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世紀周刊》 要命的偽概念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8-9-1 10: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不求甚解的酸鹼生活

■本刊記者/張雄
作為佐登妮絲美容院在北京西城區一家分店的副店長,在2006年加入公司之前,小薇就聽說過酸性體質這個詞,但具體怎麼判斷「酸性體質」,她還真不清楚。後來,美容院的老師教會她用 「物理療法」判斷酸性體質。

各說各詞的酸性體質推廣者

「辦法很簡單,就是用刮痧」,小薇說,「正常體質的人,如果僅僅是疲勞,痧痘是紅色;如果是酸性體質,就是黑紫色。」小薇和同她一起入職的同事們互相充當刮痧的對象,她的背上也曾出現過幾道紫色的痕迹。小薇自認為也是「酸性體質」,在此後的一年裡,通過食療和同事們的物理療法,「酸性體質」癥狀逐漸消失。「少吃肉,多吃穀類,還有一些鹼性食品。後來慢慢好了。」

在39健康網主編趙慧傑的印象中,「人體酸鹼平衡」概念大約是前兩年開始火起來的。跟朋友們聊天,也會經常被問起「你是酸性體質還是鹼性體質」的問題。「我記得當時有商家在賣一個叫酸鹼平的東西。」趙慧傑回憶說,「我不知道是保健品還是營養品,主要說的也是酸性體質的人很多,吃這種東西可以幫助調節。」

江蘇南通雙林生物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梁雙林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酸鹼平衡」的理論。人體正常pH值為7.35~7.45,平均為7.40,呈弱鹼性。梁雙林認為,現代人由於攝入魚、肉、禽、蛋、大米等大量酸性食物,使得體內pH值經常低於7.35,這就叫做「酸性體質」。在之後幾年的時間裡,梁雙林的公司和其他生產鹼性保健食品的幾家公司一起推廣「酸鹼平衡」的理論。在他們對「酸性體質」人群特徵的描述中,「睡眠不好、身體肥胖、情緒不穩」等諸多亞健康癥狀紛紛入選。

「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梁雙林說,已經成為酸性體質的人,「一定要適當補充第六要素(梁雙林公司的產品)這樣的生物鹼」,才能將體內的酸鹼平衡重新調整好。梁雙林的「第六要素」並沒有得到全國範圍內的廣泛注意,但「酸鹼平衡」和「酸性體質」的說法,卻一下子在媒體上和都市白領的口耳相傳中迅速走紅。小薇所在的美容院三個月前剛剛開業,現在會員有100人左右。「這在我們北京60多家店中來看,會員數還不算多。」小薇說,「來這裡的,20歲到50歲的都有。大家都越來越注意保養自己了。就算是20歲的小姑娘,都特別注意美容師給她的建議。」

在保健的問題上,女人比男人要重視得多。美容院里的常客,大多最關心保健的女人。「她們過來做保養,我們首先就會用刮痧來判斷她是哪種體質。」小薇說,「大約一半都是酸性。」多數人在聽說自己是「酸性體質」后都會扭過頭,一臉驚詫:「啊,是嗎?」然後按照小薇的建議,少吃肉,多運動,保持正常的作息時間,還有物理療法,這樣就可以「調整過來」。

「酸性體質就是亞健康。」多數顧客都會仔細聆聽美容師們的教誨,並表示回去以後要認真執行。但實際上,沒人能堅持下去。除了這種顛倒主次關係的「健康食譜」讓人越吃越不精神外,很多女性會員還在接受其他信息,比如不吃肉會老得快。一些略懂醫學常識的會員經常會和小薇討論「酸性體質壞處多」的說法可能「不科學」。對此,小薇說「沒關係,反正即使是酸性體質,也不見得非吃保健品,中醫物理療法就不錯,比如拔罐、刮痧、芳香療法、精油什麼的。」

一頭霧水的酸性體質信奉者

在包括中央電視台在內的諸多媒體傳播下,「酸鹼平衡」被全國熱衷保健的白領們欣然接受。更重要的是,這個看起來十分時尚又通俗的理論,開始或深或淺地影響他們的生活。而眼尖的商家藉助理論的力量,把他們的產品貼上「維持人體酸鹼平衡」的標籤,也跟著火一把。

38歲的姚耀是上海一家私營茶葉店的老闆,他自認為在養生保健問題上具有上海男人的天然優勢,那就是比太太更為細緻。「我比較喜歡吃肉,稍微偏胖,而且很容易出汗。根據很多媒體上的文章,我總結自己是個偏酸性體質的人,攝入酸性物質偏多。」2003年,姚耀的父親給他買了台深圳生產的離子水器,按照說明書上的說法,自來水經過這個機器過濾后,分兩個口:一個出鹼性水,一個出酸性水。

「人體和一般的水以及日常大部分飲食都偏酸,而鹼性物質對平衡人體,甚至減少癌症發生都有好處。這台凈水器可以調節酸鹼度,分別適合美容、洗滌、飲用等。我覺得很不錯。」在這台凈水器買回來后的一段時間裡,姚耀猛喝鹼性水。「不過感覺除了大便通暢外,好像沒有其他特別的功效。」姚耀想,不管有沒有效果,上海的水質也不怎麼樣,一般自來水衛生標準再高,可泡茶總有怪味。既然有這麼一台機器,即便沒用,總能把水過濾一下。所以這台「製造鹼性水」的機器也就一直被當作凈水器用到現在。

茶葉老闆姚耀最喜歡買農夫山泉的礦泉水。「農夫山泉經常拿鹼性水說事,而我又是搞茶葉的。鹼性水泡茶,加上茶葉本身的鹼性,就是100%的鹼性飲料。當然,我喜歡買農夫山泉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超市的飲用水裡,它的價格最低。哈哈!」不過姚耀並不相信農夫山泉的「鹼性」,「在常溫或高溫下,鹼性水也容易氧化。出廠是鹼性的水,運輸途中高溫儲存,難道就能穩定鹼性程度?」

按照流行「人體酸鹼平衡」理論的說法,葡萄和茶葉都屬於上好的鹼性食物。「但問題是,葡萄吃多了,胃酸好像也會多;茶葉多喝,也沒感覺出汗減少或汗味少點。我覺得自己還是容易激動,怕熱。」姚耀對以「食補」促「酸鹼平衡」仍然一頭霧水。姚耀注意到,他周圍注重食物酸鹼度的人很多,「有的女孩子學明星們,只吃蔬果,幾乎不吃肉,但看來皮膚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倒是我太太,每天巧克力和薯片不停,她還喜歡牛肉和高鹽食品,又不愛喝水,到現在30多歲,皮膚還像高中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

