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2167
576
貝殼網友四級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3749
1226
二星貝殼精英
原帖由 一說實相 於 2007-12-14 19:42 發表 下面的一些問題,盼望各位師兄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1. 既然沒有我,誰在修行,誰在「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2. 開悟的人見到了佛性,迷茫的人不見自己的佛性。然而,佛性是平等一體不可分割的,那麼開悟 ...
5
402
90
貝殼新手上路
原帖由 和而不同 於 2007-12-15 12:54 發表 1、借假修真。真假不可分,沒有假就觀察不到真,更談不上修。修到極處,真沒有了,假自然也就沒有了。
2、佛性同等,而不是說佛性平等一體不可分割。
1043
1萬
7532
四級貝殼核心
15
89
188
貝殼網友一級
原帖由 duck1 於 2007-12-16 13:35 發表 讀讀大家的討論,就知道了! 讀佛教帖子,常常3遍、5遍不能『解』其意!難道無緣?還是佛經真的是給『文人』看得? 希望佛教界能出個大能人,把佛經簡化成:通俗易懂、普通大眾都能受益的東西,如:儒教 ...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12-16 04:36 發表 . 既然沒有我,誰在修行,誰在「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我是有,不是無。真無我,誰成佛做祖?常說的無我,一般說,這個身相不是我。是我的一部分。真我有多大,從相上看盡虛空遍法界。從理上講,精神物質 ...
3
450
105
原帖由 一說實相 於 2007-12-15 11:42 發表 下面的一些問題,盼望各位師兄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1. 既然沒有我,誰在修行,誰在「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2. 開悟的人見到了佛性,迷茫的人不見自己的佛性。然而,佛性是平等一體不可分割的,那麼開悟 ...
179
3517
1851
四星貝殼精英
原帖由 那爛陀寺 於 2007-12-17 14:36 發表 嘻嘻,我們整天都在提醒自己遠離「邊見」,可是這個「邊見」真的不容易離呢,好好想想,「無我」要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這算不算得上是「邊見」呢?執到「斷邊」去了吧?
與上述相反,如果把佛性當成屬於我們自己的一種「東西」,是不是又偏到另一邊,也就是「常邊」了呢?
原帖由 Yzrsg 於 2007-12-18 01:35 發表 呵呵,我是因為看了樓主在1樓的帖子里寫下的「不管是否正確圓滿都十分歡迎」這句話,才斗膽寫回了你一帖。
首先,我不認為我們是在探討學術上的問題,因為佛法的一切「學術」,其根本來自於實踐當中的感悟,若是只討論「學術」而無實踐的感受,那就成為了空談。其次,我不認為我們是在探討佛法,因為一切所謂「佛法」,皆離不開人的感悟,離開人的感悟則別無「佛法」。任何真知灼見都是可以被人感悟到的,只不過在佛教徒討論的時候稱之為「佛法」,而事實上某些非佛教徒也可以證量到相同的真知灼見,在他們那裡就不叫「佛法」,「佛法」只是一個名字而已
以下再根據您的問題,我發表一下自己的感受。 般若智慧的根本就在於用空觀破除自性見,即破除思維中的假合之相,在這裡就是破除「我見」。 從思維與存在的角度來講,我們對存在的把握都不能脫離開我們的思維,而思維又受業報身六根的局限性,從這個局限性里先能感受到各種「相」,思維又給各種 「相」安置各種「名字」,「相」與「名字」在思維中複合起來,我們也就感受到所謂的「存在」了。正因為有這種「存在」的感受,才會有所謂唯心唯物的爭論,因為人們相信這種「存在」的感受的真實性,所以要給所謂「存在」找到一個究竟不變的本體,從而很難免進入斷見常見二邊見。
比如,我們第一次見到雞蛋,那麼我們對它的直觀印象就是單純的各種「相」——橢圓的形狀、粉紅的色澤、光滑的手感、堅硬的質地,這也就是我們能認識到的全部(當然,如果吃了的話還能認識到氣味、味道、口感 略過不提)。可是當有人反覆灌輸,告訴你這個叫「雞蛋」,慢慢得你就不再直觀於各種「相」,而是把各種「相」集合起來安置一個名字叫「雞蛋」,從而有了 「雞蛋相」,也就是概念。其實,現實的經驗里,只有前邊說的形狀、顏色、手感這些直觀來的「相」是可被觀察的,離開形狀、顏色、手感的把握,還會有所謂 「雞蛋」嗎? 我們常常執著的「自我」,包括外道的「靈魂」說,其實都是耽著在了類似「雞蛋相」上的煩惱,而喪失了當下對五蘊生滅的直觀!離開了對五蘊的觀察而討論「自我」是有是無,就如同離開了對形狀、顏色、手感的把握而討論雞蛋到底是方的還是扁的,是黑的還是綠的一樣,成為戲論。 說某甲存在,僅僅是指這個名字概念在世間的存在。而究竟意義上講則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五中功能現象的存在,既然說某甲是該五種功能現象複合下的存在,即說「無某甲」。這個也就是般若的空。龍樹菩薩「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認為,這裡的「相」是指類似 「雞蛋相」「我相」這些概念中合和的相,而不是否定那些可以直觀察的相,例如顏色形狀是不能斷然否認的,如果是討論諸根的局限性時則另當別論。)。《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菠蘿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我認為,這裡的空並不是字面意思的觀自在菩薩發覺五蘊的功能現象沒有了,而恰恰是在他正在如實地觀察五蘊的功能現象,並且在觀察五蘊的功能現象時,發現所謂「自我之相」只是五中功能現象的複合,從而破除了五蘊假合之相,因此五蘊皆空是說「五蘊假合自我的空」而不是五蘊功能虛無的空。)般若的空觀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般若空不同於成、住、壞、空的空,成住壞空的空是站在時間空間的運行下說的空,即前一秒的 「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但總還是有個運動變化的「我」,而般若直接從概念上否定「我」,也就直接回歸實象。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12-17 23:07 發表 這個帖子, 使我想起《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中, 大慧菩薩抓住機會, 狂問佛祖 N 多個問題。 佛祖, 回答了部分, 但是跳過很多, 並反問大慧菩薩 N 個問題。 既然沒有我,誰在修行,誰在「識自本心 ...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12-18 00:31 發表 學佛最難的地方在於信解有和空是一不是二。說有說空都是錯的,但總的有個入門的地方。凈土從有入門,進一步到空,到空有不二。禪宗從空入門,再到空有不二。不然大德也不會有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過程(有-空-空有不二)。
悟的人怎麼說都對,沒悟的人怎麼說都是邪見。凈空法師有個很好的開示,佛看眾生都是佛,我們沒到那個境界,但從我們的意識里,日常接人待物當中就把眾生當成佛看。用恭敬佛的心態同這些眾生相處,能這樣長期薰習的話,進步會很快。大家可以借鑒這個方法。
原帖由 duck1 於 2007-12-17 15:09 發表 非常感謝師哥指點!雖懂不多,但還是喜歡自己能常常去讀去看,現正在看凈空老法師的佛學十四講講記,有不懂得定要討教,望別見笑俺的膚淺、無知。實在是才學疏淺、悟性太差。
本版積分規則 發表回復 回帖后跳轉到最後一頁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