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學佛者怎麼發菩提心

[複製鏈接]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3 11: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身前茫茫,身後悠悠,人生百年草頭霜。一曲未落頭飛雪,人我是非,終是黃梁。清茶一杯說秦王,嘆世事無常。天賜一卷金剛藏,但持誦,莫思量。無盡智慧同體現,幾多惆悵,化為菩提清涼。

佛言。人有二十難。  
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
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
  
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
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瞠難。  

有劫不臨難。觸事無心難。
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
  
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
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
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會善知識難。睹境不動難
善解方便難  隨化度人難

心行平等難  觸事無心難。 生值佛世難


學佛要怎麼發心?

  修行一法,易則容易,難則實難。……所以第一要有堅固心。……次之要髮長遠心,我們人生在世,造業無邊,一旦要來修行,想了生脫死,豈能把習氣一時放得下呢?  

  地藏王菩薩發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一切菩薩也如此發心。我們每天晚殿,也如此發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凡佛弟子無不發此誓願,證果深淺大小不同,皆由願力深淺,依願行持大小而定。  

  又菩薩發心時,當發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既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即須斷除我愛,殉己為眾。以眾生心為心,以眾生苦為苦。常行慈悲,等施普度。如地藏菩薩,……。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無量劫來流浪生死,皆因煩惱未斷。煩惱由根本發生枝末,重重無盡。所言根本者,謂貪嗔痴慢疑惡見等,由此出生懈怠、放逸、嫉妒、障礙、昏沉、散亂、諂曲、誑妄、無慚無愧等無數枝末。但煩惱雖多,總不出我法二執。眾生不達緣起性空的道理,妄執此身心以為實我,分別諸法以為實法。由是為因,妄受生死苦果。是故世尊方便設教,應病與葯,說無量法門,對治眾生無盡煩惱。我們應該依教修持誓願斷之。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菩薩為普利有情,一切世出世間無量法門,均須習學。故菩薩應向五明中求。……故無論世出世法,科哲等學,均是菩薩所應學處。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故此不是閉起眼睛,盤起腿子,才算修行。運水搬柴,鋤田種地,乃至穿衣食飯,痾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出家人並非閉門造車,死守一法的。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者,梵語名菩提,又譯曰覺,覺者自性靈覺也。此覺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本自圓成,個個不無。諸佛聖人,示生世間,作人天之導師,後世之模範,指示眾生:若離妄想執著,即可成佛。六祖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我們應該舍迷歸覺,誓成佛道。弘者,深也、廣也,深則豎窮三際,廣則橫遍十方。誓者,自製其心。願者,志求滿足。菩薩當發如上誓願,不怖不退,不動不搖,盡未來際,勇猛勤修。  
  


空非空
「不能著相來看佛,也不能落在不著相看佛;著相是錯,不著相也是錯。假使落在不著相看佛,一切本空,又何必做善事,佛也空,善也空嘛!一切皆空,我殺人也沒有關係呀!殺也空嘛!偷騙搶做壞事都空,這樣的見解,就叫做撥無因果,落於空見。」

當年有一個故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禪師,從小出家,三十幾歲開始參禪,總不能開悟,於是他從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智慧第一,釋迦牟尼佛和許多佛菩薩,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開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台文殊道場。也有人拜了三年兩年才拜到,為的是要見文殊菩薩。
「話說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台山金剛窟,看見一個老頭子牽一頭牛,鬍子白白的,頭髮也是白的,請他到他的茅蓬喝茶,問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從那裡來的?文喜說南方來的,想求見文殊菩薩。老頭子說:南方佛教怎麼樣?他回答說:南方佛教麻麻胡胡,所以到這裡來,想求見聖人……你們北方五台山的佛法怎麼樣?老頭子說: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啊!

  其實整個世界人類社會,都是有聖也有魔,都是龍蛇混雜,凡聖同居。文喜問道:五台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這老頭子說:前三三與后三三。這一句話,千年來也沒人知道他講什麼?一般修道的人就講,前三三與后三三,這就是要人修氣脈呀!後面有三關,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前面是印堂呀,守竅的靈門關,這裡是什麼關,那裡是什麼關,都是講這個。其實這個可以作話頭參,前三三與后三三就是禪宗的話頭。

  那麼兩個人談到這裡,老頭子就問文喜佛法,這位文喜和尚卻答不出來;老頭子皺了一下眉頭,叫聲:均提,送客。茅蓬後面出來一個童子就說:法師你請吧!就把和尚送出茅蓬外了。這個文喜和尚正回頭要道謝,就看到文殊菩薩騎一隻獅子站在空中。」