讓姚耀疑惑的還有「鹼性食物益長壽」的說法。「根據記載,我國最長壽的地區除香港以外,就是上海。而上海的氣候並不理想,只是濕潤而已,水質也不好,肯定偏酸性。還有個盛產壽星的地區在新疆,那裡的老人以肉食和饢為主,蔬菜攝入不多,還喜歡喝白酒。這似乎跟很多長壽和健康的規律與宣傳的背道而馳啊。」琢磨來琢磨去,姚耀決定還是堅信「自己的樂觀向上的態度,或許才是健康最大的保證」。

「其實酸鹼平衡是醫學的基本概念,人體有自動調節的功能。不僅人類,所有的動物都能。」畢業於山東大學醫學院的王樂民,現在是《健康報》的醫藥保健品口的記者。對於當下被宣傳能調節「酸鹼平衡」的產品,王樂民直言「炒得有些過」。

「酸性體質和鹼性體質一直在醫學上都存在。實際上對普通人來說,酸鹼就不是問題。亞健康列出那麼多種癥狀,100個人里估計都找不出一個不存在一點狀況。」王樂民說。王樂民長期跟醫藥保健品廠商打交道,在他看來,酸性體質論目的就是為了推銷產品。一般商家會用兩種方法:打著科學的旗號和術語,故弄玄虛;誇大後果,用正常的臨床理論說不用他們的產品會造成什麼後果,恐嚇消費者。

生意人姚耀對媒體上流行的保健理論持有一定的警惕。「我一直很注意健康類的文章,但不是盲目地注重。」因為他自己做市場,懂得很多傾向性強的文章其實是廠商的軟廣告。在他看來,「媒體關於健康的文章經常互相矛盾,因此要客觀全面地看待。」趙慧傑認為像姚耀這樣的人屬於少數,多數人很難注意到商家宣傳中的不實之處。「我接觸過的一個朋友,很痴迷於那種所謂降體內酸性的保健品,像被洗腦了一樣。」他曾試圖給朋友指出酸性理論的漏洞,但他朋友能舉出更多事實和病例,證明鹼性補充劑是有用的,「好像就有一種思想灌輸在裡面。」

趙慧傑感嘆保健品的宣傳非常講究策略,「實際上它們只是保健品,並沒有治療作用。但在做宣傳的時候,卻故意忽略這一點,讓人以為治病是要靠他的產品的。」很多人相信鹼性補充劑,就是沖著包治百病的藥效去的。王樂民說這反映了一個心態:「恨不得吃下所有的保健品。實際上凡葯皆毒,再好的東西,過量就會中毒。」更何況,到現在為止,這些鹼性補充劑是否真的能算得上是葯,他也不確定。

除了有病看病,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外,在王樂民看來,並沒有任何一種保健品可以一勞永逸。事實上,很多熱炒的保健品,一上來都會在市場上火爆個一兩年,然後開始衰敗。「比如腦白金、黃金搭檔等,很多省市已經開始清查,因為主要成分就是維生素。」至於酸鹼平衡概念被熱炒,王樂民認為有關監管部門也有責任,「棒子不能全打在消費者身上」。

不同體系的飲食論

酸性體質論的飲食酸鹼

營養學上劃分食物酸鹼性的標準,是根據食物在人體內分解的產物的酸鹼性來劃分的。凡是在體內分解的產物是酸性的,稱為酸性食物;凡在體內分解的產物是鹼性的,就稱為鹼性食物。魚、肉、禽、蛋、大米、麵粉、油脂、糖類是酸性食物;蔬菜、水果(香蕉等高糖類水果除外)、豆製品(蠶豆除外)、牛奶等是鹼性食物。食醋、檸檬等雖然有酸味,但在人體中不會產生酸性物質,是鹼性食物。

中醫講究四時進補
中醫認為自然一切都受四時影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天是養肝的好時節,應注意用進補有芳香和溫潤的食品,豆製品、雞蛋和新鮮蔬菜,如韭黃、春筍可以多吃些。夏天補心,除了時令蔬菜水果外,豆類和魚類可以放心食用。不過夏天不能太多吃涼性瓜果,比如苦瓜和西瓜,否則會損傷元氣。秋天補肺,煎炸和寒性食物是大忌。芝麻、香油、桑葉、菊花、蘆根等辛涼生津潤燥之物和牛羊肉都可以選擇。冬季補腎,寧靜為主,保精養神,保持身體不受寒是關鍵。羊肉、兔肉、鴨肉和山藥、蘿蔔,都是冬季最好的養身食材。

西醫強調飲食均衡
西醫認為,任何一種食物都是人體必需的,不挑食才能健康。每日的飲食根據個人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活動量而有不同營養素的需求量,從穀類中獲取碳水化合物,從肉類中獲取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從蔬菜水果中獲取維生素、葉酸和糖,從豆製品中獲取鈣、蛋白質和雌性激素,從牛奶中獲取脂肪、鈣、乳糖和礦物質。


短命的健康潮流:中國人愛概念

■本刊記者/李梓
一個強大的商業推廣背後,必然有一個貌似科學的成功概念支撐。在中國,關於健康的概念,大約每5年就會更新一次,每次都有一個或者一類新的保健產品崛起。再過5年,這些品牌往往銷聲匿跡,或者改頭換面,重新來過。

紅茶菌和打雞血

文革時期,物質極其貧乏,一種神奇的飲品配方靠著口口相傳流遍大江南北。紅茶菌(又名海寶、胃寶)流行一時,其製作方法是,用茶水、白糖加上紅茶菌種培養,能夠讓其自然長大。那時候,家家戶戶里備著這個神奇飲品,據說,這東西不僅有營養,能提高人體免疫力,還能治療胃病、心血管病、癌症等多種病症。中年人喝這東西,往往是為了養生;而小孩子喝這東西,是因為覺得很甜。

與紅茶菌同時代的保健偏方還有打雞血。這種保健術從1967年開始流行,其方法在今天看來簡直讓人毛骨聳然:抽取小公雞的雞血幾十到一百毫升,經皮下注射進人體,每周一次。據說其流傳的起點是,某國民黨老軍醫被我公安機關抓獲,獻出這個「秘方」以求自保,他說台灣的蔣先生就靠這個秘方延年益壽。後來該秘方因為一張揭批反革命罪行的大字報而廣為流傳,民眾遂起效仿。注射后的人通常會呈現臉色紅潤、全身燥熱的癥狀。

關於打雞血的功效,據說能防治包括半身不遂、腦中風、婦科病、陰道搔癢、不孕症、痔瘡,乃至咳嗽感冒等癥狀。許多城市的縣鄉醫院因此而突擊買雞,人民群眾排隊注射,造成小公雞的高度緊俏和嚴重失血。作為中國30年來保健潮的始祖,茶菌和打雞血,在特殊年代演繹了特殊的一幕,詳情可參考姜昆在1980年創作的相聲《紅茶菌和打雞血》。兩者均在出現了人命案后,隨著醫生的嚴正警告而消亡。

