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提問?

[複製鏈接]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7-12-15 11: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下面的一些問題,盼望各位師兄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1. 既然沒有我,誰在修行,誰在「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2. 開悟的人見到了佛性,迷茫的人不見自己的佛性。然而,佛性是平等一體不可分割的,那麼開悟人的佛性與不開悟的人的佛性是同一個佛性,對嗎?
3. 如果2的答案是是,那麼既然他們的佛性是一個,回到問題1.迷茫的人的不見自性和開悟人的見自性,是誰在做主而有分別?
4. 如果2的答案是否,那麼不開悟的人的佛性和開悟的人佛性的差別是什麼?
5. 本來無我,那麼是誰在執著「我」?誰在跟著業力流轉輪迴?聽到過很多輪迴的故事,其中因著前世的一念執著就進入了某一家。那麼為什麼是這一念而不是那一念?是誰在抓著這一念?是念頭本身?還是念頭跟著業力走?

想聽聽大家自己的看法,不管是否正確圓滿都十分歡迎。但是請不要搬自己毫無體驗的空洞教條。大德的開示當然更加願意聽聞學習,但希望加上自己的體會。謝謝。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沙發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12-15 12:5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一說實相 於 2007-12-14 19:42 發表
下面的一些問題,盼望各位師兄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1. 既然沒有我,誰在修行,誰在「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2. 開悟的人見到了佛性,迷茫的人不見自己的佛性。然而,佛性是平等一體不可分割的,那麼開悟 ...


1、借假修真。真假不可分,沒有假就觀察不到真,更談不上修。修到極處,真沒有了,假自然也就沒有了。
2、佛性同等,而不是說佛性平等一體不可分割。
3、2既然這麼說,3就沒有意義了。
4、差別在於一個醒了,一個在睡覺。
5、假我執著我,真我無從執著。沒有造業者,也沒有受造者。前念跟后念,后念和前念又不相同,就象聲音的傳遞,燃亮的燭光一樣。徹徹底底的沒有任何一個主體在流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3
Yzrsg 發表於 2007-12-15 21:0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一說實相 的帖子

試答如下:

1:「我」的問題,依般若之智即不有;依凡情妄想即不無。誰在修行?看帖子的那個即是。
2:佛性之於妄想,有如金磚覆有淤泥,妄想淤泥之增減無損佛性金磚分毫。前念妄想,佛性金磚則隱於妄想淤泥內;后念無妄想,佛性金磚則顯現。若能念念分明,成佛有望。不除妄想,佛性即是空談。
3、4:眾生佛性,於體上無二無別,於用上卻千差萬別。佛性之體,在於離諸相上之妄想;佛性之用,在於離妄想之寡眾。《金剛經》有云:「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又有云:「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
5:見緣起即見無常、苦、空、無我。眾生生死輪迴不離緣起,乃是因惑生業,由業召報,依報得苦。輪迴之義,全在惑、業、苦,若無惑、業、苦,即不說輪迴。人我眾生,依惑、業、苦之差別而有差別,而非以色身生命而有差別,故《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4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7-12-16 01:4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和而不同 於 2007-12-15 12:54 發表


1、借假修真。真假不可分,沒有假就觀察不到真,更談不上修。修到極處,真沒有了,假自然也就沒有了。


誰在借誰在修?做的了主的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明心見性了,就不需要借假修真了,那麼在未明心見性之前,是真的在借假的修真的,還是假的在借假的修真的?如果是假的---假的能做主嘛?如果是真的,真的何必要借假的?為什麼沒有假的就觀察不到真的?誰在觀察?悉知悉了不加分別的那個還需要借假的來觀察自己?

2、佛性同等,而不是說佛性平等一體不可分割。


這個我倒是真有問題了,但是也許不合適在這裡問,以凡夫妄心推度聖心無有是處。佛性(這裡當然是指法性佛)難道不是平等一體的?是可以分割的?為什麼說「願我早同法性身」?

