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儒家淺談

[複製鏈接]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寇順舉 著
  儒,到底是學派還是宗派?大多數都認為是一學派,而非宗教。說它不是宗教,是因為孔子「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治長)。「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等的非宗教態度?為什麼又被列在五大宗教之首呢?是因為孔子也說過「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或五經中的天道觀念,陰陽太極的玄秘思想,有以致之?這些討論,永遠不會有所結論的。但儒家的「敬天法祖」觀念,導致崇拜天地,(天壇地壇),崇拜皇帝,崇拜聖人(孔廟),崇拜祖先(家裡的牌位及祠堂的供奉)。又把幾本古書絕對化了,當作經典(四書五經),實在就是宗教了。無論為學說或宗教,儒家的觀念已經深植在每一個國人的心裡,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要了解中國人,而不了解儒家是不可能的。中國的民族性,風俗習慣,道德生活,無論好的壞的,都可從儒家的學說中找到根源。儒家(教)實在已經操控了整個民族的命運和發展方向,以及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作人處世的態度。

  史家稱孔子為「素王」(辭海謂「有王者之道而無王者之位者」。家語本姓解:「齊太史子與見孔子,退曰:『或者天將欲與素王之乎?夫何其盛也』。」),真正統治中華文化心靈二千餘年。

  認為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的理由,是因為儒家的倫理道德加上西方的民主科學,統合之後的結果。且以日本經濟復興之快,與亞洲四小龍的崛起,都與儒家背景有關為實際例證。不過作者(美國漢學家費正清)對儒家到底了解多少?對中國的民族性有多深的體認?他有無故意用此說來提高美國人的危機意識的嫌疑?還是個問題。有這樣的可能性,為什麼中國人自己沒有看到?要等別人提出之後才恍然大悟,後知後覺地得意起來?

  不是潑冷水。作者和任何中國人一樣的企盼「中國世紀」的早早來到。只是要促進這一天的來到,恐怕不是光靠老祖宗留下來的倫理傳統就可以達到目的的。相反,有好多妨礙進步的殘餘觀念,非得除掉不可。我們今天怎麼能把國家民族的前途推給老祖宗(儒家),要他們來為我們負責?這責任應該是我們這一代的!

  老祖宗留下來的倫理架構和一整套價值系統,對我們今天的人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們要怎樣對待它?這個反省會很痛苦,但很必要。尤其是當我們對儒家抱持了太高的期望的時候。

  儒家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它的仁道精神:表現在仁倫架構中便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各種美德。教育的目的是在成聖成賢,至少也要作個大人君子,不作小人。並且通過格勿致知、修身齊家、而達到治平天下的大同境界。立意至善,無可厚非。奇怪的是,有這麼崇高的理想,經過兩千多年的教化,本來是最先進的禮儀之邦,到了近代門戶開放之後,與西方各國比較之下,才發現什麼都不如人。那些本來比中國落後很多的國家,一下子跑到前頭去了。在好多領域內,中國交了白卷。

  中國文化沒有發展出科學技術來;沒有發展出人權觀念來;沒有發展出民主自由來;沒有發展出法制精神來;甚至連引以為豪的倫理道德也極待振作。而這幾樣正是一個現代化國家必須具備的條件。純科學技術,可以完全從外國移植;但有些牽涉到民族性的文化深層結構問題,就不是那麼簡單了。這些阻礙若不消除,民主,法制,道德便很難建立。

  讓中國停滯不前的原因何在?找得出根源來嗎?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沙發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07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發展出科學技術來?

  1.由於儒家輕視科技的價值取向

  儒家自古以來就輕視科學技術,「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的觀念牢不可破,把今天最最走紅的醫生,明星,工程師,及各種專業人士都看作下等人。以體力勞動為恥。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天災人禍便要挨餓)。學也,祿在其中矣(論語衛靈公)。

  樊遲請學稼(農業技術)。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圃(園藝),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不敬……夫如是,則四方之民,強負其子而至矣,何用稼(論語子路)?

  在孔子眼裡,農業技術是毫無價值的。是「小人」的行徑。唯一的價值就是學習禮教--致<仕>的唯一途徑也。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的是什麼書?四書五經--儒家經典。因為自漢朝董仲舒開始,獨尊儒家,「定於一尊」。而科舉取士,也全在四書五經中打轉,甚至「半部論語治天下」(宋朝趙普語)。完全沒有科學技術發展的空間。像中國的醫學,不但沒有發揚,反倒有好多失傳了。科技發明被當作取悅婦女的奇技淫巧(參尚書泰誓下第三)。由於對工商業的輕視,經濟建設一直停滯在小農經濟階段;水利、交通、國防建設也在原地踏步兩千多年沒有前進。中國人的聰明才智都用到官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上面去了。孔子自己就是個「官迷」,孟子說:「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三月不做官就恐慌了)」(孟子滕文公章句下)。這是儒家的價值取向問題。在這種作官高於一切的前提下,藝術、詩詞、小說的活動也被認為是浪費時間,消磨志氣的了。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自然受到壓抑開不出花朵來。於是百花「不」放,百鳥「不」鳴。只剩一花獨放,一鳥獨鳴了。儒家成了唯一的登龍術,古往今來(直到清末)的聰明才智之士,盡入皇帝的「仕」(私)囊(唐朝皇帝李世民在科舉制度成功后得意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矣」)!一元化的社會,除了死讀儒書,考科舉,作大官的一條路以外,別無出路。於是多少天才被憋死,被埋沒;多元化的社會理想與中國絕緣。中國文化成了一潭死水,充滿沉悶。擠不進這扇窄門的人,不是隱入深山做和尚道士,就是鋌而走險,聚眾造反。這也是為什麼武俠小說成為中國社會特有的小說形式,就是現實生活太沉悶了,只好逃避到另一片自由自在的天地去透一透氣。

  就是到今天,中國知識分子還是格外熱衷政治(做官),輕視科技人員。君不見,凡是在某一專業有了成就的人,不都棄「專」就「官」了嗎?某音樂家因為小提琴拉得好作了官;某畫家因為畫畫得好作了官(官至立法院長);某農業專家因為學有所成,作了官(官至總統);某軍事家因為會打仗,作了官--總而言之,只有作官才能表示一個人有成就、有辦法。真是「萬般皆下品,惟有『作官』高」。科學技術也成了今天的登龍術了。這是多麼畸型的社會現象?也只有在中國,在儒家傳統薰陶下的中國社會才會有的現象。中國人特別迷上作官,是有深遠的歷史文化淵源的。

  如果貝多芬、莫扎特放棄音樂;達文西,米開郎基羅放棄繪畫;莎士比亞,托爾斯泰放棄寫作;如果……都去作官的話,那是人類多大的損失?而愛因斯坦是有機會作官的,他拒絕出任以色列國的總統而情願作個物理學家。如果他是中國人的話,早已棄「專」從「官」了。

  中國文化沒有造就出一個諾貝爾獎得主,但中國人到了美國,卻被美國培養了好幾位得諾貝爾獎的世界級大科學家。這些「專」家如果在中國,一定被埋沒在 「官」場里了。君不見這幾位頂尖兒的大「專」家,不是經常在祖國兩岸穿梭來往嗎?今天被某元首約見,明天又與某要人同餐,隔天又發表了政治性的談話,「官味」十足。我真不懂,專家一定要沾上政治,才夠得上份量嗎?才算有成就嗎?再者,專家一定得懂得政治嗎?在一個泛政治化的國度里,科學怎能生根?「專家」 一搞政治,一定被「官」場腐化,等於宣告學術生命的死亡;他對人類文明的價值也便消失。

  科技是可以移植的,但得有合適的土壤;得把土壤里能使根須都腐蝕殆盡的毒素--「君子不器」的觀念除去,把「君子動口,小人動手」的謬見徹底消毒。培養勞動神聖,尊敬專家的精神。雖然今天的儒家學者,都肯定科學、民主、法制精神(甚至往自己臉上帖金,說這些在儒書上都有的)。但要把這些反科學、反民主、反法制的舊思想從腦子裡洗凈,卻不是那麼容易的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3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09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發展出科學技術來?