口服液,80年代的智慧水

上世紀80年代,如果小學生成績上不去怎麼辦?一定要買各種小玻璃管里裝的神奇飲料。小玻璃管包裝10支或者20支裝一盒的保健飲料,成為家長望子成龍的寄託。在剛剛興起的電視里,一個營養充足的白白胖胖小男孩,興沖沖地跑回家:「媽媽,我考了100分。」然後,全家人托起一盒某某口服液,異口同聲地說:「多虧有了它。」

小玻璃管里究竟裝的啥,廠家說是高科技激活腦細胞的轉移因子;熟知內情的人說,都是葡萄糖和一些微量元素。在家長眼裡,比藿香正氣水包裝還小的玻璃管里,裝的不是葡萄糖,是智慧水;而在商家眼裡,小玻璃管里裝的也不是葡萄糖,是液體黃金。以當時一個教師工資不過百十塊錢的水準,這樣一盒就花了其收入的1/3。
全中國人都缺鈣

時光一轉進入了90年代,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開始顯露出來。子女回家給老年人帶點啥好呢?如果是現在,許多人會脫口而出「腦白金」。但那時候,史玉柱還在珠海搞他的電子高科技,國人選擇的是各種包裝的鈣片。

「中國人都缺鈣。」

「美國人每天都固定吃鈣片。」

於是,許多還在享受免費醫療的公務員,想辦法從職工醫院開大量的兒童鈣和老年鈣帶回家,全家吃得不亦樂乎。這股補鈣熱一直持續到世紀末。在《大腕》中,傅彪掏出一盒鈣片,抓著大導演泰勒的遺體痛哭道:「就差一步!我們中國演藝界已經集體補過鈣了。泰勒,沒來得及為你們美國演藝界補鈣。」
關於補鈣,許多專家指出,如果成年人養成了定期服用鈣片的習慣,最終會造成難以吸收食物中的鈣,從而造成新的缺鈣。美國人也不是人人都在睡覺前吃鈣片,人家吃的,不是安眠藥就是維生素。

男補腎女補血大家都補胃

「中年人的胃需要調理。」——三株口服液出現了。

「女人,總有那麼幾天。」——補血口服液出現了。

「他好你也好。」——匯仁腎寶流行了。

從90年代中期開始,對中年人的自我發現和養護,成為保健品的一個熱點。女人需要排毒養顏補血,男人需要補腎生精,一個又一個保健品帝國出現了。這其中,最輝煌的當屬三株集團,最高年產值達到80億元,全中國幾乎每個縣城都有三株的銷售隊伍。然而,這樣的一個巨人也難免陷入保健品「各領風騷兩三年」的怪圈。1996年,是三株最輝煌的時候,一位常德老工人在喝了8瓶三株口服液後去世,醫生診斷死因為「三株藥物高蛋白過敏症」。此後,關於三株過度渲染其功效、虛假宣傳等負面新聞突然集中起來,三株就這樣轟然倒塌。此後,國家嚴厲整頓保健品市場,將保健品與藥品嚴格區分開來,對其過度宣傳的行為進行嚴格管理。但保健品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吸金場,它依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也帶來各種稀奇古怪的理念。

收禮只收腦白金

吳炳新倒下去,史玉柱站起來。90年代後期,因為巨人大廈拖累破產的史玉柱,開始隱姓埋名做保健品。他開創了保健品的一個新時代,一個不宣傳功效,就靠大量的廣告推廣的先河。腦白金那對老夫妻在舞台上蹦蹦跳跳10年,今天的許多中國人見到那個廣告就頭疼,但問題是,這就是最好的營銷。

「送健康」成為一個新的生活理念,是腦白金成功的一大要素。中國人對於健康的關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高。在今天,幾乎所有的知名企業家都認真研究過史玉柱的腦白金案例,對其鄙視也好,羨慕要好,總之,腦白金比三株,更直接地影響了中國企業界的營銷方式。

在上世紀90年代的保健品大戰中,中國企業界創新出許多中營銷與炒作模式。在今天,這種炒作的氛圍被用到極致,造成了這些行業的公信力度大幅度下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史玉柱的時代終結,相反,他仍然在改造著中國的其他產業。在他於3年前進入遊戲業的時候,許多遊戲人蔑視地說:「遊戲不是保健品。」然而,現在他們都收回了這句話,全心全意地跟著史玉柱走。

中國人愛偏方

今天,中國可能每一類的商品里,都被開發出「保健」子類,比如保健茶、保健椅、保健內衣,以及各種各樣的保健食品,此外還有各種各樣令人意想不到的保健偏方。

當蘆薈被宣傳為一種排毒養顏植物后,家家戶戶的窗台上養起了蘆薈。富有挑戰性的人們在家裡做蘆薈的面膜、飲料和熱菜,直到一些植物專家開始指出其中的不妥,並指導人們把有毒的蘆薈品種分出去。當普洱茶被傳出具有神奇的「延年益壽」功效后,許多人開始大量往家裡囤積,並且附庸風雅地開始飲用這種原本流傳並不廣泛的茶類。當一些樹種被傳出能提煉出抗癌物質時,許多人千方百計地想辦法搞一個這種樹木造的杯子,似乎用這個杯子泡水就能泡出抗癌物質。當有人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時,就有人開始決心把肉、雞蛋、牛奶和澱粉都戒了。

喜歡跟風,不願意去辨別對錯的中國人,成了各種保健品商的小白鼠,吃不壞自然大家都高興:保健品商掙了錢,吃東西的感覺良好。究其根源,也許衛生部首席營養學專家洪昭光教授能給出答案:「也許是因為中醫中的糟粕成分對中國人的熏陶,也許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充滿了超現實的哲學,也許是因為中國人普遍缺乏科學觀念,缺乏質疑精神。」


梁雙林:酸性體質就是我提的

■本刊記者/張雄
梁雙林一直自稱是「酸鹼平衡」理論的首創者,他是江蘇一家生物製品公司的董事長。生產甲殼素及其衍生產品等營養食品,是這家公司的主要任務。按照梁雙林的理論,多數人都是「酸性體質」,吃他們公司生產的鹼性的「第六要素」就能解決問題。

雖然,他每年都會在中央電視台做幾次酸鹼平衡的推廣活動,奈何結果並沒有如他所願。到現在為止,一個酸性體質的首推者,都沒有成功說服大部分中國人接受他的產品,「我們現在生產這樣好的產品,95%的產品都出口給外國人了,這實在很遺憾。」

「央視幾乎每年都找我們」

什麼樣的人算是「酸性體質」?為什麼過去從未有過這樣的說法?

