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走出聖經

[複製鏈接]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6: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exbible.com

前 言


--------------------------------------------------------------------------------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在中國大陸掀起了史無前例的改革開放運動,隨著意識形態領域政策的放寬,基督教及其它各種宗教信仰也重現生機。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在中國大陸及海外華人的基督教社團中,一些非常保守的和迷信的現象也從此迅速蔓延。「一句頂一萬句」才被反思,「一萬句不錯一句」又被崇信;「畝產一萬斤」才成為歷史笑談,「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又在四處傳揚。
   一個世紀以來,西方在《聖經》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重大發現,很多關於《聖經》的傳統觀念都一一被顛覆,西方主流社會對《聖經》的認識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客觀和開明。然而,不少華人教會的精英卻似乎與世隔絕了,仍在傳授那些陳舊過時的教條,這對廣大華人基督徒來說是很不公平的。本書將以事實為根據,結合西方《聖經》研究的最新成果,重點分析一些對基督教信仰起決定作用的內容,從而說明:《聖經》中許多記載既稱不上神靈的啟示,也不是神聖的事實,而僅僅是古老的神話。同時亦為讀者解開「耶穌之真假」這個千古謎團。

  好的神話和寓言可以喚起良知,啟迪智慧,卻不足以奉為信仰。所謂信仰,應該是先信後仰。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登山寶訓」的結尾這樣教導世人:聰明的人將房子蓋在磐石上,而無知的人則將房子建在沙土上(太7:24-26)。然而很少人意識到,如果歷史上並不存在一個拿撒勒人耶穌,那麼以他為根基來確立信仰,是否就如在空中蓋樓閣呢?

  在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衣》中,面對一絲不掛的皇帝和如潮的讚美聲,人們寧願相信那看不見的「新衣」,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當有個小孩喊出「皇帝沒穿衣服」之後,人們剛開始難以接受,心裡想,「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懂什麼,高貴的陛下怎麼可能光著身子遊行呢?!」但隨著那小孩的話在人群中傳開,人們終於恍然大悟。然而,皇帝為了維護自己的「威嚴」,卻要昂首挺胸繼續遊行,大臣和隨從也繼續托著那不存在的「新衣」。長期以來, 也不斷有人像那小孩一樣喊出「《聖經》並沒有神聖的光環」。對此,有人陷入沉思,有人無動於衷,有人猛然驚醒,也有人橫眉冷對。

  蒼天之下,有人追尋著浮雲,有人固守著大地,人類存同求異;四海內外,有人哼著南腔,有人唱著北調,大家皆為好兄弟。本書將以《聖經》為平台,嘗試從不同角度與讀者進行對話和交流。我堅信,只要大家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來探討問題,就一定會達成許多共識,並更加理解和尊重彼此暫時的分歧。在創作過程中,許多朋友給予了我大力協助,特別是許多基督徒朋友提供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在此謹表由衷的感謝!

耘正
2007年9月20日
於多倫多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沙發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6:42 | 只看該作者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聖經》概述

 一、《聖經》正典的形成和確立
  (一)舊約最前五書卷
  (二)舊約最早的譯本
  (三)猶太教正典的確立
  (四)基督教正典的確立
  (五)人為的沉默期
 二、《聖經》的流傳
 三、《聖經》的啟示
 四、《聖經》中文版的來歷及準確性


第二章 創世造人

 一、六天創世
  (一)古猶太人的天體觀
  (二)晝夜與安息日
  (三)生命的由來
  (四)對人性的思考
 二、蒼白的辯解
 三、年青的宇宙 長壽的人類


第三章 挪亞方舟

 一、兩個不同版本的故事
 二、創世大洪水是否是史實
  (一)現代挪亞方舟的故事
  (二)挪亞一家如何能製造和操控萬噸方舟
  (三)挪亞一家如何能安置無數的動物
  (四)方舟如何能停靠在亞拉臘山
  (五)地球上如何增加幾倍的水量
  (六)為何區別對待現代神話和古代神話
 三、大量反證據
 四、挪亞是否是華人的祖先
 五、「完美」的挪亞「不完美」的神


第四章 耶穌真假之謎

 一、四福音書簡介
 二、耶穌的誕生
  (一)聖誕日的來歷
  (二)童女生子
  (三)是否是拿撒勒人
  (四)為耶穌正名
  (五)身份的困惑
  (六)宗譜的混亂
 三、耶穌的傳教
  (一)不能稱呼的父母
  (二)不合情理的受洗
  (三)不再神聖的律法
  (四)不盡完美的言行
  (五)不相一致的記事

  
 四、耶穌受難記
  (一)為了出賣而出賣
  (二)為了被捕而被捕
  (三)為了釘十字架就無人反對釘十字架
  (四)為了稱王而稱王
  (五)為了不尋常的死而死得不尋常
  (六)為了復活而復活
 五、希臘史詩中的耶穌
  (一)《荷馬史詩》的巨大影響力
  (二)耶穌的原形是奧德修斯和赫克托爾
  (三)其他人物的比較
 六、保羅是否見過耶穌
  (一)保羅和其他早期作者的集體沉默
  (二)保羅和其他早期作者思想中的耶穌
  (三)保羅的言行否認拿撒勒人耶穌的存在
 七、歷史憑據的空白
  (一)耶穌與秦始皇
  (二)<使徒行傳>是否可靠
 八、耶穌神話的形成


第五章 無法兌現的預言

 一、判斷預言是否應驗的原則
 二、對耶穌的預言
 三、推羅城的毀滅
 四、以色列復國


第六章 人格化的神

 一、像人一樣有形有體
 二、像人一樣偏袒不公
 三、像人一樣遭遇失敗


第七章 走出《聖經》

 一、理性與原罪
 二、基督教與國家興衰
 三、進化論是否是事實
 四、十字架下的孩子
 五、孔子是否在天堂
  (一)《聖經》中的地獄
  (二)《聖經》中的天堂
  (三)真正的天堂在人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3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6:44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章  《聖經》概述


--------------------------------------------------------------------------------

  有國人說,沒讀過《紅樓夢》就稱不上是真正的中國人;有基督徒說,不讀《聖經》是枉為人世。這些說法顯然都言過其實,不過也反映了這兩本書分別在中國和世界的影響之深廣。可能還有不少國人未曾讀過《聖經》,卻很少有人沒聽說過一兩個《聖經》故事。美國《時代》雜誌駐北京特派員大衛·艾克曼(David Aikman)在2003年出版的《耶穌在北京》一書中預測:「30年之內,將有20%到30%的中國人成為基督徒。」1 而目前地球上,每三人中已有一人是基督徒,每年發行的各種版本的《聖經》總數超過5 000萬冊。
  毫無疑問,《聖經》是部偉大著作,它凝聚了古猶太人和其他古代文明的卓越智慧,蘊藏著豐富的文學、歷史及神學資源。閱讀《聖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聖經》分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 舊約主要由古猶太民族的神話、歷史傳說、律法、先知預言及箴言等書卷組成,新約則由早期基督教教會收集和編輯的福音書及使徒們的書信組成。可是,基督教各宗派所使用的《聖經》卻並非一套完全統一的書卷,各宗派對《聖經》的認識和態度也大相徑庭。

  第一大宗派天主教認為,《聖經》和聖傳(神聖的教會傳統)一樣重要,都是啟示的源頭和信仰的準則。由於《聖經》的正典是由教會確定的,因此天主教認為《聖經》的解釋權應當屬於教會。歷史上,天主教教會也經常修改《聖經》的內容,如從《七十士譯本》到《武加大》譯本,再到現代的《新美國聖經》等,其內容都有重大變動。為此,其他宗派都批評天主教損害了《聖經》的神聖性。傳統上,天主教並不鼓勵信徒們讀《聖經》,而主要讓他們學習問答式教義手冊。

  第二大宗派新教是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中成立的。當時,為了推翻腐敗的教會和教皇的權威,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提出了「惟經」原則,即把《聖經》作為啟示的唯一來源及信仰的唯一準則。由於歷史的原因,大多數華人基督徒信奉的是新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又是屬於新教的基本教義派,或稱基要派。基要派認為,《聖經》是神的默示,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其內容完美無缺,字字珠璣,句句經典,任何人都不能增減或更改其中的一字一句。有其他宗派的學者批評他們對《聖經》的崇拜遠遠超過了對耶穌的崇拜。當然,新教中也有自由開明派,他們雖然也認為《聖經》是神的默示,但同時又認為它是開放的——人們可以不斷地從中接受新的光,對其內容的詮釋在不同時期也可有所不同。由於很多人已習慣把新教就稱為基督教,因此有不少新教教徒不知道自己信的是新教,並以為天主教等其他各派都不屬於基督教。

  第三大宗派東正教認為,聖靈是啟示的唯一源泉,基督是信仰的唯一準則,傳統上也不鼓勵信徒讀《聖經》。他們同時也反對天主教教會及教皇的權威,反對他們隨意製造所謂新的「聖傳」。

  那麼《聖經》到底是不是神默示的金科玉律呢?這是一個在基督教的開明派與保守派之間長期爭論的問題,也是本書要討論的主要議題之一。


一、《聖經》正典的形成和確立
  以色列人在公元前1406年左右侵佔迦南地之前,主要以游牧為生,或在異國他鄉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他們的傳統文化,主要通過民歌、民謠及宗教儀式等來世代相傳。以色列文明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他們的語言及許多神話傳說,都來源於美索布達米亞文明及尼羅河文明。雖然一些最早的舊約書卷可能創作於公元前11世紀,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在所羅門時代(即公元前950年左右),以色列人才開始有系統地寫作和編輯舊約書卷。起初,他們主要是為所羅門的父王大衛歌功頌德,並記述所羅門怎樣繼承和光大父業,後來又增加了一些關於以色列列祖列宗的記載。之後,以色列列國的國王們又不斷添加關於自己的新內容。就這樣,舊約的寫作和編輯過程一直延續到基督教的誕生。它記述了從創世,到出埃及,到以色列的統一及分裂,再到被擄巴比倫,最後到回歸、重建耶路撒冷的整個過程。

(一)舊約最前五書卷

  以前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信徒們都以為,舊約最前面的五本書卷是先知摩西根據耶和華在西乃山上親授的口諭寫成的,故通稱<摩西五書>。猶太人又稱<摩西五書>為律法書,並認為它是整箇舊約的基石 ,從古至今都對它格外重視,據說很多猶太兒童在7歲之前就能完整地背誦它。

  雖然摩西在<摩西五書>中佔據著獨一無二的顯著位置,但他不可能像傳說的那樣是<摩西五書>的唯一作者,其理由是:第一,五書中有關於摩西死的記載(申34:5-9);第二,五書中還有關於摩西死後很久的列國傳承的內容(創36);第三,五書的作者到過巴勒斯坦(創50:10 ;民35:14),但摩西時代的猶太人還不曾進入該地區;第四,後面我們即將看到,在創世造人及創世大洪水等故事中存在大量相互矛盾的記述,顯然不是由同一人寫成的。

  美國天主教主教團在《新美國聖經》的前言中介紹<摩西五書>時指出,它的作者由以下四組人組成:耶和華派、神派、祭司派及申命派。耶和華派稱神為耶和華或主,喜歡用生動的故事來描述耶和華與人的關係;神派則用猶太人對神的通稱Elohim來稱神,他們的風格比較嚴肅,愛說教;祭司派更重視宗譜及神學;申命派則喜歡進行道德勸說,主要寫了<申命記>2。其實,另外還有一組人,暫且稱他們為編輯派,他們主要是在各獨立的書卷之間加入聯接,使它們形成完整的一體。

(二)舊約最早的譯本

  公元前333年左右,隨著希臘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西討,半個世界都不同程度地希臘化了,猶太人的生活和觀念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公元前250年左右,生活在埃及亞歷山大里亞的約100萬猶太人已經非常希臘化了,必須把希伯來文書卷譯成希臘文方能讀懂。於是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Ptolemy Ⅱ)便委託猶太大祭司,從以色列十二支派中各選出六位譯經長老,讓他們先翻譯了<摩西五書>,後來又逐漸翻譯了其餘舊約書卷。後人統稱這批希臘文舊約譯本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

(三)猶太教正典的確立

  公元前63年,猶太人又淪落在羅馬人的統治之下。公元70年,羅馬人摧毀了猶太人在耶路撒冷的神廟,大量焚燒猶太人的經書,這反而導致猶太人更加重視和依賴經書。早期的基督徒屬於猶太教中的改革派, 他們吸收希臘羅馬文明中的新思想,並用希臘文來編寫關於耶穌的新啟示(新約)。保守的猶太教教徒則極力抵制外來文明,主張神的啟示早在以斯拉年代(約公元前400年)就已終結。為了阻止更多的猶太人被基督徒「誤導」,儘快確立正典就顯得格外緊迫。一般認為,猶太拉比們(猶太教的權威學者)是在公元90年召開的吉母尼亞(Jamnia)猶太教高層會議上,將<創世紀>等39本舊約書卷確立為正典的,而其實,在此後的幾個世紀里,猶太拉比們對<箴言>等書卷都一直還有爭議。《七十士譯本》中的<多比傳>等7本書卷,以及當時流傳的所有新約書卷,都被猶太教排除在正典之外。猶太教確立的正典都是希伯來文書卷,其中的一些書卷與《七十士譯本》中的同名書卷在內容上很不一致,例如其中的<耶利米書>就比《七十士譯本》中的<耶利米書>要長許多3。

(四)基督教正典的確立

  早期的基督教各派當然不會認同猶太教吉母尼亞會議所確立的正典,否則的話,它們就會喪失存在的主要依據--新約。當時基督教各派所使用的新舊約書卷都不盡相同,有的教派或個人甚至還在繼續編寫自己的新約書卷。

  最早促使正統基督教教會確立正典的,是公元2世紀的羅馬人馬吉安(Marcion)。馬吉安是一個主教的兒子,從小就接觸基督教。他對猶太教及物質世界極為反感,其觀點與當時的諾斯替派(Gnostics) 的教義很接近。諾斯替派的二元論認為,物質世界是惡的和有缺陷的,而精神世界才是善的和完美的;馬吉安則宣傳,舊約中創造物質世界的神是劣等的惡神,而新約中的神才是至上的仁愛之神4。在公元 140年左右,馬吉安編輯了一套自己的新約正典,其中只包括了使徒保羅的10本書信以及一本刪改過的<路加福音>(他刪除了<路加福音>中所有記述耶穌與猶太人及舊約有關的內容)。公元144年,羅馬教會指責馬吉安散布異端並把他開除。馬吉安於是成立了自已的教派,這個教派在此後的幾個世紀中迅速發展壯大,曾對正統教會構成極大的威脅。

  一般認為,到公元200年左右,《七十士譯本》、保羅的10本書信及目前人們使用的4本福音書在正統教會中已獲得了相當的認同。

  公元303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下令迫害基督徒並摧毀他們的經書,然而,他非旦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加強了基督教各教派之間的聯繫與團結。接著繼位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 antinetheGreat),對《聖經》正典的確立乃至基督教後來的興盛都起了關鍵作用。公元312年,為了爭奪羅馬帝國的統治權,君士坦丁率領的軍隊(其中有不少基督徒),在羅馬郊外的米爾維安(Milvian )橋徹底擊敗了數倍於自己的馬克森提(Maxentius)軍團。君士坦丁認為這是基督教的神幫助的結果,為了感恩,他於公元313年頒布了《米蘭敕令》,使基督教成為合法的、自由的宗教。雖然他到臨死時才受洗,但沒有人懷疑他的基督徒傾向。君士坦丁於公元325年召集所有的主教參加尼西亞(Nicene)大會--第一次大公會議。會議通過了《尼西亞信經》,確立了「三位一體」教義,並為教會今後審議新的教義及確立正典制定了指導原則。之後,教會對是否應把<啟示錄>等書卷列入新約正典曾發生許多爭議。

