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華社時隔16年再發文 穩定股市振奮股民

[複製鏈接]

4854

主題

6919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18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西洋人 發表於 2008-7-2 09: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華社7月1日晚上以《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為題,針對近期股市的焦點問題發表了一篇「新華視點」。有分析認為,新華社的這篇文章,多多少有些「看多市場」的意味,更能鼓舞時下掙扎在股市「廢墟」中的股民的心。

  《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稱,有趣的是,就在16年前的1992年9月27日,新華社同樣以《關於股市的通信》為題,發表了一篇關於股市的文章,對當時的中國股市進行了全面點評,對當時市場的焦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其後一個多月,中國證監會籌備成立,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性建設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更加有意思的是,16年前的《關於股市的通信》,發表於股市連續暴跌的背景下,主筆操刀的記者是三個人,其中的主力記者吳錦才,現在已經是新華社的副總編輯,而7月1日發表的《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也是由三位關於資本市場的主力記者寫就。

  如此多的巧合,讓人們不得不聯想,新華社這篇發表於中國股市連續暴跌關鍵時刻的「通信」,究竟有何深意?

  有經濟學家表示,兩次文章同題操作,顯示出新華社對當前股市的態度與當年相仿。「1992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在法律框架較不完善的環境下,風雲變幻的一年。當年5月21號,上交所放開價格限制導致市場出現暴漲,有的股票價格一下子翻了30倍;那年的8月10日,著名的『8·10』事件爆發,深交所門前150萬人搶購認股權證引發市場騷動,隨後股市又出現了深度暴跌,短時間內下跌了45%。還有就是當年的10月份證監會成立了。」

  該經濟學家表示,2006年及2007年入市的第三代股民用一年時間經歷的暴漲和暴跌,在1992年市場上幾個月就完成了,「92年的第一代股民比照當下的新股民顯然更瘋狂。」

  「不排除此次管理層進一步在制度上出台變革內容,比如穩定股市的供求關係。」該經濟學家表示,鑒於新華社的特殊地位,其對市場種種問題的分析和判斷顯然已反映給了管理層甚至決策層。

  另有專家則表示:「不要過分悲觀是新華社此次文章的主核心,從選擇的內容角度和說法例證上看,新華社應該接收到了上層穩定輿論的要求。」

  該專家表示,此前一天新華社對於宏觀經濟「下半年要謹慎對待」的意思顯然對股市造成了較大影響,如今又出現「股市仍可穩定發展」的言論,從中可以看出管理層對輿論導向的重視。「這種不許唱空的做法此前也有過,比如去年『2·27』的時候,官方媒體採訪時均要求分析人士不能過度看空。」

  而在7月1日晚間,新華社發表的《應把下半年設想得更嚴峻》的文章已經被《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所替代,後者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

  天相投顧首席策略分析師仇彥英也表示,不要過度看空應該是當下輿論的主旋律。仇彥英表示,縱觀新華社文章的核心,其意義十分明確:「讓大家都知道股市就像一個『過山車』遊戲,雖然驚險,但它只是個遊戲,並不會真的摔傷人。」仇彥英認為,股市一時的漲跌都是很正常的,這也是股市運行規律的一部分,從長期看來股市也是能夠帶來比較好的投資回報。

  不過,仇彥英認為,目前市場還沒有完全企穩,距離大的利好轉折仍有一段距離,「新華社的文章給市場送來了溫暖,下一步是等待決策層形成最後的統一意見,像『5·30』時統一認為市場有泡沫便調整印花稅那樣,出台實質性的救市政策。」

和平不是一個絕對的和平,而是不同的勢力在衝突和較量中所達到的一個短暫的平衡狀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2: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