我覺得這是個現代病。九幾年以後,大家都吃得多吃得好,但是為什麼生病更多?我們講營養過剩會導致疾病,因為過剩的營養在體內都呈現出酸性化狀態,所以我們就把它叫做酸性的體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我們吃進去的這些東西,提供能量和熱量的時候,也會產生很多的酸性物質,在我們體內積累的話,沉積在肝臟當中形成脂肪肝,影響到我們胰島素的活性。

你是什麼時候提出酸鹼平衡的概念?理論依據是什麼?

2001年5月份,最早是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的一次專家研討會上,主題就是人體健康與體內酸鹼平衡。當時我提出的酸鹼平衡的概念,在50年代的醫學教科書上就有。這個在國外很流行,但是一直沒有人把它跟保健聯繫在一塊。教科書上提到的酸鹼平衡都是疾病狀態下的,我們只是把它跟保健聯繫在一起。

你的公司過去一直是生產型企業,而非科研單位,怎麼突然就提出人體保健理論?

大的環境上,健康的宣傳都把預防提到首位。我本來就是搞生化的,是南京大學生物化學專業1986年畢業的,我們公司之前就生產甲殼素。在做研究和推廣的過程中發現,甲殼素對很多的疾病都有幫助,也有些保健的作用。後來通過研究發現,因為它帶有一個強鹼性的集團,能夠清理我們血液當中的雜質,清理我們的胃環境和細胞。2005年的時候,我們跟南京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做了一個項目:如果細胞受到酸性物質污染以後,細胞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我們的產品,確實能夠讓人體受到酸性物質污染的細胞恢復活性。
酸性體質的說法提出來之後,你們是怎樣給這個概念做宣傳的?

當時在2001年首次做酸鹼平衡的研討會時,我們就邀請了中央電視台《健康之路》的編導一起參加。他們覺得很新鮮,當時就決定做一次相應的宣傳,目的是讓大家了解。後來幾乎每年都找我們做節目。之後很多報紙都進行了轉載。

2002年,我們又針對一些疾病做了相關的工作,比如糖尿病就是一個典型的酸性體質病。我們發現糖尿病人的體質,很多都跟酸性體質有很大關係。03年《健康之路》又邀請我們企業做了一期節目,叫《百病之源——中老年人的酸性體質》。這期節目創下了《健康之路》播出以來的收視之最。熱線電話和來信都非常多。04年又請我們做了一次。
你的酸鹼平衡理論,有沒有專門針對的人群?

應該說沒有。我覺得從小孩就應該開始注意這個問題。酸鹼平衡的人群針對面是非常廣的,不是到50歲、60歲才有,年輕時候都在積累。打電話諮詢的人群還是中老年為主。年輕人對保健關注不夠,意識比年紀大的人要差,年紀大的希望活得更長久。

「宣傳上需要用疾病做功課」

你說的酸鹼平衡理論主要是針對大眾保健養生,但在報道中更多看到的是酸鹼平衡攻克某某病症,為什麼?

我們做養生這個概念,面比較廣,所以說做鋪墊工作是非常多的,不一定有人接受。事實上,很多的人關注酸鹼平衡,或者關注我們產品,可能都是在一種病態的前提之下: 我吃你的東西,會給我疾病的本身帶來什麼樣的幫助?我們,包括同類的其他一些廠家,在做宣傳的時候,必須找一些小一點的突破點,在疾病上做一些功課。一個沒病的人,我讓他來改變酸性體質,他未必就能接受,有了病更容易注意到我們。我們通過酸鹼平衡的道理來解釋它,老百姓非常容易理解。

酸鹼平衡這個理論是你提出來的,卻被其他商家拿過去做宣傳,你有沒有覺得被抄襲?

很多廠家都在用,包括做水的。大家都在做,因為酸鹼平衡不是什麼高深的東西,大家都在利用。我覺得這是好事,因為一個理念不是靠一個企業就能夠宣傳起來的,多一些人來參與,把這個事情做大。

人體有自動平衡的功能,按照你的理論,好像是這種平衡必須通過外在的干涉才可以達到?

人體本身是一個酸鹼平衡的系統,沒錯。人吃進去的食物給我們提供能量,它也產生一些副產物。人本身也有排出這些副產物的能力,比如呼出二氧化碳。「非典」的時候,為什麼很多病人要用呼吸機,因為二氧化碳呼不出來的,就是酸中毒。如果累積得過多,就不能完全充分代謝。不能充分代謝的話,多餘物質導致酸性的物質的積累。

人的正常血液PH值是7.35~7.45。按你的說法,7.4以下都算酸性體質,這樣的話,酸性體質的人豈不是太多了?

是這樣的,酸鹼平衡,西醫定的標準是7.35~7.45,但人的酸鹼度經常處於7.40以下。如果人的酸鹼度低於7.35的話,就變成酸中毒。但如果你7.36,沒有到達中毒,但也是處於酸性體質的狀態。

我們說的酸鹼平衡,是一個動態的平衡。比如說,我今天中午吃了薯條,可能20分鐘之內就是一個酸性的體質,但我的體內有鹼儲備,可以中和酸性物質。正常的人用這20分鐘就可以糾正過來,但酸性體質的人,可能需要一個小時才能糾正。現在相對,酸性的人還是比較多。北京301醫院的趙霖大夫,他是衛生部首席營養專家,他提出來:亞健康是什麼?亞健康就是酸性體質。

要平衡過來,應該怎麼做?

首先要從源頭上來解決。少吃酸性食品,加強鍛煉。更關鍵的,是要補充「第六要素」,它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個營養要素。第六要素就是用來給你清理大掃除的,它不是葯,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含有遊離氨基鹼性基團的可食性動物纖維,是一種生物鹼,能吸附酸性物質,能改善人體內環境。

你們公司生產的用來平衡人體酸鹼的「第六要素」,人均每月消費需要多少?

現在的價位治療是200多塊一個月,日常保健是100多,我想將來這個價格還會降。現在我們的很多費用還放在宣傳上面。將來更多的人接受它之後,就跟牛奶大家每天都喝一樣,可能每個月就跟喝牛奶的錢是差不多的。

西方人的飲食結構,比我們更加偏「酸性」,他們怎麼辦?

