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鍾健夫:廣東,你到底有沒有文化?

[複製鏈接]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8-6-22 09: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廣東沒文化嗎?
    
  說廣東沒文化的,大部分是外省人。我對他們比較理解。
  如果你從首都北京過來,不用計算機統計,很快就能發現中國的科學院士、工程院士大部分都在北京,廣東沒幾個。說到名勝故跡,廣東哪一處可以跟長城、故宮相提並論?就大學的數量而言,整個廣東省也不如一個北京市,更逞論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了。
  北京人「最牛」的是,他們有天安門廣場,別的地方沒有;有活著的最高領導,別的地方沒有——即便最高領導來自其它地方,但到了北京才能成為最高領導。
  如果你從西安過來,從南京過來,從洛陽過來,從西湖過來,從孔廟過來,很快就會發現廣東或廣州沒有深厚的歷史。歷史上曾經在廣東鬧獨立的南越王趙陀,雖然將廣西甚至越南都拿下了,最終還是被漢朝所滅。在古代歷史上,廣東的政治勢力不足掛齒。廣東是個蠻荒之地,像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一樣,成了犯人和被貶官員的流放之地,包拯、韓愈、蘇東坡在失意時,都「發配」到廣東當過小官。
  廣東也沒有什麼名山大川。近十幾年來名頭很響的珠江,全仰仗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但珠江的名頭再響,也不能跟黃河、長江相比。廣州番禺的音樂家冼星海,最著名的作品是《黃河大合唱》,而不是「珠江大合唱」。在民族危難時,你說珠江在咆哮,就有點搞笑,珠江沒什麼風浪,也不能代表中國。   再說名山,廣東就更不值一提了,五嶽之中,沒有一座「落戶」廣東的。
  廣東沒文化,沒有歷史厚度,沒什麼名勝古迹,這是許多外省人的共識。甚至廣東一些人文學者,也認為廣東是文化沙漠。有的外省人到廣東工作,也看不到廣東文化的妙處,希望廣東人儘快提高文化素質,不僅要成為經濟大省,也要建設成為文化大省。
  更有意思的是,說廣東沒文化的一些人,甚至將香港也看成文化沙漠。
  這是天大的誤解!
  其實,那些說廣東沒文化的人,他們心中的「文化觀念」有必要糾正一下。說句難聽的話,稱某些人生活的地方沒有文化的人,其實自己最「沒文化」。比如,你到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發現當地人以狩獵為生,個個赤身裸體,沒人上過現代的小學,再想想紐約和上海的摩天大廈,便斷定「原始部落」沒文化,那就大錯特錯了。


