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肉身菩薩全紀錄

[複製鏈接]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13 01: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什麼是肉身菩薩:
    肉身,原意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軀。佛門所謂的「肉身」是指「即生證得菩薩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者。」,肉身是「全身舍利」,「舍利」是梵語,譯為靈骨,或堅固子,由戒定慧之功德而修成。舍利可分為碎身舍利和全身舍利,碎身舍利是佛、菩薩、羅漢、高僧等圓寂后火化所形成的結晶體,或如珠,或如花,白色為骨舍利,赤色為血肉舍利,黑色為發舍利,也有雜色的,那是綜合而成。《玄應音義》卷六載:「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別。」全身舍利即是高僧或大善知識示寂后,其身體雖經年代久遠,時空變遷,卻未腐朽潰爛,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碎身舍利指焚燒后之遺骨。《金光明經》:「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只有修行到非常高深的境界的僧尼,才可以形成全身舍利,我們也常尊稱為「肉身菩薩」。
    佛陀說:「三千大千世界,不僅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在我之前之後的佛滅度后都有舍利留下;在娑婆世界之外的其它世界,佛滅度后也有舍利留下。」
    肉身菩薩與"木乃伊"的區別
    肉身不同於「木乃伊」。在埃及前王朝時代,殯葬很簡單,只在沙漠上挖個淺坑掩埋,由於沙漠氣候乾燥,遺體接觸到熱沙很快脫水,細菌被殺死,自然作用而形成木乃伊。後來人工木乃伊是在人死後,將內臟等組織取出,然後將屍體用藥物處理保存。在中國新疆等地也曾經出土過木乃伊,實際上是乾屍。由於當地氣候炎熱,人死後屍體很快脫水,而得以長久保存下來。
    佛教中肉身的形成卻是在自然環境下,大多氣候潮濕,不存在產生「木乃伊」的自然條件,肉身也未經過任何藥物處理。「木乃伊」雖能得以保存但仍有屍臭味,而肉身菩薩並沒有任何異味,甚至有些還會有香味散發,這種奇特的肉身現象,至今沒有得到科學的解釋。

    下面,我們就將收集到的肉身菩薩圖文資料向大家一一介紹,供養諸位以做修學上的參考!

    裝殮真身用的陶缸
   (一)地藏王菩薩
    九華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別在神光嶺、百歲宮、雙溪寺。神光嶺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金喬覺肉身的地方,亦稱「地藏塔」。
    地藏(公元630——729年),生於新羅國王族,俗姓金,號喬覺。生而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臂力甚大,可敵十人。為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喬覺時年二十四歲,出家剃髮為僧,唐代的中國佛教,如日麗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羅、高麗、百濟等國的僧人來華求法。地藏出家后,即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見山峰狀如蓮花、峰巒聳秀,山川幽奇,便登高覽勝,嘆為希有。遂於此山深無人處,擇一盆地,棲居岩洞。渴飲澗水,飢食白土(此土白而膩細,俗稱觀音土)。常被毒蟲傷螫,亦端坐無念,置之泰然。地藏素願寫四大部經,遂下山,至南陵,俞盪等人寫獻,得以歸山。至德年初。地方紳士諸葛節率村人登山,見深無人跡處,有一和尚,坐禪於洞穴內。洞旁有一破鍋,存在殘粒和著白土,生活異常清苦,大為驚異。詢知此乃新羅王子,遠來求法。諸葛節等人,深愧未盡地主之誼,遂發心倡議為地藏比丘建造禪宇。時九華山地為閔讓和所有,建寺須請其施捨山地。閔公堅信佛教,素懷慈念,樂善好施。每齋僧百名,必虛一位,請洞僧地藏比丘,以足其數。聞知諸葛節等人要在此建造寺院,自然十分歡喜,樂意捐助山地。閔公對地藏說:「九子山頭的土地,盡為我有,任意所需。」地藏答曰:「一袈裟地足矣。」閔公許之。地藏遂將袈裟一展,遍覆九子山峰。閔公見狀甚喜,盡將所蔭之地施與地藏建大道場。並遣其子出家,法名道明。後來閔公亦舍俗離塵,禮其子道明為師。現今所見地藏菩薩像,左道明,右閔公。寺院建成后,各方學者雲集此山,特別新羅國的僧人,來此日多。因國內外僧眾咸集於此,生活即發生困難。地藏於山中掘石得土,其色青白,細如麵粉,供眾食用。寺中僧人為求法而來,雖然一些人餓得皮骨相連,被人稱為「枯稿眾。」但是他們在地藏的領導下,團結、精進,一心向道,以苦為樂。后新羅國王得知地藏在九華山開辦道場,即派人運糧供養。
    地藏於開元十六年(公元729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時年九十九歲。旋即召眾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鳴石隕,扣鍾嘶啞,跏趺而滅。其屍坐於函中,三年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舉起則動骨節,若撼金鎖。地藏比丘被人們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遂建一石塔將肉身供於石塔中,尊為「金地藏」,嗣後配以殿宇,稱「肉身殿 」。從此九華山名聲遠播,逐漸形成與五台山文殊、峨眉普賢、普陀觀音相併稱的地藏菩薩應化道場。

    明萬曆年間朝廷賜銀重修塔殿,賜額「護國肉身寶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殿宇。咸豐七年(1857)大部分殿宇遭兵燹。光緒十二年(1886)肉身塔大規模重修,移殿門正南向,門額懸掛「東南第一山」橫匾。1914年殿宇重修。1917年黎元洪書贈「地藏大願」匾額。1955年和 1981年又兩次重修。每年七月三十日,九華山香火鼎盛,深為民眾所信仰。
    (二)無瑕真身
    無瑕和尚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生於北京宛平盧溝橋。父母只生這一獨子,二十四歲到山西五台山出家,法名海玉,五台山住二年後,二十六歲離開,從二月開始走,直到九月二十四日,共計七個多月,方才來到九華山。上山四十多里,未見廟宇和僧眾,山上亦無人居住。於是海玉下山訪問鄉民,知道唐朝時,佛教興盛,廟宇林立,但至唐末期,因當時皇帝信奉道教,迷惑方士之言,所以在一年內,把九華山全部寺廟完全拆光,所有僧眾趕下山去,故此山上四百多年沒有和尚。
    海玉訪問唐朝歷史,唐朝中期高麗國(朝鮮)王子來中國九華山修行,法名喬覺,於肅宗至德二年[+0757丁酉3250唐040肅宗-至德02],航海東來,卓錫九華,初棲東岸,白土雜粟而食,邑人諸葛節等,為建化誠寺居之,貞元十年[+0794甲戌3287唐077德宗-貞元10],年九十九歲跏跌示寂。因靈異昭著,識者以為是地藏菩薩化身,斂以缸葬,造塔於神光嶺,海玉問鄉民-地藏王的肉身存在否?
    鄉民說-出家人把地藏王的肉身埋在東南第一山上,即現在九華山肉身殿。海玉聽講後,二次上山看此山頭地勢好,找到一處龍頭石,上咽下咽都對著唐朝地藏王菩薩塔墓,在龍頭石邊搭一茅篷,吃山頭野果,黃精,白荷,丹生,葛雞為生,黃精十年長一尺,一年指甲大,一年長一節;黃精九蒸九曬,日晒夜露,吃在咀甜如蜜棗,只要早上吃一次至下午不覺飢餓,有氣力有精神,後又知吃生黃精,可保持七天不覺餓,海玉吃過後,精力充沛,剌破古血,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每隔二十天放一次血,放了三十八年,寫成八十一本血經。現閱此經,字體清晰端正,經國家評價為國寶。稱海玉為科學人員,血經現存九華山歷史文物館。
    海玉住山洞一百年整,未下山,未見人,未帶徒弟,直至一百二十六歲,九月十四日上午,他把自己一百年歷史寫好,放在身邊,就圓寂了。侍至明朝未崇禎三年 [+1630庚午4123明263思宗-祟禎03],派兵部尚書王大人來九華山敬香,到東南第一山,當晚山頭放光,一道白光照到東南山上的塔墓,東南方山上塔墓也放一道光,兩光對照,兵部尚書連夜帶人上山,此山無路無廟宇,只尋得山洞有一老人,已經坐化了。遺體是乾肉之身,兵部尚書檢查遺物都已腐爛,但肉體還是原樣,只是乾了,發現旁有所書血經和身世自傳,方知離坐化時間已經有三年又九個月。

