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夏交易所老總卷上億元潛逃:曾花11年布局

[複製鏈接]

2189

主題

3562

帖子

251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4

積分
25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skhg 發表於 2008-7-23 22: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人民網    2008-07-23 07:12:52

  目前,不少血本無歸的投資者在網上抱團追款,數十家代理商也欲成立「自救會」。

  
  7月3日,華夏現貨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交所」)董事長郭遠鋒與代理商聚餐,席間有人不客氣地對他開炮:「萬一你跑了怎麼辦,我們得防著點。」郭遠鋒不以為忤,呵呵一笑:「想跑的話我早跑過一千回了。」繼而大談華交所的發展宏圖。

  飯後,天津某代理商信心百倍地告訴苦等華交所出金(平倉后取回現金)長達半年之久的「難兄難弟」們:「下個星期就能出金了,放心等著吧。」

  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郭遠鋒暗中變賣了房產、汽車,捲款1.7億元,7月8日晚搭乘CA983航班飛去了美國洛杉磯。回程機票是open票,所有人都心頭雪亮:「郭跑跑」是不會回來了!

  10日一早,200多名心急如焚的代理商和投資者陸續從全國數十個省市趕到了華交所所在的北京西城區北環中心,至今仍有人不肯離去。一名代理商懊悔地告訴記者:「從去年年底開始,華交所就以各種理由拖延出金,我們猜到郭遠鋒肯定出現了資金周轉困難,可是沒想到他真的會跑路。」在業內,郭遠鋒甚至被稱為現貨倉單交易的「教父」。

  而一位期貨業人士則說:「在現貨倉單交易這樣一個十幾年來都無人監管、魚龍混雜的灰色地帶,出事是遲早的。」

  受害者不止20萬

  范斌是華交所在南京的個人交易員。接到記者電話時他自嘲:「什麼時候採訪都行,反正我現在也沒活兒幹了。」往常這個時候,他都在家中忙著看盤、做單,根本沒心思搭理人。

  華交所在全國範圍內的代理商有400家左右,規模比較小的有五六十位客戶,大的則有幾百、上千位。再加上還有一些公司中途退出了代理,部分客戶像范斌一樣轉入了外場,據說僅南京的代理公司最鼎盛的時期就有18家,這部分「SO HO一族」為數不少,范斌認為所有受害者加起來,不止媒體報道的20萬。

  在中國的大宗商品流通體系中,現貨倉單交易是藉助電子商務交易平台,在傳統的現貨交易基礎上,以倉單(在現在或將來的一段時間內可以到指定倉庫內購入或銷出倉單所規定的標準貨物的憑證)為交易標的的交易行為。

  李紅是一位上了年紀的家庭婦女。她告訴記者這種交易的界面和炒股軟體差不多,也有K線、均線等技術指標,但這個市場的交易方式極其靈活,既可以做T+0、又可以買空賣空,還能進行保證金交易。當初代理商極力鼓吹現貨倉單交易集股票與期貨交易的雙重優點,又克服了二者的缺點。風險很小、行情容易把握,無論資金大小均可參與,把很多人都忽悠進了 「發財夢」。她當時也是聽得怦然心動,把自己積蓄的5萬元投了進去,兩三年賬面上就翻了幾番,到頭來卻是空歡喜一場。

  華交所交易平台的運作和入市的現金都是交易所獨自運營。據范斌回憶,他從2003年開始做交易,前4年都很正常,盤麵價格符合現貨市場的走勢,出金也沒有任何障礙。但是從2007年11月開始,出金變得困難。今年1月份以後,基本上就不能出金了。「華交所找了各種理由搪塞我們,諸如交易軟體遭到了黑客的攻擊正在進行升級,交易系統與銀行系統銜接出現問題需要更新。但蹊蹺的是為什麼只有出金困難,入金卻很容易?1月份,我們忍無可忍,一次又一次跑到北京要錢,有一次還和郭遠鋒的保鏢打了起來,110都處理過很多次。」

  為了安撫代理商,郭遠鋒玩起了「障眼法」,5月8日特地召集全國代理商成立了交易商聯合會,並簽署了一份共同宣言,聲稱交易所會千方百計儘快整改解決出入金模塊遺留的技術問題,「必將戰勝各種困難,迎來華夏現貨市場更加繁榮發展的明天」,將代理商的心又暖了過來。

  更讓投資者疑惑的是,今年以來,華交所的行情變得越來越「詭異」。

  「7月初,同樣是小粒花生仁品種,當10月份的價格在每百公斤1000元時,幾乎所有人都在做多,當12月份的價格在每百公斤1080元時,所有人都在做空。但行情就那麼古怪,上漲時,即使價格很高,還會往上拉;下跌時,即使價格很低,還會往下砸。」范斌斷言:「華交所就是最大的莊家!」

  一份代理商的舉報材料這樣寫道:我們深感華交所就像一個大的賭場,「而且是被人操控的賭場,不管押大還是押小,翻出的牌總是和我們押的相反,不管多少錢都會輸完。」

  非法集資?

