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天國愛,故園情(上)──梁燕城教授訪談錄

[複製鏈接]

49

主題

631

帖子

37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7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唯慎 發表於 2008-7-22 1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施瑋(採訪),劉建慰(整理)

編者按∶梁燕城教授,1951年生於香港,為當代著名的中國文化、哲學學者,及基督教思想家。他對中華文化的繁榮和復興,以及基督教文化在中國的生根,有著深深的使命感。1996年,他在中國上海與復旦大學,和政協合作提倡的廉政文化研究,在海內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1994年,他放棄高薪厚職,和一批同道者,用很有限的資源,在加拿大成立「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這十幾年來,從創辦《文化中國》、學術交流,到支援在中國開創基督教研究所和博士點;從資助貧困山區的學童、幫助鄉村教師完成大學教育,到捐助民工子弟求學等,他將自己生命、信仰中愛的燭光傳遞出去,回應了天上來的呼召,回應了聖經中「愛神、愛人」的命令。

最近,本刊編輯施瑋於美國洛杉磯採訪了梁燕城教授。在他誠懇、坦率的話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基督徒對上帝、對人、對祖國的濃愛深情,也促使我們思考信仰者的「所行」與「所信」。
We delight to praise what we enjoy because the praise not merely expresses but completes the enjoyment; it is its appointed consummation. --- C.S Lewis

49

主題

631

帖子

37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75
沙發
 樓主| 唯慎 發表於 2008-7-22 12:59 | 只看該作者

為何轉向扶貧工作?

《海外校園》編輯施瑋(以下簡稱「施」)∶梁老師,我看了您的一些文章,特別注意到,您建立的「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和「文化更新基金會」,從2001年起,事工的中心,從較多面向高層知識分子及官員,轉向農村及貧困族群。我想知道這變化的原因。

梁燕城教授(以下簡稱「梁」)∶當初推廣「文化更新」理念的時候,我們思考的是∶要救中國,必須先救她的文化,救中國人的心靈,重建中國人的骨氣與靈魂。因為我們中國人經歷的災難很長、很多,文化遭受的破壞很大,文化極需重建,民族靈魂更需重建。我們既要繼承中國古聖賢的智慧,也要用新時代精神去更新之, 建立靈性是建立人權與自由的真正基礎。

進入中國,與許多人接觸之後,我們又發現中國面臨著很多難題,在海外是不知道的。中國發展要處理的問題很多, 絕不是一些人以為, 有了民主就可解決,中國是一個文化上受傷的民族,所謂「文化創傷」,(culture trauma), 中國民族需要用仁愛去醫治和重建,那是要我們學習效法耶穌基督,以無止息的愛、無條件地去承擔民族文化的創傷,去服事同胞。指責不能改變中國,辱罵不會讓人重生,只有以基督的愛去同擔民族文化的命運,才能帶來安慰與重建,只有如此,基督信仰才能生根於中國。

所以我們就開始了投身中國處境的行動,尊重中國文化,愛護中國人民,關心和了解中國的難題,用極微小的力量,去和中國人共同克服困境,於是開展了反腐敗的研究、道德重建計劃等等,也開始跟官方有了正面的接觸。

再後來,我在中國看到了更貧窮的人群。記得有一次,在蘭州,我趕去坐飛機,冬季的早上六、七點,天還很黑,已經有很多修路的工人,穿著破舊的大衣,開始在寒風中工作了┅┅

出租司機告訴我,工人每天的收入大概是十四、五元。我很驚訝,原來他們的收入那麽低。我在上海看到一件衣服25塊錢,已經覺得太便宜了,要買回去,想不到一個工人一天的收入,連一件衣服也買不起。

那時我心中就想,有什麽辦法可以為他們做些事呢?我們有能力嗎?
We delight to praise what we enjoy because the praise not merely expresses but completes the enjoyment; it is its appointed consummation. --- C.S Lewi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9

主題

631

帖子

37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75
3
 樓主| 唯慎 發表於 2008-7-22 13:00 | 只看該作者

促使我下決心的,是我在廣東遇到的一件事

施∶梁老師,您過去接觸過社會底層的民眾嗎?是否有扶貧方面的經驗?

