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抗擊癌症,中國幾乎全面潰敗 (全轉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8-9-5 15: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三次全國死因回顧調查揭示殘酷現實:  
●中國人癌症死亡率在過去30年增長八成以上  
●每四到五人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肺癌取代肝癌高居中國癌症死亡「排行榜」首位  
●癌症高發折射環境惡化與煙控不力  
●城市和農村癌症死因差異凸顯城鄉差別之痛  
●過多資源用於中晚期患者治療而忽視了預防  
癌症在中國城市已成為首位死因,在農村為第二位死因  
從中國人群的吸煙流行狀況來看,到2025年,中國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將超過100萬例。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肺癌大國  
農村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系統癌症死亡率明顯高於城市,這實際上是政府為農村公共衛生政策方面的失誤埋單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格局中,與公眾健康發生激烈衝突的不僅是煙草業,更有造成環境污染等諸多產業力量

在過去數年中,艾滋病、SARS、禽流感乃至最新的手足口病等傳染性疾病,都對中國公共衛生領域構成巨大挑戰。
然而,無論在世界範圍內還是在中國,以惡性腫瘤(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為代表的慢性病(或者說非傳染性疾病),卻正在成為更主要的長期威脅。今年5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在其最新公布的報告中就明確指出,非傳染性疾病正在成為人類最為致命的「殺手」。
其中,癌症位列首位。
2004年,全球有740萬人死於癌症。中國的情況則更為嚴峻。今年4月底公布的第三次全國死因回顧調查表明,中國城鄉居民的癌症死亡率在過去30年中增長了八成以上;目前每四到五個死亡的中國人中就有一個人死於癌症。中國每年死於癌症的總人口,接近200萬人。
誠然,癌症患者數字的增長,與中國人均壽命的提高不無關係,因為衰老經常意味著癌症的高發。但僅僅是年齡結構的變化似乎遠不足以解釋癌症如此高發。實際上,生活方式改變、生態環境惡化等多種致癌因素,都已經在這場悲劇性大幕背後隱約浮現。
一個可以觀察到的現實是,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煙草消費國和生產國,與吸煙存在很大關聯的肺癌早已取代肝癌,穩居中國癌症死亡「排行榜」的首位;在淮河流域等一些污染嚴重的地區,「癌症村」星羅棋布,官方最新的調查也證實,從上游、中游到下游,淮河流域地區的消化系統癌症死亡率呈現出「梯度上升趨勢」。
目前,徹底攻克癌症在科學上仍遙不可及。從國際經驗來看,控制這一疾病肆虐的根本出路,在於預防。可惜長期以來,中國有限的癌症控制資源大多被用於中晚期患者的治療;尤其是農村地區的癌症防治工作,就更為薄弱。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中國的公共衛生政策正在發生一些積極變化。衛生部2003年底頒布的《中國癌症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年-2010年)中,明確提出堅持「預防為主」和「以農村為重點」的原則。從2005年起,衛生部啟動了中央轉移支付癌症早診早治項目;今年每個省份都將至少擁有一個試點。

此外,國家癌症中心也已得到國務院批准,即將掛牌成立,有望在今後癌症防控中扮演核心角色。

不過,中國的癌症防控力度還無法與美國、日本、韓國等國相比。要徹底扭轉癌症增長態勢,無論是從體制上還是從國家意志上,中國才剛剛站在新的起點上。

——編者

上篇 癌症大國

人口老齡化、吸煙、環境污染以及城鄉差異等多重因素,都是中國不斷攀升的癌症死亡率的「貢獻者」

身邊的癌症

癌症在中國城市已成為首位死因,在農村為第二位死因

「今年上半年,我已經參加了三個朋友的葬禮了。兩個死於胃癌,一個死於肺癌。年齡最大的只有37歲。」就職於北京市建國門外一家美資企業的劉女士告訴《財經》記者。「不是說只有老年人才容易得癌症么?」她感慨嘆息。

劉女士所講述的,折射出一個無比殘酷的事實:癌症已經深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兩個多月前,中國衛生部就曾經發布了一份關於中國癌症死亡的「紅色警報」,可是在當時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關注。

今年4月29日,正值安徽阜陽等地爆發手足口病疫情期間,衛生部在北京舉行的一次專題新聞發布會上,披露了以癌症(惡性腫瘤)為重點的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主要情況。從這次全國死因調查中,或許可以追尋到這個幽靈肆虐的些許蹤跡。


自2006年6月起,衛生部和科技部開始聯合組織了第三次全國死因回顧抽樣調查。

此前,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中國曾先後開展過兩次以癌症為重點的居民死亡原因調查。通過前兩次調查,中國已經基本摸清了當時城鄉居民的死亡率水平及主要原因,尤其是癌症的流行規律和分佈特徵等。但在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齊小秋等官員和專家看來,過去十多年裡,很多居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滄桑巨變,人們的健康行為和疾病模式也隨之而變,啟動新的全國性調查已經迫在眉睫。

通過採集全國160個市縣2004年和2005年的居民死亡數據,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居民癌症的死亡率約為十萬分之一百三十六,即平均每10萬人中,每年就有約136人死於癌症。相比之下,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第一次死因調查中,這一數據為74人;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死因調查中,這一數據為108人。

根據這一統計,中國城鄉居民的癌症(惡性腫瘤)死亡率,在過去30年中增長八成以上。在城市,癌症已經佔到死亡總數的25%;在農村,這一數字為21%;換句話說,平均每四到五個死亡的中國人中,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目前,癌症在中國城市已經成為首位死因,在農村為第二位死因(僅次於腦血管病)。此次全國死因調查技術執行組組長、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饒克勤主任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警告說,鑒於癌症更難控制,估計今後數年內,癌症也很可能取代腦血管病,同樣成為農村居民第一位死因。



肺癌「元兇」

從中國人群的吸煙流行狀況來看,到2025年,中國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將超過100萬例。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肺癌大國

為什麼癌症在中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會不斷上升?這或許是公眾最想知道答案的一個沉甸甸的話題。

癌症的增加,在部分程度上也是人均壽命增加帶來的一個「副產品」。從醫學上來說,這並不難理解——隨著人體的衰老,細胞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的能力會下降,這就為癌變提供了滋生的「溫床」。有研究表明,約六成的癌症發生在65歲以上人口中(參見本期「認識癌症」) 。

2005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全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首次突破了1億人大關,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達到了7.6%。而在1982年,老年人口所佔比重還不到5%。

不過,依據同一標準的人口年齡構成計算出「標準化死亡率」,就可以消除人口老齡化對癌症發病率帶來的影響。經過這樣的調整,目前中國居民的標準化死亡率約為十萬分之九十一,與30年前相比,仍然增長了兩成以上。

這就意味著,「老齡化時代」並不是癌症增長的惟一答案。

這一點,在一些特定癌症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以死亡率增長最為顯著的肺癌為例,30年間上升了465%;即使按照標準化死亡率來計算,也上升了261%之多!肺癌早已取代肝癌,穩居中國癌症死亡「排行榜」的首位。

尤其令人憂慮的是,中國肺癌死亡的高峰遠遠沒有到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楊功煥告訴《財經》記者,從中國人群的吸煙流行狀況來看,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肯定還會大幅度增加。

肺癌的發生與煙草消費有直接關聯,這一點早在20世紀60年代在歐美等國家的健康界就得到了公認。全球範圍內多項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吸煙是導致肺癌的首要危險因素,八成以上的肺癌都是由吸煙引起的。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統計數字也顯示,所有的吸煙者中,有半數最終都死於與煙草直接有關的肺癌等疾病。

在中國這個全世界第一煙草生產和消費大國,有3.5億煙民。此外,還有至少5億人,在遭受「癮君子」吞雲吐霧製造的二手煙毒害。更為嚴重的是,今年5月衛生部發布的《2008年中國控制吸煙報告》顯示,青少年吸煙現象並未得到有效遏制,全國僅13歲到18歲的煙民就有約1500萬人。加上近4000萬嘗試吸煙者,這些使得中國的「禁煙運動」格外任重道遠。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主任彼得伯耶爾(Peter Boyle)博士也提醒說,中國在吸煙問題上,「正在重走美國40多年前的老路」。

早在1950年,美國男性平均每日吸煙十支,這個吸煙流行高峰一直維持到20世紀70年代。由於煙草侵蝕人體需要長期積累,肺癌等吸煙相關疾病的死亡高峰,通常出現在吸煙流行高峰二三十年之後。因此,1950年,在35歲至69歲這個年齡段死亡的美國男性中,因煙草導致的約佔12%;而到了1990年,這一數字攀升至33%。

中國則在1992年達到成年男性平均每日吸煙十支的量,整個煙草消費高峰期至今仍在延續。而在1990年死亡的35歲至69歲中國男性中,因煙草導致的比例為12%。如果以美國為鏡鑒,不難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例也可能會躍升至33%。

「這意味著,在這個年齡段死亡的每三位中國男性,就會有一位死於吸煙。」伯耶爾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說。

這種判斷,實際上也已經得到了公共健康界的認同。世界衛生組織就曾預計,到2025年,中國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將超過100萬例。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肺癌大國。



環境殺手

大氣污染、不潔凈的飲用水等環境因素,是癌症發生的一個重要誘因

影響癌症的生活方式,不僅僅是吸煙。中國癌症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醫學科學院(以下簡稱「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原院長董志偉教授告訴《財經》記者,飲食不合理是僅次於吸煙的癌症發生誘因。

他舉例說,中國居民膳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西方化」趨勢,城市和富裕農村中的超重和肥胖,已經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這也是導致結、直腸癌和乳腺癌等癌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一些癌症,還與性行為和生育習慣等有關。例如,如今女性的平均初潮年齡大為提前,生育年齡則大為推遲,而大量雌激素的分泌會促使乳腺增生,增加乳腺癌的風險。過去30年中,中國女性的乳腺癌死亡率幾乎翻了一倍,其增長速度僅次於肺癌。即使按照標準化死亡率來計算,也增長了三成多。

