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拜火教為世界最古老宗教之一。

[複製鏈接]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4 00: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url][/url]

一、拜火教之名稱


拜火教,是依其主要宗教儀禮特徵而名。又稱瑣羅亞斯德教,以其創始人古波斯先知之名名之。3世紀中葉,東傳入中國,4世紀中葉,傳入中原,其神被名之為 「胡天」。至唐代,被名之為「祆(XIAN)」,其音屬於外來音,是唐人據其音而造的新字,以其俗事天神故。陳垣先生曾考證:「不稱外國天神而稱祆,明其為外國天神也。」其意指祆是中國文化對拜火教文化內涵高度概括。
總之,無論祆教、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皆為外人以其教派特徵而稱呼之。至於教內自稱為何,資料闕如,今已難考。


二、拜火教流傳範圍與時間


拜火教發生於中亞,后隨古代波斯及後來薩珊王朝的擴張,而影響於歐亞各地。其勢力最盛時,東達中國,西至希臘,南入印度,北漸近高加索一帶。
拜火教起源爭論較多,根據現有經典《聖特阿維斯陀》(Zent-Avesta),以及今天發掘的文物與文獻中,專家考證:祆教大概源於公元前1100年左右。肯定早於阿黑門尼德王朝時期。
拜火教在阿黑門尼德時期既被尊為國教,實際上阿黑門尼德諸王長期奉行宗教寬容政策,祆教地位雖尊,但沒有對國家政治起著影響。繼古代波斯後起的安息,本為波斯帝國行省,后脫離亞歷山大部將塞琉西獨立,信奉祆教已成固習。然此兩朝,皆實行宗教寬容,政教分立之政策,祆教僅為其多宗教之一種。
薩珊王朝,其王朝先世歷來為法爾斯省伊斯泰赫爾城阿娜希袒水神祆寺的主持。故祆教步入將世俗權利與精神權利結合階段,即政教合一之階段,發展到後來,其最高職位只僧侶大穆貝德(mobed)盡然可隨意廢立諸王。是為祆教權力之最高峰。
公元651年,伊斯蘭阿拉伯人殺伊嗣侯三世(632-651年),薩珊朝滅亡。因受伊斯蘭教影響與壓力,祆教大批信徒改宗,不復擁有既往之權勢,漸趨於勢微。今全世界仍有10餘萬名左右祆教徒。主要分佈在伊朗東部邊境與印度西北部邊境一帶。



三、祆教之典籍



祆教最初並無經典,僅由祭司口傳心授。後來漸漸形成文字,名為《聖特-阿維斯陀》(Zent-Avesta),是研究波斯宗教之唯一典據。阿維斯陀之意與印度吠陀相同,乃智識之謂,聖特為註釋之義。聖特語,即波斯古聖語。但此註釋書聖特卻是用帕拉維(Pahlavi)語言寫成,即波斯語。
阿維斯陀與基督教之聖經一樣,其全卷並非成於同一時代,及同一場所,其成書的時地甚至有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阿維斯陀應該是一個古代波斯宗教、習俗、神話等資料的結集。原有二十一卷,后被征服波斯之亞歷山大燒毀,僅餘一卷,即傳至今日之阿維斯陀。現存的阿維斯陀為記錄宗教儀禮的典籍,包括傳說法規讚歌三部,分別為《亞斯那》(Yasna)與伽他(Gatha)合集、威斯帕拉德(Visperad)、溫的大得(Vendidad)。除以上幾部外,還有小阿維斯陀,一名科爾他阿維斯陀(Khorta Avesta),這是允許僧侶之外信徒翻閱的宗教書。
而伽他為瑣羅亞斯德本人所著之手記,表述瑣氏思想最為鮮明。
據《黃金草原》作者古代阿拉伯人馬蘇第記述,祆教經書繁雜,竟須分為上百段由上百人分別記誦。



四、祆教之教義
1、善惡絕對對立的二元觀
祆教不是一神教,也非多神教,而是一種獨特的二元論宗教。其宗教認為善與惡不隙氛峋質巧迫〉淖詈笫だ>蕁洞詞蘭汀罰˙undahis、 Bundahishn)所載,開闢之初,有精神事物兩大原因共同作用,由此二大原因協力而成世界,這二大原因也規定了我們人類的命運。善人即被賜與快樂心並進入天堂,惡人即被賜予痛苦心而墮入地獄。世界創造之後,此二大原因盡責退職,善惡二大原理隨後出現,各分治其領域,世界遂化為善惡正邪不斷爭鬥的場所,世事實際成為善神阿胡拉·米茲達(歐爾米茲德)與惡神安哥拉·曼紐特(阿里曼)之戰鬥。這一過程總共歷時12000年。
在第一個3000年中,阿胡拉的光明世界與安哥拉的黑暗世界並存,當中有虛空隔開。及至後者向光明世界進攻,於是創世過程開始。在第二個 3000年中,阿胡拉預知未來,約定雙方持續鬥爭9000年;安哥拉只能知過去,同意這一約定。阿胡拉又預言鬥爭的結局是黑暗世界的消滅,安哥拉驚慌失措,墮入暗界,一直癱瘓。阿胡拉於是創造天空、星辰、月、日等,最後是原牛和原人迦約瑪特(Gayomart)。安哥拉再一次進攻。它創造出毒蛇和各種害蟲。它殺死原牛。原牛的骨髓在地上生出植物;原牛的種子生出各種有益的動物。它殺死原人。原人的種子藏在地下,40年後生出大黃,從大黃中生出一對伴侶 ——瑪什耶(Mashya)和瑪什耶那(Mashyana),就是人類的祖先,於是與黑暗開始混戰。在這善與惡的鬥爭中,人有選擇自己道路的自由,或是以善念、善行、善言參加善的王國,或者相反,假如惡的王國,死後各有報應。善者死後很容易走過裁判之橋(Chinvat),進入無限光明的天堂。惡者過橋時,橋面變得如同利刃,使他們墮入地獄受與罪惡相當的苦。那些善行與惡行相抵消的人留在「中間地帶」(Hamestaghan),無痛苦亦無快樂。在這人的世界開始后的3000年,瑣羅亞斯德出現,以善的宗教教導人類。這時餘下3000年,每一個1000年末有一個救世主,即索什揚(Soshyan),他是從瑣羅亞斯德藏在湖中的精液里生出來的。三個索什揚最後一個出現並進行戰鬥時,歷史傳說里的英雄和妖魔都復生參戰。最後所有死者都復活了。彗星戈契希爾(Gotchihr)降落在大地上,燃起大火,一切金屬熔化為漿液,形成滾滾灼熱洪流。所有的人,生者死者都要度過洪流,善者如同浴於溫暖的乳中,經過考驗和凈化入天堂。諸神和妖魔進行最後的戰鬥,結果是後者的失敗和消滅,惡魔永久墮入黑暗深淵;大地平衍廣闊,凈化了的世界安逸寧靜,是為弗拉什卡德(frashkard),偉大的更新。
因此,祆教以火為光明之神阿胡拉的化身,故其俗以拜火為崇尚神之表現。
2、祖爾宛(Zurvan)
依照上述的宇宙起源說,世界從一開始就是二元並存,而無二者起源之說明,也就是說,並未真正解決起源問題。因此,早在阿黑門尼德時期就產生了一種理論,即祖爾宛理論,祖爾宛(帕勒維文)即「無限時間」或者「命運」之波斯音譯。其派別認為阿胡拉和安哥拉都是祖爾宛所生的一對孿生弟兄。但若依照祖爾宛派的說教,一切只有任憑前定的命運的安排,這和原始的瑣羅亞斯德教並不相容。當伊斯蘭征服伊朗后,祆教為防止本教解體,才放棄了祖爾宛派的說法。另一說認為,早在阿黑門尼德時期該理論即被視為異端。
3、七位一體的善神崇拜宗教觀
基於二元對立的宇宙觀,祆教提出「七位一體」善神崇拜的宗教觀。阿胡拉預見到安哥拉將破壞他創造的宇宙,就事先創造了6位天神,充當他創造並保護宇宙的助手。這6位天神分別是:1巴赫曼,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智慧和善良,后被奉為動物神。2、阿爾迪貝赫什特,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至誠和聖潔,被奉為火神,是宇宙和人類秩序的保護神。3、沙赫里瓦爾,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威嚴和仁政,乃天空之主,守衛大地,負責救助窮苦百姓。4、斯潘達爾馬茲,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謙恭和慈愛,被奉為土地女神。5、莫爾達德,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永恆和不朽,被奉為植物女神。這6位天神為阿胡拉所創造,但又參與了宇宙的創造和保護。儘管名稱和職司各異,但各神性質相同。也就是說,儘管他們有各自的獨立性,但共一個主體阿胡拉·馬茲達,因而稱為「七位一體」神。6位天神分別代表阿胡拉的各種優良品質,共同組成了體現所有美德的善界至上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次要的善界神,如牛精古爾蘇萬、遵命天使斯魯什和幸福女神阿希等。
4、善行與厚生
祆教強調善行,善行的目的是為了厚生,即要使生活富足。而要生活富足,就必須努力農耕和畜牧,這是高尚的職業,宗教上的功德。《破邪篇》提出的理想生活是「成家立業,牲畜、妻室、子女都興旺。旱地灌溉,窪地排水。」它反對齋戒禁食,理由是「吃不飽就不能完成宗教的艱巨任務;吃不飽就不能拚命勞動…..宇宙以食而生,以不食而死。」這些要求,主要為達到發展伊朗高原當地民族的生產和生活之目的。
為此,祆教還創製出三善救贖說:「善思」、「善言」、「善行」、
「善思」是指要篤信和崇敬阿胡拉馬茲達,不允許妄自尊大,不可褻瀆神明,不得心懷邪念。
「善言」是指要歌頌和讚美神主阿胡拉馬茲達及其六大從神,嚴守口戒,不得撒謊、行騙、爭吵、漫罵,不可妄行污衊和誹謗。
「善行」是指要虔敬諸神,嚴守教規,不犯戒律,勤事耕作和養蓄,力行樂善好施、扶弱濟貧。
三善不僅是宗教信條,而且是道德規範,久而久之,乃成為波斯民族的優良傳統。

善惡對立的宇宙觀,棄惡取善的社會觀,善必勝惡的來世觀,「三善」救贖的道德觀共同構成了祆教完整的哲學體系。

五、祆教之主要儀式


祆教儀軌盡載於《阿維斯陀》,非常反覆龐雜,本問所記僅為其中主要部分。
(一)祭祀。祆教祭祀既有公共場合的祆祠,也有單個家庭的禮拜。所拜諸神以阿胡拉馬茲達為主,其次為水神阿娜希妲。因此二神與伊朗人生活密切相關,其餘則是其他神祗。
1、祭火:火為光明神阿胡拉馬茲達之化身,故為祆教信徒最重要之祭祀。祆教建有專門之火祆祠,遍布各地。而祆教徒每日必祭火三次,於自家爐膛獻祭,祭品由清潔的木柴、香料和一小塊脂肪組成。
2、祭水:公元前5000年,伊朗雅利安人居住地就開始沙漠化,水源變得異常珍貴。人們認為水是諸神的創造,所以定期向水獻祭。祭品由牛乳和兩種代表水的滋養的動植物組成。
3、諸神祭:伊朗人也向諸神獻祭,以求得今生來世的各種幸福。祭品有植物和動物。動物以牛、馬為主,特定的動物獻給特定的神祗。植物最主要的是豪麻(一稱胡姆)。據《阿維斯陀》所記,豪麻是一種綠色植物,肉厚多汁,芬芳四溢,釀酒功效尤好。但豪麻為今何物,卻難以考證了。
(二)節日:祆教有七大節日,起源於伊朗雅利安人的原始信仰,由瑣羅亞斯德將其發展同阿胡拉馬茲達與六大從嬸聯繫起來。分別為:
1、元旦節。最重要節日,因為它標誌著寒冬已去,暖春來臨,象徵著正義的最終勝利和永生的來臨。
2、仲春節。獻給大地之神。
3、仲夏節。獻給水神。
4、收谷節。獻給大地之神。
5、返家節。獻給植物之神。
6、仲冬節。獻給動物之神。
7、萬靈節。獻給最高神阿胡拉馬茲達。
每逢節日,祆教徒必盛裝,會聚於各地祆祠,獻祭禮拜。節日祭也是祆教徒必盡之兩大基本義務之一。
(三)祈禱
1、時辰:祆教將一天分為五個時辰,分由五位神祗保護。每一時辰都須祈禱,一日共五次,稱之為「班達吉」(意為「服侍」)。此為必盡之兩大基本義務之一
早期的祈禱辭可能取自《迦他》或者用迦他語寫成的「真言」「咒語」之類。自瑣羅亞斯德死後,祆教祭司創作了一本專門用於每月祈禱的經書,稱為《七章書》
2、信經:早期祆教徒還以「信經」形式表達基本信仰和宗教義務。《信經》共九節,迦他語寫成,當信徒入教時,都要作為誓詞整段念誦。每天祈禱也要念誦。
(四)潔凈:祆教教義曰宇宙初生本位清凈無垢,自被惡魔入侵,破壞后污染。因此每一教徒,應尊阿胡拉馬茲達召喚,奉行潔凈律法,以還宇宙本來面目。
祆教徒將事物嚴格甄別為潔凈和不潔凈兩類,信守奉行。對水、火之潔凈,尤為嚴格。在其眼中,用水清洗污穢是不能接受的,用火焚燒垃圾是不可想象的。
祆教徒強調肉體潔凈,每日每次祈禱前必先清洗臉、手、腳。如遇重大儀式,必大凈洗,並全身換上新衣。
祆教徒將食物分為可食與不可食兩大類,入口食物,要保持清潔。食器不可混用,食品分而處置。
屍體為不潔凈物,故人死後,會被送至「天葬台」,任由飛禽走獸啄食。餘下骨殖被收入石壺,另外埋葬。
萬一被不潔之物污染,一定要舉行特殊儀式除去。
總之,祆教徒潔凈之禮異常繁複嚴格,多者盡有「九天之濯」的潔凈禮。
(五)成年禮:兒童15歲視為成年,舉行成年禮。屆時,祆教社團全體成員參加。在祭司的指導下,成年少年腰間繫上長帶,共繞三匝,前後各扎一個四重結。祈禱前自行解開,禮畢繫上。此聖帶為祆教徒標誌。繞腰三匝意為善思、善言、善行等三善之禮,當常記信徒之心。