 2.由於儒家具有濃重的保守色彩

  儒家認為歷史是退化的。最古的是最好的,從前比現在好,現在比將來好,所以最好不要改變。儒家崇拜的聖人是遠不可及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程朱。這是所謂的道統。因此中國人是向後看的,永遠在思古,法古。不但人是越古越好,連書本也是越古越好,永遠是那幾本古書。

  幾千年以來的儒徒,只能述古、釋古,絕對不敢有創新的見解去唐突古人。科舉試題永遠在五經中打轉,說理論文也要以經典為理論根據。因此造成了思想的僵化,歷史永遠凍結在遠古的憧憬中。尤其是士大夫(官僚系統)階級,幾乎都是從科舉制度中出身的儒者。政治操縱在這樣「向後看」的保守分子手中,還會有 「前」途嗎?中國歷史從十一世紀王安石變法失敗以來,是絕對不容許有任何改革的。唯一的一次例外是紀元前四世紀,秦國公孫鞅的變法成功,使一個愚昧、落後、窮困、腐敗和一片混亂的小國,在短短的十九年的時間裡,變成了一個超級強國。不過公孫鞅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因為那時還沒有獨尊儒家的原故。

  戊戌變法(一八九九)只維持了一百零三天的時間(號稱百日維新),就被勢力強大的保守派腰斬了。所謂「變法維新」,就是大量引進西方的制度和觀念,來改革腐朽已極的政治。這雖然是造福國家的偉大施政,但是違背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們情願亡國,也不願放棄自己的利益。旗人甚至說:「寧願把國家送給友邦,也不給家奴。」家奴,指漢人。保守派的理學家宰相徐桐,連從洋房前經過都不屑,認為有辱尊嚴;堅持「寧可亡國,不可改革」的立場。

  崇古的精神幾乎表現在每個領域。以繪畫來說,到了清代,所謂名家,幾乎全是摹古專家,講究每一筆都要有來歷。創作力完全枯竭。就是天才輩出的唐宋元明各大家,雖說各有突破,但那突破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還是太小了,沒有膽識,沒有豪氣,處處顯得縛手縛腳。譬如今天向外國老師學畫,絕對不許你模仿他,要畫你自己的東西;向中國老師學畫,給你兩張畫稿回去照著臨摹,越像老師越好。這都表示倒退取向。到今天,傳統的中國畫還是和一千年以前相似,沒有多大兩樣,只是更不如古人罷了。一味的崇古摹古,當然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倒退了。

  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經濟、社會、無不凍結在古老的年代里。

  現在且來看看被儒家奉為「萬事師表」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他所留下的榜樣吧。他的政治主張是怎樣的呢?

  顏淵問為為邦之道,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舜(論語衛靈公)。

  孔子的得意弟子向老師請教治理國家的道理,孔子回答說,要實行夏朝的曆法,乘坐商朝的車子,穿戴周朝的衣冠,至於樂教嗎,則要採用舜的韶舞作教材。總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都只要盡量地向老祖宗學習,千萬不可標新立異,那末,國家就可大治了。如果擅自更改了祖宗的成法,就會造成混亂,叫人民無所適從了。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舜就是個很好的榜樣,他什麼事都不需要做,就能使天下大治。為什麼呢?因為舜是天縱英明,生來就是完美的聖人,他只要順乎天然的本性生活,自然就成為很好的榜樣,而使得萬民景仰,垂範千古了。人人都學習了大舜的大忠大孝,天下豈不太平大吉?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魂啦!

  促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中庸第二十九章)。

  孔夫子是堅決反對改革祖宗留下來的成法的,最高的典範就是遠古的堯舜和周朝的文王武王了。為什麼呢?因為越古的越好,越晚的就越差了。當然改不得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

  甚至包括孔夫子自己在內,也是不敢有自己的主張的。他只是一味地追古、憶古、懷古、慕古、戀古、迷古、思古、述古、信古、法古、玩古、學古、教古、吃古、賣古、忠古、孝古……總而言之,唯古是尚!凡是古的,就是好的,而且是絕對的好!古人既是那般的好,自己去古已遠,必是處處不如古人,那如何還敢擅作主張?哪敢胡思亂想,去開創新學說,新文明?那一定是遠遠不如古人的啊!而且是對古人極大的侮辱。為了使中華文化不致消沉墮落,只有一個辦法:抱緊古人的骨骸,不許改革,不許創新。如果有人大膽改革創新呢?立刻打壓!完全撲滅!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

  為什麼孔聖人這麼怕創新怕到神經質的地步呢?其背後的基本思想是認為歷史是不斷地退化的,當然越復古越好。

  為什麼會有退化的歷史觀呢?是因為來自對人性的了解。儒家認為人性是善良的。這種性善有二義:

  (一)個別的人,生來即是善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沾染到社會的污穢,而使人墮落。所以要盡量的修掉後天的習性,讓人回返到初生的「赤子之心」的狀態去,那才是人性的極致。要能「率性」而為,才有美德呢!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中庸第一章)。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孟子告子上)。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第二十三章)。

  人性是如此完美,人還缺少什麼?

  人格的成長,最好向後倒退到子宮裡去。那裡才是最完美的啊!

  (二)從整體的人類歷史來看,也是最早的人類最完善,越到後來,人性越發的墮落了,孟子尤其是這種看法。

  現在再看亞聖孟夫子的觀點,似乎把退化觀更加強化了。

  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

  自是性善說成了儒家的主流。孟子也奠定了他在道統中的「亞聖」地位。

  堯舜既歿,聖人道衰,暴君代作(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則拜。大舜有大焉(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孟子盡心上)。

  同樣是人,同樣的性善,但今人不如古人。而且越古越好。子路不如禹。禹又不如堯舜。五霸的德行,不過是假借仁義的美名為幌子罷了。比較早的商湯和周武的德行,卻是要靠修養身心來勉力行仁的。哪像更早的堯舜,是天縱英明,生來的聖人,他的美德,完全是出於天性使然,一點不需要後天的努力。可見人性是一代不如一代啊。堯舜以後,聖人之道就衰落了,所出的都是暴君了。這樣子搞下去,國家還有希望嗎?民族、文化還有前途嗎?子子孫孫不是越來越沒有出息了嗎?啊、啊、啊!不敢想,不敢想下去了!要趕快提倡復古:

  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孟子離婁上)。

  要想國家大治嗎?有辦法!要恢復古制,用周文王的典章文物和制度,五、七年的功夫就可大治了。

  至於個別的人,則要盡量返回到本性中去,把先天就已具有的善性給發掘出來。

  側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側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西方的人性觀則相反,基督教認為人性惡,一無良善,即是承認自己一無所有,但藉著神的拯救,就可以達到完滿成熟的地步。即是要不斷地吸收神性,使人性向神性發展。所以是向上發展的。西方的進化論亦認為歷史是進步的。人性也是進化的,越來越好。最好的永遠在將來(盼望新天新地和與神一樣豐盛的生命)。於是西方人在這兩種觀念下,向外追求,帶動了文明的迅速躍進。

  而中國文化則反其道而行,不但不許前進,而且要向後倒退。自己已經完滿無缺了(性善,人皆可以為堯舜),哪需要向外追求學習?