「可嘆這位文喜,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見文殊,這時才發現原來與文殊菩薩當面對談而不自知,真是後悔莫及,痛哭流涕。以後,文喜發憤努力,終於大徹大悟。文喜悟了以後,到叢林下做苦工,就是部隊里所稱的伙夫,大陸上禪林中就叫作飯頭。飯頭的工作很辛苦,一個廟子中千人吃飯,那個大叢林的飯桶,像我這種個子啊,站在鍋裡頭,從外面絕對看不見人。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飯菜,所用的鍋鏟之重,如果沒有練過武功的人,拿都拿不動。所以少林寺學功夫,只要能燒三年飯,你武功就不得了啦!米要整袋倒進鍋去,要攪的時候,要有武功才能轉得動那個鍋鏟。文喜禪師因為自己悟了道,願意發心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這就是菩薩道。

  有一天文喜在做飯的時候,文殊菩薩在飯鍋上現身,還是騎他那隻獅子,在飯鍋上跑圈。文喜看到文殊菩薩,就是當年在五台山金剛窟看到的那個老頭子,他拿起鍋鏟一邊就打過去,一邊嘴裡說: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跑來這裡幹什麼?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薩的那個化身飛到空中一笑,說:「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苦瓜當然連根都是苦的啦,這個甜瓜當然連那個蒂都是甜的。修行三大劫數,連釋迦牟尼佛都是做過他的學生的,倒楣了,反被老和尚討厭。這說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反覆叮嚀。也就是禪宗祖師們後來說的:佛來斬佛,魔來斬魔的道理,這也是修行的無上秘訣。


 「   燒佛的和尚

  所以說,諸位千萬不能著相,一著相後來都變成精神病了,這是反覆請求諸位,也是警告諸位,不能著相的道理。禪宗到了後來,有一樁丹霞燒木佛的故事。

  丹霞禪師是馬祖道一的大弟子,他已經當方丈了,冬天冷起來沒有柴燒,就把大殿上木刻的佛搬下來劈了,用來烤火。當家師出來看到了,嚇得說;燒了佛,這個罪過多大!有因果啊!奇怪的是,這個當家的鬍子、眉毛當時都掉下來,脫了一層皮。佛是丹霞燒的,因果反而到了當家的身上去,這是禪宗裡頭奇怪的公案,是有名的「丹霞燒木佛,院主(就是當家和尚)落鬚眉」的公案。這些道理都說明了真正佛法不著相的道理;所以各位用功的時候,千萬不要著相,一著相就嚴重了。 」


「我們一般人布施人家一百塊錢,就想得好的福報,買了幾根香蕉,去燒幾根香拜拜,還想求到什麼東西,現在這個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比那些什麼香蕉呀,豬頭啊,多太多了,當然得的福報很多。佛就說:「何以故」,什麼理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他說:你要曉得啊!我們講人要有福報,福報的本身無自性,也可以講它無定性。 」


貪。「有一位朋友來談,他什麼都不要,現在住在山上,最喜歡他那個茅蓬,那個清風明月。我說:你真了不起,快要證道了,當心啊!還要被老鼠咬。貪一個茅蓬也是貪,真修行是修這個,不要以為打坐氣脈通了,眼睛放光,以為那個是道,那個不是的!道在心念!在這個「思」念裡頭,這個東西叫思惑,在思想觀念裡頭,這一點解不開是不行的。知識份子喜歡看書,照樣是這一念,貪戀於書也是貪,不要認為這個不是貪,沒有那一點不是貪,貪是人性根本,範圍是非常非常廣泛的。

  有人自認不貪,什麼都不要,年紀大了,功名富貴看通了。信不信?真來個功名富貴擺在他前面,他照樣的去了。 」
「再說「嗔」,嗔心嗔念,大家以為自己都沒有,脾氣大,當然是嗔念,恨人、殺人、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或者你說什麼都不會生氣,就是愛乾凈,看到不乾凈受不了,也是嗔,一念的嗔就是厭惡。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這個思惑,這個心理行為一點沒有轉變,免談學佛。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參禪的、密宗的,隨便你什麼宗,你說天宗都沒有用,必須要斷這個思惑」。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們大家檢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個人都佩服自己。至於阿Q精神,沒有辦法跟人家打,不要緊,自認還是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這個叫慢。

14

主題

180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沙發
至善 發表於 2008-9-6 19:03 | 只看該作者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青青翠竹 儘是法身
鬱郁黃花 無非般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3
大熊貓 發表於 2008-9-9 11:29 | 只看該作者
深心、直心、大悲心、(馬鳴菩薩?)
深心、至誠心、迴向發願心,(觀經/善道?)
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深心、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0: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