六、祆教之組織結構

最早的祆教祭司僅負責信徒之宗教生活。隨著時間推移,漸形成一特殊階層。當薩珊王朝崛起,祆教僧侶遂成其第一等級(另三等級分為戰士貴族階級、仕官或文官階級、庶民階級)。僧侶也分為不同等級,主持中央和地方大小教區的教務和歲入,與國家的各級行政機構平行,自成一獨立的系統,所以德國諾爾德克(Th.Noldeke)稱之為「國中之國」。其內部等級劃分為:
1、祆教僧侶最下層也是人數最多的一層是穆格或穆護(mogh、mogus)。
2、其上為穆貝德(mobed),主持一個教區的教務。
與穆貝德品位相當的是葉爾勃(ehrpat、herbad),意思是「火的奉祀者」,有專門知識,熟悉儀軌,主持祆祠事務。
3、穆貝德之上為穆貝德之穆貝德(mobedan mobed)或大穆貝德,相當祆教教王,他決定神學和教義問題,組織異端審判會議,參加王家御前會議,在重大國事問題上備顧問,為諸王之王的精神導師。
葉爾勃之葉爾勃(ehrpatan ehrpat)或大葉爾勃,地位僅次於大穆貝德。他以法官身份裁判案件。
此外還有些高級神職人員,如瓦爾達伯(Vardabadh,「儀軌師」)和達斯特瓦爾(dastvar,「戒律師」),前者負責禮儀諮詢,後者大概精通神學和法律,專門解決疑難問題。


七、各地祆祠
自波斯興起以前,祆教已遍布伊朗高原。隨後幾經王朝興廢,今所存極稀。薩珊王朝時期祆祠,自本世紀30年代屢有發現,大多深埋在伊斯蘭時期廢墟的下面。這類建築一般是中央部分為祀火的圓頂方室,四周圍以拱頂走廊。另外有些附屬的建築物和花園。
(一)御火。從安息王朝起,至薩珊王朝亡,每一新王即位,既燃起象徵權力之聖火,並保持永遠不熄滅,且以此紀年。此火稱為御火,祭祠為專祠,其地多在王朝之都城。
(二)三大祠。除御火外,又有全國性聖火三處,分別屬於三個等級或階級。此三股聖火為自古所傳。
1、阿杜爾·法恩貝格(Adhur Farnbagh)是僧侶的聖火。在法爾斯卡里揚(Kariyan)城,地處波斯灣的西拉夫(Siraf)東去達拉布基爾德(Darabgird)的大路中途,今日尚存廢墟。第10世紀仍有人從卡里揚火祠取火攜往他出祆祠。以三大祆祠之火點燃他處較小祆祠的聖火,是一種相沿已久的習俗。
2、阿杜爾·居什乃斯波(Adhur Gushnasp)是戰士的聖火,亦即國王之火。在今亞塞拜然的甘扎克(Ganzak)或西茲(Shiz),今太赫特·伊·蘇萊曼即西茲城祆祠的廢墟。麥思歐迪在《指要與校訂》(Tabih)中描寫第10世紀其廢墟的情況說:「時至今日還可看到建築物的殘餘部分和彩色絢爛的圖畫,上面畫著日月星辰、陸地海洋、......那裡有波斯諸王祀火之室,歷來受尊敬。它的名稱是阿杜爾·赫瓦什(Adhur Khwash)。阿杜爾是波斯語「火」的意思,赫瓦什意雲「善」。每一波斯王在即位時都虔誠步行來此,祈福許願,布施財物。」
3、阿杜爾·布爾岑·米希爾(Adhur Burzen-mihr)是農夫的聖火。在帝國東部,位於尼沙卜爾西北利宛特山(Revand)中。近代學者稱利宛特村為穆護村。
以上三處祆祠最受尊敬,所受捐獻布施最多,因此最富足。
(三)各省祆祠,韋爾赫蘭祆祠,尤其是相傳為神話時代英雄或瑣羅亞斯德本人所創建的祆祠尤受重視。這類祆祠有徒思(Tus)的祆祠、尼沙卜爾的祆祠、法爾斯省阿拉章(Arradjan)、西斯丹省卡爾可依(Karkoy)等地的祆祠。


八、祆教與中國


公元3世紀中葉,祆教即經絲綢之路,先是從沙州、伊州、涼州逐漸傳入中國,4世紀中葉傳入中原。北魏、北周、北齊的宮廷都奉祀「胡天」。隋唐之世,宮廷雖不祭祀胡天,仍承前朝舊制,於各州置司理祆教之薩寶(薩寶何意,今學界無定論,或為穆護之別稱。),祆正等官。
但祆教信徒中華人極其有限,絕大部分為西域胡人,故祆教典籍無漢譯本。
又,從伊朗前後傳入華夏之三教,各有區別。據陳垣先生考證,祆教與摩尼教為兩種性質不同之宗教,而景教則為基督教在伊朗之聶斯脫利派轉化而來。



九、總論

祆教起源甚古,為伊朗雅利安人與印度雅利安人共同信仰宗教之嬗變,后又因哲人瑣羅亞斯德改革,遂衍化為獨特之二元神論宗教。其宗教尚存有多神論種種教派之雜糅。又於長期發展歷程中,漸漸形成某種極端排他性,二元混雜,也是其衰落的原因。總之,祆教是一種過渡型之原始宗教。
祆教之產生,也是從畜牧轉化為農耕的伊朗雅利安民族之迫切需要。過去作為游牧民族的伊朗人信奉的善神安哥拉·阿里曼竟轉化為惡神,而阿胡拉馬茲達竟然由惡魔一變為光明神祗即是一證。祆教之諸神信仰,說教,儀禮,盡為當時生產力發展需求之反映。雖然趨於滅亡,但其優點已為四周亞歐各民族宗教逐漸吸收,此為祆教不可磨滅之功績。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沙發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4 00:32 | 只看該作者
拜火教介紹
  
  序
  旅居海外,網游是我業餘的主要消遣項目。有一次無意間進入一個拜火教信徒聚集的帕爾西人論壇,為其奇異的風俗習慣所吸引,自此在各個帕爾西網站潛水達二年之久。在這二年裡,粗讀了各種拜火教經典的英譯文本,又在圖書館里惡補了一些有關的史地知識。2002 年底,我將學習所得寫成網文《介紹拜火教》,發表在海外中文論壇上。拜火教作為人類社會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對其他宗教,尤其是起源於中東地區的宗教,有過深遠的影響。例如,拜火教的世界未日岀現童貞女所生的救世主的預言、自然規律是上帝的智能設計的闡釋,先後被其他宗教吸收改造納入自已的神學體系。但自公元七世紀起,這個曾有顯赫歷史的古老宗教就已經式微,今人對它的各方面都所知甚少,這就是我為什麼要把五年前的舊帖,修改刪補後轉貼到天涯社區來的原因。
  本文將分六節陸續張貼岀來:(1)歷史簡述,(2)聖典《阿維斯塔》,(3)神話故事,(4)聖火和聖水,(5)寂靜之塔,(6)又一次生存危機。原帖題名《介紹拜火教》,今改成《拜火教介紹》。筆者不是專業宗教學者,文中錯誤缺失之處在所難免,尚望高明者指教。對拜火教感興趣的網友不妨進一步閱讀龔方震和晏可佳兩先生合著的《祅教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岀版社,1998年)。
  
