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再見,我的弄堂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7-20 13: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祥德路二弄
   
    上海遍布著弄堂,可掛著「優秀歷史建築」銅牌的卻不多,我住了幾十年的祥德路二弄,就是其中之一。
   
    二弄早先叫山陰路祥德村,五十年代末划入祥德路,因沒有一弄,二弄便成了這條路的開路先鋒。「文革」后開闢祥德支路,祥德路逐步延長,一直通到高樓林立的曲陽地區。我小時候,那裡還是大片的菜地。後來山陰路變得更有名,是因為有魯迅以及瞿秋白的故居。二弄美,是因為弄堂建築與綠化環境和諧統一:朝南的外立面是立體感很強的奶黃色拉毛牆,朝北是清水紅磚。紅瓦綠檐,色彩豐富而亮麗。弄堂很短,總共才八幢聯體小洋樓,屋頂上有雙坡老虎窗,屋檐有三角形雙坡山牆,二層落地鋼窗外挑出一方鑄鐵鐵花欄桿的陽台,小巧而精緻。這種樣式在後來的房租改革中被劃歸於「新式里弄」。
   
    弄堂里栽著一高一矮兩排行道樹,高的是楊樹,矮的是冬青。楊樹在夏天要長刺毛蟲,害我們乘涼都提心弔膽。冬青倒是四季常青。弄堂乾淨整潔,從來看不到垃圾和污水。弄堂口有兩扇漂亮的鑄鐵鐵花大門。五十年代,每家每戶都在自家小花園裡和陽台上種植了樹木花卉。印象最深的是我家隔壁的四號,有棵高大的枇杷樹。每年初夏,枇杷樹的主人、我小學同學馮音音的母親就會摘下來,然後挨家挨戶送上門,讓眾鄰一起分享。四號花園還有幾個青花圓桶瓷凳,學名叫「綉墩」,夏天坐上去涼爽宜人。
   
    記得七號里也有棵枇杷樹,可是比不上四號的漂亮,印象中似乎也沒結過果子。三號里惹眼的是棵凌霄花,枝幹一直延伸到二樓,沿著陽台盤了幾圈,爬滿牆壁,在夏天會開滿橘紅色花朵,樣子有點像喇叭花。一號、二號的花園好像只有冬青樹和夾竹桃。六號的園子種了許多美人蕉,還有一棵孤零零的棕櫚樹,樹榦很細,胸徑不過四五寸,樹冠卻高過二樓。每年春夏時分,頂端樹葉下會結出一些像玉米棒的果實。有時外面弄堂的男孩子用竹竿打下來,扒開外面的包皮,裡面是淡黃色像小米似的顆粒。我母親說,棕櫚樹會帶來背運。
   
    最出挑的是八號的園子。八號里住著1949年前整條弄堂的房東張天充一家,是全弄堂最富的人家。他家沒有小孩,園子也老鎖著不讓隨便進,所以「文革」前我只在姐姐去他家學鋼琴時溜進去過兩次。不過鐵門鏤空,隔門也能一睹大戶人家花園的派頭。瓷綉墩有好幾個,是更漂亮的粉彩紋飾。花園牆角處,還依牆築一座玲瓏假山。整個花園裡種滿花花草草,有許多我至今叫不出名字的名貴花草。
   
    二弄建造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日本佔領時期,而虹口又是日租界,所以我家在1945年抗戰勝利后搬進去時,裡面住的都是日本人。當然並不是說,日本人都是侵略者,例如魯迅的日本好友內山完造開的書店和住宅,都在附近。我家搬來時住一樓,二樓、三樓都是日本鄰居,所有房間都鋪著榻榻米,所以地板保護得極好,原來的紅色油漆一點都沒脫落。母親說,我家搬來后與鄰居相處很好,二樓、三樓兩戶人家凡做了好吃的,都會送一盤下來。送得最多的是生魚片,外加一碟用麻油、醬油、味精調好的調料。可是我家吃不慣,母親等他們走後,就在鐵鍋里溫熱了油,加了蔥姜料酒再重新炒一下,改造成中國式炒魚片。日本人不久后回國,我家就租下了整幢房子。
   