二、廣東文化的妙處   
  老實說,我不太理解將廣東「建成文化大省」 的動機。如果認為廣東沒文化,或文化很少、很小,所以要建文化大省,我認為沒什麼意義。如果從區域競爭的角度出發,希望通過文化建設來提高廣東的競爭力,這我倒贊同。因為區域或地區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競爭。
  一個地方有持續的競爭力,並且被廣泛地認同,顯然是因為這個地區的文化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質和比較優勢。
  廣東或廣州不是首都,這裡地處沿海,不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沒有中南海和天安門,在許多文化項目的比較上沒有先天優勢。許多人在總結廣東文化特點時,發現廣東創造了許多新東西,但結果最終都落戶北京,並由此指出廣東文化不行。北京具有后發優勢。比如當代流行音樂,北京認為是「資產階級的靡靡之音」時,廣東已經流行了,待北京認可了流行音樂,幾乎所有廣東培養的歌星都遷往北京。因為北京市場輻射力強,有其它地方沒有的中央電視台。
  我不認為這就能證明廣東文化沒有競爭力。如果你將首都設在廣東,將中央電視台遷往廣州,不僅孫中山當年領導的所有北閥沒有意義,中國大部分大學、研究院所等都會出現在廣東,別的地方生產的文化成果,也可以順理成章地、或自動地「徵收」到廣東來。
  中國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地方文化在很多方面不能跟首都文化相比。但因為地緣和文化傳統的關係,廣東文化也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質和比較優勢,也就是廣東文化的妙處——這種妙處就是「開放和創新」的文化傳統。
  我深信,沒有一個省敢跟廣東比「開放和創新」的。近代以來,推動中國歷史演進的區域文化力量,主要就是廣東文化。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這些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全部出現在廣東決不是偶然。雖然他們身上有不少缺點,主導的「運動」也不能全面肯定,但他們代表的確實是「開放和創新」的廣東文化。或者說,只有廣東文化才能「製造」出這種時代風雲人物。
  中國二十多年來不可逆轉的改革開放,也是從廣東的深圳開始,這是歷史的必然。這跟廣東的地緣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
  如果改革開放選擇從上海開始,結果肯定會失敗。因為上海當年是中國的經濟支柱,上海人感覺非常自豪,大上海似乎沒什麼缺點,不需要改革。另外,上海人教育程度高,善於管理,做事講究規則,但是天生膽小。上海人需要依仗穩定的靠山,需要看到別人成功之後才敢放開手腳做事。上海文化是一種輸不起的文化。而廣東文化不一樣,廣東人好像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充滿活力和原創的靈性,你放開了,馬上就活。更為重要的是,廣東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
  事實上,廣東在中國近代化、現代化過程中創造過多項第一,以人物為例,除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這些眾所周知的人物外,中國第一個外交家丁日昌,是廣東豐順人;第一個留學生容閎,是廣東珠海人;第一個鐵道工程師詹天佑,是廣東南海人,第一個製造飛機的馮如,是廣東恩平人……數中國第一的風流人物,廣東數不勝數。
  即便是在中國古代,廣東也有一位世界認同的思想家,他就是禪宗的六祖慧能。惠能生於生於唐貞觀十二年戊戌二月八日,是廣東新興縣人,他像廣東一樣,「沒有文化」,不識字,是個打柴的樵夫。公年520~526前後,釋迦牟尼大第子摩訶迦葉的第二十八代佛徒達摩,從海路至廣州,再去洛陽弘揚禪法。當時佛教界對禪法不理解,達摩只好入少林寺安心壁觀,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惠可、道育等,授以《楞伽經》4卷。但達摩傳授的禪法,最後在不識字的慧能手裡變通之後,才在中國發揚光大。慧能自己後來則在國際上被稱為與老子、孔子並立的東方思想家。
震驚的70碼。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沙發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8-6-22 10:00 | 只看該作者
惠能走過見偈,贊說:「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可惜猶未見本性也。」
  大家爭相傳誦。
  惠能請別人在神秀的偈旁邊代寫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知道了,一個人來到碓坊,問舂米的惠能:米舂白了嗎?惠能答:舂白了,只是還沒篩。五祖用杖擊碓三下,走了。惠能神會,晚上三鼓時分入五祖房中,得五祖衣缽,連夜「潛逃」,成為禪宗六祖。
  佛教傳到中國,只有到了廣東人慧能手裡才有真正的中國特色。六祖自創一套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見性成佛的理論。六祖弟子後來要根據他的言論編寫了一本《六祖壇經》,這是佛教中唯一由中國人寫的經書。禪宗的思想後來深深影響了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各國。
  慧能是廣東「開放和創新」文化的典型代表。他競爭衣缽的故事具有多重象徵意義。第一,面對外來文化,廣東人採用靈活、創新的態度;第二,六祖的衣缽是競爭得來的;第三,慧能的祖師爺達摩到中國的第一站就在廣東,如今廣州西關仍有一處名叫「西來初地」的地方,而廣東確實是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在中國的主要登陸之地。
  慧能精神,其實就是廣東精神。
  
