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海外隨筆] 中國城 唐人街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27 18: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歐梵: 美國的「中國城」——唐人街

記得十幾年前家住新竹的時候,往往每月必會到台北去「朝聖」一次。星期天一早搭車去,看一兩場外國電影,吃一兩頓小館子,在書店逛逛或買幾本書,然後晚上再乘車回來,這一個禮拜的生活,無形中就充實了不少。到了美國以後,住在距紐約不遠的一個小鎮上,紐約的「唐人街」卻成了我每月朝聖的新「麥加」。每一個月中,我總要抽空去一兩次,總在周六或周日,也是一早搭車去,看一兩場中國電影,吃一兩頓中國館子,到中國書店裡逛逛或買幾本書,也會覺得生活充實了不少。

唐人街在我生活的邊緣,然而也往往會成為我心靈中的重鎮。去國已久的中國人,常常會不約而同地到唐人街買東西、吃館子,外國人每逢禮拜天上教堂,中國人則上唐人街。唐人街是老華僑的溫床、新華僑的聚會所,也是美國人眼裡的小中國。也許我們應該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譯過來,乾脆稱它為「中國城」(Chinatown),可能更恰當一點。

美國最著名的「中國城」有兩個,一在舊金山,一在紐約,每一個「城」里都不只一條街。以前我很喜歡舊金山的中國城,因為它比較乾淨、漂亮,最近我卻愛上了紐約的中國城,因為它更有「中國」味,往往使我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親切感。

從紐約地下車道的出口走出來,首先呈現在眼中的中國城是一片零亂:鮮紅色的電話亭,五花八門的店鋪招牌,歪歪斜斜的中國字,街道旁邊的小販,擁擠的行人,還有那一家門面已舊的黃色電影院──外國「美女」的裸體照片,配上不倫不類的中文譯名。一個初到紐約的遊客,一定會覺得這是一種「半下流社會」。我初到紐約的時候,朋友帶我去逛唐人街,我總覺得不舒服,看到那些年老的華僑那副「不務正業」的樣子,更是不順眼。在館子里吃飯,不會用廣東話叫菜,被迫用英文,看堂倌的那一臉不屑的冷漠表情,真想拔腿就跑,不再受騙了,走到街上,又怕小偷或扒手,或街角上的不良少年。紐約的治安本來不好,唐人街又在義大利區旁邊,我對於義大利「Mafia」(黑社會)的恐懼,也帶到 「唐人」身上了。

最近幾年,我對紐約熟悉多了,而且又去過一次香港,學了一點半吊子的廣東話,所以在中國館子里點菜時,信心也增強了,對於「中國城」 的恐懼也逐漸消除。而且,近兩三年來,每當我想要炫耀我的廣東話時,侍者說的卻是國語,他們既不把我當外國人,我也把他們視為同胞。一種同是「黃面孔」的種族親切感,遂因而建立。有一次我到一家店裡買菜,和店裡的那一個胖胖的老闆扯上了,他竟然由廣東話轉到國語,又從國語轉到山東話,我們兩個人變成了北方老鄉,所以我此後每次去買韭菜或豆腐乾的時候,他總是多給我一點。還有一家廣東小吃館,我每次去的時候,如果是一個人,就飯菜照常,如果帶了朋友──特別是女性朋友──光顧,侍者一聲不響地就會奉上一大碗「例湯」,而且還會對我作一個會心的微笑,我初時頗為受寵若驚,後來發現這種不成文的「陋規」,倒是隨意施捨的。中國餐館和法國餐館有一個相同之處:不論菜單上的「明文規定」如何,顧客總會受到一點人情上的例外招待,在高級的法國餐廳里,這種招待是勢利的,「人情」視金錢而定;在「低級」的中國餐館里,才有真正的人情味,那一碗「例外」的「例湯」,喝起來總覺得十分舒服。