    於是,兵部尚書把海玉之自傳呈報崇禎皇帝,崇禎皇帝稱之為大菩薩化身,是地藏王菩薩應世,便賜兩幅匾額,兩顆大印及一道聖旨,兩次派王大人來九華山,現門前(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就是當年王大人建廟時帶來,另一匾額是崇禎三年所立(應身菩薩),是當時朝廷賜封,並蓋有崇禎皇帝玉璽,正堂上有九條龍,明朝就是這些歷史。
    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4210清074聖祖-康熙56],後殿失火,火勢越來越大,廟中兩位師父要把海玉請到外面避火,但是搬不動,師父們跪在海玉面前,並說崇禎皇帝為您老人家建的廟宇,將失於我們之手,您老人家的真身,今天也將損失,大家不忍,您不走,大家也都不走了。煙火四起,這時老人顯靈了,雙手一提,大火熄滅,大殿沒有燒著,伙房也沒有燒到,其他殿堂全部燒光,現在供奉在百歲宮內的肉身像便是當年滅火雙手提起時的姿態。
老人的神靈又到了江西景德瓷器廠,坐了七天七夜不說話,廠里的人問老人要多少錢造廟,老人說-我不是要錢,我要一支筆一隻碗,想寫幾個字,放在你們廠里窯燒幾個字。結果出窯時,所有的碗上都有(九華山百歲宮)這幾個字,點數量,八千四百隻碗,一起送到九華山百歲宮來,這些印字的碗,出家人都討去留作紀念,現佛教會尚存一百隻左右,上述都是康熙五十六年的事,現九華山文物館有展覽印字的碗,讓遊客觀看欣賞。
    康熙皇帝派人修造山上的石板路,又送了一部清朝的大藏經供奉在樓上,以上是清朝歷史,到宣統二年[+1910庚戌4403清267遜帝-宣統02],後殿又失火,天下大雨,大火滅了,後來黎元洪做總統時,把後殿又建造起來,把門前的匾額又複製了,至今已七十五年。
    從崇禎皇帝發現肉身至今已三百七十五年,海玉本人九月十四日圓寂,至今已三百七十八年,在北京生長至今已五百零四年。


   (三)大興和尚
    釋大興,字了維,俗名朱毛和,又名朱萬全。他身材欣高,骨骼寬大。雖然瘦骨嶙峋,精神卻很矍鑠。1894年即光緒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亥時生於安徽省太湖縣牛鎮鄉朱家村。7歲時被壞人拐帶外出二年,9歲時被家人找回。1918年隨祖父朱漢臣到安徽屯溪市蓮花塘學佛,后因南北軍閥混戰被迫當兵6年;1925 年逃到九華山百歲宮出家,禮常法和尚剃度為師,在寺內從事擔水挑糧苦勞動事務多年;1931年在南京吉林萬壽寺求受果慧大和尚具足戒,隨即禮朝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三大名山;1936年返回百歲宮;他著重禪凈修持,勞靜結合,當水頭五年,每日領眾挑水供全寺僧眾飲用。
    1947年到青陽縣城東鄉火焰山寺安住,1958年來到九華後山雙溪寺放牛,一生艱苦樸素,無憂無慮,食物不予選擇,對人無分別心,生活一切隨眾。他經常飽一餐,餓一頓,有時燒一次能吃幾天。但他卻能天天堅持禪坐,練得步履輕盈,行走如風,並且還會用草藥給人治病。他常上九子岩,在金喬覺修鍊15年的磐陀石上閉目養神,精心修鍊,超凡脫塵,如雲頭上落下的神仙。他行住坐卧常念「空空空……」,「空」字不離口,善喜顛倒妙語,經常說:「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被別人問不窮,駁不倒,眾尊如濟公,令人尋味。
    1984年秋他轉念阿彌陀佛,二六時中念佛不停。同年12月送紅、白糖5斤交雙溪寺常住供眾,並向當家師釋海量告假要走,當時還不知道他要到什麼地方去,於1985年夏曆二月上旬不慎摔倒,終日坐卧持念阿彌陀佛,臨終三日不食,於同年2月17日零時5分,他響亮地念「阿彌陀佛」數聲,眾僧聞后皆來他室同聲念佛。遺言:「我是百歲老人,不願火化。」遂吉祥卧笑西歸,享年91歲。
    大興和尚圓寂后,盤坐裝缸,缸內皆用木炭圍裝全身封缸,準備7天後舉行火化。但第四天當地群眾強烈要求保留其遺體,並派代表柏帶子等人來雙溪寺表達願望,隨眾願,於第七天後將缸搭上稻草圖棚。奇哉!很多牛到圍棚缸邊不吃圍棚之草,又不擦癢,於1986年由當地群眾自願出工施資,建成圓形磚塔並立有紀念碑。
    1989年就大興塔處建安靈堂一所,同年冬月15日21時拆塔開缸,肉身完好見此妙像稀有,堪為裝金供奉,呈報九華山佛教協會,經上級領導蒞臨現場驗證,同意裝金供奉,令其善男信女朝拜參禮,廣種福田。
    大興和尚在九華山修持6O余年,行住坐卧念念不忘念佛,始終如一,終日不愛休息,日常下山閒遊自在,每至村落,方便治病,手到病除,不收分文,因此深得群眾尊敬,此即為群眾要求不火化之原因。實現了他生前所說的話,也遂了他的心愿。他的肉身應跡,佛教界認為證實了戒定慧三學之真功夫不可思議,修行人之身心具有殊勝深造奧秘的妙用。

   (四)九華山慈明和尚
    慈明和尚,俗名陳萬超,字福如,法名道參,江蘇高郵人,光緒30年(1904)年生,誕生之日,滿屋異香,法雲縹緲,足有三日,方漸漸散去,6歲獨自走進本縣普提寺,因母意不肯,乃又返家住守三年,三年之後,重返普提寺,懇求了慶禪師剃度出家,法名慈明,1934年於南京龍潭寶華山隆昌律寺受具足戒,1937依揚州高 寺來果老和尚名下參學,其間十幾年中潛心鑽研禪宗,戒行過人,某年江蘇邗江縣瓜州鎮組織眾人興修水利,慈明一次擔土八百斤,瓜州鎮為他頒贈獎旗。旗上綉有:「八百斤」之字,並另外贈送一根特製的桑樹扁擔,從此他便有了「 八百斤」的綽號,1981年回到九華山,隻身住東崖幽冥鍾亭,每日撞鐘念佛不止,1986年轉到九華山上禪堂禪修,嚴守戒律,常手執方便鏟。1990年 10月慈明預知即將西歸,傳行腳僧大弟子德貴和尚從祁門來山,11月26日於愛徒交待後事,並留一偈:「忘我戒生靈,是如不變遷。真持亦放下,誰住嘆空也 」。話音剛落,含笑西歸,世壽八十六歲,其弟子按所囑裝缸保存遺體,農曆乙亥年浴佛節四月初八,開缸啟視,跏跌端坐,肉身未腐,毛髮無損,鬚眉可見,果呈瑞相,異香撲鼻,遂供奉於九華山肉身寶殿北側地藏禪寺內。

