動。
最引人矚目的是「七人金融工業集團」。1996年10月,別列佐夫斯基在接受美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說「六大金融集團(指七人集團中除了盧卡伊爾集團)控制50%的俄羅斯經濟和絕大部分傳媒。」七人集團有影響公共政策的巨大政治潛力。1996年為葉利欽提供300萬美元經費,組織了以丘拜斯為首的10人競選班子,大選之後葉利欽任命了別列佐夫斯基和波塔寧為俄羅斯安全會議副秘書和政府副總理。
對國有財產的全面私有化立即演化公開掠奪,連當年被俄羅斯請來當私有化改革的設計師、美國薩克斯教授都不得不在事後說:「我過去對大眾私有化是過度樂觀了,1991年捷克、1993年俄羅斯的證券私有化很快就變成了腐敗性的資產掠奪。」私有化將30%的俄羅斯人變成生活最低保障線下的赤貧,俄羅斯男子人均預期壽命下降到50歲以下。俄羅斯人的幸福感在當今世界上屬於最低之列,但俄羅斯卻擁有世界上最大富豪,一半以上財富控制在7個經濟寡頭及其家族手上,並與國家利益產生嚴重矛盾和衝突, 對政府統治能力和合法性構成嚴峻挑戰。俄羅斯民眾普遍認為,「俄羅斯改革的失敗,並不是由於缺乏經驗導致的失誤,而是因為改革的主導權落到了利益集團手裡,所有改革措施,都是為處心積慮地維護他們自身的狹隘利益進行的。」許多普通俄羅斯人在談到私有化以及在私有化浪潮中青雲直上的富裕階層時,往往用「仇恨」來形容他們的心情。顯然,俄羅斯的新富階層是帶著「原罪」來到這個世間的。整飭利益集團,不僅是民心所向,也是俄羅斯復興和發展的當務之急。
普京政府執政后, 針對寡頭勢力的猖獗明確表示,雖然他不打算重新分配國有財產,也不打算讓金融工業利益集團消失,但他要求他們「只賺錢,別奪權」。普京打擊豪強、限制資本,有深刻的歷史依據和政治邏輯。他表示經濟與政治是規則不同的兩個領域,一旦經濟精英,尤其是掌握巨大財富的經濟寡頭進入政治領域、掌握政治權力,就會對社會經濟、政治秩序造成深刻危害,甚至會導致政治秩序的瓦解。球員不能當裁判,社會領域也是一樣。在市場經濟關係中利益衝突的當事人掌握了政治權力,就意味著贏家通吃,市場經濟秩序及其競爭就不復存在了,這是任何一個現代社會無法接受的。普京認為要防止具有巨大實力的經濟精英進入政治領域,直接掌握政治權力。
以金融工業集團寡頭為代表的特殊利益集團不對普京讓步,普京採取了打擊措施。 就任總統后第一年,即2000年俄羅斯內務部查處的涉及私有化腐敗掠奪案件高達35.2萬件。 拿七寡頭之一的金融-傳媒大亨古辛斯基開刀,控告他侵吞和詐騙國家財產,古辛斯基不流亡海外。3年下來7寡頭中已有3人亡命天涯。 2003年10月25日世界排名第四的俄羅斯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被全副武裝的特種兵抓走,全世界為之瞠目結舌。 英國《金融時報》2003年3月11日寫道:「在任何一個文明社會,政治精英與經濟精英之間總存在著一種張力,關鍵是要保持二者的平衡。作為大國領袖的普京雖然年輕,但卻熟諳政治規律,他對經濟寡頭的嚴厲政策並非要消滅俄羅斯的資本主義,而只是要讓俄羅斯的資本家們守一點本分。普京要從牛身上擠奶,卻不能讓奶牛闖進餐廳。」「三年前﹐你問任何一個普通的俄羅斯人﹕是誰在統治俄羅斯﹖你得到的答案是﹕別列佐夫斯基和寡頭們﹐而現在如果再提出相同的問題﹐答案就不同了。」
通過幾年的規範整頓與鬥爭,普京贏得了控制局面的主導權,有效遏制了寡頭政治、經濟的畸形現象。在此背景下,以生產活動為核心,以振興俄羅斯經濟為己任的民族資本正迅速崛起壯大,逐步淡化其官僚性投機性色彩,注重生產性投資經營。新崛起的金融工業利益集團(如莫斯科銀行)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這類金融工業集團與舊金融工業集團的主要區別在於:遵守市場的規則,主要依賴生產性的投資和有效的生產經營積累財富,屬於民族資本;經濟行為目標是在增進社會效率的前提下,實現自身利益。隨著內部結構和力量對比的變化,金融工業利益集團逐步走上正常的發展軌道。
普京還著力於加強國家的權力作用,恢復、強化政治秩序,改革中央政府與地方利益集團的關係,通過行政改革瓦解地方封建割據。 重建中央權威, 初步實現地方利益集團的規範化制度化。有學者認為,普京執政是俄羅斯利益集團發展歷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利益集團發生了根本轉變,由「掠奪之手」轉變為對國家的「扶持之手」,成為推動俄羅斯復興的重要力量。
(五)若干結論
通過理論綜述與歷史回顧,現在我們可以對報告本部分開頭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行回答,並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從一般意義上看,利益集團在一個國家的政治和社會過程中是一支負面力量。只有當不同利益集團發育成熟並且形成相互平衡的關係時,利益集團才不會有害於全社會福利,反而可能是代議制民主發展的必有條件。
第二,單個利益集團的利益訴求往往與全社會利益是相悖的。但當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群歸屬於不同利益集團,且各個利益集團之間具備討價還價的條件時,政府決策有可能能平衡並反映全社會的利益。
第三,如果社會中不同利益階層發育不平衡,強勢集團主導政治,龐大的弱勢群體因為交易成本太高以及無法採取選擇性激勵而組成不了實際的「利益集團」時,如果強勢利益集團利用其強勢地位利益追求在分配中的強勢時,強勢集團就可稱之為特殊利益集團或「分利聯盟」。而這種特殊利益集團對於經濟、政治與社會過程的影響都是負面的。
第四,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集團的存在及其對立法及政治過程的影響是無法消除的,但卻是可以控制的。控制的方法總括起來就是麥迪遜所說的「遏制與平衡」。即一是靠政府的遏制。二是靠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平衡。當然其具體內容與手段則十分複雜。
第五,轉型國家由於原有政治與法律秩序的缺失下官員主導轉型過程,最容易產生權貴資本利益集團,且這種利益集團又由於缺乏有效的制衡力量而單方面影響社會經濟政治過程,對此,必須引起轉型國家執政者的高度警惕,同時在必要時必須毫不猶豫予以打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