  「郭跑跑」把很多交易員害慘了。「不少剛畢業的大學生看到報紙上招聘操盤手、交易員、客戶代表,應聘過來其實是既做交易員又做客戶。為了得到報酬,不僅把所有的積蓄投了進來,還不得不把父母和親戚朋友都拉進來。現在錢被捲走了,人也失業了,連生活費都沒有著落。」范斌說。

  據記者了解,華交所的代理商多是損失慘重。南京每家公司少則損失200多萬,多則600萬到800萬不等。至於華交所在華北區最大的代理商北京納佰商業經紀公司更是「重災區」,一家就「貢獻」了2000多萬元。有位武漢的代理商被客戶圍追堵截,躲在北京不敢回去,激動地對記者剖白:「我自己損失了120萬,客戶還說我跟郭遠鋒是一夥兒的,找不到他就來找我還錢,我連跳樓的心都有了。」

  截至2007年底,中國3家商品期貨市場加起來僅有客戶20萬人,其中有效客戶才6萬人。華交所能發展如此眾多的客戶,就是給予代理商重金傭金的誘惑,代理商再高額返還給交易員,交易員再去拚命去找成交量,賺取傭金。范斌說: 「這在業內都是公開的秘密了,每做一筆交易,華交所單邊至少收取1.5元手續費,返還給代理商1.2—1.3元。」

  投資者所以會相信郭遠鋒,是因為華交所在光天化日之下開著寶號做生意已有整整11年,做得最早、成交量最大,號稱現貨交易第一大所。在其宣傳材料上,華交所是國內唯一一家經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中國證監會、國家工商總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體改委、國內貿易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等八部委論證后批准成立的現貨交易所,儼然已成為與上海、鄭州、大連期貨交易所並列的中國第四大商品交易所。

  一位熟悉郭遠鋒的人士回憶說:「他是河南人,非常精明、能幹,一看就是個做事的人。早在1997年,內貿部曾對現貨倉單交易這一新型的現貨交易模式進行過探索。1998年1月22日,經貿委、證監會、內貿部等八部委還與中國社科院、北京商學院、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社一同召開了商品現貨倉單交易座談會。郭遠鋒嗅覺靈敏,及時抓住了這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機會,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這位人士意味深長地告訴記者:「你知道1997年,華交所的前身中國商品交易市場(CCE)開業的時候是誰給開鑼的?連部長級的領導都來剪綵了,還有誰會懷疑郭遠鋒的能耐和實力?」

  「倉單本身就可以辦理質押貸款、轉讓,如果將其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工具,將來也許可以發展成非常大的交易品種。」一位業內人士嘖嘖讚歎,「郭遠鋒真是相當聰明的人。」

  據說郭遠鋒當時雄心勃勃,目標是要到美國上市,誰知天不遂人願。

  北京中期資深期貨專家隋東明告訴記者:「華交所自己申報的年成交量有30億元,這裡面有多少真實的交易值得商榷。有時候為了刺激交易量、吸引客戶,價格明明比較高,他非得自己打一個很低的價格逗得大家都來買,最後總有賠不起的一天。也可能是今年上半年跟客戶對賭,你買他賣,但交易品種出現了超長周期的上漲,他輸得很慘,只好一跑了之。」

  今年3月份,華交所有一次出金相當容易,聯想到這段時間正好股市反彈,范斌懷疑郭遠鋒是從去年開始挪用了客戶的保證金炒股,造成了巨大的資金窟窿無法彌補。就在這節骨眼上,商務部開始限期整改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規定凡未經中國證監會批准而採用集中交易方式進行標準化合約交易的機構或者市場,保證金不得低於20%,否則便將視為變相期貨交易予以依法取締。華交所剛推出玉米交易的時候做一手才200元,保證金遠遠低於20%。新規定出來后,去年將保證金從10 %—20%大幅提高到20%后,很可能由於交易量銳減、客戶撤離導致資金鏈斷裂。