    (五)明凈和尚
    明凈和尚,俗名徐方柱,1928年3月出生於安徽省郎溪縣東下鄉雙橋村,祖輩信佛,三歲母亡,家境貧困,自小不茹葷腥,幼時幫人放牛、打短工,掙錢補家用,他為人心地善良,慈悲為懷,某年家鄉天旱不雨,田裡的莊稼因缺水而枯萎,他夜裡悄悄把自已田裡的水放到別人的田裡,出家前,常在家打坐,常入定不醒,鄉人愚昧不解,認其著魔,將之捆綁,阻止入定,但任憑家人和鄉人的阻攔之法障,他仍堅持素食、入定、修學佛法,1984年。徐方柱來到九華山旃檀林寺,他指著旃檀林說:「這就是我的家」,但住持惟和法師拒收其入寺修行,后在九華山天台寺欣遇一位法師,收他為徒,法號慈明,可那位法師如行雲流水到處參學,沒多久便離開了天台寺,他連師父的法名也沒記下,就分離了,慈明和尚只好又孤身來到旃檀林,當家師還是要清他的單,萬般無奈,他只好在大鼓下過夜,並在此處開始「站禪」,后遷到韋馱殿繼續修行站禪,他常年行頭陀行,日食一餐(有時入定的原故,十多天才食一次),赤腳,身穿衲子衣,少言,香客禮佛時,他與韋馱菩薩一道受人禮拜,被眾人誤有瘋顛,他站禪時,示彌陀定印,也常有香客獻錢於他的手上,可他總不留錢物,而轉放於旃檀林寺的功德櫃中,也許是體力的緣故,站禪三年後,又坐禪三年,而後又卧禪三年,1992年農曆8月初十,明凈和尚跌跏示寂,言於弟子:「我坐缸后不許火化,日後就是不壞真身」,囑弟子他和慈明和尚是同修,日後除禮拜他之外,也要禮拜慈明和尚,圓寂后六年整,於1999年農曆8月13日開缸視其顏面如生,身體完好無損,全身肌膚皆有彈性,后在神光嶺坐缸處建廟供奉。


