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化歷史 [7月17號]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7-17 04: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俄軍盡屠江東六十四屯居民(1900年) —————
    江東六十四屯位於黑龍江東岸精奇裏江口以南,瑗琿隔江相對,屬中國的領土。1858年,中俄《瑗琿條約》規定,江東六十四屯一帶依舊歸中國官員管轄,中國居民在原地有永久居住權。
    1900年7月17日,俄軍越過精奇裏江,對江東六十四屯中的布丁屯居民大肆焚殺,強行驅趕過江。接著派出騎兵,將未及渡江的二十八屯中國居民「聚一大屋中,燒死無算」。一時濃煙蔽日,死裏逃生的中國居民扶老攜幼,奔逃黑龍江邊,繞越不能,哭號淒慘,俄軍騎兵追來,彈飛如雨,血染黑水。
    18日晨,清軍渡江與俄軍激戰。同時瑗琿水師日夜接渡,把部分屯民接至江右。當日,俄軍槍殺了千名中國居民,將未來得及渡江的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幼。統統用刺刀逼入黑龍江中。浮屍蔽江。數日不絕於目。至21日,江東六十四屯全被俄軍焚毀,槍殺、燒殺、淹斃的中國居民達2000多人。十幾日後,黑龍江底沈溺的無數屍體翻浮水面,順流淌去,江面上浮著一層油,江水奇臭,慘狀不可盡訴。
    25日,壽山致電楊儒,告以俄軍「將我華民及江左各屯人民屠戮不堪」之慘狀,要楊儒轉告俄國政府「勿再妄殺良民」。
   
美國畫家惠斯勒在倫敦逝世(1903年) —————

《藝術家的母親》



    1903年7月17日,畫家本人死於倫敦,享年69歲。
    惠斯勒出生於馬薩諸塞州的洛維爾,孩童時被帶到俄國。他的父親是一位工程師,曾幫助沙皇修建了大規模的鐵路網。年輕的惠斯勒在巴黎學習藝術,受到了庫爾貝、委拉斯開茲和日本畫家的影響。到倫敦後,他曾在皇家藝術院展出過他的作品。
    盡管他很有名望,法國沙龍拒絕展出他的作品《白衣少女》。這幅畫被落選者沙龍所接受,引起了轟動。惠斯勒是位「以溫和的藝術樹敵」的大師。當英國批評家約翰·羅斯金詆毀他的一幅作品時,他控告羅斯金犯有誹謗罪。打官司的費用使這位藝術家傾家蕩產。
    惠斯勒不僅是位油畫家,而且還是位多產而又有天才的石版和銅版畫家。他年輕時在美國西點學校學習未獲成功。當時他說:「要想使我成為一個軍人,除非水楊酸鈉變成氣體」。
   
巴爾幹各國混戰(1912年) —————

保加利亞士兵的屍體



    1912年7月17日。上周,在盛傳保加利亞人對塞爾維亞人和希臘人施以殘酷暴行之際,羅馬尼亞入侵保加利亞領土。當保加利亞進攻希臘和塞爾維亞的新聞最初發表時,羅馬尼亞向保加利亞發表聲明。如果侵略不停止,羅馬尼亞軍隊將加入到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的行列中去。保加利亞對此沒有答復,羅馬尼亞隨後發起進攻,幾乎使保加利亞軍隊徹底投降。
    紐約收到了希臘國王康斯坦丁發來的消息:自巴爾幹戰爭的頭幾天起,保加利亞已屠殺了數以千計的無辜群眾。據說大屠殺發生在幾個城市和鄉村,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多克薩托。據報道,在那裏3500名居民中幾乎有150人被殺害。正如公報所述:「保加利亞人所到之處人們只看到鮮血、恥辱和毀壞……這是難以想象的經過精心設計的殘酷暴行。」保加利亞國王弗迪南稱這些有關屠殺和暴行的報道為「臭名昭著的誹謗」。
   
