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借宋朝時交趾獨立看國際獨立熱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9-8 21: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交趾的國際定位始末(由歸屬轉為藩屬)
無論是稱之為交趾,還是安南,亦或是交州,這片概念抽象而又具體存在的土地,一直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在的中國國土是以清朝末期的版圖為基準,所以認為應該收復被俄羅斯搶佔的150餘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興安嶺內外,泛蒙古大草原,這兩片國土,國內的親俄派認為那就不是中國的國土,只是元清這樣的少數民族政權的世居地。為了給喪失國土尋找有力論證,便開始否認元清不是中國朝代的說法。其實百姓自有公論,元清皆是入鄉隨俗(大部分),但卻又喧賓奪主。用通俗的說法就是,元清時的蒙古族與滿族就如同新媳婦過門一樣,嫁入漢家,可是因為漢弱而滿蒙強,故而女方當家,專家假裝就是泛蒙古大草原及興安嶺地區。
中國人有個特有詞,叫做報應,其實這並不是封建迷信的思想,而是對事物發展規律周期總結后的產物。曾經,俄羅斯把外興安嶺地區搶佔了,中國人內心的痛楚直至今日,而先如今,外高加索有美國身影,俄羅斯就出兵喬治亞,其中頗有指桑罵槐的因素。事物發展規律是有分支的,強弱自然不同,昔日漢唐雄風震天下,怎奈何宋清喪權辱國?宋朝發生的歷史悲劇絲毫不亞於清朝,人們常把尼布楚條約定為一個對等的條約,清朝的喪權辱國是在後期衰落之後才發生的,而宋朝則是從開國之時,就開始了演繹悲劇。
在五代十國那個動亂時期,安南的地方豪強就已脫離原唐朝的統治,在《越南歷史》當中,被稱之為獨立,把隨便一說的話,認同為獨立宣言,並且把同南漢之間的戰爭定性為獨立戰爭。一個國家是否獨立,必須要看該地區是否是全境獨立。《越南歷史》這本書當中總是先後矛盾,前面說越南已經獨立,後面卻說國內封建勢力割據現象比較嚴重,即為十二使君之亂。也就是說,獨立是不存在的,因為其全境並沒有全部獨立,所認為的正統朝代無非只是大型割據勢力罷了。越南存在的地方割據是隨同五代十國這個大的歷史背景的,並非是單獨存在的歷史現象。在五代十國時期,交趾是屬於南漢政權的,這個南漢是針對宋朝時的北漢而來的。進一步說,南漢尚且是一個割據政權,交趾就能單方面獨立?
可以肯定的說,獨立,對於宣布獨立地區有兩個必須具備的條件:
一.原地區內全境獨立
近段時期以來,科索沃獨立,南奧賽梯與阿布哈茲相繼獨立,隨並沒有多少國家承認,可至少已經形成了事實獨立。從南奧賽梯和阿布哈茲就能看出,兩國地區地區前都是完整的自治共和國。剛獨立的國家自然不會在自身地位問題之外在同原國家製造領土糾紛問題,為原國家勢力集團尋求武力復統的機會。其實美國確確實實的是希望借科索沃引起獨立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不然的話,也不會如此妥協。
按美國利益的做法,美國應該強調南奧必須同北奧同時獨立,然後組成一個奉行外交中立的奧塞梯國家,而不是被俄羅斯聯邦消化。值得玩味的一點,俄羅斯方面僅僅是宣布南奧塞梯獨立,卻閉口不談北奧塞梯,看似俄羅斯現在佔盡上風,實則完全可能被美國所利用,美國只是在等新總統上台罷了。俄羅斯借南奧塞梯向中東諸國示好,展示出能取代美國的信號,而美國之後完全可以用促成奧塞梯國家真正的獨立而挽回中東諸國。獨立在外交活動當中,其自身具有不可妥協性與持續性,以及完整性。半個奧塞梯國家獨立?那其他的半個呢?拿國家體製做文章,民主的大當家美國會被動嗎?南奧有兩條路走,一是加入俄羅斯聯邦,俄羅斯聯邦重新劃分行政區,在行政層面讓奧塞梯統一。二是為了真正的統一投靠美國,實現奧塞梯的真正統一,然後宣布外交中立,確保長久立國。俄羅斯用親俄派控制南奧賽梯就同美國用親美派控制喬治亞是一樣的脆弱,換牌是遲早的。不管如何,美國都把在外高加索地區的利益放在未來,而非鎖一目境。