    (六)仁義師太
釋仁義,俗名姜素敏,東北人(遼寧瀋陽人,或吉林通化人,這兩個地方,一個是娘家,一個是婆家)。1911年出生。姜素敏結婚後沒有生養子女,不久丈夫因病去世了,婆家即對其冷淡極了,姜素敏飽嘗人情淡漠,遂生出家之念。1940年秋,姜素敏奔赴山西五台山,在顯通寺落髮出家,取法名仁義。出家后,仁義一心向道,潛心修持,深入經藏,農禪並重。仁義有一同道,懂得醫道,因而仁義就學了一些醫學知識。對此道有了興趣,就在1942年,入醫學院,學了幾年中醫。解放后,黨的宗教政策是教育改造,因而仁義師太就返回原籍。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仁義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並於1951年隨軍奔赴朝鮮。在朝鮮的3年裡,仁義吃盡了千辛萬苦,搶救醫治了無數傷殘軍人。1953年底仁義從朝鮮回國,被安排在吉林通化206軍醫院。1954年被派往瀋陽大南關聯營中醫院針灸科。1958年調入環城衛生院。1963年,仁義回通化市老站前自辦診所。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那特定的歷史時期,宗教政策並不寬鬆,仁義法師以她特有的修持方式,認真工作,勤奮勞動,不圖名利,不計得失,行醫看病廣行善事,順逆境中自凈其意。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仁義法師於1982年再度赴五台山,在塔院寺受具足大戒。同年重修南山寺。1983年,仁義法師朝禮九華,見九華山清靜秀麗,一派佛國聖城的景象,便決定在此常住。她先後住過甘露寺、菩提閣等寺廟,最後駐錫通慧禪林,並傾其所有,修復寺廟,重振通慧道場。通慧禪林修復后,仁義法師不顧年高,又外出弘法行醫。她赴邯鄲、奔石家莊、走渾源,上五台。一路修廟,一路行善,一路結眾生緣。1995年4月,仁義老師太從五台山返回九華山通慧禪林。
    1995年初冬,仁義老師太自知塵緣將盡,法身漸肥,便對一直侍隨在身邊的思尚法師說:「我就要去了。我死了以後,不要火化,要給我坐缸保存。」思尚法師說:「行。你如果身體不爛,我給你貼金供奉。」仁義老師太滿意地笑了笑,又說:「末法時代,念佛要緊,不造惡因,勉受苦報。我知道你很不錯,我走了之後,通慧禪林就託付給你了。」思尚法師一一應諾。農曆10月初1日,仁義老師太開始自行停食,每天只喝幾杯白開水,爾後拉肚子,自我清洗腸胃。這期間,她不打針,不吃藥,雖幾天不進食,但思維清晰,精神狀態良好,只是身體乏力,卧在床上靜參。停食第7天,1995年農曆10月初7日晚,老師太臉帶微笑,面目慈祥安然示寂。享年85歲。
    1999年1月2日(農曆98年11月15日),對九華山通慧禪林來說,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這天下午3時,住持比丘尼思尚法師小心奕奕地打開仁義老師太的坐缸,見圓寂已3年零兩個月的師父穩穩地端坐在缸里。黑白相間的頭髮長出寸余,牙齒完好,皮膚毛孔清晰,裝缸時穿的衣服緊緊地貼在身上。思尚法師十分小心地剪去裹在仁義老師太身上的厚厚的衣服,見老師太身體干縮,體膚完好,長長的指甲結實地長在指頭上。摸摸老師太的身體,腰間和臀部還有彈性。更令人驚奇的是,老師太的女性特徵已無痕迹。乳房消失,胸部平整,下身長合無痕。當初入缸時平放在腿上十指相向的手印已有變化,右手稍有提高,且拇指與食指相抵,作捻針狀。思尚法師驚嘆不已。的確,仁義比丘尼肉身不腐,且形象如此完好,不但是通慧禪林的大喜事,也是九華山、是佛教界的大喜事。從佛教史上看,修成肉身的比丘已是十分罕見,而比丘尼修成「肉身菩薩」者,古今中外佛教界尚無記載。真正稀有,仁義肉身菩薩!
    仁義師太事迹:(長春居士趙傑民、宋念原提供,摘自《甘露》)
   1983年,仁義老師太來到九華山時,攜帶了不少的錢。這錢是老師太幾十年來挖草藥、做藥丸、走村穿巷,行醫看病,一分一角積攢起來的;是當志願軍的津貼、在醫院工作的工資、下放在農村勞動的工分錢積累起來的;是她賣掉自己的農產變換而來的;是她一生辛苦勞動、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老師太來九華山,先是住菩提閣,當時是與寬修師太打同參,寬修住樓下,仁義住樓上,因樓上樓下香火相差很大的關係,二人不時鬥嘴,每次鬥嘴后,仁義就買一尊大肚彌勒,藉以學忍。後來她看中了通慧禪林這塊寶地。
    通慧禪林,環境清幽,意境古雅,他背倚東崖巨峰,面朝地藏塔墓,四周古木參天,院前溪水潺潺,曲徑而通幽,鳥語伴花香,是一處修身養性、自度度人的好地方。但禪院因年久失修,殘牆斷壁,破爛不堪。老師太感嘆之餘,發下心愿:盡自己最大心力,重修古寺,重振道場。1986年,76歲高齡的老師太,四處奔走,辦理各種報批手續,操辦各種建築材料,親自監督工程質量。這期間,她每天還要接待患者,有時一天要給十餘位患者配藥。老師太以她超乎尋常的願心和毅力,憑著三寸小腳支撐起七、八十歲的身體,內外忙碌,苦心經營。經過兩年多的操持,通慧禪林修葺一新,寶地重光,道場復興。老師太為了這座古寺耗去了畢生的勞動所得,這與用十方的錢財築起的高寺大院相比,其意義自然不同。她留下的不僅是一個禪林,而是愛教忘我、愛寺忘軀、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佛教巨大的精神財富。
   左手腕的槍傷
   仁義老師太不僅是一個忘我的愛教者,更是一個無畏的愛國者,她手腕留下的槍傷,是她愛國報國的永恆印記。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1951年,仁義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同年隨軍奔赴條件極其艱苦的朝鮮戰場。在戰場上,她是不拿槍而拿手術刀的特殊軍人,為了搶救傷員,她住地洞、卧雪地,冒著槍林彈雨,邁著從小裹傷了的小腳,不分晝夜地在前線與後方之間忙碌。有一次,她在前線搶救傷員,一顆子彈飛來,打穿了她的左手腕。她忍住疼痛,口念大悲神咒,用紗布簡單地包紮一下傷口,又投入搶救傷員,解救他人痛苦的特殊戰鬥。在朝鮮的3年裡,仁義師太九死一生,揮汗流血,全身心地去愛國報國。她以她的血汗告訴我們,她愛教更愛國,她是一個講慈悲重修持的比丘尼,更是一個知恩圖報責任心強的好公民。
    一副石磨盤
    仁義老師太念佛一生,行醫一生。念佛求解脫,行醫解脫人。
    在她幾十年的行醫生涯中,無論她走到哪裡,身邊總是帶著一副特殊的醫療器材--石磨盤。這副普通的石磨盤,約近兩百斤重,是她碾制草藥的重要工具。當她在一個地方安塌下來以後,第一件事就是購買各種中草藥,然後用石磨碾粉,配製各種藥丸。她帶著石磨盤從東北來到九華,又帶著石磨從九華到邯鄲、石家莊,到山西渾源,以後又到五台山,再從五台山帶到九華山。石磨盤隨仁義法師行程萬里,製藥無數。「出門在外,石磨子又笨又重,還是不要帶吧。」行前,她身邊的人總是勸她。「帶著,帶著」,她操著東北口音,爽朗地回答。「丟在這裡閑著多可惜,到了新的地方,就是去買,也不是說買就能馬上買得到的。病人,哪裡都有,世上沒有完全一樣的病,用藥,也要根據病情隨時調製,沒有石磨子,我怎麼去製藥?」。「你又不是缺錢花,就不要那麼辛苦了,又是製藥,又是看病。」見她那麼辛苦,她身邊的人勸到。仁義師太總是爽朗地笑著說:「看病就是看病,不是為了賺錢。要賺錢,我出家幹什麼?好人不知病人苦哇,健康才是福份,看到病人痛苦的樣子,你心裡好受么?」原來,仁義老師太是不忍心看到人家生病,不願意看到人間有痛苦。誰痛苦,她老人家心裡就難受,誰愉快,她老人家也跟著高興。她帶著石磨走南闖北,以自己的心力,給人家帶去幸福。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正是大乘菩薩濟世度人的精神。如果石磨能開口說話,它一定會說:仁義老師太早已是一位行菩薩道的大菩薩了,你們怎麼現在才尊她為肉身菩薩?
    日日誦經長持白齋
    仁義老師太自出家以後,嚴持戒律,難行能行。她的日常功課主要是金剛經和大悲咒。無論是在朝鮮戰場,還是「文革」前後在鄉村行醫,還是晚年朝山禮佛住持寺院,有意無意、有空沒空,提起或不提起,大悲神咒總是不離心口。大悲咒與她身心已經融匯,達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超然境界。除持咒以外,每日臨睡前,老師太最少誦金剛經一遍,並且口誦心行。在日常生活中,隨緣自在,無著生心。老師太誦經持咒,一門深入,是以嚴持戒律為基礎的。出家后,她在嚴持比丘尼戒的基礎上,加持白齋。即一切飲食,不用食鹽,民間又叫吃淡齋。清水寡淡的菜湯,一般人吃一餐也受不了,可老師太一持就是幾十年。她的肉身能金剛不壞,自然順理成章。
    人天師表
    仁義老師太的一生,看似平凡,實際是極不平凡的。她的感人的小故事是說不完道不盡的,她留下的巨大精神遺產也是語言文字所無法表達準確的。縱觀她平凡而傳奇性的一生,無論是入世行醫,還是出世求法;無論是外行善事,還是內修密行。事事人之楷模,處處為人師表。她是比丘尼的驕傲,也是九華山的驕傲,更是中國佛教界的驕傲。(萬家祥)
   (七)德風
    德風(?-1882)潁州(今安徽阜陽市)某世家子弟,家道殷實,受祖母的影響,從小信佛。出家後到九華山朝拜,路過安徽省大通鎮和悅州。大通鎮是長江邊的一個港口,往來商賈雲集,旅客很多,尤其是通往九華山的水路門戶,下江的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的香客遊人朝禮九華,經水路必須在此上岸。他被當地眾鄉紳留住,居住洲上財神廟中。德風就將這裡做為朝拜九華山的必經之地,並改名為蓮花寺,接待各地往來的善男信女和行腳僧,免費供應膳食,給予眾人種種方便,因而聲名遠播。德風曾多次跪拜地藏大師,一步一磕頭,膝蓋手掌被砂土磨爛,地下留下血印,仍不肯停歇,直至地藏塔前。他效法地藏,盡量滿足眾生願望,人稱「大願僧」。請光緒八年(1882)德風在蓮花寺圓寂,前來弔唁僧眾達萬人之多。十年後,人們打開安放他遺體的大缸,只見他指甲變長了,頭髮也生出來了,樣子像活著一樣。於是給他裝上金身,供奉在寺里。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沙發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13 01:32 | 只看該作者
八、定慧
    定慧(?-1921)四川蓬溪人。8歲那年,母親帶他到慧生寺。傳說一到此寺他即感到異乎尋常地熟悉並說自己前世是這廟裡的一隻小狗,執意要出家。住持見他情真意切便收下了他。定慧侍侯住持12年,直至其安詳圓寂。稍後,定慧輾轉至蓮花寺,修復寺廟,扶貧濟困。同治年間來到九華山東崖禪寺,九年(1870)修建幽冥鍾亭、萬佛樓、地藏殿等,歷時40餘年。後任東崖禪寺方丈,使該寺成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民國初年,定慧退居青陽水府廟,隱逸清修。民國十年(1921)圓寂。坐缸后真身不腐,遂貼金供奉。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毀。
   (九)聖傳
    聖傳(1828-1889)俗姓王,字玉忠。安徽桐城人。兒時喜效法僧侶作佛事,六歲依大通鎮普濟寺性源老和尚出家,十九歲得具足戒。少時聰慧明達,熟讀大乘經典,精勤修行,於咸豐三年被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的甘露寺「請為住持」,二年後,因兵亂而四處參學,被浙江天童寺奇之,長老器重,命為該寺首座。同治十年,復歸九華山。因見唐代九華山著名隱士王季文舍宅改建的無相寺淪為荒寺,經六年募建,終成巨剎。始任無相寺住持,僻普濟寺為無相寺下院,其後見普濟寺有傾頹之勢,遂發心重建。聖傳禪師悲天憫人的德行,迎來親近仰慕者甚多,並得鄉紳姚明盛等投入巨資,不到一年,重振道場,具叢林規模,號為大九華山頭天門。聖傳禪師於此開壇傳戒。