  (1)歷史簡述
  拜火教,漢語文獻中稱祆教或火祆教,創立者是瑣羅亞斯德,因此又叫瑣羅亞斯德教。瑣羅亞斯德的生卒年不詳。拜火教聖典《阿維斯塔》中保存有十七首傳說是他創作的頌歌,現代學者根據歌詞的語言學特徵,推測他生活在公元前十四至十世紀之間。九世紀時編輯的拜火教百科全書《Denkard》里有一章介紹他的生平,文中夾雜有許多神話故事,真實性值得懷疑,但如去掉荒誕怪異的部分之後,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據該章所述,瑣羅亞斯德出生於巴克特里亞地方(今阿富汗北部,《史記大宛列傳》稱之為大夏)的一個貴族家庭。三十歲時,他受到上帝阿胡拉馬茲達聖靈的啟示,傳播他自稱為「好宗教」的新宗教。開始時,朋友、族人都反對新教義,他被迫離開家鄉,到外地去傳教。經過無數次拙折之後,中亞草原中的克蘭斯米亞王國國王皈依了新宗教,成為新宗教的保護者,拜火教從此以該王國為中心傳布開來。瑣羅亞斯德在七十七歲時,於巴克特里亞首府巴爾克城(《後漢書西域傳》的藍氏城)為入侵的游牧部落殺死。如果這些記載屬實,那麼拜火教的原創地不在伊朗本土,而在中亞草原中的阿姆河流域。拜火教是如何傳進伊朗本土的,已經沒有痕迹可尋。
  公元前550年,伊朗阿卡門尼家族的居魯士以兩河流域為中心,建立了波斯第一帝國(前550-前330)。居魯士採取包容兼蓄的宗教政策,對各種宗教的神祗都表示敬意,但把拜火教的主神阿胡拉馬茲達排在首位。前 539年,波斯大軍和平地開進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巴比倫城,居魯士在巴比侖皇宮中設立了王座,發表了一篇著名的加冕演說,今人稱之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人權憲章」。在演說中,他提到許多宗教的神祗,但在把皇冠載到頭上時,他聲稱是在阿胡拉馬茲達的幫助下載上這頂皇冠的。另一波斯名王大流士一世在今伊朗境內貝希斯登城外的摩崖石刻-《貝希斯登銘文》中反覆強調自已的權力是神授的,他的帝國是上帝阿胡拉馬茲達的恩賜。大流士一世時的波斯,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彊域橫跨亞、非、歐三洲,中亞草原的大部分、印度西北部、埃及和北非、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的色雷斯地區,都在其版圖之內。當時印度小國林立,中國還在春秋未葉,歐洲除了希臘之外,其餘地區還沒有出現國家形態。但波斯在西征歐洲時遭遇到希臘城邦的強烈抵抗,在長年戰爭中國力消耗殆盡。公元前 330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終於攻滅了阿卡門尼王朝。伊朗文獻說亞歷山大是拜火教的死敵,熄滅了許多聖火,焚毀了聖典《阿維斯塔》,屠殺了無數的教士。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分裂成幾個王國,伊朗屬於塞琉古王國,漢語古籍稱之為條支。此後的一百多年裡,希臘化浪潮席捲整個中近東地區,拜火教曾一度衰微。
  公元前247年,佔據伊朗東北部帕提亞省的中亞游牧部落首領阿爾薩息一世稱王,從塞琉古王國獨立出來,其後代把彊域擴展到兩河流域。帕提亞王朝(前141-後224,漢語文獻稱之為安息)傳世的文字資料極少,諸王世系的推定多依仗岀土金幣上的銘文。其中,至少有一位國王(伏羅計斯一世,39-45,50-76年在位)是虔誠的拜火教徒,王弟還是拜火教的神職人員。拜火教在此期間發展成為一股巨大的政治力量。
  公元224 年,伊朗王公阿爾達西爾一世推翻帕提亞王朝,建立了薩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國,224-651)。阿爾達西爾一世出身於世襲拜火教教士家庭,本身就是高階祭師。他登上皇位後,宣布拜火教為國教,設置主教總管教務,授權教士主持訴訟和徵收賦稅,拜火教進入了鼎盛時期。在皇室和貴族的支持下,拜火教會全力扼殺異端,公元277年,處死了拜火教和基督教混合衍生的新宗教-摩尼教的教主摩尼,公元529年,又謀殺了拜火教的異端馬茲達克教的教主馬茲達克。馬茲達克在人類思想史中佔有一席地位,他最早提出了「人生而平等」的口號,他推動的訴求「人活而平等」的運動,被西方某些歷史學家描繪為最早的共產主義運動(附註 1)。公元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以拜火教為國教的波斯帝國成為基督教東傳的一面防火牆。作為與羅馬爭霸的手段,薩珊王朝迫害基督教徒,但保護被羅馬教庭宣布為異端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正是在這一時期,所謂「三夷教」的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即基督教聶斯脫里派)通過陸地和海上的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內地。
  七世紀初,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興起。公元651年,阿拉伯人「真主偉大」的戰鬥口號響徹波斯全境,薩珊王朝覆滅。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後,初期尚能容忍拜火教的存在,但從八世紀起,宗教衝突愈來愈尖銳,大批拜火教信徒被迫改宗伊斯蘭教。公元1256年,蒙古大軍遠征中東地區,兵鋒直達地中海東岸。在戰火中,拜火教信徒進一步減少,殘存的經書大部分被焚毀,拜火教又一次受到致命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恢復過來。波斯在中世紀前的彊域遠遠超越現今伊朗的範圍,長期擁有今屬伊拉克的兩河流域,古代波斯文明是兩河流域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拜火教作為中近東地區占統治地位的宗教長達一千三百多年,可說是古代波斯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
  公元916年,伊朗帕提亞省的一群拜火教信徒經由波斯灣乘船逃亡到貼近印度西海岸邊的一個叫做丟(Diu)的島嶼上,十九年後,才得到當地印度王公的許可,在目力可及的瓜加拉答地區登陸定居。這群逃亡者的後裔是現存的最大的拜火教信徒群體,被稱為帕爾西人(Parsis)。現在世界各國的拜火教徒總人數約為十四萬,其中,九萬二千在印度,一萬七千在伊朗,五千在北美(皆為本文初發時,2002年的數據)。
  在當今世界上,拜火教是一個弱勢宗教團體,是大小宗教之中的一塊活化石。下文將要介紹的信徒們仍然堅持的一些風俗習慣,表面上和現代社會格格不入,但實際上他們和現代社會接軌得極好。在印度王公統治下,帕爾西人堅信自已的宗教,堅守祖傳的風俗,堅持不與外族通婚,當了八百多年默默無聞的農民。英國在印度建立殖民統治後,帕爾西人迅速棄農從商,被稱為「印度的猶太人」。從十九世紀中葉起,在印度的造船、鋼鐵、化學、紡織、電力等工業的創建和鐵路的修築中,帕爾西人都作岀了與其人口不相稱的重要貢獻,若干頭面人物因此獲得大英帝國的勛位,或被選入英國議會。1950-1960年間,英國資本因印度獨立而紛紛撤出印度,許多企業為帕爾西財團收購。為了回饋社會,帕爾西人出資設立了許多學校、孤兒院和醫院,服務對象不分種族和信仰。直至今天,帕爾西人塔塔(Tatas)家族乃控制著印度的重工業,被稱為印度工業的第一家庭,古遂賴加(Godrejs)和惠迭(Wadias)家族則在印度的輕工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在這裡不得不記上一筆:不少帕爾西富豪的第一桶金是向中國輸岀鴉片賺到的。1830年底,42家在中國從事鴉片貿易的外國公司里,有20家是帕爾西人獨資經營的公司。在帕爾西鴉片商人當中,名氣最響亮的要數致富後成為大慈善家的傑其博(Sr. Jamsetjee Jejeebhoy,1783-1859),他是第一個獲得大英帝國勛位的印度人,1842年,維多利亞女皇授於他爵士爵位,1858年,又授於他可以世襲的從男爵爵位。
  
  附註1:馬茲達克運動
  五世紀未葉在波斯第二帝國創立的馬茲達克教,是從拜火教中分裂岀來的一個異端。拜火教持善惡二元論,善惡對立,界線分明。馬茲達克也持善惡二元論,但善惡相混,善中有惡,惡中有善,連上帝也不例外。馬茲達克出身於世襲拜火教教士家庭,本身是一個高階神職人員。他聲稱受到上帝聖靈的啟示,要對拜火教進行改革,經他改造過的拜火教被稱為馬茲達克教。馬茲達克教本身的文字資料已經全部失傳,今人對馬茲達克教的了解,都是通過它的意識形態上的敵人:拜火教、基督教、以及後來的伊斯蘭教的記述才知道的。從這些記述看,馬茲達克推動的不僅是一場宗教改革運動,而且也是一場社會改革運動。
  當時波斯社會貧富差距懸殊,教士和貴族佔有大部分財富,而平民卻一貧如洗。馬茲達克宣稱所有的人「生而平等」,但社會上弱肉強食,對財富的佔有極端不公平,而造成人與人的不平等。為了實現所有人「活而平等」,馬茲達克主張每一個人應有均等的財富,他定義的財富,包括財產和婦女,因此後來的批評者說他主張「共產共妻」。但為他辯護者說對手故意歪曲他的原意,以「共妻」一項為例,他主張的不過是每人不得有一個以上的妻子,而窮人也有結婚的權利。馬茲達克要求信徒過集體生活,善待借宿的陌生人。他還是一個非暴力主義者,反對殺生,提倡信徒都吃素。他的教義,在波斯貧民中有巨大的號召力,很快就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
  馬茲達克開始傳教時,正是波斯新皇卡瓦特一世(488-496,498-531年在位)登基的時候。卡瓦特是馬茲達克的密友,不僅皈依了新宗教,而且支持馬茲達克推動的社會運動。後人對卡瓦特這樣做的動機頗多猜測,因為卡瓦特本身正是馬茲達克教譴責的首要對象。他的皇家庫藏是全波斯最大的一筆財富,他的後宮裡有數千宮女嬪妃。他皈依馬茲達克教的目的,可能是試圖利用下層信眾的力量,打擊當時已經尾大不掉的大貴族集團。波斯前皇,他的哥哥,就是為大貴族集團謀殺的。卡瓦特皈依馬茲達克教後,採取了一些行政措施:打開部分地方政府的倉庫,把財物分配給貧民;除了三座聖火神廟外,其它拜火教神廟一律關閉;終止貴族只與貴族通婚的習俗,允許貴族婦女嫁給農民。隨之波斯的一些行省發生了騷亂,馬茲達克的信徒襲擊商店和富人住宅,把財物取出重新分配。在此形勢下,大貴族集團和拜火教會聯手發動政變,逼迫卡瓦特退位,並把他囚禁起來,同時立卡瓦特的弟弟為新皇。卡瓦特很快從囚所脫逃,出奔到中亞強國白匈奴(漢語文獻稱嚈噠)的汗庭。卡瓦特年青時,曾作為人質,在白匈奴汗庭生活過,和白匈奴可汗有良好的私人關係。二年後(498年),在白匈奴鐵騎的護送下,卡瓦特回到帝國首都泰西封,重新登上了皇位。卡瓦特復辟後,開始疏遠馬茲達克運動,但並不禁止馬茲達克傳教。馬茲達克運動又繼續了將近三十年,最後因捲入皇位繼承鬥爭,失敗後受到致命的打擊。
  卡瓦特有三個兒子:皇長子是馬茲達克的信徒,次子雙目失明,三子虎斯勞是馬茲達克運動的反對者。在大貴族集團和拜火教會的支持下,虎斯勞成為皇儲,並逐漸接過年邁的卡瓦特手中的權力,但受馬茲達克信眾支持的皇長子乃是他嗣位的潛在威脅。公元529年某一天,虎斯勞以儲君名義召集馬茲達克到皇宮與拜火教教士進行辯論。那天夜裡,馬茲達克與皇長子同時被害。隨後,波斯各地開始全面鎮壓馬茲達克運動,被殺的信徒總數說法不一,從數千至十萬人不等。虎斯勞即位後稱虎勞斯一世(531-579年在位),是薩珊王朝最後一位有所作為的君主。他限制大貴族和拜火教會的權力,構建了相對獨立的司法和教育系統,創立了波斯歷史上的第一所大學,修築了許多道路和橋樑。他在位期間,波斯政局平穩,人文氣息濃厚,出現了短暫的文藝復興的局面。
  馬茲達克在五世紀未,就提出「 人生而平等」的概念,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佛教也有「眾生平等」的概念,但是在宗教意義上的,指包括動、植物在內的「眾生」都能修行成佛。佛教把個人的貧困歸因於前世行為的業報,因此「眾生平等」的說法並沒有成為要求社會改革的依據。馬茲達克則不同,他從「人生而平等」進一步訴求「人活而平等」,並發動一場運動來實施自已的主張。一些西方學者認為,馬茲達克運動是地球上最早的共產主義運動。馬茲達克運動對波斯風俗的影響,在杜佑《通典》(成書於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即公元801年)一百九十三卷「波斯」條下有所記載:「事火神、天神。婚合不擇尊卑,於諸夷之中最為醜穢」。「婚合不擇尊卑」,恰恰是馬茲達克運動的成果之一,在馬茲達克運動之前,波斯貴族是不與平民通婚的。馬茲達克的思想,後來滲透到伊斯蘭教十葉派某些支派的教義之中,對十葉派居多數的現代伊朗乃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2002∕10∕29初發,2007∕7∕10修改
  (未完待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3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4 00:33 | 只看該作者
  拜火教介紹(2)聖典《阿維斯塔》
  類似基督教的《聖經》、伊斯蘭教的《可蘭經》,拜火教的聖典稱《阿維斯塔》(Zend- Avesta),是不同時代的不同作者用多種波斯方言所著的經文總集。Avesta一詞為古伊朗語,本義已經不可考。早在帕提亞王朝時期,《阿維斯塔》主要部分所用的語言,除了少數博學的高階教士之外,已無人能懂,對經文的解讀,要依賴這些教士的註釋,即所謂Zend。在阿卡門尼王朝之前,伊朗只有西北部的米底王國使用一種至今還沒有完全破釋的遠古文字,其它地區還沒有文字系統。《阿維斯塔》的經文依靠教士口耳相授,一代代傳流下來。阿卡門尼朝大流士一世在位時(前522-前486年),組織學者創造了一種楔形文字系統,後人稱之為老波斯楔形文字,《阿維斯塔》第一次被記錄成文。傳說一共抄寫了兩部,亞歷山大大帝攻克阿卡門尼王朝首都波斯波利斯時,其中一部毀於戰火,另一部被攜至希臘,不知所終。
  帕提亞王朝伏羅計斯一世在位時(39-45,50-76年),開始重新撰編《阿維斯塔》,這項工作直至薩珊王朝虎斯勞二世在位時(591-628年)才最後完成。第二次成文的《阿維斯塔》使用的是巴列維(Pahlavi)字母。公元651年,阿拉伯人征服波斯,第二次編集的經文又被毀。現存的《阿維斯塔》是九世紀後第三次編集的經文的複製品,主要內容為使用巴列維字母的第二版的殘卷,篇幅約為七世紀時的四分之一。丟失的是第二版《阿維斯塔》中收集的歷史、法律、天文、地理和醫藥部分,而宗教部分基本完整。其原因是拜火教有一項至今還堅守不易的傳統:在進行各種宗教儀式時,使用無人能懂的古伊朗語,根據拚音照本宣科。儘管不知所云,教士對常用的經文都能背得滾瓜爛熟(死背經文是拜火教會培訓新教士的主要課程)。這些經文重新默寫下來,幾乎沒有斷章缺句。一些不常用的經文,如每年使用一次的經文,在再編時就有缺失。現存最早的《阿維斯塔》版本是十四世紀抄寫的巴列維文本,共六卷:《獻祭書》、《諸神讚歌》、《增廣獻祭書》、《律法》、《常用經文選輯》(又稱《小阿維斯塔》),和《殘經彙集》。
  《阿維斯塔》的核心部分是傳說為創教教主瑣羅亞斯德親自創作的十七首頌歌,再加上兩篇補充材料,總稱為《吉薩》,收集在《獻祭書》卷里。《吉薩》所用的語言和《阿維斯塔》的其它部份都不相同,非常古老,和印度文獻《梨俱吠陀》所用的梵語類似。伊朗人和印度人同是遠古雅利安游牧部落的後裔,原來居住在伏爾加河東岸草原上。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古雅利安人以中亞草原為中繼站南下,一支在印度次大陸定居下來,為現代印度人的祖先,另一支在伊朗高原定居下來,發展成今天的伊朗人。《梨俱吠陀》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十五到十世紀之間。從《吉薩》和《梨俱吠陀》的比較語言學研究,現代學者推測瑣羅亞斯德生活在公元前十四至十世紀之間。如果比較語言學的斷代正確,《吉薩》至少已被拜火教教士背誦了三千年。在後來的二千年裡,連背誦者自已都已不知所云。
  對《吉薩》的破譯,始於法國東方學家迪佩農(Abraham-Hyacinthe Anquetil du Perron,1731-1805)。1755年,迪佩農作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僱員到達印度,隨後的六年裡,他在印度學習梵文,並在拜火教徒聚居的帕爾西人社區學習古代波斯語言和文字。1771年,他在法國出版了《阿維斯塔》包括《吉薩》在內的法文譯本。基督教會對法文版的《阿維斯塔》的出版極為不悅,但五年後,又出現了德文譯本。現在《吉薩》有主要西方語言的多種譯本。瑣羅亞斯德生活在三千多年前,當時人的概念、邏輯、思維方式都和現代人不同,在翻譯時,要借用現代人的概念和語言去表達古人的思想,很難避免不受學者本身的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的影響。所以,即使是同一語言的,但不同譯者的譯本,內容差異也很大。對同一句話,不同的譯者各說各話,很難說誰的譯本是準確的。
  根據《吉薩》的描述,瑣羅亞斯德生活的時代,各游牧部落之間相互攻伐,戰事頻繁。當時流行的舊宗教,戰前戰後都要用動物的鮮血向諸神獻祭,其中,牛是用得最多的犧牲。在戰爭中受害的生靈,推舉公牛的靈魂向上帝呼救,要求得到保護。上帝於是通過聖靈啟示瑣羅亞斯德,讓他傳播新宗教以拯救受難的生靈。這是《吉薩》的序曲。舊宗教崇拜眾多的神祇,包括一組共稱阿胡拉的神祗。瑣羅亞斯德勸導牧民只信仰其中一位阿胡拉-阿胡拉馬茲達。「馬茲達」的含義是「智慧」,「阿胡拉馬茲達」就是「智慧之主阿胡拉」,瑣羅亞斯德以此與其它阿胡拉區分,並尊阿胡拉馬茲達為至上神,即上帝。阿胡拉對中國人應不陌生,衪就是佛經中常見的阿修羅(詳見附註2)。
  瑣羅亞斯德讚美上帝通過七種聖靈創造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關於這七種聖靈,學者(譯者)們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把七種聖靈理解為上帝的七種屬性,就象一盞燈射出的七道光芒一樣,那麼,新宗教是一種一神教。有人理解成上帝「創造」了七位神靈,這七位神靈是在上帝之外的獨立存在。如果這樣理解正確,新宗教就是一種主神教,因為在主神之下,起碼有七位副神。在拜火教的具體宗教實踐中,它是一種主神教。實際上,現存的所有宗教,包括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是主神教。這些宗教的主神-上帝或真主手下,都有一批副神-天使、先知等等為其奔走服務。
  瑣羅亞斯德在《吉薩》中又設立了一組對立面:「真理」和「謊言」,兩者處於持續不斷的鬥爭之中,這是拜火教善惡二元論的源頭。學者們對這一組對立面又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瑣羅亞斯德所謂的「真理」和「謊言」,都是心理層面的活動,不是獨立於人們思維之外的物理存在。但另一些人則理解為一種外在的神靈,而「謊言」就是後來拜火教神話中惡神的原型。瑣羅亞斯德聲稱上帝給於每個人選擇「真理」和「謊言」的自由。如果選擇「真理」一邊,上帝就會通過「心靈之火」,使人「有正確的思路」,「說正確的話」,「做正確的事」。正確的事包括幫助窮人和弱者,反對血腥的獻祭,但進行其它數種上帝贊嘗的獻祭。「三正一體」(good thoughts,good words,good deeds)後來成為拜火教徒的座右銘。
  瑣羅亞斯德還指出,在世界未日之時,每個人都要經過最後的審判。作惡者將會墮入他稱之為「絕域 」(Worst Existence)的地獄,而行善者將進入他稱之為「至善之宮」(House of Best Purpose)的天堂。這裡的「天堂」和「地獄」又是現代譯者借用後來才形成的宗教概念來解釋瑣羅亞斯德的話。瑣羅亞斯德並沒有說「天堂」和「地獄」,他那個時代還沒有形成「天堂」和「地獄」的概念,但如不做「天堂」和「地獄」的比喻,現代讀者很難理解「至善之宮」和「絕域」是什麼意思。無論從文體或內容看,《吉薩》是一組在宗教儀式上吟唱的諸神讚歌,並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完整的神學理論專著。正因為如此,後人才有發揮想象力的巨大空間。以《吉薩》為核心,後來的拜火教神學家們層層堆積起一整套擁有眾多神祗,善惡對立的的神學體系。《吉薩》破譯之後,才知道後人的工作距瑣羅亞斯德的原意有多遠。
  