謝謝和版回復。抱歉,這些問題在這裡問可能真的不合適,你的解釋也是一般大家的解釋,也是我給別人的解釋,應該說是不錯的。但是不錯又有啥用?問的這樣問題的人,拿到這樣的回答是沒有什麼用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chico 發表於 2007-12-16 04:36 | 只看該作者

自家之見

. 既然沒有我,誰在修行,誰在「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我是有,不是無。真無我,誰成佛做祖?常說的無我,一般說,這個身相不是我。是我的一部分。真我有多大,從相上看盡虛空遍法界。從理上講,精神物質無一不是我。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的不是我那還是別人嗎?
由於我們凡夫僅僅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除此以外都是「他」,佛祖才有了「無我」這個概念。唯識也說我們把第八識裡面見分和相分非常非常少的一部分,當成了自己,沒有把第八識變現的一切當成自己。假如真能把第八識變現的一切當成自己的話,離成佛也就不遠了。這個問題解決了也就沒有其他問題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89

帖子

18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88
6
duck1 發表於 2007-12-16 13:35 | 只看該作者

佛教的發揚廣大路很漫長!

讀讀大家的討論,就知道了!


讀佛教帖子,常常3遍、5遍不能『解』其意!難道無緣?還是佛經真的是給『文人』看得?

希望佛教界能出個大能人,把佛經簡化成:通俗易懂、普通大眾都能受益的東西,如:儒教就比佛教做的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7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7-12-17 05:0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duck1 於 2007-12-16 13:35 發表
讀讀大家的討論,就知道了!


讀佛教帖子,常常3遍、5遍不能『解』其意!難道無緣?還是佛經真的是給『文人』看得?

希望佛教界能出個大能人,把佛經簡化成:通俗易懂、普通大眾都能受益的東西,如:儒教 ...


這位朋友無需憂慮。介紹佛教入門的書籍和文章非常多,網路上也有很多,只要有心並不難懂。但是一旦要超越世間法的哲學,更加深入佛法的出世間究竟覺,那是修行人要了生死得涅磐的,怎麼可能通俗易懂?朝聞道夕死可矣。禪宗二祖慧可在雪地地跪一夜向達摩祖師求法,最後揮刀斷臂而得禪宗心要。當代的修行人仍然是閉關幾十天,即使是開放給大眾的佛七也要七天集中念佛斷下一切俗事紛擾。所以絕對不敢有輕蔑的意思,不過看三五遍懂一個帖子,就說明這個帖子不是給你看的,而且多半情況下三五遍之後的「懂得」還是自認為的懂得。因為佛法不在文字上,古人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能夠說出來的已經是相當離譜的了,但是知道的人一看就明白說的是什麼,或者錯在哪裡,或者好在哪裡。並不是故意要在文字上弄玄虛,所以如果不是一遍就看懂得,多半是因為缺乏實踐體會而不是因為文字上的障礙。

[ 本帖最後由 一說實相 於 2007-12-17 05:06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8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7-12-17 05: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Yzrsg 的帖子

誠謝師兄答覆。既然是探討學術問題,就不作委婉客氣了。言詞莽撞請多原諒。

1:「我」的問題,依般若之智即不有;
=應該是這樣,但還是妄推聖心。

依凡情妄想即不無。誰在修行?看帖子的那個即是。
=這個更是等於沒說,誰在修行?修行的人在修行。

2:佛性之於妄想,有如金磚覆有淤泥,妄想淤泥之增減無損佛性金磚分毫。前念妄想,佛性金磚則隱於妄想淤泥內;后念無妄想,佛性金磚則顯現。
=同意前一句,但是對於後面兩句的表述覺得還不夠好。前念妄想,金磚仍然在放光,只是因為忙於妄想而不見到放光。后念無妄想(無妄想應該就不能稱作后念了)金磚還是一樣放光,但這是見到了放光。然而,我的問題是誰在妄想?金磚自己不會打妄想,因為佛性本來清凈不生不滅。妄想本空,無自性,它也不會打妄想吧?還是我在打妄想?那麼有沒有我?

