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僵局何日成為中國勝局

[複製鏈接]

131

主題

652

帖子

20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ii8 發表於 2008-8-27 01: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世界是平的?

  全球精英分子們都曾關注一本書:《世界是平的》。

  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認為在哥倫布發現地球是圓的之後,現在我們正面臨一個輪迴:世界變平了,是網際網路和IT技術把圓形的地球拉平了。因為網際網路和IT技術的出現,世界變得沒有了差異。

  世界變平了嗎?至少對中國來說,看起來很像。

  進入21世紀之後,發展中的中國熱浪滾滾。全球化、資本大規模進入、證券熱、人民幣匯率重估,當入世為全世界打開了中國之門之後,中國開始變得燙手了。中國市場正在與世界接軌、中國公司一個接一個地被全球財團併購、手握重權的各國政要們紛至沓來,連全球投機大鱷索羅斯都連連聲稱要住到上海來。

  作為一個後進國家和一個在工業化剛剛初步完成就遇上了信息化浪潮的國家,中國是幸運的。這個古老的文明在衰落了160年後,在她快速邁開追趕的步伐時,正好碰上了工業革命之後的又一次技術浪潮,在信息化浪潮中,中國在一些領域的後進反而成為優勢。比如說中國可以直接用光纖組成自己的通信骨幹網,而不必像很多西方國家一樣痛苦地廢棄以銅芯線為主體的通信網。而更為重要的是由於網際網路的出現,機會的分配開始出現均等的趨勢,只要有網際網路的地方就有可能接觸最先進的產品和理念。這使這個擁有全球最多人口的國家在完成其現代化過程中呈現出格外多的商機,有誰願意放棄在一個13億人口的市場上開拓的機會?

  於是在中國徹底打開國門之後,「全球化」一下子充斥了中國人的視野。頭一天還是在美國某次會議上討論的一個創業模式,第二天在中國就會有試圖依葫蘆畫瓢實踐的創業者。為什麼要這樣做?很簡單,因為這是一個全球化的年代,我們必須抓住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沿著這樣的方向去做可以得到風險投資,可以在紐約或者倫敦的交易所上市——一句話,抓住了這樣的機會就意味著成功。看看網際網路行業吧,有多少照抄美國模式的IT人拚命造勢,一夜成名,成了哪怕是燒光了風險投資也有名的英雄?上市是最終的目的,而成名則是一個副產品。成了名,再創業也就容易了。

  在這個邏輯里,世界真是變平了。對於中國的創業者來說,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特別大的市場,你只要有模式和名聲,資金完全不是一個問題。問題只是你有沒有海歸的經歷,能否得到風險投資的青睞。

  而另一方面,中國要成為世界工廠更是成了主流的聲音。中國有什麼理由不成為世界的工廠,這個國家有巨大的農村人口,他們需要進入城市來享受現代文明,讓他們在工廠里找到工作是一個雙贏的過程。他們得到了就業,世界則從這些源源不斷而來的廉價勞動力身上得到了更便宜的中國產品。

  中國的全球化是否走偏了?

  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民進入了城市,中國的出口也迅速上升,結果是整個國家快速繁榮。一切看起來似乎都順理成章,反對的聲音被湮沒在黑暗裡,成為一些小圈子的喁喁私語。

  可人們懷疑的聲音越來越大。一個誰也迴避不了的問題出現了:中國到底是在為什麼、為誰全球化?是為城市人口嗎?數量眾多的城市居民現在感到的是物價的上漲、工作壓力的增大、無休無止的加班和越來越激烈的競爭。那麼是為享受到城市文明的農民?進城民工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城市對他們的歧視,是無處安家的漂泊感、是下一代人不知把根扎在哪裡的疑惑,還有超負荷的體力勞動。

  幾乎每個普通中國人都在為他的「老闆」拚命。老闆們的壓力也不並小,企業里的老闆們在煩心著自己的企業明天能不能生存,政府里的「老闆」們關心著自己的政績能不能得到上級的認可,大學教授則在為自己的學術地位、排名而「奮鬥」。

  而所有這些付出,中國人在總體上得到了什麼呢?我們僅僅是在為中國越來越大的外匯儲備而奮鬥嗎?是在為一套我們僅在深夜才回來睡覺的大房子和一輛在大城市速度比自行車快不了多少的豪華車而奮鬥嗎?或者我們還獲得了一些自豪感,因為中國已經可以出口世界上最多的襯衫和鞋子,終於可以換回來一些高價的瑞士手錶、德國菜刀還有美國運算速度更快一些的電腦?須知我們付出的,是中國幾乎所有大城市的已經受到污染的空氣、大量再也不能飲用的水源。甚至在付出了這些代價之後我們辛苦製造出來的衣服和鞋子,在國外卻引來失業的抗議和焚燒的火焰!

  是時候來反思了。中國到底為什麼而全球化?