  萬物皆備於我矣(孟子盡心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孟子盡心上)。

  所有的美德,都是與生俱來的呢!都蘊藏在我的天然本性裡面了。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

  我們是這麼完美,而外國都是變夷之邦,化外之民,只能用我們的文化去教化他們,哪能用他們的文化來污染我們?因此絕對拒絕改革和向西方學習。

  於是註定了中國文化僵化、停滯、解體的命運。中華民族的長期苦難也就與這種民族精神同其久長了。

  現在可以發現讓中國現代化停滯不前的阻力,是來自強烈的保守性,自滿自足,不屑外求,和既得利益者的自私本性。前者是觀念問題,後者是道德問題。欲迎頭趕上先進國家,首先得解除保守思想的束縛,掉轉頭來向「前」看。至於道德問題,如果不能重振,經建成果會被自私的人性蝕光。甲午戰爭開戰的時候,中國海軍的戰艦數量大過日本,但仍然先敗於法國,再敗於日本。而失敗的最直接原因,竟是由於承包商在許多炮彈里灌了泥沙,將大量軍費中飽私囊。誰都知道北洋海軍的大部分軍費,都挪用到慈禧太后的頤和園去了,貪污腐敗成為極普遍的現象。

  今天的情況到底好到多少?心裡有數。中國才開放十幾年,好多特權人士已經成了商業巨子,請問,他們的錢是從哪裡來的?這樣的國家能夠強盛起來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4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10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發展出科學技術來?

  3.由於儒家倫理的包容性與科學的絕對性難以調和

  儒家講求仁、恕,既以仁愛待人,並恕人之過(其實是沒有原則的縱溺)。故充滿對錯誤的包容態度。尤其子女對父母,妻妾對丈夫,臣下對君王,總是曲予順從的,哪敢反抗?而父母對所愛的子女,也是寵溺有加,犯了錯誤也是睜隻眼閉隻眼裝作沒有看見。是非觀念很薄弱。因此養成了馬馬虎虎的做人態度。但是科學講求的是絕對精確。韓航的飛行儀只差了一點,就誤闖俄境,遭到飛彈擊落。太空船隻要有一點誤差,就永遠回不了地球了。真箇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科學精神要求絕對,不能容許一點差錯。

  其實作人、處世、治學、科研、都應該養成正確的態度。

  筆者一次邀請了兩位美國牧師到家裡吃飯,客人在十分鐘前已經到了門口,但是他們卻不立刻按鈴進來,而是坐在車上等候。等到前一分鐘才下車按鈴,進得門來,不早不晚,恰好到時。這種守時的精神,令我感佩不已。來美國十八年,參加過無數次的各種聚會,還沒有碰到過有一次是不準時開始的。反觀自己的同胞,每次參加婚禮,都是一次不愉快的經驗。「五時觀禮,六時入席」。往往要到七時,甚至八時,婚禮還沒開始啦!民族性如此,相沿已久,豈能奈何?怪不得中國文化開不出科學的花朵來;沒有發展出哲學的系統來;沒有建立起法制的精神來…。

  不認真,馬馬虎虎,是科學精神的死敵。剛來美國時,看到商品標價都有一個零頭,九千九百九十九元,甚至還加上個九十九分,就是不肯加成整數。覺得他們好羅嗦,也不怕麻煩?加成一萬塊,大家都省事,該有多好?這大概就是「不怕麻煩」的科學精神吧(開始很麻煩,等到機器、工具設計出來之後,就省事得很了)。須在商場高度競爭下,一萬塊和九千九百多塊在心裡的感受上是不同的。反正有計算機代勞,收銀員動動指頭--新式的只要用電眼掃描一下標籤,價碼就出現了。而且絕對不講價(除了車子、房子可以還價以外),大家都省事。不像中國人做生意,賣方是漫天要價,買方則就地還價,有的還告訴你,如果不要收據,還可以省(偷)下稅錢(又牽涉到道德問題)。浪費多少時間和精力?

  中國人用一雙筷子就可以吃飯;老美則要用一大堆餐具,又覺得他們的手不夠巧。中國人用一支筆可以畫完一幅畫,西方人則用一大堆各式各樣的刷子,畫什麼用什麼工具。因此到工具店去時,會看到數不清的工具。哪像中國的能工巧匠,就憑一雙手,就可以作出精緻的成品來。但就是因為人家有「不怕麻煩」的傻勁,肯腳踏實地,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才創造發明了今天的科技文明。因為工具齊全,一個工人就可以蓋一棟房子(上樑例外)。一個釘槍能勝過一百雙手的速度;一把電鋸,一個耕耘機,一個機器人……勝過多少人力?至於飛機輪船更甭說勝過牛車了。

  現代化的意識是在每個領域都要合於科學精神--絕對化。工商業管理的技術,資金的運作,人事的制度,產品的精確等,都在力求完美,落伍的企業,難逃淘汰的命運。政府的作業,也都電腦化,你有多少收入,該付多少稅,都在電腦里了。你何時入境,何時出境;何時犯了交通規則……都能在一瞬間查出。你有沒有欠債未還,不守信用,欠付房租;不按期繳費,開過空頭支票……立查可得。在未來的地球村上生活的國家,如果不能建立信用,便成「拒絕往來戶」,甚至被開除球籍。信用包括「經濟信用」(有沒有倒過債,到期不還,違約背信,貨不對辦,變相漏稅,惡性頃銷……),「人權信用」(有無宗教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人身自由,集會自由……),「道德信用」(破壞自然生態--像濫殺野生動物,侵犯智慧財產權。環境污染,空氣污染,水源污染。貪污納賄,逃稅漏稅,國民道德敗壞……)等。都會影響到國際視聽。而這幾乎全與道德有關,也與科學的求真精神有關。並不是「錢」能解決的問題。只是錢多,充其量是個為富不仁的 「暴發戶」罷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5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13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民主政治來?

  1.由於仁君思想

  儒家的政治理想為「仁政」,只有最有德的人才能為人君。就如堯舜那樣的「聖君」與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只有哲學家才能作理想國的統治者的說法,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金字塔頂尖上的那一位才能作君王,不同的是東方是道德型,西方是智慧型的而已。但儒家之德是通過格物致知,西方之知則可達到「知識即道德」的境界,似乎更是神似了。既然是「頂尖兒」上的那一位主政,那當然是君主專權啦。平民政治,或民主政治在儒家想來,是不可思議的。連做夢也不會想到民主這一觀念。亞里斯多德就認為民主政治是最壞的政體。何況是東方聖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6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13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民主政治來?

2.由於以孝治國

  儒家的「仁政」是以孝道治天下的。即把孝順父母的態度,移轉到對君王的盡忠。君王則把人民當作子女來愛護。而父母對子女的一切都有全權處理,比方婚姻大事,就完全由父母作主,子女是沒有任何權力可以置啄的;有的婚姻甚至子女還沒有出生,就已經被指腹為盟了。可見父母的權威之大。「父要子亡,不得不亡。若是不亡,便是不孝」。天子既然要「家」天下,而「家無二主」,自然也是「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孟子萬章上),「子云: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遵無二上」(禮記孔子間居)。「定於一尊」了,當然一個國家只由一個主人治理了,他是獨一無二的至上權威。比父母對子女的權威又大了許多了。「君要臣死,不敢不死。若是不死,便是不忠」。在這種觀念下,如何會產生民主政治?人民作主要比子女奪權當家,藐視父母的罪行還要嚴重得多。中國社會要從家庭制度改革開始,子女爭取到婚姻、職業自主權以後,才能進而衝破專制獨裁的政治制度。這是民國以前無法產生民主政治的原因之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7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14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民主政治來?

3.由於封建世襲

  儒家的禮教(后又稱為名教)所教導的,就是為了發揚自周朝以來實行了三千年之久的封建制度。根據這個制度,君主可以「家」天下,並且可以傳之久遠。傳位的制度被稱為「宗法制度」,即「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這個制度雖可保持社會的安定,但也使得民主政治永遠不可能在中國發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8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14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民主政治來?

