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教合一奇觀----恆山懸空寺(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8-4-3 21: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懸空寺建在恆山天峰嶺和翠屏嶺之間的金龍峽谷內,背依翠屏山,面對天峰嶺,飛掛於萬丈危岩之壁,上為懸崖,下有深谷,鑿石為基,鑿穴插架,就岩架屋,十分驚險。懸空寺整個寺院有樓閣殿宇四十餘間,寺門朝南,摟閣面東。整個寺院南低北高,三層疊起,離地百餘尺,附於絕壁上,從山門開始,懸在山崖間的殿堂摟閣由石階和高架懸空的棧道相連,構思巧妙,建築驚險。懸空寺創建於北魏後期(約在公元471——523年間),已經經歷了1400多個年頭,現存建築是明、清兩代修建后的遺物。










  懸空寺位於山西省北部大同市附近,建成於1400年前,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懸空寺原來叫「玄空閣」,「玄」取自於中國傳統宗教道教教理,「空」則來源於佛教的教理,後來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之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








  懸空寺創建於北魏後期(約在公元471——523年間),已經經歷了1400多個年頭,現存建築是明、清兩代修建后的遺物。懸空寺建在恆山天峰嶺和翠屏嶺之間的金龍峽谷內,背依翠屏山,面對天峰嶺,飛掛於萬丈危岩之壁,上為懸崖,下有深谷,鑿石為基,鑿穴插架,就岩架屋,十分驚險。懸空寺整個寺院有樓閣殿宇四十餘間,寺門朝南,摟閣面東。整個寺院南低北高,三層疊起,離地百餘尺,附於絕壁上,從山門開始,懸在山崖間的殿堂摟閣由石階和高架懸空的棧道相連,構思巧妙,建築驚險。懸空寺不但建築奇特,而且塑像也與一般寺廟大為不同。在七十八尊塑像中包括了佛、道、儒家,三清殿塑的是道教聖尊「老子」,三聖殿則是佛教的天,三教殿中間供奉的是釋迦牟尼塑像,右邊是孔子像,左邊是老子像。










  懸空寺北嶽恆山十八景之一,以險峻、奇巧著稱於世。懸空寺始建於北魏的晚期,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至今保存完好,是我國罕見的高空絕壁古老建築之一。懸空寺建在恆山天峰嶺和翠屏嶺之間的金龍峽谷內,背依翠屏山,面對天峰嶺,飛掛於萬丈危岩之壁,上為懸崖,下有深谷,鑿石為基,鑿穴插架,就岩架屋,十分驚險。懸空寺整個寺院有樓閣殿宇四十餘間,寺門朝南,摟閣面東。整個寺院南低北高,三層疊起,離地百餘尺,附於絕壁上,從山門開始,懸在山崖間的殿堂摟閣由石階和高架懸空的棧道相連,構思巧妙,建築驚險。







  在中國眾多的建築中,懸空寺是非常奇妙的建築。它處於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兩邊是1百多米高的垂直峭壁,懸空寺就像粘在一側崖壁之上,懸於半空之中,距地面大約有50米。遠遠望去,層層疊疊的殿閣,只有十幾根顫顫悠悠的細長木柱在下面支撐,而寺院上空往外突出的大片岩石,微微前傾,彷彿就要壓下來一樣,觀者無不心驚膽戰。懸空寺有大小殿宇台閣40間,樓閣間以棧道相連,遊客踏上棧道,就會不約而同地提起腳跟,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踩在木板上,生怕一步踩重,寺就塌下去了。然而,儘管腳下「吱吱」作響,貼在岩石上的樓台卻巋然不動。








  懸空寺位於恆山金龍峽的西側峭壁、恆山西峰翠屏嶺的懸崖間,是北嶽恆山的第一奇觀。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後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現存建築主要是明清修建的遺物。懸空寺背西面東,主要由支撐在山岩上的木柱和插於懸崖石壁間的橫樑支撐的約40間樓閣殿宇組成,自南向北,從低到高,分成三個層次。最南端是緊貼著峭壁在山岩上壘砌高基而建的兩層殿堂,南北兩端相對有兩層樓閣,中間和北端同是一座三層三檐的樓閣,北端位置最高,兩者有下層石壁間開鑿的通道和上層架空的木棧道相連。——木棧道









  懸空寺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巧」。這主要體現在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布置和建造寺廟的各部分建築,設計非常精巧。比如,寺中兩座最大的建築物之一的三官殿,就應用了向岩壁要空間的道理,殿前面是木製的房子,後面則在岩壁上挖了很多石窟,使殿堂變得非常開闊。懸空寺的其它殿堂大都小巧玲瓏,進深都較小,殿內的塑像形體也相對縮小。殿堂的分佈也很有意思,沿著山勢,在對稱中又有變化,遊人在廊欄棧道間行走,就像進入迷宮,甚至會找不到出路。





