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究竟誰的流動性過剩了?

[複製鏈接]

232

主題

244

帖子

16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柔道 發表於 2008-6-23 17: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究竟誰的流動性過剩了?
答案其實很清楚。瘋狂的土地拍賣、日益增長的壟斷利潤、居高不下的政府開支,算上政府放在銀行的存款和掌握的社會資金,最大的流動性顯然都在通常所謂的「體制內」,而不是體制外。常識告訴我們,央行加息或提高準備金並不能遏制體制內的流動性,相反卻可能過度收縮市場的流動性。貨幣緊縮很難威脅到大型國字型大小企業,也很難削減政府的剛性開支,而那些最需要資金的競爭性企業,卻面臨著日益艱難的生存環境。

中國政府正同時面臨兩個敵人:一是由於石油、食品和土地等初級產品漲價傳導的全面通貨膨脹,一是企業不景氣和失業問題;在防通脹與防經濟下滑之間尋求平衡,已導致貨幣政策的兩難。我們認為,這並不純粹是經濟難題,背後有深刻的體制原因。要突破這種困局,就必須在宏觀調控之外想辦法。


當前宏觀局面微妙,令人費猜。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京召開的會議未提「從緊的貨幣政策」,是否意味著宏觀政策正在悄然轉向?而恰恰會前一日,央行才突然宣布提高一個點的準備金率,股市應聲大跌。


央行提高準備金率的主要依據是「流動性過剩」。從統計數據來看,央行很有道理:接近1.8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缺乏彈性的匯率機制,使中國不得不被動發行大量的基礎貨幣。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還有熱錢不斷進入。根據弗里德曼老頭的理論,這麼多的流動性一定會引起通貨膨脹,提高準備金率等緊縮政策勢在必行。


不過,央行的判斷與很多人的感受相背離,大部分民企和普通百姓都感覺錢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如果多數人都覺得流動性不足,就不能不問:究竟誰的流動性過剩了?


答案其實很清楚。就連沒受教育的人也知道,瘋狂的土地拍賣、日益增長的壟斷利潤、居高不下的政府開支,算上政府放在銀行的存款和掌握的社會資金,最大的流動性顯然都在通常所謂的「體制內」,而不是體制外。


常識告訴我們,央行加息或提高準備金並不能遏制體制內的流動性,相反卻可能過度收縮市場的流動性。貨幣緊縮很難威脅到大型國字型大小企業,也很難削減政府的剛性開支,而那些最需要資金的競爭性企業,卻面臨著日益艱難的生存環境。


5月份數據表明,反映居民生活成本變動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雖然回落到7.7%,但反映生產領域物價指標的PPI(生產者物價指數)卻依然高達8.2%。這說明,如果缺乏其他有力的配合措施,由央行唱主角的貨幣政策,有可能帶來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的嚴重後果:一方面,由於收緊流動性導致內需萎縮;但另一方面,由初級產品漲價提升的企業成本,導致PPI仍然居高不下,這種PPI最終將進一步推動CPI走高。


從各方面看,當下的情況有些類似於1973年石油危機下的美國:同樣是石油漲價帶來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同樣是通貨膨脹帶來的企業蕭條,執行的同樣是以收縮流動性為目的的弗里德曼式貨幣政策。值得深思的是,除了貨幣緊縮,現在並無其他真正有力的改革措施「深入敵後」,解決「錢多」背後的「結構性流動性過剩」。
緊縮政策的要義,在於以市場手段配置有效的資源,使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淘汰出局,讓民眾安居樂業。但是,現在實際上往往更多地「殃及」了沒有背景的中小企業,甚至以慘烈的股市暴跌緊縮了中小投資者們的流動性。而流動性最大的一部分,卻遠未開始清掃。由於資源重組、重新洗牌的過程受制於原來的市場權力結構,表面上一視同仁的宏觀政策,顯然加劇原本就存在的經濟不平等。


病理不一樣,藥方自然也應當不一樣。貨幣政策天然是一個總量政策,閘門收緊,下遊資金量一律減少,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減少后的資金量如何在各經濟主體間分配,資金如何配置到更有效率的人手裡,這樣的「結構性」問題,就不是貨幣政策所能左右的了。單單緊縮貨幣,固然可以不觸動現有利益結構,但配套改革不跟上,將來可能面臨越來越嚴峻的結構性難題。針對當前的政治經濟形勢,中國固然應當堅決治理通脹,但更應把產業發展和解決就業作為優先目標,有針對性地減稅、下大決心加快分配製度改革,同時要加大金融業的對內開放,消除壟斷行業市場壁壘,積極實行產業升級。

1

主題

248

帖子

7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79
沙發
yuehuadu 發表於 2008-6-24 05: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12: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