  三、廣東文化的推廣策略
  
  要讓世人廣泛認同廣東文化的妙處,顯然不能空談,必須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戰略規劃和推廣策略。我認為CI戰略和品牌戰略的方法,完全可以用來推廣和發展廣東文化。
  我們常說的CI戰略,實際上不僅是指企業形象戰略——Corporate Image,同進也是區域的文化形象戰略——Culture Image。另外,城市形象——City Image,國家形象——County Image,縮寫都是CI,早就有人研究和討論這種區域形象戰略了。
  而CI戰略中的I,可以理解成形象Image ,但更準確的理解應Identity,即識別和認同。
  我認為上海學者張汝倫對Identity的理解是非常準確的。他說,認同就是與眾不同。但在中國文化里,往往是你跟別人一樣,別人才認同你。如果從現代品牌理論來看,你與眾不同,是別人認同你的前提。事實上,你到工商局去註冊一個品牌,如果品牌標識——商標,完全跟別人一樣,是不能註冊的。
  某個地區的文化也一樣,首先是在跟別的地區的比較中,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質和優勢,最後經過策略性的推廣,別人才可能認同你。因此,我建議用理念識別MI、人文識別HI、行為識別BI、地緣識別GI、政策識別PI五個特徵,構成廣東文化的識別系統,大力推廣和發展廣東文化的品牌形象。
  如上所述, 「開放和創新」 是廣東文化的特質和優勢,我們完全可以看成是廣東文化的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廣東精神。
  根據「開放和創新」的理念識別,我們很容易找到廣東文化的人文識別——Humanism Identity。並重新梳理廣東當下和歷史上的人文資源,將那些具有「開放和創新」精神的人物、文物、事件、著作、思想、藝術等等,進行重新收集和整理,並以多媒體的方式出版。也可以舉辦世界性的禪宗思想研討會,創作有關六祖慧能的電影、電視作品(本人正在構思劇本),推廣廣東文化。在我看來,慧能在中國竟然沒有他的徒子徒孫——濟公和尚出名,廣東確實要反省,要向濟公和尚的老家浙江學習。
  一個地區的民俗和文化所以與眾不同,常常以這個地區的地理條件有關,據此,我們又可以總結出廣東的地緣識別——Geography Identity。廣東地處亞熱帶,海岸線長達5782公里——在中國數一數二,海域面積41.93萬平方公里,是陸地面積的2.4倍,大小海港、港灣510個,這樣的地緣條件決定了廣東文化的與眾不同。
  當然,地緣識別一定要與民俗、文化和歷史事實等結合起來。比如,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廣東和福建都在爭,廣東若能結合文物、民俗、文化方面的佐證,更能說服人,可喜的是,中山大學黃偉宗教授領導的小組做了不少工作。缺的就是策略性的推廣。
  在中國,地緣識別與人文識別結合起來推廣區域文化,將有大量工作要做。我們應向希臘和義大利等歐洲國家學習,保留雅典、羅馬這樣的歷史地名,像古都「西安」就應恢復為「長安」,廣州的「北京路」也應恢復為「永漢路」——或乾脆命名為「南越王路」,具體理由我將在本文的系列篇中介紹。總之,全中國都有「北京路」,無法識別的地名,人文傳統很難繼承,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受到抑制。
  廣東人那種充滿靈性、敢於冒險試驗的行為,也可以歸結到行為識別——Behavior Identity上。並以此為依據,舉辦大量的創新活動。比如,廣東每年可以舉辦世界性的發明節,這將對樹立和推廣廣東文化的品牌形象起到巨大的作用。發明節的創意我構思多年,也將在本文的系列篇中介紹。
  最後是廣東的政策識別——Policy Identity。過去主要體現在經濟政策上,現在這種經濟政策的「識別優勢」沒有了,甚至還不如上海、西部和東北。可喜的是,近年來我不止一次聽到要把深圳建成政治特區的消息,如果屬實,那是全中國人民的福祉。深圳毗鄰香港,市民收看香港電視多年,並且與香港居民有密切交往,他們對現代政府的運作有直觀感受,將深圳變成政治特區,逐漸並且平穩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不僅香港人對「一國兩制」有信心,台灣的和平統一也有新的希望。

  以上只是我對廣東文化一些看法和創意。具體論證和操作,只能專門立項進行。總之我不相信「廣東沒文化」。廣東文化的建設和推廣,需要藉助當代CI戰略和品牌戰略。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60

帖子

1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7
3
發送激活 發表於 2008-6-22 22:26 | 只看該作者
有座幾百年前的破廟就有文化啦,日,豬的邏輯!中國最沒文化的地方就是北京。那個地方都是來自56個民族,東西南北的人,在那兒雜交出各種各樣的怪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主題

4481

帖子

3108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08
4
zhousx18 發表於 2008-6-24 12:36 | 只看該作者

要不是孫中山死得早,可能現在的國語就是廣東話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169

帖子

4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8
5
加燦 發表於 2008-6-25 02:53 | 只看該作者
經過元,清對中原近代幾百年的統治,今日仍能真正繼?了中國傳統的語音只有廣東話和吳語,至於現在的普通話和國語過去廣東人稱之為官話,意即是被閹割或雜交了的漢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6
kylelong 發表於 2008-6-25 20:4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zhousx18 於 2008-6-24 12:36 發表



ding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7
kylelong 發表於 2008-6-25 20:41 | 只看該作者
要不是孫中山死得早,可能現在的國語就是廣東話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0: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