  關於基督教正典最初是如何確立的,學術界一直沒有達成共識,一種較流行的看法是:公元367年,一生充滿坎坷和爭執的亞他那修(Athanasius)神父在其復活節發表的公開信中,推舉了46本舊約書卷(與《七十士譯本》中的書卷基本一致)以及27本新約書卷(與目前新約書卷的數量和編排順序基本一致)作為正典。這些書卷又分別在公元382年的羅馬會議、公元393年的希普(Hippo)會議以及公元397年的迦太基(Carthage)會議上獲得確認。不過,其中許多書卷都是經過了激烈的爭辯,最終在聖傑羅姆(Jerome)及聖奧古斯丁(Augustine)等權威人士的影響下才被接受的。

  聖傑羅姆奉教皇之命,在公元380年至公元400年期間將新舊約翻譯成了拉丁文,世稱《武加大》(Vulgate)。其中的舊約書卷,聖傑羅姆是在猶太拉比們的幫助下,主要參照希伯來文書卷進行翻譯的。他將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中許多與希伯來文書卷嚴重不符的地方修正過來,並把被猶太教排斥在正典之外的那7本書卷稱為「次經」。為此,他的譯本在最初曾受到很多基督徒的敵視5。在聖傑羅姆的《武加大》譯本問世之前,嚴重「失真」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已被外邦猶太人及早期基督徒廣泛使用長達600多年!事實上,文藝復興時的人文主義者後來又發現《武加大》中同樣存在許多翻譯錯誤, 而且教會的許多說教和做法都是建立在這些錯誤之上6。因此,有人聲稱《聖經》從不改版或隻字不改,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兩部分,基督教也隨之劃分為以講希臘語為主的東方教區和以講拉丁語為主的西方教區。公元1054年,基督教的東西兩教區正式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東正教與天主教使用一樣的新約正典(只不過前者用的是希臘文本,而後者用的是拉丁文本),但東正教重新採用《七十士譯本》作為舊約正典。

  公元1517年,在德國興起了宗教改革運動,並從天主教中分離出新教。新教延用天主教的新約正典,但改用猶太教確立的39本書卷作為舊約正典,再次把7本「次經」從舊約正典中排除,並且把被天主教稱為「續經」的一些舊約書卷稱為「偽經」。新教認為「次經」和「偽經」有許多明顯的錯誤,如怪誕離奇、准許自殺及為死人祈禱,等等。對此,有不少基督徒甚感困惑:既然這些「次經」和「偽經」有如此明顯的謬誤,怎麼可能誤導基督徒長達一千幾百年之久呢?按理耶穌應該是確立舊約正典最具權威的歷史人物,為什麼他也不給以糾正呢?

  因此,基督教三大宗派最終所採納的舊約正典書卷,在數量及內容方面都不盡相同。天主教認為東正教和新教是為了爭正統而開歷史倒車--抬出古典來對抗教會及教皇的權威。其實,在所謂的正典與非正典之間並沒有任何明顯的區分,有許多書卷完全是被人為地排斥在正典之外。這就是為什麼在新約中有很多內容聲稱是為了應驗「經」上所說,但在各教派的舊約正典中卻都找不到這些經文(後面我們將舉例說明)。

(五)人為的沉默期

  有新教傳教士至今認為,猶太拉比們是在神靈的啟示下將那39本舊約書卷確立為正典的。問題是,同樣是這些猶太拉比同時又否定了所有的新約書卷。

  由於新教採納猶太教正典為舊約正典,於是在新舊約之間出現了一個長達400多年的間隔期,新教將其稱為神的「沉默期」。天主教和東正教當然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在他們的正典書卷中,有很多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實際上,猶太人在此時期正承受著希臘文明的巨大衝擊,他們的傳統道德觀念及對神的看法正經歷著歷史性的變革,一個以希臘文明武裝起來的嶄新宗教--基督教正在猶太人中醞釀誕生。比如,希臘偉大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就生活在這一時期,他們的思想對基督教的形成及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都發揮過重大影響。

  猶太教認為,神在以斯帖年代啟示完舊約之後就永久沉默了;基督教則認為,神是在啟示完新約之後才永久沉默的;而伊斯蘭教又認為,真主是在向最後一位先知穆罕默德啟示了《古蘭經》之後才永久沉默的。這些不同的說法似乎都是由於各宗教人為確立正典而造成的,繼而又作出各種人為的解釋。



--------------------------------------------------------------------------------

參考文獻:
1. Aikman, David. Jesus in Beijing: How Christianity is Transforming China and Changing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Washington, DC: Regnery Publishing Inc, 2003. 285.

2. 「Preface to the New American Bible: The Pentateuch」New American Bible. December 09, 2002.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 April 8, 2006. http://www.usccb.org/nab/bible/prefaceold.htm.

3. Riches, John. The Bibl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7.

4. Gonzalez, Justo L.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The Early Church to the Dawn of the Reformation. Vol.1.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1984. 61.

5. Russell, Bertrand.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45. 340-341.

6. McGrath, Alister E. 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2nd Ed. Oxford: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7. 52-53.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4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6:47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章  《聖經》概述

--------------------------------------------------------------------------------

二、《聖經》的流傳
  其實從一開始,舊約就很難說是為了啟示普天大眾而產生的,它只不過是猶太人為自己民族所編寫的歷史、神話及律法--其中所描述的神只是以色列祖先的神(出3:15),其中的繁文縟節也被一次次地強調是為以色列世世代代制定的「定例」。不知道現代猶太人中還有多少人仍然按那些「定例」生活,而對於一個外邦人來說,要通讀一遍那些基本與自已不相關的「定例」,都需要非常好的耐心。歷史上,使徒保羅、馬吉安及許多神父都對它們有不同程度的抵制。

  起初,舊約書卷只在猶太人的會堂才有,平時保存在木櫃里,做禮弄時由祭司給大家宣讀、講解所選擇的內容,而普通的猶太人則極少有機會直接閱讀舊約書卷。基督徒在初期都是口頭傳授福音,後來為了方便,才把傳教內容整理、編輯成新約,僅供教會使用,數量非常之少。

  印刷術於15世紀才在西方開始應用。在此之前,個人擁有一套《聖經》就如同現在個人擁有一架波音專機一樣艱難,因而只有極少數人能直接讀《聖經》。這就是為什麼天主教和東正教都沒有讀經的傳統。事實上,倡導「惟經」原則的新教正是借著印刷術的東風才發展起來的。16世紀初宗教改革運動時,馬丁·路德把《聖經》譯成德文,並鼓勵一般信眾讀《聖經》,此後《聖經》就在普通百姓中流傳開來。`

  早期的新舊約都是寫在極不易保存的紙草或羊皮紙上,因而它們的原稿早就遺失不復了。帝王們尚可為自己保留三四千年前的原始碑文,如1901年出土的《漢莫拉比法典》,而新約創作還不到二千年, 原件卻未能保存下來,其最早的手抄本是公元4世紀的<西乃抄本>(CodexSinaiticus),與原稿相隔了三百多年。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的、最早的舊約手抄本,是公元900年左右的<馬所禮經卷>(Masoretic),竟遠離原稿達1300至1800年之久,其可靠性自然值得懷疑。這似乎也間接地反映出中世紀的基督教教會不怎麼重視舊約。

  在1947-1956年發現的<死海古卷>中,包括了許多舊約經卷的殘片,其中一些經卷被專家用碳十四(C14)等技術鑒定為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手抄本。其中<以賽亞書>第53章的抄本保存最完整,有希伯來學者將其與<馬所禮經卷>中的同一章節做過比較,發現兩個版本的大部分內容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許多差異。比如,在比較前三節內容時發現:<馬所禮經卷>版共有24個字,而<死海古卷>版只有23個字,而在這23個字中兩個版本之間又有多達19個字母不同。這些字母的不同,並不只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斷句、連詞或拼寫錯誤,而且還有時代和指稱錯誤,已造成語意的差異7。約翰·瑞切斯(John Riches)教授在《聖經簡介》一書中指出,<死海古卷>中使用的希伯來文尚處於沒有標點符號、只有子音(沒有母音)的發展階段,因此人們在抄寫時很容易出錯,組字時容易產生不同的字8。

--------------------------------------------------------------------------------

參考文獻:
7. Benner, Jeff A.「Isaiah Scroll and the Masoretic Text」 Ancient Hebrew Research Center. Nov 8, 2006 http://www.ancient-hebrew.org/31_masorite.html .

8. Riches, John. The Bibl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6.
--------------------------------------------------------------------------------

[ 本帖最後由 confuse 於 2007-10-6 08:56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68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盤古教紅衣主教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680
5
人間的盒子 發表於 2007-10-5 06:5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6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6:51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章  《聖經》概述

--------------------------------------------------------------------------------

三、《聖經》的啟示
  天主教為了維護教會的權威,比較推崇聖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的啟示說,強調人的理性在認識上帝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而新教為了抵制天主教的權威,則更偏重聖奧古斯丁的啟示說,強調上帝的意志及啟示本身的重要性。但無論是聖托馬斯的啟示說還是聖奧古斯丁的啟示說,都過於主觀抽象,於是又有些神學家提出新的啟示說,從基督徒內心對基督救贖的感恩情懷的真實性出發,來說明啟示可以獲得客觀驗證,就像很多信徒強調的,在信基督后他們獲得了內心的平靜和快樂。問題是,其他宗教的信眾也聲稱有類似的體驗,人們又如何知道誰的聲稱是真切的呢?如果說佛教要讓人信服,須拿出「轉世輪迴」等證據,那麼基督教要真正慰籍大眾,是否也同樣需要拿出耶穌「死而復活」等證據呢?否則的話,即便各種啟示說對「聖子」與「聖父」、「聖靈」的關係以及耶穌的神人二重性等闡述得精妙絕倫,是否也如同闡述「齊天大聖」與如來佛、觀音菩薩的關係以及孫悟空的人猴二重性一樣--毫無實際意義?

  著名《聖經》學者傑拉德·哈瑟(Gerhard F. Hasel)教授曾經說:「如果神是在通過《聖經》的作者們來啟示他自己,那麼這種啟示就應該有某種統一性,因為啟示出來的正是那隱藏在後的同一位存在者。」9可現實是,《聖經》本身存在著大量矛盾或不一致的內容,加之各種不同的主觀解讀,結果導致了基督教各派之間對許多教義的不盡紛爭。比如在新教內部,因為對「聖餐」、「洗禮」、 「三位一體」、「因信稱義」、「天堂」及「地獄」等重要教義存在著尖銳的分歧,結果就分裂出無數的小教派。根據《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中的記載,全球各種不同的基督教小教派多達33 820個10。另外,人們在不同文化及不同歷史背景下,也會從《聖經》發展出完全不同的理論和說教。比如,北美的黑人發展出黑人神學,他們「研究」出耶穌原來是黑人猶太人;拉丁美洲人為了反抗強權的壓迫,發展出解放神學;中國的洪秀全為了推翻清朝天子,就自封為上帝的次子,即耶穌的弟弟,等等。

  新教於1910年發起普世教會合一運動,雖然經各教派的努力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由於各派在正典、教義、聖傳及組織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大量的分歧和矛盾,舊的問題尚未解決,新的分歧又不斷產生,因此要真正達到聯合統一仍然是遙遙無期。


--------------------------------------------------------------------------------

參考文獻:
9. Hasel, Gerhard F. Old Testament theology: basic issues in the current debate.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72. 93.

10. Barrett, David B. et al., eds. World Christian Encyclopedia: A comparative survey of churches and religions - AD 30 to 220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7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6:58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章  《聖經》概述
--------------------------------------------------------------------------------

四、《聖經》中文版的來歷及準確性
  傳說基督教最早於東漢時就傳入了中國,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卻始於公元7世紀的唐朝。據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基督教聶斯脫利派於貞觀九年(公元635年)由波斯經著名的「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時稱景教,正逢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盛世」。景教曾受到唐太宗及後面幾代皇帝的特別青睞,後來卻由於佛教的強勢競爭,以及因中國在與西域伊斯蘭的戰爭中失利而受到牽連,此後逐漸在中國走向衰微。聶斯脫利教徒在宋元兩朝仍有一定的傳教活動,最後在明朝初年的排外浪潮衝擊下銷聲匿跡。

  1582年左右(明末時期),中國迎來了利瑪竇(Matteo Ricci)等最早一批天主教傳教士。當時利瑪竇等對中國的禮儀、文化及法律都非常尊重,在傳教時都穿著儒服。他們遵循著天主教的傳統,並不急於把《聖經》翻譯、介紹給中國,而是利用教義手冊進行傳教。利瑪竇等倒是花了大量精力把西方的許多科學著作翻譯成中文,同時又把中華文化介紹給西方,可謂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驅。

  1715年左右,由於基督教教義與中國的「祭祖尊孔」傳統發生衝突,當時的教皇禁止中國的信徒作任何變通。之後,教皇的幾位特使在與康熙皇帝的交涉中態度強硬。康熙也不妥協,於是採取了許多限制基督教傳播的措施。不久繼位的雍正皇帝又於1724年下達全面禁教令,其結果,到1800年左右基督徒又幾乎要從中國絕跡。

  1760年左右開始的工業革命使英國迅速崛起為新的世界霸主,世界的宗教版圖也隨之重新劃分。

  1807年,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受英國倫敦會授權前往中國,成為第一位進入中國的新教傳教士。《聖經》在新教中的至尊地位又從馬禮遜的傳教經歷中充分反映出來:他一進入中國,就在一些華人的幫助下,一邊學中文一邊翻譯《聖經》,於1813年完成新約譯本,又於1819年完成舊約譯本,成為第一個將完整的《聖經》翻譯成中文的人。可是,馬禮遜從進入中國到1834年去世的27年間總共只發展了10個基督徒。

  1837年,德國漢學家卡爾·郭實臘(Karl Gutzlaff)與馬禮遜的兒子馬儒漢等人合作,將馬禮遜的舊約譯本進行修改,成為郭實臘譯本。1840年,郭實臘又出版了其新約譯本《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此譯本曾被初期的太平天國所採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郭實臘於1833年在廣州創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期刊,是最早在中國發行的傳媒讀物,為中國人了解西方世界打開了一扇窗戶。另一方面,郭實臘又長期擔任英國販賣鴉片的大公司及英國政府的中文翻譯,利用販運鴉片的船隻運送和散發基督教宣傳品,同時又以傳教之名在中國各沿海口岸搜集軍事情報,為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積極做準備。鴉片戰爭期間,他充當英軍司令官的翻譯,戰後又全程參與起草《南京條約》。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從此拉開了百年屈辱的序幕。中國的大門才被炮火轟開,大量傳教士便隨之湧入。初期,他們的傳教活動主要局限於通商口岸,後來逐步發展到全國各地,甚至窮鄉僻壤。

  1843年,駐香港殖民地的英、美各傳教機構成立了一個委員會,決定修訂已有的中文《聖經》。他們把各地傳教士分成組,分別整理出初稿,最後交委員會審閱。委員會後來對「唯一神」的譯名應稱「上帝」還是 「神」而發生分歧:英國聖經公會主張採用「上帝」,美國聖經公會則主張採用「神」。這個分歧至今仍然存在。

  鴉片戰爭使中國淪落為半殖民地社會,戰爭的巨額賠償、列強的經濟侵略和官吏的橫徵暴斂,導致民不撩生。1851年,由洪秀全領導的拜上帝會,在金田發動起義,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1853年,太平天國在郭實臘等譯本的基礎上進行大量修改,出版了天國版《聖經》--《新(舊)遺詔聖書》(封面上畫有雙龍,見圖1)。雖然太平天國運動信奉的是洋教,但它一直反對列強對中國主權的侵犯,因而在後來遭到清朝統治者與列強的聯合剿殺。


