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說來話長-從兒子的信仰談起

[複製鏈接]

3

主題

5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ogic 發表於 2008-6-14 01: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晃,來到北美已快有十四年了,妻子攜四歲的兒子來加拿大定居也已過了十一年。如今兒子長大了,有了「成長的煩惱」,其中關於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真是讓他煩惱了好一陣子。這是一個易受影響的年齡。
        一開始,也許是受了我們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有一種不信上帝的樸素觀念,這不需要什麼刻意的引導,而是生活給予他的一種自然而然的東西。但後來,當他不僅看到,本地一些白人的孩子把信上帝當作天經地義的事,一些華人的孩子,在家長的影響下,也信了上帝。他看到了自己的特殊性。我清楚,在這個年齡的他,已開始問,「我是誰?」「我們是誰?」這樣一般的問題了。回想自己在他這個年齡,不是也在問:「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類問題了嗎?
他開始忙著為自己找信仰歸屬,兒子本來就是一個對歷史非常感興趣的孩子,這下可調動了他的積極性,說下個學期一定要選宗教學 (Religion Study) 這門課,不 僅如此,他開始在網上,搜尋有關宗教信仰的知識和辭彙,各種宗教的起源和教義等等。什麼是「無神論」(Atheism)?什麼是「不可知論」(Agnosticism)?什麼是「懷疑論」(Skepticism)?這些問題一股腦兒地問過來。
        他有一些信上帝的同學,其中有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充滿熱情地向他宣講上帝,也引得他與他們你來我往地就一個個的問題,彼此爭論著。沒有宗教信仰彷彿讓他有與眾不同的感覺。對他來說,一個突出的問題是,要做一個符合本社會規範意義上的「好孩子」,是不是非要是一個基督徒?我心裡非常清楚,這是一種醜小鴨的心態,但誰是白天鵝,未來會告訴他的。而目前我必須要安慰他一下。
        我告訴他,沒有宗教信仰,並不等於說生活沒有信念。生活給予我們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信念。有日常生活中常識性的,有屬於科學範疇的,也有屬於更普遍意義的方法論上的;有些信念是基於當下經驗的,有些則不僅僅是。我們當然也可以對未知的或有待驗證的東西,甚至更為遙遠事物或對象,懷有某種信念。例如,我們從我們生活經驗出發,相信我們的宇宙是無限的,處於不斷地運動中的,其存在和變化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過程。這是我們關於宇宙的最基本的信念,是同《聖經》創始記中的描述完全不同的。不同在於,我們的信念來自生活,經過我們的理性加工,又面向未來地隨時準備接受生活實踐的檢驗。重要的在於,要看到我們對未知東西的信念是從已知事物中得來的,對無限的知識是從有限的知識中得來的。一種信念不是憑空產生的。已知和未知、有限和無限因此不能一刀截然切開,更不能在已知和有限之物外面假設一種十全十美的、絕對的、超自然的、主導一切的存在。信仰,它雖然有時可以遠離現實生活,是意識中比較高級和有綜合性的一類,但它和其他人類的意識現象一樣,也要從實際出發,不能「自以為是」。        話雖這麼說,但這對一個剛開始思考世界的孩子來說,是有些難為他了,何況,在今天的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個成人始終無法從這種信仰的怪圈中走出,就憑這一點,不難斷言,我們的世界,還處在人類信仰新時代的史前期。
        我記得一位朋友在極力說明她信上帝的理由時,強調因為我們無法知道任何在人類出現以前的事。進化論是人的理論,所以更不可能作出解釋。那麼,只有一個結論,就是上帝造人。另外,她說現實生活中她難以看到生活的意義,而當她把自己貢獻給上帝時,她感到了充實。
