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宗崇道的思想是與日俱增的。會昌元年(841年)六月,他以衡山道士劉玄靖為銀青光祿大夫,充崇玄館學士,並令其與趙歸真于禁中修法錄。會昌三年 (843年)五月,築望仙觀于禁中。會昌四年(844年)三月,又以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由於武宗迷通道教,以趙歸真為師,所以,趙歸真常在武宗面前「排毀釋氏,言非中國之教,蠹耗生靈,盡宜除去,帝頗信之」。會昌五年正月,「敕造望仙台於南郊壇。時道士趙歸真特承恩禮,諫官上疏,論之延英 (殿)」。《舊唐書》卷18上《武宗紀》。武宗仍然一意孤行。
崇道的同時,又生排佛。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所載,崇道與滅佛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綜上所述,武宗時佛道之間的矛盾達到了非常尖銳的程度。道士乘機再製造輿論,宣稱將有黑衣天子取代武宗,暗示僧人威脅武宗的地位,從而更使武宗堅定滅佛的決心。由此可見,道教利用政治的優勢排斥佛教,是武宗滅佛的直接原因。
四、後周世宗滅佛
中國佛教史上第四次法難是在「會昌法難」之後一百多年發生的,即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世宗柴榮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的沙汰佛教之事。就嚴格意義上講,這位五代時較有作為的君主所推行的「滅佛」之舉,出發點仍是貫徹以儒教為主的統治,加強國家的賦稅兵役來源,以求改變社會上寺僧過多過濫的狀況。下詔禁止私自出家;訂立嚴苛的出家條件,並規定必須在國家公認的戒壇受戒,否則無效;不許創建寺院或蘭若,違反的僧尼,課以嚴刑;此外,「敕天下寺院,非敕額者悉廢之。禁私度僧尼,……禁僧俗捨身、斷手足、煉指、掛燈、帶鉗之類幻惑流俗者」。(《資治通鑒》卷292)可見,此舉帶有整頓當時北方弊端叢生的佛教之性質。除廢 30336所寺院外,周世宗也沒有對佛教徒大開殺戒,這次頗為溫和的「滅佛事件」之餘,政府還保留了2694所寺院,以及留存僧42444人,尼 18756人。另外,政府規定了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銅錢,民間存銅像者過50天還不交,滿5斤者以上的,一律處死。5斤以下者,量刑不等。這更直接顯露了周世宗滅佛的經濟動機。世稱一宗法難。
相傳世宗下詔毀壞佛像時,鎮州有一尊銅製觀世音菩薩極為靈驗,因此無人敢去毀損。世宗乃親自前往該寺,用斧頭砍毀菩薩胸部。顯德六年,世宗在北征途中,胸部突發癰疽而身亡。
到最後一次法難——周世宗抑佛運動中,儘管世宗抑佛的手段比前幾次滅佛「溫柔」很多,只求將佛教的影響降低到他能夠容忍的最低限度,然而,元氣大傷的中國佛教已經是再也經受不起這番折騰了。加上偷師禪宗的宋儒們開創出的理學的挑戰,而佛教並無可以稱道的理論創新,內外交困的佛教從此無可挽回地走上衰敗。
在中國古代,,三武一宗的教難,雖然使得佛教幾經摧殘而致衰微不振,但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以後的茁壯成長,精深偉大的思想已深植社會民心,普受大眾的肯定與歡迎,因此,在遭受重重打擊之後,卻始終屹立不搖,並很快地復興佛法。而太武帝等四位帝王的毀法廢佛,最後也不免自食惡果,遭到凄慘的報應。
歷史就是這麼巧合,滅佛后這個皇帝這個朝代就走向了末路,或者被政變虐殺(如北魏笫三代皇帝世祖太武帝),或者滅佛后這個朝代就很快走向衰亡(如唐武宗),當然我們承認最直接導致這個結果的是其它的歷史事件,不過這確實讓當時的人更加相信了因果。
如果「三武滅佛」時期的佛教傳播能夠在宗教內部有一個良性的秩序對其進行約束,那麼也不至於讓有些矛盾激化以至於用政治方式解決。
「 三武一宗滅佛」主要與當時僧侶地主和世俗地主間日益突出的經濟利益矛盾有關,也大多與意識形態領域內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匯相關。也就是說「三武滅佛」一方面是佛教的發展已對社會經濟正常運轉產生負面影響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與中國儒家正統文化和道教文化爭奪思想統治權的結果。當然,「三武滅佛」更直接與統治階層,尤其是最高統治者個人的意志和決斷密切關聯。而在封建專制集權機制的運作下,皇帝對佛教所持的態度,對佛教的興衰程度甚至可起決定性作用。由此,筆者認為,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在其衍變和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時,就必然受到中國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制約,而中國社會所固有的那種「神權絕對服從王權」的政治特性,都在表明佛教這一宣揚出世思想的宗教文化,根本無法遊離於中國社會嚴苛的具體條件。而佛教作為一種日益中國化了的意識形態,又是無法從物質上加以毀滅的。雖然佛教在浩劫之後便迅速復興,顯示了其極強的生命力,但「滅佛」畢竟用殘酷的事實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增添了坎坷的悲劇色彩。但滅佛也表明,當佛教的發展對封建統治有利時,便會得到支持、扶植;一旦脫離或偏離封建政治軌道時,便會受到打擊、限制。一句話,宗教必須服從王權,必須為封建統治服務。佛教就是在這種環境中曲折地發展,這成為佛教在中國傳播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成為推動佛教漢化的客觀原因之一。總之,神權和王權這一對封建社會的孿生子,為了各自的發展最終還得走向合作而相行共生,佛教適應了中國社會,學會了「依國主」,則「法事立」;而封建政權則繼續利用佛教的「勸化」功能,使政權得以鞏固。
主要參考資料文獻
牛致功<唐武宗滅佛的原因>(原載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6月第207期,
張寶生<試論「三武滅佛」的共性>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西安(710062)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