圖1.太平天國版《聖經》

  之後,衰敗的清政府同列強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其中包括讓傳教士在中國獲得各種特權,如「領事裁判權」、「置產權」,甚至「辦案權」!教會與各地民眾經常因文化風俗差異等發生衝突,有些教民在特權保護下肆無忌憚地欺壓百姓,結果釀成無數的教案,終於在1900年引發了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有許多外國傳教士及華人信徒死於衝突之中。隨後,八國聯軍藉此對中國進行了野蠻侵略和瘋狂擄奪。戰敗求和的清政府,在列強的淫威下給予侵略者巨額賠款(即臭名昭著的「庚子賠款」),並且下令大舉捕殺各地的義和團拳民。雖然西方(主要是美國)在後來多以教會的名義為中國做了不少好事,如開辦學校、醫院及慈善機構等,但很少人知道它們大部分經費卻來自於中國的賠款。

  1890年,新教傳教士在上海召開會議,決定翻譯《聖經》白話文譯本。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於1919年出版了和合本《新舊約全書》。這是外國傳教士為中國人翻譯的最後一本《聖經》,它逐步取代了其他版本的中文《聖經》併流行至今,是目前華人新教教徒最喜愛使用的版本。

  1970年,香港天主教的思高《聖經》學會,編譯出版了思高版中文《聖經》,成為今天華人天主教教徒的首選。我不確知華人東正教教徒今天主要使用什麼版本,似乎是一種從俄語版翻譯過來的版本。

  以上就是《聖經》在中國形成和流傳的簡單歷史。一切都是順乎中國榮辱興衰的歷史大環境而發生的,沒有任何所謂超自然的干預,否則的話,很難解釋為什麼《聖經》要在問世幾千年後才被翻譯和介紹到這個世上人口最多的國度。

  如果一個太平天國的基督徒聲稱《新(舊)遺詔聖書》是神啟示的完美作品,我相信現在沒有多少信徒會認同,那麼其它版本的《聖經》又如何呢?下面我以在華人信徒中流傳最廣的和合本為例,簡單介紹其中存在的一些翻譯問題。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本書以下都是引用和合本。

  參加和合本翻譯的,主要是六位英美傳教士。他們的母語不是中文,加上他們使用的是白話文,而在當時,現代白話文本身仍處於發展的不成熟期,這些自然會增加他們翻譯的困難,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在讀和合本《聖經》時,經常會感到那語言有些怪怪的。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六位英美傳教士是根據希伯來語舊約和希臘語新約來翻譯的,他們很有可能是根據早期英文版來翻譯,並參考一些當時已有的中文版本。後面我會舉例說明,當英文版出錯時,中文版也出現同樣的錯誤,這便是間接的證據。

  也就是說,和合本《聖經》其實是第二手翻譯的結果。學過外語的人都有體會,有時候要把一句話準確地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是件非常困難的事:無論是直譯,還是意譯,都有可能失去原文的一部份概念或含義。那麼,「對翻譯的再翻譯」自然就會與原文有更大的差異。另外,因每個人的文學造詣及神學立場不同,也很容易產生不準確的譯文。事實上,和合本《聖經》開篇第一句及第六句的翻譯就很不準確(我將在下一章中給予說明),整個版本的可靠性及準確性由此可見一斑。

  綜上所述,從《聖經》正典的形成、它的啟示及流傳方式等諸方面來看,它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並沒有任何神秘之處, 也遠非完美無缺。

  經常聽信徒朋友說,神的無限大能及他對人類的仁慈和關愛,充分顯示在他創世造人及一次次對人類的拯救計劃中,然而,這究竟只是《聖經》中的美好神話呢?或確是實實在在的歷史呢?
--------------------------------------------------------------------------------


[ 本帖最後由 confuse 於 2007-10-5 07:16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8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7:23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章  創世造人

--------------------------------------------------------------------------------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都有各自古老的創世神話。中國有家喻戶曉的盤古開天地神話,盤古氏用大斧把太初的混沌劈開,輕的氣往上浮成為天,重的氣往下沉成為地;埃及有孟菲斯(Memphis)神話,主神卜塔(Ptah)通過他的「心」和「言」創造了世界;印度的金胎神布茹阿瑪(Brahma)從太初的「無」中創造了世界;古巴比倫的《埃努瑪-埃利什史詩》(Enuma Elish)中,馬爾杜克神(Marduk)戰勝女神提亞美(Tiamet)之後創世造人。這些神話的共同之處是:神都從「無」創造出「有」,或從無序創造出有序,或從無機創造出生命,反映出早期人類對生命和秩序有著共同的認識和崇拜。
  《聖經》專家們發現,舊約中的六天創世故事與古巴比倫的創世神話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甚至連創世的具體過程都非常一致:從渾沌和黑暗中開始,然後創造了光,再造堅固的天穹,而後是大地,接著造太陽、月亮及星星,最後造男人和女人,在完成創造后神都歇息。這樣的相似很難用巧合來解釋。希伯來文明來源於美索布達米亞文明,受古巴比倫文明的影響很深,這早已是共識。《埃努瑪-埃利什史詩》創作於公元前1120年左右,<創世紀>則創作於所羅門年代(公元前950年左右),而不是傳統上認為的摩西年代,另外,古巴比倫創世神話的語言及內容更原始和幼稚,所以絕大部分專家認為,要麼是舊約創世神話參考了《埃努瑪-埃利什史詩》,要麼二者都出自於同一個更古老的蘇美爾(Sumerian)神話。

一、六天創世
  《聖經》創世造人的故事其實有兩個完全不同的版本:從開篇至創世紀2:3是第一個版本,講的是「六天」創世,作者用猶太人對神的通稱(Elohim)來稱神,神先造植物,再造動物,最後同時造了男人和女人;從創世紀2:4開始為第二個版本,是一個不分晝夜創世的故事,作者稱神為耶和華,耶和華先造男人,接著造植物,再造動物,最後造女人。第一個創世故事的原創作者很可能來自於居住在海邊的民族,他們面對一望無際的大海,仰望昊日普照或星光燦爛的神秘天空,心中充滿了無限的遐思和敬畏,堅信那控制一切的神明(們)就居住在高高的天庭之中;而第二個創世故事的原創作者則可能是來自內陸的部落民族(因為他們完全沒有提到大海),他們的視野及想象遠不如第一個創世故事的作者那樣寬廣,認為神就居住在離自已不遠的樂園(伊甸園)里,人類祖先因犯了「原罪」而被神從那裡趕了出來。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這兩個創世故事中的一些重要內容。

(一)古猶太人的天體觀

  起初神創造天地(創1:1)。
  In the beginning, when God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NAB)。

  每當人們翻開《聖經》,往往會被這第一句開宗明義的宏大氣勢所征服,以為神創造的「天地」是指整個宇宙天地。而其實,這是由不準確翻譯而造成的錯覺。在希伯來原文中,這裡的「天」 用的是複數,許多新版《聖經》都將其翻譯成「諸天堂」(比如上面《新美國聖經》NAB)。那麼這第一句的準確翻譯應該是:起初,神創造諸天堂和大地。就是說,神在起初是先給自己建造了家園--諸天堂,然後再為人類和其他生命準備了家園--大地。值得注意的是,在基督教教義中至關重要的「地獄」,在創世的整個過程中卻沒有被提及,甚至在整箇舊約中都沒有給予明確的描述。

  古猶太人認為神起初造大地(地球),這直接反映了他們的「地球中心」觀。可是科學事實告訴我們:太陽系的結構是地球和其他行星繞著恆星太陽運行,地球只不過像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宇宙已有大約120億年的歷史,太陽的年齡為50億年左右,而地球才45億年左右。

  《聖經》中的大量記載(如創7:11;約37:18;結1:22等等)表明,古猶太人認為天體是一種拱形物,上面托著大量的水,日月星星等就像燈泡一樣被安置在這種固體的拱形物上用於照明(見圖2)。天體上有窗有門,當打開天窗時,上面的水掉下來就是下雨。


圖2.古猶太人認識的天體模型1

  和合本翻譯者為了掩蓋這種錯誤的天體觀,就用「空氣」來代替這種拱形狀天體,於是把開卷第六句翻譯成:

  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創1:6)。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a firmament in the midst of the waters, and let it divide the waters from the waters. (KJV)

  無論是直譯還是意譯,把「firmament」翻譯成「空氣」都是錯誤的,其準確翻譯是「天庭」或「天拱」。它的希伯來原文是「raqiya」,「用金屬打製成的拱頂」的意思。

  在創世的第四天,神造了兩個大光體用於分管晝夜,並造了眾星擺列在天拱上普照大地(創1:14-19)。兩個大光體是指太陽和月亮,而眾多的星星卻被當作小的光體。由此可見,像許多其它古代民族一樣,古猶太人不知道那「眾星」代表著宇宙中數不清的星系,有的星星甚至比太陽還大、還亮上萬倍,否則他們就不會對它們那樣輕描淡寫,而起碼會說神花了一個月才造完「眾星」;他們也不知道月亮只是地球的衛星,自身並不發光(只是反射太陽的光),否則他們也不會稱其為「大光」;他們同樣不知道所有星體都在按各自的軌道高速運行,而不是靜態地擺列在天拱上(或緩慢地運動於天拱上)用於照明;他們更不知道還有無數遙遠的星體,僅憑人類肉眼根本無法觀察到其存在。

(二)晝夜與安息日

  眾所周知,地球是自轉的球體,自轉一周為一日。隨著地球自轉,在地球上某一點的生命體相對太陽的位置就在逐漸變化,同時它所接受的太陽光的多少也在變化,從而經歷到晝夜的循環更替。因此,晝和夜是太陽系中類似地球上的有限生命體才會體驗到的現象。在舊約第一個創世故事中,神在創造人及其他生命之前就已分晝夜,並按晝夜一步步進行創造,由此可知,古猶太人心目中的神並不是現代人所信仰的無處不在的上帝,而更像一個按晝夜來作息的超級大力士。

  神在創世第四日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定節令,日子,年歲。」(創1:14)。

  很顯然,這裡的「日」與我們現在「日」的概念是相同的,即24小時的一晝夜,而不是什麼象徵說法,如「主的一日代表一千年」等等。

  之前都已分出晝夜三日了,作者這才意識到要用太陽和月亮來分晝夜。換句話說,在神造太陽之前,那頭三日的晝夜現象就不可能發生,因此稱神歇工的日子(安息日) 為第七日也就不準確。

  按照舊約記載,從亞當到挪亞,再到亞伯拉罕,一直到摩西之前,從來沒有人守安息日,而一到摩西時代,在安息日作工就必須處死(出31:15)。從那時一直到現在,猶太人大部分時間都嚴肅地過安息日。說他們嚴肅,是因為他們嚴格按舊約的要求,在每周的第七日(星期六)過安息日,而不像基督徒在每周的第一日(星期日)去教堂過「主日」。

  在基督教早期的羅馬帝國,大多數國民拜太陽神,許多小宗教的教徒也是在太陽日(即星期日,Sunday)拜神。很多像保羅所在的基督教教派為了吸收異教徒,就主張信徒可以不受猶太人在守節日及飲食等方面的傳統約束(羅14)。公元4世紀末,在老底嘉(Laodicea)宗教會議上,教會下令將所有宗教儀式改在星期日舉行,從法律上規定星期日為「主日」和休息日2。這即照顧了外邦異教徒在星期日拜神的傳統,又強調了耶穌在星期日復活的意義,但卻沒有顧及這是否損害了舊約「安息日」 的神聖性。

(三)生命的由來

  舊約第二個創世故事中的神很像希臘的普羅米修士神和中國的女媧神,他們像一個塑泥匠一樣用泥土來造人造物;而第一個創世故事中的神卻更高超,不是直接動手進行創造,而是像埃及的卜塔神那樣--通過意願和言語來創造,然而其許多描述卻與科學和事實不符,例如:

  在創世的第三日,大地第一次出現了生命--從地上發生出植物(創1:12)。這是對生命最初誕生的一種原始想象。但科學事實是,水既是生命的必要條件又是生命的搖籃--最早的原生物是在海洋里誕生的,在經過長時間的進化後生命才發展到陸地。

  在創世的第五日,從水中滋生出各種動物,如魚類和鳥類(中文和合本在此處不準確,請參看英文KJV版創1:20)。那麼鳥類究竟是由水中的什麼滋生而來呢?這在歷史上也許引起過不少人的好奇與思考,不知達爾文是否也曾受到過它的啟發,因而才會對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鳥類發生興趣,並由此悟出進化論?不過大量考古發現已證實,鳥類並不是直接滋生於水中,而是由陸上的恐龍類演變而來的。

  在創世的第六日,神將青草賜給各類動物作為食物(創1:30)。也就是說,在起初,飛鳥不吃昆蟲,老虎豺狼不吃小兔及綿羊,鯊魚不吃小魚和蝦米。既然這樣,那麼如何解釋它們後來捕食其他動物的習性以及它們的尖牙利爪呢?難道它們都是由後來的進化所形成的?

(四)對人性的思考

  人類自從會思想以來,一定對自已超越其它動物的高貴品性感到好奇與自豪,並對此進行苦苦的冥思,有些智者或祭司很自然地將人類的優越品性與神聯繫起來。他們認為,人是神按照自己的樣式造的,或是從神那裡偷來了智慧,或乾脆就是神氏的後代,等等。舊約中的兩個創世故事就分別屬於前兩種情況。

  第一個故事中,在造了牲畜、昆蟲及野獸等各類動物之後,諸神(神這時突然有了同類)按照自已的形象同時造了男人和女人,目的是讓人類來管理其他動物(創1:24-26)。然而,成千上萬像恐龍一樣的物種早在人類誕生之前就已滅絕了,而且牲畜就是家畜,所以在沒有人類之前,是不會有牲畜的。

  第二個故事的作者不像第一個故事的作者那樣對人類充滿了自信和驕傲, 他(們)沒有強調人有像神一樣高貴的形象與靈性,而是對人類祖先的原始窘態進行了活生生的描寫,以及對善與惡展開了朦朧朧的猜想。這裡的神是先造了男人亞當,為了不讓他太孤獨,才又造了各類動物。在亞當從動物中沒有找到合適的「配偶」之後,神就在他睡著時取其一肋骨 ,為他「克隆」了女人夏娃。此故事隱藏著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那就是,人類的繁衍首先必須通過亂倫的方式來實現。於是在後來,亞當與夏娃的唯一兒子該隱就突然有了一個身世不明的妻子(創4:17)。很多人不認同進化論的理由之一是,把人類說成是由猴子演變而來的有損於人的尊嚴,可是按照舊約上述描寫,人類的祖先在起初與動物並沒有多少分別。

  後來,「愚笨」的人類祖先受「聰明」的動物(蛇)誘惑,偷吃了神的「禁果」而變得聰明了,並能分辨善惡與羞恥了,從此不再與動物為伍。然而,這居然觸犯了神--犯下了「原罪」 。難道神原本是希望人類永遠像其它動物一樣赤身露體而不知羞恥(創2:25)?甚至永遠比動物還要「愚昧無知」?

--------------------------------------------------------------------------------

參考文獻:
1. Robinson, George Livingston. Leaders of Israel. New York, NY: Association Press, 1913.13.

2.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Edited by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Vol.13. Washington, D.C.: Thomson/Gale, 2003. 609-610.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9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7:34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章  創世造人

--------------------------------------------------------------------------------

二、蒼白的辯解
  通過對舊約創世故事的分析,我們了解了古猶太人許多原始樸素的世界觀。對此,有學者解釋說,《聖經》是啟示真理,是宗教關懷, 所以不能用科學常識和事實來檢驗。但問題是,同樣有人說《道德經》、《金剛經》及《古蘭經》等也是啟示真理和宗教關懷,那麼對於一些不同的觀點,人們又是憑藉什麼來判斷其正確性呢?是否人們只能相信《聖經》呢?