        的確,當你只看到,周圍世界一片渾濁,你會自然去想像有一片凈土;當你用機械的動力學去說明這個世界的運轉時,你會自然地去想像有一種外力作為第一推動力。當你意識到人生的短暫和死亡的恐懼時,你自然會期盼有一種再生或來世的方式。如果這些假設不是出於無奈,而是有意為之,不是僅僅停留在個體心理需要,而是演變成群體的社會活動,也就是說,在歷史上,甚至今天仍有人,在利用人們認識上的這種間斷性,片面性和虛幻性,去達到某種目的,則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除了這個認識的原因之外,宗教信仰還有社會歷史的原因。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接受信仰更好像是一種風俗習慣,很大程度取決於家庭和社會環境。因此我對兒子說要尊重別人的信仰。我鼓勵他去參加各種教堂的活動,親身的體驗會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這是我們社會的一個現實。                熱情的朋友給他買來了《聖經》讀本,並邀請他參加了一次一年一度兩天的宗教學習活動,他說《聖經》他讀起來荒謬隨處可見,但他有些喜歡活動時的那種氣氛,他說如果不是生活在這個家庭,他很可也會去信基督教的。不過,自從參加這次活動回來后,他顯得心事重重。第二天他突然向我問道:「什麼是思想(thought)?」,我一下子意識到,對於兒子的問題必須給予慎重和嚴肅的回答,因為他的問題已經逐漸接觸到了問題的實質。
        我說,大約在基督教產生之前幾百年,西方從古希臘的柏拉圖(Plato)起,就開始把我們的「觀念」或「理念」(idea)看成是比我們面對的世界或實在(reality)更為根本的東西,並形成了各色各樣的理論體系。到底是觀念比我們的身外世界更實在,具有決定性的,還是正相反,是物質世界決定了觀念?兩千多年來,這個問題的爭論延綿不斷。為什麼意識現象有時看上去比物質世界更根本,我和他一起,分析了若干情況和生活中的現象。在給他講述了歷史上物質和意識兩種觀點的對立后,他恍然大悟,原來「上帝」不過是一種看似獨立於我們身外,其實不過就是我們自己的意識現象。他有了如釋重負的感覺,天一下子又變藍了,草又綠了。我心裡清楚,那正是一種擺脫「原罪」的幸福感。兒子就象出了一次麻疹一樣,自身也有了免疫力。他悄悄地對他媽媽說,他說生在這個家庭他感到真幸運。
        當然,我對他說,問題也決沒有那麼簡單。任何一種高級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一開始都是出自被壓迫者對壓迫者的反抗,正好像,中國歷史上,許多次農民起義,人們創造出各種「天啟」的方式。老百姓寧可信其有。兩千年來,這些信仰幾乎滲透到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文學藝術、哲學、道德倫理,到政治經濟、生活習俗和個人心理。它寄託著信仰者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承載著信仰者在現實中的善良願望。因此,我們不可輕視它,因為其中有我們應當繼承下來的文化。可是我們也不可沉溺於它,因為以往的宗教大多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是「自以為是的」。我們既能「進得去」,也要「出得來」。
        「進得去」就是要發現和體會那些能給人們以好的道德培養的成分。比如,博愛、自律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出得來」就是要剝去那層神秘荒謬的外殼。這好像在預示和呼喚著一種宗教改革,其實,歷史上,任何宗教的生存和發展,不管它自己願意與否,都必須、必然要經歷一次次改革。但這一次,就拿基督教的「上帝」來說,它神秘的外殼似太沉重了些。沒有一次脫胎換骨的變革是不行的。
        這一下,讓我想起了許多問題。中國有著與當今世界其他地區非常不同的信仰群體,這就是西方人常說的」no religion belief group 「無現行宗教信仰群體,在中國大 約佔人口的70%以上(保守估計),他們並不是於沒有信仰。事實上,在中國,仍然有許多人是無神論的,只不過共產主義信仰似太遙遠,中國歷史上的儒釋道又舊了些,外國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又不能適合於他們,儘管開放以來有許多人信了洋教,信佛的人數也大大回升。
        如果說儒家學說是一種宗教,那麼它離有神論最遠,而道家學說和佛教中的哲學離我們今天的辯證法學說最近。眾所周知,共產黨人為了反抗壓迫和侵略,為勞苦大眾引進了視宗教為精神鴉片的馬克思主義。就信仰而言,它「破」字當頭,「立」尚不足。這就是這個信仰群體所處的歷史與現狀。