  附註2:阿胡拉和阿修羅
  拜火教的上帝阿胡拉馬茲達,是遠古雅利安游牧部落一組共稱阿胡拉(Ahuras)的神祗中的一位。Ahuras在梵文中的相應詞是Asuras,是印度吠陀神話中一組魔鬼的共稱。拜火教中魔鬼的共稱Daevas(英文魔鬼Devil的詞源),在梵文中的相應詞是Devas,是吠陀神話中天神的共稱。古伊朗語和古印度語同源,為何出現這種神魔顛倒的現象,原因不明。一種假說是在遠古時,伊朗人和印度人分別屬於不同的雅利安游牧部落,Ahuras是伊朗系雅利安部落的保護神,而Devas是印度系雅利安部落的保護神。兩個部落曾發生衝突,後來分別把自已的保護神升格為天神,而把對方的保護神打成魔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印度學學者巴普雷(Asko Parpola)根據出土文物推測,遠古雅利安部落的移民分二波進行。第一波在公元前十九至十七世紀,從現今的土庫曼東南部經卑路支斯坦(原屬阿富汗,今屬巴基斯坦)到印度河谷,這一支雅利安人崇拜Ahuras。第二波在公元前十七世紀左右,從中亞草原進入土庫曼東南部,後來也到達印度河谷,這一支雅利安人崇拜Devas。但他們是否分別是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是否發生過衝突,現在還沒有確切的證據。
  佛教在印度建立後,把吠陀神話中的神、魔按自已的需要,重新塑造形象、分配角色。吠陀神話中的魔鬼Asuras在佛經中的中文譯名是阿修羅。佛經中,阿難在「如是我聞」一番之後,總要介紹為我佛說法捧場的各方神聖,大多有阿修羅在場。在佛教神話中,阿修羅道是六道輪迴中的一道。輪迴到阿修羅道的生靈,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口廣一千由旬(由旬為印度古代行軍一天的距離,約相當於四十華里),壽六千歲,是天龍八部之一,也是十界之一。阿修羅族悍勇絕倫,幾次殺上忉利天,把天神一族(也是六道輪迴中的一道)打得落花流水,因此落得一個好戰的壞名聲。不過引發戰爭的責任,大多不是阿修羅族,而是忉利天主帝釋天。這位天神之王好色成性,欺侮招惹阿修羅族的漂亮女人。帝釋天的原型是吠陀神話中的主神:雷神因陀羅。佛教可能較早接納因陀羅於門下,所以乃高封他為天神之王。公元四世紀後,婆羅門教逐漸轉型為印度教,因陀羅受到冷落,地位遠遠低於印度教三大神梵天、吡濕奴與濕婆。在拜火教神話中,因陀羅是七大惡神之一,是變節、叛教行為的人格化神祗,是上帝阿胡拉(阿修羅)馬茲達的死敵。在北傳佛教(大眾部,後來演變為大乘佛教)中,阿修羅道屬於善道,而在南傳佛教(上座部,曾被大乘佛教貶稱為小乘佛教)中,阿修羅道是惡道。可見善惡有時是極難弄得清楚的,就是在佛教內部,看法也南轅北轍。
  
  2002∕11∕04初發,2007∕07∕12修改
  (未完待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4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4 00:33 | 只看該作者
  (1)歷史簡述
    拜火教,漢語文獻中稱祆教或火祆教,創立者是瑣羅亞斯德,因此又叫瑣羅亞斯德教。瑣羅亞斯德的生卒年不詳。拜火教聖典《阿維斯塔》中保存有十七首傳說是他創作的頌歌,現代學者根據歌詞的語言學特徵,推測他生活在公元前十四至十世紀之間。九世紀時編輯的拜火教百科全書《Denkard》里有一章介紹他的生平,文中夾雜有許多神話故事,真實性值得懷疑,但如去掉荒誕怪異的部分之後,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瑣羅亞斯德,即Zoroaster,有譯為蘇魯支,見宋人姚寬的《西溪叢語》,有譯為查拉圖斯特拉,尼采寫過一本著名的哲學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是假借這位哲人之名。但Zoroaster是公元前6世紀的人,而拜火教的起源遠遠早於這個時間,岑仲勉先生認為,這是中古波斯學者誤將火教經(Zend Avesta)內之Vistaspa與波斯王大流士之父合二為一,才認了Zoroaster為創教人,但二者除了人名相同,生平記載並不一樣。詳見《隋唐史》。
  
  
  瑣羅亞斯德以此與其它阿胡拉區分,並尊阿胡拉馬茲達為至上神,即上帝。阿胡拉對中國人應不陌生,衪就是佛經中常見的阿修羅(詳見附註2)。
  
  ==============
  
  此說個人認為不妥。拜火教的重要神祗大多與婆羅門教同名,但善惡迥然不同,這實際上正反映了兩種宗教之間的差異。如閣下文中所言Ahuras在梵文中的相應詞是Asuras,而佛教的起源據近世中亞考古,受拜火教影響不少,對婆羅門教的繼承就更多。簡單的把同名但性質完全不同的神祗稱之為佛教的阿修羅似乎有失嚴謹。有學者認為,中文典籍中的「胡天」「胡地」,北魏祭祀的「胡天神」即是ahura.君主或上級稱之為ahu,上古漢化讀法有時省略為hu.
  
       
作者:蕭讓 回復日期:2007-7-13 9:37:53 
         
  作者:oscar_zhang1979 回復日期:2007-7-12 15:52:39 
    明教的老祖宗?
  
