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讓小學「大」點,大學「小」點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9-2 06: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bbs.education.163.com/bbs/jiaoyu/44517.html
tootoo   2007-03-19 13:06:20 tootoo

  為留出更多空間容納學生,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城關六小取消了所有教師講台。由於寧夏固原市一些學齡兒童的家長想方設法讓孩子擠進教學質量較好的學校就讀,造成當地部分城鎮學校學生規模嚴重超編,出現了百名左右學生同在一個教室的「百人大班」。「百人大班」給教師教學、校園安全、教學質量等帶來不良影響。(3月18日《中國青年報》)
  
  「可憐天下父母心」,在計劃經濟時代父母操心的是孩子有沒有學上,能不能受到學校教育。而現在父母憂心的是孩子能不能接受優質的教育資源,考上所好大學,找到份好工作。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從小學甚至學前班開始,就為孩子東奔西忙,不惜拿出大把的擇校費,借讀費,只圖得孩子一個念書的良好環境。
  
  只是中國教育太注重面子,喜歡拿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來衡量是否躋身發達國家行列。因此每年國家教育投入的預算大頭都劃撥給了高校,再加上無節制的擴招。使它像個貴婦人一樣,在不長的時日里,已變得臃腫非凡,同時也是步履蹣跚。這種厚此薄彼的做法,造成了高等教育的「肥胖過度」,而基礎教育卻「營養不良」,近而導致了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使得從小學開始,學生就要走上擠「獨木橋」的道路,搶拼著有限的好學校、好老師。
  
  有了需求就會有市場,有了市場便形成產業。雖然我們極力迴避教育產業化這一看似商業性的評價。但不可否認的是,擇校費的出現本身就打破了基礎教育事業是公共事業的謊言。試看世上哪有公共事業是看錢的臉色提供不同資源服務的?而據中國社科院一份調查顯示,2005年以前,我國公辦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額達1500億到2000億元。有關專家認為:「按照嚴格的財務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實已經破產。」當然教育部是否認這一說法的,可事實勝於雄辯。我國高校的固定資產也不過5000億人民幣。而各所高校的貧富分化,已然讓一些省屬甚至市屬高校的財力現得捉襟見肘。可為了應付五年一輪的全國本科教學評估,它們必須貸款建校區,進行軟硬體的投入。迎評雖然促進了建設,可這評估結束后的債該怎麼還,卻還是個問題。它逼迫著高等教育也不得不走產業化道路。
  
  當高等教育產業化后,它逐利自保的天性就開始顯現。大學校門可以寬進寬出。科研、校辦企業、拉贊助可能就成了學校的頭等大事,教學質量這種軟業績則完全可以在下次評估來臨前,花點人力、財力修飾的很好。而從高校畢業的學生又進入到社會,他們「混」出來的大學文憑卻絲毫無助於為這個社會的發展做點什麼。拿師範專業為例,基礎教育的投入不足使得大部分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而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孩子將來報考師範專業的可能性又遠小於其他孩子。那麼構成未來師範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是過去得到普通基礎教育的孩子。他們出來后就成為我國未來教育事業的「中堅」。周而復返,老師的水平越來越低。
  
  自己只有一碗水,永遠不可能給別人一桶水。而當碗越來越小,水越來越少,我們該怎麼辦?
  
  最近教育部提出了解決方案:六所部屬師範高校的師範生將能享受免費入學的機會。以此來鼓勵更多的優秀生源報考師範專業。可其實我國目前缺的不是師資,東部的很多師範生都找不到教師工作,而中西部大多數地區缺少的是優秀教師。因此與其把擴招的錢和照顧政策花在鼓勵更多的學生報考師範上,倒不如把這些錢放到教師的工資福利上,吸引東部畢業的師範生去就業。一來能讓臃腫的大學「小」一點,二來也讓缺乏優質教育資源的小學「大」一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5: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