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徐悲鴻的愛情苦旅

[複製鏈接]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8-9-16 03: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城市傳奇
天地一悲鴻

(一)

一代繪畫大師徐悲鴻出生於江蘇宜興,他一開始並不叫這個名字,原名叫徐壽康,父親希望他能夠健康長壽。

那麼,徐壽康怎麼會改名叫徐悲鴻呢?這跟他年輕時的遭遇有關。

那時候,雖然已是民國,但父母包辦婚姻的風俗並沒有改變。17歲的徐壽康也訂婚了,對方是一個未曾見面的農家女。徐悲鴻曾為此逃離家鄉,父親徐達章抱病外出尋找,硬把他拽回家完婚。徐壽康婚後生有一子,取名怯生,似乎飽含著他的痛苦與憤懣。

不過,在家境貧寒的徐家看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長子能娶上媳婦,善莫大焉。而孫子出世,傳宗接代有望。徐達章給孫子改名吉生。

一個劫生,一個吉生,一字之別,差之千里。

徐悲鴻弟媳任佑春道出當年那對怨偶毫無感情的原因:「家裡給他娶了一個姓周的老婆,徐悲鴻為什麼嫌她呢?嫌她小腳,不識字,不懂事。」

徐悲鴻反抗舊式婚姻的嘗試失敗了。而他對父親的不滿,似乎隨著兩年後父親的病逝,一起消散了。

父親去逝后,19歲的徐壽康來到上海灘謀生,更重要的是他想在繪畫上有所成就,此前,他一直跟隨父親這位民間畫師學習繪畫。那麼他到大上海發展順利嗎?

    在上海,一位在中國公學擔任教授的同鄉徐子明曾將他的畫推薦給復旦大學校長,很受讚賞,並得到安排工作的許諾。當徐子明陪同徐悲鴻來到校長面前時,校長十分詫異,用耳語對徐子明說:"他年輕得像個孩子,如何能工作呢?"徐子明熱烈地爭辯說:"只要他有才藝,你何必計較他的年齡呀!"後來,徐悲鴻幾次寫信給復旦大學校長,都得不到迴音;於是,徐悲鴻流落在上海。

後來,徐子明赴北京大學任教,徐悲鴻工作的事也沒了著落。天氣一天天地冷了起來,他僅有的一點盤纏也用光了,最後因身無分文而被旅館老闆趕出大門。宜興老家又有人捎來消息,說他媳婦得了病。於是,他回到了家鄉。

徐悲鴻弟媳任佑春說:「徐悲鴻回到家,他的媽媽陪媳婦到外面去看病了,不在家。徐悲鴻買了一件皮背心帶回去,和三十塊錢擺在一起,他關照家裡人說:我實在不能夠等,有急事得到上海,我馬上回去了,皮背心給老婆,三十塊錢給她去看病吧。以後徐悲鴻就回到上海,沒有多少時候,他媳婦就死了。」

鄉村妻子病故不久,兒子也因天花而去世。一年之間,徐悲鴻失去了他最親近的父親,也失去了雖然沒有任何感情卻能給母親帶來安慰的妻子,還有兒子。這位年輕人該是多麼孤獨啊!

他將名字壽康改為悲鴻,也許是將自己比作一隻悲哀的孤雁,決心要穿越茫茫長空。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沙發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8-9-16 03:44 | 只看該作者
二)

在上海,徐悲鴻遇到了與他生命息息相關的一個女人——蔣碧微。蔣碧微這個名字還是徐悲鴻給起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上海著名的哈同花園旁邊哈同路的民厚南里,徐悲鴻結識了在復旦大學教國文的蔣梅笙教授,由於和他是同鄉,徐悲鴻從家鄉宜興到上海發展,經人介紹去拜訪這位前輩鄉賢,徐悲鴻的人品才貌深得蔣梅笙和夫人戴清波賞識。徐常去蔣先生家,也就認識了蔣家的小女兒蔣棠珍,也就是後來的蔣碧微。根據她的回憶錄,她比徐小四歲。

徐悲鴻與蔣碧微的結合還有一段曲折。蔣棠珍生於宜興的望族,宜興南門大人巷裡的蔣宅高牆巍峨,連綿數進,據說是當時宜興城裡最大的房子。1916年,蔣梅笙在上海復旦大學當教授,蔣棠珍隨父在上海讀書。

