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全國有7000多個仍在堅定地走「集體化道路」的村莊

[複製鏈接]

124

主題

237

帖子

17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ail2022 發表於 2008-7-5 02: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份研究資料表明:儘管市場經濟已經融入當今中國社會的各個細胞,但全國仍在堅定地走「集體化道路」的村莊,約有7000多個。而在以思想解放著稱的珠三角地區,廣東省中山市南蓢鎮崖口村,卻以走「人民公社」之路而獨樹一幟。

    上世紀80年代初,發生在安徽小崗村的、一場被命名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體製革命已席捲全國。然而,崖口村當年卻通過民主的程序決定繼續走「人民公社」之路,並延續至今。

    這個村莊古老建築的屋頂和新建築混合,被綠色的田野和數萬畝的圍墾土地包圍著。這是崖口集村民20年之力,向大海要回的土地。

    這些圍墾出來的灘塗已大量作為養殖場出租 (部分建起工廠),每年可為崖口提供數百萬的租金收入,成為崖口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他們將這筆收入用於補貼農業生產、給社員和幹部發工資、整修村裡的公共設施,建設凝聚人心的寺廟。低調的實施著「共產主義人民公社制度」。

    人民公社體制,一直被視為是中國社會主義試驗的負面案例。崖口人民的「公社生活」,各種證據似乎證明著,如今崖口集體主義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相互依賴和補充,以及民主決議程序的堅持執行,正閃爍著科學與和諧的光芒。

    2008年4月27日,村民阿譚起了個大早。他穿過幾條小巷,來到村祠堂公告欄前。公告欄上寫著「八點開工,下北山界圍鴨網、下田林斬田基」等字樣,這是生產隊長的開工通知。他如城市的人「打卡」一樣,在「斬田基」一欄掛上自己的名字牌。

    根據村裡的規定,幹完這些活兒之後,阿譚可以拿到20個工分。按照最近兩年的崖口的工分值,這大概價值30元人民幣左右。崖口村有3500多人,1700多勞動力,其中有差不多600人靠在村裡3500多畝的稻田裡「掙工分」。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阿譚去年掙得了一萬多點兒的收入,這在村裡居於中上游水平,有的人可能與之相差數千元。外出務工、經商的崖口村民可從集體土地、工廠出租收入獲得人均約5000元的分紅。這個堅持公社體制的村莊已與市場經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事實上,崖口的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也不大,成片的3000畝稻田,已經大部分交給了機械化操作。村民的勞作,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形式。但是他們必須認真的做這個形式——勞動行為,在崖口是神聖的東西。

    「我們從來不用擔心糧食漲價。」崖口村法律顧問譚順寧說。根據該村的規定,任何參加集體勞動的社員,都有權使用「糧折」,年終時直接從工分中扣除,價格遠遠低於市場價,自2001年起,對16歲以下兒童工和60歲以上(女55歲)老人的口糧,完全免費。但是,退出集體生產的村民,將不能享受這項福利。

    崖口的農耕地,按照村民民主約定,是絕對不允許出賣或另做他用的——儘管它的位置和優越的風水,對資本力量的誘惑力巨大——這塊土地,更像是整個村莊的命脈的根基,是維繫村莊沒有能力的人和老弱病殘生存延續的最可靠保障。

    在我們這幾十年得到的印象是:凡是實行「人民公社」制度的村莊,村民一旦獲得了免費的房屋、醫療、養老等福利保障,就會失去了許多自由甚至是民主。這是曾經輝煌的大邱庄給人們的最慘痛教訓,也是河南南街村最近公開給我們的例證。

    但在崖口,如果阿譚想離開生產隊外出務工,只需跟隊長打個招呼即可。倘若他想要回村勞動,生產隊也不可拒絕。不過,他只能回到他所屬自然村的生產隊,而不能在各生產隊之間流動;回隊申請只能在每年初進行,需要交100多元的生產工具費。以防有的村民農閑時外出打工,農忙時又回來掙工分。這是一個開放型的經濟組織。

    而一旦參加農耕,這一年就不能隨便出入,因為會影響整個農業生產的進行。阿譚可以幹完這一年,不想幹了再退出,想幹麼幹麼去,想回來了。來年再報名。

    崖口村的財務管理就像是一個 「透明的保險箱」,「你可以看見每一筆開支,但幹部無法隨意支配。每天村裡集體開工的時候,沒有一個社員講,你今天要給我多少錢,才去開工。如果集體不值得信任,他們不會連今日收入多少工錢都不過問。」村民肖伯說。

    30多年來一直擔任崖口村黨支部書記的陸漢滿稱崖口的做法是「雙軌制」。即一方面是政治上的雙軌制,一個村莊可以搞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村莊以共同體形式進入市場經濟。另一方面是經濟的雙軌制,農業生產效率低,投入高,生產期長,有風有雨有蟲有病害,甚至還有人害。因此,村莊又要利用土地出租收入來扶持農業生產。

    絕不賣地是崖口村的基本生存原則。幾乎每一個崖口村民的住宅門前,都供著一個土地神位。

    數萬畝用於出租的灘塗、土地是崖口公社得以延續的生命線。2004年,前來崖口村考察的南街村領袖人物王宏斌曾經感慨:只要崖口守住土地,日子就能過得很好,不像南街村3000多人口只有2000多畝土地,生產、建設十分艱巨和辛苦。其實,著名的南街村不是依靠靠土地,而是依靠國家商業銀行和政府之力,數十億的貸款和援助,修築起來的一棟空中樓閣。但是,這麼多年,崖口只賣過三次地,而這些都是為了國家交通等重要基礎建設。

    儘管如此,數十年來,崖口仍遭遇了數次大的賣地風波。陸漢滿也直言,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最難處理的,就是部分村民被人家挑動,要求賣地。陸漢滿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抵禦一切可能的風險。最近幾年來,珠三角的房地產業再次締造出無數財富神話,崖口的生存模式又一次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賣還是不賣,這在擁有數萬畝土地的崖口再次成為一個問題。

    (摘自《讀報參考》第7期上作者江華彭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2: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