俄國七月流血事件發生(1917年) —————
    1917年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發生危機。它企圖通過軍事上的勝利來擺脫危機。1917年7月1日,臨時政府命令俄國在西南戰線發起進攻,結果遭到慘敗。消息傳來,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怒。17日,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彼得格勒50多萬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遊行,示威群眾高呼「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要求蘇維埃中央執委會立即奪取政權。下午2時,彼得格勒軍區司令以「維護市內秩序」為名下令部隊向示威群眾開槍,造成400餘人傷亡。臨時政府宣布首都戒嚴,解除工人武裝,封閉《真理報》並通緝列寧。臨時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權,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控制的蘇維埃成為附庸。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發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宣告結束。
   
晚清狀元、實業家張謇逝世(1926年) —————
    1926年7月17日,近代立憲派、資本家張謇卒。張謇,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1853年(鹹豐三年)生。光緒狀元。授翰林院編修。早年入淮軍將領吳長慶幕。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開始創辦南通大生紗廠,後陸續開辦通海墾牧公司、上海大達輪步公司、資生冶鐵公司、淮海實業銀行等多家企業。1902年起,又興辦各種文教事業,建通州師範、南通學院、盲啞學校、伶工學校、幼稚園、南通圖書館、博物苑等。清末發起立憲運動,1906年組織預備立憲公會,1909年任江蘇格議局議長,成為國內立憲派領袖。辛亥革命後,被南京臨時政府任為實業總長。辭職不就。並與章大炎等成立統一黨,擁護袁世凱,對抗同盟會。1913年任袁政府農林工商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1915年袁陰謀推行帝制,張謇辭歸鄉裏,繼續其文教、實業建設。晚年思想益趨保守,反對共產主義和群眾運動。著有《張謇日記》等。
   
聶耳溺水逝世(1935年) —————

上海《中華日報》刊載的聶耳逝世的消息



    上海《中華日報》刊載的聶耳逝世的消息 1935年7月17日,音樂家聶耳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遊泳時,不幸溺水逝世。
    聶耳1935年赴蘇聯考察,取道日本時住在濱田實弘家中。遇難後,濱田記述過程說: 17日午後一時半左右,聶君、李君、家姐,同到鵠沼海岸去洗海水裕到的時候,是兩點鐘左右。李君獨自先下海,聶君等著家姐換衣服,兩人隨後一同下海。
    那天,風浪很大,有很多人和小學生們也在那裏遊泳,因此各人都沒有特別關照。
    在海裏,李君是單獨一人,聶君則在水深齊胸的地方獨自跳浪遊著。同時,家姐是在水淺的地方遊著。
    約有一個多鐘頭,家姐上岸來,就遇到李君,說預備先回去,要尋聶君打個招呼,尋聶君不見,李君也說,下海後,一回也沒有見到他。於是李君到海裏,家姐在岸上尋。(時三時半多)直到四點半都沒有尋得,便連忙通知監視所,分頭在海岸一帶尋覓。我接到報告,到海岸去的時候,己是六時左右,潮已經漲上了,仍未發見其蹤影,十一點鐘左右,只得回家。次日早上,也仍然尋不著。回家時,接到警察報告說。死屍已經打撈上來,我就忙到那裏去看。
    聶君的屍體,是普通一般的溺死人樣子,不難看,也沒有吃著水,僅只從口裏流著少許血,頭也出少許血,據檢驗的醫生說是窒息致死。
    聶耳,原名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1912年2月15日生。雲南玉溪人。出身清寒醫家。自幼喜愛音樂,能奏多種民族樂器。1928年讀中學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至上海做店員,業余練小提琴,翌年3月考入明月歌劇社任小提琴師,並自修鋼琴。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投身於音樂、戲劇和電影活動,從事創作和評論。1933年8月發表第一首歌曲《開礦曲》。此後近2年間創作37首歌曲,其中包括《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等反映工人生活的歌曲,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歌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作《義勇軍進行曲》後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除歌曲外,還作有《金蛇狂舞》等民族樂隊改編曲4首。1935年擬取道日本赴蘇聯學習,於4月18日抵東京,7月17日在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遊泳時溺水逝世。
   
