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節錄凈空法師早餐開示

[複製鏈接]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8-9-19 05: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佛在《般若經》中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一部《金剛經》,雖然說明了菩薩的六波羅蜜,可是特別著重布施與忍辱。布施是能捨、能放下、能成就一切功德的因緣,若無忍辱,功德不能持久,所以一定要有耐心、堅忍,功德才能保持,才能有成就。所以,世尊在《般若經》中,特別強調布施與忍辱,道理在此。如果我們細心觀察,自己一生的行持,再看看周邊一些同修,乃至社會賢達人士,每個人的成就,都不是偶然的,愈是大的成就,愈與布施、忍辱有密切的關聯。人肯布施,心量拓開了,能夠堅忍不拔,不為外面環境所動搖,不會被自己內在的煩惱所擾亂,他決定能夠成功。成就的大小,與布施、忍辱恰好成正比例。相當聰明人,世智辯聰,這樣的人往往容易失敗,而且是多數失敗。執著自己成見的人,不能夠反省,不能夠回頭,一味隨著自己的嗜欲,這樣的人沒有不失敗的;即使有一些成就,到最後依舊不免失敗。我們在歷史上,在我們周邊環境,也能看得很清楚。
  於是我們就更深一層的體會,世尊教菩薩布施,布施什麼?布施有兩個意思:對別人是施與,對自己是放下。財布施,我們以財物幫助別人、贈與別人、供養別人;對自己,是把貪吝財物的意念捨棄,這是布施。更深一層,是要把自己的嗜好,把自己的慾望捨棄掉,將自己所修積的功德、智慧供養別人,供養廣大的眾生。尤其是佛教導我們,妄想、分別、執著一定要捨,你能夠放下執著,就放下六道輪迴了;放下分別,就放下十法界了;放下一切妄想,則能契入一真法界,四十一個階級統統都超越了,這才是布施波羅蜜的真諦。所以布施是對治慳貪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是一切眾生嚴重的貪執,能夠放下、能夠捨,一切殊勝功德就現前;不肯放下、不肯捨,無量無邊的罪業也就隨之而來。這個道理很深,事相很廣、很複雜,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要能夠觀察得到,然後才能走出黑暗,走出十法界,走向光明的佛道。
  可是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是無始劫來生生世世累積而來,說到放下談何容易!世間人一般都是這種觀念,這個觀念不能說他錯,也不能說他完全正確。在他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搞清楚、沒搞明白的時候,放下的確是困難,是不容易;可是將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徹底放下,實在是「一念之間」。所以佛法確實是知之惟艱,而不是行之惟艱,佛法確實是「知難行易」。這一念不能回頭,轉不過來,是你的知不夠。所以世尊當年在世,示現給我們看,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不中斷。聽佛教誨的大眾,經典上記載,有聽佛幾句就覺悟了,一部經還沒聽完,他證果了。覺悟是明白宇宙人生的性相、理事、因果,明瞭是覺悟。這一明瞭,他的觀念就糾正過來,往昔錯誤的想法看法消失,正知正見現前了,這就叫證果。
  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覺悟,自己要認真反省,到底錯在什麼地方?你要是追根究柢,去尋找過失的根源,那個根源就是自私自利。他不知道自私自利是嚴重的病毒,自私自利是無間地獄的一條根。有自私自利的意念,必定有強烈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決定有佔有一切人事物的行為,他怎麼不造業?雖然能言善道,而事實上與佛所說的完全相違,一百八十度的違背。佛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內是三心不可得,外是諸法因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給我們歸納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一句真實語,「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你想控制它,你想佔有它,豈不是錯了?
  這種錯誤思想行為,就是「造業」,你造了嚴重的罪業。這個罪業,招致不如意的後果,所以我們要覺悟。覺悟的人,回頭的人,再也不做這種傻事。覺悟之後,才真正體會到,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最大的福德是什麼?沒有起一個惡念,無論在言語行為上,沒有做一樁傷害眾生的事情,這是一生當中最大的幸福。可是這樣的人太少了,這樣的人縱然是不學佛,不求往生,來生必定享天福,不信上帝也升天,為什麼?福報太大了。何況再加上能夠捨己為人,做一些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事業,無論這個事業大小,這是真實的福報,這是真正的善根福德。   

