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化造假的媚論暴論和幻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9-4 20: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9/0903_23_760663.shtml
2008年09月03日 09:43深圳商報

聲稱「還狼性一個公道」的《狼圖騰》甫一出版便充滿爭議,指其「故事造假」和「文化造假」的聲音不斷出現。該書面世雖已4年多,有關論辯非但熱度不減,甚至還不斷升級——參與者越來越多,不再局限於曾和作者一起下鄉的知青;形式上亦趨於學術化,開始進入學術和文化思考的較深層次。

圍繞一部文學作品可能的故事造假和文化造假形成如此曠日持久的爭論,很是耐人尋味。乍看來,這似有「小題大做」乃至「無中生有」之嫌。既然文學是允許虛構的,則故事造假即便成立,也難以成為批判的靶子;而文化本身是複雜多元的,甚至對「文化」這一概念都難以進行準確的定義,這註定了對文化造假事件的難以清晰界定。

但仔細想來,雖說「文化造假」從概念上略嫌模糊,在邏輯上也有欠嚴謹,卻不得不承認,這一描述提出了一個非常具有現實性和普遍性的問題。睽諸現實,即便暫且拋開《狼圖騰》具體有沒有文化造假或其造假成分究竟幾何,這種現象仍然是非常值得關注的。筆者隱約感覺到,一本普通的暢銷書之所以引起這麼廣泛的爭議,可能正與人們對當下文化亂象的憂思有關。

環顧時下的文化生態,文化造假現象可謂比比皆是。在微觀和具體的層面上,賦予一個景點、一樁事件甚至一個人物以無限的文化涵義,比如某些專家學者和官員對「中華文化標誌城」的論證,為「鬼國京都」的辯護等。還有近年來泛濫成災的各類公祭,不斷發生的歷史名人籍貫搶奪戰,以及牽強附會地為各類功利性做法或事物塗「文化色」、粘「文化牌」,都屬於此類手法。這類做法,放大了文化中的庸俗、淺薄和功利化的成分。不過,由於這種負面影響是容易被發現辨別的,所以危害一般還不大。與此相比,在宏觀和抽象層面上的文化造假往往要隱蔽得多,其負面影響可能一時不甚明顯,卻有可能更持久。

概而言之,宏觀層面的文化造假主要包括篡改文化概念、閹割文化體系,製造害人的文化迷宮,或借真文化的糖衣包裹偽文化的藥丸。此類文化造假一旦形成,看似嚴密的理論體系內遍布陷阱,使人一旦著了道便迷途難返。依筆者之見,在目前中國的文化領域內,此類造假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媚論、暴論和幻論。

所謂文化媚論,指完全放棄了某種嚴肅文化的應有立場,以悅眾媚俗為惟一追求。不惜削文化之足,適流俗之履,甚至讓莊重的文化倚門賣俏。比如把《論語》演繹成一門「快樂學」,便堪稱到目前為止文化媚論「水平」的極致。

文化暴論,則是指罔顧古往今來既成的人文準則,無視他人生活的現實,惟以蠱惑他人為能,或以口舌逞快為趣,或以賣弄概念為是,以種種嚇人的大詞強行向他人灌輸價值觀。比如「兆山羨鬼」、「秋雨含淚」,還有「范跑跑」事件中某些玩弄「自由」「權利」等概念者,都堪稱文化暴論。推而言之,時下某些教人「作」、誘人「浪」的時尚讀物,亦堪稱暴論的一種。

至於文化幻論,則是指某些所謂的文化理論家憑空虛構、臆測世事,用假大空的斷言式「文化理論」欺世盜名。比如最近有學者斷言,東方文化將一統世界,不久的將來世界將以「東化」為榮,卻給不出像樣的論證過程。此類文化論述,只能當作囈語來聽,故筆者名之曰「幻論」。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2: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