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具有遠見的「中國觀」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7-22 00: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7/21/content_8706453.htm
2008年07月21日 07:07:08  來源:人民日報  






3月5日,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德國前總理施羅德。 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

西方對華政策有多副面孔 中國開始回擊
一位德國老人致中國的信:狗叫狗的,駝隊依然前行
用法國人的方式演講 李洹一語驚法國
「中國的憤怒」讓法國有點著急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近日宣布將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並在德國《時代》周報發表專文,論述他的「中國觀」。這篇題為《我們為什麼需要北京》的文章幾乎佔了該報整整一個版,議題甚多,論及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成就、世界格局和德國對華外交政策,主張一如既往地繼續支持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這篇文章是基於對中國歷史特別是當代史的正確認識。文章認為,過去30年,中國的發展是「非常正面的」,使數億人脫貧、廣大民眾致富,人民過上了更美好、更安定的生活,同時也使很多人「接受了良好教育、面向世界、思想開放」。在國際上,中國開展全方位和平外交,特別是在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發生矛盾時,都能致力於和平談判解決,並越來越積極地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


    文章也反映了作者對中國國情的深入了解。施羅德在任時曾6次訪華,卸任后每年訪華三至四次。他說,他因此有機會與更多的中國政治家、企業家和知識分子接觸,議題既深且廣,對中國的深入了解,「加強了我們需要把中國作為夥伴的信念」。他對中國把發展民生放在首位表示贊同,並認為,中國既進行了現代化建設,又保持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性,堪稱上個世紀人類文明史上的最偉大成就之一。

    文章對世界格局的認識很有代表性。施羅德認為,世界正走向多極化,中國、俄羅斯、印度的全球作用正在增強。中國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作用日益重要。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及反恐等諸多問題,都離不開中國,更不能與中國為敵。

    施羅德關於德國對華外交的論述頗具建設性。他認為,德中建交后,德國歷屆政府都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承認西藏、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他不諱言西方有自己的民主觀,但認為應該摒棄「教師爺」的做派,因為德國也經歷了長期的、艱難的民主化進程,有慘痛的教訓,而且對外輸出民主是行不通的,必須尊重中國的歷史、政治和文化特性,而保持穩定和完善法制才是民主的前提。他主張,只有互相尊重和信任,才能發展戰略夥伴關係。他以自己的經驗,認為負責任的政治家不應該採取僅僅迎合公眾輿論的「象徵性」行動。在這一點上,德國資格更老的政治家、前總理施密特也曾進言:西方不能以「自大、自高」的方式對待中國。

    施羅德1998年至2005年擔任德國總理期間,對發展中德關係至少有兩大功績。一是宣布在中國與歐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框架內,兩國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夥伴關係,這使得兩國關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有了全面發展,對話逐漸深入,合作更有成效。二是他大力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事實證明,他在這一問題上的看法是有遠見的。中國的加入不僅有利於歐洲,而且也促進了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的發展。

    人們不無遺憾地看到,在施羅德離任后,中德關係經歷了波折,這在中德建交后是少見的。德國有遠見的政治家也認識到,問題涉及中國主權,德方的一些做法顯然「考慮欠周」,有損於雙方的互信。現在,經過雙方共同努力,兩國關係正在恢復正常。施羅德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再也不能失去這種信任」。施羅德的提醒值得深思。(劉華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05: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