我可以告訴你,我們這個產品的生產,國內應用的5%都不到,95%都是出口的。我們現在生產這樣好的產品,絕大部分都是為國外生產的。我們自己國內不銷售。在國外普通藥店,普通商店,都能買到。

不同體系的疾病論

酸性體質疾病論

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脂肪肝、糖尿病、中風、癌症,任何一種能叫得上名字的疾病都是因為酸性體質所致。原因是人攝入的營養多餘身體的需要,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就會在體內積累酸性物質,讓體液呈酸性,最後導致疾病。尤其是代謝性疾病,更和酸性體質脫不了關係。

中醫的疾病論

中醫認為人之所以會得病,是因為體內的陰陽平衡被破壞。致病的原因比較複雜,其中包括外因,比如自然環境、天氣、地理環境、飲食習慣、社會壓力和內因,比如人的性格和體質。人體系統應該是天(自然氣候、空間物理)、地(地理環境、水土飲食)、人(社會制度)、人的精神面貌、個體體質稟賦等的統一整體。

西醫的疾病論

西醫認為各種疾病的發生原因非常複雜,不是簡單的一種因素所致。以糖尿病為例,分I型和II型,是由於胰島素功能減退引起碳水化合物代謝紊亂形成的代謝障礙疾病。很多糖尿病人後來都會呈現酸中毒現象,是因為疾病所致,而不是酸中毒引起糖尿病。此外,除了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外,有些糖尿病是遺傳所致。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沙發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8-9-1 10:23 | 只看該作者
一瓶水的鹼性假想王國

■本刊記者/李梓
現在,消費者走進商場,選購瓶裝飲用水的時候,也許會先看一看包裝是否印有pH值。自從2007年農夫山泉在全國各地用試紙檢測了飲用水的酸鹼度后,水的酸鹼度開始成為消費者關注的一個熱點。

越來越多的飲用水,尤其是小品牌礦泉水,也在自己的產品包裝上標記上pH值,以及水源地。2000年前,這樣做的飲用水品牌只有歐洲的依雲水和中國的農夫山泉。在消費者看來,依雲水瓶上的「取自阿爾卑斯山礦泉」是一種貴族式的炫耀,它解答了依雲水高價的原因。而如此跟進的農夫山泉不言而喻,它最初的模擬,也許僅僅是一種商業考慮,但它確實成功了,為自己的產品打上了一個富有競爭力的烙印。

水仙花攪局:瓶裝水的酸鹼鬥爭

在2000年的央視廣告時段,樂百氏純凈水炫耀它的純凈,「27層凈化」讓消費者對其品質充滿了信心;而娃哈哈則請來青春偶像王力宏,「愛你就是愛自己」。已經成為全國第三大飲用水品牌的農夫山泉,模擬了高露潔的「雞蛋對比」,分別在各地電視台播出「水仙花生長對比實驗」廣告:兩組水仙花,分別養在由農夫山泉自己生產的純凈水和礦泉水裡,看上去,沒有任何區別。但一個星期後,礦泉水養的水仙花根莖長到了3厘米,而純凈水裡那株只有1厘米。「同學們,現在我們知道該喝什麼水了吧!」

2000年4月24日,農夫山泉向業界宣布不再生產純凈水,轉向天然水,原因是純凈水對人體無益。這在消費者中間掀起了軒然大波,也掀起了純凈水廠商與農夫山泉之間的長期戰爭。越戰越勇的農夫山泉,從2005年開始,再次將pH值概念引入水市場競爭,聲稱自己的微鹼水才是適合人體需要的水質,而酸性水對人體有害無益。2007年,農夫山泉在廣東各小區義務為消費者測家庭飲用水的酸鹼度,雖然測試方法落後,僅以試紙做試驗,但仍舊引來新一輪水戰。純凈水廠商多數回應說,這是一種赤裸裸的商業炒作,不會陷入農夫山泉的炒作圈套。

關於水的酸鹼度爭議,很容易在普通消費者中引起歧義。在今天,許多保健品打出了所謂「酸鹼平衡」的炒作概念,飲用水的競爭也搭上了這趟列車。酸性對於水來說,是一個不好的概念,它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酸雨等環境污染問題。在飲用水市場,酸鹼度即pH值。一直是那些非天然礦泉水廠商竭力迴避的一個問題。在超市裡,你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幾乎全部的天然水品牌,都在包裝上註明水源產地和pH值。反之,幾乎所有的純凈水,都沒有註明pH值。

在2007年農夫山泉用試紙測試飲用水酸鹼度后,39健康網作為一個獨立觀察者,對市面上常見的29個飲用水品牌進行了測試。結果令他們感到非常吃驚,那些最著名的純凈水品牌,比如屈臣氏和康師傅,pH值只有5.0。29個品牌水的酸鹼度有規律地隨著品種的不同而逐步上升,純凈水最低,礦物質水稍高,而天然水多數呈弱鹼性。在這個測試里,農夫山泉的pH值為7.1,雀巢為6.7,依雲水為7.2。最高的品牌為火山岩,pH值達到7.9。許多消費者看了以後,認為這些pH值只有5.0的純凈水為不合格產品,「酸鹼度比酸雨還低」。
其實,水的酸鹼度與其是否合格並非如此直接相關。在純凈水裡,反而是過濾得越乾淨的純凈水酸鹼度越低,據此判斷屈臣氏和康師傅不合格,是站不住腳的。但是,這卻讓純凈水又多了一宗罪。

商業炒作下的水營養爭議

現在的水炒作,讓人眼花繚亂。中國的飲用水除了「天然水」、「純凈水」、「礦物質水」三大類,還出現了「電解水」、「富氧水」、「離子水」等看上去不太靠譜的新品種。這種現象讓著名的水營養專家李復興感到憂心忡忡,他說:「在國外,飲用水只有一個種類,就是天然水。而在國內卻搞出這麼多名堂。國家的研究和標準制定遠遠滯後於企業生產,這樣怎麼能保證大眾健康呢。」

在純凈水與礦泉水的商業競爭中,關於水的營養問題成為一個焦點。許多純凈水商認為,所謂水的營養,只是天然水商的一個陰謀;而天然水商則堅持認為,喝純凈水對人體健康有害。以農夫山泉為代表的天然水商業炒作,得到了一批水專家和健康專家的響應。這些專家一直在試圖證明,純凈水不適宜長期飲用。在商業造概念流行的時代,你很難分得清哪些是專家的科學意見,哪些是缺乏科學依據的商業炒作。

「如果一個商品,或者概念,它是個好東西,無論怎麼炒,我們都覺得不過分。但是如果它不是個好東西,你的炒作就會產生公共危害。」著名的健康專家洪昭光說。他向來贊同天然的食物與水,認為這才是保持健康長壽之道,呼籲公眾遠離各種概念保健品。對於天然水商的許多觀點,李復興教授大都認為是正確的,但是,他對其中那些過於驚人的觀點提出了批評,比如說「喝水排酸」。

包括農夫山泉在內的許多天然水商,正在倡導這樣的觀點:人體是可以表現出酸鹼度的。當體質呈酸性,人體就會出現疲勞無力,免疫力下降,睡眠和消化功能下降等癥狀。每天飲用鹼性的水,可以「排除人體過量酸」。

