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詮釋經典:二泉映月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6 09: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二泉映月(The Moon Reflected In Er-qua)是中國民間二胡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為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象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凄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凄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丁芷諾、何占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8-7-6 11:21 編輯 ]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沙發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6 09:25 | 只看該作者

《二泉映月》賞析

在中國音樂史佔有重要地位的阿炳(1893—1950),其個人遭遇是十分不幸的。他原名華彥鈞,小名阿炳。他幼年出家做道士,青年時當過吹鼓手,中年時害眼疾無錢醫治而失明,從此流落街頭,靠賣藝糊口。他在黑暗和貧困中掙扎了幾十年,嘗盡了人世間的辛酸。他在饑寒交迫中度日,但卻人窮志不窮,面對惡勢力的欺凌和淫威,他從不卑躬屈節,而總是與之抗爭,對之聲討。在音樂藝術上,他總是廣取博採,勤學不輟,深深直根於民族民間的音樂土壤,從而使自己的吹拉彈唱無所不精,創作上也有所建樹。由於上述種種情況,使阿炳的樂曲和琴音民族風格濃郁,並且很自然的帶有一種憂鬱憤懣的情調和擰折不彎的大丈夫氣概。這些,也許就是《二泉映月》所以能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的原因,也正這首樂曲感人的魅力所在。

《二泉映月》自問世以來流傳至今。在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男女老少中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愛;在國外也有廣泛的影響。著名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曾在北京聽二胡演奏家姜建華演奏《二泉映月》,聆聽中,頓生斷腸之感,不禁黯然淚下。

新中國成立后,曾由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派出音樂史家楊蔭瀏、曹安和等同志去無錫對阿炳的音樂作品進行了錄音、記譜、整理,並由有關部門出版、廣播。自此,《二泉映月》更煥發出了他勃勃生機和動人的光彩:他先後被改編成小提琴獨奏、民樂合奏、民樂重奏、旋樂四重奏、西洋旋樂合奏、二胡與樂隊、高胡與豎琴等演奏形式,無不絢麗多彩,各得其趣。此曲後來又被搬上銀幕,成為電影《二泉映月》的主題音樂。

為什麼這位盲藝人的二胡曲會如此引人注目,視之為我國民族樂曲的瑰寶呢?

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慘境遇,正是舊社會勞苦大眾的一幅縮影,自然會引起人們對他的關注與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誠愛國的品格和氣節,表現了一種民族的氣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樂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必然會引起人們心靈深處的極大共鳴。

其次,《二泉映月》音調和中國江南一帶的民間音樂及戲曲音樂等有著很深的淵源聯繫,給人以十分親切之感。它的曲式結構為循環變奏體。通過變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擴充、縮減,結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讓音樂層層推進和迂迴發展,從而塑造出單一而集中的音樂形象,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它的旋律發展,使用了中國民間的樂句首尾銜接,同音承遞的旋法,使音樂呈現出行雲流水般的起伏連綿的律動美感,彷彿是道不完的苦情話,流不完的辛酸淚,給人以「嘆人世之凄苦」,「獨愴然而涕下」之感。另外,樂曲的藝術美感還表現在於深沉中含質樸,感傷中見蒼勁,剛柔並濟,動人心魄。這樣富於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二胡曲怎能不使人為之陶醉,百聽不厭呢?

再則,這首樂曲體現了注重情深、著意傳神的法則,發人聯想,令人回味。如果將他比之於歌,則決非王摩詰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類的重要描景之作,而倒有杜甫詩歌中那憂國憂民的嘆息,李白詩歌中《蜀道難》之感慨,屈原詩詞中那怒不可遏的呼喊聲。比之於繪畫,決非清代「四王山水」,而倒有揚州八家之犀利、堅挺的鋒芒。決非《平湖秋月》一類的陶情之作,而倒有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中所蘊涵之憤然心緒。

《二泉映月》這首樂曲的標題,也使學者們常常為之爭論。在江蘇無錫市的西郊,有江南名山惠泉山。山上的一泓清泉,經唐朝「茶神」陸羽品嘗,評為「天下第二泉」。阿炳失明前後常常去這裡流連,他對故鄉的山水充滿著深情。然而,面對那月光雖明,世道卻暗,泉水雖甜,人世卻苦,水面雖平,人間不平的現實。他心中月兒凄冷,泉水愴涼。於是便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傾訴辛酸,遂取名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問世以來,奏家蜂起,各展其長,異彩紛呈。對樂曲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備,寓神於形」這一表現原則,從而給聽者留下銘心刻骨的深刻印象。《二泉映月》的「神」是什麼呢?在於其孤獨者的心境,夜行者的傷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對光明的希望。(蕭前勇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3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6 09:29 | 只看該作者

二泉映月





殘月如刀,夜色似墨。

獨坐黑夜,
拉二胡者將自己隔離在一片孤獨之中。




冷冷的弦,瘦瘦的人。

一雙顫顫的手——十指如柴,
輕輕撫過那掛滿淚水的胡弦。
一生的坎坷凝結在兩根纖細柔軟的弦上,
如同泉水,從指間汩汩溢淌而出。




兩根冰涼的弦,隨著牽拉的手,

開始迴環泉水的脈脈柔情。
一床光潔的月毯,裹著淡淡的清輝,
覆過被黑暗籠罩的心扉。




滿腔的愁怨與辛酸,匯成一滴滴眼淚,

鑽進那跳躍的弦流。
在宇宙里悠閑散步的月亮,
一不小心,絆了一腳,滑過弦,
涓涓扣響盲者的耳膜。




踽踽獨步,一泓生命的月泉,

波瀾在你的腳下,盪激在聽這的心中。
夕陽西下,尋常巷陌,用流血的心,
拉開無邊的夜色,拉響久已忘懷的滄桑。




曾經凋零的希望,

在月光的不斷摩擦下,
又搖曳地燃起來。
黑夜是空的,
黎明總會刺破這層薄薄的面紗。




三疊九折,一曲終了。

歲月無痕,人生如夢。
只有月華如水,淹沒了奏者和聽者的雙眼。



阿炳啊,
明月裝飾你的弦韻,
你裝飾別人的夢,
可誰來裝飾你枯竭餓渴望和思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
NYLASH 發表於 2008-7-8 09:42 | 只看該作者
使用了中國民間的樂句首尾銜接,同音承遞的旋法,使音樂呈現出行雲流水般的起伏連綿的律動美感,彷彿是道不完的苦情話,流不完的辛酸淚,給人以「嘆人世之凄苦」,「獨愴然而涕下」之感。另外,樂曲的藝術美感還表現在於深沉中含質樸,感傷中見蒼勁,剛柔並濟,動人心魄。這樣富於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二胡曲怎能不使人為之陶醉,百聽不厭呢?


整支曲子就如同一位在哭訴的婦人,數盡了歷經的苦難,怎麼能不讓人寸腸盡斷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5
NYLASH 發表於 2008-7-8 09:4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6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9 18:07 | 只看該作者

二泉映月[10P]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10: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