    1889年聖傳禪師圓寂於普濟寺,世壽61,戒臘35。1999年8月中旬,大通鎮興建水利,在普濟寺遺址挖泥取土時,發現清代蓮缸一座,內有盤坐於缸內的不腐肉身一具,經考證為聖傳禪師的真身,現仍置於缸內封存,並建塔供人瞻仰膜拜。
    (十)隆山
    隆山(1757-1841)。清代僧人。俗姓朱,安徽宣城人。年輕時曾隨僧歷游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桐柏山等佛教聖地。受佛教感化,遂發心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削髮為僧。出家後行腳至九華山,禪棲人跡罕至的伏虎洞。隆山禪師修頭陀苦行,砍柴種菜,自食其力;閑時誦《法華經》,一念就是20多年。相傳,禪師誦經時,有巨蟒盤坐聽經;禪師拜佛,巨蟒也跟著磕頭。其德行高尚,遠近咸稱有道。嘉慶年間,祗園寺開始敗落,住持乏人。柯吳檀越與諸山長老及僧眾禮請隆山法師住持。眾望所歸,隆山應邀出洞,「新建殿宇,弘揚法道,遂成叢林,為首任方丈」。道光二十一年(1841),禪師自知時至,召眾徒告別,並告誡弟子:「嚴持凈戒,毋負余志。」隨即端坐而逝。世壽八十四,戒臘六十六。徒眾將其裝缸,三年後開缸觀之,肉身不腐,於是裝金供奉。文化大革命中肉身被毀。
    (十一)法龍
    法龍(1812-1909)。清嘉慶十七年出生於河南省一個不太富裕的家庭。生來患有腋臭,遭外人歧視,也不為家人所容,從小就出了家。先到陝西西安、終南山住過很長一段時間,后輾轉四川等地,漸有所悟。咸豐年間,法龍到九華山,在一些寺廟習禪。光緒年間,六十多歲的法龍和尚開始創建翠雲庵。光緒二十七年(1901),翠雲庵沒建好,法龍卻病倒了。廟裡大小事情都交給理道法師負責。宣統元年(1909)年的一天,躺在床上已經七八年的法龍老和尚卻神奇地爬起來了。他告訴理道法師說:「我要安穩地走,不能躺倒。」三天後,老和尚壽九十七示寂。坐缸三年,真身不腐,遂裝金供奉。文化大革命中肉身被毀。
    (十二)常恩
    常恩(1817-1908)俗姓胡,字郎德。嘉慶二十二年(1817)出生於龍舒(今安徽舒城縣)。約於道光末、咸豐初來到九華山甘露寺,那時甘露寺已成大叢林,最多時常住僧眾達三百多單。常恩起初在廚房燒火、砍柴,幹些苦雜活,任勞任怨,默默無聞。幾年後,常恩自願到寺外過路亭中燒茶水,無償向行人提供方便。據說喝過他茶水的人,半年內不會感冒。按大叢林的規矩,吃飯要「過堂」(集體進餐),但常恩從不過堂吃飯。他收集剩菜剩飯,留給自己吃。若收集多了,一次吃不完,就曬乾以後再吃。由於常恩的舉動,甘露寺盛行節儉之風。干過多年雜役后,常恩開始管理菜園。蟲子吃菜,他做了十幾隻小竹筒交給山民,請他們把捉到的蟲子收集起來,由他帶走放生。常恩任巡山僧時,如遇有人偷竹木,他就向人家磕頭,他們也就不好意思再偷了。所以甘露寺一帶竹木特別茂盛。山民也愈發敬重他。其修行如法,得眾僧推崇任甘露寺都監。光緒末年,常恩預知時至,沐浴搭衣禮佛,於三十四年(1908)十月十五日與眾辭行,端坐而逝。裝缸3 年零6個月,開缸后肉身不腐,遂裝金供奉。文化大革命中肉身被毀。