  -----------------
  不是的,明教的老祖宗是摩尼教,唐代回鶻人的國教,以日月為尊。拜火教很多突厥人信奉,崇火拜天。金庸筆下的明教則是個大雜燴,明教自然是摩尼教,聖火令與拜火教有關,至於山中老人則是伊斯蘭教極端派。
       
作者:西乞術 回復日期:2007-7-13 10:07:17 
         
  這位教主名字的正確拼音應為Zarathustra,故有人譯為蘇魯支或查拉圖斯特拉。但希臘文獻把它拼成Zoroastre,而西方人和帕爾西人皆從希臘文獻,本文譯名也從希臘文獻。關於瑣羅亞斯德的生卒年說法很多,本文從比較語言學的研究結果。
  
  佛教的阿修羅在英譯本中是Asuras,我對照過三種以上中譯英的佛經,都是這麼譯的。是不是他們譯錯了?我就不知道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5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4 00:33 | 只看該作者
  拜火教介紹(3)神話故事
  九至十一世紀期間,拜火教神學家根據《阿維斯塔》的記載和波斯民間傳說,用巴列維文撰修成一冊名叫《Bundahishn》的神話故事總集,被稱之為拜火教的《創世紀》加《啟示錄》。
  《Bundahishn》敘述時間開始後一萬二千年裡的故事,這一萬二千年,又等分為四個時期,每個時期三千年。在第一個三千年開始時,宇宙里一無所有,只有遙遙相對的一團光明和一團黑暗。光明之中是上帝阿胡拉馬茲達,黑暗之中是魔神阿里曼,衪們都是無形無質無性別永生不滅的神靈。開始時,阿里曼不知道上帝的存在,而上帝知道阿里曼的存在,並知道自已要進行的創世活動,將受到阿里曼的敵視和破壞,雙方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作為創世的先行工作,上帝在這最初的三千年裡,創造了無數的「虛空」和「Fravashi」。虛空用來分隔光明和黑暗,保護光明不為黑暗所污染。Fravashi是一種其他宗教都沒有的精靈,她將進入每一種上帝的創造物中,促使該創造物按上帝預定的方向運動、發展和演化。如太陽、月亮的升起和降落,水從高處向低處流,植物萌芽發育開花結果,嬰兒長大成人,都是Fravashi的作用。
  我找不到合適的漢語辭彙來表達Fravashi這個概念的含義,若從功能的角度考慮,Fravashi或許可以近似地理解為自然規律或上帝的智能設計。和當前流行的智能設計論比較,Fravashi的概念要古老得多,內涵要豐富得多。智能設計論是近百年間基督教的神創論與達爾文的進化論激烈論戰的產物,而在公元224年薩珊王朝建立以前,波斯就已經有了以慶祝Fravashi下凡探親為主題的每年一次的盛大節日(詳見下文)。智能設計論試圖解釋動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和結構的複雜性等生物學現象,而Fravashi不但試圖解釋各種奇妙的生物學現象,而且試圖解釋一切其它的自然現象。
  在第一個三千年行將結束時,阿里曼突然從黑暗中出來,看見了遠處上帝所在的那一團光明。阿里曼試圖侵入光明,卻總是遇到無窮無盡的「虛空」的阻擋,祂滿懷怨恨地返回到黑暗中。上帝遙感到阿里曼的敵意,上帝預見到,祂和阿里曼的鬥爭,將會持續九千年。在第二個三千年裡,祂們將分別按照自已的意志進行創世活動。在第三個三千年裡,雙方的創造物將以大地為戰場纏鬥不休。在最後的三千年裡,邪惡的創造物將會被消滅,阿里曼將會被逐出光明世界。為了在第二個三千年裡,阿里曼不會從黑暗裡出來干擾自已的創造,上帝主動去會見了阿里曼,經過艱難的談判,雙方約定了為期三千年的戰前和平。上帝擔心阿里曼會後悔毀約,又高歌一曲最神聖的聖歌《Ahunavar》,使阿里曼也能超越時空,看到上帝最後的勝利。阿里曼聽完了聖歌,預見到自已失敗的結局後非常沮喪,行動亦受到聖歌的禁制,在黑暗中整整三千年沒有再出來。
  第二個三千年是兩位造物主各自創造的時期。拜火教的創世神話和其他宗教的創世神話都不相同,不但有善惡二位造物主,分別創造美好的和醜惡的事物,而且在創世過程中,意識形態先行,抽象概念的創造優先於具象實物的創造。阿胡拉馬茲達的第一個精神世界的創造物是聖靈正思(Vohu Manah),第一個物質世界的創造物是天穹。天穹是用堅硬的材料打造磨光的卵形封閉薄殼,新世界將全部包裝在這個薄殼裡。《阿維斯塔》的早期經文說製造天穹的材料是最硬的石頭,晚期經文改說是金屬,這個變化或許反映了金屬器具從無到有、自少至多的歷史進程。隨後上帝又創造了五種聖靈:真理(Asha Vahishta)、秩序(Khashthra Vairya)、慈善(Spenta Armaiti)、健全(Haurvata)、永生(Ameretat)(附註3)。在這六種聖靈的輔助下,上帝在天穹之下依次創造了水、大地、植物、原牛和原人,又在大地和天穹之間安裝了星星、月亮和太陽。最後上帝創造了火,使火滲透所有物質世界的創造物。這六種聖靈,加上後人增補的第七種聖靈-服從(Sraosa),經過人格化之後,成為拜火教神話中的七位天使長。阿里曼在黑暗中最先創造的是邪靈謊言(Mtokht)。為了挑戰上帝創造的七種聖靈,祂又創造了六種邪靈:惡念(Aka Manah)、變節(Indra)、貪婪(Nanghaithya)、混亂(Saurva)、虛弱(Tawrich)、衰老(Zarich)和狂妄(Aesma Daeva)。這七種邪靈人格化之後,成為拜火教神話中的七大惡神。
  且說阿里曼雖然也創造了許多邪惡的創造物,但因為受到聖歌《Ahunavar》的禁制,一直在黑暗裡處於半睡半醒狀態。直到第三個三千年開始時,一位名叫嬌依的少女才把祂喚醒。嬌依是婦女能夠做出的所有「壞事 」:包括賣淫、虛榮、傳謠、嘮叨等等的人格化神祗。嬌依是誰創造的?《Bundahishn》沒有明說,但另一冊性質類似《Bundahishn》的拜火教古籍《Selections of Zadspram》記載,原來上帝在創造原人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原女人,就是嬌依。不知什麼緣故,她叛逃到敵營去了。阿里曼經嬌依的呼喚解除禁制後,非常之高興,吻了一下嬌依的額頭,她馬上有了月經。因此在拜火教里,月經被認為是最不潔凈的物質,婦女在經期中嚴禁參加所有各種宗教活動。不過從另一角度看,阿里曼創造了月經,對人類能夠傳宗接代也做出了不可抹殺的貢獻。
  阿里曼清醒後,立即率領祂的邪惡創造物,襲擊上帝創造的物質世界。祂在天穹薄殼上鑿穿一個小孔,進入了物質世界,馬上使黑暗復蓋了三分之一的天空。祂鑽入大地,大地從此分裂成碎塊,並在地底深處形成了地獄。上帝創造的水,原來儲藏在大地之下,經祂污染之後,不再清甜可飲。祂滲透進各種植物,使植物枯萎死亡。祂在大地上滿布品質惡劣的壞動物:毒蛇、蠍子、蟾蜍、蜥蜴等等(拜火教把動物分成二類:毒蛇、蠍子等是阿里曼創造的「壞動物」,狗、牛等是上帝創造的「好動物」)。祂在原牛和原人周圍散布貪婪、肉慾、痛苦、飢餓和疾病,同時指派嬌依專門去對付原牛和原人。最後祂向火發動進攻,在火里混入煙霧和黑暗。在這個時候,後知後覺的天使們才開始反擊。經過九十個日日夜夜的激戰,阿里曼和邪靈們才被趕進大地深處的地獄。經過這次戰亂,上帝創造的潔凈光明的物質世界已經被污穢黑暗污染,到處善惡、美醜並存,相互爭鬥不休。
  原牛和原人是上帝最得意的創造物,嬌依使兩者都生了病。原牛死後,它的骨髓化生成五十五種穀類植物和十二種藥草,它的雙角,鼻子,血液,分別化生出各種豆類、蔥蒜和葡萄藤。因此在波斯,葡萄酒是鮮血的象徵。原牛的精子經過月光凈化後,先化生出一對公牛和母牛,再化生出大地上所有的各種門類的動物,包括天上飛的鳥類和水裡游的魚類。
  在原牛死後三十年,原人也病死。在整整三十年裡,嬌依和原人都守望在一起,在這裡應該有一段綿纏的情愛故事,但在《Bundahishn》中只用一句話帶過,很可能是編寫者認為有關故事不足為人道,故意略去。原人的身體分解後,在地底下形成了金礦和銀礦。原人的精子經過日光凈化後,在大地上成長為一株大樹,大樹的二支主幹,分別變成男人瑪西和女人瑪夏妮。上帝對這一對男女非常寵愛,上帝告訴他們,他們是祂的最完美的創造物,將是大地上所有人類的祖先。上帝要求他們有正確的思想,說正確的話,做正確的事,不要崇拜魔神阿里曼。但是邪靈很快侵入了他們的思想,在一次對話中,瑪西和瑪夏妮一致聲稱阿里曼是整個物質世界的創造者。邪靈進一步使他們相互充滿敵意,爭吵打鬥不停,對對方沒有一點性趣。直到他們五十歲時,才第一次生了一男一女一對雙胞胎,以後又生了六對雙胞胎。從這七對雙胞胎,繁殖出地球上人類所有的種族。人類始祖瑪西和瑪夏妮在滿百歲時死去,因為生前的罪惡,他們的靈魂墜入了地獄,在那裡直到世界末日。這段故事默認上帝也要犯錯誤。祂創造的第一對夫婦中,嬌依的程序顯然出了毛病,不能成為人類的始祖。可憐的上帝只得啟動原人無性生殖的功能,產生出第二對夫婦,而第二對夫婦又叛變了祂,死後他們的靈魂都在地獄中沉淪。
  在拜火教里,靈魂並不會反覆投生,因此沒有輪迴的概念。拜火教認為,每個活著的人都由三部分組成:肉體、靈魂和Fravashi。靈魂和Fravashi都先於肉體存在於天堂里。靈魂先進入胚胎,嬰兒生下時,Fravashi又進入肉體,三者合而為一。Fravashi是個人的精神導師,代表上帝設計的正確生活方式。但選擇行善或作惡的決定權完全屬於靈魂,Fravashi決不會幹涉靈魂的選擇。如果靈魂做岀的決定和Fravashi預設的一致,就成為至善至美的完人。當人死亡時,靈魂和 Fravashi迅速與肉體分離。Fravashi以一種純凈的、沒有被污染過的狀態馬上回到天堂。靈魂在人死後的兩天里,都在遺體周圍徘徊,依戀不去,要在第三天的清晨,才由天使長服從(Sraosa)接引到一座名叫天橋(Chinvat Bridge)的橋頭。每個人的靈魂在此將受到守橋天使Meher的審查。如果該人生前的善行超過惡行,天橋馬上變得無比寬廣,靈魂將通過天橋,並發現他的Fravashi以美麗的處女的形象等候在橋的另一端,引導他進入天堂(無論生前是男是女,所有的靈魂都是男性)。如果該人生前的惡行重過善行,天橋變得比頭髮絲還細,靈魂將墮入地獄,在那裡等候世界末日的最後審判。
  Fravashi每年都有一次下凡探親,在親人家裡過夜,第二天清晨才離開。這一天是古代波斯最盛大的節日。在薩珊王朝之前,這一天恰好是新年元旦前的一天。薩珊王朝立拜火教為國教,改用拜火教的曆法後,這一天距新年元旦長達十天。這十一天和新年一起成為波斯最長的節日,叫Fravadigan節。薩珊王朝以前,只有Fravashi在此節下凡探親的說法。薩珊王朝時,又相信升入天堂的善人的靈魂也伴同Fravashi一起下凡返家探親,因之節日的親情更加濃烈。
  因為阿里曼及其邪惡創造物侵入了上帝創造的物質世界,在第三個三千年的大部分時間裡,「謊言」在人類社會裡佔有優勢。瑣羅亞斯德的誕生,啟動了最後一期即第四個三千年。他創立了拜火教,標誌著「真理」開始反擊「謊言」。瑣羅亞斯德在《吉薩》中預言,救世主(沙西安,Saoshyant)將降臨大地,以終止人類的惡行,使「真理」戰勝「謊言」,世界將變得無限美好。從瑣羅亞斯德的預言,衍生出世界末日和最後審判的神話故事。據《Bundahishn》的描述,瑣羅亞斯德死後,將陸續出現三位童貞女生育的救世主。經過他們的持續努力,阿里曼的邪惡創造物才被徹底消滅。其中最重要的第三位救世主名叫Astvat-Ereta,但信徒們更普遍地直接稱呼他為沙西安。據稱沙西安是瑣羅亞斯德的兒子。瑣羅亞斯德和妻子同房產生的聖種,由天使帶走,保存在伊朗聖湖Kansaoya的湖底。在最後一期三千年行將結束時,有一位處女在聖湖裡洗澡而受孕,生下沙西安。沙西安將使拜火教復興,並帶領信徒們舉行無數次最神聖的Yasna儀式,摧毀阿里曼創造的邪靈和邪惡的創造物。最後,上帝親自把阿里曼從天穹上的小孔逐出物質世界。
  接著是世界未日來臨。一顆慧星將擊中大地,熔化的金屬在地面上形成洶湧澎湃的洪流,整個世界淹沒在無邊無際的火海之中,被污染的世上萬物在烈火中將得到凈化和再生。已死的善人的靈魂將從天堂下凡,已死的惡人的靈魂將從地獄中釋放出來,與活著的人們一起接受最後的審判。每個人都將通過燃燒著的火海,熔化的金屬將浸沒受審者,直漫到他們的咀邊。善人的靈魂通過火海,就象在微溫的牛奶中散步一樣輕快。惡人的靈魂通過火海,將感受到刻骨銘心的苦痛,但他們的罪孽將在烈火中完全焚毀。上帝將從大地中收集骨骼,從植物中收集毛髮,從水中收集血液,與經過烈火凈化的靈魂結合,使所有人都得到再生。再生的人們將飲用救世主沙西安親手配製的聖水-呼瑪而得到永生。
  