  ( 20-14-0113)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沙發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8-9-20 01:55 | 只看該作者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印光大師在《了凡四訓》序文一開始就提醒我們,「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誠與明是性德,是一切眾生自性本來具有的,一絲毫欠缺都沒有。在儒家稱之為本善,在佛法稱之為法性、佛性、自性。人迷失了自性,就把誠與明遺忘了,一直到今天,幾乎是完全不能夠覺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迷惑顛倒。

  「明」就是佛法講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誠」就是性德。我們今天沒有誠,沒有誠當然沒有明,沒有明當然就沒有誠,這兩個字是密切連帶的。沒有明,在佛法裡叫無明;沒有誠,見思煩惱就起來了,塵沙煩惱起來了。換言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誠就現出來了。聖人的教誨沒有別的,是讓我們從虛妄回歸到真實,從虛偽回歸到誠,從迷惑回歸到明,如此而已。

  可是聖賢人話說得很多,我們也聽得耳熟,為什麼功夫不能成就?原因是放不下。首先放下的是執著,可是世間人問:「我不執著不行,這怎麼可以放下?」他為什麼迷得這麼深,這麼樣執著?不瞭解事實真相。

  世尊當年在世講般若,般若就是講「明」,一個字講了二十二年,你就曉得眾生迷得多重。般若的總綱領是什麼?就是說明「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真正瞭解事實真相,還有什麼放不下,還有什麼好分別!

  「你說這個我不相信,明明有,我怎麼可以放下?」可是今天科學家發現了,做了一個有力的證明。近代科學家不承認物質世界的存在。物質境界是什麼東西?他說是波動的現象。這個講法跟大乘教講的太接近了。美國太空總署最近科學的報告,說明時間是假的,空間也是假的,在某種條件之下,空間跟時間都不存在。又說物質的來源是無中生有,這就是唯識講的,物質是相分,相分從見分變現出來。見分、相分的體就是自證分,自證分就是佛法講的法性。法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精神物質都是從法性變現出來的。所以《心經》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就是法性,色是法相,這講到根源。

  說到這個地方才曉得,萬法是自己,不是別人。整個宇宙,一切靈明眾生都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與夢中境界完全一樣。你喜歡一個人,你喜歡你的自性;討厭一個人,討厭你的自性。喜歡、討厭都是煩惱,所以佛法用平等心。平等心沒有愛惡,佛家不講愛,講慈悲。慈悲就是真正的愛,裡面沒有討厭,沒有高下,沒有喜怒哀樂,完全是平等的。愛是凡情;自性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是愛,叫做慈悲。

  聖賢的教育,佛菩薩的教育,沒有別的,回歸自性而已。所以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懂得這個道理,才曉得諸佛菩薩、世出世間這些大聖大賢,為什麼不為自己去為別人,他們明白,為別人就是真正為自己的法性。你不明白,你永遠不能向上提升。要想向上提升,唯一的方法就是放下。

  今天世界這樣的混亂,人過得這麼苦,原因在哪裡?就是執著。誰執著?我自己執著。我跟這個好,跟那個不好;這樁事情我認為對的,那個我認為不對的,實在講,沒有對與不對,一口氣不來,什麼都沒有。你只要能放下,你才能真正把事情看得清楚。你只要有一點點執著,你的眼睛就被障礙住了,怎麼會看清楚?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兩句話是佛菩薩的境界,是徹底覺悟的人說的,普通人說不出來。諸佛菩薩在世間示現,說老實話,無事,你不要以為他有事,他無事。所以他沒有一樣不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所以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你要是能度別人的話,就不要修行,佛都把我們度去了。我們要學佛菩薩才能度自己,這叫得度。我們把自己那個妄想分別執著磨得乾乾淨淨,磨得一絲毫都沒有,你就圓滿成佛了。  

  (節錄早餐開示 20-19-02)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8-9-22 07:45 | 只看該作者
大概熊貓就是書上說的那種隨時都能開悟別人的那種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4: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