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與主同行一年查經繼續貼 第十八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4-28 18: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年聖經通讀查經 第18周 代下六章 至 代下廿八章

第18周  所羅門之敬拜與豐富  第1日  代下六至九章


聖殿建成后,所羅門安排了盛大之聖會,以禱告讚美充滿聖殿。他的禱告至情至性,感人肺腑。他更宣告要帶領全國百姓忠誠地遵行神的誡命,又求神記念他與大衛所立的約,不要厭棄他的受膏者。因著所羅門的敬虔及願意順服的心,再加上全國澎湃之敬拜熱潮,神亦以他的榮光充滿聖殿。所羅門繼續與民獻祭,又集合百姓一同守節。在夜間,神特向所羅門顯現及重申他與大衛之約是不會改變的,若他們效法大衛所行的一切,他們的國度將存到永遠。在敬拜與獻殿完畢后,所羅門為自己建邑,逾十三年才完成。其後,他征異族人服役,又為法老女兒(自己妻子)建行宮。所羅門繼續獻燔祭,安排利未人事奉班次。所羅門時代之特色,主要在乎其智慧及財富。在所羅門時代,以色列進入最富強之時期。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所羅門之禱告 神之應許 所羅門之名聲 所羅門之財富
許 願           神祝福           智 慧           財 富

參列王紀上十一章與歷代志下八、九章,你發現到二者不同之處嗎?前者為先知所寫,先知的工作,是宣告神的話、預告神的審判,他們是直言的,不是看人面,乃看神面的。後者為祭司所寫,祭司則重猶大國,是滿有人性、牧者、父母心腸的,以建立、積極方面去鼓勵人。在建立神子民生命之事工上,二者皆重要,缺一不可!

請看歷代志下六章所羅門的禱告,有讚美、感恩(六18)、與人和好(六22)、求赦罪(六24)、免災(六26,28)、為外邦人禱告,使他們歸向神(六32)、求賜力量得勝仇敵(六35)。請檢討你個人之禱告生活,你最缺乏的是什麼?你將如何改善?

金句:哥林多前書三章十二、十三節
3:12 若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楷,在這根基上建造。
3:13 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

[ 本帖最後由 追求永生 於 2008-7-9 10:55 編輯 ]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沙發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4-29 09: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唯慎 的帖子

感謝唯慎弟兄的分享。  

如果人敬拜的對象變成了財富,必定會迷失方向。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4-29 09:46 | 只看該作者

第18周 羅波安王朝的腐敗 第2日 代下十至十二章

從第十章開始,作者便轉到分裂之王朝的興衰史上(十至卅六章)。所羅門卒后,兒子羅波安繼位,他好大喜功,不聽國中元老忠信之勸告,反聽了無知少年人之言,不理人民之負擔、疾苦,強征苛稅,苦待百姓。因此,北部十支派叛變,不再服從羅波安,從此以色列國便告分裂。本來羅波安想出兵攻打以色列,奪回北部控制權,但神禁止他這樣做,故分裂成了定局。但利未人卻從全國各地歸順羅波安,因北國的耶羅波安不准他們供祭司職分,事奉耶和華。這也是由祭司執筆之歷代志下很少提及北國之原因。作者也詳細記載了羅波安的家庭,這是列王紀所沒有的。當國家穩定后,羅波安便離棄耶和華,神使埃及攻打之,陷耶路撒冷,盡掠寶物金器。其後又常與耶羅波安爭戰,得不到神之眷顧。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羅波安的虐民   羅波安的幸運       羅波安的不信
王國分裂         祭司歸順、家室    聖殿被掠

羅波安因不得民心而造成國家分裂后,並沒有國破家亡,反有全國的利未人、對神敬虔之以色列人歸順,主要是宗教原因──北國拜偶象,禁利未人供職。羅波安雖是惡君,至少仍保持敬拜耶和華,結果耶和華繼續與他們同在。可見家中有敬虔的信徒,對一家都有好處!

羅波安對神的態度是,有困難時便敬虔求主幫助,但當國家局勢穩定下來,便遠離神!他這種功利的做法,其實是自掘墳墓!請思想,你是否也有同樣的心態?