  還有不少基督教學者承認《聖經》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但同時又試圖從各方面為這些問題找借口,下面就簡單介紹他們有關創世記載的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創世故事中許多事件的先後次序與科學事實不相符,是由於它們不是按照真正的時間次序來排列的,而是按照主題內容的順序來編寫的。但這種說法卻毫無根據。首先,舊約各書卷從<創世紀>到<列王紀>基本上是按時間先後順序編排的,沒有理由唯獨在創世描述中反而不按時序編寫;其次,創世故事的經文本身也是非常清楚地在表達先後順序,用「起初」開頭,然後從「第一日」到「第七日」,毫不含糊;再其次,從無到有,從渾沌到秩序,從黑暗到光明,從地球到日月,從無機到生命,從植物到動物再到人,先勞作再安歇,這些都是古代人認識中的先後次序。

  第二種觀點認為,六天創世故事不是真實事件,只具象徵意義。然而,如果像「六天創世」這麼系統而又詳細的描述都被看成是個象徵,那麼《聖經》中的所有事件幾乎都可被當作象徵,如此它們還有多少神聖性呢?其實,歷史上教會一直都把「六天創世」當成事實,比如曾把它作為「地心說」正確的根據來反對「 日心說」。

  第三種觀點認為,神是以當時人的認識水平來啟示人類的。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麼任何年代的任何一個人寫的任何一本書,不論它有多麼荒謬,都可以說成是來自神的啟示。不要說全知萬能的神,就算一個擁有一些現代科學知識的常人,在描述「創世」經過時,都可以做到既讓古人明白,又不與事實相衝突,也不會自相矛盾。比如,我們知道,許多植物及它們的種子是有劇毒的(如常用來裝飾聖誕的英國冬青,它那亮麗的小紅果子,只要吃20粒就會致人於死地),然而創世紀1:29中卻說,神把所有結種子的植物賜給人作食物。和合本翻譯者為了掩蓋問題,竟把「植物」譯成「菜蔬」。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10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7:4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章  創世造人

--------------------------------------------------------------------------------

三、年青的宇宙 長壽的人類
  當有人問宇宙和人類的年齡是多少時,很多信徒不知道如何回答,因為《聖經》中沒有直接的答案。有些版本的《聖經》後面都附有舊約年代表,但卻沒有標明神創世造人的年代。以加拿大恩福協會出版的《普及版聖經》為例,它後面的舊約年代表標明的最早年代是公元前2166年,即亞伯蘭(Abram)的生年。如果我們再綜合利用下面<創世紀>幾章節中的內容,就可推算出神創世造人的準確年代:

  亞當活到一百三十歲,生了一個兒子,形象樣式和自己相似,就給他起名叫塞特(創5:3)
  塞特活到一百零五歲,生了以挪士(創5:6)
  以挪士活到九十歲,生了該南(創5:9)
  該南活到七十歲,生了瑪勒列(創5:12)
  瑪勒列活到六十五歲,生了雅列(創5:15)
  雅列活到一百六十二歲,生了以諾(創5:18)
  以諾活到六十五歲,生了瑪土撒拉(創5:21)
  瑪土撒拉活到一百八十七歲,生了拉麥(創5:25)
  拉麥活到一百八十二歲,生了一個兒子,給他起名叫挪亞(創5:28-29)
  當洪水泛濫在地上的時候,挪亞整六百歲(創7:6)
  閃的後代記在下面。洪水以後二年,閃一百歲生了亞法撒(創11:10)
  亞法撒活到三十五歲,生了沙拉(創11:12)
  沙拉活到三十歲,生了希伯(創11:14)
  希伯活到三十四歲,生了法勒(創11:16)
  法勒活到三十歲,生了拉吳(創11:18)
  拉吳活到三十二歲,生了西鹿(創11:20)
  西鹿活到三十歲,生了拿鶴(創11:22)
  拿鶴活到二十九歲,生了他拉(創11:24)
  他拉活到七十歲,生了亞伯蘭,拿鶴,哈蘭(創11:26)

  從亞當被造到他拉生亞伯蘭,其間一共18代1 948年,再根據亞伯蘭生於公元前2166年,可推算出神是在公元前4114年造的亞當。也就是說,按照《聖經》的嚴格記載,宇宙和人類只有6 000多年的歷史。整個宇宙和人類的歷史是如此之短,而人的壽命卻可以如此之長:最長壽的瑪土撒拉活了969歲,挪亞活了950歲,近500歲時還可生育。

  歷史上,教會曾根據17世紀愛爾蘭主教詹姆斯·阿瑟(James Ussher)的推算,認為神於公元前4004年創世造人3。但天主教主流派及新教的自由開明派現在認為,不能按《聖經》去推算神實際創世和造人的年代,而基本上認同現代科學對古老宇宙史及人類進化史的發現。他們認為《聖經》中與事實不符的內容都是象徵手法。然而,這種觀點很牽強,比如,如果只是象徵,那麼完全可以說瑪土撒拉和挪亞活了將近一千歲,而不需要記載969歲及950歲這麼準確的年數。

  目前科學界對古人類在幾百萬年前起源於非洲已達成共識。我們姑且不考慮進化論、分子生物學及考古學的複雜理論,而只關注一些毫無爭議的事實:科學家們已在世界各地發現了無數件一萬年至幾百萬年之間的人類化石和人類的製造物。這些古物的年代是用C14同位素法、不平衡鈾系法、鉀氬法、樹輪法及熱釋光法等許多年齡測定法來測定的,其中有很多是同時採用幾種技術來確定的。

  有些學者對科學技術卻抱著很不客觀的態度,當他們想證明<死海書卷>年代的可靠性時就承認C14技術的可靠性,而當科學家用C14測出了幾萬年以前的人類化石的年代時他們又竭力反對。下面我將簡單介紹C14年代測定法。

  C14測定法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威拉德·利比(Willard F. Libby)教授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在二戰結束時發明的,他本人因此獲得了1960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此技術主要用於5萬年以下古文物年代的測定。經過世界各地科學技術人員長時間的使用和校正(如參照樹木年輪及試驗室之間相互參比),從樣品的處理到樣品的分析均已發展得相當規範和成熟。傳統的C14年代測量儀對樣品的需要量較大,但現代AMS加速器質譜儀只需原來樣品量的千分之一,使測量精度大大提高,誤差能達到不超過0.3%±18年4。C14年代測定法已在全世界許多重大考古發現中大顯身手,可以說經受了長時間的實踐檢驗。比如,以色列的科學家從11個山洞中發現的<死海書卷>中取樣,委託美國亞利桑那大學AMS實驗室作C14年代測定。美國科學家在完全不知各樣品的具體來源的情況下進行分析,結果他們所得到的從公元前250年至公元66年的大量年代數據都與以色列古文書專家早先得出的結論非常吻合5。

  在西方社會,越來越多的基督徒開始對《聖經》的記載採取一種自由開放及實事求是的態度,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在華人世界,卻反而有越來越多的信徒不敢跨越《聖經》雷池半步。

  根據舊約記載,在亞當和夏娃被造大約1 658年之後(人類才傳9代人),「原罪」似乎就已讓人類墮落到無可救藥的地步,於是神後悔了,並立下了一個宏大的「拯救」計劃,這就是下一章將要介紹的創世大洪水的故事。此故事還關係到華人祖先的來歷。

--------------------------------------------------------------------------------

參考文獻:
3. Russell, Bertrand. Religion and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52.

4. 西北大學科技考古教研室,《科技考古學概論》第四章 考古斷代中的測年技術, 第二節 碳同位素測年法 . April 9, 2006. http://jpkc.nwu.edu.cn/kjkg/jiaoan/jiaoan4_2.htm .

5. Stiles, Lori.「New Radiocarbon Age Dates for Dead Sea Scrolls Agree With Paleographic Dates」 University of Arizona. Nov. 01, 2006. http://www.physics.arizona.edu/physics/public/dead-sea.html .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11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7:48 | 只看該作者
第三章  挪亞方舟
--------------------------------------------------------------------------------

  由於人類各古老文明大都發源於大江、大湖區域,其中很多都遭遇過大洪災,因此很多早期文明都有關於大洪水的神話或傳說,如中國的「女媧補天」神話等。又由於交通落後並受地理限制,古人多以為整個世界只是他們生活的地區那麼大,因此每當家園被一望無際的大洪水淹沒時,他們很容易把那看成是老天爺在發怒而降罪於普天下。而現在有些學者卻以世界各地互不相關的大洪水傳說為依據,來證明歷史上曾發生過全球性大洪水,並聲稱那就是《聖經》創世紀中描述的世界大洪水。
  19世紀中葉,考古學家奧斯登·萊亞德(Austen H. Layard)帶領的考古小組,在挖掘古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城(Nineveh)的皇宮圖書館遺址時,發現了十二塊大泥板,其內容被專家解讀出來,就是《吉爾伽美什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後來考古學家又在不同地點陸續發現了許多不同時期載有《吉爾伽美什史詩》的泥板,從而使其內容可以得到更加可靠的詮釋1。讓世人驚奇的是,史詩中講述的迦勒底大洪水神話竟與《聖經》創世紀中記述的大洪水故事有近20個類似之處:
    

人類繁殖太多,荒淫無度,所以讓(眾)神憤怒
於是(眾)神決定用世界大洪水來滅絕所有男人、女人、嬰兒及所有陸上動物和鳥類
(眾)神挑選了義人挪亞或烏特納匹什梯姆(Ut-Napishtim)
(眾)神命令義人建多層結構的方舟
方舟要塗上松香
方舟要分成許多小房間
方舟只有一扇門
方舟至少要有一扇窗
為了保留生命,方舟要裝載義人、其他一些人、及各類陸上動物
大雨造成的大洪水將陸地淹沒
大洪水將眾山淹沒
洪水退去,方舟泊在中東的一座山上
義人每隔一段時間放一隻鳥出去探問周圍陸地有沒有退水,前面的鳥都飛回來了,最後一隻沒回來,證明它找到了已退水之地
義人和家人登陸后殺牲祭(眾)神
(眾)神很喜歡聞祭燔的香氣
義人被(眾)神賜福
(眾)神為剛發生的大滅絕感到後悔
  最早的蘇美爾版《吉爾伽美什史詩》創作於公元前2000年或更早,被認為是人類有記載的最古老的故事之一2。《吉詩》中的大洪水傳說,可能反映的是公元前2800年左右發生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大洪水,或公元前5500年左右的黑海大洪水事件。大部分《聖經》學者認為,<創世紀>中的大洪水故事是猶太人在被亞述人或被巴比倫人奴役時期從亞述人或巴比倫人那裡傳授得來並經過改編后形成的。天主教主流派也認為,<創世紀>中的大洪水故事是借用了《吉爾伽美什史詩》大洪水神話的主要內容3。


一、兩個不同版本的故事
  很多人在閱讀舊約創世大洪水故事時,總是越讀越糊塗,覺得前後對接不上。理查德·弗萊得曼(Richard E. Friedman)教授在《誰寫的聖經》一書中告訴我們,就像《聖經》中許多其它故事一樣,此故事又是由兩個不同版本的故事拼湊而成的。創6:5-8;7:1-5,7,10,12,16b,17-20,22-23;8:6,8-12,13b,20-22屬於一個版本,出自於我們前面介紹過的耶和華派;故事其餘部分則屬於另一個版本,出自於神派4。在兩個版本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重複和不一致,例如:

1.洪水是何時在地上泛濫的?

  第一版本中,挪亞一家人進入方舟七天後,洪水才泛濫在地上(創7:10);而第二版本卻說在挪亞六百歲生日那天,即他全家人進入方舟的當天洪水就已泛濫在地上(創7:6,11,13)。

2.神命令挪亞選多少動物上方舟?

  第一版本中,神吩咐挪亞:「凡潔凈的畜類,你要帶七公七母。不潔凈的畜類,你要帶一公一母。」(創7:2);而第二版本中,神命令他:「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樣兩個,一公一母,你要帶進方舟,好在你那裡保全生命。」(創6:19)

3.洪水共持續了多長時間?

  第一版本中,洪水泛濫在地上40天(創7:4,12,17);而第二版本中,洪水共持續了150天(創7:11;7:24-8:4)。

4.地面是什麼時候乾的?

  第一版本中,地面的水是在正月初一乾的(創8:13);而在第二版本中,地面直到2月27日才幹(創8:14)。

--------------------------------------------------------------------------------

參考文獻:
1. Heidel, Alexander. The Gilgamesh Epic and Old Testament Parallels. 2nd E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9. 1.

2. 同1,15頁。

3. 「Genesis: Chapter6, Footnotes 5」 New American Bible. December 09, 2002.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 April 8, 2006. http://www.usccb.org/nab/bible/genesis/genesis6.htm.

4. Friedman, Richard E. Who Wrote the Bible? New York: Summit Books, 1987. 54-59.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12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7:58 | 只看該作者
第三章  挪亞方舟

--------------------------------------------------------------------------------

二、創世大洪水是否是史實
  根據《聖經》創世大洪水神話故事的來源、粗糙的編寫形式以及互相矛盾的內容,我們就足可懷疑其歷史真實性了。《新天主教百科全書》在介紹<創世紀>大洪水時說:沒有任何科學的、地理的或歷史的證據顯示,有一場單一的大洪災曾把古代美索不達美亞地區的文明徹底摧毀,更不用說摧毀整個人類5。然而,很多保守的基督教學者卻仍在宣傳整部《聖經》都是史實,認為神話可以是歷史的一部分,或歷史中曾經充滿著神跡。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認為燒香拜佛是迷信,而耶和華喜歡聞燔祭的馨香又是史實;他們相信古代的蛇會說話,也相信耶和華曾經使紅海分開讓以色列人通過,卻又無法解釋為什麼現代的蛇不再說話了,以及為什麼耶和華再也不拯救天災人禍中的受害者了。

(一)現代挪亞方舟的故事

  2000年2月17日傍晚,羅亞民正在書房玩電腦遊戲《封神榜》。突然,哪吒忽地從屏幕中跳出來,變成了一個閃閃發光的天使站在他的書桌上。羅亞民當時嚇得趴在地上一動不敢動。然後聽見那天使說:「義人羅亞民不用怕,我是神派來的,神有重要的旨意要傳達於你。」羅亞民慌忙地點了點頭。那天使接著又說:「人類道德沉淪、物慾橫流,神決意放棄地球上這些無可救藥的敗類。神看你是義人,所以你已被赦免。從現在開始,你要準備造好一個萬噸級的宇宙飛船。在2077年的今天,帶著你全家人,再選700童男童女以及7對各類動物,還有各種植物的種子,另外準備7台載有人類一切知識的超級電腦,一齊帶進飛船。到時,神會讓整個地球上的生命葬於核戰爭的火海之中。你要帶領飛船在火星的『新居山』上降落,在那裡重啟人類新紀元。請記住 ,那裡離天堂非常非常近。」說完這話,那天使又忽地回到電腦中還原成哪吒。過了許久,羅亞民才回過神來,就好像是做了個夢,但他發誓那絕不是幻覺。

   一般來說,人們一定不會因羅亞民信誓旦旦就相信他講的故事。首先,人類自從啟蒙以來,至今沒有任何人證明見到過天使。其次,目前連許多發達國家都還沒有實力把人送上太空,只憑羅亞民個人的力量又怎麼可能?更何況是要造萬噸級的飛船!最後,絕大部分人都不會相信神要用核武器來消滅人類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然而,在舊約創世大洪水故事中類似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有存在。

(二)挪亞一家如何能製造和操控萬噸方舟

   人類歷史上公認的最大木製船是中國明代的鄭和寶船,也就是著名的鄭和下西洋龐大船隊的旗艦船。寶船長約125米,寬約50米(44丈長,18丈寬,高度不詳), 採用了包括鍬釘、鐵鋦、鏟釘、螞蟥釘等綜合榫接工藝技術6。當時中國的造船水平遠遠高過西方,在鄭和下西洋87年後,哥倫布用於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船與鄭和寶船相比,就像剛破殼的小雞與大母雞之比。《聖經》中記載的挪亞方舟,長約150米,寬25米,高15米,其平面大小竟達鄭和寶船的60%。在四千多年前造這麼大的船,比現代人造航母還難上百倍,只靠挪亞一家的力量又如何能達成?