波茨坦會議開幕波茨坦會議(1945年) —————
    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但在遠東對日作戰還在激烈進行。為了商討對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以及爭取蘇聯盡早對日作戰。
    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蘇3國首腦杜魯門、丘吉爾(7月28日以後是新任首相艾德禮)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戰時第3次會晤,史稱「波茨坦會議」或「柏林會議」。經過爭論與協商,在一些主要問題上達成了協議。
    關於蘇、美、英、法4國佔領德國的基本原則是:應使德國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消滅壟斷集團,重建德國經濟。關於德國戰爭賠償問題,最後商定賠償應由每個佔領國從自己的佔領區徵收,蘇聯還從西方佔領區取得所拆遷的德國工業設備的25%,其中10%是無償獲得,15%用糧、煤交換。
    會議承認了新成立的波蘭全國統一臨時政府,並確定了波蘭的疆界問題,會議決定設立蘇、美、英、法、中5國外長會議,負責準備同歐洲戰敗國的和約。此外還討論了對意、羅、保、匈、芬等國的政策及其加入聯合國組織的問題。
    7月26日,以美、英、中3國宣言形式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宣布了盟國佔領日本後將實施的基本原則,並重申《開羅宣言》必須實施。8月2日,《蘇英美三國波茨坦會議議定書》簽字。
   
法國坦克鎮壓摩洛哥叛亂(1955年) —————

法國衛兵試圖鎮壓由於吉爾伯特總督的到來而引來的暴亂



    1955年7月17日,由於前兩天歐洲人和本地的摩洛哥人發生激烈沖突,卡薩布蘭卡已處於戒嚴姿態。
    7月14日,星期四,是法國國慶日,那天有一枚炸彈在一家擁擠的咖啡館門口爆炸。有6個歐洲人當場被炸死,另外35人受傷。此後至少有50人在暴亂中喪生,其中8名摩洛哥人被法國外籍軍團和機動憲兵打死。
    由於當地摩洛哥人的民族主義感情不斷增長,同時也由於某些歐洲人對他們的利益(這種利益甚至得到法國總督吉爾伯特·格蘭德瓦的維護)在民族主義下是否能得到保護抱有恐懼感,這樣的沖突就一直有增無減。?
   
日本經濟白皮書發表(1956年) —————
    第2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在美國的扶植下,利用朝鮮戰爭的特殊環境,迅速恢復和發展。至1955年國民經濟和工農業生產的主要經濟指標均已恢復或超過戰前水平,出現經濟繁榮的「神武景氣」。1956年7月17日,經濟企劃廳發表題為《日本經濟成長與近代化》的經濟白皮書,強調日本今後必須依靠技術革新帶動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此後,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第21屆奧運會在蒙特利爾舉行(1976年) —————

「跨欄王」埃德溫-摩西



    1976年7月17日通過衛星傳送到加拿大的奧林匹克聖火在蒙特利爾主會場上熊熊燃起,揭開了第21屆奧運會的序幕。因紐西蘭橄欖球不顧非洲最高體育理事會的警告,應南非政府之邀於6月前往比賽,導致非洲國家集體抵制本屆奧運會,使得本屆運動會在規模上遜於上屆,但也稱得上是一次群英薈萃的競賽。
    羅馬尼亞14歲的納迪婭·科馬內奇以她嫻熟的技術和優美的動作征服了所有的觀眾和裁判,在平衡木比賽中獲得奧運會史上第一個滿分「10分」,此外還創造了在同一屆運動會中連得7個滿分的奇跡。這個12歲即獲得歐錦賽全能冠軍的小姑娘最後摘取了全能、高低杠和平衡木3枚金牌,成為新的體操「女皇」。
    美國的埃·摩西以他獨特的13步欄間跑,獲得了男子400米欄冠軍。從1977—1987年的十年間,摩西連續獲勝122場:兩次奧運會冠軍、四次刷新世界紀錄、首屆世界田徑錦標賽金牌得主、三次登上世界盃領獎臺。他的名字被列入美國奧林匹克名人館,並榮獲美國最高的體育獎——沙利文獎。
    在遊泳比賽中,民主德國女隊獲得13個項目的11項冠軍,其中科爾內婭·恩德爾一人獨得4金、1銀。早在13歲時,恩德爾即在世錦賽上獲得100米自由泳、100米蝶泳和兩項接力的冠軍,2年後的世錦賽上她再現上屆輝煌。此次雖首次沖擊奧運金牌,她卻不負眾望,滿載而歸。恩德爾在她的整個體育生涯裏,共創造了21次世界紀錄。
    第21屆奧運會於1976年7月17日至8月1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由於20多個非洲國家集體抵制本屆奧運會,應邀參賽的只有88個國家和地區,運動員6189名(女子1274名)。設21個大項198個單項。共破82項奧運會紀錄,其中34次為世界紀錄。羅馬尼亞運動員納迪婭·科馬內奇在高低杠比賽中獲奧運會體操史上第一個滿分10分。蘇聯隊獲金牌49枚領先;民主德國隊居次,美國隊退居第三。
    附:「體操童話女孩」科馬內奇