    (十三)華德
    華德(生卒年不詳)近代僧人,安徽壽縣人。約生於清同治年間。幼時習武健身,稍長讀書習文,16歲成了秀才。能詩善文,擅畫梅鶴,工於書法。他恃才傲物,風流不羈。19歲父親去世,漸染賭習,把家產輸個精光,乞討流浪至桐城。在桐城遇到了一位自稱力士的行腳僧,拜其為師。此後到九華山東崖禪寺,曾閉關六個月,靜修苦參。后至龍池庵,正逢建廟,便受住持委派下山化緣募資。龍池庵修好后,華德法師嚴守戒律,念佛清修。悠閑時,畫梅習武。臨終前,華德預知時至,向大眾「告假」,眾人皆以為他說瘋話。華德長嘆一聲,念了三句「彌勒、彌勒、彌勒」後端坐蒲團示寂。弟子惟寶為他裝缸,三年後肉身不腐,裝金供奉。文革中肉身被毀。
   (十四)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慧能大師俗姓盧,生於公元638年(唐貞觀十二年),卒於公元713年(唐玄宗先天二年),享年76歲。其父由范陽(今河北省涿縣)遭貶至廣東新州(今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三歲喪父,隨母遷至南海(今廣東省南海市),家境貧寒,靠砍樵賣柴奉養老母。一日,在市上賣柴,買柴人讓他將柴送到客店,收錢后正準備出門,忽聽見一位客人誦經,慧能一聽,心即開悟,就問這位客人誦的是什麼經?客人告訴他誦的是《金剛經》。又問客人這經是從哪裡得來的?客人說是從薪州(湖北省)黃梅東禪寺求得的,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那裡住持,他常勸世人若能持習《金剛經》,便能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慧能聽后十分高興,願去參拜。有位客人資助了他十兩銀子,慧能回家安頓好老母,就動身去黃梅。
    路途跋涉一月有餘,公元661年(唐高宗龍朔元年)來到黃梅雙峰山東山禪寺禮拜五祖,五祖問他從哪裡來,作什麼來了?慧能答道:我從嶺南新州來,惟求作佛。五祖劈頭道:你來自荒蠻之地,哪能作佛?慧能說道:佛性無南北,我雖來自嶺南荒蠻之地,佛性與你有何差別呢?五祖見他很有慧根,就把他留下,讓他去後院作雜務,派作破柴、春米。
    弘忍大師想到自菩提達摩渡海東來,在東土創立禪宗,經慧可、僧璨、道信,傳到自己己是五代,自己年事己高,就把門下弟子召集起來,命每人各作一偈,表述自己的修證心得,誰能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就將衣法傳付給他,是為第六代祖。他的大弟子神秀心想,我得作個偈,讓大師知道我心中見解的深淺,學業有無長進,若說為謀取師位,那是罪過。神秀於夜深人靜時,在廊間壁上寫下一偈: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次早,眾門人看后,爭相誦揭。五祖知是神秀所寫,是夜三更喚神秀來對他說,你作的偈子,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你回去再作一揭,拿來我看,若能入門,即將衣法傳付與你。神秀冥思苦想數日作不出來。慧能正在後院春米,聽得僧眾誦讀此偈,知道此偈未知本性,便作了一偈請人寫在廊間壁上: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次日三更,五祖喚慧能入堂為說《金剛經》,密授禪宗頓教心法,把達摩所傳木棉袈裟傳與慧能,是為禪宗第六代祖。三更說法,不為人知。又囑咐道:今後惟傳本體、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以後佛法,由汝大行,速速渡江南逃,免遭同門所害。五祖親自送至九江驛,囑他努力向南,逢懷則止,遇會則藏,佛法難起,不宜速說。
    慧能辭別五祖,連夜南逃,經兩月至大庚嶺才擺脫同門追殺,回到韶州曹侯村(今廣東省韶關市曲江縣城南曹溪村),無人知曉他的來歷。時有儒士劉志略對他十分關照,劉的姑姑出家為尼,法號無盡藏,常誦念《大涅磐經》,慧能聽了就明白經中本意,常為她講解。一日,無盡藏拿著經書來找慧能,請教她不認識的字。慧能說字不認識,經義儘管問。無盡藏說,你字都不認識,如何知道經書里的意思呢?慧能告訴她,佛的本旨是借用文字來表述的,但是,佛的本旨與文字的表述是有差別的,所以不可拘泥於文字,要靠自己的心來領悟。無盡藏聽后十分驚異,知道慧能是位悟道的高僧,就遍告鄉里長者,勸說他們建寺把慧能供養起來。時有魏武帝的玄孫曹叔良等人前來瞻禮,眾人就將己毀於隋末兵火的寶林古寺在破敗的基礎上重建寺宇。公元667年(唐高宗乾封二年),慧能初次住持曹溪寶林寺,宣講禪宗頓悟修證法門。
    僅九個多月,搶奪衣缽的惡僧繼踵而至,大師逃到前山,惡僧就放火燒山,大師隱身於大石中得以幸兔。據說,這塊石頭上至今仍留有大師趺坐的膝痕及布衣之紋跡,因名「避難石」。慧能想起五祖「逢懷則止,遇會則藏」的囑咐,遂逃到四會懷集,隱居在冷坑上愛嶺石岩(今稱六祖岩),避難獵人隊中。又過了幾年,慧能心思,不能老是躲藏,應出山弘揚佛法。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即今廣州市光孝寺),正值印宗法師登壇講法,時風吹幡動,一僧說是風動,另一僧說是幅動,爭論不已。慧能上前說,二位說的有差,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二位心動。一語驚動四座。印宗法師當即請慧能至上席,請教佛法,慧能為之解說,印宗法師合掌欽佩地說,我講經好比瓦礫,大師講經猶如真金般燦爛。於是,僧眾向慧能行禮,請出示所傳木棉袈裟,印宗法師為慧能剃度,拜慧能為師。慧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人稱南宗。是年為公元676年。不久,慧能大師回到曹溪寶林寺住持。
    慧能說法通俗易懂、直指人心,從見性的角度來修證禪定,求得解脫。什麼是佛?佛者覺也,佛就是具足大智慧的覺者。眾生佛性平等,佛性本有,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人的智慧有高低,領悟有快慢,自性本自清凈,只有迷悟不同,迷人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染著,迷住了心竅,看不到自性,不能自悟,需大智者的引導,用自心的智慧驅除妄念,除真除妄,掙脫束縛,自識本心,自見本性。自性迷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
    佛在哪裡?佛就在自己心中,即心即佛,心即是佛。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一切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無上、無比、無等的最高智慧),都是從自性中升華得來的,不是旁人所能授予的。要想自心能離迷離覺,要常用正法作為修證法門。法者正也,僧者凈也,直心是凈土,但行直心,無有執著,行於真正,真要一切真,不行小道,行正即是道。無論在何處,無論行、住、坐、卧都要讓來自心底的真實去支配,不要心口不一。
    迷人口說,智者心行。一切萬法,本不自有,佛本為凡人說,不是為佛說的,一切經書,因人說有,是為了使人開悟而講的。法好比渡河的筏子,若坐在河邊整天看著筏子,不用它渡河,筏子又有什麼用?空心靜坐,百無所思,實乃迷人。如果執著於經書的教理,反而會增加認識上的障礙,不能做到即知即行。應用便知一切,用即了了分明。
    慧能告誡大家,佛的主旨重在修證身心行為的人生之道,在家也一樣可以修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改過必生智慧,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慧能大師的講授,把禪宗的精髓思想演化成令人易懂的開示,方便眾生衝破表現佛法語言文字的執障,領悟佛法真諦;打破了當時盛行的講習經論、辨析名相、專精佛教學理的深奧而繁瑣的沉悶學風。「知心見性,頓悟成佛。」有如春風化雨,普潤心田,深受社會的自然推重,為廣大僧眾所信受,流傳開來,四方學者彙集曹溪,求大師釋疑開悟。千餘年前靈山會上,佛祖拈花一笑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心法,經過慧能的革新,逐漸成為全國公認的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宗派。
    唐睿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七月,慧能大師命弟子在新州國恩寺速建一塔,次年夏末建成。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七月初八,大師告知門人慾回新州國恩寺。八月初三,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國恩寺坐化。十一月十三日,眾弟子將大師的衣缽移送至曹溪寶林寺。第二年七月二十五日,慧能大師的弟子、僧眾及廣州、韶州、新州的官員、百姓將大師的真身迎入寶林寺的塔內,達摩所傳木棉袈裟、皇帝的詔書、御賜水晶缽、弟子方辯為大師塑的像也都放入塔內,永鎮寶林道場。朝庭欽命立碑,紀大師道行。唐憲宗追謚為大鑒禪師。

    (十五)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師
    憨山大師(1545-1623),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安徽全椒人
    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曆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復興的繁榮景象,憨山、雲棲(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十九歲出家,到棲霞山學習禪法,后又學凈土宗的念佛法門。此後,憨山雲遊各地,名聲也越來越大,萬曆元年(1573),他來到五台山,喜愛五台山的憨山神奇秀麗,便以此為號。明萬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經》十五部送給天下名山寺廟,太后將其中一部送給正在東海牢山(青島嶗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請憨山主持。萬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廟宇獲罪,被充軍到廣東雷州,他在廣東繼續弘揚禪宗,併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寶林寺說法,主張禪宗與華嚴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為當時人們所贊同。憨山在粵五年,竟名滿大江南北。
    隨後,憨山獲准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華經通義》、《莊子內篇注》等十餘種,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門徒還匯篇了《憨山夢遊集》五十五卷、《憨山語錄》二十卷。
    明朝天啟三年十月十二日正申時,憨山大師於廣東曹溪端坐而逝,世壽七十八歲。當天夜裡,群鳥悲鳴。並有毫光衝天,照亮夜空。四眾哀慟,聲震山谷。大師靈體三天以後依然栩栩如生,面皙唇紅,手足綿軟,如入禪定。憨山大師靈龕於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歸匡山。因匡山地多陰,不便安葬,經二十年後又從匡山重返廣東曹溪。大眾開靈龕瞻視,見大師結雙跏趺坐,面色鮮紅,爪發猶生,衣服尚新,只是開龕以後立即見風零星飄碎。當時有一僧人建議依天竺的方法,用海南栴檀末塗其體。眾人同意他的作法,此僧人塗罷以後即離去不見。然後弟子們恭恭敬敬為大師肉身披上了千佛衣,供奉於憨山寺內.現在,憨山大師與六祖慧能的肉身,丹田禪師並列供奉於曹溪南華寺內。

