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跨越大西洋的通脹謎題

[複製鏈接]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m021 發表於 2008-7-19 20: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Elga Bartsch / Joachim Fels

推動全球通脹壓力不斷上升的主要力量如今已不言而喻:那就是極其寬鬆的貨幣政策立場,尤其是在美國和很多新興市場國家。這不但推高了食品和能源的價格,其他價格也很可能會隨之上漲,特別是在眼下大部分國家的央行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快速收緊貨幣政策的情況下。

所以全球各地通脹都在加劇也就不足為奇了。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儘管歐元兌美元在過去一年中大幅升值,但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居然也和美國的水平差不多,達到4%,而且在過去一年中的升幅還要更大。


Corbis美國經濟放緩的時間要早於歐洲,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上述現象發生的原因。另外還有一個解釋與美國房市下滑對租金增長的影響有關。5月份房主的等價租金(假設房主是租戶的話,要為自己的住房付的租金)比上年同期上漲了2.6%,較2006年12月4.3%的高點有所回落。等價租金漲幅佔了美國整體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近四分之一。不過要指出的是,歐元區消費者價格調和指數並不包括自住房屋的成本。所以,儘管歐元區的房市也疲軟了,但不會使歐洲的官方通脹數據降低。

不僅如此,美國的失業率從2007年3月份的周期低點4.4%上升至6月份的5.5%,漲幅超過了一個百分點;而歐元區的失業率直到最近(5月份曾達到了7.2%)都一直在不斷下降。因此,美國就業市場的疲軟狀況有所加劇,而歐元區的卻得到緩和。這種趨勢也反映在美國工人工資上升速度放緩、而歐元區加快上。

而且,美國生產率的加速上升近期對單位勞動力成本上升構成壓力,而在歐元區則恰恰相反。這就意味著眼下美國國內的通脹壓力似乎較低,從而抵消了美元走軟導致的進口價格上漲所造成的部分影響。

不過,儘管歐美在經濟周期中所處的階段不同,對通脹的計算方法各異,但這都無法解釋另外一個跨大西洋的謎題:雖然政策路線不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自去年8月以來採取了積極放鬆政策,而歐洲央行本月早些時候還上調了利率,但市場對美國和歐元區長期通脹走勢的預期其實是相同的。

與通脹掛鉤的債券顯示,投資者預計美國和歐元區未來5年的平均通脹水平將都將在2.6%-2.7%,未來10年則為2.5%左右。這和人們普遍的看法可是有著天壤之別。公眾普遍認為身負促增長和反通脹雙重職責的Fed在通脹方面比歐洲央行更為寬容,而歐洲央行一般被視為是一個專註於價格穩定這一主要任務的強硬派機構。Fed和歐洲央行在貨幣政策立場和策略上的不同還顯示出,美國長期通脹風險要高於歐元區。

不過供方因素或許能解釋為什麼長久來看,美國的通脹壓力可能比歐元區的要小。我們認為,美國勞動力和產品市場的彈性更大,這或許能幫助Fed遏制通脹。與此同時,歐洲央行因歐洲存在很多市場剛性因素而面臨更大的壓力。

因此,Fed和歐洲央行在政策路線上的迥然不同可能就合情合理了。這種分歧或許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或許造成的通脹後果相差無幾。美國在產品和勞動力市場自由化方面比歐元區更為先進,人們在解釋為什麼美國和歐元區的通脹與預期不同時,或許恰恰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

歐元區零零碎碎的供方改革和不徹底的統一市場或許會使核心通脹從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擴散到其他價格上,因此與美國公司相比,歐元區公司更容易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工人也可能更容易要求漲工資來抵消物價上漲的影響。

歐洲央行所作的研究發現,歐元區零售業的價格比美國的慣性更大。歐元區的消費者價格通常每四、五個季度調整一次,而美國的調整頻率卻是歐元區的兩倍。

因此,歐洲政界人士抱怨歐洲央行採取過於緊縮的貨幣政策時,他們應該意識到緩解央行對通脹擔憂的武器就在他們自己手裡。推動產品和勞動力市場自由化還將使歐洲央行的工作更容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4: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