我是一個影迷,在台灣的時候專看外國片,國產片很少問津,到了美國以後,反而看起國產片來了,於是,「中國城」 又成了我的電影文化城。紐約唐人街的幾家電影院,似乎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中國電影必須兩片同映,而且往往是一「軟」一「硬」;「軟」綿綿的言情或艷情片,配上「硬」綳綳的武打片,以便迎合男女老少的不同口味。事實上,台港近年來的電影製作,也只有「軟」「硬」二類,高水準的文藝片絕無僅有,赤裸裸的社會寫實片也很少見。唐人街的電影觀眾,大部分是為了娛樂,也為了「逃避」,在餐館或洗衣店工作勞累之餘,就到電影院去散散心。我們這些留學生,看中國電影也是為了逃避──逃避美國社會的緊張和繁忙,但是除此之外,也多少有一點「思鄉」的意味,看到電影中的香港和台灣風景,不覺心曠神怡,甚至有時候體會到那股台港特有的「味道」,不論劇情如何牽強附會,演員如何生硬造作,我看中國電影時實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只求一「醉」而已。初時我對於自己的這種態度頗感不安,因為對中外電影,我顯然是用了兩種尺度,但經反覆思考之後,也覺得這種「畸形」的態度未可厚非,中國人在外國漂泊,在美國的「中國城」里懷緬中國文化,本來也是帶有一點「畸形」的心理。我們這些留學生,本來就是「中國城」中的過客,我們在唐人街沒有根,而只是生活在唐人街的邊緣而已,而唐人街卻又在美國社會的邊緣,雙層隔膜之下,「中國城」豈不正像一部電影?而在「中國城」中看中國電影,更談不上文化上的「真實」了。

因此我不禁逐漸感到,我和餐館的侍者和雜貨店的老闆之間的「血濃於水」的種族感,也實在是很淡薄的,在他們眼裡,我是一個黃面孔的顧客,雖然我給的小費沒有外國人多(但這種情形也在變化之中,紐約的唐人街畔,年老的遊客越來越少,而住在紐約城內 ──特別是城北的哥倫比亞大學區及城南的紐約大學附近的格林威治區──的年輕人或學生,卻經常成群結隊來唐人街吃飯,他們給的小費也不多),然而我常常來,而且,說不定他們早已看出我心理上的需要,在我面前說幾句家鄉話,或多給我一碗例湯,也略能滿足我的思鄉情緒,至少可使我在「中國城」 里沒有失落感。這是一種施捨,也是他們演的一出中國戲,正好像銀幕上的王羽或甄珍,用拳打腳踢或淺笑微盼來滿足我們所要求的「中國味」一樣。我有一個朋友,有一天和公司里的外國老闆吵了一架,回家以後又受了妻兒的氣,就憤然出走,跑到唐人街大看中國電影,到深夜才回家,害得他太太差一點去報警。

美國的「中國城」,是這一代海外華人心靈上的「避難所」,大部分的中國人,到中國城來別無他求,只求一「醉」,在酒足飯飽、劇終人散之後,又要打起精神,在異國的社會中「混」下去。這一種逃避式的「朝聖」心情,是國內的讀者和美國的友人很難了解的。大城市裡有「中國城」,沒有「中國城」的小地方,則以中國餐館代之,如果沒有中國餐館,則往往是在幾家中國人家裡輪流聚會,海外的華人,就靠了美國社會中這些大大小小的「孤島」來延續他們的文化生命。

在美國談「中國文化」,比較困難,也比較複雜。「中國城」 里的中國文化,如果仔細分析起來,非但與台港地區的中國文化有不同之處(當然與大陸上的文化更大異其趣),而且更與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脫了節,雖然不少古老的習俗仍存,然而也只有老一輩的華僑仍能體會到這些習俗的真正意義。年輕一代的華僑──也就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僑──眼中的唐人街,和留學生眼中的唐人街,在意義上就有顯著的不同。年輕一代的華僑,往往在唐人街長大,所以對於自己所熟悉的環境久而生厭,極思反抗,他們最初都很想掙脫「中國城」的桎梏而打入美國社會,他們計劃於飛黃騰達、娶妻生子之後,在美國大城市的郊區買幢房子,和大多數美國中上階級的人一樣,安度其「郊區生活」(所謂「suburban living」)。

然而,近幾年來,由於美國國內各少數民族運動的風起雲湧,不少土生土長的美籍華人(簡稱為 ABC,即American-born Chinese的簡寫),在心靈上突然感到一種「認同」的危機,他們覺得不論自己如何美化,在美國白人的眼裡,他們畢竟還是黃面孔的華人,但是在來自台港的留學生眼裡,他們又不禁太過美化了,言談舉止,與美國人無異,只不過虛有其華人之「表」而已。身處在這兩種「歧視」的狹縫之中,不少年輕的ABC,就主動地向唐人街認同,因為唐人街既非中國也非美國,而是美國社會中的「中國城」,正適合他們少數民族運動分子的心理。最近幾年,大學里的ABC,更成群結隊,到各大城的唐人街去義務服務,他們訪問年老的華僑,拍攝唐人街的紀錄片,組織義診中心,為老華僑看病,並出版刊物,為唐人街──也更為他們自己──說話。