鑒於各廠商大唱水的「功能型」,李復興教授專門出了一本專著《水是葯還是毒》,專門闡述這個問題。他認為,大量的商業炒作正在誤導消費者正確認識水的作用和正確的飲水標準。他認為,純凈水是「合格的水,但是卻因為過濾喪失了礦物質,從而失去了水營養的成分,功能退化」;而礦物質水是「在純凈水中添加了礦溶液和礦化液,但是卻不能形成水合離子,從而不能被人體吸收,同樣屬於功能退化的水」。「天然水為什麼好,就因為它的礦物成分不是以單一的狀態存在,而是以人體能夠吸收的方式存在。水中的礦物質被人體吸收的比率,大大高於食物。水是人體重要的穩定營養來源,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多吃一些好東西就能替代水的功效。」

純凈水是中國的特產。從遠古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人一直喝天然水,直到80年代末期,大面積的水質污染引起了城市人的恐慌。一些聰明人架起了水質凈化系統,以「純凈水」的概念迅速俘獲人心,城市中大大小小的水廠蓬勃興起,甚至許多國營大型企業也建立了自己的水基地,生產專門供員工喝的水。在當時,由於純凈水的生產線造價問題,許多聰明的老闆跑到深山尋找乾淨的天然水源,簡單處理后冒充純凈水賣給消費者。純凈水在最初期是一個暴利的行業,今天,一批500毫升的水價格也就是1元錢;而在20年前,它的賣價也接近這個價格。關於純凈水的營養問題,幾乎隨著它的出生就被人非議。許多有醫學背景的人堅決抵制這種水。對水商來說,解決的方法也非常簡單,許多水商都同時供應純凈水和礦泉水。在今天,純凈水已經面臨一個轉身的問題。礦物質水,其實就是純凈水的一個改良版,但是用一些專家的眼光看,這個改良版的技術尚未過關。現在,新的技術正在被應用,其中一種技術是從海水中提取濃縮水合離子,然後注入純凈水中,以便造出最接近天然水的人工水。

水的pH值,對於人體到底意味著什麼?李復興認為,這主要包括兩點,水的營養性和對人體自我代謝平衡能力的影響。「人體有著完善的一套酸鹼平衡方案,不管pH值多少的水進入人體,都會被人體自己的一套系統進行改造。人體不同的器官有著不同的pH值,單一說人是酸性的或者鹼性的,恐怕並不准確。」同時,李復興教授認為,如果可能,儘可能飲用pH值接近人體血液pH值的水,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人體的平衡系統負擔。作為一名水專家,李復興自己喝天然礦泉水,「選擇一種水,看它的水源地特別重要,我喜歡喝長白山的水。如果是北京出的水,則選擇水源地在北京西面的,那邊從傳統和現實上講,都是北京出好水的地方。」

酸性體質論:要命的偽概念

■本刊記者 / 王曄
北醫三院腎內科主任汪濤臨床20年,作為博士生導師,自問對最新的醫學名詞都保持著一份關注。在被問到對酸性體質有多少了解時,他突然停下手頭隨意翻著的資料,認真想了一會,說他真的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名詞。

汪濤的反應非常有代表性。即使在醫學上非常有建樹的專家,第一次聽到酸性體質時,第一反應都是自己是不是落伍了,尤其是當他們聽到癌症病人百分之百都是酸性體質時。就是帶著這樣的疑問,美國亞利桑那州癌症研究中心的華人科學家張健還花了一周的時間,查閱資料,和美國的同行討論,多方論證。最後,他說他可以代表美國癌症研究的專家負責任地說,所謂酸性體質,不過是一個造出來的概念,純屬子虛烏有。

醫學上從來沒有酸性體質

張健博士本人在亞利桑那癌症研究中心承擔著一個癌症研究項目,他每天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了解世界各大醫學專刊的最先鋒醫學研究。之所以說酸性體質就是一個偽造的概念,除了他從來沒有在哪一本被醫學界認可的專刊上看到任何關於酸性體質的研究外,也因為正被中國白領討論得很是熱火的酸性體質致病論從根底上就是錯誤的。
酸性體質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體液中的pH值最好是偏鹼性,那樣才是最健康的狀態。一旦偏了酸性,就會導致各種疾病,小到感覺疲倦,大到癌症。一句話,你能想到的疾病,在酸性體質論者那裡,都是因為體液偏酸的緣故。

在揭開酸性體質謬論之前,我們需要先普及一下基本的醫學知識。在西醫里,人體血液正常的pH值應該是7.4,可以在最低7.35和最高7.45中間波動。一旦低於7.35,就會引起酸中毒,癥狀是頭暈、瞌睡、焦慮,甚至精神錯亂。但如果高於7.45,同樣也會引起鹼中毒,不僅會肌肉痙攣,還會引起心臟問題。不管是酸中毒還是鹼中毒,一旦不能及時就醫,都有生命危險。

在人體中,關於體液或血液的酸鹼性,自有一套緩衝機制,可以讓血液中的pH值保持在一個恆定的值。這套緩衝機制有三個環節:一個是碳酸和碳酸氫鹽,一個是腎臟,另外一個就是血紅蛋白。這三套緩衝機制就像過濾網和天平一樣,自動調節血液里的酸鹼度,讓它們保持在一個正常的值。因為這些緩衝機制,不管攝入什麼食物,都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影響。要知道,任何食物要經過的第一關就是胃,然後才是腸。在這樣的緩衝機制下,任何食物在胃裡都呈酸性,到了腸里就都變成鹼性的了。

基於這樣的緩衝機制,正常人根本就不可能成為酸性體質人。至於酸性體質論所說90%的中國人都是酸性體質,張健教授不屑一顧,他說:「如果是那樣的話,只能說明酸性體質人反倒是正常的。因為不管是在醫學臨床還是在研究中,只要一個人的身體偏酸,也就是我們醫學上所說的處於酸中毒狀態,不出幾天就必定會死亡。」

汪濤教授也非常贊同張健的說法,他說就他的臨床實踐中,從來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所有的癌症患者都是酸性體質。事實上,的確有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由於代謝出了問題,會出現酸中毒的現象。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個細節,那就是這些專家都不願意用酸性體質這個詞,而是用酸中毒來代替這個醫學上造出來的名詞。

酸性體質致病是在偷換概念

事實上,酸性體質概念中還有一個站不住腳的邏輯問題,即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在醫學臨床中,的確有很多酸中毒的情況發生。只不過,不是酸中毒致病,而是因為服用了某些藥物或生病了,才會出現酸中毒的現象。一些常見的疾腹瀉、腎衰竭,代謝類疾病如糖尿病,確實會引起酸中毒。而這些疾病的誘因,卻和酸中毒沒有一點關係。