若能念念分明,成佛有望。不除妄想,佛性即是空談。
=念念分明,分明個什麼念念?是不是明明白白的知道妄想的念念?打著妄想,佛性還是佛性,並不是空談。只是妄想是妄想,佛性是佛性,兩不相干罷了。

3、4:眾生佛性,於體上無二無別,於用上卻千差萬別。佛性之體,在於離諸相上之妄想;佛性之用,在於離妄想之寡眾。《金剛經》有云:「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又有云:「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

=好。佛性之用,在於離妄想之寡眾。師兄能否更進一步說說自己的體會?

5:見緣起即見無常、苦、空、無我。眾生生死輪迴不離緣起,乃是因惑生業,由業召報,依報得苦。輪迴之義,全在惑、業、苦,若無惑、業、苦,即不說輪迴。人我眾生,依惑、業、苦之差別而有差別,而非以色身生命而有差別,故《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的這句話沒有問題,菩薩自然離人我相和壽者相。但是這何以說明「人我眾生,。。。。。而非以色身生命而有差別"? 凡夫的色身生命沒有差別?

[ 本帖最後由 一說實相 於 2007-12-17 06:14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9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7-12-17 06:3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12-16 04:36 發表
. 既然沒有我,誰在修行,誰在「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我是有,不是無。真無我,誰成佛做祖?常說的無我,一般說,這個身相不是我。是我的一部分。真我有多大,從相上看盡虛空遍法界。從理上講,精神物質 ...


Chico師兄的坦承己見,特別感謝,也覺得有些道理。我---到底有沒有,就看這麼定義我了。你把」我「定義大大放寬成了盡虛空遍法界的真我,當然就跳出了我的原始問題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0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7-12-17 06:41 | 只看該作者
再次感謝各位師兄的指教和討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11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2-17 14:3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一說實相 於 2007-12-15 11:42 發表
下面的一些問題,盼望各位師兄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1. 既然沒有我,誰在修行,誰在「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2. 開悟的人見到了佛性,迷茫的人不見自己的佛性。然而,佛性是平等一體不可分割的,那麼開悟 ...


嘻嘻,我們整天都在提醒自己遠離「邊見」,可是這個「邊見」真的不容易離呢,好好想想,「無我」要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這算不算得上是「邊見」呢?執到「斷邊」去了吧?

與上述相反,如果把佛性當成屬於我們自己的一種「東西」,是不是又偏到另一邊,也就是「常邊」了呢?

凡夫認識世界,除了有就是無,不是有那就一定是無,實際上,「有」「無」都緣自於凡夫的自性見,是在實相上作的增益,減損,以這種認識方式是無法體會實相的。

下面一段話引自《中觀精要》,供師兄參考。


   ......
   在我們眼裡,「非無,即有;非有,即無」。「有」與「無」不能並存,它們是直接相違的兩個反體,「即非無也非有」,在我們看來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人們高聲呼叫:「非小,即大,非大,即小」,「如果大與小無分別的話,因緣法則豈不就完全廢了嗎?」等,人們還認為「大小同體」的觀點,是對中觀應成派抉擇空性見時應當遠離的「八離戲論」的最大挑戰。顯而易見,這是因為我們無法超越「有與無」的局限,在我們心中能夠產生的也只是「有」或「無」,除「有與無」之外,我們再也不認識任何其他的了。但是,我們不能據此就否認那些在我們心中未能顯現的實事了。
   比如說,在藏北的邊遠牧區,除了牛羊的奶汁,人們對其他甜香的東西沒有任何經驗。所以,一提及甜香之物,這裡的人們一定會自然地說:「啊!那是牛羊的奶汁,除了牛羊的奶汁,沒有什麼甘甜之物的了。」在他們看來,不是奶汁的香甜之物,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非奶」與「香甜」,是最大的兩個相違反體。如果跟他們爭論說:除了牛羊的奶汁外,還有其他香甜之物的話,你在他們的眼裡,將會成為一個誹謗真理的荒謬論者。
   假設,對於一位除了王某和李某以外,不認識其他任何人的人來說,如果他肯定了屋子裡面住著一個人,並肯定了住著的人不是王某時。他便會不假思索地說,裡面住著的人一定是李某。因為他只認識王某和李某,所以,他會堅持地認為,屋子裡住著的人,不是王某的話,那一定就是李某的啦。
   我們的心就這樣地,在有與無,在是與非等等之間漂來漂去。無法在一個「即非有,又非無」之上定住下來。
   佛陀本人曾清楚地宣講:「中觀之道,即不落有無兩邊的中庸之道。」佛陀在《摩訶迦葉尊者品》中講:「謂迦葉有,是一邊;謂迦葉無,則是另一邊。有無二邊的中央之道,則是超越語言,思維的中觀道」。《寶積經》(10)載:「有無即是一爭執;淨與污也一爭執,爭執不化痛苦因,無爭便能得解脫。」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89

