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紐約時報》:美國入侵伊拉克「充斥著石油味」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7-3 20: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3月8日,一名駐伊美軍士兵在伊拉克的迪亞拉省巡邏。 新華社/法新



巡邏中的駐伊美軍 資料圖片   

    在國際油價飆升、突破140美元一桶之際,石油生產國伊拉克決定向外國開放油田開發。

    這本是件好事,卻引發了一場意想不到的爭議。

    伊拉克石油部官員日前透露,伊拉克將不通過招標即引進埃克森美孚、雪佛龍、殼牌等美歐6大石油公司的技術和服務,而且有關談判已接近尾聲。這一消息不僅遭到伊國內輿論的反對和阿拉伯國家的質疑,在美國也招致非議。

    首先,人們再次質疑,美國發動伊戰的目的究竟是不是為了攫取當地石油?在美軍佔領伊並開始重建之後,美歐的石油專家們便以顧問的身份躋身於伊石油部門。甚至有報道問:「這是不是在美國政府的授意與指使下做出的決定?」

    其次,伊拉克議會尚未通過相關的「石油法」。石油產業由誰控制,是中央還是地方?石油收入如何在各族群間均衡分配?外資又如何參股分紅?這諸多問題都還無法可依,卻為何做出如此倉促的決定?

    人們還清楚記得,在戰爭之初,國際輿論就認為,這場戰爭「充斥著石油味」。

    《紐約時報》:阿拉伯世界更有理由來懷疑美國入侵伊拉克的動機



    3月19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多名示威者頭戴面具在白宮外進行反戰抗議示威。當日,美國首都華盛頓爆發大規模反戰示威,數百名抗議者走上街頭,譴責布希政府對伊拉克發動的戰爭。 新華社記者 張岩攝

    《紐約時報》:阿拉伯世界更有理由來懷疑美國入侵伊拉克的動機

    《紐約時報》最近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指出,當年美國政府曾信誓旦旦地向世界保證說,發動伊戰只是為了剷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解放而不是佔領伊拉克,更不是為了染指石油資源。可現在,這一政策的出爐,不能不讓人聯想到某些政要的家族與美國的石油業有關係;其反映的一個基本事實是,石油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決定著美國在該地區行動的目的。

    《紐約時報》為此專發了一篇社論,進一步評論說,很不幸,這一交易讓阿拉伯世界更有理由來懷疑美國入侵伊拉克的動機,而且還將在伊拉克各個派別和民族間煽動起怨恨與不信任情緒。社論還指出,「不經招標即進入磋商與合同簽署,這是一個有缺陷的令人困惑的事態發展」。一些美國國會議員也認為,這樣做有損美國顏面,更有3位美國參議員要求政府撤銷這樣的合同,以免損害美國在世界上的信譽。

    不過,白宮發言人佩里諾對美國介入伊石油問題的指控予以否認。她反駁說:「伊拉克是一個主權國家,它能夠基於自己的發展需要做出決定。」伊拉克石油部官員的解釋則是,伊需要這些美歐公司的技術和設備,以便對油田的基礎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提高石油生產能力,而且這些公司在伊1972年實行石油國有化之前即有過在伊工作的經驗。有關官員還說,這些未經招標的合同規模有限,且是短期的,都在18個月到兩年之間。對這一解釋,雪佛龍副總裁毫不諱言地表示,儘管合約是短期的和技術服務性的,但這是個開端,可以為以後的長期立足和發展打開大門。

    鑒於諸多質疑與反對,原定於6月底簽約的時間表不得不推遲。與此同時,伊拉克石油部又於6月30日宣布了一項重要決定:伊將向包括美、歐、俄、中等國在內的世界上35家大石油公司開放6大油田,進行為期5至10年的長期開採合作。公開招標的截止期是明年3月,並擬於明年6月完成全部合同的簽署。與前者相反,該決定得到廣泛歡迎。隨著伊拉克安全形勢有所好轉,伊拉克原油日產量已恢復到250萬桶,伊希望用5年時間將日產量提高到450萬桶。這就需要從國外引進大量的投資、設備和技術,對油田進行現代化改造與建設。儘管遠水不解近渴,但這對如久旱而望虹霓的世界石油市場來說,仍不失為是個利好消息。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4: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