最好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
   
    五十年代末是我個人記憶中的最好時光。環境還比較寬鬆,社會也相對樸素安定,鄰里關係和睦。母親經常和鄰居主婦交換食品探討廚藝,誰家女兒有了漂亮衣服,會借回家做樣板仿製。記得母親從四號馮家借了音音的皮涼鞋,用皮底和棕色燈芯絨給我做了一雙布面涼鞋。別人送我一件帶小外套的連衣裙,是流行的泡泡紗面料做的,上半段像背帶褲,下半段是小裙子,淺藍的面料用藏藍格子布條滾了邊,誰都誇漂亮。連衣裙被馮家借去,用白色泡泡紗鑲大紅滾邊也為音音做了一件。
   
    五十年代,我們弄堂的鋼琴密度很可觀。除了二號,其他七幢房子都有過鋼琴。進入弄內,彷彿徜徉在音樂的溪流中。當然彈得最好的是張碧華,其次就數馮韻韻。六號鄔家女兒和諸玲差不大離。七號劉家子女尚小,他們練琴都在「文革」中後期了。最差的大概就數我姐姐,用老底子上海話說就是「呀呀嗚」。日子就像虹口公園的湖水一樣平靜而安詳。
   
    五十年代末搞大鍊鋼鐵,拆除了我們弄堂與積善里之間的水泥磚牆。弄口的大鐵門以及每家院子的鐵門都被拆走。隔牆倒后,漂亮弄堂和私家花園都成了公共綠地,外來的小孩子在我們弄堂里踢球狂奔,弄堂里垃圾隨處可見,喧囂此起彼伏。
   
    「文革」初年,只要革命沒有革到自己頭上,一般人都會被攪得摩拳擦掌熱血沸騰。抄家后不久,房管所就上門讓我家讓出房子。於是就把三樓給了房管所。房管所則讓他們的親信住了進來。搬進來的人家姓朱,男主人是電信局技術工人,經濟條件相當不錯。儘管他們的生活習慣與我家不同,但心地都很善良。雖然他們是響噹噹的紅五類,卻不像紅衛兵那樣橫眉冷對,還「達家伯伯」「達家姆媽」地稱呼我父母,這在當年政治背景下相當難得。所以我們兩家的關係一直處得不錯。
   
    「文革」初期的兩年時間裡,我們弄堂總共八幢房子,除了四號比較太平外(馮音音一家已經搬走了),七幢房子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衝擊,且死於非命的竟有六人之多,其中就有我的父親。
   
    整個弄堂變了。除了我家兩棵大柏樹和六號的棕櫚樹、七號的小枇杷樹外,其餘花花草草都作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象徵被剷除了。又過了兩年,我家花園裡的兩棵柏樹也被人挖出來運走了,為什麼要挖,搬到哪裡去,誰來挖的,我們也不敢問。從此我家再不養花蒔草,只在花盆裡種些蔥,除了能看到一些綠色,更能省下幾個買蔥錢。我母親過去與對面弄堂積善里的許多人家不來往,現在漸漸開始打起了招呼,甚至一起上菜場買菜,上公園散步。變化最大的要數八號里原來獨來獨往的張碧華,文革後期八號的底層發還給了她,她不但對眾鄰居開放,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客廳里的鋼琴居然也對眾人開放,任何人想彈就可以去彈,她還不厭其煩地向那些革命小將傳授鋼琴知識。
   
街道生產組
   
    我在1974年4月作為病休青年被分進了街道生產組,同時被分配的還有弄堂里另外兩三個病休青年。這時弄堂里早已沒有了我們的身影。我們從懵懂少年進入了青年,在弄堂里玩耍的都是比我們小好多的還在上中小學的孩子。生產組隸屬於街道,屬於大集體性質。工資是按小時計算,一小時一毛錢,一天做足七小時,一個月出滿勤二十六天能拿十八元二角。不過我經常請病假,一個月能拿到十元,對我和母親來說就是皆大歡喜了。那段日子很壓抑。我覺得在生產組工作很丟人,要求分得離家遠些。這樣每天都要從祥德路穿過四達路、四平路進入郵電新村,再從郵電新村裡穿過一條雨天滿是泥濘的田埂,路上需要半個多小時。生產組周圍還是一片農田,居民也都是農村戶口。即便是雨後晴天,柏油馬路早就幹了,我還得穿著橡膠套鞋上班。後來在安徽的小姐姐給我弄了張自行車票,我買了輛永久牌二六自行車,這樣只需十五分鐘就可到達。
   