   即使挪亞造出了方舟,他一家八口能駕駛和驅動它嗎?根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元朝時架駛一條大船需要二三百名水手,僅一個十幾米長的櫓就要三名水手來划動。由此可知,挪亞一家人根本不可能推動和控制一個載滿動物、排水量近萬噸的大船。

   按《聖經》上所說,他們進入方舟后,就沒有人分管掌舵和划船之事,而完全任由方舟在大洪水中漂游達150天,最後停靠在亞拉臘山(創8:3-4)。方舟在水勢浩大的洪水中盲目遊盪近半年,竟仍然停留在原出發地附近,即中東地區。

(三)挪亞一家如何能安置無數的動物

  據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古生物學家大衛·勞普(David M. Raup)在《物種滅絕--壞基因還是壞運氣》一書中介紹:地球上曾經存在50-500億種物種,而目前地球上只剩下約4 000萬種物種,就是說,只有大約千分之一的物種仍幸運地生存著7。又據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昆蟲學家戴維·格雷摩迪 (David Grimaldi),與古生物學家、昆蟲學家邁克爾·安格爾(Michael S. Engel)博士在《昆蟲的進化》一書中介紹,目前地球上至少存在著500萬種昆蟲8。我們根據這些數據保守估計,地球上曾經至少有10億種動物。全世界的生物學家,用了幾個世紀才命名了大約150萬種動物,那麼四千多年前的挪亞如何能知道世上所有種類的動物?然而,從<創世紀>中神吩咐挪亞選各類動物中的一公一母上船的記載便可以判斷,古猶太人連無性動物和社群動物的知識都沒有。再說,挪亞他們又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把所有種類的動物從世界各地收集、搬運到中東?據<創世紀>記載,他們是在發洪水的當天把所有的動物裝上船的,這就是說,他們就算不吃不睡,每個人也必須在0.04秒之內就安置好一種動物。然而,即使讓他們空手從十多米高的方舟向地面走個來回,也至少需要幾分鐘的時間。

  另外,僅憑挪亞方舟的大小,也無法為10億種動物提供基本的生存空間。眾所周知,許多動物對環境及食物的要求非常高,如中國的大熊貓只吃竹類植物;企鵝及北極熊只生活在極寒地區;有些土棲性昆蟲,如果環境相對濕度小於100%,就可能因失水而死亡;像螞蟻和蜜蜂等動物需依靠社群組織來維持生存,等等。顯然,挪亞他們無法為這類動物提供這些基本條件。

  還有很多動物只生活在特定的大陸,洪水消退以後,它們怎麼能夠跨洋過海回到原來大陸呢?比如,由於山高水險,早期人類都花了幾十萬年才遷徙到世界各地,而蚯蚓和蝸牛又如何能在幾千年之內就從土耳其的亞拉臘山頂一路爬到全球各地呢?

(四)方舟如何能停靠在亞拉臘山

  為了淹死陸上所有的動物,大水漫過了天下所有的高山(創7:19)。150天後,當大洪水開始消退時,方舟就停靠在亞拉臘山上,由此可以斷定亞拉臘山當時的高度應該接近世界上最高山峰的高度。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是喜馬拉雅山山脈的珠穆朗瑪峰,根據中國科學家2005年的測量,其海拔高度是8 848米,而亞拉臘山現在的高度是大約5 000米。

  科學家分析指出,在大約6千萬年前,由於印度板塊向北漂移與歐亞板塊碰撞,印度板塊後來插入地幔。印度大陸就像一塊楔子一樣插在西藏下面,因其向北移動受西藏阻擋,於是慢慢把西藏擠壓、提升,就形成了喜馬拉雅山山脈9。目前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仍在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擠壓,珠穆朗瑪峰每年仍然增高大約1.27厘米10。

  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在過去的5 000年間,喜馬拉雅山山脈基本上也是以這種極慢的速度在增高。由此可以估算出,在傳說的挪亞大洪水時期,珠峰的高度與現在的高度相差不會超過200米。同時,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在近5 000年內土耳其的亞拉臘山地區發生過激烈的地質大塌陷,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當時的亞拉臘山就像現在一樣,比當時的珠穆朗瑪峰至少低幾千米。那麼在大洪水剛消退時,挪亞方舟所停靠的山峰就不可能是亞拉臘山。

(五)地球上如何增加幾倍的水量

  如果當時大洪水高過了珠穆朗瑪峰,根據計算,大洪水在地球上增加的水量大約是現在地球上海洋總水量的3.3倍。那麼,這麼多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又消失到哪裡去了?

  《聖經》說:「當挪亞六百歲,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創7:11)。然而眾所周知,天上並沒有什麼天窗,雨是從雲層降下來的,而雲層則是由地球表面的水蒸發形成的。「大淵」(the great deep)是指大海,但海底下並沒有巨大的「泉源」。

  科學家利用地震波、地質鑽探、火山採樣、高溫高壓試驗、宇宙塵埃成份的分析,以及地球磁場學、天體引力學等綜合研究的成果,對地球內部的結構和成份已經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地球由三層組成:最上一層叫地殼,主要是由鈣、鈉及鋁化硅礦等組成的岩石結構;中間層叫地幔,主要由鎂、鐵、鋁、硅和氧等元素組成,它的底層是固態,漫漫地往上變成膠狀;最內層叫地核,它的中心主要是壓力極高的固態鐵,其外層約90%是融化的鐵,其餘主要是融化的硫(見圖3)。顯然,在地殼以下根本不存在大量的氫元素,因而不可能有大量的水存在。


圖3.地球內部結構和成份

  如此高的洪水對地上的植物、湖裡和海里的生物會產生什麼影響呢?喜歡養花的朋友一定知道,有的花草非常嬌嫩,因不小心多澆了些水,或因陽光不充足,它們都很容易死掉。在8 848米高的水壓下,被鹽水浸泡半年,加之沒有陽光和空氣,原來在地面上的植物,很少有能夠生存下來的。沒有了這些植物,方舟上保存下來的動物和人就會因找不到食物而不能生存。湖裡、河裡的淡水魚類也會因海水侵入而死亡。目前發現的有魚類生存的最深海洋紀錄是8 370米,因此一旦在地球上增加8 848米高的水位,絕大部分海洋里的動物就會因壓力和光線的原因向上逃離原來的生存空間,其中一定有很多會因為找不到食物而滅絕。海底下的許多植物也會因為巨大的壓力而死亡。然而,所有這些都不是《聖經》中的神想做的(他只想消滅所有陸上動物),更不符合我們目前看到的實際情況。

  (六)為何區別對待現代神話和古代神話

  幾乎沒有人會相信羅亞民的現代神話,但為什麼有很多人對《聖經》中更為荒誕的神話卻堅信不移呢?大家都熟悉「三人成虎」和「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它們生動地向世人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只要把不存在的事反覆向世人傳播,最終很多人都會把它當成事實。這就是所謂的戈培爾定律: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如果世界各國政府及主要媒體,把羅亞民的現代神話不斷地作正面的報導和宣傳,再找一些人出來「作證」,就一定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信以為真。經過媒體的長期宣染,已經有很多人相信美國神秘的51區軍事基地藏有外星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事實上,世界上的幾大宗教都是在古代統治者的大力支持下才發展壯大起來的。許多虔誠的信徒,在自己的小孩心智未開,還缺乏獨立判斷是非能力的時候,就開始向他們灌輸自己的信仰,其結果是,信仰就像有了基因的遺傳功能一樣,一代一代香火不斷。一些強勢文明的宗教,更是依靠其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以各種手段向弱勢文明和群體擴張。歷史上,有些宗教還發展出恐嚇的功能,甚至用法律和社會規範來約束信徒,讓信徒完全不敢懷疑教會所教的任何教義,以至於盲目崇拜。如此看來,一個人不被外界干擾,始終保持獨立客觀的判斷力,是很不容易的。

--------------------------------------------------------------------------------

參考文獻:
5.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Edited by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Vol.5. Washington, D.C.: Thomson/Gale, 2003. 765.

6. Levathes, Louise E. 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4. 78-80.

7. Raup, David M. Extinction: Bad Genes or Bad Luck?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1991. 3.

8. Grimaldi, David and Engel, Michael S. Evolution of the Insec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5.

9. Zurick, David N.「The Himalaya」Magill's survey of science. Earth science series. Vol.2. ed. Frank N. Magill. Pasadena, CA: Salem Press,1990. 1073.

10. 「珠穆朗瑪峰地理概況: 珠峰地質與地貌」中國國家測繪局, April 9, 2006. http://www.sbsm.gov.cn/report1.php?col=455&file=2768.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13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8:08 | 只看該作者
第三章  挪亞方舟

--------------------------------------------------------------------------------

三、大量反證據
  傳統上,教會曾按17世紀愛爾蘭主教詹姆斯·阿瑟的推算,把創世大洪水的發生年代定在公元前2349年。按理世界各地的考古學家應該會發現關於這一重大事件的大量證據,從而科學地確定其準確年代,然而,事實卻令人失望--科學家們發現的卻是無數個相反的證據,證明這樣的全球大洪水從未發生過,例如:

1.地球上至今有大量的淡水魚類及品種繁多的陸上植物生存著。  

2.丹麥格陵蘭的冰核層,每年形成的記錄一直可追蹤到4萬年以前,卻沒有被全球性大洪水打斷的任何跡像11。

3.保守的基督教學者認為,科學家在世界各地發現的地層化石都是在挪亞大洪水中形成的,比如許多像恐龍一樣的物種都是在那次大洪水中滅絕的,但下面的事實證明他們是錯誤的:


只在頂層發現人的化石或人使用過的工具及製品,從來沒有在底層發現它們與恐龍或其他古生物(如三葉蟲)的化石混在一起,大洪水不可能這樣按類分層。
底層絕大部分是微小古生物的化石,如果是在大洪水中形成的,按浮力原理,他們應該沉積在上層才是。
發現大量在大洪水中不可能形成的化石,如腳印,水滴,水波,土壤及海灘等。
美國新澤西有一個3千萬年逐漸形成的4英里厚的堆積層,一層層岩石非常連續有序地排列著。這絕對不是一場大洪水所能形成的 12。
全世界各地的地質年代非常一致,許多國家或大公司都是按照古老的地質年代尋找石油,沒有哪個國家或公司是根據舊約的大洪水故事去尋找石油的,因為 4 000多年前的大洪水所產生的生物遺骸不可能形成石油。
  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居然不斷地有報道說,在土耳其的亞拉臘山發現了挪亞方舟,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下事例:

  1993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根據太陽國際圖片組織(Sun International Pictures)提供的資料,在其娛樂節目中播放了一個題為「 挪亞方舟--不可思議的發現」的紀錄片,宣傳在土耳其的亞拉臘山發現了挪亞方舟。但後來發現,此節目完全是建立在喬治·加莫(George Jammal)偽造的證據之上。喬治·加莫本人也在FFRF會議上披露了自己的欺騙行為13。

  1960年,美國《生活》雜誌派譴一個專家小組,前往土耳其東部的Dogubayazit地區去調查一個船形的岩石結構,有人聲稱那是挪亞方舟。他們因沒有發現任何可靠證據,很快就放棄了。從1985年開始,大衛·發叟德(David Fasold)對此現場重新展開了研究。開始時,他深信此船形地質結構就是挪亞方舟,後來由於疑點太多,就邀請地質學家洛倫斯·柯林斯(Lorence Gene Collins)給予幫助。柯林斯對此地質結構各部分進行了金相及化學分析,證明那純粹是各種岩礦的自然形成物,並根據周圍的地質構造解釋了其形成過程。柯林斯還發現,此岩石結構比《聖經》中描述的方舟要寬50%,形狀也不是方形,旁邊也沒有發現任何木材及食物的化石,地點與《聖經》中描述的也不符,周圍更找不到任何大洪水遺留下的痕迹。他還發現,那些分佈在附近的一些所謂「錨石」的成份與當地的火山岩石的成份非常接近,因此很可能是早先有人就地取材做成的14。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真有人證明找到了挪亞方舟,那一定是本世紀世界上最轟動的考古大發現,也一定會被《自然》這樣的科學權威雜誌所報導,因此大家莫要輕信一些毫無根據的報導。

--------------------------------------------------------------------------------

參考文獻:
11. Johnsen, S.J., et al. "Irregular glacial interstadials recorded in a new Greenland ice core. (Cover Story).」 Nature. 24 Sep. 1992: 311-313.

12. Zimmer, Carl.「Peeling the big blue banana.(sampling the earth's core).」Discover. Jan 1992: 46-48.

13. Lippard, Jim.「Update On The Ark Hoax」Skeptic. 2.n4. 1994: 25.

14. Collins, L. G. and Fasold, D. F.「Bogus『Noah's Ark』from Turkey exposed as a common geologic structure」 Geoscience Education v.44 1966: 439-444.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14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8:12 | 只看該作者
第三章  挪亞方舟

--------------------------------------------------------------------------------

四、挪亞是否是華人的祖先
  按照《聖經》創世大洪水的記載,挪亞理所當然地成了現代人類共同的祖先。有人說華人是挪亞的兒子閃的後代,還有人說是他另一兒子雅弗的後代,但這些都是憑空猜測,因為在《聖經》中華人是不存在的--如同被神徹底遺忘的民族。在舊約中,耶和華總是對他所喜愛的人許願,要讓他們的子孫後代像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沙子一樣繁多。在如今的地球上,中華一族最盛,然而華人的傳承在《聖經》中卻找不到記載;反過來,猶太民族人口稀少,而他們的傳承在《聖經》中卻記述得清清楚楚。

  於是,中外就有一些人想在中國人自己的歷史文獻中找到證據。但迄至今日,他們的嘗試都很不成功,出示的所謂證據大部分是些牽強附會的文字拼湊。例如,把《天問》中「登立為帝」的「登」解釋為亞當,把《老子》中的「夷希微」解釋為耶和華,把女媧當作夏娃或挪亞,等等。顯然這些都毫無說服力,然而終於有一個字讓他們感覺到很有根據和份量,那就是在華人信徒中廣泛流傳的「船」字。他們把它解釋為「舟加八口」,八口就是指挪亞一家八口,以此證明挪亞大洪水的存在,以及我們的祖先是根據挪亞方舟的故事創造了「船」字。

  「舟」是個獨立完整的字,「船」是由它衍生而來。像「鉛」和「沿」一樣,「船」的右部只是個聲部,裡面的「八」是由「兩點水」筆劃演變而來, 而不是「八」的意思。《說文·舟部》曰:「舟者,船也」段注:「古人言舟,漢人言船」。「舟」在殷虛甲骨文中就已出現,而「船」在《老子》及《十三經》中都還不存在。孔子是中國第一位教育家,在當時可稱得上學通古今,而他都不曾使用「船」字。顯然,「舟加八口」又是一個拆(猜)字遊戲而已。

  中國史前大洪水神話主要是說:共工撞翻天柱,頓時天塌地陷,天河傾瀉,導致了天下大洪水。女媧同情人類的苦難,就融煉七彩石來補天。這與《聖經》中草菅人命的大洪水故事有天壤之別,故事中也沒有方舟的影子。女媧與挪亞也是玉瓦之別:一個是女性,另一個是男性;一個是頂天立地,造物造人的神氏,另一個卻是把自己和動物一同關閉起來,束手等待洪水消退的凡夫俗子。

  《聖經》中的創世大洪水年代(按詹姆斯·阿瑟主教的推算,在公元前2349年左右),中國正處於考古學上的龍山文化時期(約公元前2500-2000年,傳說的炎帝、黃帝所處時期)。龍山文化上承仰韶文化(約公元前4800-2500年)和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300-2400年),下啟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2000-1600年,相當於傳說中大禹建立的夏朝),是華夏文明形成的重要時期。承載這段上下幾千年歷史的古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地坐落在黃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被發掘的珍貴文物資料層出不窮,它們清晰地再現了當時各種文化相互影響、整合的複雜關係以及此消彼長的變遷路線,但從中完全找不到整個華夏文明的形成曾被特大洪水摧毀或中斷的跡象。比如,著名考古學家蔡運章教授在《遠古刻畫符號與中國文字的起源》一文中指出:中國古代自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的前期文化 ,約公元前7000-5000年,傳說的伏羲氏所處時期)至漢魏時期器物上常見的單字、刻畫符號和圖形文字,分佈廣泛,一脈相承。這些符號和文字大都獨立刻鑄在器物(或銘文)的特殊位置上用來反映八卦之象,是中華先民"制器尚象"習俗的產物和反映15。


  全球華人從文化意義上都認同自己是龍的傳人,世界其他民族也很尊重我們這一文化傳統,但是,如果有人根據《易經》、《山海經》等古籍中的記載,就聲稱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真乃神龍的後代,而其他民族都是蠻夷的子孫,這必然會貽笑於天下;同理,古猶太人認為自己與神之間有種特殊的契約關係,我們也尊重他們這一文化傳統,然而如果有人堅持以《聖經》的記載為根據,就聲稱猶太人確是神的選民,而其他許多民族在神面前都可忽略不記(計), 這是不是同樣荒唐可笑呢?

