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讓守望相助在對口支援中升華

[複製鏈接]

603

主題

846

帖子

48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俺說兩句 發表於 2008-6-17 08: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守望相助、扶危濟困的慈善行為,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面對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萬眾一心,舉國救援,中華民族古老的慈善傳統在這場抗震救災中又一次得到了延續和光大,而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 守望相助,心手相連,這是所有參與抗震救災和賑災的人心中的道德律。漫長艱難的歷史,鑄就了堅忍不拔的中華民族;新時期的奮鬥與共克時艱,正伴隨著現代公民意識和人格的塑造,讓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光輝。慈善賑災、救災所體現出來的現代公民意識,是凝聚人心,做好當前抗震救災工作和重建家園的寶貴精神財富

    ● 幫助災區群眾及早重建家園、恢復正常生活生產,是包括上海在內的所有承擔對口支援任務的地區和人民的共同心愿和義不容辭的職責。我們要進一步弘揚現代公民意識,讓守望相助在對口支援中進一步升華,積極為災區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各種形式的支持,以實際行動幫助受災地區重建美好家園   

    四川汶川大地震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人們紛紛用捐款、捐物、無償獻血和志願服務等方式,傾情賑災、救災。毫無疑問,這次全國捐款、捐物的人數和數量將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多的。胡錦濤總書記充滿深情地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大力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調集大批人力、物力、財力支援災區抗震救災,向災區人民送溫暖、獻愛心,充分體現了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民族精神。」守望相助的慈善義舉,不僅演繹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人間真情,而且折射出強烈的現代公民意識。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寬和仁愛、樂善好施的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愛無差等,遠施周遍」等慈善理念可謂源遠流長。在中國文化中,慈善指的是一種基於發自內心的愛而對他人進行的無償救助。守望相助、扶危濟困的慈善行為,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慈善作為一種人類自覺的社會救助行為,在中國歷史上曾留下了無數催人淚下的佳話。今天,面對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萬眾一心,舉國救援,中華民族古老的慈善傳統在這場抗震救災中又一次得到了延續和光大,而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在當代社會,慈善事業是眾多的社會成員志願從事的一種無償的、對無助人群的救助行為。慈善行為通常有兩類:一類是個體行為,參與慈善活動的是公民個人;一類是群體行為,表現為政府和各種社會團體支持或參與慈善事業的服務。其中,個體慈善行為是整個社會慈善事業的基礎。

    現代慈善事業不同於傳統慈善道德之處就在於,除了在內容上大大突破「扶貧濟困」的範圍外,它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行善者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健全的公民意識。作為個人對公共行為的基本要求,慈善是衡量現代公民人格是否健康的基本指標,也是現代公民意識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公民的品性、素質和傾向、行為,以及身份、忠誠對象和角色,對於一個社會制度和程序的運行至關重要。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公民,對自己的權利與責任,對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社群關係等,就會有一個全面的、自覺的把握。公民責任與文明道德風尚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標誌,也是有能力主動行使公民權利的表現。一個人的行善,不是簡單地出於個人良心的動機,而是承擔對他人的社會責任。這是個人自我強加的義務,體現著現代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的主體地位。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無疑是由千千萬萬個有著慈悲心懷和善良品德的公民組成,他們代表著社會的道德和良知的標準。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認同和支持,才能形成一種自覺的、互助友愛的社會慈善氛圍。同樣,作為一種現代社會的文明標誌,有聲有色有影響力的慈善活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養成現代公民意識,提升社會主體的健康的人性和人格。

    一位偉人曾經說過,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從這個意義上說,離開現實的社會環境,抽象談論公民意識無疑是蒼白的。健全的公民意識是具體的,它體現在每個公民的日常言語和行為之中。對於一個人來說,慈善捐款不在於錢的多少,志願服務也不在於時間的多少,重要的是有沒有這種意識和態度。30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大激發了經濟與社會的活力,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極大的提高。對於一個衣食無憂、安居樂業的社會成員來說,有責任也有能力去救助那些因天災人禍生活變故、身陷困境的人們。這是一個現代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因此,猝不及防的災難出現或他人遭受不幸時,往往會考驗一個公民的道德素質。在面對1998年的洪澇災害、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初的冰凍雪災這三次大的自然災害面前,我國社會成員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公民意識經受了考驗和錘鍊。當時,人們紛紛伸出援手,守望相助,充分顯示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慈善救助的熱情和力量。

    慈善救助是需要全體公民都參與的共同事業。只要有愛心,人人可慈善;只要有愛心,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手去撫平災難帶來的創傷。特別值得世人讚歎的是,在這場波及大半個中國的汶川大地震中,無論是在震區,還是其他地區,人們的一舉一動,都充滿了對遭受不幸和需要救助者的關愛,體現了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人們為抗震救災奉獻滾燙的愛心,體現了新時期現代公民的高尚境界。在抗震救災的前線,從北川廢墟到各處受災群眾安置點,從救災捐贈點到救治傷員的臨時安置點,災區到處可見無私忘我的志願者;在後方,人們愛心涌動,醫務人員全身心醫治從災區轉來的傷員,企業一線員工加班加點生產帳篷、活動板房等救災急需物資,平民百姓的捐款捐物更是噴涌而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隨著國家緊急救災援助應急機制的及時運作,隨著人們所捐獻的救災物資向同一個地方聚集,愛心與資源已經在第一時間內傳遞到了災區。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和守望相助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守望相助,心手相連,這是所有參與抗震救災和賑災的人心中的道德律。漫長艱難的歷史,鑄就了堅忍不拔的中華民族;新時期的奮鬥與共克時艱,正伴隨著現代公民意識和人格的塑造,讓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光輝。大愛長歌,鑄我國魂。慈善賑災、救災所體現出來的現代公民意識,是凝聚人心,做好當前抗震救災工作和重建家園的寶貴精神財富。

    現在,大規模的抗震救災已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之後將進入漫長而艱巨的重建家園進程。根據國務院公布的《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災后重建將遵循受災地區自力更生、生產自救與國家支持、對口支援,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等原則,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積極參與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京召開的省區市和中央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會議指出,為了加快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央制定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原則,建立對口支援機制;承擔對口支援任務的地方,要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積極為災區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各種形式的支持,優先解決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條件,夯實災區自我發展的基礎和能力。對口支援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質要求的體現,是社會主義協作精神的生動體現。幫助災區群眾及早重建家園、恢復正常生活生產,是包括上海在內的所有承擔對口支援任務的地區和人民的共同心愿和義不容辭的職責。

    在地震災后重建家園的進程中,除了政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之外,就離不開全社會的慷慨解囊。我們要進一步弘揚現代公民意識,一方面要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以實際行動支援災區抗災重建工作;另一方面要懷著一份社會責任感,讓守望相助在對口支援中進一步升華,把對口支援工作作為每個人表達愛心、傳遞愛心、升華愛心的平台,盡自己所能,獻出一份愛心,幫助受災地區重建美好家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6: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