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感受世界重心的移動

[複製鏈接]

120

主題

2291

帖子

562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嘟嘟1218 發表於 2008-7-18 18: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杜平/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的演變代表了文明的興衰。從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美索不達米亞開始,數千年來,影響人類文明的城市此起彼伏,世界文明的重心也隨之轉移:從中東到東亞,再從東亞到歐洲、美洲。這種進程已經表明,不同的文明各領風騷於一時,但繁榮卻不可能永駐於一地。

  歷史上的中國城市曾經有過極其輝煌的時期,在世界文明中佔據重要地位,尤其對朝鮮半島和日本產生過強烈的文化輻射,不只是城市本身成為模仿的對象,而且歷代王朝利用城市來統治國家的模式更被效仿。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中國文化向外輻射的範圍卻沒有真正超越東亞地區。

求同是過程,求異是目標

  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沒有強烈的傳道熱情,沒有征服別人或者使之歸附的慾望,相反,中國在經濟上滿足於自給自足,在文化上保持內斂和自製。原因之二,就是城市興盛的原動力來自於政治需求,而非商業需要。歷史上,除了沿海港口城市之外,凡是具有強大政治和文化影響力的城市,基本上都是行政管理中心,城市人口的主要成分是統治階級和官僚階層,商人只是為他們服務的附屬人群。因此,城市的生活方式、個人行為、人際關係和思維模式,都受到政治的支配。一旦政局發生動蕩,繁榮和生命力就會失去保障。

  作為政治中心,北京的興衰自然要決定於政局的變遷。由於朝代的多次更迭,北京的面貌和性格特徵在相當大程度上都帶有「入侵者」的特色,形式和內涵豐富而多元。但是,從當代全球文明的廣角來看,北京缺乏一套跨越文化障礙的價值體系,導致對現代世界文明的影響並不顯著。

  但是,北京這些年來一直在變。就筆者的觀察,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兩點:一是通過與世界主流文明的求同,來縮小與當代發達社會的差距;二是在求同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求異,通過凸顯獨特性來尋求突破和超越。

  前者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市區景觀與外部世界的趨同,包括外人似曾相識的現代商廈、酒店、街道、路標、咖啡館、酒吧乃至警服;例如人們言行舉止與世界的趨同,包括都市人特有的快節奏、居住方式、消費方式、衣著方式、作息方式、休閑方式以及人際交往方式;例如人口結構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包括大批中產階級、精英階層、商界富豪、文化名流以及異邦各類人士的大量湧入,使得這個城市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也在與世界主流文化趨近。

  然而,求同只是過程,求異才是目的。因此在與外界求同的過程中,北京始終有一種強烈的求新和超越意識。從國家大劇院的「水煮蛋」,到國家體育場的「鳥巢」和央視大樓的「大褲衩」,再到世界第一大候機大廈,這些超現代的建築設計雖然都藉助於洋人之手,但背後的雄心和目標卻是顯而易見:在尋求自我超越的同時,創造出21世紀都市文明的新景觀。

全世界眼球看東方

  很多人都認為,北京奧運會是中國提升國際地位的機遇,但事實上,中國先有國際地位,然後才有主辦奧運的機會。這樣的國際地位一部分來自於經濟、外交和其他實力,其他相當大一部分則來自於外界對中國的感受。論綜合實力,中國依然落後於某些發達國家,但二十多年以來,它竟然把全世界的目光牢牢吸住。因此,在很多時候,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都是在被關注、被想象、被議論的被動狀態下,無意識地散發出來的。

  確實,環顧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能夠刺激外人不知疲倦地跟蹤其發展動向,揣測其戰略目標,或著迷或欣賞,或憎惡或敵視;也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像中國這樣,使外部世界對它產生種種非分之想,包括指望中國按照它們所喜歡的方向演變。即使屢挫屢敗,依然不厭不棄。

  但是,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例外的是,無論大小或強弱,所有外部力量在試圖改變中國的過程中,反而不知不覺地改變了自己,包括改變了對中國的態度、政策和戰略。例如在外交戰略上,當初的孤立、遏制和對抗中國,已經統統轉變為接觸、合作和全面接納。這是所有西方國家對華政策走向的相同脈絡。從這個脈絡來看即將開幕的奧運會,我們就可以理解到,北京獲得奧運主辦權,絕非是外部世界的恩賜,而是它們必然的選擇。

  從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直到2008年,全世界只有16個國家主辦過奧運。除了墨西哥之外,全部都是發達國家或比較先進的工業國。其中,美國主辦了四次,英國三次(不包括2012年),德國、希臘、法國、澳大利亞各兩次,前蘇聯、日本、韓國、加拿大、義大利均為一次。由此可以看出,綜合實力越強,獲得奧運會主辦權的機會就越多。中國是後來者,還稱不上強國,但它畢竟是擁有巨大能量的大國,因此躋身於這個行列之中,不僅一點都不僥倖,而且還預示著世界文明的重心正在向東方回返。

  歷史學家們在論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時曾這樣說:從這裡往外走,走得越遠,看到的世界就越黑暗。以自我為中心的西方人,在看待遙遠的亞洲文明時,想必也是作如是想。但是,正如文首所說,人類文明的演變史已經證明,世界重心的移動從未停止過,只是過程漫長,人們不易察覺。

·作者是《聯合早報》評論員
"中國人"這個稱號沒有什麼對不起我的. 能成為她的一員,我已很深感榮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2: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