   (十六)丹田禪師
    丹田禪師,名司進,別號丹田,俗姓潘,廣東新會人,生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11月12日,圓寂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享年79歲,僧臘 61年,丹田禪師18歲來曹溪南華禪寺出家,終年常守祖庭,日誦《金剛經》不輟,直到1614年某日,丹田禪師沐浴更衣,怡然坐化,謚號「真覺」禪師。丹田禪師其真身供奉於南華禪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3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13 01:32 | 只看該作者
近代的一些肉身菩薩
    隱蓮法師
    節錄自:《中國肉身菩薩隱蓮法師回憶錄》
    我的恩師隱蓮法師晚年親近他最多的是法印尼師,他的生活起居都是她一人照顧。法印師對我說:「師父在他圓寂前一年對我說'有一個法師三年後開棺,長了頭髮,長了鬍子!』我當時以為師父在開玩笑,沒有理他,現在才知道說的就是他自己。」三年半時間后,法印師請九華山的人來開棺。九華山是中國的佛教聖地,是肉身菩薩最多的地方,那裡的人有開棺的經驗。九華山的人來打開棺材后,師父真的長了頭髮,長了鬍子。當天給師父盤腿,大腿還柔軟富有彈性,因為腿盤錯了,又給師父重新盤一次。九華山的人嘆為觀止,他們說在九華山沒有看見如此殊勝的肉身。死了放在露天的棺材裡面,沒有採取任何的防腐措施,在湖南那樣熱而潮濕的環境裡面,三年後開館竟然與生前一模一樣,真是奇迹!因為要給師父寫文章,我曾經聽師父詳細敘述他的一生,那時我曾經問師父:「師父你百年後遺體怎麼處置?」師父對我說:「出家人四大皆空,遺體可以丟在山裡喂鳥,布施眾生。」師父正式立遺囑說他的身體不埋是他在一年前給法印師一個人說的,法印師就遵照執行了。法印師告訴我,師父說他的遺體就放在棺材裡面,不要埋。當時法印師反問,不埋那不會腐爛嗎?師父說不會。現在想起來,菩薩在臨終后要用什麼方式給我們啟迪,那還要看我們的緣分。師父現身說法,向我們印證佛經中所說的真身舍利,給我們增加了學佛的信心,比丟在山裡喂鳥的功德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師父晚年平時與師父親近最多的還有馮德花老師,在師父圓寂的那一天,她來問我:「師父遺囑說死後不埋,到底是怎麼回事?」我當時突然聽到外面傳說師父去前當天晚上房間起火,師父被大火燒死,我想大修行人怎麼臨終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當時有一些不解,就回答馮老師說:「師父此遺囑,我認為有兩種情況:一是師父境界不高,還在死後執著自己的肉體不放;二是師父是菩薩再來,他的身體會成為金剛不壞身,為我們增加學佛的信心。」儘管外面謠傳不斷,但我對師父的信心仍舊沒有喪失,我對馮老師說:「據我的推測,師父很可能屬於第二種境界。三年後開棺,我們再看師父吧!」現在回憶起來,師父房中起火,可並沒有燒著什麼東西,更沒有像謠傳那樣說是火災,說師父被燒成一跎(老家土話即一堆一團的意思)了,所謂起火正是師父自身三昧真火所致,師父剛出家時就曾經取法名為「三昧」。
    師父圓寂后我當時有事沒有去參加念佛,也許還是對師父突然離去而信心有所動搖,因為師父曾經對我說他要110歲才走,怎麼會提前走呢?不過馮老師來向我報告了給師父念佛和入殮的情況,說師父身體柔軟,頭頂最後還有餘熱,並告訴我念佛第五天開館,看到師父紅光滿面,比在生的樣子更好看。現在想起來完全是我的不對。師父就是來去自由的人,師父在晚年時團結縣城信眾建了一座觀音殿,成為雙峰縣的宗教活動場所。當寺廟建好后,有人要奪寺廟管理權,師父不為眾生積罪,所以提前走了,也是菩薩之行。再說師父也曾經對法印師說:「世間煩惱太多,我可能活不到110歲,要提前走了!」只是法印師當時沒有把師父的話當作一回事情。
    師父圓寂前與法印師說起自己曾經有一個名字叫做「青雷」,現在知道雙峰有一個雷峰山,說自己想去那裡,並詳細向法印師描述了雷峰山的樣子。雷峰山是法印師的故鄉,可師父從來沒有去過,怎麼師父會知道得這樣詳細呢?師父告訴法印師說是自己在打坐時看見的,那裡與自己有緣。當時縣城觀音殿矛盾很多,風波不斷,同時還有傳出謠言說法印師與師父關係不清。亂說師父的的閑話,我當時是非常氣憤的。我當時勸法印師好好照顧師父,一定功不唐捐,也努力闢謠。我認為師父即使境界再低,也斷不可能出現像謠言中說的事情。同時我對師父穩如泰山的姿態也感到驚奇。觀音殿是如此風波不斷,可我每次去看師父時,他就好像沒有事一樣,從不議人長短。不過師父終究要走了,是我不知道的事情,也是法印師不知道的事情。師父說想要去雷峰山,法印師就叫人在那裡給師父建了一所房子,可房子建成后正準備過去師父就圓寂了,原來師父說去雷峰山不是在生去,而是死後去。在去雷峰山那段時間裡面,師父出現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瑞相。法印師等人吩咐雷峰山的幾個農民在山上給師父搭一個放棺材的棚子,並準備給師父建塔。農民正在挖土時,忽然看見天空中從縣城方向飄來了師父穿袈裟的身影,他的身後還跟著許多人,飄到農民挖土的地方就消失了。同時還看到天上升起了幾道彩虹,這幾道彩虹特別奇怪,因為彩虹的一頭連接到了師父的塔基上。大概在師父圓寂兩年後,我因思念師父,帶領我的幾個學生去雷峰山看師父。當時法印師每天都守在師父的棺材旁邊,在師父的塔內,法印師向我講起曾經和馮老師等人一塊打佛七時,聞到棺材裡面飄出陣陣異香,是人間沒有的奇異香氣。當時參加佛七的還有廣州千佛塔耀蓮尼師和她的徒弟,大家在房內念佛,耀蓮師和徒弟在凌晨出門,看見天上有兩個菩薩,其中一個是師父,還看見天上有蓮花。聽到這一系列瑞相,我對師父會出現金剛不壞身的結局信心倍增,讚揚法印師守墓功德無量,對她說:「師父一定是菩薩再來,三年後開棺一定是肉身不腐。」但是當時法印還有疑慮,說若開棺后沒有成肉身菩薩,可不是給師父臉上抹黑。我說你一定要有信心,三年後一定會是金剛不壞身,你放心開棺。後來開棺之日,我已經離開老家,家鄉好友老徐給我打來電話,果然師父已經成為全身舍利,但開棺之後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我在電話裡面對老徐說:「你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保護好師父的肉身!」老徐原來是縣政府領導,也是常常親近師父的人,為師父做了很多工作。
    按照通常的做法,要獲得金剛不壞身一般是坐缸埋入土裡才能起到更好的防腐作用,可師父卻是躺在棺材裡面,這棺材還是露天的。開棺后肉身還柔軟,使處理過很多肉身的九華山師傅也嘆為觀止。現在師父已經出棺,看管師父肉身的法印師又水平不高,要很好地保護師父肉身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起碼應該為師父建立一個肉身殿。對肉身也應該注意相應的防護措施。按照一般做法,肉體開缸后亦須注意其空氣濕度調節與空氣之流通,使其肉身所含之水份自然完全脫干,否則亦會腐敗火扭曲變形之虞,乾燥之後經處理再附以金箔於其外表,否則不易保存。願各善知識菩提心,出資出力來做好這件澤被後世的大好事!
    詳細傳記請參考:《中國肉身菩薩隱蓮法師回憶錄》
    海慶法師
    釋明乾 釋寬秉 記錄
    來佛寺在河南省知者甚少。九七年在這個世人少知的小地方卻出了一樁著實轟動的大事情。由此人們才逐漸知道,在河南省社旗縣丁庄鄉有個來佛寺,寺里曾有位比丘——釋海慶。
    來佛寺及海慶法師
    來佛寺及海慶師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一千多年前,在社旗縣至桐柏縣之間,活躍著一支運送貨物的馬車隊,溝通著兩地的經濟往來。一天在貨棧,正當一隊馬車要啟程時,有三位老人要搭順路車,車夫答應了他們。三位老人登車一路也不說話。至後半夜趕了幾十里路,車隊在路邊稍事休息,給牲口喂些草料。此時三位老人也下了車。休息過後重新趕路時,不見了三位老人,於是車夫們四處尋找,東方發白時才發現路旁有三尊石佛像,近看酷似三位老人。於是眾鄉親便在石佛處結庵建廬焚香朝拜。以後不斷擴大,後唐時該寺已佔地百餘畝,房舍甚多,松柏成片,常住逾千眾,香火鼎盛,成為中原知名的禪院,這就是——來佛寺。
    千百年來,隨著世事變遷,到解放前,來佛寺只有十數間瓦屋,僧尼不足十人。據說,解放戰爭時,朱總司令曾設指揮部於該寺。文革后,石佛也不復存在了。
    海慶師祖籍泌陽,姓李,俗名已無人知曉。十八歲出家住羅漢山,五年後到來佛寺常住。十年動亂時被迫到生產隊勞動,落實政策后返寺。八九年在白馬寺受菩薩戒。1991年圓寂,住世79年,僧臘61。
    海慶師一生稱念佛號,執持大悲咒,精進不輟,住隊勞動也不改初衷,九一年秋安祥生西。同修寺僧將其裝缸入殮,葬於寺產之地。九七年秋,現任住持海賢師提出:將三位同修遣骨送回祖地入塔。開缸時,發現海慶師端坐如初,肌膚紅潤,富有彈性,將其合十雙手分開仍回復原狀;除念珠串線已腐斷外,眉、發、僧衣及隨身經書等完好無損。出土三年來,彈性已不如當初,紅潤色已漸變為鐵黑紫色,由於多人觸摸移動,形體稍有改變,口形微張,鬚髮似有長長,實為一罕見之金鋼體。
    從海慶師肉身所想到的
    海慶師身材矮小,不善言語,整日在外拾糞揀柴,或下地幹活,周圍村民都知道寺里有個拾糞的老漢。晚上睡在火屋內的柴草堆上。飯少時常餓著肚子。一年年他就這樣默默地幹活,沒飯吃時只有一句「不吃就不吃」,從來沒人聽到他有一句怨言或背後說一句牢騷話,在人們的心目中他的生活是那麼的淡泊。
    學佛之人都知忍辱,可是對忍辱的重要,作用的殊勝,修行的必需又有多高的認識多深的理解?《攝波羅蜜多論》云:「若有棄捨利他意,佛說忍為勝方便,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是具力者妙莊嚴,是難行者最勝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后眾害由忍除,諸勝丈夫堪忍鎧。惡人粗語箭難透,反成讚歎微妙華,名稱花蔓極悅意。」宗喀巴大師嘆曰:「諸難行者破煩惱逼惱最勝之力,能減害心大火之水。」更何況像海慶師這樣真修實行之人,更讓人可贊可佩。可嘆我輩整日說要忍,實在講只能算「壓」,與「忍」毫不相關。於是「忍」一次,「忍」二次,到第三次,就「忍無可忍」壓到底的彈簧一跳八尺高,徹底發泄,一吐為快了。
   彌勒菩薩的一首偈:「老拙穿納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在我面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這偈是何等直白,何等地灑脫。如果我們都能像彌勒菩薩這樣,把別人的罵當唱歌來聽;別人要打就趕快睡倒,只當沒起來過,打左臉再給右臉;吐到臉上就當成雪花膏、潤膚霜,那還有什麼煩惱呢!如果我們能給別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寬恕原諒他人罪過,併當成自己的罪過來思量,以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的真心來對人,這不就是波羅蜜,就是妙中之妙,寶中之寶嗎!
    容恕我罪慈氏忍,     原諒他非大悲心;
    平等願力精進行,     智慧禪定戒珠明。
    容忍我罪許自新,     大慈化物感應真;
    普度有情成正果,     智光常耀照古今。
    摘自《洛陽佛教》2000年第6期