除了不良生活方式,環境污染更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於癌症的憂慮。今年3月底,在北京舉行的中國腫瘤學進展學術峰會上,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院長趙平教授憂心忡忡地表示,「我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生存環境卻在進一步惡化。」

以肺癌為例,除了抽煙,其高發態勢與中國普遍存在的空氣污染不無關係。2007年,世界銀行在《中國環境污染損失》(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報告中明確指出,空氣污染,尤其是大城市的空氣污染,是導致肺癌等肺部疾病發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除了肺癌,這份報告還顯示,中國農村地區胃癌和肝癌等消化系統癌症的死亡率,都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醫學界的主流看法是,消化系統癌症的誘因與不安全、不清潔的飲用水有關。

近年來,媒體上不時可以見到有關「癌症村」的報道。在地表水以及淺層地下水普遍污染的淮河流域,民間環保組織「淮河衛士」負責人霍岱珊對《財經》記者坦言,從他過去多年的實地考察來看,「『癌症村』大多都分佈在V類或者劣V類水流行的地區,這應該不是一種巧合」。 根據地表水分類標準,水質最好的為I類水,最差的為劣V類;V類或者劣V類,都是屬於污染嚴重、基本無利用價值的水體。

或許是注意到公眾對於這個問題的關注,在已經完成的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中,衛生部特地增加了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江西省樂平市等13個媒體報道過的癌症高發地區作為被調查地區。結果發現,其中的四個地區,即安徽省阜陽市潁東區、河南省浚縣、河南省沈丘縣和湖北省應城市的癌症死亡率,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齊小秋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承認,在這四個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癌症主要集中在食道癌、胃癌、肝癌和結直腸癌等消化系統腫瘤。

當然,並不是這些地區癌症整體水平都高,而是某些村落中存在聚集性。「這和一些媒體的報道是相符的。」他表示。

此外,職業環境污染也是可能導致癌症的一個因素。例如,科學家對雲南箇舊錫礦的多年研究發現,礦井中高濃度的放射性氣體氡、氡的衰變分解的產物氡子體,以及含砷礦塵等,導致錫礦工人肺癌高發。世界衛生組織也曾發布報告稱,全球每年至少有20萬人死於與工作環境有關的癌症。

城鄉差異之痛

農村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系統癌症死亡率明顯高於城市,這實際上是政府為農村公共衛生政策方面的失誤埋單

在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中,城鄉「鴻溝」仍然隱約浮現。

在中國城市居民的癌症死因中,肺癌佔據了首要位置。農村的情況則有所不同,肝癌是最主要的癌症死因,胃癌、食管癌和子宮頸癌的死亡率也高於城市。

這種區分,或許與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差異性不無關係。

在城市,空氣污染是一個始終無法迴避的問題。以北京為例,超過300萬輛機動車,使得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時刻在經受巨大考驗;加上居民普遍有著很強的煙草消費能力,肺癌成為「主角」也就很容易理解。

在農村,肝癌卻取而代之。


國一度擁有上億的乙肝病毒攜帶者,這直接影響到乙肝乃至肝癌的發病率。接種乙肝疫苗,是國際上公認的預防乙肝乃至肝癌的有效措施,但遺憾的是,早在上世紀80年代,乙肝疫苗就已經研製成功,中國卻用了差不多20年的時間才將其納入全民免疫計劃。

1992年,中國開始推廣乙肝疫苗接種。不過,這種接種並不是免費的,需要由單位和家庭支付費用。因此,這一時期中國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兒童,接種率仍然比較低。

衛生部今年4月21日公布的2006年全國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也清晰地顯示,就乙肝疫苗接種率而言,城市高於農村,東部高於西部。

在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流行病室主任喬友林教授看來,農村肝癌的高發,實際上就是政府在為農村公共衛生政策方面的失誤埋單。農村免疫的滯后狀況,其已經和正在造成的負面影響,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農村,尤其是相對貧困的西部農村地區。

此外,農村地區的飲用水等環境衛生狀況普遍不如城市。在中國,即使保守估計,農村也仍然有大約3億人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有些省份,雖然已經在農村推廣了自來水,但水處理能力的簡陋甚至缺乏,使得水質依舊無法得到保證。這些都使得中國農村地區的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系統癌症死亡率,明顯高於城市地區。

除了上述因素,在很多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農民不僅缺乏癌症防控的基本知識,更缺乏足夠的支付能力來應對癌症的威脅。一旦發現癌症,動輒數萬元高昂的癌症治療費用,對這些農民家庭來說又幾乎是天文數字;一些人乾脆選擇放棄治療,在無奈中等待死亡。

「與其選擇治療,把全家都拖死,倒不如乾脆聽天由命,給整個家一個活路。」這種悲愴、宿命式的所謂「理性選擇」,構成了廣大農村地區的不少普通人面對癌症時最令人不忍卒視的現實圖景。■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沙發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8-9-5 15:39 | 只看該作者
下篇 對抗癌症

在抗擊癌症的戰爭中,中國幾乎是全面潰敗。曙光在哪裡?

位於北京東南三環潘家園附近的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病房,常年住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癌症患者。

對於很多患者,尤其是那些經濟狀況不佳的患者,這裡寄託著甚至是傾家蕩產才換來的生的希望。

其實,即使對整個國家來說,對抗癌症也註定是一場代價高昂的漫長戰爭。

根據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和中國癌症基金會2006年編寫的《癌症的科學與實踐》,中國每年癌症病人的醫療費用高達近千億元,佔全國醫療衛生總費用的20%以上,遠高於其他慢性病的醫療費用。

但在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院長趙平教授看來,這個費用實際上被低估了。因為這個數字是按照每位病人花費2萬元來估算的,而很多情況下,「2萬元是不夠的」。

主要原因在於,在中國,絕大多數癌症患者就診時已經屬於晚期。而晚期癌症往往意味著更為高昂的治療費用、更加苦不堪言的治療過程,以及難以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

例如,中國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平均不到10%,這意味著90%以上的肺癌患者確診之後活不過五年。

長期以來,中國將本就有限的衛生資源過度集中於晚期癌症的治療,而忽視癌症的預防,其結果是在抗擊癌症的戰爭中節節敗退。

失陷的防控體系

各地腫瘤醫院大多收入可觀,但癌症防治的人才卻流失了

中國的抗癌戰爭曾經取得過不錯的開局。

1957年,衛生部決定建立國際醫院,為外交使團人員及其家屬服務。時任外交部副部長李克農之女李冰,被調去參與國際醫院的籌備工作。李冰後來在《中國腫瘤史料》雜誌上撰文回憶說,金顯宅、林巧稚等專家找到她,認為癌症的嚴重性已逐漸突出,而外交使團的人有大病都會回各自國家治療,不如將國際醫院改為腫瘤醫院。

於是,1958年,中國第一家腫瘤醫院正式開張,李冰擔任副院長兼總支書記。1969年,隨著第一屆全國腫瘤會議在天津召開,由李冰擔任主任的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宣告正式成立。

1973年,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啟動了覆蓋全國8億多人口的第一次死因回顧調查。當時,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已經身患癌症。研究人員打著總理的旗幟,成功地爭取到各級黨政部門的支持,並發動了數以十萬計的基層衛生人員和「赤腳醫生」參與調查。在這次調查的基礎上,1979年,中國第一本惡性腫瘤地圖集編輯出版。該書後來還被翻譯成英文版,在中國乃至世界醫學史上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某種程度上講,20世紀70年代是中國癌症防控的一個黃金時期。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流行病學室主任喬友林教授告訴《財經》記者,當時在河南林縣(現林州)、山西襄垣、江蘇啟東等癌症高發地區,先後建立了60多個癌症防治基地。這個時期,癌症控制的重點也並不在晚期癌症治療,而是各種預防措施。

然而,這星星之火卻未能燎原。相反,計劃經濟年代建立起來的癌症防控體系,和農村合作醫療一樣,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很快搖搖欲墜。

於是,在20世紀70年代那場轟轟烈烈的全國死因調查之後,很多地區沒有再進行癌症登記等工作。即使在少數保留了癌症登記的地區,其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也存在問題。

今年3月29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腫瘤高發現場及腫瘤登記工作學術研討會上,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孔靈芝坦言,中國各地癌症防治基地的工作受到了強烈衝擊,目前維持較好的現場只佔三分之一,處於半癱瘓的佔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一根本無法維持。

令她感到憂慮的不僅是癌症登記的缺失。很多癌症防治基地所採取的宣傳教育、危險因素研究、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等綜合措施,也早已被單純的診療所取代,失去了原來的屬性和特色。那些維持較好的現場,經費來源也不得不主要依靠臨床診療收費和國際合作研究項目。

在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中國腫瘤防控的發源地,腫瘤研究和預防的地位也一落千丈。腫瘤醫院另外有一塊牌子,叫「腫瘤研究所」。在鼎盛時期,研究所的編製一度達到300多人。但隨著醫院逐漸走向市場化,而政府又缺乏相應投入,腫瘤研究所不斷萎縮,目前只剩下數十人的隊伍,而且在經費方面也捉襟見肘。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於癌症患者大量出現,各地腫瘤醫院目前大多收入可觀,但癌症防治卻連人才隊伍都流失了。

「如果連隊伍都沒有了,僅僅靠一些『散兵游勇』,怎麼去應對外敵(癌症)的入侵?」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流行病學室主任喬友林痛心疾首地對《財經》記者說。


失衡的發展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格局中,與公眾健康發生激烈衝突的不僅是煙草業,更有造成環境污染等諸多產業力量

早在20世紀80年代,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曾經制定過「全國腫瘤防治規劃綱要」(1986年至2000年)。但據《財經》記者了解,這個規劃基本上屬於一紙空文,在不少地方甚至沒有正式下發。