  4.由於民間迷信

  很多奪天下的草莽英雄,在起事的時候,都要製造一段神話騙人,或說是真龍下凡,或說是天降異兆,要不就是身有龍骨,或有人君之相,具「九五」之八字等等,既然命定如此,大家只好服從天命。

  子曰:道之將行也,命也。道之將廢也,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第十四)?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論語季氏第十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9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15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民主政治來?

  5.由於民智未開

  中國的古文,實在太艱深難懂了。往往讀了十幾年書連怎麼斷句都不會。至於弄懂,恐怕又得下十年二十年工夫。使得受教育成為極其奢侈的事。讀書那麼難,有了學問的人,自然都有機會作官,成為特權階級。特權越高,權力越大,越與平民處在對立地位,越發成為封建獨裁專制制度的維護者。一般人民,永遠處在朦昧無知的狀況中,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你叫他怎樣參與政治,爭取人權?他要出版自由作什麼?他能發表什麼言論,提出什麼主張?他拚命耕作,都難以維持最低生活。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平安度日,有一口飯吃就心滿意足了。全國百分九十的人幾乎都是文盲,你要他們出來作主,這個主可怎麼做呢?太強人所難了吧?

  直到基督教傳入中國,才有第一本白話文聖經。民國初年的文學革命,才將口語代替文言,又引進西洋文學的標點符號,只要識得千兒八百個字,就可以讀得懂報紙了,教育才能很快地普及到民間。民智才逐漸啟蒙。才能學著參與政治。

  何況,教育也並不保證民主就可以成功。賄選案層出不窮,這是選民的水準問題,也是道德問題。教育只是讓人知道自己的權利,並不能管得住人怎樣使用自己的權利。

  儒家主宰了兩千多年的教育,把教育搞成了士大夫階級的專利品。歷史上出現過的幾部白話小說,也被正統派排斥於主流之外。官方公文,更是全部文言。連便民都談不到,更別說為百姓著想,普及教育,還政於民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10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16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民主政治來?

  6.由於個體淹沒

  民主政治的根基建立在人權自由上。人權自由則與「個人主義」不可分。民主的精神在尊重每個個體的神聖權利,憲法就是要保障每個個人的各種自由。個人自由不能確保,便不可能建立民主政治。

  中國實行了幾千年的家庭制度,家庭越大越體面,五代同堂被視為最大福氣。像紅樓夢中的幾個大家庭,可為取樣。在一個家庭中,個體是沒有地位的,每個成員都得絕對聽命於一家之主。讀什麼書,選什麼職業,和誰結婚,都是家長說了算。絕無個人自由可言。寶玉與黛玉有情人不能成為眷屬,就是絕無個人自由的明證。在這種家庭制度下,個性被淹沒,個體淹沒在家族之中。人的自由意志從小就受到壓制。人的主動性無由培養。被動性的人格於是形成。你不需要思想,只要接受親長或權威的思想就好。你不需要操心,只要接受「上」面的安排就好。在這個家裡,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服從,聽話,乖!這樣的環境下怎能期望產生民主的鬥士?怎能有膽喊出「不自由,毋寧死」的口號!為了家庭,個人的一切自由都可以犧牲。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馴良的民族,是最容易統治的民族。就是儒家的絕對孝道訓練出來的。

  民族政治的前途,端看這些「主人」有沒有獨立、成熟、主動的人格。否則免談!還是一切聽上級的好。

  民主,的確是當今最好的政治制度。但同時也是最難、最難成功的政治制度。君不見若干非洲殖民地在帝國主義還政於民后,變成無政府狀態,亂作一團,遍地餓殍,匪盜橫行,要聯合國派兵保護,救援食品才能送到平民手中。就這樣,年幼的兒童已經餓死一半以上了(寫本文時,美國正派兵三萬登陸索馬利亞,保護救援物資免於被亦匪的暴民搶走)。要這樣的國家實行民主政治,到底是福是禍,還真難說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11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17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民主政治來?

  7.由於道德品質

  民主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民主是爭取到的。但絕不是少數人爭取得到的--因為這些少數一旦當權后,他們又會回到專政體制去保護既得利益。民主只是少數野心家奪權的幌子。民主運動必須是全民化的。至少也是大多數的國民都有了一致的覺醒,並有決心,以行動來爭取民主。民主才有落實的可能。

  但民主的素質則完全取決於國民的道德素質。民主政治之成敗在於人民的是否守法。人人濫用自由,必將導致社會動亂,甚至達到無政府狀態。

  人民是否守法,則取決於國民道德的成熟度。

  民主就算從天上掉下來,也得看人民有沒有接受這個禮物的資格。

  美國南北戰爭后,黑奴初被解放時,很多黑奴不知道如何享用這個自由,也無法謀生,甚至不會當家作主,不知所從,好多人最後又回到原來的主人那裡去。

  前民運領袖林希翎說:「我走到哪裡,人們都把我當英雄。但是我認為一個需要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九五七年群眾在會批鬥她的人,正是當年歡呼,尊她為英雄的人。她說:「毛澤東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都是假話,你們哪裡是人民,你們是婊子。」罵得很刻毒,但很真切。婊子心態是有奶便是娘,有錢便賣身,有權便稱臣。如此人民,怎談民主?

  一九八一年諾貝爾獎的得主卡那弟在《群眾與權力》一書中說:

  由於群眾的盲從,無知,愚蠢,故野心煽動家可以頤指氣使,愚弄牽引;由於群眾的可欺、諂媚、奴性,所以暴虐的統治者可以橫行霸道,稱雄一時;由於群眾的慵懶、消極、健忘,所以將自我的命運任由「老大哥」主宰;由於群眾的殘酷、無恥、卑賤,所以頃刻之間,他們可以向拯救他們的「英雄」扔石頭,射冷箭;由於群眾的對權勢的懾服、崇拜、與自賤自虐意識,所以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以及其他紅白恐怖下的大小獨夫,並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必然。

  民主,民主!大家都在奢談民主!若不是從國民根基--品德著手,恐怕未必是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12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18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法制精神來?

1.由於禮教的階級觀念

  法制精神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觀念上的。所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如果不平等,不公平,法律的尊嚴是建立不起來的。而儒家的禮教,階級觀念非常森嚴,就是貴族中也有帝、王、公、侯、伯、子、男七種等次,每種等次也有階級的不同,像清朝的王就有親王與君王的不同。每種階級都有特定的禮儀,一點馬虎不得。最悲慘的是奴隸,生命財產都沒有保障,有如牲畜。平民中也有些列入下九流的賤民,是永遠抬不起頭來的。在周朝除了政府用法律控制階級的界限,還制定了禮教,用教育的手段,以分別貴賤。使人各守分際,永不逾分。

  天子將出,類乎上帝(禮記王制第五)。天子穆穆,諸候皇皇,大夫濟濟,士蹌蹌,庶人僬僬(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后,諸候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公候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禮記曲禮下)。

  法律之前並無平等可言,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記曲禮上第一)。法律只是欺壓下層階級的手段。使得人人痛恨。

  尤其是婦女,受盡了不平等待遇。她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女子無才便是德嘛!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妻死可以再娶;女人就不行,必須從一而終,夫死要守節。有人問理學大師朱熹關於寡婦若不再嫁,因為無力維生,餓死怎麼辦?朱熹回答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些道學家心目中的女人,的確低人(男人)一等。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論語陽貨)這種話,更是對一半的中國人(女人)人格的侮辱。女子要守三從四德,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儀禮喪服傳)!中國女人真命苦!中國女人稍有不對就可被休,有所謂「七出」:一、無子。二、淫益。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盜竊。六、妒忌。七、惡疾(儀禮)。但女人若不滿意丈夫,可就沒有提出「休夫」的權利。比方說丈夫是性無能,丈夫與人通姦,丈夫不顧家,丈夫酗酒,毆打老婆等。有些朝代的皇帝死後,還要妃嬪殉葬。正史孝行傳對殉夫而死的未亡人,也大加表揚!女人不過是男人的財產罷了。中國男人的多妻制,是載之經典的,簡直是天經地義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繁辭上第七)。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昏義有所錯(易繁辭第七)。

  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所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國治(禮記昏儀)。

  清未民初大儒辜鴻銘,曾大言不慚的說,儒家是最講民主的(?),但他卻公然倡導多妻。他的妙論根據是:夫妻就好象是茶壺與茶杯,一個茶壺要配四個茶杯,哪有隻配一個茶杯的?所以一個丈夫理應有多個老婆。這麼幼稚的邏輯居然出自於一位學貫中西的北大名教授之口。可嘆這種腐儒充滿各處。這正是儒家傳統所必然結出的果子。

  儒家既是以講仁道自命的,為什麼這仁卻不及於女人呢?女人不是人嗎?女人為什麼連最基本的人權都沒有呢?胡適生前說過:「一個容讓女人裹了上千年的小腳的民族,我懷疑它還有任何的靈性(大意)。」結果遭到圍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13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18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法制精神來?