身體偏鹼就是健康的,其實不過是酸性體質論者偷換概念的錯誤命題。以號稱中國最早提出酸性體質概念的梁雙林的理論為例,他們強調身體的PH值應該一直處於7.4才好。事實上,這就是一句廢話,因為正常人血液的pH值就是7.4左右。而且,並不是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偏鹼性才好。人體中有幾個地方,必須偏酸才算健康。第一個就是胃,這個不用說,大家都會多多少少有點了解。如果發生嘔吐現象,大量的胃酸排除體外,反倒會引起輕度鹼中毒,這就是嘔吐後會感覺頭暈的原因。另外一個是皮膚,健康的皮膚pH值應該是5.5,處於弱酸性的皮膚更不容易滋生細菌。女性陰道最理想的環境也是酸性的,一旦pH值大於4.5,就會引發炎症。除此之外,人正常的尿液也是呈酸性的。腎臟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把體內的酸性物質從尿液中排出去,如果一個人的尿液呈鹼性,反倒是不健康的。如果按照酸性體質論,一個人的體液或血液pH值呈鹼性才健康,那麼皮膚、胃、陰道和尿液是不是也該呈鹼性才符合邏輯。

酸性體質論就像一個到處都是漏洞的謊言一樣,一個謊言需要另外一個更大的謊言來補上窟窿。事實上,他們也在試圖補上這個窟窿,雖然他們沒辦法舉證曾有任何新的研究發現,在哪本世界醫學界認可的醫學期刊上發表了論文,他們倒也端出一個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Otto Heinrich Warburg支持酸性理論的事例。酸性體質論者說這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就提過缺氧狀態下,身體呈酸性,是癌症的根源。《新世紀周刊》委託張健博士對這位早在1970年就去世的物理學家的醫學成果進行調查,事實證明,這位德國生物化學家所有的公開論著中,沒有任何涉及酸性體質或者酸中毒的研究。自稱最早提出酸性體質的梁雙林,在採訪中透露,他是2001年提出這個概念。不知道我國這些拚命推廣酸性體質致病論的營養學家們,是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成功進行一場穿越時空和生死的靈魂對話。至於他們提到的美國諾貝爾獲得者雷恩,在美國醫學界淫浸了十幾年的張健教授,竟然連一點印象也沒有,更別說用谷歌或百度去搜索了。

酸性體質論主推的重要理論,就是通過補充鹼性營養劑或進行食物選擇,讓身體從酸性轉向鹼性。撇開食物並不能影響身體酸鹼性的事實,如果真的想把身體變成鹼性的,其實不必喝那些成分很可疑的礦泉水或根本不知道有多少科技含量的鹼性補充劑。按照汪濤教授的臨床實踐,他的第一選擇,是給酸中毒的患者開出最廉價的鹼性補充劑——小蘇打。這種一大袋也不花不了幾塊錢的鹼性補充劑,對付各種酸中毒最有效了。

不管酸性體質論者強調鹼性體質最健康是為了賣他們的鹼性補充劑,還是本著以好心,提醒飲食搭配不均衡的現代人多吃蔬菜少吃肉,每天看到從來不知道更新內容的酸性體質威脅論,我們就當是記得吃蘋果的鬧鐘,千萬別往心裡去。每天被各種本來就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飲食論者牽著鼻子走,好好的人都該被折騰成病人了。實在害怕自己是酸性體質就成了病人,每天喝點蘇打水,定時去醫院檢查一下,才是上上策。

酸性體質論的悖論

食物的局限性  

普通食物絕不可能引起身體血液或淋巴的酸鹼度變化,除非一次性攝入大量的偏酸或偏鹼,才會引起血液或體液的pH值變化。醋是絕對的酸性食品,一旦大量喝下去,也會造成酸中毒。

酸鹼怎樣影響   

除了藥物或疾病干擾外,正常人會引起體內酸鹼變化有兩種因素:呼吸和代謝。放慢呼吸或不呼吸,會使體內的二氧化碳增多,從而血液的pH值降低,造成酸中毒,支氣管炎和哮喘患者容易酸中毒;呼吸過於頻繁或深呼吸過多,體內二氧化碳減少,pH值加大,引起鹼中毒,肝硬化或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容易鹼中毒。糖尿病、腎功能不全、腹瀉或服用利尿劑等有代謝疾病的人容易酸中毒,而嚴重嘔吐或腎臟控制酸鹼不平衡的人容易鹼中毒。

沒有臨床試驗  

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葯可以包治百病。主推酸性體質論的梁雙林主打產品「第六元素」,可以小到治療偏頭疼,大到抑制癌症。有這樣神奇效果的葯,居然沒有進入中國各大醫院的臨床試驗,也沒有任何臨床試驗報告。

顛倒因果關係   

不是酸性體質導致疾病,而是服用了某種藥物或患有某種疾病會導致酸中毒。無論是嘔吐、腹瀉、糖尿病還是癌症晚期,都是代謝出了問題才導致身體出現酸中毒。如果血液pH值低於7.35,出現酸中毒后,不加治療,很快就會出現生命威脅。

識別健康的健康觀

■本刊記者 / 歐陽海燕
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迫切,越是容易在波濤洶湧的健康潮流中找不著北。

去年的這個時候,台灣「排毒教父」林光常的好日子走到了頭。四年裡,他以《無毒一身輕》及《排毒餐》等著作掀起了島里島外一陣養生飲食熱潮。但終因一追隨者的病情惡化,遭檢方起訴,並獲刑7年。林光常一鳴驚人,憑的是他驚世駭俗的健康理論,著名的有「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水不可煮沸飲用」、「每天吃一個紅薯可以保證不得癌症」等。這些顛覆主流的觀點贏得了很多信徒,一時之間,長沙紅薯貴,一些地區的牛奶銷量受到了影響,顯現出健康潮流的力量。

回顧30多年的養生健康史,打雞血、飲水療法、甩手療法、紅茶菌、醋蛋療法、全民氣功熱,舉國的健康潮流此起彼伏。最近,在「排毒熱」過去一年後,又興起了平衡人體酸鹼度,精緻健康人士紛紛捧起鹼性水,以抵擋酸性體質,強健體魄。「這個世界上最奧妙的莫過於生命了,產生各種說法一點也不奇怪。」依照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的理解,因為現代人對健康開始關注,打著改善健康的各種商業行為就很正常。

事實上,到現在為止,很多疾病是怎麼產生的,都沒有定論。正是因為生命的不可預知性,將所能看到的方法都用在延長壽命上,不過是人的本能而已。也正是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才讓很多打著為大眾健康著想旗號的不法商家和各色沒有多少專業背景的所謂健康專家門有了輪番登場的機會。以近幾年推出的酸性體質概念為例,如果按照他們推崇的飲食方式,那就得盡量少地食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乾脆做回食草動物。不用說別的,就沖90%的中國人都是酸性體質(所謂輕度酸中毒),那我們每天看到就不是亞健康的中國人,而是必須住院的中國人。