在很多專家看來,當時中國各地都正忙於追求GDP增長速度,基本上無暇分神制定癌症防控等公共衛生政策。在這種情況下,生命和健康常常讓位於經濟發展。

中國的控煙力量與反控煙力量的對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國家控煙辦公室主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楊功煥教授,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等少數專家,多年來一直為控煙奔走呼籲,依然無力阻止中國煙草行業的蒸蒸日上。

2007年,中國煙草行業產銷捲煙4200萬箱,同比增長5%;實現工商稅利3880億元,同比增長25%。至此,中國煙草行業實現了連續五年工商稅利平均年增長20%的奇迹。

支修益教授曾經對《財經》記者自嘲說:「靠我們這一小撥人,很難與煙草行業抗衡。」


在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則將推行控煙等措施作為控制癌症的重要策略。今年3月底,在北京舉行的中國腫瘤學進展學術峰會上,韓國國立癌症中心主任、教授柳槿永(Yoo Keun-Young)介紹說,韓國不僅推行了煙草加稅措施,並利用煙草加稅所得成立了健康促進基金,用於癌症等疾病的防控。

或許是借力於奧運會即將在北京舉行,2008年,中國控煙運動終於取得了有限進步。自今年5月1日起,北京市實行在醫療機構室內區域、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禁煙。

不過,中國煙草業發展的強大內在動力並沒有被削弱。國家煙草專賣局和中國煙草總公司的「官商一體化」,仍然固若金湯。楊功煥等專家一直呼籲,國家煙草專賣局應更名為國家煙草監督管理局,並將中國煙草總公司剝離,以切實履行《煙草控制框架公約》。

據悉,今年年初,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已經將專家們的建議匯總上報,並得到了最高層領導的批示。但人們仍未見到官商分離成為現實。

至於煙草加稅這一國際上通行的控煙措施,儘管不少專家和非政府組織都極力推進,但現階段仍無法實現。不僅如此,國家煙草專賣局還在2007年推出針對低價煙的補貼措施,美其名曰「讓農民兄弟抽得起煙」。

在楊功煥看來,正因為相對於城市人群,農民對煙草危害的健康認識不足,煙草業才會不惜提供補貼、拓展市場。這一舉措,完全與中國政府已經簽署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原則背道而馳。

在中國經濟發展格局中,與公眾健康發生激烈衝突的不僅是煙草業,更有造成環境污染等諸多產業力量。一場戰爭中,敵我雙方的力量往往是此消彼長;當癌症防控的力量不斷削弱時,引發癌症的各種危險因素就會以驚人的速度肆虐。


扭轉敗局的機會

美國癌症死亡率持續下降,首先歸功於控煙等預防措施的推行,其次是癌症的早期發現,然後才是治療技術的進步等因素。此經驗和教訓可供中國借鑒

儘管中國在抗癌戰爭中處於被動,扭轉局面的機會仍然存在。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癌症死亡率於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拐點,此後逐年下降。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原院長董志偉教授對《財經》記者說,美國癌症死亡率持續下降,首先歸功於控煙等預防措施的推行,其次是癌症的早期發現,然後才是治療技術的進步等因素。而美國在走上這條正確道路之前,也曾將控癌希望主要寄託於治療,為此浪費了數十年的時間,以及數以千億計的美元。


美國的經驗和教訓,可供中國借鑒。實際上,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三分之一以上甚至約一半以上的癌症都是可以預防的。而癌症預防的成本,遠遠低於癌症治療。

除了控煙,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增加體力活動,減少職業危害和環境污染等措施,同樣至關重要。而對於肝癌、胃癌、子宮頸癌等與感染因素有關的癌症,減少感染也是非常有效的預防途徑。

實際上,通過給兒童接種疫苗、阻斷乙肝病毒感染的效果已經開始體現。根據衛生部的調查,中國的乙肝病毒攜帶者從1992年的約1.3億人,下降到2006年的9300萬人。


楊功煥教授對《財經》記者表示,今後一二十年內,隨著乙肝疫苗接種的進一步推行,乙肝病毒攜帶者的人數還會減少,肝癌死亡率上升的速度估計會逐漸減緩,甚至開始下降。

此外,世界上第一種直接針對癌症的疫苗——子宮頸癌疫苗,已經在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上市。在中國內地,這種疫苗上市尚需時日,且價格高達數百美元,但世界衛生組織生殖健康與研究部娜塔麗布魯特(Natalie Broutet)博士告訴《財經》記者,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仍可以為今後的子宮頸癌控制提供技術選擇。

早診早治,也是控制癌症的一個重要措施。如果能夠早期發現癌症,則可以使治療更加有效,並且減少癌症的死亡。

國內外的臨床研究表明,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的改善主要歸功於早診早治。現有的技術方法應用得當,可以使至少三分之一的癌症發現於早期階段,並得到根治。

實際上,在河南林州、山西襄垣等地區,多年來通過改用安全的飲用水、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改善營養和早診早治等措施,子宮頸癌和食管癌等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經顯著下降。在今年4月29日的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記者會上,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齊小秋也重申「這說明癌症是可防可治的」。

早診早治試點

《中國癌症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政府主導、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的原則,並將早診早治作為主要策略之一

2003年底,衛生部頒布《中國癌症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年-2010年)。這份由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委託中國癌症基金會組織專家起草的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政府主導、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的原則,並將早診早治作為主要策略之一。

2005年,衛生部將子宮頸癌和食管癌早診早治納入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項目,最早開展試點的包括山西襄垣、河南林州等幾個地區。其中,襄垣屬於子宮頸癌的高發地區,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成為癌症高發的防治基地之一。

1997年,從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獲得環境醫學博士學位的喬友林,加入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十年來,他與國內外同行一道,在襄垣等地開展了得到國際認可的子宮頸癌流行病學調查與篩查方法等人群防治研究,並著手對各種防治方案進行衛生經濟學評價。

喬友林對《財經》記者解釋說:「在尋找最佳的癌症防控方案時,價格因素非常重要;廣大的農村地區醫療資源匱乏,農民收入很低,根本承受不了高昂的檢查和治療費用。」

喬及其合作者的初步分析表明,對於簡單的醋酸染色和碘染色肉眼觀察(VIA/VILI),自身成本不到10元;加上宣傳動員、技術開展等各種成本,平均每位婦女所需的篩查費用為35元。而大多數農村婦女願意為子宮頸癌篩查支付25元,如果地方政府能夠匹配10元,就可以滿足篩查的資金需求。

不過,肉眼觀察方案的假陽性比較高,精確度並不高。因此,在蓋茨基金會支持下,中國和印度的研究人員參與開發了一種適合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子宮頸癌快速篩查方法(CareHPV)。據介紹,這種快速篩查方法操作簡便,效果也比較接近發達國家普遍使用的第二代雜交捕獲(hc2)技術;而其自身成本不會超過5美元(約合35元人民幣),幾乎是hc2技術的十分之一。

一旦發現早期子宮頸癌,治療也不算複雜。襄垣縣婦幼保健院副院長馬俊飛告訴《財經》記者,早期病人在該院進行手術,平均費用只需2000元。

目前,在所有癌症中,子宮頸癌的發病原因研究得最為清楚——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有關,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的技術也比較成熟。而且,其預防也較少依賴社會資源的充足程度。

中國癌症基金會副理事長董志偉教授認為:「從技術條件和衛生經濟學評價來看,目前真正能夠在中國大面積推行早診早治的癌症,恐怕只有子宮頸癌。子宮頸癌並不是負擔最大的癌症,但如果在子宮頸癌防治上取得成功,對於其他癌症的防治具有示範意義。」


今年,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相關項目經費已經達到4000多萬元。這些項目得到實施后,將覆蓋肝癌、乳腺癌、食管癌和子宮頸癌等八種重點癌症,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18個縣,預計篩查人數將超過50萬。

除了中央財政,在一些經濟狀況較好的地區,地方財政也開始對癌症早診早治有所投入。例如,北京市今年在朝陽、西城、懷柔三個區對戶籍適齡婦女開展子宮頸癌和乳腺癌的自願免費篩查試點工作;2009年,這兩種女性癌症的免費篩查將在該市全面推廣。

當然,董志偉也提醒說,早診早治並不是癌症防控的全部,癌症防控的首要問題「應該是促成各級政府將其納入工作計劃,讓政府成為行為主體」。


期待癌症中心

國家癌症中心掛牌之後,估計各個省也會成立癌症中心,「有時候,中央政府一個小的動作,都能帶動整個癌症防控的工作」

除了癌症早診早治項目等措施的推行,另一件將對中國癌症控制產生深遠影響的事情是,國家癌症中心即將成立。

據《財經》記者了解,依託於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的國家癌症中心已經得到國務院批准,即將掛牌成立。

早在1937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當政時,美國成立了國立癌症研究所(NCI)。作為美國癌症研究和資助的主要機構,NCI年度預算由國會直接批准,每年的經費預算往往高達數十億美元。

日本也在1962年組建了國家癌症中心。目前,該中心的研究人員已達1300多人,另有兩家兼顧癌症診療與臨床研究的醫院。

韓國也不甘落後,在1996年頒布第一個癌症控制的十年規劃,並於2001年成立國家癌症中心。據韓國國家癌症中心主任柳槿永介紹,韓國在2003年頒布了《癌管理法》,並於2006年進行修訂。根據修訂后的法案,韓國各地方政府也必須在五年之內建立癌症中心。

顯然,從國際經驗來看,國立癌症研究所或國家癌症中心將在一個國家的癌症控制中發揮引領作用。

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院長趙平教授向《財經》記者透露,即將成立的中國國家癌症中心的工作重點,將兼顧癌症研究、預防和治療。