 2.由於人治的權威主義

  儒家倡導「仁政」,以仁治天下。君主都是完美的(?)聖人。連政府的官員都是飽讀聖賢書籍的有德之士,所以斷獄的地方官稱作父母官,視百姓如子女。既是親如家人,哪裡動不動就稱法論刑的呢?因此儒家自始就瞧不起法家。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理,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其人存,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中庸哀公問政)。

  而是要以禮儀來教化萬民。所以建立了人治的傳統。人的權威遠遠在法律之上。雖然也有法律,但法律完全站在君主的一面,作為他鞏固政權的工具。君主自己則站在法律的上面,成為法律的主人。君主的話就是法律,一說就算。「君無戲言」,「一言九鼎」。「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如果皇帝喜歡誰,雖然犯了死罪,也能一句話就赦他不死,因為「恩出自上」嘛!他既是一國之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孟子萬章上),他當然有生殺予奪之權。

  因為是人治,所以法律的彈性非常大,並無絕對標準,所謂「法律不外人情」,這「人情」一進來,出入就大了。人是主觀的,是有成見、有好惡的,「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私情一定會影響判案的公正。除了情,還要講「理」,一個案子,要「情、理、法」兼顧,最後大概就無法可講了。怪不得到處在講關係,託人情!只要關係打通了,天大的事都可以化為無事。

  直到今天,中國仍有濃重的人治色彩,司法不能獨立,講法是行不通的。台灣陸委會委託邱彰律師對兩百位在大陸投資的商人作了一個調查(見中央日報,一九九二年十月三十日副刊):若發生商務糾紛時,只有百分之六的人想上法院,另有百分之六的人上仲載庭。其餘百分之八十八的人,竟全部答以「想辦法找關係擺平」。法律不如關係,法治不勝人治。法律保障不了人的權利。現代國際之間來往非常頻繁,由於國情不同,溝通非常困難。外國人和中國人做生意,吃了很多虧。有一個澳資集團,投資在桂林開酒店,由港人任經理,他發現酒店裡有一個水管工人不守規矩,把他辭退了。沒想到第二天飯店就遭停水了。原來工人的爸爸就是自來水廠的廠長。港人上告,誰知下一天又被停了電(電廠領導幹部是水廠廠長的朋友)。再一天,旅客進出酒店都有公安人員搜身(水廠廠長一通電話給公安部長的結果),使得酒店無法繼續營業。最後法院相見,酒店竟打輸了官司(官官相護),需賠償中方四百多萬美元。結果酒店被拍賣,掃地出門。透過官場的人事關係,硬是把「資本家」給吞吃了。這樣的「新社會」到底比已經斗爛、斗臭了的舊社會好多少?怎能立足於國際社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14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19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法制精神來?

 3.由於人性尊嚴不能建立

  首先,是人口的一半--女性都是男人的附屬品,妻子只是丈夫的洩慾工具,和生育子女,操作家事的免費奴工而已。人性沒有尊嚴可言。被法律所歧視。其次是為數眾多的奴隸,他們更沒有尊嚴可言,被法律所遺忘。再次是身為子女的,在父母面前沒有尊嚴可言。父母可以隨時杖責或厲斥,甚至可以用家法處死而無罪 (直到宋朝時,殺嬰的父母也只判二年徒刑,但並未執行,殺者照殺)。法律永遠站在長輩一邊。複次,全國的人在皇帝面前都是家奴,絕無尊嚴可言。當人俯伏趴倒在皇帝面前三拜九叩,三呼萬歲並戰戰兢兢的說:「臣該萬死,皇恩浩蕩」時,人的尊嚴已經掃地。習慣了奴顏婢膝的人,怎能夢想與皇帝人格平等?要求受到平等互尊的待遇?人性尊嚴一天不覺醒,一天享受不到平等的待遇。法制是奢望。

  紀元前五世紀,魯國國君與齊國國君會談時,孔子任賓相。在娛樂節目中,齊國演出萊部落的土風舞,孔子根據儒典,指責齊國不該使野蠻人表演,應上演傳統的宮廷舞。齊國立刻照辦,獻上宮廷中的拿手好戲:「優倡侏儒,為戲而前」。孔子引經據典,認為「匹夫而熒惑諸侯者罪當誅」。令魯國的衛士,把那些無辜的演員,砍斷了手足(史記孔子世家)。在聖人的眼光里,人民如草芥一般毫無尊嚴可言。殺人如殺狗(西方連虐待狗都犯法,何況是殺人?)一般隨便。而國君呢?在聖人眼中就大不相同了,簡直尊貴無比,奉若神明。

  自古以來,死在暴君手下的無辜人民,罄筆難書。上朝時禮節稍有不慎,就可能犯了「大不敬」的罪名,輕者梃杖一百,重者立斃杖下!連文章中不小心犯了皇帝的名諱,都會招來殺身之禍!

  而且一人犯罪,還會連累多人,羅織上「反」名,更會夷族,甚至十族,一殺幾萬人。人命不如螻蟻。人有何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15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19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法制精神來?

  4.由於法律邏輯付諸闕如

  法律牽涉太廣,一定要有嚴密的邏輯頭腦,給予精確的組織。並且認真執行,按律行事。但中國人特重倫理,而倫理關係是毋須邏輯思想的。所以建立不起法學系統。

  又以孔老夫子的例子來說明:孔子任代理宰相之職,把一個學者少正卯處死。罪狀是什麼呢?一共五條:

  (1)「心逆而險」。只是主觀的認定他居心陰險,並無不法的行為。
  (2)「行僻而堅」。行為怪誕,不接受勸告。也構成死罪嗎?
  (3)「言偽而辯」。說謊話而堅持是事實。
  (4)「記丑而博」。記憶力強,學問也淵博,但所知皆醜陋(不知犯了刑法哪一條?)。
  (5)「順非而澤」。自己的錯誤,卻把它粉飾為好事(都可以不舉證就定罪。且是死罪,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這樣的判決,沒有一件有人證,有物證的具體犯罪事實,只是幾句抽象的形容詞,就定了人的死罪。少正卯了不起就像今天放蕩不羈的「嬉皮士」而已。只證明孔大聖人沒有容人的雅量,缺乏政治家的風度,只能聽歌功頌德的諛詞而已。孔大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他以後的凡夫俗子,更是是非不分的冬烘頭腦了。怪不得把包公當青天。因為頭腦清楚,會判案的官太少了。是非曲直,量刑輕重,並無客觀標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16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20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法制精神來?