  附註3:波斯五聖與中國五帝
  鴉片戰爭前後,許多帕爾西人在香港經商,他們頭纏白布為飾,被當地居民稱為「白頭人」,他們信仰的拜火教被稱為「白頭教」。清未王韜在《瓮牗餘談》中評論「白頭教」道:「古有梭魯華舌者,生春秋時,白頭人之經即其手著,道與《書經》略相似。《洪範》陳九疇,梭魯亦言五行、五福、五極、五征之類,又有五行之神與九壤之說。所云最尊大者,兩儀之分,舉凡有無、光暗、生死、善惡等,皆為兩儀之神所主。所可異者,以陽神為善而無始終;以陰神為惡,常與陽神相爭,必為所滅。且言陽神之下有六大神,即五行神與穀神,此亦與《虞書》六府相類也。其餘分吉凶、測象緯,亦無大異。此白頭教與華人教同源之一證」。
  王韜所謂的「梭魯華舌」或「梭魯」即瑣羅亞斯德,「五行神」指上帝創造的五種聖靈:真理、秩序、慈善、健全和永生。依波斯古代神話故事,五聖在輔助上帝時,職司各不相同:真理主火,秩序主金屬,慈善主大地、健全主水,永生主植物。王韜的論說有太多牽強附會之處,但波斯五聖確實分別與火、金、土、水、木相聯繫。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裡,可與之類比的是五帝:主火的赤帝,主金的白帝,主土的黃帝,主水的黑帝,主木的青帝。據鄭玄注,他們的名字依次為赤熛怒、白招拒、含樞紐、葉光紀和靈威仰。白招拒、葉光紀象漢名,其餘三帝的名字頗象譯名。赤熛怒和含樞紐絕非中國傳說中的炎帝烈山氏和黃帝軒轅氏。五帝的崇拜始於秦襄公立西畤祀白帝,此後地處西來通道要害的秦國又陸續為青、黃、炎(赤)三帝立畤,而文獻中缺乏秦以東諸國祀五帝中任何一帝的記載。直至漢王二年,劉邦為黑帝立畤,才湊足了五帝五畤之數。這些蛛絲馬跡當然不能證明什麼,但波斯五聖與中國五帝究竟有無關係?是有待進一步研究澄清的有趣問題。
  又,我將拜火教的神名譯成雙音節的漢語辭彙如真理、秩序、慈善、健全、永生等,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這些波斯神名的詞義很難用其他語言的單一辭彙準確地表達岀來。英譯者的通常做法,是先將神名的發音用英文字母拼岀,如Asha Vahishta,然後附加一段詳細的說明,而不同英譯者的說明有時不盡一致,反映了各人的理解存在差異。我綜合他們的說明擬定的神名,很可能與本義有一定距離。
  
  2002∕11∕11初發,2007∕07∕16修改
  (未完待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6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4 00:34 | 只看該作者
  拜火教介紹(4)聖火和聖水
  拜火教因信徒在火前禱告而得名,如同十字架是基督教的宗教符號一樣,火是拜火教的宗教符號。拜火教信徒自辯並不崇拜火本身,但他們對火確實有特殊的感情。他們認為,火是世界上最純凈的物質,代表光明、溫暖和力量。在拜火教的神話里,火神是上帝之子,信徒注視火焰,集中注意力,便可能與上帝溝通,從而吸取力量,去惡從善,凈化心靈。聖火的燃料,是木材和香料。木材當中,以檀香木為首選,但因得之不易,大部分場合只好從宜,用其他木材替代。古希臘文獻記載:在阿卡門尼王朝以前,聖火設立在高山頂上,拜火儀式是在露天舉行的,阿卡門尼王朝時期才開始建造聖火神廟,此後聖火就供奉在神廟裡。上世紀七十年代,前蘇聯在土庫曼的考古發現說明,古希臘文獻的記載有誤,聖火神廟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多年前(見附註 4)。
  依照燃點的儀式,聖火分成三個等級。最低一級是「普通聖火」,設立在居室、會所、禮堂里。這種聖火用於日常典禮,如婚禮、喪禮、入教禮。典禮結束後,火可以熄滅。為保證火的潔凈,點火和滅火時不得用咀吹,以免口中濁氣污染火焰。教士在聖火前背誦和講解經文時,也要帶上特製的面具或口罩,以防唾沫濺入聖火。1999年,太原市晉源區發掘了葬於開皇二年(592年)的一座隋墓,墓主虞弘是來自中亞魚國的拜火教徒,入仕北齊、北周、隋三朝。虞弘墓石棺床座上畫有一座燈台形聖火壇,兩側各有一位載口罩的人首鳥身祭師。2000年,西安市北郊發掘了葬於大象元年(579年)的一座北周墓,墓主安伽來自中亞安國,死前為同州地區粟特人移民的政教首領(薩保)。安伽墓門門額上畫有一座在蓮花三駝座上的聖火壇,兩側亦各有一位載著口罩的人首鳥身祭師。可見佩帶口罩以保證聖火潔凈,是拜火教古已有之的傳統。今天的帕爾西人乃保持這種傳統。在一些信徒家裡,有長年不滅的聖火,以供隨時禱告之用,也屬於普通聖火一類。普通聖火是各級聖火當中唯一允許非信徒觀看的聖火。古代波斯社會的基層單位是農戶,普通聖火可說是農家之火。
  第二級聖火稱「火中之火」,由不同階層的信徒貢獻的聖火的餘燼(沒有完全熄滅的燃燒過的木塊)點燃而成。火中之火供奉在中心城市神廟的聖火壇上,有專職教士每天至少五次添加木材和香料,維持火不熄滅。火中之火屬於地區級的聖火,是該神廟所在地區信徒團結的象徵。在中近東地區,有一項非常古老的傳統:居民先建造起所崇拜的神祗的神廟,然後圍繞著神廟形成聚居點,遂步向外圍擴張,設置街道和市場,最後在聚居點四周修起城牆,一座城市就誕生了。城主通常是一方諸侯,統治以該城市為中心的一大塊土地。火中之火的神廟依循這種傳統的模式建築,因此是一方諸侯之火。
  最高一級聖火稱「勝利之火」。點燃一座勝利之火的儀式往往長達一年,要組合波斯全國各地各個階層,如祭師、貴族、武士、牧人、農民、獵手等等貢獻的一千零一座聖火的餘燼。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餘燼是來自天火-閃電擊發的火焰。勝利之火供奉在帝國的幾座主要神廟裡,由通過繁瑣儀式凈身的教士保持燃燒不滅。勝利之火代表皇室的光輝榮耀,是波斯帝國之火。作戰時,勝利之火的餘燼由武士護送到戰場上,以鼓舞戰士的鬥志,保佑戰鬥的勝利。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後,大部分聖火神廟被改建成清真寺,聖火也被熄滅。但也有少數聖火為信徒秘密維護下來直至今天。據說在伊朗中部某些偏僻的山村裡,還保存著連續燃燒了二千多年的從未熄滅過的聖火。
  在拜火教的宗教儀式中,和在聖火前禱祈同樣重要的是飲用一種叫呼瑪(Haoma)的聖水。拜火教最重要的獻祭儀式,Yasna,就是在聖火前背誦大段的《阿維斯塔》經文,同時向諸神貢獻呼瑪,即向聖火淋灑呼瑪,參與獻祭的教士和信眾也依次飲用呼瑪。同樣的聖水在印度叫蘇瑪(Soma)。在《梨俱吠陀》的1028首讚歌中,有120首提到蘇瑪,可見呼瑪或蘇瑪獻祭是印度系和伊朗系古代雅利安人宗教儀式的重頭戲。在拜火教神話里,呼瑪亦是上帝諸子之一,是草藥和醫療之神。信徒們相信,以呼瑪命名的植物和用這類植物配製的飲料,能治療疾病,使人延年益壽;在世界末日時,救世主沙西安要親自調製呼瑪,人飲用後將獲得永生。在宗教儀式中,由祭師配製呼瑪。配製者把製備呼瑪用的植物放在石缽里,用石塊壓出白色(或說金黃色)的漿液。這種漿液可直接飲用,或再和水、牛奶、黃油混合後飲用。
  根據《梨俱吠陀》和《阿維斯塔》里的描述,現代學者一致認為呼瑪(蘇瑪)中含有致幻劑成份。飲用呼瑪後,使人的視覺和聽覺都發生改變,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狀態的改變。飲用者高度亢奮,飄飄欲仙,「聽到」平常情況下聽不到的聲音,「看到」平常情況下看不到的形象,許多曾經幻想過的事物似乎都變成了現實。但從很早的時侯起,可能由於原料斷絕,製作呼瑪的植物已經使用不含致幻劑的代用品,而原來使用的植物已經失傳。
  從十九世紀起,西方植物學家就開始研究呼瑪∕蘇瑪的原材料究竟是什麼植物。有人認為是一種紅色的蘑菇-毒蠅鵝膏菌(Amanita muscaria,見附註5),又有人認為是敘利亞芸香(Peganum harmala)。這兩種植物都含有的致幻劑成份,導致的生理反應和《梨俱吠陀》與《阿維斯塔》中描述的類似。但這兩種植物並沒有為學者們普遍接受。上世紀七十年代,對呼瑪植物的鑒定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前蘇聯考古學家在中亞皮曼克文化馬吉亞那遺址中發掘出一座巨大的聖火神廟。該神廟由兩部分構成:公眾禮拜用的會堂,和祭師專用的密室。在一間密室里,出土了三個底部有乾燥物質殘渣的陶碗,殘渣中含有大麻和麻黃類植物的化學成份。這是第一次發現的古代呼瑪飲料的實物遺存。在貼鄰的另一間密室里,出土了十個陶制的壺架。這些壺架的構造,顯然是專為分離壓出漿汁後的新鮮植物的枝、莖和葉而設計的。在第三間較遠的密室里,出土了許多陶罐和一個陶盆,陶盆里有大量的大麻乾燥漿汁。這間房間可能用於配製和分裝呼瑪飲料。從出土陶器的容積估計,該神廟配製的呼瑪飲料,足以供應當時馬吉亞那地區大部分居民飲用。在皮曼克文化的另二處遺址里,也出土了同類的專為製備呼瑪飲料設計的陶器,並在一個陶罐底部的殘渣中,化驗出麻黃類物質和罌粟的花粉孢子。
  從皮曼克文化遺存的考古發現,可以得出幾點結論。第一,聖火神廟的建造,遠在阿卡門尼王朝之前,甚至比瑣羅亞斯德創立拜火教還要早。第二,在聖火前飲用呼瑪具有久遠的歷史,在瑣羅亞斯德創立拜火教之前就已存在。在火堆前使用致幻劑,可說是古人的一項發明創造。致幻劑的生理反應有強烈的場境依賴性,在家裡嗑藥和在夜總會變幻的燈光下嗑藥的效果明顯不同。在跳躍不定、時明時暗的火焰前飲用呼瑪,將把致幻劑的藥效提高到極致。如再有祭師在場吟唱經文,更能把人們的思想意識定向引導到某種特殊的幻境之中。第三,製備呼瑪的植物不是單一的一種,而起碼有三種,包括已經確定的罌粟、大麻和麻黃的新鮮植株。在調製呼瑪時,至少有二種以上的植物漿汁搭配使用。罌粟、大麻和麻黃製品今天在許多國家都是禁品。這些考古發現證明,人類吸毒的歷史,要長於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
  