帖子

18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88
12
duck1 發表於 2007-12-17 15:0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 一說實相 的帖子

非常感謝師哥指點!雖懂不多,但還是喜歡自己能常常去讀去看,現正在看凈空老法師的佛學十四講講記,有不懂得定要討教,望別見笑俺的膚淺、無知。實在是才學疏淺、悟性太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13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12-17 23:0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一說實相 於 2007-12-15 11:42 發表
下面的一些問題,盼望各位師兄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1. 既然沒有我,誰在修行,誰在「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2. 開悟的人見到了佛性,迷茫的人不見自己的佛性。然而,佛性是平等一體不可分割的,那麼開悟 ...


這個帖子, 使我想起《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中, 大慧菩薩抓住機會, 狂問佛祖 N  多個問題。

佛祖, 回答了部分, 但是跳過很多, 並反問大慧菩薩 N 個問題。


既然沒有我,誰在修行,誰在「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也可以變化一下, 成:

原本一真, 誰迷惑, 因何而迷?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4
chico 發表於 2007-12-18 00:31 | 只看該作者
學佛最難的地方在於信解有和空是一不是二。說有說空都是錯的,但總的有個入門的地方。凈土從有入門,進一步到空,到空有不二。禪宗從空入門,再到空有不二。不然大德也不會有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過程(有-空-空有不二)。
悟的人怎麼說都對,沒悟的人怎麼說都是邪見。凈空法師有個很好的開示,佛看眾生都是佛,我們沒到那個境界,但從我們的意識里,日常接人待物當中就把眾生當成佛看。用恭敬佛的心態同這些眾生相處,能這樣長期薰習的話,進步會很快。大家可以借鑒這個方法。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12-18 00:33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15
Yzrsg 發表於 2007-12-18 01: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一說實相 的帖子

呵呵,我是因為看了樓主在1樓的帖子里寫下的「不管是否正確圓滿都十分歡迎」這句話,才斗膽寫回了你一帖。

首先,我不認為我們是在探討學術上的問題,因為佛法的一切「學術」,其根本來自於實踐當中的感悟,若是只討論「學術」而無實踐的感受,那就成為了空談。其次,我不認為我們是在探討佛法,因為一切所謂「佛法」,皆離不開人的感悟,離開人的感悟則別無「佛法」。任何真知灼見都是可以被人感悟到的,只不過在佛教徒討論的時候稱之為「佛法」,而事實上某些非佛教徒也可以證量到相同的真知灼見,在他們那裡就不叫「佛法」,「佛法」只是一個名字而已。

以下再根據您的問題,我發表一下自己的感受。

般若智慧的根本就在於用空觀破除自性見,即破除思維中的假合之相,在這裡就是破除「我見」。

從思維與存在的角度來講,我們對存在的把握都不能脫離開我們的思維,而思維又受業報身六根的局限性,從這個局限性里先能感受到各種「相」,思維又給各種「相」安置各種「名字」,「相」與「名字」在思維中複合起來,我們也就感受到所謂的「存在」了。正因為有這種「存在」的感受,才會有所謂唯心唯物的爭論,因為人們相信這種「存在」的感受的真實性,所以要給所謂「存在」找到一個究竟不變的本體,從而很難免進入斷見常見二邊見。