無論如何,中國的癌症防控力度,短期內還無法與美國,甚至是日本、韓國這樣的鄰國相比。

據《財經》記者了解,即將掛牌的中國國家癌症中心,也只能解決人員編製和「人頭費」 問題。要想像美國的NCI那樣掌握大量的癌症科研和防治經費,還是一件極其遙遠的事情。

不過,無論如何,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流行病學室主任喬友林認為,這仍然是一個好的開端。因為在國家癌症中心掛牌之後,估計各個省也會成立癌症中心,「有時候,中央政府一個小的動作,都能帶動整個癌症防控的工作。」

在國內的一些會議上,有人希望中國也像韓國等國家那樣,設定降低全部癌症死亡率的規劃目標。但中國癌症基金會副理事長董志偉教授認為,考慮到中國癌症嚴峻的流行態勢和薄弱的防控體系,短期內這根本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務之急,仍然是建立良性的癌症防控機制。

畢竟,中國的癌症防控剛剛起步。■


認識癌症

癌症,又名惡性腫瘤。癌症的英文名稱為CANCER,與星座中「巨蟹座」的英文名稱一樣。

二者之間也確有相似之處:癌細胞通常會像螃蟹那樣四處蔓延、橫行無阻。

癌的基本單位是癌細胞。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細胞的生長、分化和死亡有條不紊地進行。但如果受到各種致癌因素影響,細胞無法再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就會產生癌細胞。

癌症發生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從正常細胞到形成腫瘤,通常需要一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是因為,人體本身的防禦體系可以發揮一定作用,惟有當機體受損嚴重、細胞內基因突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生成癌細胞。

正因為此,當研究人員試圖弄清某個致癌因素(如飲水污染)與某個地區癌症高發的具體關聯時,就需要持續多年的科學數據。

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分裂得更快。其實,癌就是一組不正常地「過度增生」的細胞。隨著癌細胞的不斷增生,逐漸形成被稱為腫瘤的組織。這些癌細胞在人體內生命力極其強大,它們會與正常細胞爭奪營養、破壞體內的新陳代謝系統、免疫系統及正常組織。

對於人體而言,癌不是一種單一疾病,不同種類的癌症危險性往往有著很大差別。例如,皮膚癌一般可以用簡單手術根治而很少複發,而肝癌、肺癌等癌症則較難醫治。

治療癌症的傳統方法有三種。其一是手術治療,即切除腫瘤及其周圍有可能被癌細胞侵佔的組織;其二是放射治療,以高能量X光等照射患病部位;其三是化學治療,即口服或注射抗癌藥物來殺死癌細胞。

但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如手術可能無法徹底清除癌細胞,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則會誤傷正常細胞。因此,到目前為止,徹底治癒癌症,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醫學界的一個夢想。

不過,在癌症的不同發展階段,治療難度也不相同。通常,早期癌症的治療效果明顯優於中晚期癌症。

許多因素都可導致癌症生成。這些致病因素可以是個人內在的原因,如性別、年齡或基因;但大部分是外在原因,如吸煙、不健康飲食、體力活動少、肥胖、感染、職業暴露、環境污染等。統計顯示,通過改變這些外在致癌因素,可以預防三分之一以上的癌症。

由於癌症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極為複雜,也很難針對某種癌症開發出有效的疫苗來預防癌症。其中,乙肝疫苗是通過減少乙肝的發病,間接地控制肝癌。目前,世界上只有一種直接針對癌症的疫苗——子宮頸癌疫苗。這主要是因為子宮頸癌發病的原因相對簡單,都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有關。


腫瘤在中醫古書上的稱謂是癰毒,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也有描述,其實早就有治療的方法了,只是治療的草藥不容易找全,因為普通老百姓沒有足夠的門路。西醫的化療方法只有在癌細胞快速增長時期能起一定的遏止作用,如果不是這個階段,化療的副作用就得不償失了。

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中醫講究千人千方。李時珍的後代傳人有專門治療癌症的辦法:第一步是用李氏護心散護住病人的心臟和大腦,防止癌細胞擴散;第二步是養護脾胃,讓病人能吃飯,提高病人自己的抵抗力;第三步是消除病變周圍的不良因素;第四步是針對病變部位徹底根治。但每一步的方法和用藥都要根據不同病情專人專方。只要病情沒發展到最後階段,根治是有一定把握的。

中藥治療方案簡介: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活血化淤,扶正去邪。其他方法根據本人情況另行制定。

一般腫瘤和膿腫:用100克蘆薈倒爛,加白礬10克,用棉布包好后敷患處;一日一換。三日後有膿自出,無膿消腫止痛。換藥期間可用灸條灸患處5到10分鐘。

重症患者配合:平心靜氣是關鍵,此病的誘因多為心情鬱結所導致。使自己保持平和、隨緣、舒暢的心情,就能阻斷病情的發展。注意飲食,不可食用海鮮,生冷,油膩食物,宜清淡軟爛素食為主,再配以中藥調理,3至7天見效果,3至6個月各項指標恢復正常,保養3至5年後,根治是有希望的。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最新統計數據表明,2007年全球超過750萬人死於癌症,有超過1200多萬個癌症確診病例。由於全球人口增長和人類平均壽命延長,預計2050年,癌症致死病例和新確診癌症病例將分別增至1750萬和2700萬例。

長久以來,攻克癌症一直是人們的醫學夢想,儘管這一夢想至今尚未實現,但人類希望控制癌症的腳步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日前,國際癌症基因組協會(ICGC)在英國倫敦成立。該組織計劃通過統籌各國和地區專家的合作,用10年時間,繪製較為完整的致癌基因突變圖譜。

專家認為,圖譜將為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帶來一場革命,開闢癌症治療個案化的新時代。

繪製原因———稱癌症為「毒瘤」不科學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全世界科學家花費了數百億美元,試圖找到一種能徹底根治癌症的辦法,但至今仍然沒有結果。目前廣泛使用的傳統手術切除、物理放療和化學療法還無法完全征服癌症。

通過大量的實驗和研究,科學家們逐漸發現癌症並不像人們過去想像得那麼簡單,將癌症稱為「毒瘤」是不科學的。

德國海德堡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強調,癌不是細菌、也不是病毒,癌是由於基因的突變而導致基因調控失靈,從而使正常細胞無序生長和不斷變異。

癌症是種基因病

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也逐漸達成共識:要破譯癌症之謎,首先要破譯基因之謎。癌症與基因是一對「親兄弟」。

「現代醫學已經認識到腫瘤是一種基因病。」中國醫學科學院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林晨說。

他說:「目前的研究成果證實,癌症實際上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多類型疾病,並且與基因變異密不可分。每種癌症都包括大量由不同基因突變導致的亞種類別,不能一概而論,要針對不同的基因變異進行不同的治療。」

如何繪製———研究50種癌症的基因突變

目前已知的癌症有200多種,但是,無論什麼癌症,在腫瘤的特殊類別(分型)或發展的不同分期方面都發現有基因組的特異變化,而正是基因組的改變導致了細胞分化、發育、生長、凋亡通路的不正常,從而引發細胞不正常的失控增殖和生長。

國際癌症基因組協會計劃詳細研究50種不同類別的癌症,在每種癌症的研究中,提取500名病人的細胞並測序基因組,與健康細胞做比對,以期找出導致癌細胞形成和擴散的基因突變。

整個研究耗資10億美元

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對不同腫瘤樣本的基因信息及與正常組織基因信息的比較研究,發現引起癌症基因改變的線索,包括癌變的機理等重要信息,進而為癌症的診斷、預防與治療提供全面的、有價值的科學線索。

協會計劃對每一種類癌症的研究資助2000萬美元,因而整個研究項目將耗資約10億美元。

國際癌症基因組協會現有成員為加拿大、中國、法國、印度、日本、新加坡、英國、美國,外加澳大利亞和歐盟的歐洲委員會兩名觀察員。

應用最先進的測序技術

在過去的25年中,科學家已經在人類基因組的2.5萬個基因中識別出了350多個與癌症有關的基因。這些基因的發現主要是依靠掃描定位、生物鑒定等傳統方法。

而此次國際力量的聯合研究將使用先進技術,高速掃描癌變細胞的DNA序列,這不僅可以區分不同癌症類型,甚至會發現極微小的基因變異。

「過去人們對癌症基因的研究手法比較單一。」英國癌症基因組計劃領導人之一麥克·斯特拉頓說,「藉助更快速的DNA測序新技術,國際癌症基因組協會就會顯得更加志在必得,我們的主要目的就是為數以千計癌症基因組測序,並製作一個涵蓋所有DNA變異的目錄,從而完整繪製出細胞癌變的基因圖譜。」

重要意義———更為準確地對症下藥

參與該計劃的科學家表示,癌變基因圖譜的繪製對於癌症治療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圖譜就是一種明確而直觀的指導,依靠圖譜,醫生們就可以清楚地發現哪些基因表現正常,哪些則出現了異常情況,由此他便可以準確掌握每位癌症患者的致癌基因變異,並採取針對性更強的個案化治療方法。

也就是說,如果圖譜繪製成功,醫生就能準確知道某個病人的癌症是什麼基因改變引起的,進而更為準確地對症下藥。

找到預防癌症的新策略

而且,癌症某一發展階段,都會有特定的基因改變,繪製每種癌症的基因圖譜將能找到所有致癌和抑癌基因的微小變異,了解癌細胞發生、發展的機制,在此基礎上取得革命性的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最後可以勾畫出整個新型「預防癌症的策略」。

難度超過人類基因組計劃

繪製癌變基因圖譜有助於把研究人員從目前逐個追蹤基因的大量勞動中解放出來,便於迅速設計和找到針對性抗癌藥物,這次的工作被認為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延伸———癌症基因組計劃的一部分。

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總協調人弗朗西斯·柯林斯指出,作為人類基因組計劃向醫學等實踐領域的延伸,癌症基因組計劃將有助於全球科學家協力逐一解開所有癌症的秘密。

「癌症基因組計劃的工作量與創新程度將遠超過人類基因組計劃。」柯林斯說,「癌症有很多種。每個腫瘤都有自己獨特的基因藍圖。同時,即使是同一種癌症致病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每研究一種癌症都需要收集幾百個樣本,以期通過分析找出真正致癌的原因。」

研究人員表示,癌變基因圖譜計劃將產生的大量數據,將這些數據綜合,遍及全球的獨立的研究人員就能夠發現新的癌症研究思路,並且獲悉新一代的抗癌藥品配方。屆時,這一計劃就能真正造福於人類健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3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8-9-5 15:46 | 只看該作者
■新聞緣起

日前,「國際癌症基因組協會(ICGC)」在倫敦宣告成立,全世界的科學家將在協會內合作尋找與癌症有關的關鍵性基因變異。

該組織計劃利用先進技術檢驗腫瘤細胞的DNA,以繪製出50種癌症的基因圖,並找到更好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癌症的方法。這是繼人類基因組排序項目后的又一個大型國際合作項目。

參加該協會的還包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法國、印度、日本和新加坡的癌症和基因研究組織。整個研究項目將耗資約10億美元。

■連線  專家

攻克癌症,基因治療還有很長路要走

記者:您認為癌變基因圖譜的完成對於癌症治療有什麼具體的作用?