梁∶我當大學講師的時候,參與過福音戒毒的工作,對黑社會及貧困階層有一點 解。我也曾受邀,跟國際展望會(又譯世界宣明會)到非洲和孟加拉,見過最貧困的民族。但扶貧並不是我擅長的。實際上,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很無能、很有限。我只懂做學問、演講、讀書,完全不懂籌款這類的事情。但是,看到身邊這些貧窮的同胞,我怎麽還能平靜得下去呢?

促使我下決心的,是我在廣東遇到的一件事。那次是一位教授接待我,吃完飯後,他的學生,是一個老闆,帶我去了卡拉OK廳。我想卡拉OK是唱歌的,應沒有問題。誰知裡面很黑,而且有很多小房間,原來是風月場所。

這是我第一次到這樣的地方。老闆叫一位女孩子坐在我身邊,令我非常不習慣,我心中告誡自己,不能做得罪上帝的事情,不能做對不起太太的事情。我對自己說∶第一,我不可以動手;第二,我不可以動心,不要心裡面覺得很過癮,第三,要對婚姻忠心。

在談話中知道她是從四川農村來的,15歲初中畢業就到城裡面工作,想賺錢讓弟弟能夠讀書。可是她這樣一個十多歲的女孩子,能幹什麽?很快就被引進風月場所工作了。這是貧困人面對的背景,關鍵在未能完成教育。我勸她再讀書,或做小生意,不要再做這種工作。她很驚訝,也很感動,因為從來沒有客人關心她的前途。

我由於無法適應這種環境,要求旱點離去,我離開的時候,跟她握手,說∶「希望你能夠找到你的理想,再讀書,或出來開個小生意,不要再做這樣的工作了。」結果她忽然在我面前哭起來。我走的時候,她在我後面跟著,一路走一路哭,哭得很傷心。那是因為感到人對她的尊重和關愛,我的內心卻有深層的不安,這些年紀像我女兒的孩子,有尊嚴嗎?有人關心嗎?有希望嗎?

我開始對貧困族群和貧困問題深思起來。我隨後到北京,見民政部長,告訴他這種情況。他說因為妓女在中國不合法,所以政府不能開辦機構去幫助妓女。唯一能做的,是幫助她們戒毒、防治愛滋病。

但是我想,能不能讓這些女孩子不必少年時就出城打工呢?如果農村的孩子能繼續讀高中,是不是就好多了?

於是我開始通過中國民政部、中華慈善總會,到廣西去了解情況。知道了貧困地區的需要,開始把扶貧的想法付諸行動。

我們那時有二萬元加幣,大概摺合13萬多的人民幣。我們就這樣開始了。我們幫助農村的學生,還幫助鄉村教師讀大學,只有提高教師水準,才能提高農村教育水準。我們用十多萬人民幣,幫助了200個人讀書。
We delight to praise what we enjoy because the praise not merely expresses but completes the enjoyment; it is its appointed consummation. --- C.S Lewi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9

主題

631

帖子

37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75
4
 樓主| 唯慎 發表於 2008-7-22 13:31 | 只看該作者

出於情感抑或理念?

施∶這是2001年,是吧?

梁∶對!之後我們繼續投入捐款,幫助了四百多人。我們也申請加拿大政府的資助,但是沒有成功,因為加拿大政府認為中國很有錢。拿不到政府的資助,我們就獨立做,靠華人捐款營運下去。所以,連中國民政部門都對我們感到驚奇。至今我們已投入數百萬元人民幣,幫助了五千多人,從中學供到大學,並且對捐款嚴格監管,又直接與受助者接觸,表達出基督徒的關愛。

施∶您從事扶貧教育,比較多是出於情感因素呢,還是出於理念的改變?

梁∶我覺得這樣的區分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人是整體的,不能二分。你看到他們受苦就愛他們,好像耶穌看到他們如同羊沒有牧羊人的時候,他就憐憫他們、愛他們。我也是從這樣一種非常大的感動開始,有了感動才開始行動。這感動是來自上帝對人的悲憫,來自我對基督的信仰,也來自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深愛祖國大地及其人民之情。

施∶您講到這兒,我正好想問一個問題。我看了您寫的《黃土親情》,以及許多扶貧方面很感性的雜記,我想問一個也許是挺愚昧的問題∶您這樣的感情,有多少是出於民族情?或者那種尋根感?又有多少是出於人性中那種本能的憐憫,看見別人受苦而不忍?又有多少是出於信仰成份呢?

