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12月03日, 一名19 歲的大學生絕望地向愛恩斯坦詢問人生的意義何在, 愛恩斯坦的回信說:]
" 你努力要為個體人生以及全人類尋找一個目的的渴望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的意見是, 如果問題是這麼被提出的話, 那麼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 如果我們談到了一項的目的和目標, 我們只不過是在問這樣的問題: 通過這項行動及其後續, 我們應該滿足什麼樣的慾望? 或者, 我們應該避免什麼樣的不希望得到的後果? 當然, 我們可以按個體所屬的集體的標準清楚地表白一項行動的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 這項行動的目標至少是間接地滿足經成一個社會的個體的慾望.
如果你問我社會或一個個體的總目的或目標, 這個問題就失去了它的意對義. 當然, 如果你問的是大自然的總目的或意義, 更是如此.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 去假設某人的慾望與發生的事惰相聯系., 是非常主觀的, 至少是不合理的.
然而, 我們全都感到, 問我們自己應該如何指導我們的生活的確是非常合理而且重要. 我的意見是, 答案為: 只要能夠做的就盡量地滿足所有的慾望和需要, 並且在人類關係中達到和諧和美麗. 這是以許多的良心思考和自我教育為先決條件的. 不可否認的是, 比起生活在我們的學校和大學中的人, 開明的希臘人和古代東方的聖賢在這個最為重要的領域達到更高的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