5.由於執法人員操守不正

  中國自古以來,最黑暗的就是獄政了。貪官最主要的財源就是收取賄款,誰孝敬的錢多誰贏官司。這隻要翻翻歷史小說或民間故事就曉得了,是不須多加解釋的。因此才有「錢能使得鬼推磨」,「錢能通神」,這樣的成語。才使得人人怕官,怕打官司,怕有權勢的人。也養成了極大的包容性--以邪惡勢力的妥協。而作官的人,錢送上門不要白不要,就算想作清官,也沒人會相信,還不如從善(貪)如流吧。所以又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其實做清官也難,你自己可以不要錢,但屬下的大小官員要。上面的關係也不能不打點,否則混不出前途。像儒家大臣李鴻章,左宗棠每次進京也都要花幾十萬兩銀子。送給恭親王的禮金一出手就是四萬兩。袁世凱孝敬慶王的數目還要大得多。這些哪裡來?

  在這種上下交相貪的環境里,吏治怎能清廉得了?法制怎有可能?國庫哪能充盈?國家如何強盛?人民怎會向心(一開放就往外跑,一跑出去就不想回來)?

  今天當然不同了,但我不懂的是一個民選議士,往往要花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的競選費,這些投資將來怎麼回籠?為什麼老幹部七老八十(有些更老)了,還不肯退休享清福?真的為了替人民服務,還是另有文章?

  一個貪污無能,而又不守法的管理機制,會是二十一世紀的領導者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17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21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成為道德大國

 1.由於道德實踐有心無力

  唯仁是尚的儒家,應使中國成為「道德大國」。但事實不然,國民道德低落到令人嘆息的地步。原來道德端在實踐,而不在教訓。教訓再好,如果不能實行,也是徒然。能說不能行,正是國人的通病。

  固有的倫理道德的確是好的。可惜只是寫在書本上,藏在圖書館里的知識。我們怎能以有這樣的知識自傲?說我們有多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是多麼優秀?我們倒是應該反省,我實踐了多少?教訓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家寶,但實踐的責任是我們自己。總不能讓老祖宗來替我們實踐吧?其實連老祖宗也是有心無力啊!老祖宗做不到,期望子孫能做到;我們做不到,期望我們的子孫能做到。明知抽菸不好,自己戒不掉,卻嚴禁子女或學生抽菸;自己書讀不好,卻要求子女考第一,得博士。期望是好的,教訓也是好的,無奈沒有力量實行。過高的期許,變成打高空,不實際。所以王陽明才倡導「知行合一」說,孫中山則主「知難行易」論,以矯能說不能行的千年固弊。可惜又落入遺產寶庫中去,讓好為人師者,又多了一些說詞而已。照樣還是盡說不練。

  可見今天的問題不在知不知道,乃在能不能實行。這不僅是中國人的問題,也是所有人的問題。這不僅是儒家(教)的問題,也是所有宗教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在後面還要再討論,以深入探求內、外在的各種原因,並尋索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才不會淪為空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18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21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成為道德大國

  2.由於人性論的悖於實情

  儒家的主流派認為人性是善的。人可以靠著自己的力量行善。人之所以會犯錯,是受到社會的影響。人只要潛心修道,明心見性,是人人都可成聖成賢的。可說對人性信心滿滿,充滿樂觀。

  社會上充滿自以為是的好人;中國人幾乎人人都說自己是好人。如果有人膽敢批評他是壞人、是罪人、那不啻是最大的侮辱。可是有個矛盾的現象:雖然人人都認為自己是好人(如此說來,社會上應該沒有一個壞人),可是卻認為別人都很壞(別忘了自己也在別人的口中成為「別人」)。這裡怎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認知差距呢?可見人太缺乏自知之明了,「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馬太福音第七章三節)。就憑這種昧於事實的識見,就足以證明人性的翦陋不全。人連自己的本相都認識不清,還談什麼倫理道德。就算有德,那又是怎樣的德?聖人自己又何嘗說自己是完人來著?孔夫子說:「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不但不能從善,連改過的能力都沒有。又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論語述而)。

  你我既非聖賢,怎能說自己沒有過錯呢?有人和一位高僧論道德,該怎麼做人,高僧送他八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那人說:「原來這麼簡單,三歲小孩都懂嘛!」

  那高僧答道:「三歲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

  真是一針見血的見性之言。人性不但有罪惡的傾向,沒有行善的能力,連改過的力量都沒有。

  一切罪惡發源於自私的本性。人既然都是自私的,當然人性是惡的。

  一切罪惡起源於不良的動機,先有淫念,才有淫行;先有恨意,才會殺人。罪行是罪,不良的動機也是罪。

  自私是罪性,不良的動機是罪性的蠢動。人之所以會犯罪是因為人有罪性。人慾(私性)橫流,則罪惡泛濫。世界充滿罪惡,正是證明人性是惡的。將社會與人性分離是不合邏輯的,說社會是惡的、人性是善的、也是不合邏輯的(社會由人組成的)。儒家先錯於對人性之定性,后錯於將罪惡之責任推給社會,彷彿社會不是由人組成的。

  性善說導致人自高自大,以聖賢、君子、好人自居。滿足於現有成就。視外國人為野蠻民族。以為自己都是好的,外國的都是壞的。而停滯自誤。

  性善說導致以「聖人」為最高榜樣。而聖人與凡人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而已。聖人也一樣充滿人性的軟弱。他能作聖人,當然我也能。於是人人誇說自己好!這聖的標準就大有問題了。

  而西方的聖人則大不相同。使徒保羅雖然是基督教最偉大的神學家,但是他說:「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提摩太前書第一章十五節)。不但自認是罪人,而且是最大的罪人。彼得被公認是耶穌的大門徒,他也說:「主啊,我是個罪人」(路加福音第五章十八節)!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行,所以謙卑地祈求上帝的拯救,並且天天追求長進,對罪惡敏感到極點,恨惡到極點,每時每刻依靠上帝的能力,才能制勝邪惡的私慾和外界的引誘。他們的榜樣是絕對的,完全的上帝,而不是任何不完全的人。「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這是不易之理。東方人以不完美的人作終極目標,成就自然低。西方人(基督教)以上帝為終極目標,成就自然不同。高中畢業的時候,往往自為以了不起,因為他似乎什麼都懂了。等到大學畢了業,反倒謙卑了,因為他知道他懂得的太少了。到了更有成就的時候,就更加不敢誇口了。牛頓曾謙卑地說:「我不過像一個小孩子在海邊撿到一個貝殼。而宇宙的奧秘卻像海洋一般廣大無邊。」因為他是相信一位創造天地完美無比的上帝的。我們常覺得自己比別人好,會不會有點像那個高中生呢?

  這種永不自滿,不自誇,「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腓立比書第三章十三節)的作人態度,就是西方的宗教、道德、民族、法制、科學、藝術、經濟……全面精進不已的原動力。秘訣就在他們承認自己不行(人性惡),願意朝向更高的目標奮進。願意謙卑在上帝面前。中國人若是還要驕傲自滿,朝向反的方向發展,那會有什麼結果,就不必我說了。

  性善說導致人自足自滿,疏於防己(自己是好人嘛)!而嚴於防人(社會--別人都是壞人嘛)!其實事實正好相反,就是因為自己出了問題,社會才如此敗壞的,悔改應從每個「自己」開始。每個人都悔改了,當然社會就善良了。今天一有問題,都把箭頭往外指,都是別人的錯,很少反躬自問,承認自己有錯的。於是每個人活在自我中心意識中,任意放縱私慾而不自知。於是不肯認罪,不肯悔改,也不肯接受上帝的拯救。社會當然一天一天敗壞下去。
  性善說導致善惡觀念模糊。「好」無絕對標準,「壞」也一樣。而且是雙從標準,對自己很寬鬆,對別人很嚴厲。在這樣的環境中,怎樣講法制?怎樣定是非?這種可是可非,亦善亦惡的作人處世態度,怎樣能發展科學?實行科學管理,與列強競爭?