金句:箴言十四章十二節
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4-30 06:55 | 只看該作者

第18周 亞撒重建祭壇 第3日 代下十三至十六章

羅波安死後,他的寵兒亞比雅(王上十五章作「亞比央」)繼位。按列王紀所載,亞比雅是惡君,不如大衛般誠實敬畏神,神憐憫猶大主要因神守約信實之故。但歷代志下沒有提他的惡行,只略提他與以色列人爭戰時,罵以色列人離棄真神,是神令較猶大強大之以色列軍敗退。聖經提到亞比雅軍得勝是「因倚靠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繼亞比雅為君的,是賢君亞撒。他行耶和華看為正的事,除掉外邦神壇和邱壇,毀壞一切偶像,以致神賜他平安,猶大國亦逾七年之太平時間。縱有強敵古實入侵,亞撒靠禱告勝敵。亞撒又接納亞撒利亞之勸告,除掉可憎之物,又在擄物中取七百頭牛、七千隻羊獻給神。他愛神,甚至將拜偶像之祖母也貶去。可惜到了晚年,在以色列來攻時,他竟倚賴亞蘭王,沒有仰賴耶和華。先知責他時,他竟將先知系獄;又虐待一些人民;生了病,也沒有求告耶和華,以致晚節不保,十分可惜!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亞比雅       亞撒之戰爭        亞撒之信仰        亞撒之錯誤
戰勝以色列       戰勝古實        堅守真理        倚靠人不倚靠神

以色列攻猶大時,惡君亞比雅怎樣罵以色列?怎樣自誇?(參十三4-12)若亞比雅真的相信這些話,他肯定成為賢君,他在書上所佔的篇幅,肯定不會如此少。曾否見過不敬不虔者也用「屬靈」的語句罵人?你聽到后,有何反應?

很難想象,亞撒的前半生與後半生有如此大之分別,他因為缺乏安全感,以致在晚年時倚靠人多過神,在病時只求醫生不求神,甚至將指責他的先知下獄。請思想,你要活出亞撒的前半生抑後半生?

金句:歷代志下十三章十八節
那時,以色列人被制伏了,猶大人得勝,是因倚靠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4-30 11:0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來往加國 於 2008-4-30 06:55 AM 發表
以色列攻猶大時,惡君亞比雅怎樣罵以色列?怎樣自誇?(參十三4-12)若亞比雅真的相信這些話,他肯定成為賢君,他在書上所佔的篇幅,肯定不會如此少。


13:4 亞比雅站在以法蓮山地中的洗瑪臉山上,說,耶羅波安和以色列眾人哪,要聽我說。
13:5 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曾立鹽約(鹽即不廢壞的意思),將以色列國永遠賜給大衛和他的子孫,你們不知道嗎?
13:6 無奈大衛兒子所羅門的臣僕,尼八兒子耶羅波安起來背叛他的主人。
13:7 有些無賴的匪徒聚集跟從他,逞強攻擊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那時羅波安還幼弱,不能抵擋他們。
13:8 現在你們有意抗拒大衛子孫手下所治耶和華的國,你們的人也甚多,你們那裡又有耶羅波安為你們所造當作神的金牛犢。
13:9 你們不是驅逐耶和華的祭司亞倫的後裔和利未人嗎?不是照著外邦人的惡俗為自己立祭司嗎?無論何人牽一隻公牛犢,七隻公綿羊將自己分別出來,就可作虛無之神的祭司。
13:10 至於我們,耶和華是我們的神,我們並沒有離棄他。我們有事奉耶和華的祭司,都是亞倫的後裔,並有利未人各盡其職,
13:11 每日早晚向耶和華獻燔祭,燒美香,又在精金的桌子上擺陳設餅。又有金燈台和燈盞,每晚點起,因為我們遵守耶和華我們神的命。惟有你們離棄了他。
13:12 率領我們的是神,我們這裡也有神的祭司拿號向你們吹出大聲。以色列人哪,不要與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爭戰,因你們必不能亨通。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1 07:48 | 只看該作者

歷代志下 註釋

導 論

歷代志上下原是同一卷書,而其希伯來文的書名為『那些日子的事件』,即嚴格來說,是『日記/日報』,雖然我們也許更應稱之為『年報』(即那些年日的事件)。舊約的希臘文版本,即七十士譯本,稱本書為Paralipomenon,即『拾遺書卷』,因為本書驟眼看來,好像是把撒母耳記和列王紀的歷史重述一遍,其中加上上述兩卷書遺漏了的資料。讀本書時,我們很快便知道這名字並不足以表達書中內容,因為歷代志顯然不僅為撒母耳記和列王紀補遺,許多關乎這兩卷書的內容,本書也會略而不提;當兩段歷史講及同一個故事時,它們往往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講述。把聖經翻譯成拉丁文的學者耶柔米說,本書實際上是『整段神聖歷史的編年紀』,而現今英文和中文聖經的書名,就是按著他這說法而產生的。正如耶柔米指出,本書所涵蓋的,不僅是撒母耳記和列王紀的歷史,更是包含整箇舊約故事,由亞當一直至作者寫作的年代。