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的確現在很多中國人都在壯年猝死或罹患癌症。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環境污染、使用了化肥的食物、工作壓力大、沒有定時檢查身體的習慣,甚至醫學的發達使得很多病都成為可知的,都是造成現代人反而更不健康錯覺的原因。事實上,2008年中國人平均壽命是72歲;1949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35歲。能吃得上魚肉的現代人也並不比只能吞糠咽菜的舊中國人體質差,只不過現代人更注重生活的質量和自身的保養。掐中了現代人重視健康脈的商家們,推出某種產品來改變所有的身體不適狀況,其實就是在用貌似正確的理論,從那些盲目健康迷的口袋裡掏錢。單純從商業的角度講,任何一種營銷都是在打概念牌,無可厚非。但如果是為了贏利,就給想要健康的人們指了一條錯誤的路,用什麼樣極端的方式撥亂反正都不過分。

事實上,健康想要簡單也非常簡單,飲食均衡自然是第一位,鍛煉身體也不可缺少。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情況不同,可以適當用些中醫的刮痧排毒。只要是不妨礙身體本身的,又能求心理踏實的,都不妨嘗試。但那些有悖於基本科學常識的健康熱潮,在加入之前,最好想一下可能受到的傷害。比如,決定不吃澱粉,而是期待使用所謂的「第六要素」或一瓶礦泉水就能一步到位,那不過是懶人把自己交給一個不負責任的嚮導,最後的健康之路會指向何方,沒人可以保證。

如果自己沒有太大的判斷力,但至少我們得知道一些原則:靠一種東西解決所有問題的健康宣傳或保健品都是騙人的;除非處於減肥目的,徹底和任何一種處於飲食金字塔中的食物絕緣都是不科學的;多去醫院做常規檢查,少聽信沒有專業背景的商家推銷。總之一句話,鍛煉身體、經常檢查、均衡飲食、調節情緒,才是最靠譜的健康觀。

比起那些鹼性補充劑和弱鹼水,洪昭光以健康使者的形象,把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主流的健康知識和健康理念編成通俗易懂的順口溜,方法雖然保守了點,但更實在。

新世紀:怎麼看熱炒「酸性體質」概念。

洪昭光:這個概念沒有可靠的科學依據,跟「牛奶是牛吃的」一樣。這種概念,可以不理。如果它確實關係到民生,那我們應該關注。但事實上,天天都有無數標新立異的新觀點出來。

新世紀:但「酸性體質」的倡導者,還真是說到民生上去了,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洪昭光:他並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循證醫學證據。

新世紀:很多人也樂於接受奇談怪論。

洪昭光:這與科學素養有關,缺少質疑精神和實證精神,聽風就是雨,盲目跟風。

新世紀:如何具體分析一些時下流行的健康觀點?

洪昭光:健康的觀點大體有三類:一是有循證醫學論據的。比如吸煙有害健康,這不是胡說的,這是近50年6萬項科研證明的。再比如高血壓、高血脂必須及早控制,健康的四大基石等,這些都是有科學論據支持的,國內外一致公認的。二是沒有任何科學論據的。比如雞血療法、飲水療法、紅茶菌療法、酸性體質論等,不但無效,還傷身體。

三是有一些理論根據或臨床實踐,或由相關理論延伸的推測,但沒有循證醫學論據或嚴格的臨床實踐證實,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比如一天吃兩個雞蛋好還是一周吃兩個雞蛋好,食物生吃營養好還是燉補營養好。

新世紀:有沒有簡便的方法去辨別一種健康觀點的真偽?

洪昭光:很簡單,三句話。第一,你看一看提出這個觀點的人是不是專業人員,看他有沒有從事過本專業的科研教學或臨床實踐;第二,看他在本專業內有沒有一定的學術地位;第三,看他提出的觀點,有沒有循證醫學的證據。如果都沒有,那這個觀點就很沒譜了。有人喜歡用標新立異的觀點顛覆主流,比如林光常提出的「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很多人喜歡聽這個,一出新觀點就叫好。但你可要注意,要顛覆主流觀點,必須提出強有力的證據,不然你別信。

新世紀:以你從事健康教育十幾年的經歷看,中國人在健康方面最大的誤區是什麼?

洪昭光:科學素養差,缺少嚴肅嚴謹的科學態度。煽乎什麼都信,熱衷保健品,熱衷各種健康理論。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原總幹事中島宏博士講,許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死於愚昧,死於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們現在有很多死亡都屬於不必要的額外死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中島宏博士1992年指出:「全球有1200萬人死於心血管病,而如果採取預防措施,可以減少600萬人的死亡。」就是說,有一半人的死亡是屬於提前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新世紀:你倡導的健康理念是什麼?

洪昭光:1992年維多亞宣言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四大基石的核心就是老子所說的「適者有壽」。「適」指適度、適當、適應,凡事不走極端,把握好事物和環境之間的多層次關係,並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自身也跟著相應變化。比如合理膳食,關鍵是合理;適量運動,關鍵是適量;心理平衡,關鍵是平衡,不然芝麻大的小事就勃然大怒,造成心梗、腦出血,將會遺恨終生。

新世紀:如何活出健康狀態?

洪昭光:健康很簡單,就是別傷害自己。我們講,二十歲養成好習慣,四十歲指標都正常,六十歲以前沒有病,健健康康離退休;八十歲以前不衰老,輕輕鬆鬆一百歲,快快樂樂一輩子。自己少受罪,兒女少受累;節省醫藥費,造福全社會。一個人想要健康,記住四句話:有夢想,沒野心;有慾望,別過強;能自律,真君子;能知足,就是福。
新世紀:這並非是從醫學角度論述的。

洪昭光:對。健康100分,父母因素佔15分,環境因素佔17分,醫療水平佔8分,自己的生活方式佔60分。也就是說,健康的60%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而在自己那60分當中,合理膳食佔13分,心理平衡佔30分。健康,說來說去,就是一個心態好。

新世紀:但很多時候人們更關注醫療。

洪昭光:美國人曾經做過一個計算,要想使美國人的壽命延長一年,用醫療的辦法,需要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而如果用健康生活方式,不用花什麼錢,就能使疾病少一半,壽命長10年。

我提倡的健康,不是用錢,不是用跑步機、保健品,不是用高精尖的技術、手術,而是用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讓高血壓、冠心病、癌症等疾病少一半,讓中國人的壽命延長10年。

新世紀:如果用健康打商業牌,或靠錢來買健康,會怎樣?

洪昭光:後果就是,你花了很多錢,得不到健康。德國著名病理學家魏爾嘯說過:「醫學從本質上說是一門社會科學。」現在可以加上一句:健康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科學理念。健康是一種科學和生活習慣,不是一種商品。不然,某國國王有250億美元財富,就不會50多歲死於惡性淋巴癌了。

[ 本帖最後由 laodai 於 2008-9-1 10:30 編輯 ]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7: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