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國求解天價石油困局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8-6-22 09: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年5月,國際油價繼續攀高,一度達到135美元每桶的高位。為了表示對日益高漲的石油價格的不滿,法國漁民5月中旬開始罷工,封鎖港口、海上鑽井平台,阻礙海上交通;西班牙、葡萄牙和義大利的漁民隨後也於5月30日展開了空前規模的大罷工;5月27日,英國煉油工人舉行了48小時大罷工,致使英國煉化廠70年來首次因罷工關閉;而大西洋彼岸奢侈的美國人則更絕,加不起油,就乾脆把車丟在路邊……
   
    油價節節攀升,一次次地刺痛人們本已十分脆弱的神經,無奈之下,歐、美、日等工業化國家紛紛各顯神通,根據本國的能源結構的消費現狀,開出了應對方案。

美國:協商未果訴諸法律
  
    連日來,紐約原油期貨接連刷新歷史紀錄,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費國,美國人的神經被深深刺痛。華爾街著名投行高盛預期,接下來的半年至兩年內,國際油價很可能漲至每桶150至200美元之間。

    在油價這個當前最為敏感的問題上,美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的分歧似乎一直難以彌合:美國財長保爾森6月2日在訪問阿聯酋期間表示,投機資金和美元貶值對油價上漲影響較小,全球原油供應增長無法滿足新興經濟體的需求才是導致油價高企的「罪魁禍首」;而歐佩克輪值主席沙基卜·哈利勒則堅持認為,美元貶值、市場投機和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導致油價暴漲的主要原因。

    歐佩克認為,美元一再貶值,導致投機基金被動地在實物資產上(如石油期貨)對沖保值、套利,這樣,致使油價飆升的惡性循環的過程就可以輕易得出:美元貶值→投機資金湧入→油價上漲→歐佩克不願增產→投機基金更瘋狂地湧入→油價更猛烈地上漲……

    不僅如此,科威特前副石油大臣奧恩認為,伊拉克、伊朗和奈及利亞地緣政治局勢的緊張,也為高企的油價「推波助瀾」。

    但無論如何辯解,美國始終認為通過增加石油產量來平抑油價,是最終的解決方案。在這場產油國聯盟與全球最大原油消費國的博弈中,「增產與否」成了問題的焦點。

    前不久,美國總統布希二赴沙烏地阿拉伯促增產未果之後,美國與歐佩克之間的關係一度緊張。就在5月20日,國際油價突破每桶129美元的當天,美國眾議院以324票對84票的投票結果,通過了一項所謂的「倒歐佩克議案(NOPEC)」,授權政府依照美國的托拉斯法,以限制原油產量供應和聯手設定原油價格為由起訴歐佩克會員國及其相關企業。在美國國內有營運的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委內瑞拉石油公司等也在被制裁的範圍之中。

    美眾議員羅伯特·斯考特認為,布希「失敗的沙特之行」強調了該項立法的「必要性」。「對於歐佩克成員國聯合操控油價的行徑,我們不能僅僅乞求他們的合作,」斯考特說,「我們需要對其施加全面的反壟斷制裁。」

    不過,布希總統已經表示可能否決這項議案。白宮在隨後發布的一份聲明中稱,該議案可能使在海外的美國公司遭到報復。而惹怒了歐佩克,還可能導致石油供應受限和價格上漲,這樣一來,甚至可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威脅到美國人的就業。

    「即使該項議案被否決,當然,我相信它的確會被否決,我們也向歐佩克傳遞了信號:我們會訴諸法律裁決。」愛荷華州的眾議員史蒂夫·金威脅說,美國將採取「可能的報復措施」。

    其實,美國參、眾兩院近年來曾多次通過類似條款,但在協調最後版本送交白宮批準時,卻總是低調地將其抽掉。這種通過立法將外國政府置於美國國內法的轄權之下的做法,不僅凸顯出大國的蠻橫心態,而且滯礙難行。

日本:節能方面做努力

    其實,歐佩克「不合作」的原因除了主觀上的以外,還主要受到了客觀條件的制約。原因是在目前看來,增加石油供應量越來越困難。

    調查顯示,為取代產量下降的現有油田,未來8年間還需要三分之二的額外產能。而世界主要產油國遭遇到的「瓶頸」,更是對居高不下的油價雪上加霜。

    科威特前副石油大臣奧恩認為,在世界原油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歐佩克成員國已無力提高原油生產能力,目前歐佩克成員國中,只有沙烏地阿拉伯還具備增產能力。然而,歐佩克輪值主席哈利勒不久前曾表示,沙特決定從2009年開始不再勘探新的油田。

    目前,沙特和其他歐佩克成員控制了近三分之二的全球石油貿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顯示:產量達到頂峰的速度越快,也就意味著隨後的產量下降幅度越大。因此,依據這個理論,未來原油的需求缺口將越來越大,原油供需達到平衡的難度也就不言自明。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和德國總理默克爾不久前在柏林會晤時表示,必須認真對待油價快速上漲的問題,並需要關注原油市場發出的信號。他強調,日本將在勘探原油儲備方面增加更多的投資,同時在節能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此外,日本也在嘗試以較為經濟的方式發展第二代生物燃料——利用微生物及不適合人類食用的植物生產乙醇。日本政府已經提供補助金鼓勵乙醇燃料的生產,但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新技術投入商業化大規模生產還尚需時日。