羅馬尼亞體操明星納迪婭-科馬內奇


    誰也沒有想到,1976年7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第21屆奧運會上,年僅14歲的羅馬尼亞體操運動員科馬內奇以精彩絕倫的表演,獲得女子全能、高低杠和平衡木三項世界冠軍,並連續七次獲得滿分——10,創造了奧運史上的奇跡,也創造了世界體操史的奇跡。當時近八千名記者爭相報導這一消息,稱科馬內奇為「神話般的人物」、「使全世界驚嘆的女孩子」。
    科馬內奇於1961年出生於羅馬尼亞喀爾巴阡山麓的喬治烏·德治市。父親是位汽車廠的汽車修理工,母親是普通職員,她還有個弟弟。一家人口不多,生活得挺快活。在科馬內奇六歲時,她就顯露了特有的體操天賦,她能像男孩子一樣練側手翻,在沙發上「豎蜻蜓」,把馬路邊狹長的石欄桿當作「平衡木」,一遍又一遍來回疾跑。一次,體形勻稱、素質不凡的科馬內奇在幼兒園裏奔跑跳躍時,被從事體操專業的貝拉夫夫婦發現,他們把科馬內奇帶到了喬治烏·德治市體育俱樂部。從此,6歲半的科馬內奇就開始了她那不平凡的體操生涯。
    任何成功都與辛勤和汗水分不開的。科馬內奇從6歲開始,就遠離了女孩子所喜歡的一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集中全部精力於緊張又厭煩的體操訓練之中。7歲到9歲,她每天接受兩個小時的訓練。9歲以後,她接受了三個小時的訓練。10歲以後,她每天的訓練量相當於遊泳兩萬米。人12歲,她常常超過規定的訓練時間。每次訓練中,一個簡單的動作往往要做30到40次。1976年她參加蒙特利爾奧運會比賽,飛機起飛前半小時,她還在訓練。她那令人眼花繚亂的平衡木動作,是她兩萬多次訓練的結晶。科馬內奇14時,8年所付出的勞動相當於一個普通人半輩子的勞動量。
    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是科馬內奇能在重大比賽中穩定發揮技術的原因,這也是她特有的風度,這種風度是她具有頑強意誌的表現,也是她取得成功的保證。1970年的一次比賽中,在短短的10秒內,她竟三次從平衡木上掉下來,夥伴們都為她哭了,而她自己卻沒有掉淚。1975年合眾社把她評為該年度最優秀的運動員,教練和隊友都異常激烈,她卻表現得很平靜。在蒙特利爾奧運會上,她巨大的成功使別人哭了,而她卻沒哭。她的這種沈著老練、鎮靜自如的大將風度是在無數次失敗中磨練而成的。8歲時,經過兩年刻苦訓練的科馬內奇第一次參加羅馬尼亞全國少年體操比賽,成績很不理想,她差一點哭出來,認為徹底失敗了,幾乎喪失了從事體操的信心。關鍵時刻,她的啟蒙教師貝拉夫婦給了她有益的指教。「在你成為偉大的冠軍以前,必須學會輸得有風度。這是你將來成為冠軍的唯一途徑。」科馬內奇從此記住了教練的話,並作為座右銘指導自己的一生。
    科馬內奇在國際體壇上是燦爛明星,在文化學習上也閃耀著智慧的光彩。長期的體操訓練從沒影響她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在體育學校學習期間,她各科成績都很好,並且能講流利的英語和法語。她興趣廣泛,踢足球和聽音樂是她最喜愛的課余活動。
    科馬內奇是羅馬尼亞人民的驕傲。她以自己不懈的努力為祖國贏得了崇高的聲譽,國家和人民給了她最高獎賞。羅馬尼亞授予她英雄稱號。科馬內奇退出賽場後一直從事教練工作,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以後,她開始坐在了體操裁判席上。她雖然現在不在賽場上拼搏,但她創造的輝煌永遠載入了史冊。
    蘇聯大力士阿列克謝耶夫是世界上第一個舉起 600公斤(抓舉、挺舉、推舉三項總成績,1972年奧運會後,國際舉聯才將推舉從舉重比賽中取消)的選手,兩次(1972、1976)獲得奧運會冠軍,80次破世界紀錄德國泳裏恩德爾在蒙特利爾奧運會上贏得4金、1銀,破四項世界紀錄羅馬尼亞體操明星納迪婭·科馬內奇
   