他們這一腔熱誠,表現了不少年輕人的朝氣和幹勁,也反映出不少心理上的煩惱和不安。他們雖然口口聲聲地說要為唐人街獻身,但是這種課餘的獻身工作也多少帶給他們一點自我情緒上的滿足,也許,他們這種「認同」上的「利己」需要,遠超過他們真正「利他」的服務精神。正好像十九世紀末期俄國知識分子的「深入民間」運動一樣,美國華僑青年的「唐人街」運動,並未必引起「中國城」 里老一輩華人的激烈反應,在老華僑的眼中,這種深入唐人街的運動,是對於他們既成的生活方式的一種威脅,他們寧願在美國人面前唱「唐人戲」,而不願受同是黃種人的干涉。據我的一個深悉內情的朋友說,老華僑對於ABC青年的行動尚能諒解,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年輕人本是唐人街的後裔,然而如有台、港地區的留學生參加這種運動,卻會引起老華僑的極大反感,因為他們總覺得這些留學生高高在上,處處以發揚中華文化自居,而向他們發號施令。老華僑願意把唐人街作為留學生的「避難所」,卻不願讓留學生和土生華僑把唐人街變成文化或種族運動的大本營。

「中國城」 里的中國文化,本來是一種早已變形的移植文化,老華僑的鄉土觀念似乎重於國家民族的熱情。然而,情緒激昂的留學生和ABC青年卻偏偏不滿於老華僑的這種安身立命的態度,一部分青年要華僑認同祖國文化,另一部分青年卻又要華僑掀起少數民族運動反對美國社會,交相夾攻之下,老華僑反而不勝其擾。這是我所看到和聽到的唐人街里的「代溝」現象。年輕一代的華人運動,受其影響最大的仍然是年輕一代的華人,而不是老一代的華僑。

華人運動的另一個對象是美國社會,在這一方面,成效最大的不是留學生,而是土生華僑青年。近幾年來,他們搜集了不少資料,也出版了不少書籍,向美國讀者介紹中華移民的慘痛歷史,他們曆數19世紀華僑在美國西部築路時所遭受的虐待、美國移民法的不公,和美國各公司行號對黃種人的歧視等等詳情。這一股「控訴」的激流,在美國社會上已產生了若干積極的反應,不少大學紛紛成立「美籍亞洲人」或「美籍華人」研究中心,報紙和電視廣播界,也紛紛起用美籍華人,「哥倫比亞電視公司」的新聞記者Connie Chung和「紐約時報」的Frank Ching,目前都是紅得發紫的人物,最近電視影集「功夫」的流行,也可以說是受了華人運動的影響。

土生華僑中的知識分子,在他們的文化工作上,幹得非常有聲有色,他們對美國社會的影響,遠非留學生可以望其項背。這幾年來,土生華僑文化顯然已經抬頭,並且日益茁壯,這一種新文化,在本質上既非中國文化,亦非美國文化,它的語言是英語,它的社會淵源是唐人街,它的發言人是土生華僑,它的對象是美國社會。許多留學生對之不屑一顧,認為它不是中國文化,但是卻也不免忽略了這一種新文化所藏有的豐富的內涵和動力。五六年前,我在舊金山的唐人街遇到一個怪人,他留了一頭長發,在頭后盤了一個辮子,經過友人介紹以後,我問他對於海外中國文化的看法,不料他卻把辮子一揮,滔滔不絕地說:「什麼中國文化?你們這些留學生滿腦子就是中國文化,其實在美國社會哪裡有中國文化?我是在唐人街出生長大的,我不會說國語,我的母語是英文,我的國籍是美國,我的文化背景就是這又臟又亂、為白人所恥笑的唐人街!我現在要以唐人街為榮,把唐人街的真相用戲劇的方式表現出來,我不像『新聞周刊』中的那位華人記者,他根本是『白化』了(White-washed),他哪裡能代表唐人街?我現在剛寫好一個劇本,正在排演,就是在諷刺他,也諷刺白人!」

這一席話把我聽得目瞪口呆,不過我還是鼓足了勇氣問他一句:「作為一個黃面孔的華人,難道你對於中國的文化毫無嚮往嗎?」

「什麼嚮往?這都是廢話!」他理直氣壯地說:「我根本不懂中國文化,也沒有時間搞中國文化,更沒有什麼興緻。請問你,在美國社會談中國文化又有什麼用?」

他這一陣反駁竟然使我啞口無言,於是就只好伸出手來,和他握了一下,並祝他好運。事隔數年以後,最近我在美國報章雜誌上屢次讀到他的文章,他的劇本在紐約上演,也得到不少好評,這些作品,幾乎完全以唐人街為背景,但是劇中的人物卻是個個有血有淚,他們把在白人誤解和歧視下的滿腔憤怒,像山洪暴發一樣,傾泄無遺。這位目前鼎鼎大名的劇作家,就是Frank Chin,他和《紐約時報》的Frank Ching不同,二人觀點也各異,而且還在一本紐約唐人街的雜誌上打過筆仗。劇作家Frank Chin認為這位名記者Frank Ching早已與白人妥協,成了當權派,而後者則認為前者除了憤怒以外,仍然無濟於事。且不論二人孰是孰非,這一位美國劇壇上的「憤怒的年輕人」,卻使我留下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