        但是,他們卻是人類信仰史上非常獨特的一支,他們在整體上已經基本上擺脫了人類以往的有神論的束縛,只是在諸多方面需要豐富和改進。這裡絲毫沒有貶低現今有神論信仰群體的意思。僅僅根據對有神和無神的信仰來簡單地評價一種社會群體的優劣,是片面的和不公正的。還不要說,就無神論而言,也是有多種多樣的。但是,有一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知道,人類的信仰,從遠古的圖騰迷信到各個古代文明的多神教,經過在中世紀盛行的一神教,將走向無神形式的信仰,這個大趨勢不會變,因為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不是誰想阻止就能夠阻止得了的。
        一神教,就拿基督教來說,從十六世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世俗化的宗 教改革起,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上帝不得不從神權的聖壇走下適應民權的需要。在今天,即使就基督教僅剩下的道德培養和心理安慰功能來說,看看我們身邊的那些在《聖經》的浸泡下長大的西方文明的後代們,問問他們的心裡,而不是口頭上,還有多少是真的相信「上帝」存在的?
        成熟的無神論是在近代才登上歷史舞台的。其中以馬克思主義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它在那個時代作出的一些具體的判斷和結論有些是過時了,然而,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它的靈魂和精髓,沒有過時。在中國的土地上,馬克思主義正被中國共產黨人,發揚光大。並逐步將其與中國的傳統思想中的合理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一種新的信仰正在逐步樹立起來。它不是以神為本的,而是以人為本的;它不像以往的宗教那樣對一切那樣武斷,它是謙遜的,然而具有很強的輻射力。
人類會不會有一種大致統一的信仰?如果有,那麼問題是無神論這個信仰群體,在人類信仰演變過程中,是不斷地擴大,向世界各地傳播或同世界其他地區同類信仰合併,還是不斷縮小,被任何一種現存的有神論宗教所同化?
        這彷彿在預示著一場未來人類信仰的大衝突,然而這一次,不同於中世紀的宗教戰爭,不是用「刀」與「火」來解決。解決問題的鑰匙就在更高一級的信仰形式中,它一定是以一種更包容的形式,在信仰自由的原則下,將全人類凝聚在一起的。而這一時刻的到來,將有待於人類社會在經濟和政治上更緊密地統一起來,將有待於人們在文化上更加融合在一起。
        講了大半天,捲入了不少理論上的問題,似有些空洞。最後,我們回過頭來,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上,「要做一個符合本社會規範意義上的『好孩子』,是不是非要是一個基督徒?」我的回答是,不但不必,而且還能做得更好。我們知道,今天的社會,由於各種文明的交匯,道德規範和人倫常理已經比較統一了。一個好孩子的標準大致都是一樣的。難道只有基督教才宣稱「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這類道德準則?我們當然承認基督教的這類準則是有教育和規範生活的作用的。但即使是這樣的作用也要從兩方面看。就拿基督教的「作妻子的要服從自己的丈夫」這一條箴言來看。我們暫且把其中包含的男尊女卑的成分去掉,看成是宣揚夫妻恩愛的教條。可是,無論我們怎樣為基督教辯護,我們不可能改變基督教中講的,女人最初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這樣一種荒謬的斷言吧!在這個斷言後面是什麼呢?是「上帝」自己都無法掩蓋的男尊女卑的事實。這就是我要說的,對基督教那荒謬的外殼要拋棄和改造的意思。如果上帝存在,他也會修改他的荒謬的。他還會對人們說:「我這個上帝其實根本就不存在,說存在,也只是要安慰那些曾經或仍然還在誠心誠意地信仰我的人,而對於以後的人們,我將逐漸消失,因為,我將讓位於這個偉大的時代!」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沙發
hellman 發表於 2008-6-14 02: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3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6-14 02:13 | 只看該作者
這孩子也太早熟了吧?15歲的小屁孩應該考慮怎麼學好數理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4
sousuo 發表於 2008-6-14 02:43 | 只看該作者
我則不去對他說什麼,愛去就去,不愛去就不去。

