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週刊 /大眾文化早已把基督教去中心化,從電影到小說出現各種「翻案」。關鍵在於新出土的幾部「福音」引發新的詮釋。從性別、種族到猶大的角色,基督教去中心化的趨勢正方興未艾。 () esen小說《達文西密碼》(又譯《達芬奇密碼》)自二零零三年面世后至今年五月,在全球印數超過四千萬冊,被列為有史以來六大暢銷書之一,幾乎與《聖經》齊名。其情節是「聖杯」(Holy Grail)傳說的最新變奏,但這次卻宣傳耶穌是人、成過家、妻子是馬大拉的瑪麗(Mary of Magdala),且留下後代。這個秘密一旦公開,整個基督教將被拆穿是一場兩千年大騙局,因此,天主教內的極端派主業會(Opus Dei)要追殺耶穌的後代滅口,而一個存在了近一千年的地下組織郇山隱修會(Priory of Sion,又譯錫安會)則力圖保護聖裔,為此在十字軍東征時代曾在耶路撒冷組織了聖殿武士團。()
小說在西方引起軒然大波,不少信徒信仰開始動搖,基督教不分派別都有人出來駁斥。在源遠流長之教會傳統里,該小說提出的問題乃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寒。西方野史里有關「聖杯」及其保護者聖殿武士團的傳說歷久彌新,至當代更著述不斷。根據《新約》,耶穌受難時,門徒逃遁一空,守在十字架下者唯有聖母、馬大拉的瑪麗,以及若望,有點像婆媳從弟自家人﹔耶穌復活后現身,第一個發現祂的就是這位瑪麗。法國南部有瑪麗逃避迫害、最後抵達普羅旺斯之傳說。但在五九一年,教皇格列哥里一世(Gregory I)卻把她與《新約》中一位同名的妓女混同,以訛傳訛,教廷至一九六九年始作出含蓄的更正。但天主教極右派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在其二零零四年發行的《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一劇中卻不予理會、仍堅持舊說。這些蛛絲馬跡都透出有待「翻案」的呼聲。()
據說基督教早期的文獻里有一部《馬大拉的瑪麗之福音》。目前所有基督教會共奉的四大福音書是鎮壓了眾多的其他「偽經」后豎立的「正典」。此發展與基督教早期史有關。耶穌的追隨者本來只是猶太人信仰的一個宗派,後來傳入外邦人之間,才與猶太母體分離,形成「基督教」。這個過程始自聖保羅。他本人是小亞細亞太索斯(Tarsus)城的猶太僑民,並具羅馬公民籍,皈依耶穌派后,堅持把福音傳給外邦人,同時建議豁免他們無須遵守摩西法典(the Mosaic Law),尤其是割禮。為此,保羅於公元四九年左右前赴耶路撒冷與彼得和義人詹姆斯(James the Just,耶穌的同父異母兄、十二宗徒之一)進行洽商。根據《宗徒大事錄》(Acts of the Apostles),此提案獲得領導層一致支持,但現代學者卻指出耶路撒冷會議其實造成一場大分裂。()
瑪吉安可謂建立了第一個「基督教會」,它與舊猶太信仰徹底劃清界線,締造了全新的基督教認同,並成立了有中央、有基層、有「正典」(canon)的組織,而由其「中央」批准的「正典」只有一部《路加福音》(Gospel of Luke),路加是聖保羅的門徒與私人醫生。這當然不為主流派接受,但他們必須模仿瑪吉安派的組織,才能把它撲滅。至四世紀,終於形成一個建築在十二位宗徒的權威之上、以四大福音為正典的聖教會。()
待基督教的「正典」和「教條」都大勢底定,其他的福音書遂被當作「偽經」(apocrypha)排斥,尤其是有諾斯底嫌疑者。如今諾斯底變成熱門話題,多虧一九四五年在埃及出土的哈瑪地(Nag Hammadi)經庫。其中一部「湯瑪斯福音」(Gospel of Thomas)在史料的重要性上被等同四大福音。哈瑪地經庫被炒熱,促成一部早在一八九六年已被發現的《瑪麗福音》在一九五五年正式公諸於世。學者們傾向把該「瑪麗」等同於馬大拉的瑪麗,只有一位說是聖母瑪麗亞。在三世紀的基督教護教士著作里已保留有這部「偽經」的引文,裡面記載彼得代表十二位男宗徒表達他們的醋意﹕「難道他(主耶穌)喜歡她多過喜歡我們﹖」()
今日重寫基督教史者手中有兩張所向披靡的王牌,一曰「性別」、二曰「種族」。後者從最近面世的諾斯底經卷《猶大福音》(Gospel of Judas,又譯《猶達斯福音》)之際遇可看出。該經卷可能在半個世紀以前已出土,地點是埃及則無疑,已成殘卷,經整理和翻譯后,在今年四月六日面世。碳定年代法把手卷年代定在二二零至三四零年之間,無跡象顯示作者是猶大本人。()
大眾文化早已開始把基督教去中心化。電影《基督的最後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1988)描寫耶穌與馬大拉的瑪麗成家,還出現性愛場面。《聖痕》(The Stigmata,1999)則是受了《湯瑪斯福音》之出土的啟發。故事說耶穌身上的五處「聖痕」忽然出現在一個現代女子身上,她非但不是什麼聖徒,甚至連教徒都不是,生活也很爛﹕吸煙、喝酒,雜交,樣樣俱全。但上帝為什麼挑這樣的人來展示耶穌的聖痕呢﹖原來二十世紀早期的考古已經挖掘到更為接近耶穌原始教義的第五部福音,但被教廷鎮壓。該福音說﹕要達到天國根本不需經過教會,因為「天國就在你的周圍,天國就在你之內」。這固然是《湯瑪斯福音》的引句,但電影宣傳者與古代諾斯底禁慾精神全然相反。()
在離婚、墮胎、女性可以當神父和同性戀等問題上,美國的天主教徒和羅馬教廷裂痕已久,分歧日深,似已達唾棄教會,在自己之內另覓「天國」的地步。但上述故事不該被狹義地理解為美國天主教徒和羅馬教廷的矛盾,而是更廣泛反映今日美國社會存在反對任何「清規戒律」的心理。果然在《祝福聖嬰》(Bless the Child,2000)里,耶穌第二次來臨的生母性生活很亂,因此根本不知道生父是誰,同時她即使在懷孕期間仍在吸毒,不顧及胎兒的安全——而在今日的性別政治下,這個二次降臨的救主已變成一名女嬰。在《遺體》(The Body,2001)里,考古學家在今日以色列一個墓穴里發現耶穌的遺體,證明他從未復活,只是一個凡人。耶穌是凡人的命題也貫穿二零零三年成書、二零零六年製成電影的《達文西密碼》。() 古代的諾斯底世界觀今日重現於極賣座的《駭客任務》(The Matrix,1999-2003)系列中。人類被困陷在一個由電腦虛擬的世界里,只有少數真性未泯者在反抗這個不實的世界,並選出一位救世主,至於設計這個虛擬世界的「總工程師」(the Architect)則是諾斯底「壞神論」(maltheism)的科幻版。看來,把基督教去中心化的事業正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