Frank Chin雖然代表土生華僑文化的一個極端,然而他已在美國藝壇爭得一席之地,他的成就,早已凌駕在「花鼓歌」黎錦揚之上。黎錦揚筆下的唐人街,是美國電影中的布景,「花鼓歌」中的人物是白人腦海里的浪漫意象,黎錦揚為了討好美國人、做美國人的生意,遂不惜助長美國人的偏見。Frank Chin雖然矯枉過正,但是我寧願接受他的唐人街,即使生他的氣,也比看黎錦揚的電影痛快的多。也許,在美國的社會中產生這種憤怒的作品,是理所當然的,Frank Chin的戲劇,使我想起了美國黑人作家LeRoi Jones的作品,二人的基調同是憤怒和熱情。近年來美國的黑人運動,已使白人幾百年來遺留下來的對於黑人的印象大為改觀,黑人已不再是木訥無知、唯命是聽的奴隸,而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土生華僑的文化運動,雖不見得能改變唐人街老華僑的心理,但至少也會使美國白人對美國社會中的「中國城」另眼相看:美國的華人,也不僅是餐館或洗衣店中的人物而已,他們除了勤儉樸實、默默地以笑臉迎人之外,也有無盡的辛酸和血淚。

作為土生華僑文學中的中心意象,唐人街的意義似乎更大了。走筆至此,我不禁想到最近看過的一部名片──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唐人街》,這部電影的故事與唐人街全然無關,然而卻以唐人街為片名,似乎頗有寓意。我認為這部影片的主題是人性的敗落,片中人物的罪惡是洗不清的,所以波蘭斯基在片中屢用清水和濁水來表現。水的意象,本是波蘭斯基的神來之筆,他的另一部名作《水中之刀》也是以水為象徵。《唐人街》一片中的灌溉之水,卻權操在老奸巨猾的約翰·休士敦之手,休士敦和自己的親生女兒費唐娜薇通姦,因而引出一連串冤孽。當故事發展到費唐娜薇的豪華住宅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宅中的僕人都是華人,似乎女主人對華人頗有偏愛,直到片終的高潮──在洛杉磯唐人街的一場槍殺──過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片中的華仆就是罪惡的代表人物,女主角體嘗罪惡,所以特別親近華人,最後所有的罪惡人物都齊集在唐人街,如此看來,「唐人街」豈不成了罪惡的淵藪?

波蘭斯基一向偏重人性中的罪惡一面,據說他特別修改了片中的結局,使萬惡之首的約翰·休士敦揚長而去,這顯然是他的悲觀哲學的表現。我不反對波蘭斯基的悲觀,但卻不禁為他心目中的「唐人街」搖首興嘆!「唐人街」一直是西方人眼中的罪惡之地,這一個觀念,原非波蘭斯基的創見,而是淵源已久,Sax Rohmer筆下的「傅滿洲」(Fu Manchu)小說和電影,不是已經把唐人街視為罪惡世界嗎?也難怪身歷其境的Frank Chin要憤怒了!

我發現自己對於美國的「中國城」的感情更深了,外國人越把它視為罪惡之源,我越想把它作為我心目中的聖地。


選自《中國散文鑒賞文庫(當代卷)》。
李歐梵,台灣人,長期旅居美國。學者。

一九七五年三月三十日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8-7-27 20:40 編輯 ]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沙發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27 18:34 | 只看該作者

世界各地的中國城(圖)


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中國城牌樓




紐約中國城的街景




豎立在紐約中國城的林則徐雕像




美國加州帕薩迪拉的中國城




美國檀香山中國城的標誌之一




美屬瓦湖島的中國城




美國波士頓中國城的「天下為公」牌樓




美國費城中國城的牌樓




舊金山中國城一景




美國拉斯維加斯中國城的牌樓與「西遊記」主題雕塑




加拿大維多利亞中國城的牌樓夜景




蒙特利爾中國城牌樓的另一面




加拿大密西沙加市(多倫多附近)中國城




加拿大溫哥華的中國城。這是千禧門牌樓




溫哥華中國城的「中華門」




這是古巴首都哈瓦那的中國城




這是位於秘魯首都利馬的中國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
NYLASH 發表於 2008-7-29 11:24 | 只看該作者
這唐人街也給寫成了一個小的圍城    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3 20: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