  「最壞的情況我們都想到了,就是沒想到他會跑。郭遠鋒為了讓市場比較活躍,肯定會自己炒自己。即使刨掉這部分虛擬資金和返還給代理商的傭金,按照代理商自己統計的真實成交量計算,他一年的收益高達幾個億。換作任何一個人,每天都有100多萬的收益,你會跑嗎?」

  儘管錢被捲走了,但不少代理商仍然堅信,郭遠鋒並沒有詐騙的意圖,他確實想把這個市場做好。「如果這僅僅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肯花11年去布局的人,不是太可怕,就是腦子有問題。」

  然而褪去閃耀在華交所身上的層層光環,這家交易所似乎並非那麼清白,許多地方讓人疑竇叢生。

  從1993年就從業於中國期貨市場的隋東明告訴記者,10年前,郭遠鋒在北京亞運村辰遠大廈的公司名叫華遠期貨。1998年該公司因打著期貨業務為名進行非法集資,導致巨額訴訟糾紛,被證監會取消了做期貨經紀業務資格。在同一個辦公地點,中國商品交易市場(CCE)又粉墨登場。

  2001年8月初,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對蘭州證券黑市進行追蹤報道中說,蘭州市公安局根據調查,發現甘肅中亞財經服務有限公司把騙來的部分錢打到了北京的「某機構」,這家當時沒有被點名的機構就是中國商品交易市場。

  其後,時任《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王子恢在調查時發現,CCE在蘭州總共設立了包括甘肅中亞在內的6家分支機構,均是臭名昭著、以欺詐投資者為目的的黑市,投資者從一進場就被套牢,只有虧損而無一人獲利。

  「在此騙局背後,多少人血汗錢被騙,甚至家破身亡!報道發表后,中國商品交易市場也被北京工商部門查封。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近十年來,郭遠鋒依然在此領域逍遙自在,遊離於監管之外,又編織出一個所謂華交所!」王子恢說。

  「郭跑跑」對投資者的心理造成的震撼,令他們猛然意識到一個本來最不該被忽視的問題:現貨倉單交易是否合法?

  事實上,現貨倉單交易自從誕生之日起,就有「變相期貨」之嫌。商務部給出的回答也是:「現貨倉單交易是一種中遠期電子交易模式,目前中遠期電子交易與期貨交易之間的界限如何界定尚不十分明確。」

  但隋東明表示,《期貨管理條例》第89條對變相期貨的界定已經非常明確,就是保證金是否低於20%。

  「華交所目前在全國各地所有的代理商沒有一家的保證金低於20%。」一位代理商說郭遠鋒厲害的地方就在這裡,他幾乎規避了所有的法律風險。「華交所最能迷惑人的就是『交易所』三個字。我國除了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之外,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組織期貨交易及其相關活動。但是郭遠鋒每到一地,都把自己公司的名稱註冊為某某『交易所』有限公司,比如聯合商品現貨交易所有限公司、南京國際倉單交易所有限公司、華夏商品現貨交易所有限公司。現貨交易市場里還沒有人敢玩這麼大的,一般都稱為批發市場、交易市場,也不知道當初工商部門怎麼能允許他這麼註冊。但是既然已註冊,它就是合法的。」

  而管理層與學術界對於究竟怎麼定義變相期貨、是否取締變相期貨,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更給了郭遠鋒「打擦邊球 」的空間。

  支持者認為,由於我國期貨市場發展嚴重滯后、品種匱乏,而此類市場又確實存在龐大和迫切的需求,不應該一棍子打死。北京工商大學胡俞越教授是堅持把這類市場「留下來」的學者之一。

  市場調查則顯示,部分地方政府與有關部門認為變相期貨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對打擊和取締變相期貨缺乏積極性。

  據說《期貨管理條例》草案曾將變相期貨的範圍定得很廣,如果相關內容最終被完整保留,不僅華交所,即使像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性質認定也將成問題。但是該條例最終採取了模糊處理。

  郭遠鋒捲款潛逃后,不少由民營資本主導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發生了客戶要求撤離的波動。投資者四處詢問:「 大宗農產品交易市場是不是合法? 」、「稻米市場的電子交易是否合法?」不少交易市場都將銀行監管的協議高高地掛出來,以表明資金安全。