--------------------------------------------------------------------------------

參考文獻:
15. 蔡運章:《遠古刻畫符號與中國文字的起源》.《中原文物》, 2001(4).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15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8:14 | 只看該作者
第三章  挪亞方舟

--------------------------------------------------------------------------------

五、「完美」的挪亞「不完美」的神
  按照《聖經》的描述,世間人海茫茫,當時卻只有挪亞一人是完美的義人(創6:8-9 )。但自從人類祖先偷吃禁果,犯下了「原罪」之後,人類就不再是完美的了,神為此也嚴厲懲罰了人類,說明神已經接受了「人類不再是完美的」這個既定事實,那麼挪亞怎麼還可能是完美的呢?神又為什麼還會要求或希望人類表現完美呢?為了「挽救」不完美的人類,神幾乎把人類滅絕,然而,被神挑選出來的「完人」挪亞及其後代最終還是走向了敗壞,那麼神實施洪水大滅絕是不是又顯得毫無意義呢?

  剛生下來的嬰兒或還沒有出世的胎兒,他們除了有挪亞亦有的所謂「原罪」之外,當然比挪亞更純潔無邪。耶穌也曾說:「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可10:15)那麼,為什麼連他們也要遭此厄運呢?現代教會,一方面不區分具體情況地堅決反對一切墮胎,另一方面又為創世大洪水殺害嬰兒及胎兒辯護,這顯然前後失據。

  人類敗壞了,卻殃及無辜的動物,甚至那代表基督的羔羊;當捕食弱小動物時,鯊魚就像豺狼一樣血腥兇殘,而神卻會偏愛並「赦免」所有的海洋動物。

  因此,舊約創世大洪水傳說難免給人這樣的印象:「不完美」的神挑選了「完美」的挪亞,去執行一項「不完美」的計劃。其結果是,被拯救的人類卻背離「完美」越行越遠--在創世大洪水過去兩千多年之後,神又要對人類實施新的拯救,於是讓自己的親生子降臨人世!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16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8:26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章  耶穌真假之謎
--------------------------------------------------------------------------------

  千百年來,象徵耶穌的十字架高高聳立在一座座莊嚴神聖的教堂之上,受到一代代基督徒的頂禮膜拜。以文字、圖畫和音響等各種形式對耶穌的讚美就如同滔滔江水。有人為他哭泣,有人為他歌唱,有人為他事奉終生,還有人甘為他付出生命--其神聖性和真實性不容置疑。有很多人雖然不信耶穌為神,卻相信他是偉大的歷史人物,是基督教的創始人。

  有信徒說,舊約中存在太多的錯誤,顯然已經過時了,它只是猶太人與神之間的約定,但自從基督耶穌誕生后,神與整個人類達成了新的約定,這就是以四福音書為核心的新約。這種觀點雖然不像馬吉安的觀點那麼偏激,但恐怕很多信徒仍然要反對,他們認為新約是舊約的自然延續--新約一開篇就描述了從亞伯拉罕到大衛,再從大衛到耶穌的詳細傳承(太1:1-17),並且新約中的神仍然是舊約中的神。如果舊約不可靠,新約也就失去了被信的前提。例如,通過第二章的分析我們得知,舊約中創世造人的故事應屬人造神話,所謂的「原罪」自然也是出自臆想,然而新約卻認為耶穌降世就是為了給世人贖罪(約1:29);同樣,我們在第三章已論證,歷史上不曾發生過舊約中所描述的全球大洪水,然而新約中的耶穌卻對此信以為真(太24:34-39)。長期以來,專家學者們對新約的客觀可靠性以及耶穌人物的歷史真實性提出了大量諸如此類的質疑。


一、四福音書簡介
  四福音書是耶穌生平傳說的主要來源,被許多基督徒奉為整個《聖經》的靈魂。其實,在教會把目前的四福音書確定為正典之前,在羅馬帝國各地曾流傳著數十種不同的福音書,其中有些福音書的內容一定會讓現在的信徒感到困惑和震驚,比如<馬可秘密福音>中竟記載耶穌有同性戀行為,<腓力福音> 中又顯示耶穌與抹大拉的妓女馬利亞結過婚,這就是全球暢銷書《達·芬奇密碼》所傳達的爭議性觀點之一。

  不少人以為,現在我們看到的四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及<約翰福音>都是以真實作者的名字命名的,其中的馬太和約翰還是十二門徒之一,不過這些說法都缺乏事實根據,下面請看美國天主教主教團對四福音書的一些介紹1。

  <馬可福音>是四福音書中成書最早的書卷,完成於公元70年前不久,其作者不詳(傳說是門徒彼得的翻譯馬可,但證據不充分)。<馬可福音>的早期手抄本,在記敘婦女們發現耶穌的空墓時,於馬可16:8處突然結束,目前人們看到的關於耶穌復活的結尾是後人加上去的(可16:9-20)。

  <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都參考了<馬可福音>及「Q」文本(當時在猶太人中流傳的一份箴言集),它們作者的身份都無法確定。由於它們曾提到耶路撒冷被毀一事(太22:7;路13:34-35;19:43-44;21:20),從而可以判斷它們都完成於公元70年之後。<馬太福音>之所以排在四福音書之首,是因為它曾被認為是創作最早的福音書。

  著名的Easton聖經字典在介紹<馬可福音>時指出:在<馬可福音>總共662節文字中,有多達406節被<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共同引用,另有145節被<馬太福音>單獨引用,又有60節被<路加福音>單獨引用,沒有被它們引用的內容只有51節。因此,人們把<馬可福音>與<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一道合稱為<對觀福音>。

  <約翰福音>與三<對觀福音>的內容和風格迥異,完成於公元90至100年左右。專家分析指出,它不可能是一個人的作品,因為其開頭和結尾與其他部分的寫作風格完全不同,而且各部分之間也存在著大量的不一致,例如它在記敘耶穌被捕之前給門徒們的說教部分就出現了兩個不同的結尾(約14:31及18:1)。

  由此可見,四福音書之間存在轉抄、更改及不一致等現象,它們所記載事件的客觀可靠性也就值得商討。下面就讓我們翻開各福音書,一同對耶穌的誕生、傳教、受難及復活等來進行一些分析和探討。

--------------------------------------------------------------------------------

參考文獻:
1. The New American Bible. December 09, 2002.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 April 8, 2006.http://www.usccb.org/nab/bible/index.htm .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17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8:30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章  耶穌真假之謎

--------------------------------------------------------------------------------

二、耶穌的誕生
(一)聖誕日的來歷

  自從對外開放以來,中國人把西方五花八門的節日也引進了國門,每年的情人節、愚人節、感恩節及聖誕節在商家的大力炒作下一個接著一個熱鬧登場,其中聲勢最大的當然是聖誕節。對大多數人來說,聖誕節也許與其它節日一樣只是給平時平淡的生活增添些情趣,可對許多基督徒來說,它卻是一個神聖的節日, 他們相信12月25日就是耶穌的誕辰日。

  在舊約中,對四千多年前的創世紀大洪水事件的描述,如什麼日子降大雨,什麼日子洪水開始消退,什麼日子地面水乾等都有明確的日期記載,但在新約中,對耶穌的降生日期,卻沒有給予明確的記載。

  路加2:8-16中說,當天晚上有一些牧羊人見證了耶穌的降生,然而猶太人通常只在十月份左右的晚上才會在戶外看守羊群,而不會在天寒地凍的十二月底的夜晚。《新天主教百科全書》告訴我們,早期基督徒並沒有慶祝聖誕的傳統。到2世紀末左右,基督教各派對耶穌的降生日都還沒有統一的說法,比如義子派(Adoptionists)認為耶穌的生日是4月9號或20號,而在埃及亞歷山大里亞的基督徒則把聖誕日定於5月20日或11月18日,等等。3世紀的著名神父歐里根(Origen)甚至反對慶祝聖誕,他說:「只有罪人才慶祝他們王的生日(如希律王和法老的生日),而基督徒只慶祝自己的死日,即升天堂獲得重生的日子。」目前已沒有人確切知道,為什麼人們後來採用12月25日作為耶穌的誕辰日,這其中牽扯到太多的傳說,有的說是來自於異教神(太陽神)的生日,有的說是根據聖燭節或光明節等來確定的。最早記載12月25日慶祝聖誕的是公元336年的羅馬年鑒2。

  根據馬太2:1及路加1:5-31的記載,耶穌是誕生在希律王當政時期。專家們公認希律王死於公元前4年,因而一般教會都把耶穌的降生定在公元前 6-5年。然而,路加2:1-2又這樣記載:當居里扭(Cyrenius)作敘利亞巡撫的時候,約瑟帶馬利亞去伯利恆報名註冊,並在那裡生下耶穌。根據著名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 )在《猶太古史》中的記述,居里扭是在公元6-7年做敘利亞省的巡撫3。很少有專家對約瑟夫關於居里扭的記載有異議,因而各福音書對耶穌降生之年的記載相互之間有出入。《新天主教百科全書》也認為<路加福音>中關於羅馬帝國普天下人報名註冊的記載沒有可靠的依據4。

  眾所周知,現在全世界普遍使用的公元記時系統是按傳說的耶穌降生之年設置的,基督徒稱公元1年為主年(也有人稱公元0年為主年),公元前為主前,公元後為主后。那麼耶穌的降生之年,又為什麼是主前6-5年,而不是主年呢?這主要應該責備一個名叫帝安尼修斯·愛克古司(Dionysius Exiguus)的僧人。公元525 年,愛克古司受教皇委託,為了榮耀耶穌,把以古羅馬的創立為基準的記時系統改為以耶穌的降生為基準的新記時系統,並決定用新記時系統將所有歷史事件重新定期5。可惜他算錯了4-7年,結果就釀成了延續至今的尷尬6。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童女生子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訪談節目的金牌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有一次被人問到:「如果要你從歷史人物中挑選一人來採訪,你會挑選誰?」拉里說:「基督耶穌。」那人又問:「那麼你最想問他什麼問題呢?」拉里回答說:「我想問他是否真的是處女所生。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將為我確定歷史。」7。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從《聖經》中尋找到答案呢?

   <馬太福音>說,耶穌的降生在舊約中早有預言: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借先知所說的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太1:22-23)

  這顯然是指舊約[以賽亞7:10-16]中的預言:

  耶和華又曉諭亞哈斯說,(以賽亞7:10)
  你向耶和華你的神求一個兆頭。或求顯在深處,或求顯在高處。(以賽亞7:11)
  亞哈斯說,我不求,我不試探耶和華。(以賽亞7:12)
  以賽亞說,大衛家阿,你們當聽。你們使人厭煩豈算小事,還要使我的神厭煩嗎?(以賽亞7:13)
  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以賽亞7:14)
  到他曉得棄惡擇善的時候,他必吃奶油與蜂蜜。(以賽亞7:15)
  因為在這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先,你所憎惡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見棄。(以賽亞7:16)

  然而,這是一個針對猶太國王亞哈斯的預言。當時亞蘭國及以色列國正準備攻打猶太國,以賽亞告訴亞哈斯:神將會保護他,到時會先給他一個兆頭--「童女」懷孕生子,並且會給那男孩取名「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從以賽亞7:16的內容又可以判斷,此預言必在亞哈斯的有生之年就應驗,因此它肯定不是關於500年後耶穌降生的預言。

  著名《聖經》專家羅伯特·米勒(Robert J. Miller)教授在《神聖降世--耶穌及神的其他兒子們》一書中指出:在古希伯來語及希臘語中沒有表達「處女」(童女)的專門辭彙,「處女」的意思必須通過上下文來表達8。在希伯來文舊約中,以賽亞7:14中的almah只有「年青女子」的意思 ,《七十士譯本》將almah譯成希臘字parthenos,也是「年青女子」的意思。<馬太福音>的作者是參照《七十士譯本》並使用希臘文進行創作的,所以他在馬太1:22-23中用的是parthenos,但卻有意把它置於可以暗示「處女」的上下文中,因此早期英文版《聖經》的譯者把此處的parthenos譯成virgi n(處女),而且不知是否有意,他(們)竟把以賽亞7:14中的almah也譯成了virgin(處女)。許多現代英文版《聖經》(如Revised Standard Version,Bible in Basic English,New English Bible,等等),已將以賽亞7:14中的virgin(處女)更正為young woman(年青女子)9。中文和合本以賽亞7:14中所使用的「童女」也顯然是指「處女」。這就是我在第一章中提及的:中文和合本譯者不是按希伯來語舊約及希臘語新約,而是按早期英文版《聖經》進行翻譯的,因而當早期英文版出錯時,中文和合本就出現同樣的錯誤。

  米勒教授還列舉了大量事實來說明,<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是受了古希臘英雄傳記的影響,而編造了耶穌神奇降世的故事。古希臘人相信,傑出的英雄人物之所以能成就一般人所達不到的事業,都是因為他們有一定的神性,他們的豐功偉績是從一出世就命中注定的。在偉大運動員、征服者、國王及哲學家的傳記中,他們經常被描述成有人間的母親和神性的父親。例如,傳說希臘的亞里山大大帝,其母親是奧林匹亞斯王后(Olympias),父親則是雷神宙斯(Zeus);而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凱撒(Caesar Augustus),其母親是阿提亞(Atia),父親則是太陽神(Apollo),等等10。