  附註4:皮曼克文化遺址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蘇聯考古學家在今天土庫曼共和國東南部的茂芙地區(漢語古籍稱木鹿城或馬魯城)發掘出兩期古人類文化遺存。兩期遺存的碳十四斷代分別為公元前一千九百年至一千七百年,和公元前一千七百年。蘇聯崩潰後,美國考古學家也參加了發掘工作。美國學者認為前蘇聯學者的碳十四測定比他們的測定每項都少算了五百年,即兩期遺存的年代應為公元前二千四百年至公元前二千二百年,和公元前二千二百年。誰的測定準確,見仁見智,說不好。茂芙是卡拉庫姆大沙漠中的一塊綠洲,座落在穆加浦河三角洲上,南傍伊朗和阿富汗邊界的崇山峻岭,東臨阿姆河(《元史》稱烏滸河;《史記大宛列傳》稱媯水)。這塊綠洲位於絲綢之路上,是東西和南北交通的交叉點。阿卡門尼王朝時期,茂芙是波斯第一帝國的藩屬,稱馬吉亞那。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此地曾屬於名叫巴克特利亞的希臘王國(公元前256-約前140)。這兩期古人類遺存因此統稱巴克特利亞-馬吉亞那古人類綜合體(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簡稱皮曼克文化(BMAC,讀成Bee-mack)。
  皮曼克文化遺址南北長六百四十公里,東西寬八十公里,居民種植小麥和大麥,飼養山羊和綿羊。住宅是連成一片的近方形的泥磚結構大屋,每座大屋覆蓋的面積接近於一個美式足球場。大屋內部分隔成許多小間,外周圍繞著有防禦作用的土牆,部分土牆片段厚達三米。在居住區里,發現了各種青銅和細陶製品。皮曼克文化可能已經發展出書寫符號,或處於發明書寫符號的前期。2000年夏季,在遺址中曾發掘岀一枚黑石印章,上面刻有類似漢字又不是漢字的書寫符號。從印章岀土處地層的碳十四測定推測,該印章製作於公元前2300年。2000年秋季,美國發生了911事件,阿富汗戰爭爆發,皮曼克文化遺址一帶成為戰鬥雙方必爭之地,有關考古工作中止,至今沒有恢復,對這枚印章的進一步研究亦不得不中止。皮曼克文化的主人是誰?從何處來?又到何處去了?都不清楚。皮曼克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有二項重要發現:一是聚居點裡建有聖火神廟,二是在神廟裡發現了聖水呼瑪(蘇瑪)的實物遺存。聖火崇拜和飲用呼瑪(蘇瑪)是伊朗系和印度系古雅利安人文化的共同特徵。這兩項發現把皮曼克文化和遠古雅利安人聯繫起來,但要說皮曼克文化的主人就是雅利安人,乃需要更加直接的證據。根據波斯古籍《Denkard》的記載,瑣羅亞斯德生、死都在巴克特利亞,拜火教則初創於阿姆河流域。皮克曼文化遺存中的考古發現,和《Denkard》中的記載可能不僅僅是巧合。
  
  附註5:神奇美味的尿液
  毒蠅鵝膏菌是一種大型的蕈類植物,發育完全的傘蓋展開時,直徑可達二十厘米。傘面紅色,有白色點狀突起,傘柄白色,整個菌株紅白分明,鮮艷有如聖誕老人的外衣。毒蠅鵝膏菌的產地遍布全球,但其菌絲體只寄生在樺、松、櫟、冷杉等數目不多的幾種樹木的根部。我國西藏洛札、波密、米林、墨脫四縣的林地中出產豐富,是當地一種重要的野生經濟植物。從毒蠅鵝膏菌中提取的異鵝膏氨酸(ibotenic acid)和異鵝膏胺(muscimol),可做神經生物學的實驗室試劑和合成其它藥物的起始原料。異鵝膏氨酸和異鵝膏胺正是毒蠅鵝膏菌中的致幻劑成份。新鮮菌體中異鵝膏胺的含量很低,主要的成份是異鵝膏氨酸。異鵝膏氨酸不能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沒有直接的致幻作用。但異鵝膏氨酸在人體內能部分水解脫羧,轉變成異鵝膏胺。後者能緩慢地穿透血腦屏障,和神經突觸後膜上的γ-氨基丁酸A型受體結合,擾亂神經信號的傳遞,產生致幻作用。在正常情況下,約有 15%的異鵝膏氨酸在肝臟里轉變成異鵝膏胺。小部分新生的異鵝膏胺隨同血流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大部分異鵝膏胺和異鵝膏氨酸一起經過尿道排出體外。因為尿液中含有大量異鵝膏氨酸和濃度增加了的異鵝膏胺,其致幻作用不低於毒蠅鵝膏菌原物。異鵝膏氨酸的分子結構類似於谷氨酸單鈉鹽(味精),是強有力的增鮮劑。因此,毒蠅鵝膏菌服用者排出的尿液,不但有致幻作用,並且有強烈的鮮味。
  西伯利亞土著在舉行薩滿教的宗教儀式時,嚼食乾燥的毒蠅鵝膏菌或飲用浸泡有毒蠅鵝膏菌的飲料是重點項目。毒蠅鵝膏菌在當地是珍貴食品,只有富人才能食用菌體原物,貧窮的土著就飲用食用者排岀的尿液,第二人的尿液又被第三人飲用,如此反覆使用尿液,一份毒蠅鵝膏菌可使四至五人進入迷幻境界。土著對毒蠅鵝膏菌和服食者尿液致幻作用的認識可能來自他們對馴鹿生活習性的觀察。馴鹿也喜愛食用這種顏色鮮艷的蘑菇,並知道食用過這種蘑菇的同類排岀的尿液味道鮮美。如有一隻馴鹿吃了一顆毒蠅鵝膏菌,其它馴鹿就會跟著這頭馴鹿,等著舔它的尿。舔尿成為馴鹿的一種生活習性。士著捕捉馴鹿的方法之一,就是撤一泡尿,馴鹿就會聚集過來舔食。土著對毒蠅鵝膏菌的嗜好,一直延續到沙皇俄國佔領西伯利亞之後,才為伏特加酒逐漸取代。
  現代學者在尋找呼瑪∕蘇瑪植物的過程中,古雅利安人在宗教儀式中飲用尿液成為一條重要的線索。在《梨俱吠陀》中,蘇瑪和尿液二詞曾出現在同一句詩句中。《阿維斯塔》記載,瑣羅亞斯德曾嚴厲譴責壞祭師引誘人們飲用「黑暗之靈」的尿液。直至今天,深受印度教影響的藏傳密宗金剛乘僧侶在某些神祕宗教儀式中還飲用尿液。加上毒蠅鵝膏菌的致幻作用與《梨俱吠陀》和《阿維斯塔》中所描述的類似,不能排除這種蘑菇也曾是古代雅利安人所用的呼瑪∕蘇瑪植物之一。寫到這裡,使我想起曾在大陸、台灣和日本都流行過一陣子的「飲尿養生法」,不知源出何處,會不會也是古代巫術的遺風?可惜沒有毒蠅鵝膏菌的成份在裡面,尿液的味道大概不會很鮮美。
  
  2002∕11∕18初發,2007∕07∕22修改
  (未完待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7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4 00:34 | 只看該作者
  拜火教介紹(5)寂靜之塔
  拜火教的殯葬儀式,和西藏的天葬在形式上類似,但出發點完全不同。拜火教認為,人死時,靈魂和Fravashi 迅速與肉體分離,邪靈「腐敗」在人死後三小時內進入遺蛻,屍體從此變得非常骯髒,任何人,包括死者最親近的親屬,再不能觸摸它。屍體的全部後處理由專職的掮屍者負責。掮屍者是一個特殊的種姓,和印度的賤民-所謂「不可接觸者」類似,住宅自成聚落,與其他居民嚴格分開。掮屍者把死者的衣著除去,將屍體浸入白色公牛的尿液里清洗凈化。公牛尿液在拜火教里是聖潔的液體,許多宗教儀式都要用到公牛的尿液。在聖火神廟裡,有專用的大廳飼養公牛,並有專人負責收集和保存尿液,以備不時之需。掮屍者接著為死者穿上新制的「正道之衫」(sudreh),腰上圍繞新制的「聖腰帶」(kusti),再用舊的正道之衫包裹全身,只露出面孔。正道之衫是白色棉布裁成九塊後縫製而成的有袖及膝長袍;聖腰帶是由144股白色羊絨細線編織而成的中空管狀腰帶。聖腰帶繞腰三轉,打四個結,系在正道之衫的外面。按拜火教的傳統,穿上正道之衫,繫上聖腰帶,才能和上帝阿胡拉馬茲達、上帝屬下的諸神、以及先知瑣羅亞斯德溝通。正道之衫和聖腰帶有如拜火教徒的正式制服,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必須穿著。包裹好的屍體被移置到一塊石板上,旁邊點燃一座以檀香木為燃料的聖火和一盞屍燈。此時,教士開始為死者朗誦經文。
  第二天,教士在屍體旁邊舉行名叫Geh-Sarna的告別儀式。按拜火教神話故事,人死後二天內,靈魂都在屍體周圍徘徊不去,到第三天的清晨,才由天使長服從(Sraosa)引走。教士在告別儀式中朗誦經文,目的是幫助死者的靈魂堅強起來,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天橋(Chinvat Bridge)前天使Meher的初次審判,或進天堂,或下地獄,見本文(3)神話故事。然後,親屬和朋友向死者做最後的道別。道別時,只能遙遙祝願,不可接近屍體。告別儀式之後,掮屍者把屍體搬運到墓地外面的石板上,讓狗凝視死者的面孔。拜火教相信,狗能看到邪神,狗的凝視,具有驅邪的神力(附註6)。最後,由掮屍者把屍體運進墓地,放置在墓地內無蓋的石棺中。在全部殯葬過程中,無論是搬運或放置屍體,都要使用鐵制的或石制的器具,而不能使用木製的器具。拜火教認為,木頭接觸屍體時,會被污染,石制的或鐵制的器具則有抗污染的能力。
  拜火教信徒的墓地稱寂靜之塔(Dakhma),是以石塊砌成的環形無頂建築(實際上就是一圈或二圈石頭圍牆),通常建造在山頂上。寂靜之塔的大小和複雜程度依有關拜火教社區的規模和富裕程度而定。在伊朗本土一些仍然信仰拜火教的貧困小村莊里,寂靜之塔僅是一圈石砌的矮牆。矮牆圍住的土地中間挖岀一口放置屍體的淺井,淺井底部和四壁砌有石塊,以免屍體直接接觸土地。印度孟買帕爾西人富裕社區的寂靜之塔結構就複雜一些。1673年,佔領孟買不久的英國殖民者為了吸引原來聚居在瓜加拉答地區的帕爾西人向新殖民地移民,把孟買一座小山划給帕爾西人建造寂靜之塔。現在這座小山上已經長滿了幾百年的大樹,在樹林中共有六座寂靜之塔。其中最大的一座,直徑達九十米,周圍有二道高達六米的環形石砌圍牆,僅有兩扇鐵門和外界相通。內牆裡面有一口石砌的淺井,底部填滿活性炭和石灰。寂靜之塔和陳放屍體的無蓋石棺的設計,使得兀鷹和其他食肉的猛禽能夠自由地接近屍體,儘快地吃完屍肉。去盡屍肉的遺骨再收集在一起,堆放在寂靜之塔中心的淺井裡。這也是掮屍者的工作,因為只有掮屍者才能進岀寂靜之塔的鐵門。淺井中的遺骨在陽光照射下,風化成為粉末塵土,雨季來臨時,浸泡遺骨粉未的雨水,經過活性炭和石灰層的過瀘,從地底埋設的排水管道流入大海。
  拜火教不用其它方法處理屍體的原因,是認為屍體太骯髒,火葬會污染火,水葬會污染水,土葬會污染大地。但用寂靜之塔為中心處理屍體的方法,在今天已經變得愈來愈不可行,主要原因是印度次大陸兀鷹數目的急劇減少。從1985年到1999年間,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的兩種主要兀鷹,白背兀鷹和長咀兀鷹,總數銳減90%以上。孟買每座寂靜之塔的圍牆上,從前通常棲息著數以百計的兀鷹,一具屍體送進去,不到半個小時,全部屍肉就被兀鷹吃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兀鷹的數目漸見減少,到上世紀未,寂靜之塔的圍牆上,已經看不到兀鷹。代替兀鷹的是體型和食量都小了許多的鳶,清除屍肉的效率大打折扣。1999年底,孟買拜火教會正式向英國國家猛禽中心求助,要求代為繁殖和訓練二百隻兀鷹。鳥類學家評估後,認為至少需要三百隻兀鷹,才能滿足孟買一地六座寂靜之塔的需要。但在印度次大陸數以百萬計的兀鷹在十幾年內幾乎死亡殆盡的原因找到之前,投入區區幾百隻兀鷹有如在大海中倒進一杯水,效果短暫而有限。拜火教內部也出現了改革殯葬儀式的要求,並已設計出利用現代科技,又不違背拜火教教義的處理屍體的辦法,只是教會和虔誠的信徒們一時之間難以接受而已。地球上生態環境的變異,使寂靜之塔的廢除已經是大勢所趨,拜火教的特殊殯葬儀式很快將會進入歷史的博物館。
  上面描述的是帕爾西人自述的殯葬儀式。帕爾西人是波斯拜火教的正宗傳人,以堅守祖輩的風俗習慣而自傲,相信他們今天採用的殯葬儀式仍舊保持著大部分古代波斯拜火教的傳統。為了適應外在環境的變遷,他們也釆取了一些應對措施,如浸泡過遺骨粉塵的雨水在排入大海之前,先經過活性炭和石灰層的過濾,以防止海水被污染,這一步驟明顯地是晚近才加入的非傳統程序。
  這裡,我使用了「波斯拜火教」一詞,以便把它和中亞地區的拜火教區別開來。在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全境及其周邊地區、並使這些地區完全伊斯蘭化之前,世界上有二個最大的信仰拜火教的群體:一個是波斯本土的伊朗人,一個是中亞草原上的粟特人(漢語文獻稱之為昭武九姓胡)。粟特人與伊朗人同是遠古雅利安人的後裔,語言同屬伊蘭語系,但中亞粟特人諸國的拜火教與波斯本土的拜火教並不完全相同,兩者在殯葬儀式上就存在著顯殊的差異。
  據古代希臘作家的記載,波斯人清除死者的屍肉時,既用野生的猛禽如鷹,亦用家養的獸類如狗。帕爾西人的祖先移民到印度後,就不再用狗,在帕爾西人的網文中,我從末見到狗吃屍肉的描述。中亞康國則用狗來清除死人的屍肉。他們的掮屍者有專門飼養狗的院落。有人死去時,掮屍者將遺體放置在這種院落里,讓狗去吃盡屍肉。這種有狗院落的功能和帕爾西人寂靜之塔的功能完全相同。帕爾西人反對火葬,理由是屍體和火接觸會污染火。但粟特人卻將去盡屍肉的骨骸進一步用火焚燒,唐初玄奘和尚在《大唐西域記》的序論中提及此事,可惜語焉不詳。2000年,西安北郊發掘的中亞安國粟特人移民首領安伽墓中,墓主的部份遺骨尚存,遺骨上有明顯的火焚燒過的痕迹。帕爾西人並不保存去盡屍肉的骨骸,將其放置在寂靜之塔的淺井中任其風化成塵土,古代波斯的伊朗人亦如此。粟特人則盛行骨瓮葬,將骨骸封閉在特製的盛骨瓮中。中亞石國王室將「王父母燒餘之骨,金瓮盛之」,每年二次請岀來祀祭。一般平民的骨骸則放置在陶質的盛骨瓮中,埋在特設的墓地里。前蘇聯考古學者曾在今塔吉克共和國境內的片治肯特遺址的一處墓地里發掘岀大量這種陶制盛骨瓮(有人認為該遺址就是古代米國首府缽息城所在地)。
  