尼加拉瓜獨裁者索摩查被驅逐(1979年) —————
    1979年7月17日,尼加拉瓜總統、獨裁者索摩查被推翻。
    安納斯培西奧·索摩查·德瓦伊雷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1937年起,其父安納斯塔西奧·索摩查·加西亞出任總統,建立其家族在尼加拉瓜的獨裁統治。1956年其父被暗殺後,其兄路易斯·索摩查·德瓦伊雷繼任總統,同年6月他出任尼加拉瓜國民警衛隊總司令,1967年繼任總統。
    任內繼續對內實行獨裁統治,迫害進步勢力,對外投靠美國。1972年辭去總統職務,作為國民警衛隊司令掌握實權。1974年再次出任總統,宣布全國戒嚴。1978年1月,尼加拉瓜爆發全國性罷工、罷課、罷市浪潮,反對獨裁政權。60年代初建立的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團結各民主力量,建立廣泛的愛國陣線,於1979年5月發動武裝攻勢。6月建立民族復興政府。
    6月17日,索摩查被迫逃亡國外。次年9月27日索摩查在巴拉圭亞松森被暗殺。
   
美國旅館通道倒塌111人死亡(1981年) —————
    1981年7月17日晚,堪薩斯城的海厄特攝政大飯店四樓門廊的3條混凝土和金屬懸掛通道有2條突然落下,造成一幕悲劇。根據最近統計的數字,有111人死亡,188人受傷者的大部分仍在醫院搶救。午後7點零8分,1200人至1500人正在門廊和通道跳舞時,4樓通道從天花板懸掛鋼筋上突然斷裂下來,整個通道像一塊大餅一樣落到與2樓齊高的過道上。這時擠滿了跳舞者和旁觀者的這兩層通道又整個壓在下面一樓門裏的人群頭上。該旅店是1980年開張的。
   