可惜的是,蔣棠珍早在13歲時就由堂姐做主,許配給了蘇州的查紫含。但生長在封建大家庭的蔣棠珍卻對出身寒微且喪妻的徐悲鴻心生情愫。蔣棠珍對父母定親的查先生並不喜歡,反而是到上海獨闖天下的徐悲鴻讓蔣覺得他是個真正的男兒。

正當蔣棠珍傷心之時,徐悲鴻請友人朱了洲給她傳話:徐想去留學,很想帶你一同去。於是,她決定跟徐私奔海外。

徐悲鴻是橫下一條心要出國闖蕩的人,而蔣棠珍未必非得背井離鄉,她本可以選擇另一條風平浪靜的路,嫁到有錢人家安心地做少奶奶,然後是闊太太。這是當時許多中國女人夢寐以求的歸宿。

蔣棠珍知道父母都是要面子的人,定親之人豈能悔約,說出來肯定通不過,乾脆留了一封信,說得含糊其詞,與父母不辭而別。她能以反叛之舉追求個人幸福,絕非一般女子所能比,她性格中剛烈一面反映出來。

在老師康有為家,徐蔣會合。恪守傳統道德的康有為對徐蔣相愛的反叛之舉,是給予祝福的。這裡有康接受新思想的開明一面。

在去日本的大海上,徐悲鴻將刻有「碧微」二字的水晶戒指戴到她的手指上,蔣棠珍由此成了蔣碧微,時年18歲。

當蔣徐在大海上顛簸之時,蔣家亂成了一鍋粥。蔣的父母看了女兒的信,設想了無數可能,推斷按照女兒的個性,她是不可能自殺的。他們回顧女兒出走前的蛛絲馬跡,覺得此事可能跟徐悲鴻有關,而徐先生說要出國,他們也曾設家宴餞行,徐走了,女兒怎麼也同時不見了呢?他們找徐的朋友朱了洲詢問,朱說不知道。

蔣家無奈之下,只得宣布蔣棠珍已因病身亡,並在宜興家中設了靈堂。出殯時,為了避免別人起疑心,棺材里放進了石頭以增重量。以假亂真,瞞天過海,總算把這件事糊弄過去。

直到蔣碧微的姐夫也到日本東京留學,找到徐蔣,蔣家父母才放下心。

半年之後,11月間,徐帶著一大堆書畫,與蔣離開日本。旅費和生活費花得不多,大部分用來買書畫了。

蔣在日本寫信給父母,請求他們的原諒。父母並沒有責難,而是給予關切。他們回到上海,不敢回家,找了家旅館住下。但母親戴清波很快找到女兒,要她領著徐回家。蔣家接受了這個上門女婿,並就近租了房子,讓他們住,招呼他們到家裡吃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3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8-9-16 03:45 | 只看該作者
(三)

1929年前後,徐悲鴻來到南京,被聘為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的教授。

徐悲鴻對刻苦而有才華的學生非常欣賞,其中就有女學生孫多慈。她祖籍安徽壽縣,祖父孫家鼐,清末進士,官至工、禮、吏、戶四部尚書。父親孫傳瑗,國學教授,古詩文造詣濃厚,對長女疼愛有加。孫家有現代教育理念,對女兒同樣栽培,這也影響了孫多慈的人生態度,對父母言聽計從,恪守孝道,不敢越雷池一步。

孫多慈與蔣碧微一樣是大家閨秀,不同的是性格有天壤之別。蔣剛烈如火,她想得到什麼,就會捨命爭取。孫則柔情似水,她會為別人著想,寧可委曲求全。

1929年,畢業於安徽省立第一女中高中部的孫多慈,到南京投考中大文學院,沒能錄取,轉而到藝術系做旁聽生。孫寫詩作畫的天賦加之勤奮,使她在學生中脫穎而出。徐悲鴻只要發現哪個學生才華不凡,就毫不吝嗇地加以讚揚,願意多給些指導。

在他們相識的最初,並沒有超過師生之情,應該是真實的。

1929年12月,赴法留學十年的老同學盛成回國,去看望徐悲鴻。徐一本正經地問盛成,成家了沒有,盛成給了一個否定的回答。徐連忙說:「中國的情形與法國不同,在法國單身生活不足為奇,在中國可不行,很不方便。我給你介紹一位最得意的女學生。」