  人們會奇怪,古人為什麼要將寺院建在峭壁之上呢?原來,懸空寺下是當時的交通要道,人們將寺院建在這裡,可以方便來往的信徒進香。另外,寺前的山腳下有河水流過,這裡經常暴雨成災,河水泛濫,人們以為有金龍作祟,便想建浮屠(即塔)來鎮壓,於是就在這懸崖上懸空修建了寺院。






  在懸空寺的棧道石壁上,刻有「公輸天巧」四個大字,是讚賞懸空寺的建造技藝。公輸,就是生活在2千多年前的工匠公輸般,他是中國建築工匠公認的祖師爺。這四個字是說,這座建築物只有像公輸般這樣的巧奪天工的匠師才能修建出來。







  北嶽恆山位於大同市東南方,主峰位於渾源縣境內。恆山號稱108峰,東西綿延150公里,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亘塞上,巍峨聳立,氣勢雄偉。恆山主峰玄武峰,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海拔高度為五嶽之冠。

  恆山,被稱為紫岳、恆宗、常山,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相傳四千年前,舜巡狩四方,北到恆山,見這裡山勢雄險,遂封恆山為"北嶽"。秦始皇執政,朝封天下十二名山,恆山被推為天下第二山。秦始皇曾來恆山巡遊,漢武帝也曾來恆山朝拜,唐代帝王更著文對恆山加以讚頌,宋代皇帝對恆山頂禮遙視。北魏時,太武帝拓跋燾親自登臨恆山天峰頂。明、清兩代帝王,也派使者到恆山祭祀,才子名人文學家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也都瀏覽恆山勝地,留下了吟頌恆山的詩句、墨跡。

  西漢初年,恆山就建有寺廟,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飛石窟內的主廟,始建於北魏,唐、金、元三代重建。明清時,恆山建築林立,祠宇樓台聳峙巍峨,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恆山,作為道教活動的場所由來已久。傳說中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恆山隱居潛修的。  

  恆山主峰分東西兩峰,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峰,兩峰對峙,風格獨具,斷崖綠帶、層次分明。金龍峽,居於天峰嶺、翠屏峰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過三丈。這裡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此劈山鑿道據守,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楊業父子在此以險為憑,抵抗外族的入侵。

  恆山景觀中,果老嶺 、姑嫂岩,飛石窟、還原洞、虎風口、大字灣等處,充滿了神奇色彩,還伴有優美的神州傳說。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景。苦甜井位於恆山半腰,雙井並列,相隔1米,水質迥然不同。一井水如甘露,甜美清涼、水井深數尺,取之不盡,可供萬人飲用,唐玄宗李隆基賜匾"龍泉觀"。另一井水苦澀難飲,成為鮮明對照。恆山松,為恆山一景。"四大夫松",古松根部懸於石外,緊抓岩石,傲然挺立,姿態雄健,在虎風口觀松,或立於丹崖上,或倒掛於絕壁間,如傘如翼如亭如龍如橋,千姿百態,儀態萬方。

  恆山廟,北嶽廟為主廟,還有寢宮、後土夫人廟、紫微宮、官亭、白虎觀、龍王廟、靈官府、關帝廟、文昌廟、奶奶廟、純陽宮、碧霞宮等廟宇建築,懸空寺為恆山第一奇觀。

  北嶽廟,建於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501-1502年),是恆山廟中最為宏偉的一座。它位於恆山主峰天峰嶺南面的石壁之下,門前有103級石階通往前下方到達山門。北嶽廟門有"貞元之殿"四個大字。門側有長聯,上聯為:"恆岳萬古障中原惟我聖朝歸馬牧羊教化已隆三百載";下聯是:"文昌六星聯北斗是真人才雕龍綉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嶽廟內,有北嶽大帝塑像。

  北嶽廟前廊下,有清代御祭恆山文碑20餘通,這些碑文,作為歷史佐證,是研究恆山的寶貴資料。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0

主題

2040

帖子

41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6
沙發
搗鼓 發表於 2008-4-7 10:2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13

帖子

3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9
3
らんせき 發表於 2008-10-23 22:08 | 只看該作者

太好了

我20多年前去過。
照片很多,也很好。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36

帖子

3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7
4
amzxin 發表於 2008-10-27 09:40 | 只看該作者
It is impressive and breathtaking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5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10-28 18:25 | 只看該作者
很特別,為什麼1要建在這樣的地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23: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