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與美國——世界的「陰」和「陽」(續前)美國民主模式有致命缺點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6-15 22: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2008年6月15日21:6:16(京港台時間) --多維新聞網  

孫哲專稿/中國學者曾對美國民主模式的性質變化進行過仔細的研究,如今佔主流的中國知識分子基本上認為不應該在中國推行美國模式的民主。因為美國的民主模式有一些致命的缺點,對許多中國人來說,美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美國」),也是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美帝」)()

本文系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孫哲教授2008年1月26日在芝加哥大學「中國論壇」上的主題演講整理稿。原為英文演講,多維社記者成昆翻譯。題目系多維社記者所擬。()

  必須要指明的是,中國強調,他們會繼續追求他們自己的民主模式。其背後的邏輯何在?我覺得至少有這樣四種原因讓中國堅持強調自己有能力走向民主化:()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孫哲教授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有些中國人認為,不存在什麼值得人們效仿的民主模式。國際關係的歷史一再顯示,稱霸世界賽場的是強權政治,而不是民主制度。()

  第二個原因來自中國自己的經歷。中國在經濟上的成功也給政府領導層在他們的政治選擇上樹立了信心。對中國來說,「北京共識」,也就是中國發展模式,吸引了眾多發展中國家的目光,相比之下,「華盛頓共識」則失去了少許光環。()

  第三個原因演化自中國從其他步入民主轉變的國家身上學到的教訓。前蘇聯各成員國曾經在90年代初起就開始轉向社會民主理念,並通過實施所謂的「震蕩療法」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是到今天為止,這種做法完全被中國政府所拒絕。在中國人眼中,幾乎所有突然接納西方風格民主的國家都遭遇到了國家的動蕩和社會不安定。這種革命性的、暴風驟雨式的轉變帶來的困難使得中國不願意走上相似的道路。()

  最後一個原因是中國的普遍民意和知識精英所形成的一種共識,即美國的民主模式正在因為美國的外交行為和中國的崛起而失去她的國際吸引力。如果美國想向世界推銷民主,首先需要協調好自己國家內部的各種關係,避免使美國變成「一個分裂的房子」。人們覺得,美國的自由強大不光體現在它的富裕,更體現在它的美好。從這種意義上來講,美國政府採納的一些具有爭議的政策,例如,未經審訊就把恐怖分子疑犯關押在關塔納莫基地和通過愛國者法,都損害了美國作為民主傳播者的形象。很多中國人——其實很多美國人也這樣看:今天的美國,並沒能為其他國家做出一個好的榜樣,它只是一個「先斬後奏」的孤立強權。()

中美應就民主問題戰略對話()


胡錦濤夫婦與布希夫婦已經多次見面。
  在這裡,容我再多說一些感想。()

  中國學者曾對美國民主模式的性質變化進行過仔細的研究,如今佔主流的中國知識分子基本上認為不應該在中國推行美國模式的民主。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大都認為美國的民主模式有一些致命的缺點,例如,效率低下和金融政策上的缺陷。因此,對許多中國人來說,美國是一部電影《美女與野獸》中的雙面神──她是一個美麗的國家(「美國」),但是,也是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美帝」)。()

  中國對美式民主的認識影響了中國在民主問題的政策。中國政府現在面臨著最艱巨的挑戰:它要管理一個社會和經濟正在高速轉變的國家,同時,還要應付世界範圍內的全球化和民主化,其中光是新技術革命就給中國的國家治理帶來了許多無法應付的挑戰。()

  例如,中國官方曾經正式譴責違犯人權的制度性的暴力行動(如在非洲、智利、阿富汗和其他國家發生的種族屠殺,種族歧視和虐待)。因此,中國自己也就無法無視國際社會上類似的批評。()

  中國的政治轉型需要審慎規劃,整個改革過程不能混亂無章或者引發動蕩。要在保持一種行政效率的同時還要進行機制創新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因此,中國的政治改革必須「小步快跑」,「以點帶面」地逐步落實。要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因為無論怎麼批評美國,民主概念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公平的選舉、憲政規定的人民權利以及公民的政治參與,都是中國今後需要「科學發展」的具體內容。()

  要正確理解這一點,本身需要一個大的視野和胸懷。()

  學者裴敏欣曾指出,在中國,存在著政府缺乏信用、機構軟弱,普遍腐敗和政治壓制等諸多問題。也有另外一些學者則強調,中國政府有能力繼續通過經濟成長、有技巧的宣傳,以及在外交上的成功而獲得公眾的信任,在一系列變革中繼續贏得民眾對政府的支持。()

  我個人認為,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宣傳民主,中國都應該有一個更為清晰、更為詳盡的目標。這一方面,中國可以借用儒學中「仁」的理念來進行一些政治創新,因為「仁」這個概念包含著政治清明和保護人權的基本理念。如果中國政府能夠慢慢轉變為一個「良性的非自由主義形式的政府」(也就是一個由精英領導的、允許更寬鬆的輿論與結社自由的政治體系),那麼,我相信,美國政府和人民對這樣一個政府不會有太多負面的感覺。()

  有鑒於此,我真誠地提議中美兩國就民主問題展開一些戰略性的對話。我想這種對話一定是有其積極意義的,而且由美中兩國對話開始,以後中國對外的「民主對話」對象還可以擴展到其他一些國家,如印度、日本、歐盟成員國等等。這類對話應該向非政府機構開放,讓他們也參與其中。如果中美兩國能啟動這樣的機制,那麼這類對話不光能成為中國研究西方民主模式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國政府的透明度和執政影響力。它甚至還能改變兩國決策制定者對民主政治的理解,消弭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的誤解。另外,我個人認為,通過學習西方民主的經驗和總結其相關教訓,我們也可以為中國未來的「憲政軟著陸」作些必要的準備,畢竟,中國的議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最高的國家權力機關,按照中國的憲法,全國人大應當被賦予更多的立法權、監督權(包括對政府的財政監督和工作監督)、以及其他憲定權力。()

  女士們,先生們:()


《多維月刊》2008年6月號討論了多個熱點話題。
  美中兩國都正在經歷巨大的轉變和心靈的洗禮。原美國副國務卿,現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立克(Bob Zoellick)先生曾經說過,「美國最大的敵人就是美國自己。」我也認為,對中國來說,「最遠的旅程是對內心的探險」(The longest journey is the journey inward)。()

  中美兩個國家既是世界秩序問題的引發者,同時也是世界秩序的維護者。所以,在處理這些新的類似「命運共同體」之間的矛盾時,兩國應該尋求共識,共同尋求對策。如果我們繼續成為朋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那麼,我們就能使中美關係獲得更廣泛,更深厚,更穩定的發展。我們期待兩國共創歷史,邁向未來!()

  再次感謝美中人民友協芝加哥分會主席諾拜克(Roger A. Noback)先生、芝加哥大學校長羅伯特•季默(Robert Zimmer)博士、芝加哥大學夏德安(Donald Harper)教授及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黃平先生邀請我來此演講!()

  感謝諸位的光臨!(chinesenewsnet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2

主題

165

帖子

4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5
沙發
想美甲 發表於 2008-6-25 21:42 | 只看該作者
美國做的並不好,沒理由成為模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12: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