   徐向他介紹孫多慈的身世,拿出孫的詩作,盛一看字跡漂亮,文采飛揚,果然是一個少有的才女。徐告訴盛明天他為孫多慈畫像,蔣碧微去宜興不在家,請盛也過來,大家一起聊聊。第二天,盛如約前來,直到結束,盛後來坦言沒有對孫產生什麼好感,便起身告辭了。

盛與孫無緣,徐的媒人沒有當成。這也說明,徐當時對孫只限於師長的關懷,也許他欣賞孫的內在之美,年輕的盛成無法體會。

1930年暑假,孫投考藝術系,閱卷的徐給她的繪畫作業打了95分,孫以本屆考生最高分被錄取。課堂上,徐關注著孫,細心修改她的習作。而在徐的畫室,孫有時是觀摩者,有時是一個被畫者。

徐悲鴻對孫器重和賞識,逢人便宣揚她的天才和智慧。由於徐悲鴻毫不隱諱,好事之徒再加以渲染附會,轟動一時的花邊新聞便不脛而走。許多小報也繪聲繪色,例如當時的南京《朝報》就不知登了多少有關這樁三角戀愛的故事。

在校期間,由於徐悲鴻對孫多慈特別關愛,甚至有時上課時只教她一個人,如此一來使許多同學覺得自己的受教育權利受到了侵佔,便經常在暗地裡對孫多慈與徐悲鴻進行埋怨、批評、指責,甚至一些難聽的話也迅速在同學中流傳。

徐對孫偏愛很公開,有人跑去找師母蔣碧微告狀。而徐把對孫的喜愛定性為愛才,這些已經當面向蔣坦陳一切。這說明徐做人真誠,但是他太天真了。蔣聽了后大聲哭罵,叫徐幡然猛醒。他懂得蔣不會知道他需要什麼,彼此隔閡更加深刻,漸行漸遠。

孫多慈原先住在中央大學女生宿舍,當時女生宿舍是禁止男士出入的,但是徐悲鴻卻經常到宿捨去找孫多慈,也被好事者引為淡資。這些閑言碎語甚至詆毀嘲弄,對於當時年僅十九歲的孫多慈來說,其每天的處境可想而知。後來孫多慈只好搬出女生宿舍,在中央大學附近的石婆婆巷租了一間房子,她的母親從安慶搬來與其同住。

徐悲鴻與孫多慈之間的感情故事,是一個令無數後人感嘆與疑惑的美麗懸念。



今天的南京傅厚崗四號是徐悲鴻當年的故居。

生活安定之後,特別是住進傅厚崗的公館之後,徐、蔣二人的矛盾漸漸顯露出來。他們兩個不但性情不合,生活態度也迥異。據子女回憶,徐生活簡樸,基本上是棉衫外加長衫,皮鞋實在不能穿了,就到舊貨攤上去買,而對藝術卻是愛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花再多的錢也在所不惜。而母親的穿著卻超過了講究的層次,喜歡請客,一請就是很多桌,她把沙龍夫人的一套搬到家中來了。

傅厚崗新居落成之時,許多人送禮,孫送楓苗百株作為賀禮,不料蔣醋意大發,命傭人將楓苗統統折斷。徐悲痛之餘,將其宅命名為無楓堂,稱畫室為「無楓堂畫室」,並刻章一枚。兩人的婚姻名存實亡。

據說,徐悲鴻與孫多慈感情至深,他曾經親手刻一「大慈大悲」印章作為兩人感情的見證。蔣碧微得知后大哭大鬧,將此事攪得滿城風雨。孫父得知后大怒,斷絕了女兒與徐的往來。徐悲鴻情思難斷,就在傅厚崗4號的花園別墅里作畫解愁。

據徐悲鴻長子徐伯陽回憶說:「從丹鳳街中央大學宿舍搬到傅厚崗后,我們家的房子是大了,有大花園,可父母之間不和睦了。總見不到父親,他就是在家,也是畫畫,要畫好幾道才完成一張。」

於公,他將公館命名為危巢,於私,他又稱之為無楓堂,可見,傅厚崗這座公館在他心中留下的傷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3: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