比如,我們第一次見到雞蛋,那麼我們對它的直觀印象就是單純的各種「相」——橢圓的形狀、粉紅的色澤、光滑的手感、堅硬的質地,這也就是我們能認識到的全部(當然,如果吃了的話還能認識到氣味、味道、口感  略過不提)。可是當有人反覆灌輸,告訴你這個叫「雞蛋」,慢慢得你就不再直觀於各種「相」,而是把各種「相」集合起來安置一個名字叫「雞蛋」,從而有了「雞蛋相」,也就是概念。其實,現實的經驗里,只有前邊說的形狀、顏色、手感這些直觀來的「相」是可被觀察的,離開形狀、顏色、手感的把握,還會有所謂「雞蛋」嗎?

我們常常執著的「自我」,包括外道的「靈魂」說,其實都是耽著在了類似「雞蛋相」上的煩惱,而喪失了當下對五蘊生滅的直觀!離開了對五蘊的觀察而討論「自我」是有是無,就如同離開了對形狀、顏色、手感的把握而討論雞蛋到底是方的還是扁的,是黑的還是綠的一樣,成為戲論。

說某甲存在,僅僅是指這個名字概念在世間的存在。而究竟意義上講則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五中功能現象的存在,既然說某甲是該五種功能現象複合下的存在,即說「無某甲」。這個也就是般若的空。龍樹菩薩「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認為,這裡的「相」是指類似「雞蛋相」「我相」這些概念中合和的相,而不是否定那些可以直觀察的相,例如顏色形狀是不能斷然否認的,如果是討論諸根的局限性時則另當別論。)。《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菠蘿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我認為,這裡的空並不是字面意思的觀自在菩薩發覺五蘊的功能現象沒有了,而恰恰是在他正在如實地觀察五蘊的功能現象,並且在觀察五蘊的功能現象時,發現所謂「自我之相」只是五中功能現象的複合,從而破除了五蘊假合之相,因此五蘊皆空是說「五蘊假合自我的空」而不是五蘊功能虛無的空。)般若的空觀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般若空不同於成、住、壞、空的空,成住壞空的空是站在時間空間的運行下說的空,即前一秒的「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但總還是有個運動變化的「我」,而般若直接從概念上否定「我」,也就直接回歸實象。

在理解佛性的問題時,如果不能以般若空觀作為指導破除我見在先,那基本上就要把佛性思想淪落為神我外道了。佛性思想是諸佛慈悲的開示,通過檢視自心的佛性而由己奪人地發覺眾生皆具佛性是佛菩薩們行慈悲的信心源泉。我在說佛性和妄想的時候,可能沒有把「妄想」定義清楚,我說的「妄想」不是你理解的那種念頭紛飛散亂,我這裡的妄想與那些無關。我這裡說的妄想是指那些頭腦清醒的時候,各種主觀的猜測和臆斷,比如看到一種現象就憑主觀經驗馬上下結論,這就是妄想;如果看到現象之後,能夠耐心的客觀地調查研究,不憑主觀論斷,這就是理智,這就是佛性的顯現。佛性的顯現全憑止息主觀上的妄想,這個就是佛性的體,若不說止妄就不說顯佛性,在體上眾生與佛無二無別;然而每個人的知識、經驗都是有限量的,所以即使是佛性顯現,依然難保百密一疏(這個疏忽有時候不是主觀造成的,而是因為客觀上知識水平的有限造成的,姑且算做有一點點妄想吧),這就是佛性在用上的差別,因為佛有一切智而眾生知識水平有限,因此在佛性的用上眾生與佛還有差別。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只有佛才是身無失,語無失,意無失的緣故,而菩薩們要有慚有愧六度萬行。