梁∶這個也是不能三分的,基督徒也是一個整全的人。這樣的感情,是出自基督徒的,同時是中國人的,也是來自人的本性。首先是上帝創造了人性中的憐憫。像孟子所講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人天性中的美善,是神創造的。上帝把律法放在人心中,那個律法就是良知。同時也是出自中國人對祖國人民的感情,但最深的根源,是來自基督那無條件的愛及感動,如果沒有上帝把異象放在我心中,我也不會開始這個工作,不會放棄一個百萬元的年薪,而去付諸行動。最多是捐點錢而已。

我投身中國,從一開始就覺得,我愛主跟愛國的感情是分不開的。愛上帝,就更懂得愛中國。看到神愛的非洲人受苦,我們都會伸出援手。何況是我們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同胞?
施∶所以,您的意思是,做為一個基督徒,您的信仰是全人的,是和愛國之心、民族之情,包括尋根,包括人本性,是渾然一體的。

梁∶是的,是沒辦法分得開的。
We delight to praise what we enjoy because the praise not merely expresses but completes the enjoyment; it is its appointed consummation. --- C.S Lewi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9

主題

631

帖子

37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75
5
 樓主| 唯慎 發表於 2008-7-22 13:31 | 只看該作者

基督的福音,不只是用口宣講,也用行動去愛人

施∶那您覺得,您這個慈善扶貧事工,與其它的慈善活動,包括佛教、慈濟等等,有什麽不同嗎?

梁∶我覺得,對基督徒來說,這是「義不容辭」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為了做好事,也不只是一種布施,更不是為了積福,所以我不喜歡人家說我做好事,或是說我是個好人。義不容辭是基於一種「義」,這個「義」就是基督的生命。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我們當中,擔當我們的苦難和罪過,使人能被神稱為義,這是基督的義。基督徒也應該以基督之義為其做人的方向與情懷,是一種使命,一種愛的流露,學習效法基督那無條件的犧牲和愛,體會人間的困苦,共同擔當他們的苦難。而這些受苦的人,就因此知道了遠方的基督徒愛他們,這愛的根源在天上。

施∶您寫了一篇《愛的傳播》,說要讓這個愛傳遞出去。那麽您這個扶貧的目的,是愛的傳播呢?還是傳教呢?

梁∶這也是分不開的,基督的福音,不只是用口宣講,也用行動去愛人。愛的行動, 是福音的一部分。因此,耶穌走遍各城各鄉,不單宣講,也去醫治人、趕鬼,改變困苦人的處境。 瘋病人是沒有人敢碰的,耶穌卻用手去摸他,讓他得到醫治。耶穌的觸摸,是愛的表現。耶穌基督極大的愛,是用腳行到受苦的人當中,又用手觸摸和擁抱每一個苦難中的人,觸動和改變他們的心靈。我年青時打坐和研究佛道思想七年,最後卻改信基督,就是因默想基督甘心釘上十字架的行動。我當年跑到印度和尼泊爾去學法,但因見滿街快餓死的人,感到無限的悲慟,發覺我不能天天坐下來領悟一切皆無常生滅,我要學習基督,以大愛大勇的行動去承擔人類之苦。這使我決心一生跟從耶穌。

因著對上帝的委身,當我開始扶貧時,我上山下鄉,跑了八個縣,六個在廣西,二個在雲南,還到上海的民工當中。這樣之後,我才明白耶穌基督所做的。耶穌基督不只是動嘴巴。不!他在苦難的人當中承擔!