能座世界老大的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后發制人。中國如此,美國亦如此。台灣能獨立嗎?退一萬步也是不能,台灣不同與其他地區,其他地區都是可以依靠原先的省界劃分,而台灣則是一個島,也就是說,在劃分海域的時候是可以武力復統的。還有一點,台灣不是一個單獨島,其自稱還有東海的釣魚島,及南海的太平島等。也就是說,台灣獨立,必須獲得東海同南海領土完整,至少是擁有大片的實際控制區。現在台灣當局所做的就是兩岸共保江山,看似中華民族團結有望,實則是為了謀求實際控制權。
二.原地區隸屬於國家
從近期國際政壇興起的獨立風就能找出答案。科索沃原先就是隸屬於塞爾維亞,若是趕南聯盟被肢解的那個潮流,恐怕不行,塞爾維亞尚且是一個待定地區,只是事實上的國家,科索沃就能宣布獨立?南聯盟解體只是當初他的加盟國分家,其中不包括科索沃,從中可以看出,一個事實國家被其他國家認可是需要一定的時期的,而在該國內進一步分化,則是要這個國家得到國際社會的充分認可之後才能進行的。故而我說,交趾要想獨立,必須是漢南政權獨立在前,根本不存在單方面交趾能夠獨立。
最近台灣又開始動作頻頻,擺明就是要爭奪漢室正統的身份,以為獨立鋪路。台灣當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中脫離出去固然不可,但是要從名存實亡的「中華民國」當中獨立出去就大有可能,至少是內部運作。馬英九所堅持的底線中華兩字,便是最好的說明。一段時期內同分裂分子的鬥爭,必然是拋開當家與否看繼承權問題。局勢不容樂觀,自馬英九當權以後,並不急於獨立,擺出的姿態是解決老問題,製造新問題,緩兵之計的精髓就是可以使對方罷兵從而收兵解圍。
無論是哪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其歷史功績可以否定,但是雄心壯志不容懷疑,是為可量其才而不可度其志。在交趾形成事實獨立,卻脫離中央統治之後,趙匡胤是無可奈何的,當時的局勢是北有遼,西北有西夏,兵力是有限的,出大軍,敵可趁機而入,若出輕騎,無濟於事,突襲殺敵尚可,復土治意未可。故而只能在名義上維持交趾為宋朝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宋朝一直是冊封交趾丁氏(河內當局稱之為丁朝)為交趾郡王。郡王在宋朝,只是一種榮譽,並沒有時機利益。趙匡胤開國之後,對待功臣還是較為刻薄的,杯酒釋兵權就能說明,且尊儒,所以集權是唯一可走的道路。即使在土體所有制上下文章,也不會比例過大。
莫以東身照西鏡
中國授予郡王一類的榮譽稱號是不同與西歐的。西歐授予榮譽稱號之時,前面都要加地名,表示出該爵位所有者擁有該地區的控制權,例如安道爾大公之一的薩科奇,便擁有安道爾的一半的控制權。在中國,加地名只是認同該家族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並不等同於把該地區的實際控制權轉交給該人極其背後的家族,中國加的地名多為被授予爵位之人的籍貫,或者是執政為民之境,而交趾郡王就是如此。故而中國人省略了爵位之前的地名,直接稱呼,如北宋時楊家將當中的柴郡主。趙匡胤的遺訓是要照顧好讓位於趙家的柴家,可以說柴家是歷代被篡權家族當中待遇最好的。關於誤認為交趾獨立於宋朝,通過歷史,可以認定為事實獨立,而名義上依舊屬於宋朝。若是講交趾郡王這個榮譽稱號與交趾地區的實際控制權結合在一起便認定交趾獨立,相比是河內當局接受法國的西歐思想過多,從而導致的錯位判定。
兩事盡顯寇性劣
宋朝不可能在南方派遣重兵,而交趾地區的封建割據勢力則掌握了這個弱點,屢次三番的擾亂其境外之民,並且在邕州上演過大屠殺,在大屠殺當中,還包括被攻克的欽州,廉州兩地居民。據《越南歷史》的數字記載僅邕州就被屠殺五萬八千餘人,三州被屠殺總計約為幾十萬人。其實黑內當局的這個說法是牽強的,眾所周知,宋朝是中國人口大規模發展的一個朝代,甚至很有可能中國人口達到上億的規模。不過這個數字卻不可信,當時出生率高,死亡率要高,且人均壽命短,故而勞動力也只在千萬徘徊,不過至少能說明一點,宋朝人口比較多,但無法確定人口分布及人口密度。
南宋何以國衰屢危而未亡?原因就在於宋朝一開始就推行南移政策,發展大後方,故而無論是人口分布,還是人口密度,都是以南方居多。若是三州被屠殺的人數以邕州的五萬八千人為平均數字,就是十七萬四千,浮動上線為二十萬。可河內當局含糊的說幾十萬,這不僅讓我產生懷疑,究竟是最低限度的十萬?還是最高限度的九十萬?這點是很難計算的,但是從中可以摸索到一點線索,如果說的數字大了的話,河內當局懼怕激起中國的民族憤慨,若是說的少了的話,並不足樹立河內當局治下的另類的民族榮譽感,且容易處在道德被動當中。