在每一念中,妄想止則佛性顯,而妄想起則佛性隱。樓主如果能仔細觀察自己和他人的時候,就可以發現,有人平時非常講道理,偶然卻為一個事件產生誤解而煩惱;有的人平時說話總不著調,偶然也能說出非常在理的話,其實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壇經》前念迷,佛即眾生;后念覺,眾生即佛。關於各種複雜的、希奇古怪的、散亂的念頭,這些都是無始以來貪、嗔、痴、邪見熏習而來的,它們無時無刻不在逼迫著人的身體和心靈,驅使著人不斷作下種種業行,若人把這些污七八糟的念頭也當做是佛性合理合法的顯現,甚至於無慚無愧做下惡行,那就是最大的謗佛了!對待這些雜念,就要張顯佛性智慧、慈悲、清凈的力量,度化這些雜念,在轉化這些污七八糟的雜念時,雜念就從惡緣轉變成增上緣了,若放任不理無慚無愧,則無邊苦海無有出期。

最後,《金剛經》里的無四相這個問題,以及人我眾生色身的問題,我不想再多說了,因為說多了恐有心術不正而根器銳利的人聽聞之後行於邪道,當然沒有說您這裡的老朋友們,請別介意。我建議樓主少談些什麼所謂盡虛空遍法界的真我,少想死了以後怎麼怎麼輪迴:多看看現實之中貪嗔煩惱對身心的逼迫,多看看自己的煩惱給其他人又增添了多少麻煩,從而發下堅定的道心,恭敬本師釋迦牟尼佛和一切已得解脫的阿羅漢聖者;多關心世間疾苦,悲憫三界眾生,恭敬一切社會上生產衣食住行的凡夫,他們都是活菩薩;善待父母師長以及生活上關係密切的朋友和同事,把佛法的智慧融入到生活的點滴,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他們。

還有好多話想說,可是實在說不完了,先說到這裡了。如有得罪與謬誤之處,樓主盡請  修行有師長和同修固然是好事情,但絕不能忘失正知正念,切忌結黨營私、人云亦云、黨同伐異。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對於好人好事,要心生讚歎恭敬,但不可愛執;對於壞人壞事,要明辨是非因果遠離其過患,卻又不能心生譏諷忘失慈悲。看我又羅嗦了一大堆,我這人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舌頭,罪過罪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6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7-12-19 05:14 | 只看該作者
師兄後面的道理以及引用的《中觀精要》片段都是很好的。但是問題和疑情也是很好的。寶貴的是如何當機起用。沒有鎖,就不需要鑰匙,拿錯了鑰匙比不拿鑰匙更糟糕,因為還憑空多了一個執著。

原帖由 那爛陀寺 於 2007-12-17 14:36 發表

嘻嘻,我們整天都在提醒自己遠離「邊見」,可是這個「邊見」真的不容易離呢,好好想想,「無我」要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這算不算得上是「邊見」呢?執到「斷邊」去了吧?


「無我」當然不是什麼都沒有,不然就說「無一切」了。


與上述相反,如果把佛性當成屬於我們自己的一種「東西」,是不是又偏到另一邊,也就是「常邊」了呢?


不見得。眾生本具圓滿佛性,是不是也要說它是常見呢?
當然我明白師兄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凡夫還有妄想分別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很難同時感覺到這個佛性的具備的。

謝謝師兄答覆。

[ 本帖最後由 一說實相 於 2007-12-19 06:12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7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7-12-19 05:5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zrsg 於 2007-12-18 01:35 發表
呵呵,我是因為看了樓主在1樓的帖子里寫下的「不管是否正確圓滿都十分歡迎」這句話,才斗膽寫回了你一帖。


師兄何出此言?大家討論幫助我解開疑情,我當然是十分歡迎和感謝的了。其實我明白我的問題都沒有提得清楚,而且大家也都有學佛經驗,真問題大多是講不清楚的,一旦講清楚了,答案也已經明白現前了。所以我最希望的是一段開示對症下藥。凡是送葯來的,當然要感謝了。然而感謝不代表我就要把每個葯吃下去,不對症的葯吃下去不是表達感謝的方式。其次,我還希望哇打正著,在大家的各抒己見,一陣混亂中,有可能各取所需找到一些對自己有啟發的好東西。悟道都是要靠自己悟的。