作者與寫作年代
波斯王古列於主前539年崛起,征服了巴比倫后,被擄至巴比倫的猶太人紛紛返回本土。由於歷代志多次以肯定的態度提及此事,所以本書顯然是被擄歸回后寫成的。許多學者認為,歷代志和以斯拉記、尼希米記都出自同一人的手筆,而這人就是以斯拉,他大概是歸回故土后不久便寫成這些書卷。但我們也大有理由把歷代志的日期定得較后,約在主前第四世紀。若是這樣,作者就無從稽考了。學者通常簡單地稱他為『歷代志作者』。不管怎樣,我們所知的,是本書乃為猶太人而寫成的,他們已回歸,在耶路撒冷一帶定居,有一座重建的聖殿,並有亞倫族系的祭司(卻不再有大衛家的君王,因為猶大已成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

內容
歷代志所涵蓋的歷史時期雖然十分廣闊,但內容主要集中在王國時期,即一段為期約450年的歷史,由一系列的君王所統治,就是從掃羅至西底家(約主前1050至600年)。撒母耳記與列王紀肯定是本書主要的資料來源,另外還有一些現已失傳的補充材料。有人認為歷代志的作者引述未見的史料,絕對非虛構;他也許是依據其他準確的材料。歷代志上一至九章收集了一些名單,然並未蓋全,但多半是家譜,把神子民的故事,從聖經時代開始串連起來。歷代志上十至二十九章涵蓋大衛執政的日子,而歷代志下一至十章則包含所羅門在位的事迹。歷代志下十一至三十六章講述其後繼任的君王──即以色列南部猶大國的諸王,直至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止。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1 07:49 | 只看該作者

寫作目的

本書講述歷史的態度,跟撒母耳記與列王紀迥異。不同之處,正是本書的特點是關乎作者的神學觀點──神和祂子民的史實,是他特別關注的。全書假設讀者對歷史事實已經知曉,而本書的目的是解釋這些史實。
全書一個明顯的特徵,是他專註於大衛的皇室家系,集中描述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王國(對於主前931/930年以後分裂出來的北國諸王,作者並不感興趣)。此外又用了大量篇幅來描述所羅門的聖殿、聖殿中的祭司制度及聖殿的崇拜。有些人認為,這是由於他希望鼓勵與他同時代的人,全心全意參與『建造第二聖殿』;他們重建這聖殿來代替所羅門的殿,卻遠不及舊殿那麼宏偉華麗。我們若留意作者把焦點集中在所羅門的聖殿(他們當日確有一座同等的聖殿),也叫人注意大衛的寶座(是他們所缺的),我們便能更深廣地了解作者的信息了。作者不僅要談及宗教禮儀,也同樣談及政治架構。這樣雙重地強調王位與聖殿、君王與祭司,在各時代都是適切的,因為前者的重點關乎神怎樣管理祂的子民,而後者的重點則關乎神的子民怎樣回應祂。
這便幫助我們解釋作者對分裂之王國的看法。按一般的說法,北國稱為以色列,南國則是猶大,但真正的『以色列』是指所有的以色列人。聖經要透過大衛的子孫向他們彰顯真正的王權,並透過亞倫子孫向他們表明真正的祭司職。那就是指南國的人(除非他們反叛了),但也同樣包括北國的人(若他們願意迴轉)。關於這一點,歷代志下十三章是一章重要的經文(特別參4-5、8-12節)。因此,作者依常使用『全以色列』這說法,談到她再次聯合為一,並得著更新的可能性,並描繪出一幅理想的以色列圖畫──那並非任何時代的以色列國照片,而是把不同時代,從不同來源混合拼集而成,好像一個萬花筒一樣。
他以類似的方法提到理想的以色列,以繼承大衛與所羅門作王的形式,描繪出一個理想的王權。正如前文提到,歷代志當代的讀者對這兩人的故事都很熟悉,也認識他們的為人,知道他們各自嚴重的錯失,但也有偉大的美德。因此,我們要像早期讀者一樣,明白歷代志作者在此描畫的大衛和所羅門,是一幅『官方』的畫像,為要補足(卻不是否認)撒母耳記和列王紀中記載二人真實的一面,有好的也有壞的,這是一幅真實的畫像。描述並非不準確──只是作者選擇性地取材而已。他叫我們留意帝王們執政時的某些得失,讓我們看見神管理子民生活的不變法則。