林晨(中國醫學科學院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相關基因的發現無疑會加深人們對癌症的認識,有助於為設計和開發治療癌症的基因藥物開闢新途徑。比如,不同部位的腫瘤可能是由某些共同的基因異常引起的,所以兩個不同部位的癌症的病人,也有可能用同一種葯;而同一種腫瘤,基因狀況又有不同,又不能一概而論地用一種藥物。圖譜的完成能幫助科研人員發明新的抗癌藥物,幫他們尋找對特定病人或特定癌症具有靶向性的治療藥物。

記者:用基因的方法可以攻克癌症嗎?

林晨:其實腫瘤的發生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是由於某些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相關基因的改變,而導致細胞增殖、分化和凋亡失調的結果。針對腫瘤發生的遺傳學背景,理論上,將外源性目的基因引入腫瘤細胞或其他體細胞內,通過糾正過度活化或補償缺陷的基因,是可以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記者:這是不是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林晨:隨著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理論及技術的飛速發展,基因治療,特別是腫瘤的基因治療已成為備受矚目的研究領域,但前提是對腫瘤發生與發展機制有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同時必須進一步完善基因轉移的手段,特別是載體,使其更加有效、安全;因此要攻克癌症,基因治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很長的時間內,它可能都是作為一種輔助治療的地位出現在腫瘤治療的戰場中。


「外科賺了錢,就把患者轉到化療科化療,然後再轉到放療科放療,等到這些科室都賺夠了,再把病人扔到中醫科去」———來自9月27日《廣州日報》的報道說,在廣州市近日舉行的一次癌症論壇上,很多資深腫瘤專家公開炮轟個別醫院為賺取癌症患者的錢,惡劣手段無所不用。比如,廣州某醫院消化科為了搶先收治一名已經確診為乳腺癌的患者,竟然暗示患者造假,偽造胃癌住進了消化科!

�� 癌症患者成了醫院及科室爭搶的「肥肉」,當然是利益驅動所致。按慣例,一名癌症病人的治療費少則數萬元,多則幾十萬元、上百萬元。醫療界不是流傳著「要發財,去治癌」的說法嗎?面對如此巨大的獲利空間,一些醫院及科室自然不會放過賺錢的良機。對此,如果我們僅停留於醫務人員醫德缺失的道德譴責上,顯然不夠。

�� 我認為,癌症治療標準缺位才是醫院爭搶癌症病人的制度性誘因。之前有報道稱,我國得到規範治療的癌症患者不超過患者總數的一半。事實上,對於癌症治療,目前一些地方呈現出「百院治癌」、「百科治癌」、「百醫治癌」的亂象———不管哪一級醫療機構,不管是否具備條件,甚至不需經過衛生行政部門的審批,就敢擅自開展治癌業務;有的醫生,沒有任何資質,就可以從事癌症治療,甚至還號稱「治癌專家」;一些匆忙上馬的醫院腫瘤專科儘管水平低下,卻敢揚言將各種癌症「一網打盡」……

�� 而催生此類怪象的,就是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標準的癌症治療規範。加之醫學上,癌症治療難度大,不少人形成一種觀念,認為癌症是不治之症,即使因不當治療致患者死亡,也無需承擔法律責任。如此一來,醫生們治療癌症的膽量和醫院爭搶癌症患者的熱情便愈發大了起來。

�� 相關統計顯示,目前,不規範治療「致使至少15%的癌症患者加速死亡」。有專家稱,在醫院及各科室爭搶病人的過程中,一位癌症患者可能會經受幾種不同方案的治療,如內科醫生使用化療,外科醫生實施手術切除,有的醫生還會採用其它方案。混亂的治療不但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可能招致某些嚴重後果。比如,有的手術會使患者失去原本可以保留的器官及功能;高劑量的化療不但未能縮小腫瘤,反而可能使病人因過高的副反應更加痛苦和衰弱,甚至過早喪命;過度的高劑量放療,有時會對腫瘤周圍正常組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 作為行外人,對於如何治療癌症,本人說不出個子卯寅丑來,但據我所知,目前不少醫院對一些疑難病症都已經有了相應的科學治療方案,那麼,針對癌症患者,醫院從科學的角度給不同患者制定一個最佳治療方案,應該是不難做到的。

�� 之前,聽說過有關方面正在研究制定九大癌症的規範化治療方案,但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卻遲遲不見結果公布,恐怕是有操作難度。但是,為患者的利益和生命計,儘快彌補癌症治療中的制度缺陷,遏制某些醫療機構為牟利而瘋搶癌症病人、實施不科學治療的行為,已是刻不容緩!


癌症的概述

  癌症,也叫惡性腫瘤,相對的有良性腫瘤。腫瘤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腫塊。良性腫瘤容易清除乾淨,一般不轉移、不複發,對器官、組織只有擠壓和阻塞作用。但惡性腫瘤還可以破壞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引起壞死出血合併感染,患者最終可能由於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癌症病變的基本單位是癌細胞。人體細胞老化死亡後會有新生細胞取代它,以維持機體功能。可見,人體絕大部分細胞都可以增生,但這種增生是有限度的,而癌細胞的增生則是無止境的,這使患者體內的營養物質被大量消耗。同時,癌細胞還能釋放出多種毒素,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癥狀。如果發現和治療不及時,它還可轉移到全身各處生長繁殖,最後導致人體消瘦、無力、貧血、食欲不振、發熱及臟器功能受損等。

  人體幾乎每個部位都可能遭受癌症侵害。本來,人體這個生物機器運行得天衣無縫,然而癌症改變了這種情形,它的任務就是破壞。如果繼續下去,就將拖垮人體。但是,腫瘤不像病毒,不是體外入侵者,它的成分和正常組織一樣,因此機體無法對它進行識別免疫。


癌症的癥狀

  (1)原因不明的消瘦、無力,上腹無規則的疼痛,食慾下降,特別厭食肉類食品。
  (2)非懷孕和哺乳的婦女,有乳頭流水或能擠出液汁。
  (3)身體任何部位如乳腺、頸部或腹部出現逐漸增大的腫塊。
  (4)乾咳、痰中帶血,胸悶胸痛,久治不愈。
  (5)中年以上的婦女,性交后陰道有少量出血,或平時有不規則的陰道出血,或是停經后數年又來月經,白帶明顯增多。
  (6)不伴腹痛的逐漸加深的黃疸和上腹包塊。
  (7)肝臟腫大的速度較快,並伴有肝區疼痛。
  (8)不明原因的無痛性血尿。
  (9)皮膚潰爛長久不能癒合。
  (10)黑痣突然增大,同時伴有灼癢、破潰,出血疼痛或痣上的毛髮脫落。
  (11)反覆發熱和頑固性的牙齒出血,皮下出血和進行性貧血。
  (12)反覆出現的不明原因的高熱。
  (13)口腔粘膜,或女性外陰或男性陰莖龜頭上出現白斑,而且迅速擴大和灼癢不適。
  (14)進行性雙下肢無力,感覺異常,動作失調或伴大小便有時失禁。
  (15)無明顯外力作用所致的股骨和肱骨等大骨的骨折。
  (16)進食吞咽時胸骨後有異物梗塞感、刺痛感或自覺食物通過緩慢。
  (17)鼻塞,經常少量鼻出血或鼻涕中常帶血絲,伴有偏頭痛、頭暈、耳鳴和頸上部耳垂下方前後部位摸到腫大淋巴結。
  (18)大便習慣改變,或腹瀉和便秘經常交替出現,或大便常帶膿血,或大便變細變扁。
  (19)逐漸加劇的頭痛,伴突然出現的短暫的視力障礙和嘔吐。
  (20)青少年肘或膝關節劇痛、腫脹,用抗風濕葯或抗菌素類葯治療無效。



癌症為什麼會轉移?