  「電子交易興起來很多年了,全國有幾十家市場,涉及鋼材、有色金屬、煤炭、白糖等等,不能說一個出了事就一刀切,不少市場都做得很正規。」隋東明表示。

  「華交所和其他電子交易市場不太一樣。現貨市場必須得有現貨倉庫,能夠實現交易品種的交割。但華交所完全是個投機市場,幾乎都是個人投資者,沒有任何現貨商,比如它的主打品種是花生仁,但是你看不到榨油廠、飼料廠這些廠家參與交易。在這個市場我做了這麼多年,幾乎沒有見過交割和交割倉庫,大部分客戶都是賺取差價。只有一次,一個新手進來,偶然做對了,真要進行交割,沒想到華交所居然沒有貨給他。」范斌說,「一般現貨批發市場都是國營單位或者大機構建的,由當地主管部門審批,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以前都是代理商捲款潛逃,沒聽說過交易市場出這種事。」

  北京市工商局網站資料顯示:華夏現貨交易股東有郭遠鋒、趙紅萍、郭虹、郭亮偉、樊平川等五人。而趙紅萍是郭遠鋒的妻子,郭虹是郭遠鋒的妹妹,郭亮偉則是郭遠鋒的弟弟。

  一位人士慶幸地說:「我曾到華交所談代理事宜,打聽到他們的股東結構后,感覺到風險太大就沒有做下去。」他說華交所其實早就漏洞百出,但很多投資者或者沒有基本的金融常識,或者被巨大的回報蒙住了雙眼。「上網查一查,也可以了解到目前國家沒有批准過任何一家現貨商品交易所,敢打這個擦邊球的肯定有問題。」

  據記者調查,幾乎沒有投資者知道華交所的交割倉庫在哪裡。「我們剛開始也不清楚什麼現貨、期貨的……」

  「華夏還錢」的創始人也後悔地告訴記者:「我做之前還請教過做期貨業的朋友,他們讓我別做……」

  不過隋東明認為:「不能只讓投資者自己擦亮眼睛。關鍵還是加強監管,否則捲款、破產、三角債等問題無法避免。華交所事件實際暴露出的是監管漏洞。包括對交易員本身的監管、加強資金的第三方監管等等。如果資金是銀行監管的,就不可能被捲走。」

  記者了解到,自從內貿部併到了商務部,現貨倉單交易這一「試驗田」就成了三不管地帶。「我光舉報的長途話費就花了400多元。打電話到商務部,讓我直接去起訴。打到證監會,讓我去看《期貨管理條例》第89條。工商局也說其不歸自己監管。」范斌說。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認為:「現貨交易應該歸商務部管轄。」

  誰來接盤?

  據接近警方的人說,警方已對華夏商品現貨交易所特大經濟案件立案偵查。目前查封了交易平台,並對郭遠鋒等犯罪嫌疑人全力開展抓捕,追繳涉案財物。

  然而投資者心頭的種種疑問並沒有消除:郭遠鋒能把這個騙局一直運作到今天,政府部門在這裡面有沒有責任?即使郭遠鋒恰好鑽了一個監管漏洞,但從今年1月份起就有不少代理商和投資者報案,為什麼沒有引起重視,還是讓郭遠鋒「全身而退」?郭遠鋒從銀行提走了大筆資金,短時期兌換了80萬美元外匯,銀行不應該警惕嗎?

  雖然郭遠鋒捲走了1.7億的保證金,但代理商認為剩下的錢至少也有幾十億。 「20萬客戶,如果僅有1.7億的保證金,難道每個人只拿出幾百元投資?代理商進入這個市場,每家還要交2萬—4萬左右的會員費,全國有800多萬。僅北京、天津、南京的代理商損失的金額加在一起,就將近1個億。我們現在最關心的是如何把屬於自己和客戶的這筆錢追回來。」范斌說。

  另有一位投資者表示:「我們不要求哪個部門來負責任,只是希望能不能有其他機構進來接華交所的盤,而不要把它一關了之。」

  目前,不少血本無歸的投資者在網上抱團追款,數十家代理商也欲成立「自救會」。

  不過范斌說:「你看這個事現在鬧得比較凶,3個月以後,大家就不會再放在心上。我們做投機的人,已經習慣了逆來順受,心態就這麼好。一個東北的老大哥,去年被蟻力神騙了大半個家產,差點沒氣瘋過去,今年又重整旗鼓代理了華交所的業務。我曾半開玩笑地對他說:你適合做投資!」 (來源:新民周刊)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沙發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7-24 08:55 | 只看該作者
追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7: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