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提高決策效率的七大方法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6-27 16: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不管是選擇買新車或新房子,甚至是該嫁誰、娶誰,我們的每一項決定都是在預測未來。我們想象著自己的取捨會帶來什麼樣的感受,而且通常選擇自認為最滿意的決定。我們其實並不擅長預測未來,不論是好事、壞事,都習慣於高估後果。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吉爾伯特說:「大多數事件的結果,痛苦或快樂程度都沒那麼強烈,也比較短暫,這跟大部分人的想象不同。」

    那我們該怎麼辦?與其鑽牛角尖想象著結果會帶給你什麼感受,不如去找個曾做過相同抉擇的人,了解他(她)的感受。

    *承認我們都可能有偏見

    假如我們相信自己是在充分權衡各種替代選項后再做「正確」決定,而其實你早已有偏愛的觀點,一心想證明自己是對的。在這個時候,你的偏見就會製造問題。

    要做出最好的決定,就不能只是死抓住已經認定是最好選項的相關事實與數據。美國塔夫茨大學心理學家尼克爾森說:「了解自己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或許就夠了;只要承認有這種偏見存在,而且我們都受到偏見的影響,或許就是件好事。」

    *別落入「定錨效應」陷阱

    我們每次走進商店,看到有商品掛著「特價優惠」的牌子,就可能落入定錨效應的陷阱。因為商品原先的標價就給當作定錨,而我們用它來比較打折后的價格,因此感覺很實惠─其實還是很貴。如何抗拒定錨效應?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吉洛維奇建議你自訂一個折中平衡的定錨,但即使這麼做還是有問題。吉洛維奇說:「因為你不曉得自己受定錨影響的程度有多大,所以很難補得回來。」

    *有時不妨讓別人來選擇

    我們往往認為自己做決定最開心,但有時候,不論結果如何,決定的過程就讓人很不開心了。此時,不如放棄選擇權。例如,試試看讓別人來選擇紅酒或餐廳好了。有些取捨留給政府或專家去做,你可能覺得比較開心:「我們往往執著於取捨,認為選擇就可以帶來快樂,其實並不盡然。」

    *情緒不穩時不要做決定

    你可能認為情緒是做決定的大敵,其實情緒早已整合在取捨的過程當中。當你準備打定主意的時候,大腦的側邊系統 (就是情緒中心)就會處於活躍狀態。

    然而,任憑情緒主導去做決定,卻會嚴重影響結果。以發怒為例,三位美國學者共同研究發現,發怒的消費者更容易人家拿什麼出來就買什麼,而不考慮其他選項。所以當你情緒發作時,最好不要做重大決定。

    *憑直覺做決定也一樣好

    大家總是認為,理想的決定得多花些時間才能做出,但有時候憑直覺做出的決定也一樣好。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威利斯與托多洛夫兩位學者發現:我們見到一個新臉孔,瞬間就對他或她的性格下了判斷。再看久一點,還是極少修正原先的印象。

    *選項多不如少

    你或許認為選項多多益善,但以下這一點謹供參考:譬如選購巧克力,五選一的樂趣大於三十選一。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愛顏嘉說:我們總以為有更多選擇才是最好,其實多不如少。

    想做更好的選擇,就必須動用更多的信息處理技巧,而過程本身就令人困惑,又非常耗時。同時也會增加出錯的幾率。

    假如你只想找「大致上還可以」的東西,很多壓力就消失了。

    所以,與其全面搜尋信息想買到最理想的數碼相機,還不如問問朋友是否滿意他們的相機。假如能讓他們滿意,大概也能讓你滿意。即使碰到似乎事關緊要的抉擇,不能僅以滿意為足,也應該限制考慮的選項數目。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以下的情形是否常見?衣櫃深處有一件很不合身的衣裳,你一直不肯丟,原因是當初花了很多錢買的。支持你如此不智決定的叫「沉沒成本」謬誤。

    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我們越是投資在某件事情上,就越覺得難以割捨。為了避免讓「沉沒成本」影響你的決策,得隨時提醒自己: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8-6-27 18:26 編輯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6: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