  癌細胞的轉移可能是因為喚醒了身體中沉睡的胚胎髮育相關轉錄因子所致。

  一般來說,癌細胞進行轉移會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稱為侵犯,這個階段中癌上皮細胞會鬆開癌細胞之間的連接,使得癌細胞「重獲自由」而能移動到其他地方去。第二個階段稱為內滲,癌細胞穿過血管或淋巴管的內皮進入循環系統。第三階段稱為外滲,在這個階段當中,經過循環系統之旅洗禮的辛存者,會穿過微血管的內皮細胞到達其他的組織。最後的階段就是這些癌細胞的新大陸移民,在其他組織當中繁衍茁壯形成轉移的惡性腫瘤。

  雖然目前已有研究披露出一些與轉移過程相關的基因,不過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將癌細胞注射入循環系統中,如此便缺少了與侵犯和內滲作用相關的基因研究。麻省理工學院的懷德海研究所Robert Weinberg所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發表了與癌症轉移早期相關的研究結果。

  首先他們使用當紅的微陣列技術來分析會轉移的老鼠乳癌細胞的基因表現,從中他們找到一個重要的轉錄因子:Twist。這個轉錄因子在胚胎髮育的某些過程中,肩負著引發細胞移動以及組織重組的任務。而類似的細胞移動以及組織重塑情形在腫瘤轉移的時候也會發生。

  他們發現Twist會使由鈣黏附素E所調控的細胞黏附作用失效,以及產生上皮細胞的上皮-間質轉化。而且被阻斷了Twist表現的癌細胞其轉移的程度會降低,並且在循環系統中的癌細胞數目也有減少的現象。另外在人類乳癌中的侵犯性小葉癌當中也觀察到Twist抑制了鈣黏附素E的表現。

  因此Weinberg等人推測,癌細胞之所以能進行轉移,可能是因為喚醒身體中沉睡已久,負責胚胎早期型態發育的基因,從而啟動相關的程序,因此獲得轉移的可怕能力。

  未來在臨床上也許能開發藥物以抑制Twist這類基因的表現,避免腫瘤轉移;又或者可以藉由篩檢這些基因,早期發現腫瘤未來的走向,並給予適當的治療。也許以後癌症不再是那麼令人可怕的洪水猛獸,而會變成另一種慢性病也不一定。

2、癌症轉移的方式

癌細胞是非常「貪婪」的,它會跑到它可能到達的任何地方,而路徑主要有3條:

一、淋巴轉移

  淋巴轉移一般最早,因此進行腫瘤切除時,要進行淋巴結清掃;放療除了照射原發腫瘤病灶外,還要照射周圍淋巴結。淋巴系統遍布周身,是癌細胞轉移的理想及首選通道。淋巴轉移往往由近及遠,如乳腺癌首先轉移到同側腋窩淋巴結,之後轉移到鎖骨上、下淋巴結,甚至對側腋窩淋巴結。直接侵入血管或經淋巴管進入血管的癌細胞,會隨血流到達其他部位如肺、腦、肝和骨等,這就是血行轉移。胃腸道癌常轉移至肝和肺,乳腺癌、腎癌、骨肉瘤等常轉移到肺,肺癌易轉移至腦,前列腺癌易轉移到骨。

二、血行轉移

化療就是為了避免癌細胞通過血行轉移,而用藥「沿途」消滅癌細胞。
三、種植轉移

  還有一種轉移比較少,就是種植轉移。癌細胞如果從腫瘤表面脫落,「掉」在胸腔、腹腔和腦脊髓腔等處,就會「生根發芽」。發生地一般在這些空腔的下部,如肋膈角、直腸膀胱窩、顱底等處。 平常人們總愛說什麼東西致癌,其實,我們還不能說只要不吃什麼就不會得癌,或者接觸什麼就會得癌。現在還沒有發現任何一種因素是誘發癌症的必然因素。戰勝癌症最重要的是早發現,早期癌症大都可以治癒。為此,我們一是要定期體檢,二是不舒服就要看一些癥狀可能與癌症有關,不要感覺到痛了才去看醫生。


癌症的預防


●勿憋尿

  研究發現,膀胱癌的發生與一個人的飲水、排尿習慣有關。據資料表明,每日排尿5次的人比排尿6次以上者容易患膀胱癌。這主要是因為飲水少、長時間憋尿,易使尿液濃縮,尿在膀胱內滯留的時間較長,尿中化學物質刺激粘膜上皮細胞,從而導致癌症的發生。多飲水,勤排尿可起到「沖洗」膀胱,排除有害的化學物質的作用。

●戒煙

  當前,吸煙已成為世界性的社會公害,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有綜合研究報告,美、英、加拿大吸煙者癌症發病情況:吸煙者肺癌死亡是非吸煙者的10.8倍,喉癌死亡是,5.4倍。

  美國癌症權威研究機構的報告指出:不良生活習慣占致癌因素的35%,吸煙佔30%,兩者加起來就佔65%。煙對胎兒非常有害,孕婦抽煙,小孩以後罹患癌症的幾率將多50%。有鑒於此,重視以上環節的防範,就能讓絕大多數人遠離癌症,每個人都從自己做起,是非常重要的。不論對哪一個年齡層的人而言,抽煙是極度危險的,而且會導致癌症。

●多喝蔬菜汁

  常喝甜菜汁(根部及頂部作成的)、胡蘿蔔汁(含B—胡蘿蔔素)、蘆筍汁。將新鮮甘藍及胡蘿蔔作成混合菜汁,效果極佳。葡萄汁、櫻桃汁及所有深色的果汁,包括黑醋粟汁,都是非常好的營養果汁,新鮮的蘋果汁也有益處。果汁在早晨飲用最佳,蔬菜汁則在下午飲用最佳。僅喝礦泉水或蒸餾水!

●多吃洋蔥和大蒜

  洋蔥和蒜頭是極佳的保健食品。每天吃十粒生的杏仁,它們含豐富的laetrile,還是一種抗瘤劑。可以多吃芽苗菜,比如蘿蔔苗,豆苗,最好是生吃,或只需用開水稍微燙一下即可。

●多吃生蘿蔔

  許多人都知道,目前在醫院裡經常使用一種叫「干擾素」的藥物。它是人體自身白細胞所產生的一種糖蛋白,在體內具有抑制癌細胞快速分裂的作用。但是,人體內產生的干擾素很少,所以科學家們研製出「干擾素誘生劑」一類藥物,激發和誘導人體自身製造出更多的干擾素。

  在日常的膳食中,也有一些能夠誘生干擾素的食物,其中效果最佳的,首屬白蘿蔔了。研究證明,從蘿蔔中可以分離出干擾素誘生劑的活性成分——雙鏈核糖核酸,對食管癌、胃癌、鼻咽癌和宮頸癌的癌細胞,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是,由於這種活性成分不耐熱,如果經過烹凋,在加熱過程中則會破壞,所以生吃蘿蔔對防癌有益。

●限制高脂肪飲食

  研究顯示,與低脂飲食相比較,富含脂肪的飲食,大幅地增加結腸癌及乳癌的發生幾率。高脂肪飲食是癌細胞的助長劑。


癌症的治療

一、中藥治療

  這是值得提倡的治療方法,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對中晚期病人進行大劑量放、化療,或對產生耐葯的患者再次進行化療只能導致虛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臨床常常可以見到,患者死因不是因為癌症本身造成,而是由於不科學、不恰當的殺傷性治療所致。如肝癌多次介入后出現腹水、黃疸等肝功衰竭而致死;肺癌胸水化療后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胃癌、腸癌化療后噁心、嘔吐,患者更加衰竭而死亡;白血球下降,患者感染而死亡等。中藥治療首選以紅豆杉為主要成分中草藥,但是紅豆杉不能單獨服用。科學研究表明,紅豆杉毒性很大,正常人服用后,都可能會產生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白細胞下降等嚴重毒副作用,表現主要為頭昏、瞳孔放大、噁心、嘔吐、彌散性腹痛、肌無力等,嚴重者出現心動緩慢、心臟驟停或死亡!更何況癌症病人!癌症病人抵抗力低、身體虛弱,單獨服用會更加危險!此類中藥可以彌補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的不足,既能鞏固放療、化療的效果,又能消除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切斷癌細胞的複製功能,也就是切斷癌細胞重要的分裂方式——微管蛋白合成,使細胞體積逐漸縮小,在血管內形成穩定的抗癌細胞,從而提高人體的代謝功能,即:通過抑制癌細胞的呼吸,使癌細胞缺血、缺氧,不再裂變,從而達到治癒癌症的目的。

二、手術治療

  通常包括根治性手術,姑息性手術,探查性手術。

(1)根治性手術

  由於惡性腫瘤生長快,表面沒有包膜,它和周睡正常組織沒有明顯的界限,局部浸潤厲害,並可通過淋巴管轉移。因此,手術要把腫瘤及其周圍一定範圍的正常組織和可能受侵犯的淋巴結徹底切除。這種手術適合於腫瘤範圍較局限、沒有遠處轉移、體質好的病人。

(2)姑息性手術

  腫瘤範圍較廣,已有轉移而不能作根治性手術的晚期病人,為減輕痛苦,維持營養和延長生命,可以只切除部分腫瘤或作些減輕癥狀的手術,如造瘺術等。 

(3)探查性手術

  對深部的內臟腫物,有時經過各種檢查不能確定其性質時,需要開胸、開腹或開顱檢查腫塊的形態,肉跟區別其性質或切取一小塊活組織快速冰凍切片檢查,明確診斷後再決定手術和治療方案,為探查性手術。

三、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簡稱放療,它是利用高能電磁輻射線作用於生命體,使生物分子結構改變,達到破壞癌細胞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放射能夠治療癌症是因為癌細胞對放射線敏感。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放射線有X線治療和r線治療兩種。

  放射治療對癌症是否有效,取決於許多因素,如臨床時間的早晚,腫瘤病理類型和它對放射的敏感性,病人的整體狀況和腫瘤周圍情況都有關。

  腫瘤對放射敏感性的高低與腫瘤細胞的分裂速度、生長快慢成正比。同一種腫瘤的病理分化程度與放射敏感性成反比,即腫瘤細胞分化程度低則放射敏感性高,而分化程度高者則放射敏感性低。因此臨床根據腫瘤對不同劑量放射線的反應不同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對放射敏感的腫瘤,常照射50~60戈瑞,腫瘤即消失,如淋巴瘤、精原細胞瘤、無性細胞瘤及低分化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小細胞未分化型肺癌等。另一類屬是中度敏感的腫瘤,要照射到60~70戈瑞左右,腫瘤才消失。再一類是對放射不敏感的腫瘤,其照射量接近甚至超過正常組織的耐受量,放射治療的效果很差,如某些軟組織肉瘤和骨的腫瘤等。腫瘤的放射敏感性還和其生長方式有關,一般向外突性生長的腫瘤如乳突型、息肉型、菜花型較為敏感,而浸潤性生長的腫瘤如浸潤型、潰瘍型,則敏感性較低。