首先,我不認為我們是在探討學術上的問題,因為佛法的一切「學術」,其根本來自於實踐當中的感悟,若是只討論「學術」而無實踐的感受,那就成為了空談。其次,我不認為我們是在探討佛法,因為一切所謂「佛法」,皆離不開人的感悟,離開人的感悟則別無「佛法」。任何真知灼見都是可以被人感悟到的,只不過在佛教徒討論的時候稱之為「佛法」,而事實上某些非佛教徒也可以證量到相同的真知灼見,在他們那裡就不叫「佛法」,「佛法」只是一個名字而已


誠如所說。

以下再根據您的問題,我發表一下自己的感受。

般若智慧的根本就在於用空觀破除自性見,即破除思維中的假合之相,在這裡就是破除「我見」。

從思維與存在的角度來講,我們對存在的把握都不能脫離開我們的思維,而思維又受業報身六根的局限性,從這個局限性里先能感受到各種「相」,思維又給各種 「相」安置各種「名字」,「相」與「名字」在思維中複合起來,我們也就感受到所謂的「存在」了。正因為有這種「存在」的感受,才會有所謂唯心唯物的爭論,因為人們相信這種「存在」的感受的真實性,所以要給所謂「存在」找到一個究竟不變的本體,從而很難免進入斷見常見二邊見。


說的好。我的感覺是在這裡我們要強調「破」 而不急著談「立」。就是說「這個不對」,「這個也不對」, 「那麼這個還是不對」, 到底哪一個對?真相自然會自己現前。

比如,我們第一次見到雞蛋,那麼我們對它的直觀印象就是單純的各種「相」——橢圓的形狀、粉紅的色澤、光滑的手感、堅硬的質地,這也就是我們能認識到的全部(當然,如果吃了的話還能認識到氣味、味道、口感   略過不提)。可是當有人反覆灌輸,告訴你這個叫「雞蛋」,慢慢得你就不再直觀於各種「相」,而是把各種「相」集合起來安置一個名字叫「雞蛋」,從而有了 「雞蛋相」,也就是概念。其實,現實的經驗里,只有前邊說的形狀、顏色、手感這些直觀來的「相」是可被觀察的,離開形狀、顏色、手感的把握,還會有所謂 「雞蛋」嗎?

我們常常執著的「自我」,包括外道的「靈魂」說,其實都是耽著在了類似「雞蛋相」上的煩惱,而喪失了當下對五蘊生滅的直觀!離開了對五蘊的觀察而討論「自我」是有是無,就如同離開了對形狀、顏色、手感的把握而討論雞蛋到底是方的還是扁的,是黑的還是綠的一樣,成為戲論。

說某甲存在,僅僅是指這個名字概念在世間的存在。而究竟意義上講則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五中功能現象的存在,既然說某甲是該五種功能現象複合下的存在,即說「無某甲」。這個也就是般若的空。龍樹菩薩「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認為,這裡的「相」是指類似 「雞蛋相」「我相」這些概念中合和的相,而不是否定那些可以直觀察的相,例如顏色形狀是不能斷然否認的,如果是討論諸根的局限性時則另當別論。)。《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菠蘿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我認為,這裡的空並不是字面意思的觀自在菩薩發覺五蘊的功能現象沒有了,而恰恰是在他正在如實地觀察五蘊的功能現象,並且在觀察五蘊的功能現象時,發現所謂「自我之相」只是五中功能現象的複合,從而破除了五蘊假合之相,因此五蘊皆空是說「五蘊假合自我的空」而不是五蘊功能虛無的空。)般若的空觀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般若空不同於成、住、壞、空的空,成住壞空的空是站在時間空間的運行下說的空,即前一秒的 「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但總還是有個運動變化的「我」,而般若直接從概念上否定「我」,也就直接回歸實象。


