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方智慧西行記(四):佛陀,印度古代智慧的頂峰

[複製鏈接]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8-30 13: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772b95010099gf.html


印度古代韋達文明,以及它的經典所表達的思想,就其核心部分而論,是輝煌的、深邃的、成熟的,而且給人近乎終極的感覺。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實際上不是作為思想,而是作為個人的真實證悟而給出的。它給人一種幾乎無法超越的感覺。

1.叔本華對韋達經典的讚譽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Schopenhauer,1788-1860)在讀到《奧義書》之後評論道:「從每一個句子里都有原創與輝煌的思想出現,整個文字都充滿了一種高尚、神聖與真摯的精神。」他又說:「除了對它的原文進行研究外,在全世界沒有什麼研究是如此的有益,如此的令人升華…它一直是我生命的安慰,它也將是我死亡的安慰。」

他對《韋達經》的評論是,「它是世界上可能存在的最有益與最高尚的書」,「我們通過《奧義書》接觸到它,在我看來,這是這個年輕的世紀比起過去的世紀來,所擁有的最大優越之處。」「它遲早將成為人們的信仰。」

在他1819年出版的主要著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的前言中,叔本華寫道:「我相信梵文文獻的影響將滲透到的深度,會不亞於十五世紀希臘文學的復興。」他實際上在預言,印度古代思想將對西方產生深遠的影響,不亞於文藝復興運動。從那時起到今天的近200年時間裡,這一點已經得到充分的證實。而且從歷史的時間尺度來看,這個過程才剛剛開始,還遠沒有充分展現其全貌。

2.佛陀的出現,傳統的截斷,巨大的影響

古代韋達文明有著深厚傳統、漫長的歷史、輝煌的成就,達到了似乎不可超越的高度。它的權威籠罩著整個印度社會。就是在這樣一個傳統中,佛陀出現了。時間大約是公元前6世紀。他的出現彷彿不是對傳統的繼續,而是對整個印度宗教傳統的截斷。

在一個傳統如此深厚的文化背景下,佛陀的思想卻以一個全新的面貌顯現,並逐漸成為印度思想的主流,時間長達一千多年。

到公元6世紀之後,佛教的影響開始減弱。玄奘西行求法的時間是7世紀,此時已可以看到佛教衰落的跡象。此後,印度原有的傳統逐漸恢復,重新佔據主導地位。但是他們仍然給予佛陀最高的地位。到12世紀左右,佛教在印度幾乎消亡。

在亞洲的其它地區,佛教則逐漸成為主流宗教,直到今天,時間長達2500多年。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佛陀雖然出現在印度,但是他那種脫離印度主流思想的語言,彷彿正是為了讓它便於在印度以外的地方傳播。它最輝煌的發展,無疑是中國唐朝(及宋朝前期)的禪宗。禪宗後來傳到日本,並於近代傳入西方世界,成為西方人了解東方思想的主要渠道之一。

3.佛陀比前人有什麼不同?Vivekananda的評論

佛陀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思想與前人有什麼不同之處?為什麼它能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呢?對於這個問題,佛教徒可能會有他們的答案。但是,佛教徒們對佛陀的認識,通常都抓不住重點,而且充滿迷信、偏見與腐朽的氣息。

一個頗有見解的評論,來自印度近代聖人Vivekananda(被譯為辨喜)。Vivekananda不是佛教徒,而且是屬於印度傳統的人。但他卻給予了佛陀最高度的評價。原話如下:

佛陀從來不向任何事情低頭,不向《韋達經》,種姓制度,牧師,習俗低頭。他無所畏懼地運用理性,直到理性所能夠達到的最遠的地方。如此無所畏懼的真理探索,以及對世界上一切生靈的熱愛,是前所未有的。

佛陀是第一個敢這樣說的人:「不要因為一些古老的經文告訴你如此,你就相信。不要因為這是你國家的信仰,因為從小就讓你相信,你就相信。你要把它理性地都想清楚,而在你分析清楚后,如果你發現它會有益於你和他人,相信它,照此生活,並幫助他人照此生活。」

佛陀是唯一的一個這樣說的先知:「我不在乎去知道你的各種關於神的理論。討論所有那些關於靈魂的微妙教意有什麼用?做善的事情,生活在善當中。這將把你引向自由,以及真理,無論它是什麼樣的。」

4.否定權威:《卡拉瑪經》,Kalama Sutta

佛陀的上述思想在《卡拉瑪經》(Kalama Sutta)中有明確表述。大意是:卡拉瑪人因聽到不同的人給出的不同教義而感到迷惑,不知道該聽誰的。佛陀回答說:

「是的,卡拉瑪人,你們有懷疑與困惑是恰當的,因為你們的懷疑是來自一個可疑的事情。現在,卡拉瑪人請聽,不要被別人說的,被傳統,被道聽途說所引導,不要被經文的權威,被邏輯或者推測,被表面現象,被猜測性的意見,被似是而非的可能性,被「這是我的老師」的想法所引導。啊,拉卡瑪人,當你自己知道一件事情是不健全的,錯誤的,不好的,那你就放棄它…當你自己知道一件事情是健全的,好的,那你就接受並追隨它。」

以上譯自:「Yes, Kalamas, it is proper that you have doubt, that you have perplexity, for a doubt has arisen in a matter which is doubtful. Now, look you Kalamas, do not be led by reports, or tradition, or hearsay. Be not led by the authority of religious texts, not by mere logic or inference, nor by considering appearances, nor by the delight in speculative opinions, nor by seeming possibilities, nor by the idea: 'this is our teacher'. But, O Kalamas, 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at certain things are unwholesome (akusala), and wrong, and bad, then give them up...And 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at certain things are wholesome (kusala) and good, then accept them and follow them.」

上述這段話非常清楚,明確地否定了:傳統的權威、經文的權威、上師的權威,否定了道聽途說、思辨的推斷與猜測,而是鼓勵「自己知道」,要自己看清楚。在這一點上,佛陀的基本思想與科學精神十分接近。

5.以己為島,以己為歸,舍己而外,他無所依

佛陀在臨終前,對他的弟子阿難的告誡是:「是故阿難,實處此境,汝當自依。以己為島,以己為歸,舍己而外,他無所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舍法而外,他無所依。」

這裡表達的意思似乎是:人的生活從根本上是由自己決定的。你只能靠你自己,而不是去乞求外在的依賴,無論是外在的神靈,還是外在的師傅,等等。而「法」在這裡似乎可以理解為生活的真理,規律,等等。也就是說,佛陀似乎在說,要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我們自己,我們對真理的認識上。除此以外,沒有其他可以依賴的。

6.佛陀的其它主要思想

限於主題與篇幅,本文對佛陀的思想不作更詳細的介紹。但簡單列舉幾個要點:

1)  與韋達傳統不同的是,佛陀不預設一個終極的真實:梵,真我,神之類,也不把自己神化。他是以一個「人」的面貌出現,強調人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解脫。在他那裡沒有偶像崇拜。

2)  他拒絕討論一些形而上學的問題(所謂「十無記」),認為唯有「結束痛苦」才是最重要的,而其它都是無關的問題。他不希望人們因為形而上學的探討,而耽誤了時間,耽誤了最重要的事情。

3)  他強調每個人要親身證悟,而不是人云亦云。他鼓勵質疑,甚至包括對他本人的質疑。這一點在前面的《卡拉瑪經》中說得很清楚。

4)  在社會文化方面,他反對種姓制度帶來的不平等,他允許了女性出家。同時他對在家人的世俗生活也有細緻的關注,包括如何理財,等等。

7.佛陀的根本精神:真理探求的徹底性、不妥協性

與他的前人相比,佛陀在真理探求上的徹底性、不妥協性,似乎是無與倫比的。

他對待生活真理,內在真理的態度,猶如科學家對待物質世界的外在真理的態度。容不得半點虛假,半點幻想,容不得任何道聽途說,似是而非的東西。他強調每個人對自己生活的責任,而拒絕「神」這一類的逃避,拒絕「梵/真我」這一類的「形而上學」的預設,或者由此帶來的自欺欺人與自我安慰。

而通過拒絕這些虛假的東西,他又真正肯定了每個人的潛力。他似乎在說,我們不需要這些東西,靠你自己的努力,就能夠達到徹底的自由。也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才能夠達到。

8.印度古代智慧的頂峰

佛陀以他非凡的勇氣與無畏,以他對真理探求的徹底性,幾乎把整個韋達文明傳統拋在腦後。他似乎在說,我們並不需要所有這一切。如果你是誠實的、認真的,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那麼你完全可以拋開所有的舊東西,從最簡單的地方開始,並直接達到最終的解脫。

佛陀似乎代表了印度古代智慧的頂峰。

14

主題

180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沙發
至善 發表於 2008-9-8 20:16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師兄,很有趣的文章。想補充一點,所謂「十無記」或者「十四無記」,主要是佛陀不和外道作無益的辯論,還有提醒我們不要陷入無益玄論而不抓緊修行。 實際上答案在佛 經上還是有闡述的。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青青翠竹 儘是法身
鬱郁黃花 無非般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3
Pathless 發表於 2008-9-10 06:1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0: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