信仰是個人的事,家長不能做什麼。

如家長可以做什麼的,哪也不是信仰,無非加入社團組織罷了。
床前明月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主題

2萬

帖子

928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284
5
在美一方 發表於 2008-6-14 02:48 | 只看該作者
這個家長很認真。不干涉孩子的信仰選擇,並非是袖手旁觀,聽之任之,那樣是不負責任的家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6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6-14 03:47 | 只看該作者
這是一個好家長,難怪讓孩子都覺得生長在這個家庭很幸運。撇開個人的信仰觀點不談,這也是一篇好文章,值得頂!

我只有一個問題:是樓主的原創嗎?如果是,那就更要鼓掌歡迎樓主的到來。如果不是,請註明是轉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7
sousuo 發表於 2008-6-14 03: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樓 一說實相 的帖子

你不認為他管的太多而使孩子沒了自我?

孩子是會長大的,我周邊的孩子,無論家長如何,他們都有一直去教會,後來不去;一直不去,後來有去等等。其實家長做的,應是嚴肅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干預孩子的信仰,不論是信什麼或是不信什麼都是如此。

另外,文章談的多在宗教層面,較少涉及信仰。
床前明月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5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8
 樓主| bLogic 發表於 2008-6-14 04:13 | 只看該作者

不是樓主的,我是個新手,歡迎各位指教。謝謝!

不是樓主的,我是個新手,歡迎各位指教。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9
confuse 發表於 2008-6-14 04:1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ousuo 於 2008-6-14 03:55 發表
你不認為他管的太多而使孩子沒了自我?

孩子是會長大的,我周邊的孩子,無論家長如何,他們都有一直去教會,後來不去;一直不去,後來有去等等。其實家長做的,應是嚴肅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干預孩子的信仰,不論是 ...

為什麼你認為那位父親管得太多?你又為什麼認為那個孩子失去了「自我」?那位父親既沒有阻止他的孩子接觸基督教、《聖經》,也沒有束縛那個孩子對信仰的探索,「管得太多」表現在哪裡?誠然,那位父親向他的孩子提出了他自己在「神」、宗教產生等方面的想法,但那是一種參考,我沒有看到那位父親有任何灌輸的行為,至少相對於基督徒傳教時的恐嚇引誘,那位父親的談話要淡然的多。那個孩子通過自己的觀察、實踐和思考而得到了自己的結論,為什麼就是「沒有了自我」?難道非得信了基督才叫「有了自我」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10
sousuo 發表於 2008-6-14 04:2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樓 confuse 的帖子

誤解了。孩子在這個年令段你和他說了這麼多許多大人都不甚了了的東西,是很強勢的影響。

說說我的實例,孩子一直跟我們去教會,不去沒辦法,沒人看他。

等到可以自己在家了,則是,要去,我管接送;不去,自便。

這樣,似乎不負責任,但,他信什麼,責任不在於我們,而在他自己和神的關係。

信仰,不是加入社團,不是尋求社會認同,而是自我對自己未來的期許和規範,自己對自己信仰對象的委身。

而這些,對於孩子,太早了;其信與不信都不算數,同意嗎?
床前明月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11
confuse 發表於 2008-6-14 04: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樓 sousuo 的帖子

請你自己好好讀讀你自己在7樓的回帖,看看是我誤會你了,還是你在7樓講的和你在10樓里講的根本兩回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12
sousuo 發表於 2008-6-14 04:45 | 只看該作者
還是認為你誤會了。我的意思是,大人不要管,無論是讓他信或讓他不信。

那兩貼是不是都是這意思?
床前明月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13
confuse 發表於 2008-6-14 04: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樓 sousuo 的帖子

原帖由 sousuo 於 2008-6-14 03:55 發表
你不認為他管的太多而使孩子沒了自我?

請問,這句話如何解?這個「他」指的是誰呢?這個「孩子」又是指誰?請注意,在一說實相的帖子中,他可是特指的是樓主帖中的那對父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4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6-14 04:5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ousuo 於 2008-6-14 03:55 發表
你不認為他管的太多而使孩子沒了自我?

孩子是會長大的,我周邊的孩子,無論家長如何,他們都有一直去教會,後來不去;一直不去,後來有去等等。其實家長做的,應是嚴肅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干預孩子的信仰,不論是 ...


我倒是不覺得。當然這個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文中的孩子只有15歲,老爸也已經讓他有獨立的思考了。我相信如果孩子不提出那些嚴肅的問題,而是一路喜歡跟隨進入了他的同學們的教會,老爸是不會去干涉他的信仰自由的。但是既然孩子思考了,提問了,父親當然就有責任把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告訴自己的兒子了。這就是對自己的兒子的不同啊,要不怎麼說家庭熏陶呢?

你是覺得有點可惜,是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15
sousuo 發表於 2008-6-14 04:55 | 只看該作者
他:文章里的父;孩子:文章中的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16
confuse 發表於 2008-6-14 05: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5樓 sousuo 的帖子

那你在自己讀讀自己的帖子吧。我想一搬人讀那個貼的感覺可能與你大相徑庭吧。剛好,一說在上面也有了回帖,你自己琢磨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8: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