我的估計數字是至少在五十萬以上,而這僅僅是保守估計。我的論據是《宋史記事本末》卷十五《交州之變》當中有這麼一段記載「於是交人果大舉,眾號八萬。」數量可能含有一定程度的水分,那麼姑且視之為五萬。而交州之寇的出兵慣例是以俚人(即少數民族)擔任先鋒,然後在出送嫡系部隊。一來有炮灰可用,既能加深少數民族同漢族的仇恨,又能削弱境內少數民族對其政權的威脅。二,交趾出兵多是以掠奪錢財、勞動力為目的,且宋朝防守薄弱,故而作戰目的重要運輸被掠奪的物資。結合兩者就能得知,先頭炮灰部隊為五萬人,而後續的物資運輸部隊,至少應屬同等規模,而為了防止戰利品分配不公引起嘩變,故而嫡系部隊應該保持在兩倍以上,這是用兵的基本常識。也就是說,初期參戰總兵力保守估計為十五萬人以上,而且隨時有可能投入預備隊。
參戰總兵力確定之後,在來看看宋朝的參戰軍隊有多少。據《宋史記事本末)記載,城內守軍僅兩千人。而防守力量則多為百姓,畢竟防守戰所需求的軍事素質並不高,普通百姓亦可勝任。蠻夷自然彪悍,故而當時交寇的戰鬥力是比較高的,可那種戰鬥力是在野戰當中,防禦戰並不起多大效果。但防禦至少需要數量多餘敵軍的民眾才不會在防禦戰當中被撕出突破口。史載邕州防禦戰堅持了足足四十二天,可見這個對雙方戰鬥力的消耗都是非常大的。這也是發生屠殺的原因之一,參戰部隊傷亡過大,戰爭神經緊繃,需要有一個宣洩的地方,可當時也沒有心理醫生或軍務神職人員。第二個原因是這些勞動力無法安置,因為他們具有極強烈的「反交情節」或奴或農,皆會滋事,並且對國家人口造成威脅。通常國家人口比例的安全警戒線為百分之五,當時交州人口在一千萬以上,而且在元朝時,交州人口已突破兩千萬,故而一千萬這個數據也是較為可信的。還有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缺失,人格缺陷。最終導致了三州被交寇屠殺五十萬人的這個保守數字。這個數字不包括戰爭當中戰死的數量以及被屠殺前後俘獲勞動力人口數,若以人口為勞動力的計算單位,僅一次,交寇就耗損了宋朝百萬人的勞動力。占當時國家人口總數的一點五到二個百分點。
在宋朝期間,交寇趁宋朝邊防空虛,多次擾亂其境外之地,具體次數史書沒有記載,但是根據這個頻率可大體計算,交州內部興盛,則連年出兵,而宋朝國內空虛,則隔年出兵。交州興衰藉以掠邊為目的,宋朝弱則以占土為目的。可以說是兩年打三仗吧,通常規模與持續時間並不長。再次需要指出一點,北宋名將曾參加過清繳交寇的戰爭。那是因為當時中交交界處,存在一定數量的少數民族自治政府(羈縻州),而儂氏則是其中最有勢力的一個,在儂存福及其子儂智高兩代,曾自籌建國,建立了所謂的「天南國」,也就是宋朝時的廣源州,轄地為今靖西、那坡、保德、天等、大新、龍州、崇左,及今河內當局屬地高平、伏和、東溪以北地區。當時的形式是地廣人稀,故而其控制區隨廣泛,但實力依舊不濟。
當時交州的李氏政權(河內當局稱之為李朝)企圖吞併儂氏所自治的廣源州,就出兵,名為討伐,實為侵略,並且擒獲了儂智高的父親儂存福,結果考慮到廣源州是宋朝的國土,若是他直接接受,恐怕宋朝會出兵,當時宋朝北線疆場形勢一片大好,有軍事家族柴、楊、折、呼延等戍邊。滅敵只是國力問題,不是能力問題,並且出現了千古名將狄青。《越南歷史》當中形容是李氏把廣源州賜給儂氏的,這簡直荒唐至極。縱使視其為一國之君,可以將別國之國土許他人?交酋的目的在於緩和李儂之間的矛盾,共同瓜分宋朝領土。結果時任樞密副使的狄青請纓出擊,結果就是因為平叛有功勝任樞密使。宋朝是忌武的朝代,一直是由文人擔任樞密使,而狄青是首個行伍出生勝任樞密使的的武人。可以說其榮譽與地位都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並且宋仁宗突破了人事制度的禁區,足可證明狄青平叛之功在於千秋。粉碎了交寇同俚賊共亡漢室之危,其攻擊在建國初期也得到了充分肯定。廣西壯族自治區,所謂壯族,在河內當局下轄稱為的岱依族,也就是古代儂族的後裔。最有利河內當局的是連壯抗漢,而我方的國家策略則是同壯御京,不然的話,建國初期也不會派張雲逸大將鎮守廣西。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2: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