  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述,開始時只有約瑟自己知道馬利亞未婚先孕,但他不想羞辱她,就想暗暗地把她休了,後來是由於聽了天使託夢中的說明才娶她為妻。約瑟既然怕羞辱馬利亞,自然也擔心自已被人恥笑,所以他把一切都安排得完全像一個正常的婚姻。那麼後來他又為什麼會公布「真相」?人們又憑什麼相信馬利亞是處女生子呢?各福音書對此都沒有作任何說明。嚴格說來,如果不經過婦產檢驗作公證,客觀上是沒有辦法讓人們確信馬利亞是處女身懷孕的。

  由此可見,<馬太福音>的作者是根據一個早應兌現的預言,不當使用希臘字parthenos (年青女子),並模仿異教中的英雄傳記而編造了這個「童女生子」 故事。它只用一個無法考證的託夢作為依據,既無人證,又無物證,更無科學根據。歷史上,著名的基督教神父歐里根、教皇西利斯(Siricius)以及聖奧古斯丁等都不信「童女生子」。美國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的撰稿人托馬斯·傑斐遜曾經指出:「總有一天,人們將會把超自然的父(神)讓耶穌從處女子宮神奇誕生的故事,看成宙斯從腦子裡生出雅典娜之類的寓言。」11

(三)是否是拿撒勒人

  <路加福音>中說,約瑟和馬利亞住在拿撒勒,因為臨時回老家伯利恆註冊,所以才在伯利恆生下了耶穌。耶穌出生8天後(滿了潔凈的日子),父母就帶著他去耶路撒冷辦事(行割禮等),之後他們就返回了拿撒勒,並且每年的逾越節耶穌一家人都要上耶路撒冷去守節期(路2:1-41)。

  然而,<馬太福音>卻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與<路加福音>完全不一致的故事,一個類似摩西出生后大難不死的故事:約瑟和馬利亞本來就住在伯利恆,馬利亞從聖靈懷孕生下耶穌。希律王得知此事就心裡不安,於是想立即除掉耶穌,為此他殺死了伯利恆及四周所有兩歲以下的幼童。約瑟夢中受天使指示,帶著馬利亞和耶穌逃到埃及躲過此劫,直到後來天使通知他希律王已死,才帶著耶穌母子返回猶太。又為了躲避希律王兒子的迫害,他們就定居在加利利的拿撒勒城(見圖4),認為這是要應驗先知關於耶穌將成為拿撒勒人的話(太1:18至2:23),可是在所有正典舊約書卷中卻沒有任何一處提及過拿撒勒城。


圖4.傳說耶穌時代的巴勒斯坦

(四)為耶穌正名

  耶穌的希伯來文名字是YEshua或YAHUSHUA,有「耶和華救贖」的意思。由於很難把它翻譯成希臘語,結果耶穌的希臘文譯名Iesous既與原名發音不同又沒有任何意義。最早的英文KJV版翻譯者又把Iesous譯成英文Jesus,與希伯來原名的發音已完全不同,也不表達任何意思。中文「耶穌」的發音近希伯來原名,但已失去了原名的「救贖者」涵意。

  「基督」是耶穌的頭銜,其希伯來原文是Moshiach,「被塗膏油者」的意思,以色列人最初用它來稱呼君王、大祭司及勇士等,比如大衛及所羅門都是「被塗膏油者」。後來「基督」演變成特指那即將到來的、並要把以色列人從外族解放出來的「猶太人的王」。將其翻譯成希臘文是Khristos,再翻譯成英文Christ。很顯然,中文、英文及希臘文的「基督」都沒有保留其原文的發音和意義,這與把它翻譯成任何別的名稱沒有多少分別。

  Moshiach直接翻譯成英文就是Messiah(彌賽亞),所以有很多虔誠的英美國家的基督徒提倡將「基督耶穌」改稱為「彌賽亞耶是華」 (Messiah Yeshua),基督教自然應稱為彌賽亞教,基督徒也應稱為彌賽亞徒。他們認為正確地稱呼他的名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基督徒是奉他的名受洗(徒2:38), 奉他的名稱義(林前6:11),因他的名而可以有求必應(約14:13),因他的名得生命(約20:31),總之,一切要奉他的名(西3:17)。可是在兩千年的基督教發展史中 ,世人卻一直在用那些面目全非的名稱呼他。

(五)身份的困惑

  根據路加2:8-38的記載,天使讓一些伯利恆的牧羊人見證了救世主基督的降生,於是他們四處宣傳此事。在耶路撒冷,又有公義虔誠的西面及德高望重的女先知亞拿見證和宣傳耶穌的基督身份。另外,施洗者約翰一家也知道耶穌是神的兒子。因此,像「拿撒勒的木匠約瑟的兒子耶穌是神的兒子基督」 這樣一個重大的消息,應該很快就會傳遍整個猶太地區(參見圖4)。

  然而,經過30年(宣傳)之後,當耶穌出來傳教時,人們竟完全不知道他是基督。當施洗者約翰剛從曠野里出來傳教時,猶太人卻差祭司去問他是不是基督(約1:19-22);當附在人身上的鬼認出耶穌的身份時,耶穌卻叫他們不要說出去(路4:41);耶穌還一再要求門徒們不要向外透露他是基督(太16:20)。耶穌在家鄉也完全是個無足輕重的人,人們喜歡用「那木匠的兒子」及「雅各,西門的長兄」等稱呼他,因為不信他,厭棄他,竟想將他推到山崖下去(太13:54-58)。連他的親友都不尊重他,竟敢說他癲狂了(可3:21)。

  另外,猶太人信奉唯一神,很難接受和容忍一個凡人是神的兒子,因此那些宣傳此事的人及幼年的耶穌一開始就會遭受迫害,而完全不用等到耶穌30歲時在傳教中說僭妄的話(自稱是神的兒子)。

  (六)宗譜的混亂

  歷史上,許多英雄豪傑都利用高貴的血統來增強感召力,福音書似乎也不例外,在多處說耶穌是大衛王的種子(後代)。然而,各福音書關於耶穌的宗譜的記載卻非常混亂。在馬太1:6-17中,從大衛到耶穌共有28代,耶穌是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的後代,耶穌的爺爺是雅各;而在路加3:23-31中,從大衛到耶穌卻共有43代,耶穌又是大衛另一個兒子拿單的後代,耶穌的爺爺變成了希里。對宗譜這麼嚴肅的問題,居然出現如此多的矛盾,這很可能是由不同的作者根據各自不同的來源進行編造而導致的結果。

  因此完全可以客觀地說,各福音書關於耶穌的出生時間、出生方式、出生背景、名字、身份及宗譜的記載,沒有一件是確實可靠的。

--------------------------------------------------------------------------------

參考文獻:
2.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Edited by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Vol. 3. Washington, D.C.: Thomson/Gale, 2003. 551.

3. Josephus,Flavius. The Works of Josephus. Trans. William Whiston. Peabody, Mas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Inc., 1987. 475.

4. 同2。

5. Morton, Mark and Noble, Gail. The End: Closing Words for A Millennium. Winnipeg: Bain & Cox, Publishers, 1999. 2.

6.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Edited by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Vol.4. Washington, D.C.: Thomson/Gale, 2003. 754.

7. Zacharias, Ravi「Questions I Would Like to Ask God」 RZIM. April 9, 2006. http://www.rzim.org/resources/jttran.php?seqid=48.

8. Miller, Robert J. Born Divine: The Births of Jesus & Other Sons of God. Santa Rosa, CA: Polebridge Press, 2003. 189-191.

9. 同[8], 94-95頁.

10. 同[8], 133-141頁.

11. Graham, L.M. Deceptions and Myths of the Bible. New York, NY: Citadel Press,1991. 304.

12. Cockburn, Andrew. 「The Judas Gospel.」 National Geographic. May 2006: 78-95.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18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8:45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章  耶穌真假之謎

--------------------------------------------------------------------------------

三、耶穌的傳教
  一般信徒都以為耶穌有3年左右的傳教經歷,但從各福音書(特別是<約翰福音>)中很多像「當天」、「次日」及「再過幾天」等描述及耶穌傳教所走過的路徑可以推測,從他受洗到受難的這段時間不會超過幾個月。就是說,耶穌是在死前幾個月才開始招收門徒及傳教,甚至才第一次行神跡(約2:11)。除了<路加福音>簡單地提及耶穌12歲時在耶路撒冷的殿里與教師論辯一事,四福音書的作者似乎對耶穌30年漫長的人生要麼知之甚少,要麼找不到值得記載的重要事件。

  在歷史上,神學家們或過份強調耶穌的神性,或過份強調他的人性,彼此之間因而發生激烈的衝突。與神「三位一體」的聖子投胎人間,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因為只要是凡人,就會有七情六慾,其能力、智力及道德水準就有局限。這也正是各福音書在描述耶穌短短的傳教經歷時處處反映出來的問題。

(一)不能稱呼的父母

  耶穌從來沒有當眾認馬利亞為自己的母親,而是稱她為「婦人」。耶穌這樣做顯然是在公開表明自己神聖的身份,然而這卻與他刻意要隱藏自己身份的記載相矛盾。

  各福音書中,耶穌的父親約瑟後來似乎從人間蒸發了,既不與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在一起,也不跟隨耶穌傳福音。這可能的原因是,如果讓約瑟參與在情節中,作者們不知道讓耶穌怎麼稱呼他。古猶太人像大多數其他民族一樣不直接稱呼自己父母的名字,但讓耶穌稱約瑟父親,簡直就是褻瀆神,所以約瑟的存在就成了宣傳耶穌是神的兒子的最大障礙。

(二)不合情理的受洗

  很多信徒對施洗者約翰為耶穌施洗感到困惑:受洗本是為了讓人悔改(使徒行傳19:4),洗去人身上的罪惡,而耶穌是與神「三位一體」的聖子,當然是神聖無罪的。約翰說應該是他受耶穌的洗才對,耶穌卻堅持說暫讓他盡諸般的禮(馬太3:15)。耶穌在平時很在乎身份,而對待這種原則性的神聖大事卻降格屈尊。

  關於耶穌與施洗者約翰的身份及彼此之間的關係,各福音書中還有許多令人困惑的記述。例如,約翰已知耶穌的真實身份(目睹了聖靈像鴿子一樣降落在他身上),卻在被捕入獄后又差兩門徒去質問耶穌的身份(馬太11:2-3)。反過來,耶穌多次稱施洗者約翰是先知以利亞(馬太11:11-14及17:12-13), 而約翰自己對此卻給予否認(約翰1:19-21)。再如,希律王明知耶穌在約翰死之前就已在傳教,並且還行了許多引起轟動的神跡,然而在約翰死後,希律王卻猜測耶穌是約翰復活了,並懷疑他所行的異能也是從約翰來的(馬可6:14)。

(三)不再神聖的律法

  雖然耶穌在傳教時說過律法的一點一畫都不能廢除,他降世不是來廢掉律法,而是要成全律法(太5:17-18),然而在各福音書中,耶穌卻又經常否定和糾正舊約律法和教條,請看下面一些事例:

  舊約多處強調凡行姦淫的都要被處死(利20:10-12),而耶穌通過對一個行淫的婦人的處置來教導世人要寬容(約8:3-7);舊約說男人只要對女人不喜悅就可以寫封休書打發她離開(申24:1),耶穌則認為除非妻子犯了姦淫罪,否則不許離婚(可10:2-12);舊約規定必須指著耶和華的名起誓(申6:13),耶穌則教導不可指天指地發誓--什麼誓都不可起,重要的是要誠實(太5:34-37);舊約多處勸人以命償命、以牙還牙(出21:23-25;利24:19-20;申19:20-21),而耶穌則特別教導世人不要與惡人作對,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臉,連右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太5:38-39);舊約經常教人要恨自己的敵人(詩3:7;18:37-40;139:19-22),耶穌則教導世人要愛仇敵(太5:44),等等。

  公元2世紀的馬吉安曾極力宣傳新約中的神不是舊約中的神,如此看來他的觀點並不是毫無根據的。

(四)不盡完美的言行

  上面的事例表明,新約已發展出許多比舊約更高的道德標準。然而,各福音書對耶穌傳教的描述卻遠非盡善盡美。請看如下一些事例。

1.教導世人冷酷無情

  有一次,一個門徒想回去埋葬自己的父親,卻被耶穌阻止(太8:21-22),很難想象這會是教導世人「要尊敬父母」的同一人所為。耶穌還多次教導世人要骨肉相爭:

  弟兄要把弟兄,父親要把兒子,送到死地。兒女要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太10:21)
   你們以為我來,是叫地上太平嗎?我告訴你們,不是,乃是叫人分爭。從今以後,一家五個人將要分爭,三個人和兩個人相爭,兩個人和三個人相爭。父親和兒子相爭,兒子和父親相爭。母親和女兒相爭,女兒和母親相爭。婆婆和媳婦相爭,媳婦和婆婆相爭。(路12:51-53)

  讓世人這般六親不認、冷酷無情,很可能是基於世界末日很快就要到來的說教。

2.並不寬容

  在路加10:10-14中,耶穌告訴門徒,如果有不接待他們傳教的,就要詛咒他們在審判日比所多瑪、推羅及西頓人的下場還要慘;在路加11:42-54中,耶穌又一連使用了六個「有禍了」來指責法利賽人及律法師,比如他說律法師的祖先殺害先知們的血債都要歸到他們這代人身上。另外,他許多關於永刑地獄的說教也與他寬容、仁慈的形象不符。

3.虐待動植物

  有一次,耶穌為了滿足污鬼的請求,竟把污鬼趕進約2 000頭豬的身體里,導致它們全部闖下山崖,投入大海而死(可5:12-13),令人觸目驚心!又有一次,耶穌在早晨回城的時候餓了,在路旁正好看見一棵無花果樹,但在樹上沒有找到果子(因為不到季節),於是詛咒那棵樹,使它立刻乾枯而死(太21:18-19)。

4.歧視與偏見

  耶穌曾對門徒們說:「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迴轉過來,就得赦免。」(可4:11-12)他竟會擔心「外人」因獲得真知而得赦免?!

