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誰在播下仇恨的種子

[複製鏈接]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8-9-11 02: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5年的老帖.

「北師大報告」回到「科爾曼報告」

童大煥

  「二月里來好春光,家家戶戶種田忙,種瓜的得瓜呀種豆的得豆,誰種下仇恨他自己遭殃。」這是一首旋律優美的老歌,但讓我想起這首歌的,卻是有些嚴酷的現實:《法制晚報》2005年4月12日報道,北京師範大學5位學者對北京415名打工子弟的初中生和230名公立學校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進行了考察,結果發現兩者存在顯著差異。打工子弟心理健康問題較多,主要表現為適應不良和人際關係緊張敏感,最突出的表現為對外界嚴重敵對。數據顯示,打工子弟學校的初中生對社會、他人等外界因素抱有嚴重敵對態度的所佔比例是普通學校初中生的12倍!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庭長尚秀云為此提供了一個支持數據:「現在外地來京的未成年人觸犯法律已佔到我們審判未成年人案件的一半。」而北京現有戶籍人口是1100萬,外來常住人口則在400萬左右。

  5位學者把打工子弟初中生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原因歸結於以下三點:環境多變不容易形成穩定的人際關係和自我評價;既非城市原居民也非正式居民使其與城市的融合出現困難;父母工作強度大但收入低,影響了對孩子在教育成長方面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投入。

  我認為這樣的歸因比較流於淺層和表象,倒是長期從事打工子弟教育的一線教師比較接近真相--北京行知實驗學校,即原行知打工子弟學校的創辦者李素梅告訴記者,很多初中生的心理問題是由於感到前途渺茫而產生的。「很多在這裡上學的初中生畢業之後無法繼續讀高中。想要繼續學習就要回老家,而這又是他們所不願意的。」據悉,該校已邀請了大學生志願者到校與學生溝通,著手解決打工子弟的心理障礙。但我不認為這樣做會有任何效果。即使有效,也是短暫的。因為對於打工子弟,不,對於所有「外來人口」中的初中生群體,幾乎都面臨著一個同樣的兩難選擇:留下來讀高中,今後又不能在本地參加高考,到時再回原籍高考,由於教材等方面都不一樣,考起來肯定要吃虧;回原籍讀高中,勢必要離開父母,離開他們熟悉而且習慣了的城市。兩者都不是他們所願意的。十一二歲的小小年紀,就被迫面臨這樣一種沒有選擇的選擇,有多少人能夠對自己信心滿懷?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今日中國城市絕大多數跨省流動的「外來人口」子女,特別是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較低的外來人口子女,或遲或早都將面臨著同樣的「前途渺茫」的自我暗示自我期許,他們同時面臨著雙重的「融合難題」:一是現實中無法及時融入城市,主要原因為城市對外來人口的「經濟上吸納,社會上排斥」,即戶籍身份的不認同及各項社會保障的缺失等;二是未來無法積極地參與平等競爭,主要表現為無法平等地參與當地高考及公務員錄用等。這樣的自我暗示自我期許,毫無疑問,帶給他們的,對內,是自暴自棄;對外,則是敵視和仇恨。

  我想起了知名旅美作家林達寫到的改變美國公共教育的「科爾曼報告」:1964年,美國國會在民權法第四條中提出,要對公共教育各個層次作出專門的調查,調查不同種族、膚色、宗教等族群的平等教育機會問題,以便形成有針對性的公共政策。調查任務落到了約翰.霍布金斯大學社會學教授科爾曼身上。1966年,科爾曼向國會遞交了《關於教育機會平等性的報告》,該報告後來被公認為20世紀社會問題研究的最重要報告,簡稱「科爾曼報告」。報告指出,黑人學校和白人學校在校舍設施和教師工資等有形條件上的差距,並不像以前想的那麼大。造成黑人和其他弱勢少數族裔兒童學習水平低的原因,根本的在於他們缺乏一種改變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而影響這種自信的原因,不在他們自身,而在社會。其中最有標誌性意義的是,法學院和醫學院是公認的精英階層,但在這兩種院校里,弱勢人群的比例歷來偏低。1965年,全國法學院學生只有1.5%是黑人,而黑人占的人口比例接近13%。科爾曼報告使教育平等問題被提高到改造社會的整體目標上,為後來美國普遍實行「平權法案」鋪平了道路。公共教育事業大幅度向弱勢人群傾斜,在中小學強制性黑白合校的同時,大學招生、政府機關僱用和提升等方面,普遍實行傾斜政策,照顧黑人和其他弱勢人群。並謂之曰「為了平等的反歧視」。

  我們雖然沒有自己的「科爾曼報告」,但是該報告仍然對今天的中國具有非凡的借鑒價值。今日中國越來越多的各城市尤其是各大城市的「外來人口」子女,其遭遇的成長困境比當年的美國黑人孩子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並不需要「為了平等的反歧視」,但卻需要最為基本的公平。廣東省已經從2004年開始,規定凡外來人口子女只要三年都在廣東讀高中的,就可以和當地戶籍孩子一樣,就地參加高考,平等競爭和錄取。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不要把外來人口及其子女排斥在城市的大門外,任何一位家長、官員和教育工作者都要有起碼的歷史感,特別是城市決策者,不要以為通過排斥政策給自己的子女製造了特權就是給他們帶來了好處,你在製造特權和歧視的時候,也為他們埋下了仇恨和敵視的種子。

  我還希望我們的專家學者和公共資源不要過多地沉迷於「現代化研究」之類的幻覺中,而更多地投入到現實問題的調查研究上。我期待我們有自己的高瞻遠矚的、富於人類情懷和平等氣息的「科爾曼報告」,當年的科爾曼報告收集了全美4000所學校60萬個學童的數據,今天的「北師大報告」與之相比,不論是數據的採樣,還是分析眼光的開闊性,與之都有極大的差距。

[ 本帖最後由 jydeng 於 2008-9-11 02:16 編輯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5: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