同樣,能在教會會眾的悲歡離合當中的,才是好的傳道人;能夠跟國家、人民一起經過悲歡離合的,才是好的基督徒。

施∶我理解您表達出來的理念,就是傳教不是用口去傳遞一個教義,而是用生命來傳遞一種生命的狀態,這就是基督生命的光和馨香。因此您努力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按他的方式來對待身邊的人,以及能接觸到的人┅┅

梁∶我們有一批人這樣做┅┅

施∶這很有意思,因為這其實是對社會福音討論的一個回應。
We delight to praise what we enjoy because the praise not merely expresses but completes the enjoyment; it is its appointed consummation. --- C.S Lewi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9

主題

631

帖子

37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75
6
 樓主| 唯慎 發表於 2008-7-22 13:33 | 只看該作者

如果施與沒有回報

施∶有一件事情,我很想問您∶當我們幫助人的時候,我們心態中常有施與的感覺。在您幫助貧困的孩子,或幫助鄉村老師的時候,您的信仰對您自身的定位,和您的心理姿態,有沒有改變呢?

最近中國發生了一件事,就是有些人資助貧困大學生,而其中幾個貧困大學生,在得到資助後一年,都沒有給資助人寫過回信。於是,有人就停止了資助。

這件事情在鳳凰衛視上有討論。有的人說∶那幾個大學生沒有感恩的心。也有人認為,他們只是不善表達自己的感恩。

如果您所資助的人,沒有感恩的心,或者沒有表達,沒有給您寫信,那麽您會以什麽樣的心態,看待這件事?

梁∶我每次和受助的學生說話,我都強調大家是平等的。我們不是高高在上來施與,卻是低低在下來服事,我們因學習基督,願意來當眾人的僕人,我們不是富貴人,都是一批普通的中產人士,捐的都是血汗錢,這一切行動,只因我們愛你們。我們要求收到學生們的回信,主要在確定資助確實到了他們身上。所以,寫信是他們負責任的表現。

多年來,我要學習的就是∶我是一個中國人,當然我要犧牲一切去愛中國人。但另外一方面,我不單是中國人,我也是一個基督徒,那我就不只是中國人的兒女,還是僕人。我願意低下來服事人,而不是高一等地拯救人。

施∶基督徒常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態度,特別是一種道德倫理的優勢。譬如,您剛才講到的卡拉OK廳的小姐,您跟她談話的時候,有沒有一種道德上的優勢,有沒有貶責她、指點她的心態呢?

梁∶基督教在我的生命中滲透很深,我看人是平等的。從前我跑到黑社會中幫助吸毒者,我媽媽就曾經對我的一個朋友不高興,說那個人小學都沒有畢業,而且有黑社會的背景,「怎麽你讓他貼得這麽近?」

我回答∶「媽媽,他和我同是上帝所愛的人。」

當我們幫助人的時候, 我並不覺得自己是拿很多錢、自上而下的幫助人,而是我要和你共同面對你的難題,我要分擔你的難題,我要和你一同度過你的苦難,體會你的苦難。然後你可以站起來,可以愛其他人,做一個對國家、民族有用的人。我不用你回報。如果你要回報,就回報你的祖國,回報你的社會,好好愛你的家庭,愛你身邊的人,就是對我們的回報。中國又多了一個能夠愛人的人,那多好!現在新一代是比較自私的,如果這些貧困的人,在沒有愛和幫助的情況下奮鬥成功了,他還是會覺得世界看不起他們,仍會充滿仇恨和報復之心。故我們施行一種愛的教育。 這樣做是有成果的。我們資助的第一批貧困中學生,畢業後全都考上了大學,他們說這是因為愛的激勵。凡能以五百分以上進大學的,我們都繼續資助。這些孩子唱了一首《感恩的心》,來謝謝我們。他們唱的時候都淚流滿面。家人不再供讀的女生,由我們資助,全都考上了大學,在中國貧困山區出了名,叫做「民族希望班」,被教育部稱為教育的奇葩。

施∶是在哪裡?

梁∶在廣西的龍勝縣。學生們拿了很多獎,連教育部副部長也去看他們。老師告訴我們∶因為你們對他們的愛跟關懷,鼓勵了他們。他們本來已經沒有希望了,初中畢業就要出去工作,或回鄉里耕田,或嫁人。你們給了他們機會,他們非常珍惜。你們的關懷和愛,是他們心靈的動力。

(未完待續)
We delight to praise what we enjoy because the praise not merely expresses but completes the enjoyment; it is its appointed consummation. --- C.S Lewi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8: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