    妙智和尚
    3年前(2003年),116歲的妙智和尚(俗名蔡松蒼)在漳州龍文區香光念佛堂圓寂。3年後,其肉身完好,顏面如生,成為我省惟一一尊「肉身和尚」。不久前,我省佛教界在漳州舉行了「妙智和尚肉身成就」安奉法會。
    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釋本性大和尚說,妙智和尚能以116歲高齡成就肉身,實是全省乃至全國佛教界的盛事。

     陳立夫稱他為「超世人豪」

    妙智和尚祖籍福州,生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自幼隨父學醫,刻苦鑽研,醫術精湛。1937年,他在龍海浮宮鎮鸛石岩寺剃度出家,上世紀30年代末在福州鼓山湧泉寺;1996年住持於漳浦縣烏石岩紫薇寺、興教寺;1999年經弟子釋法光叩請,常住龍文區香光念佛堂。這位跨越了三個世紀的老壽星,於2000年被評為「全國第五屆世紀健康老人」,併名列榜首。
    妙智和尚一生慈悲濟世,熱心於濟困、助學、賑災、助殘、收養棄嬰、放養野生動物、植物造林等公益事業。遇有窮困者前來治病,妙智不但分文不收,還墊付藥費。1999年,年屆百歲的台灣孔孟學會會長陳立夫先生,欣悉祖國大陸111周歲的妙智老壽僧仍健在於世,特題贈墨寶:「超世人豪。」妙老也欣然寫下「松鶴延年」回贈陳立夫先生,祝賀他百歲華誕。
    圓寂前4天仍行醫
    2002年9月9日至17曰,年已115歲的妙智前往九華山等名山古迹朝聖,行程數千里。他瞻仰了九華山慈明和尚的肉身之後深有感觸,當晚對九華山天池寺住持滌塵法師說:「老衲將來往生后,請法師多多關照」。他對徒弟說:「我兩手空空來這裡,以後走了也是兩手空空,只留這身骨頭給你。」
    2003年農曆正月二十八妙智和尚圓寂。正月二十四,他仍在為人治病;正月二十五,他收了最後一名徒弟。正月二十六,他對已買好車票準備前往香港的徒弟說:「你走吧,走到半路你就得回來。」正月二十七早,徒弟見師傅神色異常,退了車票。正月二十八,老人面帶笑容圓寂。

    弟子們遵照其生前保護真身的囑咐,請來九華山法師,將其跏趺(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坐缸。缸中配以木炭、檀香木、石灰等原料,再密封缸體及砌磚封護。今年正月廿八開缸,其肉身完好,顏面如生。令人稱奇的是肉身竟新長出了指甲和頭髮。廈門閩南佛學院圓智法師特為妙智老法師命名「肉身和尚」。
    省佛教協會得知情況后非常重視,發文漳州市佛協,明確要求漳州市佛協指導相關寺院對妙智老和尚的不壞之身做好保護,保存永久,供信者瞻禮。
    兩尊「肉身和尚」
    巧合的是,龍文區曾有一尊「肉身和尚」,於抗日戰爭期間被日本人偷走,現供奉於日本橫濱總持寺。經本報多次報道、省政協委員呼籲后,有關部門已制定了迎請 「肉身和尚」回國的方案。妙壽法師說,如果能將現供奉於日本的「肉身和尚」迎請回國,龍文區將同時擁有兩尊「肉身和尚」,這是極有意義的。
    妙壽法師告訴記者,妙智和尚一向愛國愛教,期盼祖國早日統一,他曾賦詩一首:「海晏河清升千年,國運昌隆史無前,人民政府行德政,鐵打江山無比堅,港澳回歸額手慶,台灣統一接踵連,世紀藍圖定實況,中華巨龍日騰飛。」如果遠在東瀛的「肉身和尚」「大哥」能回歸祖國,將成就「好事成雙」的佳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15: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