巴西足球隊獲第十五屆世界盃賽冠軍(1994年) —————

羅伯特-巴喬射失點球



    1994年美國世界盃決賽中,巴西球星羅馬裏奧和義大利球星巴雷西在場上鬥法 1994年7月17日美國西部時間中午,洛衫磯玫瑰碗體育場內座無虛席,第十五屆世界盃足球賽決賽在這裡舉行,對陣雙方是義大利和巴西,他們的勝者將成為首支四獲世界盃的隊伍。巴西隊中有羅馬裏奧和貝貝托這對無堅不摧的鋒線組合,而當時羅納爾多只是個替補;義大利對的老隊長、後防中堅巴雷西在對挪威的比賽中受傷後動了手術,僅僅過了三周就重返賽場,也被稱為奇跡,他的復出極大的激勵了隊友們,他們眾誌成城地瓦解了巴西隊淩厲的攻勢。守門員帕柳卡全場僅有一次失誤,但球打在了門柱上,他激動得親吻了這救命之柱。義大利在將巴西的進攻消弭於無形的同時,本隊也難以組織起有效的攻勢,數次在危急關頭挽救全隊的巴喬也被看死。雙方在酷暑中僵持了90分鐘後進入延長期,仍然一無所獲。這樣,世界盃決賽歷史上首次迎來了殘酷的點球大戰。
    義大利首先出場的是精神領袖巴雷西,他征戰職業足壇近二十年,獲得無數榮譽,就差一樽世界盃,而這也是他最後一次代表國家隊出賽,可能是他在129分鐘比賽中傾盡了全力,腿已有些發軟,一腳射門竟打高了,老隊長痛苦的坐在了地上。好在巴西隊頭一個出場的桑托斯的點球被帕柳卡撲出,雙方機會仍然均等。在後三輪中,義大利馬薩羅的點球被塔法雷爾撲出,阿爾貝蒂尼和埃瓦尼罰進;巴西隊精巧的腳法幫助了他們,鄧加、布蘭科、羅馬裏奧的點球令帕柳卡無所作為。關鍵的最後一輪,義大利的巴喬出場,如果他能罰進,義大利還有一線生機。義大利的球迷緊張的捂住眼,全場只聽見巴西球迷的噓聲。助跑、射門!腳法最好的巴喬竟將球打飛!巴西隊員擁抱在一起,而義大利人則沮喪的倒在了地上。巴雷西嚎啕痛哭感動了電視機前的數十億觀眾,他喪失了最後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畢竟,勝利者只有一個,這就是體育比賽的殘酷。
    無數中國球迷在這天早晨觀看了比賽直播,他們中沒有人會想到,五年後在這個場地上又進行了一次點球大戰,而主角就是中國女足,中國球迷既領略了參加世界盃決賽的自豪,更深深體會到惜敗的遺憾。
    1994年美國世界盃決賽中,巴喬在關鍵時刻射失點球。數萬名觀眾為之扼腕,偌大的球場那片刻的寧靜彷彿在為頓失獎杯的義大利人默哀羅伯特·巴喬射失點球
   
美一客機空中爆炸二百餘人全遇難(1996年) —————
    1996年7月17日晚,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像往常一樣,一片繁忙景象,飛機正有序地進行密度很高的起降。乘坐美國環球航空公司(TWA)800次班機去往巴黎的乘客在辦理完登機手續後陸續登上波音747飛機,這架3小時前剛從雅典飛來的飛機在進行了正常的檢修程序後,於晚上8時14分離開停機坪,在大約經歷了5至10分鐘的滑行後,沖向大西洋上空,直飛巴黎戴高樂機場。然而誰也沒有料到,一場空難事件即將發生。
    8時40分,美國海岸警衛隊報告說,這架波音747飛機從他們的雷達屏幕上消失。據目擊者稱,他們在聽到連續猛烈的爆炸聲音後跑到屋外觀看,只見這架大型客機成為巨大的火球在天空迅速分裂成兩塊,散落在紐約市長島附近的水面,飛機上的燃料所引起的大火整整在水上燃燒了3個多小時。
    據美國環球航空公司副總裁稱,機上共有228人,其中210名乘客,18名機組人員。事故發生後,美國聯邦調查局、聯邦航空管理局、美國海岸警衛隊、紐約州政府及市政府和警察局迅速投入營救工作。政府派出C·130運輸機向出事海面投下大量的救生筏和救生圈,紐約市也派出了潛水員及船隻。但至18日淩晨1點,從現場營救指揮部傳來的消息稱,一些被嚴重燒焦的屍體被運到岸邊。從現場情形看,228名人員將無生還的可能。這是繼5月份以來的美國民航的第二起空難事件。5月11日,美國三角航空公司的一架DC·9客機在邁阿密附近墜毀,使130多名乘客和機組人員遇難,這起事故一度引起人們對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指責。在政府對航空安全問題尚未來得及作出徹底反應之時,昨晚又一起空難接踵而至,令全美震驚,紛紛稱這是個悲慘而難熬的夜晚。
    環球航空公司發言人在當晚23時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目前還不清楚空難的原因,不過,不能排除這是恐怖主義分子所為。因為這種機型的飛機有良好的飛行安全記錄和可靠的發動機。據波音公司宣布,這架飛機是1971年支付使用的。但美國一位高級警官稱,由於即將舉行的亞特蘭大奧運會和上個星期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來訪,警方對安全防範已非常嚴密,他們不願將這起事件與恐怖分子聯系起來。美國政府發言人也聲稱,飛機起飛前他們未接到任何恐怖分子的警告或是對這起事件負責的情報。
    美國海岸警衛隊官員說,目前已有6架直升機、3艘快艇和3架海軍飛機趕赴出事地區參加救援和搜尋工作,現在已打撈起飛機殘骸和100多具遇難者的屍體。
    到記者發稿時為止,營救工作尚在進行之中,美國幾家著名的電視臺CNN、CBS等還在進行實況轉播。不管調查結果如何,這起空難事件將引起美國政府對國家航空安全問題的徹底檢討,同時,這次事件也給次日在美召開的奧運會蒙上一層陰影。因為亞特蘭大這個城市的犯罪率一直居美國各大城市前列,最近該市一系列的掃黑、清除流浪者的行動,曾招來一些不滿和抵制,不能排除這些仇恨的種子成為恐怖事件的導火線。
   
