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7月31日報道 7月23日,人民網做了一組「北京奧運安保十大秘密武器盤點」的圖片報道。各大網站紛紛轉載,引起極大關注,這十大秘密武器究竟有何神通呢?
人臉識別術:拍1/5就瞬間識別
攝像頭在今天這個多媒體時代,人們並不陌生,但作為奧運安保手段的視頻監控並不只是有密布的攝像頭。
自2001年申奧成功起,清華大學等機構就開始研發利用人的眼睛、眉毛和鼻樑間的骨骼特徵,識別身份的「人臉識別技術」。藉助大量積累的人臉資料庫以及有關國家提供的恐怖分子、足球流氓等危險人群的資料,哪怕只拍到1/5側面,也能瞬間識別出「可疑人物」。這套系統不僅用於辨別出入奧運敏感區域的人員是否經過登記授權,還被安裝到北京500個大型商場,實現了更加廣泛地防範。車底視頻檢測系統也是我國的創新技術,它專為車底拍快照用,大大提升了檢查車底的效率。
攜帶型探測器:能穿透非金屬材質
機場常見的金屬探測器因無法識別塑膠炸藥等非金屬危險品,而成為傳統安檢技術的弱點。與之搭配使用的X光機能通過圖像判斷危險品,但因為減少輻射和提高靈敏度的矛盾難以解決,只用於行李檢查。2006年8月,英國警方破獲恐怖組織密謀用液體炸彈炸毀飛往美國的10架飛機后,X光或無線電人體掃描安檢儀在英國希思羅機場、美國鳳凰城機場等處率先使用。
北京奧運安保人員手持的半圓盤設備,是美國的「斯巴凱」物質探測器。它利用介於微波與遠紅外波之間的太赫茲光波,能穿透布料、木材、塑料、陶瓷甚至肌膚等許多非金屬材質。在幾十米外,「斯巴凱」就能識別出爆炸物、毒品,以及象牙、香煙、酒類、文物、黃金等多種物質,並鎖定大致位置。
從今年7月20日起在首都機場候機樓入口增加的檢查,則採用非接觸式的放射性探測儀和生化探測儀,同時對行李採用試紙取樣,進行炸藥(也包括毒品)含量痕迹檢查。前兩種設備屬首次採用,后一種技術其實在2005年就已出現在深圳機場,它的原理是:恐怖分子製作炸彈時,皮膚、衣物和毛髮上總會沾染爆炸物的氣體分子,它通過一團吹過乘客的氣流完成取樣,再對吸回的氣體進行檢測。
流體探測儀:能「抓」液體炸藥
X光和「斯巴凱」都只能檢測釋放出來的微量顆粒,對密封在瓶子里的危險品就力不從心,這正是手持流體探測儀的用武之地。這種設備稱為FirstDefender,只有一本精裝書大小,重約1.6公斤,售價兩萬美元,在美國也是去年5月才開始在機場啟用。它通過對激光的散射進行光譜分析,不管瓶子的材料是玻璃、塑料還是金屬,都能探測到裡面是否有炸藥、有毒工業品、化學戰劑和毒品等2500種液體和固體物質,包括所有已知的液體爆炸物。
強弩、反恐突擊車紅外視頻探測器
這3種裝備都用於「雪豹」反恐突擊隊。強弩在我國特警手中出現並非首次,主要用於解救人質等任務中,遠距離隱蔽消滅恐怖分子。
去年年底才引進的伸縮式紅外視頻探測器則解決了對建築物內隱蔽觀察的需要,目前還依賴於有線信號傳輸指令。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會與微型機器人,包括能夠攀牆或飛行的微型機器人結合,實現大範圍隱蔽偵察和監視。
單兵反恐突擊車可靈活穿行於人群密集地帶,該車早已被國外警方用於巡邏,但將其用於特警機動還是我國的首創。
排爆機器人
排爆機器人搜爆犬和排爆服
如果你看慣了《變形金剛》,也許會覺得這種排爆機器人有些「原始」。但作為一種警用裝備,它才剛剛成熟。受近年機器人在地面作戰領域作用迅速擴展的趨勢推動,不久也會有更加能幹的警用機器人。
能抵禦500克炸藥在一米範圍內爆炸的排爆服,以及能有效防護重點部位、可較長時間穿著的搜爆服,還有從全國挑選的搜爆犬都是常用反恐裝備。
倒是PBA型智能信號發生器(也叫車載頻率干擾儀)屬於新面孔,它能屏蔽遙控炸彈的電磁波。受伊拉克大量靠手機遙控起爆的自製爆炸裝置的困擾,此類干擾儀已成美軍制式裝備。在我國警方的排爆程序中,它也已成為例行手段。
另外,排爆警察還裝備有時鐘類探測器,專門檢查定時爆炸物中處於工作狀態的定時雷管和其他電子雷管。
除了上面談到的多種新亮相的秘密武器外,奧運安保武器還有警用直升機。在北京奧運會期間,警用直升機將在賽場附近空域巡航,承擔輸送機動警力等任務。
此外,部署在「鳥巢」附近的「紅旗-7」地空導彈也是奧運安保防空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十大秘密武器的公開亮相,都在向潛在襲擊者傳達一個明確的威懾信號——中國絕不容許恐怖分子橫行。
強弩在我國特警手中也是重要武器
「紅旗-7」防空導彈將保護以「鳥巢」為中心的禁飛區空中安全
搜爆犬
攜帶型X光檢查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