主題

歷代志作者對當代的盼望,以及給後世的信息總有這些方面,同時也包括另外3個特色。一個是延續性。他以開首9章聖經的名單帶出這特色;他以這些名單,把歷代神的子民連繫起來,並藉著他提到不變的原則,把他們更深地連繫起來。他想告訴我們,縱使環境有所改變,同樣的原則也必能應用在神今天的子民身上,正如昔日一樣。
另一個特色是所謂『報應』──罪有應得,也意味著順命蒙福。不過話雖如此,聖經一貫的觀點,並和歷代志的作者也知道,實際的情況遠遠比這複雜,但屬靈的因果原則,基本上是真實的,結果是每一個新的世代總有新的盼望:簡單地說,『我若悔改,便得到饒恕』。新約只是闡明這個原則。基督徒像舊約的以色列人一樣,會發覺順服和不順服,都有無可避免的後果;不悔改的人要因拒絕基督這基本的罪而受罰,而當他聽從福音,他便得到祝福。
最後,歷代志有令人驚訝的統計數字,如金錢的數量、軍隊的人數等等,跟撒母耳記和列王紀有出入,往往龐大得叫人難以置信。事實上,許多差異都即時可以解釋,而許多似乎誇大的地方,可能因為是誤解用字,如『千』常指一個比千人為少的作戰單位;也可能由於手民之誤,像我們今天在數字上多寫了一個『0』,或漏寫了小數點等。許多這樣的問題仍然得不到解釋。我們大可任由這些疑點存在,只要記得歷代志作者在其他方面是一位準確的歷史家;他關心神在世上作工的不變原則,而他的努力,成績斐然;由於他和初期的讀者比我們更熟悉早期的歷史(撒母耳記/列王紀),並且與這兩段歷史描述的世界更接近,因而在我們感到困難的問題上,他們都輕易地克服了。

應用綱要

歷代志的作者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是基於神子民的地位,就知道被擄歸回的人真正要重建的是甚麼:重建對神的敬拜──在生命上尊神為主。我們也須對自己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正確地面對現況,校正我們生命的方向。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1 07:51 | 只看該作者

十1至三十六23 列王

所羅門屍骨未寒,輝煌的國度已衰落瓦解。它是沿著昔日支派的裂痕而分裂的:那是在耶路撒冷之上,一條從東至西的裂痕,南面是猶大、便雅憫和西緬(很久以前已被猶大吸納),還有當地利未支派的人。但這分裂一般視為大衛的支派相對於其餘的支派,因而南部稱為『猶大』,而其餘大部分的支派則自稱為『以色列』(10:16>十16)。
這使以色列一名的使用,在歷代志餘下篇幅中產生了混淆。在最廣義上,以色列指神的子民,包括南北二部,而且並沒有貶義。在政治上,那是指北面的王國。當以色列一詞指北國的人民時,其意義不一定是壞的,因為其中有真正的以色列人(11:13-17>十一13-17,28:9-25>二十八9-25,30:11>三十11;王上 19:18>王上十九18),甚至北國的第一位君王耶羅波安,也是按著神的心意而背叛羅波安的(10:15>十15,11:4>十一4)。但以色列通常是指銳意脫離大衛王朝和所羅門聖殿制度及其君王的政治勢力,儘管實際上神不再允許他們那樣做(13:8-12>十三8-12);更甚的是,一些君王如亞哈和他的家,不但拋棄大衛/所羅門的理想模式,還把外邦諸神引入國中(23:17>二十三17; 王上 16:30-33>王上十六30-33)。
然而,歷代志作者只有在北國的歷史與南國有關時,才會提及北國,因為南國的大衛家系會再延續300年和20個王朝。他的目的是顯出大衛和所羅門的理想,怎樣為其繼任人所跟從或棄絕,並展示出祝福和懲罰怎樣因應國情而臨到。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1 07:51 | 只看該作者