  有個外邦的婦人苦苦懇求耶穌為其女兒解除被鬼附身之苦。耶穌先是不予理睬,說自己奉差遣只為照看以色列人迷失的羊。在那婦人再次哀求后 ,他卻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於是那婦人就卑躬屈膝地自認為是桌下乞食的狗,請高貴的主人施捨一點從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他這才軟下心來為她女兒趕鬼(太15:22-27)。

  當然,各福音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樹立耶穌偉大而高尚的救世主形象--他鼓勵人們要愛人如愛已,要寬容和博愛,甚至讓自己經受極端的苦難和屈辱來承擔世人的罪孽,但福音書中類似上述的種種敗筆則讓我們認識到:耶穌光輝燦爛的美好形象,其實是由一些道德和智力都有缺憾的凡人構思、描繪出來的,從而就難免留下一些污點和陰暗面。

(五)不相一致的記事

  當耶穌受洗時聖靈說了什麼,耶穌是何時帶三門徒上山顯身,是何時向門徒預告他將受難,在最後的晚餐上撒但是何時進入猶大,各福音書對耶穌傳教經歷中大量諸如此類事件的記述彼此之間很不一致。這些不一致並不是著述風格的不同或記述重點的不同,而是簡單事實和邏輯方面的不一致。下面就列舉幾個信徒們較熟悉的事例。

1.誰是十二門徒

  在馬太10:2-4及馬可3:16-19中,耶穌指定的十二門徒包括了達太,但在路加6:14-16中卻沒有達太,而被雅各的兒子猶大所代替。因此,人們至今無法確定十二門徒到底包括誰。很難想象,如果十二門徒的確是真實的歷史人物,那麼他們自己或他們的追隨者在記錄如此重要且如此簡單的事件時竟會犯如止明顯的錯誤。

2.四十天受魔鬼試探

  在三<對觀福音>中,耶穌離開施洗者約翰之後就徑直去曠野呆了40天。在那裡,他戳穿了撒但一個又一個試探。令人困惑的是,耶穌分明知道那是撒但,卻還會跟著他,並一次又一次被他試探。神不是不可能被邪惡試探嗎?(雅1:13)連那些附在人身上的小污鬼都能認出耶穌的身份(路4:41),魔頭撒但當然也知道耶穌的身份,那麼他為什麼還要試探呢?撒但還站在最高的山上讓耶穌看天下所有的王國,似乎撒但和耶穌都不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約翰福音>卻沒有關於此事的記載,或更準確地說,是明確地否認了此事的存在,因為它說在約翰為耶穌施洗並見證了他是神的兒子之後的次日,耶穌就開始招收門徒進行傳教(約1:19-39)。在<馬可福音>及<馬太福音>中, 耶穌在被撒但試探之後從曠野出來,聞知施洗者約翰已下監獄,就去加利利傳教,他在加利利最早遇到的門徒是西門(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得烈;然而在<約翰福音>中,耶穌是在去加利利之前就開始招收門徒,最早遇見的是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和另一門徒,而且此時施洗者約翰並沒有下監獄。可見,彼此在時間、地點及人物各方面都不一致。

3.五餅二魚

  在<馬可福音>及<馬太福音>中,施洗者約翰死後不久,耶穌在加利利海南面的野地為很多人治了病。天晚了,門徒們想打發眾人去附近村裡買吃的,耶穌說不用,就將5個餅2條魚掰開分給大約5 000人吃(可6:34-53;太14:13-34)。然而在<路加福音>及<約翰福音>中,「五餅二魚」神跡卻是發生在加利利海北面伯賽大城的野地或山上(路9:10-17;約6:1-13)。

  實際上,<馬可福音>及<馬太福音>還記載了第二次類似的神跡,耶穌用7個餅和幾條魚餵飽了4 000人, 而且在耶穌行過兩次分餅分魚神跡后不久,門徒們就已經把它們忘了或根本就不曾相信過(太16:5-10)。那麼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又為什麼要相信呢?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19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08:50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章  耶穌真假之謎

--------------------------------------------------------------------------------

四、耶穌受難記
  耶穌的死與復活比他的誕生和言行更讓廣大基督徒產生心靈的震撼,是基督教信仰的基本信條。保羅在歌林多前書15:14中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就像有些信徒強調的,如果基督自己死後都不能復活,那麼信他的人又怎麼會有永生的盼望呢?但令人失望的是,各福音書對耶穌的死及復活的記述,就像對他的誕生及傳教經歷的記述一樣,隨處是可疑的內容,似乎都是為了某個預設的目的而編寫的故事。

(一)為了出賣而出賣

  在三<對觀福音>中,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分餅給門徒們吃,說那是他的身體,再拿葡萄汁給大家喝,說那是他為人類流的血,盛血的杯則是與人類立的「 新約」,然後他指出門徒中有人將要出賣自己。在猶大走後,他心情極其悲傷地獨自做長時間的禱告,一直到門徒們疲倦入睡。接著,猶大領著許多拿刀棒的人前來,並以親嘴為暗號出賣耶穌。

  而在<約翰福音>中,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是為每個門徒洗腳,完全沒有提及他用「血」與人類立「新約」這個極其重要的事件。在猶大走後,他心情平靜地給門徒們作了一次馬拉松式的教訓(約13:31-18:1)。後來,猶大領著一隊兵來,並沒有以親嘴為暗號出賣耶穌,而是耶穌兩次主動問他們找誰,並且主動說明自己的身份。

  在具體描述耶穌如何指明猶大將要出賣自己時,各福音書不僅相互之間不一致,而且無一合乎情理。

  <馬太福音>記載:正吃的時候,耶穌宣布門徒中有一個人將要出賣他。於是門徒們都很憂愁,個個問是不是自己,似乎沒有一個是心境坦然而問心無愧的。當猶大問是不是他時,耶穌明確地回答說「是」,而門徒們聽后竟然沒有任何反應--突然從憂愁、疑惑狀態變得麻木不仁。猶大聽后既不認罪, 也不辯護。耶穌則繼續給大家分餅敬酒,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太26:20-30)。

  <馬可福音>對此的描述卻與<馬太福音>不尋常地一致,比如,馬可14:21與馬太26:24竟然一字不差:「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這裡顯然有抄襲的嫌疑,而且舊約中並沒有此預言。

  <路加福音>描述的又是另一番情形:在分餅敬酒之後,耶穌才說:「看哪,那賣我之人的手,與我一同在桌子上。」於是門徒們互問這是指誰。可是,他們不繼續查問清楚到底是誰將要出賣耶穌,卻沒頭沒腦地爭論起誰可稱為大(路22:14-24)。門徒們竟個個如此貪婪且無情無義。

  <約翰福音>講述的情形更是南轅北轍:在耶穌說完有人要出賣他之後,門徒們也很想知道這人是誰,耶穌就說:「我蘸一點餅給誰,就是誰。」於是就蘸了一點餅遞給猶大。猶大吃了以後,撒但就入了他的心。然後耶穌對猶大說「你所作的快作吧。」耶穌就像在指揮撒但及猶大去迫害自己,而門徒們卻不明白耶穌的話(約13:21-30)。門徒們又個個如此愚鈍。

  新約關於猶大出賣耶穌的記載還有許多可疑之處,比如,耶穌一直是在公開傳教,而且大祭司及文士早就想謀殺他,因此大祭司們完全不需要藉助猶大的出賣就可輕易地找到耶穌。又比如,根據馬太27:3-10記載,猶大後來看到耶穌被定罪就後悔了,把作惡獲得的銀元扔在殿里就出去上吊自殺,祭司長則用那錢買了一塊田;而使徒1:16-18中卻說,是猶大自己用他作惡的工價買了一塊田,之後就身子仆倒,肚腹崩裂,這顯然不是上吊自殺。按理,這樣一個賣主的叛徒, 死後是一定要下地獄的,可是耶穌卻曾經許願:到復興的時候,猶大要與其他門徒一道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太19:28)。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上世紀70年代在埃及偶然發現了公元300年左右的<猶大福音>手稿,經過專家學者長期秘密翻譯、詮釋后,終於在2006年 4月公開面世,並曝出驚人內容:猶大竟然是耶穌最知心、最疼愛的門徒。是耶穌自己要求猶大將他出賣,以便讓他早日擺脫肉體的禁錮--讓聖靈早日升天。猶大非但不是叛徒,而是為了成全主人而犧牲個人名譽的英雄12。

(二)為了被捕而被捕

   在<馬太福音>中,彼得為了抵擋猶大帶來的兵丁而砍下了大祭司僕人的一隻耳朵,耶穌卻命令他收刀入鞘,並這樣責怪他:「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太26:47-56)耶穌似乎做每件事,甚至被捕,都是為了要兌現舊約中的某個承諾,而且還要一邊做一邊解釋,哪怕在這種危急場合下也不例外。

   而在<路加福音>中,耶穌在猶大帶人來之前就吩咐門徒賣衣服買刀,以備即將來臨的戰鬥。彼得後來是在請示了耶穌之後,才砍下那大祭司僕人的耳朵。憑著耶穌的大能,那些兵丁根本不可能制服他和眾門徒,可是耶穌卻說「到了這個地步,由他們吧。」(路22:47-51)於是自願被捕。

   可見,<馬太福音>中的耶穌是為了被捕而必須被捕,而<路加福音>中的耶穌則是為了被捕而只好被捕。

(三)為了釘十字架就無人反對釘十字架

  大祭司及長老一直想殺耶穌,但又不想在節日里殺他,因為擔心民間生亂(太26:5)。他們的確很懼怕百姓,甚至不敢稱施洗者約翰是從人間來的,因為百姓都認為他是先知(太21:26)。由於約翰自己都宣傳他連給耶穌提鞋都不配,加之耶穌行了那麼多的神跡,所以大祭司們要殺害耶穌應當會更加小心,可是他們後來偏偏就選在逾越節殺他,竟也沒有遭遇到任何抵抗。

  當彼拉多想釋放耶穌時,眾人被大祭司及長老鼓動,一致要求釘耶穌十字架,卻聽不到一絲為他求情辯護的聲音。那麼多被他治好的殘疾人或絕症患者、死後被他救活的人、從魔鬼的折磨中被他解脫出來的人、用衣服及樹枝鋪路歡迎他進城的人、他的家人及門徒們,這些人當時都在哪裡呢?

(四)為了稱王而稱王

  大祭司等控告耶穌的罪行之一是自稱為「基督」(猶太人的王)。在各福音書中,當羅馬巡撫彼拉多審問耶穌是不是猶太人的王時,耶穌都沒有正面回答。而在士兵及猶太人責打、戲弄耶穌后,彼拉多竟讓耶穌戴著荊棘冠冕,穿著紫袍來侮辱猶太人,說「看哪,這是你們的王」(約19:5,14),並且在祭司長的堅決反對下,命令手下在耶穌的十字架上寫「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約19:19)。彼拉多連殺耶穌都依從了猶太人,為什麼又要如此嚴重地冒犯他們?他既然擔心猶太人向該撒(凱撒)告發他放了自稱為王的人,為什麼卻不怕他們向該撒告發他擅自封王這個更為嚴重的罪?而且還在那十字架上留下實實在在的憑證?

  在各福音書之間,有時長篇的敘事論事都一字不差,而固定在耶穌十字架上的簡短名號卻「一王各表」:「猶太人的王」(可15:26);「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太27:37);「這是猶太人的王」(路23:38);「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約19:19)。

  這自然讓人感覺又是一幕為了稱王而稱王的虛構場景。

(五)為了不尋常的死而死得不尋常

  一般的犯人被釘十字架后,平均還可以再活兩三天,而且很多犯人是經過長期關押、拷打后才釘上十字架的。耶穌是在被抓的第二天就送上了十字架。在此之前,耶穌主要是被猶太人及羅馬士兵戲弄,雖然也受了一些拷打,但所有福音書都沒有顯示那些是嚴重致命的拷打。由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導演的《耶穌受難記》曾轟動一時,然而影片中渲染的血腥暴力場面卻是與各福音書中的描述完全不相符的。再說,耶穌只要摸一下就可治好大祭司僕人被砍下的耳朵,甚至可以讓死人復活,那麼鞭打又怎能傷他絲毫?然而,他在十字架上卻只呆了短短的6個小時就斷氣了,比同時釘上去的另外兩個犯人死得還要快。

  有人辯稱耶穌是被有毒的醋毒死的,但這是沒有根據的。一來,各福音書都沒有說明那醋有毒;二來,如果猶太人有意要毒死他,就不會還想用打斷他的腿的辦法來使他儘快死去。

  耶穌斷氣前痛苦地大叫:「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可15:34;太27:46),這與「三位一體」的「聖子」所應有的表現不相符,也與耶穌分明知道這是神的拯救計劃不相符,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約翰福音>又讓耶穌在很平靜的狀態下斷氣(約19:28-30)。

  三<對觀福音>中的耶穌死得很慘烈,不僅是由於他痛苦地大喊大叫,而且還因為它伴隨著各種恐怖的異象:長達3個小時的昏天黑地、幔子斷裂、大地震及鬼聖從墳里復活。但這麼多如此震驚的事件,在<約翰福音>中卻完全不存在。根據路加23:44中的記載,那長達3小時的黑暗天象是個普天下的事件,可是,除了三 <對觀福音>之外,全球各地都沒有任何關於它的歷史記載。

  那些駭人的神跡,又似乎只是為了感動讀者,對當事人卻反而毫無震撼力。耳聞目睹了以上各種恐怖的異象,按道理絕大多數人都會像那百夫長一樣,認識到耶穌確實是神的兒子。那些戲弄、拷打他的人,那些喊著要釘他十字架的人,都會嚇得跪地求饒--請求神的寬恕。然而,在遍地黑暗的恐怖籠罩之下,兵丁們竟輕鬆地用葦子蘸醋給耶穌喝,並挖苦他,耶穌一斷氣,他們又用槍去扎他的肋膀!十二門徒在耶穌被捕時個個逃之夭夭,但在見證了這麼多驚心動魄的神跡之後,他們絕大部分人還是躲得無影無蹤。耶穌在當日下午3時就斷氣了,而彼拉多到了晚上竟還不知道他死了(可15:42-44)。

  約翰19:35上說:「看見這事的那人就作見證,他的見證也是真的,並且他知道自己所說的是真的,叫你們也可以信。」可是,就算那人再說一百遍「是真的」,這一切給人的感覺還是像一個編造的悲劇。

  (六)為了復活而復活

  前面提及,<馬可福音>在結尾關於耶穌復活的描述是後人加上去的。為了讓人們相信耶穌的復活是真的,改編者開了一大堆空頭支票:信的人就會有神跡相隨、就會趕鬼、說新方言、手能拿蛇、喝了毒物也不受害、手觸摸病人病就必好。而且也沒忘記恐嚇--不信的必被定罪。

  <馬太福音>則用官兵嚴密把守及巨石封墓來增加耶穌復活的可信度,但這又明顯與其他福音書所述不符。當馬利亞告訴門徒們她看見耶穌復活了,門徒們卻認為她在胡說。就在幾天前,耶穌才把死去的拉撒路救活以及預言自已死後第三天要復活,門徒們這麼快就將這些事拋到九霄雲外了,反倒是祭司長們卻對此念念不忘(太27:62-63)。

  <路加福音>在這方面下的功夫就更大。首先,它將<馬可福音>中兩門徒與復活后的耶穌的短暫相遇(可16:12),改編成他們與復活后的耶穌的長時間接觸(路24:13-35)。但他們在向復活后的耶穌介紹死前的耶穌時,只稱他為先知,而不是稱他為神的兒子或基督;又說他是他們素來所盼望的來救贖以色列人的, 而不是稱他為拯救全人類的。後來,耶穌在向所有門徒顯身時,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魂,就叫門徒們摸他的手腳,並演示吃燒魚,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里復活」(路24:46)。可是,人們在舊約中卻找不到此預言。

  <約翰福音>為了增強可信度,就增加耶穌向門徒們顯身的次數,並拉大每次顯身的時間及空間距離,然而,它清楚記載的三次向門徒顯身的情景,卻沒有一次與三<對觀福音>所提到的顯身記載相同。

  各福音書關於耶穌死後的記載還有許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如屍體有沒有按猶太人的傳統在裹屍時就塗上沒藥和沉香?第三天是誰最早,又是什麼時候來到耶穌的墓地?他們在墓內墓外遇見什麼人?幾個人?說了什麼話?他們有沒有轉告他人?門徒中又是誰去了耶穌的墓?門徒們有沒有按耶穌生前的吩咐及天使的指示去加利利拜見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去查實。

  所有福音書對耶穌復活后的顯身記載卻有一個共同特點:耶穌都是在秘密場合下或在某種不清晰的狀態下向他親近的人們顯現。比如,有兩門徒與復活后的耶穌的長時間的接觸,都是在眼晴被迷糊了且不認識他的情形下進行的(路24:13-35);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向門徒顯現時,門徒們卻不知道那是耶穌 (約21:4)。耶穌為什麼不像原來傳教時那樣實實在在地顯現在所有人面前呢?如果他顯身給彼拉多、祭司長及文士們看,那不是更具震撼力嗎?這就像現在的一些傳教士,總是聲稱神在私下向他們顯現或下達指示,而從不聲稱神曾通過電視講話等來向全人類明示他的旨意。

--------------------------------------------------------------------------------

參考文獻:
12. Cockburn, Andrew. 「The Judas Gospel.」 National Geographic. May 2006: 78-95.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20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0-5 08:59 | 只看該作者


原來他們說因為聖經的那些事件,所以有神
現在說因為有神,所以才有聖經的那些事件.

先用那些事件證明有神,再用神來解釋那些事件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2: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