末代沙皇遺骸重新埋葬(1998年) —————
    1998年7月17日,俄羅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被處決80周年之際,其遺骨的安葬儀式在俄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舉行,俄總統葉利欽不辭辛苦,從莫斯科飛抵聖彼得堡,參加了隆重的葬禮。安葬儀式可稱得上國家最高水平。遺骨由專機從葉卡捷琳娜堡(原斯維爾德洛夫斯克)運到聖彼得堡,靈柩全部由儀仗隊護送。遺骨最後被安置在彼得巴夫洛夫斯克城堡中,至此,曠日持久的末代沙皇遺骨易地安葬事件總算告一段落。
    末代沙皇尼吉拉二世出身於羅曼諾夫家族。1613年,羅曼諾夫家族的米哈依爾·費多羅維奇被全俄縉紳會議推選為沙皇,從此開始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在此後近三百年間,羅曼諾夫家族曾出現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等著名君主。1917年2月,俄羅斯爆發資產階級二月革命,尼吉拉二世被推翻,羅曼諾夫王朝宣告結束,十月革命後,為了粉碎白匪的圍攻,烏拉爾州蘇維埃於1918年7月17日在葉卡捷琳娜堡處死了沙皇一家7人及4名隨從。
    歷史像是給俄羅斯人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80年後的今天,有關部門一面積極要求拆除列寧墓,把列寧遺體易地安葬;一面緊鑼密鼓地尋找末代沙皇遺骨,要給其在天之靈一個交待,其理由是,末代沙皇統治俄羅斯23年,也為國家做了許多事。未經審判就處決他及家人,是不公正的。俄為此成立了由政府副總理涅姆佐夫領導的專門委員會,負責處理末代沙皇及其家人的後事。專家學者也介入了其中,對遺骨進行鑒定。各種勢力由此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遺骨易地安葬之爭。
    末代沙皇遺骨所在地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的州長羅塞爾堅決反對將尼古拉二世遺骨易地安葬。後來雖迫於壓力作了讓步,但羅本人拒絕參加安葬儀式。俄東正教教皇以末代沙皇遺骨的真實性令人懷疑為由,也拒絕參加安葬儀式。就連羅曼諾夫家族內部也分為兩派,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參加在聖彼得堡舉行的儀式。
    葬禮正式舉行前,絕大多數俄政治家公開發表聲明,表示不參加安葬儀式,這些人包括俄議會上院主席斯特羅耶夫、杜馬主席謝列茲尼奧夫、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等。但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州州長列別德和「亞博盧」集團領導人亞夫林斯基決定參加儀式。許多激進的杜馬議員反對說,如今俄正面臨經濟危機,沒有必要為已死去80年的沙皇的遺骨舉行如此隆重的葬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99

主題

4210

帖子

124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40
沙發
jvmpzh 發表於 2008-7-17 06:41 | 只看該作者

聶耳


[music]http://info.whinfo.net.cn/uploadfile/200791515516397.mp3[/music]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5: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