  性善說導致膚淺澆薄。「好」既這麼容易就獲得了,當然沒有追求「更好」,「更完美」的需要。「中庸之道」嘛(通俗的了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呀!怪不得一點成就就洋洋自得,怪不得中國從前沒有大企業家(只能家族化),沒有大文學家,沒有大科學家,沒有大哲學家,沒有大法學家,沒有大音樂家,沒有大政治家--太容易滿足了。

  對比西方文化,以猶太人為例,因為他們的宗教信仰(其經典即基督教的舊約聖經)對人性的要求極為嚴苛,上帝之公義,聖潔絕無妥協餘地,宗教儀節及道德規範都嚴密如網,載之聖經。使猶太人戰戰兢兢,藉著經師的不斷提醒,及以祈禱誦經的深切反省,使人性受到很好的捶鍊,逐漸深刻沉穩。使猶太民族產生很多世界極的大師(很多諾貝而獎得主),像愛因斯坦、貝多芬、……等等數不勝數。就連馬克思(猶太教之反動),佛洛依德(不信神)也是猶太人,他們雖不信教,但出身於猶太傳統。如此說來,性惡論有什麼不好?為什麼我們要那麼驕傲--驕傲在聖經中也是罪惡呢?

  性善說導致道德的貧弱;導致對罪惡的麻木;導致推卸諉過的懦怯;導致愛好面子,虛矯,不切實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19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23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成為道德大國

  3.由於教育論的過於樂觀

  儒家格外尊重師道,對教師期待極高,「教不嚴,師之惰」(三字經),故教師極有權威--這權威是建立在「教鞭」上的。從前私塾的蒙童,無不從小就被重重修理的,務要去盡童稚的天真爛漫,修掉活潑的天機,務要不苟言笑,一本正經,規行矩步,少年老成,才是不負所教。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論語學而)。

  把天真的孩童一個個弄成了小「大人」的模樣。使中國的孩子沒有了童年。民族性也未老先衰。至於所讀的書,只要填鴨式的死背就好,懂不懂並不重要(將來自然會懂的?)學生對老師要「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畢恭畢敬。將來的功名成就,也全靠老師栽培了。老師身負傳道、授業、解惑的三重重任,自然當受極重的禮遇。

  只可惜這些老師都是科舉落第的酸秀才,仕途無望才拿起教鞭的。既不懂心理學,又不懂教學法,更別說音樂、美術、體育了。課本內容全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天緯地的大道理。把學生都往「學而優則仕」的死胡同里逼,幾乎都變成一個模型。沒有選修科,沒有性向選擇的餘地。被動、僵硬、死板、嚴肅、作文都是議論性的,而根據的理論都要合於聖賢的教訓。不敢有自己的創見。這樣的教育怎可能產生科學家、教育家、政治家……?

  而教育的目的,是在發揚儒家的禮教。在儒家的設計之下,將政治、教育、孝道、道德完全合而為一。作官的人不僅是政府的領袖而已,他還是人民的老師和父母呢。

  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參尚書泰誓)

  這是官常倫理。而好官從哪裡來?也是靠好老師訓練了。老師如何訓練?把儒家作人的道理告訴學生。如要作好官(治國平天下),先要治好自己的家。如要治好家,先要做個有品德的人(修身),能做子女的榜樣。如要有品德,必須從正心誠意做起。如何正心誠意呢?要藉著格勿致知(儒家的格物非科學對象,知識也非科學知識。乃是道德的)。其修身的順序是「己立而後立人,己達而達後人」。這是一整套價值系統。

  (所以儒家沒有發展出科學來。朱熹格竹子,要把竹之所以為竹的理給格出來,於是發現了竹之德,高風亮節,君子之風,還有竹的中空是謙虛的,可為人師呢 (?)。於是無限的格下去,格出了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非動物學)鴛鴦雙棲的道德意識來。泛道德主義是中國文化的特色)。

  儒家這麼看重道德(仁),偏偏中國道德力量極度貧弱。這到底是為什麼?

  答案是儒家過分高估了教育的功能。以為人知道了作人的道理以後,就會去實行。如果不聽話,,就嚴加管束,甚至以鞭子管教,去惡務盡。照儒家的理論,越有學問的人,就越有道德。年紀越大,道德越高。以禮教來感化萬民,才是治道的極致。(以法治國就等而下之了。)但事實並不如此。要證明這點非常簡單:如果教育能使人變好,能不能說「凡是讀過書的人,都是好人(?),凡是沒有讀過書的人,都是壞人(?)」!當然不能!自古以來的農民,絕大多數都是文盲,但這些無知的人,反而比較善良。又譬如古代的中國女人,都沒有讀過書,能不能說:「所有的女人都是壞人(?)」。絕對不是事實。中國古代的婦女要比男子更有美德。她們長期安於自我犧牲,成全他人,接受「命運」。可見教育能建立道德的說法,證據極為薄弱。反之,罪大惡極的人,無一不是受過教育的。無論是古之奸臣,今之屠夫。中國歷史上最污穢的罪惡不都是發生在宮廷里的嗎?他們受的不都是最好的儒家教育嗎?

  古聖不是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嗎」?表示有才便是無德了。但這個說法用在男人身上便截然相反了。男人要越有才便越有德。這是個什麼邏輯呢?說穿了,只是用來轄制婦女,壓迫婦女罷了。女子有了才,不服男人管轄了,那可怎麼辦?

  至少才與德並無必然關係。

  知道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這又回到前面提過的能說不能行,和人性本惡,無力行善的生命問題。人的確需要上帝的拯救。才能得到超然的能力,提高道德生活。

  由於以上錯誤的認定,對一切錯誤的行為,都予以包容的態度。反正將來會更好,年齡成熟了,道德也成熟了。目前就馬虎一點算了。(事實上現代心理學發現,一個人的性格在四歲時就成型了,年齡越大越固定,越不可能改變了)於是養成馬馬虎虎,隨隨便便,讀書不求甚解,做事敷衍塞責的習慣。什麼都不認真。 「差不多先生」成了中國人的別名。

  又因為對教育的期望太高,有學問必有道德,為了面子,只好假冒為善了。於是名實多不相符。而社會也充滿虛假了。

  今天不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互騙嗎?上面叫:「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下面就拚命虛報,以滿足皇帝老爺的虛榮心。而考試作弊更是一代強似一代。

  華人社會報假帳、逃稅、假冒窮人領美國政府的救濟金,以假證件辦美國的居留身份等,不是如響所應,不讓古人專美於前嗎?

  受過高深的教育,外表道貌岸然,不表示他有高尚的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20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23 06:24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成為道德大國

  4.由於神化孝道的流於形式

  凡事要合理,不可走極端,過分與不及都有缺失。儒家提倡孝道,本來是大大的好事;但因太感情用事,太過分強調,以致把孝道絕對化了,把父母的權威越加越大,父母的地位越抬越高,生前固然是神聖不可侵犯,死後更是將牌位供奉起來,當作神明來敬拜,把孝道演化成拜親教,把父母推上了神祖的地位。產生了很多不合理的後遺症,這恐怕是始料所不及的。

  是故孝子之事新也,有三道焉。生則食,沒則喪,喪畢則祭(禮記祭統第二十五)。

  子曰,氣也者,神之聖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薨於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皆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禮記祭儀第二十四)。

  儒家的大同理想是從孝道入手的。「百善孝為先」,「入則孝,出則悌」,「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在家孝敬父母的人,在國家一定是精忠之士,把國君當親老子一樣的孝敬。所以歷代皇帝都大力提倡孝道。孝道對統治者有百利而無一害。只有白痴皇帝才會忽視孝道。君不見當今的諸多革命英雄們,在奪權之初,一定鼓動反叛權威--包括父母,等到政權一到手,就要提倡傳統倫理道德,不再批孔了。儒術,實在是極高明的統治術。透過孝道的運用,可以確保皇帝於萬年不墜哩。