  重要的前提

  已經有經濟學家提出:現在流行的全球化概念,對中國來說有一個極不公平又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在全球化要求的經濟要素流動中,有一個要素是不能流動的,那就是人口。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比較優勢是勞動力資源豐富,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工資低。所謂的「中國因素」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同時,對教育重視的傳統使西方現代文明一經普及,立即就被中國人所學習和熱愛。因此中國現在擁有了最大數量經過現代教育的勞動人口。但人口是不能任意流動的,西方國家擁有選擇權,把簽證發給他們需要的人,輕而易舉就完成了教育資源與財富積累的跨國轉移。

  不僅如此,經濟學上的要素流動還包括西方的資本可以自由地流動到中國,這些資本可以自由地選擇在中國這個大市場中已經佔有優勢地位的企業進行併購。在資本的面前,決策者幾乎很少能有不屈服的。在中國著名公司的名單里,我們已經可以列出一大批被跨國公司資本所擄去的名單。就算是不願意屈服的如飲料企業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者,跨國公司達能都可拿出中國的法律使他處於兩難境地。資本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世界是平的嗎?是平的。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的是,對於中國而言,世界變平的前提是中國大部分人將生活在終日的奔波、無盡的勞作和污染的環境之中。而我們的辛苦勞作的成果,有相當部分隨著西方高昂的能源原材料價格、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和中國富人遷移到國外去而流逝。

  「低價」的困境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現在農業人口還佔到一半以上的民族國家來說,全球化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中國轉移了農業人口,而世界得到了更為便宜的商品。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全球化在中國形成這樣一個副產品:我們生產了太多的廉價低技術產品,不僅在生產過程中破壞了自己的城鄉環境,而且破壞了全球的產業生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也許鋼鐵行業的例子是最容易看清中國現在面臨的僵局了。

  在30年的改革開放中,中國累積起大批鋼鐵企業,建立了全球數一數二的產能。但是這些令人自豪的產能數字給中國帶來的,並不是什麼值得自豪的財富。相反,它們給中國帶來的,是全球三大鐵礦石公司對鋼鐵原材料的集體漲價。而當這些企業買進了高價的原料后,它們生產出的產品卻因為是初級產品而面臨國內外同行的競爭而連提一句漲價的勇氣都沒有。無論是民營的還是國有的鋼鐵企業,都只能寄希望於自身壓縮成本和技術進步來消化成本的上升。但技術進步又談何容易,最簡單的,無非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企業成本降低。中國企業壓縮成本的努力,有觀察者已經談到,甚至連企業的門面——接待室里的空調,都必須由相當一級的主管來決定是否開啟。

  這是一個難以解開的僵局,似乎沒有人掌握著解開這道難題的答案。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規則早已由發達國家制定完畢:技術應由專利決定,中國作為後進國家是一個付出代價者;利潤由資本構成決定,中國因為金融體制上的落後還要繼續付出代價;甚至像娃哈哈與達能這樣的爭議,結果也早已註定,現代法律體系已經成形,中國法律也基本將沿著差不多的道路前行。

  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分散的企業在面對壟斷的西方上游原料企業和下游零售企業(如沃爾瑪)時,完全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這樣的情形,在中國的土壤上一發酵,人們發現低價、更低的價格成為中國企業追求的唯一目標,逃稅、使用童工、逃避環保費用、延長勞動時間、故意採用家庭作坊而不是大工廠化生產、故意使用人力而不是機械化生產,種種聞所未聞的手段在中國企業里都紛紛出現了。

  片面地追求低價前提下的盈利使中國正在擴大的教育規模成為一種多餘,也使追求技術進步在中國成為一種不經濟的企業行為,因為有巨大的勞動力後備軍和農村家庭急於通過工業化致富。在這樣的前提下,除了福祉的增進,全球化也給中國現代化帶來一個陷阱。

  但是中國畢竟已經掌握了相當一批產品在全球最低成本的製造能力。不管是鞋子、襯衫還是鋼鐵,世界對中國產品已經形成了依賴。對於中國來說,是如何利用這種依賴,為中國爭取更多的利益,也為本行業爭取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尋找提升的機會

  是時候來反思這樣的全球化了。作為一個國家,中國為什麼在全球化中顯得如此弱勢?中國需要怎樣的全球化?

  在經濟全球化的框架里,企業是主權所有者。政府對商業行為的干涉必須在商業規則許可的範圍內,必須遵守商業的規則,否則被視為「保護」。因此中國社會傳統的政府力量,在這個領域同樣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生長起來的中國行業協會,已經徹底地成為中國政府的附屬物,無法起到行業協會應有的作用。

  不僅如此,政府行業協會的存在,還妨礙了真正意義上的行業協會的生長。從根本上來說,沒有一個西方國家敢於說它不需要中國的低價襯衫和鞋子。但是現在的「中國低價」無疑是低過了頭,它透支了中國的環境、土地和人力,僅僅使中國企業的老闆獲得了利潤,卻失去了中國通過全球化提升的機會。

  全球化是大勢。但不同的體制里,全球化會結出不同的果實。雖然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政府必須遵循現代商業的邏輯,但這並不能成為政府在全球化中無為的託辭,如何通過全球化的進程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改革並完善相應的制度,為保障人民的福祉和國家利益承擔責任,卻也是政府應盡的義務。

  全球化本意在自由流動,卻無處不在滋生新的隱形籬笆。一個相對封閉的體制里,一旦洞門大開,更自然地會形成政治遊說能力畸形的強弱差別。中國企業的聯合定價權,不是義和團式的「扶清滅洋」,而是在談判圓桌上為中國謀得一席位置而已。經濟越自由,規則越重要。


  願中國僵局早日成為中國勝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0: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