  放射敏感性與放射治癒率並不成正比。放射敏感性的腫瘤,雖然局部療效高,腫瘤消失快,但由於它的惡性程度大,遠處轉移機會多,因而難於根治。鱗狀上皮癌的放射性屬中等,但它的遠處轉移少,故放射治癒率較高,如皮膚癌、鼻咽癌、子宮頸癌。另外,對淋巴肉瘤、髓母細胞瘤等較敏感。高度敏感的有多發性骨髓瘤、精原細胞瘤,卵巢無性細胞瘤、尤文氏瘤、腎母細胞瘤等。高度敏感的腫瘤可以放療為主,早期宮頸癌、鼻咽癌、舌癌、早期的食管癌等放療的五年生存率均可達90%以上。這些癌症的晚期放療有時也能取得一定的療效。

四、化學治療

  化學療法是將藥物經血管帶到全身,對身體所有細胞都有影響。這種療法有時也稱為「胞毒療法」,因為所用藥物都是有害,甚至是帶毒性的,體內細胞,無論是否惡性細胞,都受到破壞。

  化學治療的臨床應用有四種方式:

1.晚期或播散性腫瘤的全身化療

  因對這類腫瘤患者通常缺乏其它有效的治療方法,常常一開始就採用化學治療,近期的目的是取得緩解。通常人們將這種化療稱為誘導化療。如開始採用的化療方案失敗,改用其它方案化療時,稱為解救治療。

2.輔助化療

  是指局部治療(手術或放療)后,針對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病灶,防止其複發轉移而進行的化療。例如骨肉瘤、睾丸腫瘤和高危的乳腺癌病人術后輔助化療可明顯改善療效,提高生存率或無病生存率。

3.新輔助化療

  針對臨床上相對較為局限性的腫瘤,但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有一定難度的,可在手術或放射治療前先使用化療。其目的是希望化療后腫瘤縮小,從而減少切除的範圍,縮小手術造成的傷殘;其次化療可抑制或消滅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現已證明新輔助化療對膀胱癌、乳腺癌、喉癌、骨肉瘤及軟組織肉瘤、非小細胞肺癌、食管癌及頭頸部癌可以減小手術範圍,或把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經化療后變成可切除的腫瘤。

4.特殊途徑化療

  (1)腔內治療。包括癌性胸腔內、腹腔內及心包腔內積液。通常將化療藥物(如絲裂黴素、順鉑、5-氟脲嘧啶、博來黴素)用適量的流體溶解或稀釋后,經引流的導管注入各種病變的體腔內,從而達到控制惡性體腔積液的目的。

  (2)椎管內化療。白血病及許多實體瘤可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腦膜最容易受侵。治療方法是,通常採用胸椎穿刺鞘內給葯,以便腦積液內有較高的藥物濃度,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椎管內常用的藥物有甲氨喋呤及阿糖胞苷。

  (3)動脈插管化療。如頸外動脈分枝插管治療頭頸癌,肝動脈插管治療原發性肝癌或肝轉移癌。



■吃飯時加點泡菜

  芬蘭一項研究表明,泡菜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出一些抗癌化合物。不過,吃泡菜前請將裝泡菜的罐子沖洗乾淨或將泡菜倒至敞口容器中。

  ■多吃菜花

  菜花是一種超級抗癌食品,多多益善。但西班牙研究表明,微波爐加熱會破壞菜花中97%的抗癌物質——類黃酮,所以應該蒸著吃,或像快餐那樣生吃。

  ■吃什麼都不妨加點大蒜

  大蒜內含有硫磺類化合物,會刺激人體免疫系統,預防癌症,並且還有限制腫瘤生長的潛力。可以將兩瓣大蒜碾碎,再用兩大湯匙橄欖油炒嫩,然後倒入罐中與切成塊的西紅柿混合,最後輕輕攪拌並加熱,做個義大利面。大蒜的好處不必多說,西紅柿里的番茄紅素能讓我們遠離結腸癌、前列腺癌和膀胱癌,橄欖油則能有助吸收番茄紅素,塞滿纖維的義大利面能降低患結腸癌的風險。不僅如此,鮮美的味道會讓你不能不說:味道好極了!

  ■每周吃個哈密瓜

  切開並儲存在容器中放好,每天早上起來吃幾塊。哈密瓜富含類胡蘿蔔素,能大大降低患肺癌的風險。

  ■常吃獼猴桃

  獼猴桃是一種抗癌、抗氧化水果,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葉黃素。

  ■吃葡萄但不要喝葡萄酒

  葡萄中富含白藜蘆醇,但是請吃葡萄,而不要喝葡萄酒,因為葡萄酒可能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

  ■少吃高脂動物蛋白

  研究發現,進食大多數動物蛋白的婦女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風險要高出70%,而那些以脂肪飲食為主的婦女患此病的概率要高出90%。所以,還是改吃低脂或無脂奶製品吧,用家禽和魚代替牛肉或豬肉,用橄欖油代替黃油。

  ■補充維生素

  許多研究表明,理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水平能夠促進人體免疫系統,有助於預防各種各樣的癌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4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8-9-5 15:48 | 只看該作者
■晚上喝杯啤酒

  可以保護胃免受幽門螺旋桿菌的侵害,以防止胃潰瘍甚至胃癌。但不能過量,否則不但起不到預防胃癌的作用,還會增加患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和乳腺癌的風險。

  ■喝些檸檬或酸橙汽水

  據澳大利亞研究員稱,常吃柑橘類的製品可能將口腔癌、喉癌和胃癌的發病率減半。

  ■有機會就喝杯水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一項研究表明,成年男子每天喝6杯(每杯240克)水,患膀胱癌的幾率會減半。另一項研究則將婦女的飲水量與結腸癌聯繫了起來,婦女多喝水,可以降低45%患結腸癌的風險。

  ■每天曬15分鐘太陽

  這樣可以通過自然的途徑吸收足夠體內所需的維生素D,預防各種癌症。

  ■穿不需要乾洗的衣服

  許多乾洗店仍然在使用一種叫做全氯乙烯的化學品,這種化學品會對腎功能或肝臟功能造成損害甚至癌變。如果必須乾洗,請在穿前將它們從塑料袋裡拿出來在寬敞的地方曬一曬。

  ■性生活時使用安全套

  否則女人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的可能性很大,這種病毒會引起宮頸癌。如果丈夫對待感情不夠忠誠的話,也會增加妻子患病的幾率。

  ■每天晚餐后散步30分鐘

  西雅圖佛瑞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的報告證實,適度的運動可以降低雌激素的水平,從而降低患乳腺癌的風險。另有研究指出,每周四小時的散步或者徒步旅行能將胰腺癌風險減半。


日前從上海新華寧養院了解到,該院醫護人員在給某肺癌患者作晚期腫瘤評估時發現,患者的癌細胞已經發生縱膈淋巴轉移和肝轉移,像這樣的病人一般只能活3個月,可是該患者還在接受病因治療:一邊做化療,一邊往食道里放支架,結果花費近2萬元,病情反而加重,不到3個月,患者就去世了。

  像這樣的過度治療現象,目前在各大醫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腫瘤專家指出,晚期癌症患者過度治療有害無益,既不能挽救患者生命,又浪費了錢財和有限的醫療資源,因此有必要在社區發展推廣「寧養服務」,讓回天乏術的患者走得安詳。

  專家介紹,在發達國家,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都要遵循嚴格的規範。如果從醫學發展角度著想,或者出於相關科研考慮,需要作過度治療,一般應為患者免費或減免費用進行。以晚期肝癌患者肝移植為例,目前一次手術費用在20萬元左右,移植后每月免疫製劑也在一萬元左右。這筆巨款無疑將對患者造成相當經濟負擔,而且患者的生活質量很差。目前之所以造成過度治療,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醫生有意無意「誤導」所致。晚期癌症患者求生慾望強烈,患者家屬也是求醫心切,如果這時醫生不顧病情發展,處置失當,過分強求「死馬當作活馬醫」,就有可能加重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

  擯棄過度治療,並不是一味讓患者「等死」。專家介紹,要發展寧養服務來取代過度治療。所謂寧養服務,是基於國外流行的「姑息醫學」理念的一種非病因治療。據新華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沈偉介紹,寧養服務的宗旨就是,為居家的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全程服務,使用鎮痛劑來減輕患者軀體痛苦,舒緩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壓力。