說的非常好。有很價值的真實感受。這兩個「空」好像是不一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菠蘿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空」應該更有本質意義,可惜我沒有行深般若菠蘿蜜多時,因此無從猜測。但是成住壞空,我們都有一定的觀察和哲學上的理解。

我還有一個猜測,就是我們在講這些「存在」和「感受」的時候,已經偏在「所認識」和「能認識」的兩個分離的極端里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沒有能所不二的體驗,因此講不清楚。

下面的還沒有時間好好拜讀。非常感謝師兄花時間這樣認真的回帖,並誠懇地深入交流。受益的應該不僅是我一個人啦。 慈悲眾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8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7-12-19 06:0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12-17 23:07 發表


這個帖子, 使我想起《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中, 大慧菩薩抓住機會, 狂問佛祖 N  多個問題。

佛祖, 回答了部分, 但是跳過很多, 並反問大慧菩薩 N 個問題。


既然沒有我,誰在修行,誰在「識自本心 ...


是啊,有時候反問是很有效的答案,甚至我覺得有時候突然被無緣無故地罵一頓也很有意外收穫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9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7-12-19 07:0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12-18 00:31 發表
學佛最難的地方在於信解有和空是一不是二。說有說空都是錯的,但總的有個入門的地方。凈土從有入門,進一步到空,到空有不二。禪宗從空入門,再到空有不二。不然大德也不會有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過程(有-空-空有不二)。


贊同。其實這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過程」不僅局限在空和有的認識上,很多事情都是這麼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認識過程。比如說理智和感情常常是一對矛盾,但是當兩者不斷上升的時候卻反而一致了,成了慈悲和智慧了----大慈悲就是大智慧。

悟的人怎麼說都對,沒悟的人怎麼說都是邪見。凈空法師有個很好的開示,佛看眾生都是佛,我們沒到那個境界,但從我們的意識里,日常接人待物當中就把眾生當成佛看。用恭敬佛的心態同這些眾生相處,能這樣長期薰習的話,進步會很快。大家可以借鑒這個方法。


是滴。日常接人待物當中就把眾生當成佛看,很難做到,印光大師也說過把所有人都當作菩薩唯有我一個是凡夫,可能略微容易一些,也是很難。那麼我們可以向這個方向盡量努力,先在心裡把把別人抬高一級,把公認的好人當作聖人常常想起他們加以學習,在公認的不太好的人身上發現優點給予肯定讚歎,並把與他們的摩擦作為自己修行實踐,起慈悲心不起嗔心,覺照對方往往並不是由於惡意而是出於無奈或者愚痴而」得罪「我們,就比較容易釋然並升起慈悲心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20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7-12-19 07:2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duck1 於 2007-12-17 15:09 發表
非常感謝師哥指點!雖懂不多,但還是喜歡自己能常常去讀去看,現正在看凈空老法師的佛學十四講講記,有不懂得定要討教,望別見笑俺的膚淺、無知。實在是才學疏淺、悟性太差。


學佛只有一個態度的差別,並沒有知多知少的差別。知道的很多,態度不正,反而產生許多的所知障。這就是為社么老婆婆啥都不懂,也沒啥懷疑思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牢牢抓住就可以往生的道理啊。

個人有一個建議,未必正確,就是不要著急,慢慢地從生活實踐中琢磨所聽聞的道理,常留問題在心裡,同樣不急著讓別人給答案,而是自己慢慢咀嚼體會,等到事圓融了理也圓融了。因為知道道理還是為了解決問題的,要能夠用佛法智慧(其實叫什麼智慧都沒有關係)指導生活了,切實減少煩惱了,在本應該生氣的時候能夠會心一笑了。那麼佛法就在你心裡紮根了。那個時候再多精進不遲。不要把它當學校的課程那樣猛著趕來顯示自己的本事。當然這只是我這個遲鈍的人的笨方法而已。見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9: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