  當然,孝道必然也受到每個父母的全力維護。

  就這樣,孝道在各方全力推動之下,推向了不合情理的高峰。被西方學者定性為「殺子文化」(西方則為殺父文化,基督教才是愛父,愛子文化)。「父要子亡,不敢不亡」。

  家長就是家中的太上皇,操縱著全家妻妾子孫仆婢的生殺大權,他有絕對的權威,沒有人敢反抗。為了讓父母過得更舒服一點,兒女的任何犧牲,都是理所當然的。兒女不可離開父母外出,以免父母擔心;兒女絕不可讓身體受傷,甚至一根頭髮,因為是受之父母;家貧無力奉養父母,就把自己身上的肉挖下來,燒給他吃;父死無力安葬,就賣掉自己的身體來為他買棺材;為了改善父母的生活,女兒可以賣給人作妾、作婢、作奴、甚至作娼妓--不一而足。總之,兒女不過是父母的產業罷了。有什麼主權?有什麼地位?父母死後的屍骨都比自己的一生幸福重要。

  父母死後,就變成子孫的神(鬼)了。禮教規定要為他們各守三年的喪--不做事、不會客、不赴宴、不作樂、不與妻妾同房--每天守在墳前上香焚紙,哭泣膜拜。人的一生要用六年的時間服喪,不事生產,這太不合道理,太不人道了。也只有達官巨富才作得到,一般人怎有可能?而達官貴人雖有財力服喪,但也不可能完全遵守禮教的要求。孔子說:

  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中庸十八章)。

  有些沽名釣譽之徒,為了投皇帝所好,竟競相比賽超長服喪,其中有長達二十年之久的,大得皇帝的歡心,但也被人指責帶著姨太太同住,怎能算守喪?父親死了二十年,怎麼有十五歲的兒子?孝道變成登龍的晉身之階,全無「孝心」的實意,流為嘩眾取寵的形式。

  清末小皇帝同治的師傅李鴻藻,以儒學正宗,清流領袖的的身份,父死當然要除缺回籍服喪,但小皇帝只喜歡聽他的課,對另外兩位道學家,倭仁和徐桐的課,覺得死氣沉沉,無法忍受,所以功課大受影響。慈禧太后和恭親王,雖然以聖旨奪志,要他移孝作忠,照旗人規矩只守三月之喪,趕快銷假授課。但李鴻藻懍於禮教令譽,竟堅不承旨,照樣在家直到三年期滿。後來翁同穌也是依樣辦理。一點通權達變的餘地都沒有,陷入教條主義的泥潭,完全悖離孝道的精義了。正如耶穌曾經責備法利賽人的:

  你們這瞎眼領路的,蠓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就吞下(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二十四節)。

  腐儒已經失去分辨輕重本末的能力了。死守孝道的結果,完全流於外表的形式,生前不盡孝道,死後卻大事鋪張,不惜花費,如此孝道,只是用來滿足人的虛榮心,和愛面子的毛病罷了。使民族性更趨向虛偽了。

  形式化的孝道,有許多負面影響,例如:

  重男輕女:因為死後要有子嗣繼承煙火--向祖先牌位獻香焚紙(冥幣)、獻酒食、車馬仆婢、使供應無缺。孝子不但在父母活著的時候要孝敬,養活他們,連死後還要繼續崇拜並供養他們的鬼魂。女兒則嫁給別人,不能為自己立后。被看成賠錢貨。何等功利的親子關係!

  被動的性格:凡事絕對服從,聽話,乖就好,不可稍違父母的意旨,否則便是不孝。縱有什麼想法,父母不準,也是徒然。不如一切聽上面安排,多省事。為君王培養了一國的奴隸。

  難以成熟:大小事情都由父母作主了,包括讀不讀書?讀什麼書?作什麼工作?和什麼人結婚?何時結婚--全部不用自己操心。只要父母還健在,便永遠不會獨立判斷,永遠長不大。

  依賴心生:不但大小事情由父母包辦作主,連生活需用都由家庭供應。紅樓夢便是例證,一家上百口甚至更多人,都整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成為寄生蟲。從前大家戶的紈褲子弟,就是這樣的。今天呢?與外國家庭相比,中國的青年人受到的父母照顧,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外國小孩很小就能獨立了,中國青年還稚氣得很呢!

  自尊心薄弱:因為要絕對服從,所以管教特嚴,動不動就挨打。賈寶玉每次見到他爸爸賈政,都要挨一頓罵,甚至還挨打。有一次正在狠揍寶玉的時候,祖母賈母得報大驚,她知道賈政管教過於嚴苛,怕傷了她的命根子,所以趕來相救。賈政正打得起勁,一聽見母親的喊聲,彷彿耗子見到貓一般,以一個朝廷命官的尊貴身份,又是當著眾多晚輩仆婢的面前,立刻不顧尊嚴咚的一聲跪下了,連連請罪。這在中國人眼中是習以為常的當然之事,但在外國讀者看來就無法了解了。在美國打孩子是犯法的。心理學家認為體罰是錯誤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在漸大以後。就是在很小不明理的時候,如果必要體罰,也不能當著別的孩子面前打,以免傷了他的自尊心。可是在中國,無論孩子多大了,甚至都老了,父母照樣可以打罵。而且一定要接受,才算孝子,後來有人質疑,如果父親在氣頭上把兒子打死了,後來又後悔,豈不是陷父母於不義?就變通為「小杖則受,大杖則逃」。杖下是出了孝子,可是自尊心也垮了。沒有自信、膽怯、畏縮、消極、怕事--因為從小被壓制慣了。

  暴力傾向:不是以理服人,乃是以暴力擺平。堅不得中國人組成的國會裡,肢體動作特多,貽笑國際。因為這是幾千年的傳統么,是解決紛爭最方便的手段。社會上常有械鬥,甚至內戰(一本歷史就是打架史)。要想中國人有風度(民族必須有氣度),得要從家庭開始,父母尊重孩子,培養他的自尊心,然後才能尊重別人,不致輕易打人、罵人--不成熟的孩子氣。

  代溝嚴重:心理學家發現,權威人格難以溝通。中國父母與孩子之間很難溝通,有極深的代溝,自己還不懂為什麼原因,就是父母的權威阻斷了兩代之間的溝通。權威嚴重的斷喪了親子之情。

  親疏有別:儒家認為父母的恩惠天高地厚,無與倫比。理當受到最多的愛。而墨家主張兼愛,被儒家痛罵為不要父母。

  天下之言,不歸揚,則歸墨。揚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中庸哀公問政)。

  故此親疏理當有別。結果造成自私自利,只顧自己的親人,不管他人的死活。不熱心公益,不講公德。自己家裡一塵不染,一出大門遍地髒亂。對待親人,再三禮讓,畢恭畢敬;搶公共汽車,則爭先恐後,絕不相讓。自己的物品,愛護異常;別人的東西或公家的物品,則毫不愛惜。自己的事業,拚命的工作;替別人或公家做事,則斤斤計較,敷衍了事。

  自私心理助長了貪污納賄,逃稅營私。

  自私心理使中國人像一盤散沙,不能合作。中國人只想到自己和家庭的利益,不會想到國家和社會的利益。相反卻會侵佔別人或國家的利益,以滿足自己的利益。中國人的企業,也只限於家庭。中國人的個體都夠強大了,集體則不堪一擊,因為不能團結,不能合作。人人都為自己打算,人人都想出頭,不願屈居人下。怕吃虧--這些致命的弱點,都因對人的態度有差別之故。

  所以國人的社會較無正義,凡事都要講關係。與我有關係的,就全力幫忙,沒有關係,簡直寸步難行。

  以上種種若與基督教博愛為懷的社會相較,對比更加明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3: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