    在主要工業化國家中,日本和西歐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大高於美國。數據顯示,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生產相同單位的GDP,美國比法國多消耗30%的能源,比日本多40%,比英國多50%。而消耗一桶石油,美國可生產出1750美元的GDP,日本、法國、德國和英國則分別達到2000美元、2400美元、2500美元和2900美元。

法、英、德加快可替代能源發展步伐

    面對高油價,歐洲三大引擎法、英、德也紛紛積極應對,尋求可替代能源的破解之路。

    法國總理菲永5月27日表示,法國將繼續大力發展核能這個「不錯的選擇」。他強調,繼續發展核能,開發節能技術和增加使用新能源等,都是應對高油價的重要舉措。

    另外,為應對高油價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法國政府計劃在2012年建成第三代反應堆的首台機組;2015至2020年具備批量建設第三代反應堆的能力;2035年完成第四代反應堆的開發。

    目前,核能發電已在法國電力供應中所佔比例超過80%。通過近30年大力發展核能,目前法國與美國、日本構成了世界核電工業三強。不僅如此,其能源消費自給率也從1973年的22.7%提高到目前的大約50%,從而得以大大減少進口原油的開支。

    英國則選擇大力推動風力發電。英國《獨立報》不久前報道,英國計劃到2020年利用風能為全國提供電力。由於受到國土面積的限制,英國已經計劃建造80億瓦特的海上風力發電廠。不僅如此,一個25兆瓦特的風力發電站也在英國政府的考慮之中。業內人士預計,到2020年,英國有望達到歐盟設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國家能源中20%來自於可再生能源。

    與此同時,風能發電佔國內發電量比例最高的德國,也更加看好了這一清潔能源的廣闊前景。目前德國約有1.9萬個風力發電渦輪分佈各地,這些風力發電渦輪可以為德國提供5%的電力供應。

    同樣因為土地資源的限制,德國也將風力發電的前景投向大海。德國全球風能委員會負責人史蒂夫·索耶說:「我們沒有那麼多空閑的陸地空間,德國和荷蘭的發展空間將在海上,那裡有更豐富的風力資源。」

    今年起,德國已開始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海上建造風力發電站。預計到2020年,德國將實現利用可再生能源為全國提供30%的發電量,到2030年,風力發電量佔全國發電總量的比例有望達到三分之一。

    不僅如此,在包括太陽能發電和潮汐發電等多元化發展可再生能源領域,德國也在積極探索。

    在歐盟各國積極倡導下,歐盟領導人於去年3月通過了一項能源計劃,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逐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根據該計劃,歐盟承諾到2020年將可再生清潔能源佔總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將煤、石油、天然氣等一次性能源的消耗量減少20%;將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佔的比例提高到10%。

    另外,歐盟委員會於去年11月通過的《歐盟能源技術戰略計劃》中鼓勵推廣包括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源技術在內的「低碳能源」技術,以促進歐盟未來能源可持續利用機制的建立和發展。

歐盟:減稅計劃擱淺

    高企的油價使人們不滿情緒加重,抗議示威在歐洲各國遍地開花。強大的政治壓力下,法國總統薩科齊建議,在歐洲範圍內降低汽油和其他燃料油的增值稅,以緩解各行各業逐漸增大的壓力。

    然而,薩科齊的美好願景不僅沒有得到支持,反而遭到歐盟主要國家一致反對:德國、西班牙和荷蘭明確反對這個提議。德國財政部長施泰因布呂克更是毫不避諱地指出,過去的經驗表明,用減稅來應對高油價往往是個「錯誤」。

    箇中原因不難理解。減稅不僅造成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宏觀調控的能力被削弱,同時,減稅也減弱了人們對高油價的敏感度,國內燃油用量非但不會減少,還可能繼續增加。這樣,國際市場上高油價本該發揮的「天然的調節需求的作用」被抵消,長期看來,油價將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由於多個國家的強烈反對,並且減少增值稅必須得到歐盟成員國的一致同意,法國的這一提議在6月2日的歐元區財長會議上正式擱淺。歐元集團主席、盧森堡首相容克和歐盟委員會負責經濟和貨幣事務的委員阿爾穆尼亞道出了最主要的原因:高油價不會導致歐洲經濟增長出現停滯。

    與此同時,法國提出的歐洲國家聯手應對油價的倡議得到了廣泛歡迎。德國總理默克爾6月1日表示,她對法國提出的工業化國家聯手解決油價上漲的問題表示支持。目前,具體的統一協調合作,正在進一步討論中。

    為了應對高油價時代,歐盟委員會於4月底就已發起針對修改存在了長達40年之久的「緊急石油儲備制度」的公眾諮詢活動。理由是,出於地緣政治等因素,石油供應中斷的風險在加劇,從中期看,石油供應難以跟上需求增長的步伐。

    歐盟的「緊急石油儲備制度」始建於1968年,與商業庫存互為補充,主要是為了在石油供應遭遇嚴重阻礙時提供緩衝,要求成員國維持可滿足90天需求的戰略石油儲備。

    歐盟委員會表示,在儲備的計算方法和儲備品種上將做出相應調整。此外,還要加強政府對部分緊急石油儲備的控制,對成員國維持儲備水平的監督力度和提高歐盟協調應對石油供應危機的能力等。相關的立法建議估計將會於今年下半年出台。


來源: 《環球》雜誌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22: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