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真話實說】學會「愛」與「感恩」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8-6-29 14: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華時報主編 蘇靈  

        
  一次特大的地震災難,一場偉大的抗震救災,使中國人——無論是地震中的災民,還是過著正常日子的人們,幾乎都經歷了愛的磨練,愛的奉獻;感受到了愛的溫暖,愛的力量。
  這些日子,我們都被這種崇高的「愛」感動著,激勵著。這一切,毫無疑問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愛」不是萬能的,甚至不是天生的。同樣,與「愛」相關聯的「感恩」,也不是天生的。
  正像有的人懂得「愛」,有的人不懂得「愛」一樣,有的人被愛之後懂得「感恩」,有的人卻不懂得「感恩」。因此,我們有必要學會「愛」,學會「感恩」。
  我說這話,並不是無的放矢。本期《新華時報》的專題版,刊登了一篇題為「捐款門始末」的報道。說的是中國的一些大手企業,包括那些在中國境內的跨國公司,他們在這次賑災中捐款的多少,成了廣大網民關注的焦點。
  「關注」並沒有什麼不好,問題是這種「關注」變了味,走了腔。最後,「關注」變成了一種「強迫」,甚至「挾持」。誰捐得多,誰捐得少,成了衡量一個人,一個企業有沒有愛心,或者愛心有多大的絕對標準。
  對於那些「少捐」(還不是「不捐」)的企業,網民們展開了鋪天蓋地的指責,聲勢浩大的圍剿,甚至還發展到趕盡殺絕的制裁。比如說,號召消費者抵制「可口可樂」,只喝「王老吉」等等。你不奉獻愛心,那就要你好看,甚至叫你滅亡。
  這還是「愛」嗎?這已經是由「愛」而滋生出了「恨」。「愛」的奉獻,轉眼成了「恨」的宣洩。這是「愛」的異化。無奈的異化,可怕的異化。
  還有「感恩」。有些地震的災民們,他們所遭遇的苦難,固然是令人同情的。天哪,不幸為什麼會臨到我的頭上?他們有怨憤,有心理創傷,這也完全能理解。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政府的救助,眾人的施愛,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於是乎,全世界的人都虧欠了我。什麼「感恩」,我還需要「感恩」么?
  我說這話,也不是無的放矢。這幾天我在中國,了解了周邊的一些情況。諸如,一些災民被安置在了外省市最好的醫院,受到了高規格的治療與服務,但他們中的有些人仍然牢騷滿腹。這也造成了一些醫生和志願者的為難,以至不滿。
  「愛」是偉大的,「感恩」也是高尚的。但什麼是「愛」,什麼是「感恩」?怎樣才是「愛」,怎樣才是「感恩」?這一切,還有待於我們去學會,去實踐,去體驗。從愛當中去學會「愛」,從感恩當中去學會「感恩」。
  中國人做什麼事情,往往要麼不做,要做就做過頭,做到別人不可理解,做到人家無法接受。「愛」也好,「感恩」也好,「虧欠」也好,「懺悔」也好,我們都需要,但都不能做過頭。一切只能自願,而不能強迫。強迫的「愛」不是愛,勉強的「感恩」也不是感恩。
  這,就是我們要學會的——「愛」的真諦,「感恩」的真諦。讓「愛」與「感恩」出於自願,出於自然,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突擊行動。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9: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