  附註6:狗在拜火教中的特殊地位
  在拜火教里,狗是最神聖的動物,和人的地位幾乎相等。其原因是古代游牧部落的生計依賴於放牧牛群和羊群,狗是牧人放牧時最忠心的助手。在《阿維斯塔》的《律法》卷里有專門一章討論虐待和傷害狗,不給狗吃好的食物等等惡劣行為應該受到什麼樣的懲罰,規定得非常詳細具體。另一章敘述殯葬儀式的各項細則時,狗屍的處理和人屍的處理是放在一起討論的。拜火教認為,狗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保護者,有驅趕邪惡精靈的能力。眼上有黑斑的四眼狗又比沒有黑斑的狗神力更強。除了將邪靈驅岀屍體時要求助於狗外,在其他一些宗教儀式中,也要用到狗。如信徒要成為一個教士,不僅要血統純正,必須是世襲教士家族不出五代的父系成員,還要通過一系列宗教儀式。開始時是二次最高級別的名叫bareshnum的凈身儀式,一次的全過程長達九天九夜,每次都要有狗的參予。被凈化的人用手觸摸狗的左耳,並為狗眼所凝視,是儀式的一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掮屍者家族的成員在初次參與和年老時不再參與掮屍工作時,也要通過這種必須有狗參予的高階凈身儀式。在現今的西方社會裡,狗是超級寵物,是否和拜火教愛狗的古老傳統有關,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2002∕11∕27初發,2007∕07∕26修改
  (未完待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8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4 00:34 | 只看該作者
  拜火教介紹(6)又一次生存危機
  自瑣羅亞斯德創教至今,拜火教經歷過兩次重大的生存危機。第一次出現在公元前330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第一帝國之後。在一波波希臘化浪潮的猛烈衝擊下,拜火教奄奄一息,幾近絕滅,直到帕提亞王朝時期,才又死灰復燃,並很快迎來了自已的黃金時代。第二次發生在公元651年阿拉伯人攻滅波斯第二帝國以後。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兩河流域與伊朗及其周邊地區完全伊斯蘭化,拜火教失去了土生土長的土壤,被迫在印度西海岸尋求一角存身之地。隨後的八百多年裡,除了當地居民之外,人們都不知道這個古老的宗教竟然還在地球上存在。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里,拜火教徒默默無聞地形成了具有獨特文化傳統的帕爾西民族。英國在征服印度過程中,重新「發現」了拜火教,並發現在殖民地建設中,和其他土著比較,帕爾西人是更好的合作對象。帕爾西人也利用社會劇變中的機遇,使自已成為印度最富裕、教育程度最高的民族。但在世界迅速全球化的今天,拜火教正面臨著第三次生存危機。
  拜火教之所以能在印度教佔有絕對優勢的南亞次大陸存活下來,是因為信徒們堅守兩條教條:不向外族傳教,反對族間通婚。在新形勢下,這二條教條都已經受到嚴重的挑戰。
  拜火教信徒的子女,在滿七周歲時,獲得舉行入教禮的資格。入教禮的意義與基督教的洗禮意義類似,只有通過入教禮,准教徒才能成為正式的拜火教徒。兩者不同之處是,基督教的洗禮不問皈依者的年齡,拜火教的入教禮則必須在兒童年滿十五歲之前舉行,而更根本的差別,是入教禮有家庭出身和種族的嚴格限制。入教禮在拜火教士的主持下於兒童雙親的家裡舉行。主持儀式的教士的首要職責,是事先查證兒童雙親的宗教信仰。只要有一方不是拜火教徒,入教禮就不能進行。如果兒童是領養的,則其親生父母必須都是拜火教徒,如有一方不是,即使領養者夫婦雙方都是拜火教徒也不行。
  這種嚴格限制的根據,來自一條教條:拜火教是伊朗系雅利安人的宗教。依拜火教今天流行的神學理論,人世間所有的宗教都是平等的,都是上帝的巧妙設計,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瑣羅亞斯德、摩西、耶蘇、穆罕穆德等先知,都是上帝派岀來的使者,他們創立的各種宗教,同等有效地指引人們通向天國之路。上帝在創造各人的靈魂時,同時也創造了靈魂的宗教屬性。嬰兒在出生前,他們應該信仰什麼宗教,就已經預先確定,故宗教信仰是一種人力無法改變的宿命。根據上帝的安排,伊朗系雅利安人信仰拜火教,而其他種族的人信仰其它宗教,試圖改變人們的信仰,違背了上帝的意志,是一種犯罪行為。因此,拜火教不吸收非伊朗系雅利安人入教,同時也強烈反對伊朗系雅利安人信仰其它宗教。伊朗系雅利安人一旦信仰其它宗教,其本人和後代永遠不得再皈依拜火教。拜火教徒盼望著救世主沙西安在世界末日時降臨大地,只有沙西安才有上帝賦與的特殊權力,使所有伊朗系雅利安人,與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一起,在最後審判之前全部都皈依拜火教。
  這條教條,是否古已有之?今天在帕爾西社區內部存在著激烈的爭論。拜火教的改革派認為,根據《吉薩》和《Denkard》的記載,上帝阿胡拉馬茲達既將拜火教恩賜給伊朗人,亦恩賜給其他各族人民。在阿卡門尼、帕提亞、薩珊三朝,拜火教曾在伊朗和兩河流域之外的小亞細亞地區、中亞地區,甚至現在中國的大陸地區廣泛傳播,這些地區的信徒不全都是伊朗系雅利安人。帕提亞王族也不是伊朗系雅利安人,但他們對拜火教渡過第一次生存危機做出了重大貢獻。帕提亞王朝有幾位國王是非常虔誠的信徒,有些王室成員還是拜火教的高階祭師。改革派認為,不向外族傳教的教條是在波斯全境伊斯蘭化後的特殊形勢下出現的。當時帕爾西人的祖先逃亡到印度西海岸邊的離島上,等待了十九年才獲准登陸瓜加拉答地區定居。在與印度王公談判移民條件時,帕爾西人祖先的代表曾作出一些迫不得已的承諾,包括學習和使用當地土著的語言,穿著土著的服裝,以及不向土著傳教等等。這些承諾雖無文字記錄,但信徒們做為不成文的法規,一代一代遵守了將近一千年。現在形勢有了巨大的變化,在印度境內外的多數帕爾西社區都已以英語為日常語言,以西服為日常服裝,接受外族皈依者也不應該再受限制。
  但改革派在帕爾西社區里是少數。拜火教神學家認為,西方出版的包括《吉薩》在內的《阿維斯塔》和其它經典的現代譯文,使用了太多後岀的宗教如基督教的概念、辭彙、思維和邏輯,已經遠離了這些經典的原意。對本教的經文,拜火教有自已的傳統解釋,現代譯文可做參考而不足為據,而改革派所引的經文皆來自現代譯文。對大多數虔誠的拜火教信眾來說,帕爾西人和拜火教徒早已經是同一概念的兩種不同表達方式。帕爾西人和拜火教徒是一而二,二而一,生死相依,密不可分。這個概念內涵的形成,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要改變它,感情上難以接受。
  「反對族間通婚」是與「不向外族傳教」配套的教條。帕爾西人在印度總人口中不到十萬分之一,如果嚴格要求入教者的雙親都是信徒,卻又允許族間通婚,那麼,拜火教將在幾個世代後完全消失。但在印度現代化、世界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不同民族間的通婚,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拜火教目前面臨的生存危機的根源正是大量的帕爾西人和非帕爾西人通婚。
  印度獨立後,許多帕爾西學子負笈海外求學,愈來愈多富有的帕爾西人在印度境外置產,獲得其他國家的國籍,其中一部分更舉家離開印度,移居北美、西歐和澳大利亞。在印度境外,帕爾西人∕非帕爾西人族間通婚率高達50%。在印度境內,族間通婚率亦很高。在拜火教徒最集中的印度孟買地區,族間通婚率呈遂年上升的趨勢,1987-1988年間,孟買地區帕爾西人∕非帕爾西人族間通婚率為 12-14%,到1996年,已上升到28%。在其他地區,如印度首都德里,1985年時帕爾西人∕非帕爾西人族間通婚率已經高達40%。在這種形勢下,一些比較現實的拜火教士對入教兒童雙親都必須是信徒的規定採取權宜之計,也為父親是信徒但母親是非信徒的兒童主持入教禮。但這又潛伏著兒童成年後的自我認同問題。根據美國猶太人社區的統計,猶太人∕非猶太人族間通婚家庭的子女,成年後只有24%自我認同為猶太人。
  因為族間通婚、設籍海外等因素,帕爾西人∕拜火教徒的人數在印度歷次人口普查中直線下降:1941年是114,890人,1981年是89,889人,1991年是76,382 人,2001年是69,601人。更要命的是二個和富裕生活有著理不清卻又剪不斷聯繫的因素,高齡化和低生育率,將使帕爾西人口的衰減速度進一步增加。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資料,60歲以上的老人在印度總人口中僅佔7%,在帕爾西人當中卻高達31%;印度各族群的平均生育率是2.48%,而帕爾西人只有0.7%。有人推算,到2050年,印度帕爾西人∕拜火教徒的總人數將降到二萬以下,在族群分類中將失去稱「社區(community)」的資格,不得不降格為「部落(tribe)」。這個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老宗教,確實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而以拜火教信仰為凝聚力的帕爾西民族,也面臨著同樣的消亡危機。行文至此,筆者忽然對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為何如此深愛窮山惡水中的小小以色列猶太國家加深了一分理解。
  
  2002∕12∕2初發,2007∕8∕1修改
  (全文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2: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