    生產組在我看來完全是鄉下,與二弄的環境截然不同。生產組阿姨們多不識字,整天婆婆媽媽嘮叨個沒完,經常為些雞毛蒜皮爭吵不休。不過她們都是心慈手軟的人,對我非常好。我的工作是為出口的箱子裝鎖。因為有病,在家從來不幹家務的我,干一會兒就累得腰酸背痛,手上磨起血泡。阿姨們就會幫我裝幾個。阿姨們家裡大多經濟拮据,但逢年過節有什麼好吃的,哪怕是一把花生幾顆硬糖,她們都會捨不得吃,卻等節後上班帶到組裡給我吃。
   
    又過了兩年,1976年的秋天,「文革」結束,小姐姐從安徽調回上海,攜夫帶子和他們的傢具一起搬進了五號。此時,弄堂里其他人家也陸續有插兄插妹返滬。他們也基本上都是結了婚拖家帶口的,擠進原來就不寬敞或經「文革」縮小了的房子,家庭成員之間為了空間,「戰亂」頻仍,鄰居之間則為了公用部位爭論不休。父母輩大多已經作古,各家的子女間則基本不相往來,鄰里之間的事知之甚少。弄堂里失去了早先的寧靜與安詳,與這個城市一樣喧囂而煩躁,垃圾污穢隨處可見。花園裡和陽台上晾曬的衣服掛得像萬國旗。花園裡的泥土換成了水泥,房管所在七十年代為每個花園種植了一棵泡桐樹。綠化倒是有了一點,可每逢夏初,先是紛紛揚揚地飄起漫天白絮,接著是成熟了的果實滴滴答答落下像醬油一樣的液體,行人路過時不小心中彩,洗都洗不幹凈,所以許多人家就把樹鋸掉了。但是日漸長大長粗的樹榦卻不失為晾衣的絕妙支架。
   
走了,都走了
   
    1996年,小姐姐搬走了。1997年,我也搬離了二弄。樓下又換了新住戶,空關著房子沒人住。三樓朱家的兒子搬到新房去了,朱家姆媽則到溧陽鄉下與女兒共同生活。弄堂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陌生面孔。弄堂里的房屋也越來越破敗,屋頂漏水嚴重,地板下面白蟻猖獗。每到黃梅季節,白蟻從地板的縫隙里鑽出來漫天飛舞……
   
    1999年,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築名單公布,祥德路二弄被列入永久性保護建築名錄。
   
    二弄老住戶中,母親算得上是長壽的。2004年,她九十二歲,12月16日,母親走完了她歷經兩個世紀的坎坷一生。也是在那年,在商海遊刃有餘的外甥給我三姐在蘇州河邊買了新房,三姐也搬離了五號。如今五號里已經沒人居住了。昔日的一切復歸平靜。
   
    2007年5月的一個傍晚,我突然心血來潮,去山陰路祥德路作了一次懷舊式的散步。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昔日奶黃的拉花立面,而今灰濛濛的;花園的紅磚牆,也被抹上了一層灰不溜秋的水泥。不僅昔日的精緻與幽雅蕩然無存,即便是所謂「歷史滄桑感」也無從尋覓。弄堂像停車場一樣停滿了轎車。每家花園的黑色鐵皮蒙面的大門都關著,門裡偶爾會露出一張陌生的臉,或許還會客氣地問:「你找哪家?」
   
    (達奇珍)
   
    摘自《讀庫0801》新星出版社2008年3月版30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沙發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20 16:40 | 只看該作者
透過弄堂可以看到上海人生活的真正的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0: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