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湖龍井生產模式落後影響整體競爭力ZT

[複製鏈接]

130

主題

17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森磊 發表於 2008-6-16 08: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西湖龍井生產模式落後影響整體競爭力

  「正宗」的煩惱
  西湖龍井,以其「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大特色,位列中國十大名茶之首,享譽海內外。但也正因為其備受歡迎和價格不菲,市場上常常是魚龍混雜,「李逵」鬥不過「李鬼」的事情也早已不是個新鮮的話題。
  據商建農介紹,根據《杭州市西湖龍井茶基地保護條例》,只有產自杭州市西湖區周邊的168平方公里範圍內的龍井茶才能稱為「西湖龍井」,而杭州周邊乃至浙江其他地區產的茶粗稱為「浙江龍井」或者「龍井茶」,但是價格、品質與西湖龍井相去甚遠。可見,正宗「西湖龍井」的產量十分有限,據商建農透露每年西湖龍井春茶的產量也就在300噸左右。
  在北京著名的馬蓮道茶葉一條街,記者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的店鋪都張貼著「西湖龍井、春茶上市」的宣傳招牌。打聽之後,才發現價格差異極大,從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即使是同一級別、同一品牌,價格差距也不小。
  在位於前門大柵欄的北京張一元茶莊總店,記者也同樣發現:這裡西湖龍井價格也從兩三百元到四五千元不等。據銷售人員介紹,價格差異是由等級、產地以及生產時間的不同決定的。春茶,尤其是明前茶,西湖龍井有時候甚至會一天一個價。
  「西湖龍井高檔春茶在原產地的收購價大約2800元/斤,到銷售區的價格為4000元/斤5000元/斤。」商建農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但是當記者問起能否以價格作為認定西湖龍井品質的標尺,商建農認為並不可行,「現在是市場經濟,茶葉價格是放開的,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只對茶葉劃分等級,至於價格還是要由市場決定。」
  據介紹,西湖龍井等級的判定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考慮因素很多。比如,產于山坡的茶較貴,平地的則要低得多;「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時口感最佳,也較貴;明前茶只佔春茶總產量不到十分之一,價格自然要高很多;傳統手工方法炒制出茶葉要比機器炒制的茶葉貴等。
  僅僅通過外觀、口感等來判斷西湖龍井優劣,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確實很難。不過,就像陽澄湖的大閘蟹的「防偽戒指」一樣,正宗西湖龍井茶包裝上都會有國家質檢總局頒發的「西湖龍井茶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標識,並可通過多種方式查詢標識真偽。同時,也會同時標明茶葉等級和重量。
  「只要貼有這個標識的西湖龍井都可以保證品質,絕對可以信任。」北京市茶業協會會長段葆蘭表示,她還推薦消費者去專賣店購買西湖龍井,「目前,北京市場上的「西湖龍井茶專賣店」共有張一元、北京茶葉總公司、元長厚、吳裕泰、慶林春等7家。」她說。
  「明確產地,看好『身份證』和選擇好銷售渠道,就能購買到放心的西湖龍井茶。」專家建議說。
  「有品種、無品牌」
  充斥市場的「李鬼」並非西湖龍井一家的尷尬,「有品種、無品牌」更為令人擔憂。
  實際上,不僅是西湖龍井,也包括雲南普洱、黃山毛峰、信陽毛尖、安溪鐵觀音、洞庭碧螺春等中國名茶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提起茶名大家都耳熟能詳,甚至蜚聲海外,但是要具體到茶葉企業或品牌,幾乎是一片空白。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我國共有茶葉企業6.7萬多家,但其中擁有註冊品牌的只有幾千家。也就是說,我國有95%以上的茶葉企業只有產品沒有品牌。擁有國際知名度、真正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化的茶葉企業更是少得可憐,強勢品牌嚴重缺失。
  作為茶葉的發源地、原產地和茶葉生產大國,我國卻還沒有一個叫得響的茶葉品牌,令人遺憾。而英國幾乎不產一片茶葉,但是英國立頓卻成為公認的國際茶業第一品牌,年銷售額超過30億美元,幾乎相當於我國農業總產值的70%。
  另外,我國茶葉產業的生產經營模式也非常落後,很多著名茶葉產區卻仍然保持著傳統的「茶農經濟」模式,企業小而散,很多甚至還停留在一家一戶的作坊式種植和生產方式。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統計數據,去年我國茶葉百強企業銷售額共計138億元人民幣,前10名的銷售額僅為54億元人民幣,即使是排第一位企業的年銷售額也只有11.7億元人民幣。這不僅無法與英國立頓這樣的國際大企業相比,就算與印度的一些茶業企業相較,差距也十分明顯。
  事實上,西湖龍井也並非沒有自己的品牌。據記者了解,目前,杭州就有近40個西湖龍井茶的品牌,其中「御」牌、「貢」牌等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市場影響力。
  「但是長期以來,這些品牌都是各自為政,而且彼此也經常為『誰更為正宗?』、『誰最能代表西湖龍井』而較力,這也使得西湖龍井至今無法形成品牌合力,也給大量假冒西湖龍井以可乘之機。」一位業內人士說。
  據該人士介紹,這種情況在我國很多茶業產區頗具代表性。全球70%至80%的綠茶都出自我國,按常理,綠茶完全可以成為我國的資源壟斷產品,甚至可以掌握國際定價權。但由於品牌和生產極其分散,我國很難掌握國際話語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12: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