癌症患者有時更需要心靈關懷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里,癌症患者即使到了晚期,也應該想盡一切辦法給予救治。但是據美聯社6月2日報道,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腫瘤專家厄爾最近在亞特蘭大舉行的第42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表示,越來越多的晚期癌症患者臨終前還在接受化療或其他對身體損害極大的治療,這些治療對他們來說,可能弊大於利。
  癌症晚期治療太「猛」
  厄爾與同事對1991—2000年死亡的215488名癌症患者的最後治療狀況進行了調查,他們發現,在1993年,近10%的晚期癌症患者在臨終前兩周還在接受化療,到了1999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了將近12%。「現在的數字肯定更高」。調查還顯示,臨終前一個月在ICU(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的比例從7.8%增加到了11%,臨終前被送進急診室的比例從24%升至28%。參與調查的研究人員指出,即使醫學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對晚期癌症患者實施化療等療法弊大於利,但仍有相當多的病人在臨終前接受了毫無意義的治療,「他們是在十分痛苦的狀態下離開人世的」。 美國專家認為,這一問題普遍存在。得克薩斯大學腫瘤專家赫布斯特表示,對晚期癌症患者來說,過度治療「即花錢又痛苦」。因為此時他們的機體狀態一般都很差,若進行手術,可能導致癌細胞擴散,手術對機體的損傷及其併發症可能使患者過早結束生命。另外,化、放療還會嚴重影響抵抗力,損傷重要器官。因此,「手術或化、放療等激烈治療帶來的痛苦可能比癌症本身更重」,甚至可能加速死亡。
    醫生和患者都應更理智
    理智對待現實是避免過度治療的重要因素。赫布斯特認為,病人應該在感情上對死亡有所準備,而不是盲目接受無效治療。美國國家癌症倖存者聯盟主席斯托瓦爾也指出,醫生和病人都必須面對現實。她說:「對癌症病人來說,在他們生命的最後三個月接受大量的治療,只會有害無益。」厄爾醫生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表示,患者、家屬和醫生都應該理智分析目前的治療對緩解癥狀是否有益,如果結論是否定的,就應考慮姑息治療。 厄爾的調查公布后,有人指出,在很多情況下,即使癌細胞已經廣泛擴散,醫生也難以預測病人還有多長時間的生命,因此很難決定何時放棄治療。對此,厄爾認為可以使用一些新葯,如赫賽汀、阿瓦斯丁和格列衛等,它們不像傳統化療葯那樣會殺死大量正常細胞,因此副作用相對較小。
  呼籲加強臨終關懷
  厄爾的調查中有這樣一項:1993—1999年,患者在臨終前三天被送到臨終關懷機構的比例從12.1%增加到14.7%。研究人員認為,這樣的增長幅度太小了。 美國有不少臨終關懷機構,癌症或其他重病的晚期患者可以在這裡接受護理和姑息治療。與激烈的治療手段相比,這些治療和護理措施可以減少患者的痛苦,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甚至可以延長生命。但是,厄爾指出,接受臨終關懷的患者比例不高,而且很多人接受的時間也太短了。因此,很多美國專家呼籲,應該重視對晚期癌症患者的臨終關懷治療,否則既影響病人的生存質量,也浪費了資源。


據德國電視周刊TV14近日介紹,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兩位分子醫學專家對癌症的研究發現,許多癌症是由於飲食不當引起的,而正確的飲食可以大大降低患癌症的風險,將癌細胞消滅在萌芽狀態。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分子醫學專家理查德•貝利沃教授和丹尼斯•金格拉斯博士研究發現,全球每年有近1000萬人患上癌症,其中1/3的直接與飲食不當有關。在所有的癌症死亡病例中,約90%%的是消化系統的癌症,如食道癌、胃癌和直腸癌。貝利沃教授稱:「腫瘤的形成與所供應的養分密切相關,腫瘤需要形成自己的血管系統,以便進一步向健康組織擴散。腫瘤血管組織又稱為血管源,人體通過每天攝入各種少量的抗血管源分子,就可以阻止腫瘤血管的形成。」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食物含有抗血管源分子成分,專家建議每天儘可能地混合吃5種含有這種成分的食物,這樣可以大大降低患癌症的風險。專家推薦下列最有防癌和抗癌效果的食物,它們是:覆盆子果及其果醬、橄欖油、綠茶、西紅柿、全麥麵包、洋蔥及大蒜、各種魚、捲心菜、檸檬、紅葡萄酒和黑巧克力。覆盆子果可以破壞腫瘤血管的形成,橄欖油能遏制腫瘤的發展,綠茶有預防多種癌症的功效,洋蔥和大蒜有預防胃癌和前列腺癌的作用,捲心菜則能預防乳腺癌和膀胱癌,紅葡萄酒能減少得口腔和食道癌的風險。


腦腫瘤與一過性腦缺血 這兩種病都有頭痛、頭暈、步履蹣跚、手腳不能隨意活動等癥狀。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多由動脈硬化引起,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發病率較高。當脖子向前屈時,大腦有壓迫感或疼痛感,一般是腦瘤、腦出血、蛛網膜下出血,情況危急時有猝死的危險,所以應立即去醫院檢查、治療。
  喉頭痛和喉頭息肉 吸煙者必須注意的一種癌是喉頭癌。它的早期癥狀是聲音沙啞。但時下盛興的卡拉OK,如果演唱過度,也會引發喉頭息肉,患者本人是很難區分的。經常會有人因聲音沙啞而去就醫,但大多數都是喉頭息肉、喉頭炎等病。

  若有一兩周時間持續聲音沙啞,應到耳鼻喉科去檢查,醫生通過聲音和用喉頭內窺鏡觀察喉嚨內部情況后,就可知道是不是喉頭癌。聲帶上有圓的水腫是喉頭息肉,而聲帶邊緣呈鋸齒狀的是癌。有人認為把喉頭內窺鏡放人喉嚨一定很痛苦,實際上這種內窺鏡是極細、極軟的管子,只需5分鐘左右就可以結束檢查,幾乎沒有痛苦。

  有一種喉癌,多數患者有聲音沙啞等癥狀,較難發現。它生在食道入口附近,稱作下咽頭癌。也有人在吃飯、喝水時會有嗓子堵得慌或噎得慌的感覺,其大多數為中年人常有的舌根扁桃體肥大症。

  肺癌與肺結核、局灶性肺炎

  早期肺癌可以通過檢查肺部陰影、痰中的癌細胞來發現,但病灶若在1厘米以下,就非常難與肺結核或局灶性肺炎區別。

  進行性癌可以根據X線檢查或CT掃描的結果來診斷,但小於1厘米的病灶卻使醫生們感到非常棘手。日本的醫院利用一種叫作螺旋CT的檢查機器,已經可以查出肺部0.5厘米左右的陰影。目前,我國也已開展了這項技術。

  食道癌與食道炎 一般來說,這兩種病都可用胃鏡來檢查食道的情況。早期食道癌沒有癥狀,很難與食道炎、異形上皮等病區分。如果在做胃鏡檢查時將漱口用的盧戈耳溶液(濃磺溶液,口含消炎劑)薄薄地噴一層,正常的食道將被染成黃色,若是癌或異形上皮則不出現黃色,隨後取出染色部分的組織,則可很容易地鑒別是不是食道癌。

  胃癌與胃潰瘍 非早期的胃癌與胃潰瘍、胃炎、胃糜爛等病難於區分。已確診為胃潰瘍、胃炎以及經治療仍不見效的病人,應及早做檢查。因為發生胃炎的部分可能會癌變;表面看來是胃潰瘍,但有可能在胃的凹陷處內藏有癌細胞;如果發現是胃癌時再做鋇餐造影,已到晚期。

  大腸癌與過敏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 看到有血便,誤認為自己得的是痔的人很多。有的人有自覺癥狀,但做大便潛血檢查卻沒有查出異常,等到再查出來已到了癌症晚期。因為這兩種病很難區分,所以有疑問時一定要到醫院去診斷。

  去醫院做直腸鏡檢查,因痛苦又有羞恥感,有的人不太願意去。還有一種方法是X線照相檢查,叫灌腸檢查,從肛門注入鋇劑,使腸充盈后再進行X線攝影。

  肝癌與肝炎 肝癌的患者多數有患過B型、C型肝炎或肝硬化的病史。所以上述病人要定期做超聲波檢查、CT檢查,以便儘早發現。與此同時,還要驗血,看是否能找出只有發生癌變時才會出現的一種叫甲胎蛋白(AFP)的物質。但是單憑血液檢查是不能確診癌的,還必須配合超聲波等檢查才能確診。

  乳腺癌與乳腺病 人們都認為乳腺癌「有了自覺癥狀時已晚矣」,可是很多人都是在自我檢查時發現腫塊及時治療得救的。

  乳腺癌的檢查,最普遍的就是長時間以來一直使用的觸診法,即觸到乳房中的腫塊后,再通過做超聲波檢查及反映乳腺組織的乳腺攝影檢查來下結論。另外,即使乳房中沒有腫塊,但乳頭有異常分泌物或出血,患乳腺癌的可能性也很大。

  子宮頸癌與宮頸糜爛 子宮頸癌與出血性宮頸糜爛可以用下述方法區分:用棉棒從宮頸表面取一些細胞進行化驗,如果有癌細胞,就可以確診為子宮頸癌。

  當考慮患者為子宮頸癌的可能性較大時,要進一步做顯微陰道鏡檢查,即將陰道鏡放入陰道,取出可疑部位組織進行化驗從而確診。子宮體癌的生長位置比子宮頸癌更靠里,要區別它與宮頸炎,需用較長的棉棒伸到較深處取細胞化驗。腹部脂肪不多的患者,可以在腹部用超聲波檢查齣子宮體癌來。




唉!!現在的中國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312

帖子

6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7
5
致勝寶油 發表於 2008-9-5 16:26 | 只看該作者
用開胃湯加鯊魚膽,就把癌症搞定了,怕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6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9-5 20:16 | 只看該作者
環境惡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00

帖子

8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2
7
人間松楓 發表於 2008-9-6 03:30 | 只看該作者

在全世界都是潰敗

這是一個全世界的問題,人類不斷的破壞環境和濫用化學藥劑是主要原因。我有個朋友他父親(白人)從發現患癌到死亡就兩個月時間,醫生認為已經晚期,已無葯可治,只給他吃一些止痛藥,就放棄的醫治,回家等待死亡。這在西方也是無能為力的事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9

主題

1577

帖子

12萬

積分

貝殼二級功勛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20329
8
8288 發表於 2008-9-6 03: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9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1
9
leomio 發表於 2008-9-6 1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565

帖子

892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92
10
桑兒 發表於 2008-9-8 23:45 | 只看該作者
每四到五人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那到底要多少人患癌症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6

主題

4240

帖子

101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終生會員(天子級)

Rank: 4

積分
1011
11
天子 發表於 2008-9-15 11:44 | 只看該作者
預防為主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5: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