十1至十二16 羅波安

羅波安剛就任時,愚昧自大,引致耶和華說北國背叛他是正確的(10:15>十15,11:4>十一4)。列王紀上十二章1至24節和十四章21至31節只說出他的壞處。歷代志作者則從別的來源附加了資料,說在起初的災難之後,曾有一段成功統治的時間,然後有第二次的災難,繼而是悔改和復興。縱然羅波安所娶的妻,許多都是大衛家族裡的人(11:18-21>十一18-21),但這並不使羅波安成為大衛的君王,而列王紀的評論是對的,它指羅波安的治理,處處都顯得不成功。歷代志作者的記述較公平,雖然最終結論跟列王紀一樣(12:14>十二14),但仍比較公平地給本書餘下的內容定下了模式:罪帶來災難;悔改則引往祝福。
十1-19 王國分裂
示劍自古已是政治和宗教重地,因此是『全以色列』立王聚會的適當地點(1節)。引致羅波安失敗的最初3個因素(作者預期讀者已知道 王上 11:26-40>王上十一26-40的背景),在於拿八的兒子耶羅波安,那是有影響力的名字(2節)。眾支派以耶羅波安為他們當然的領袖,帶出了第二個問題,就是抽重稅和服苦役(4節)。服苦役照例並不會影響真正生來是以色列人的(8:9>八9),但事實似乎不然(18節; 王上 5:13-14>王上五13-14, 王上 11:28>十一28)。
羅波安諮詢了年老的和年輕的顧問,而年輕人固執的意見得勝了。羅波安背著敬重長者的聖經原則而行(參 賽 3:4-5>賽三4-5),雖然說得公道一點,那是因為那些『少年人』是與他一同長大的(8節),而他們必已得勢近40年(12:13>十二13)。耶羅波安和北方眾支派既看見羅波安不讓步,便起來叛變,這樣,第三個因素,即先知亞希雅的預言( 王上 11:29-39>王上十一29-39),便再浮現,使羅波安大感失望和挫敗。神已說過這事會發生,而它實在發生了(15節)。叛變的呼喊諷刺地與歷代志上十二章18節唱反調(16節)。羅波安仍不願意接受事實,差遣掌管服苦役者的長官,厲行引起民憤的政策,結果帶來了可悲的後果(18節)。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1 08:48 | 只看該作者

十一1-23 羅波安的順從

企圖再一次以武力使以色列重新聯合起來的,被神禁止了,羅波安也聽命退兵,這使他得到稱許(1-4節)。這次的順從必是後來蒙祝福的原因:鞏固城邑的計劃(5-12節),宗教生活的突破(13-17節),及皇室家庭的繁茂(18-23節)。雖然『羅波安與耶羅波安時常爭戰』(12:15>十二15),堅固城所形成的防線(6-7節),似乎並非用作抵禦北國,而是抵抗南面和入侵(參12:1-4>十二1-4之註釋)。聖經已談及耶羅波安所設立的另一個宗教(參 王上 12:25-33>王上十二25-33),這便解釋了敬畏神的以色列人為何大都從北國走到南國來。用牛犢來代表耶和華已是壞透的了(比較 出 32:4>出三十二4),而以公山羊來代表本地的鬼魔則是更過分(15節)。羅波安的家庭不但龐大,且按我們的標準看來,是屬於同系繁殖的(18、20節);鑒於所羅門娶妻放縱( 王上 11:1-8>王上十一1-8),羅波安現在如此做法無疑已被看成美德,而第23節說羅波安為眾子『多尋妻子』,似乎更應作『求問眾妻子的許多神明』(耶路撒冷聖經)。
羅波安的順從,並帶來的祝福,維持了3年(17節)──但不足以影響最後的判決,就是針對『羅波安行惡』的審判(12:14>十二14)。

十二1-16 羅波安執政的晚期

從第1節我們不難看見驕傲與自信(那是謙卑和信靠的反面),這態度引致第1節下的罪,繼而是2至4節的懲罰。埃及第二十二王朝的始創人示撒,把埃及重新團結起來(按羅波安在以色列所作的看來,這是諷刺),現在並且要向東北面擴展,無疑是與耶羅波安和以東王、亞蘭王共謀( 王上 11:14-40>王上十一14-40)。入侵的詳情並非來自列王紀(3-8節);歷代志作者從資料所描述的軍隊十分龐大,縱然『六萬』(3節)大概應作『六千』,而示撒本身有關此戰役的記載,列出他奪取的城邑超過150座。耶路撒冷不在其中,因此第7節的預言得著了應驗,而示撒從聖殿和王宮奪去寶物便離開了(9節)。
羅波安任內影響最深遠的事,就是王國的分裂(10>十章)。歷代志首先加上關乎羅波安的事件,以表明原則,就是『順從帶來祝福』(11>十一章),而現在再加上一些事實,表明那原則就是『不順從帶來懲罰』和『悔改帶來複興』。第十二章包含了許多經典的用詞,歷代志常使用這些用語來作出教訓,例如:『得罪』(2節),第5節那報復性的『離棄』(並參1節),『自卑』(6、7、12節);而第6節下顯出了真心認罪和悔改的意思──『耶和華是公義的』,也是『對的』,而『我們是錯的』。奠定此教訓基礎的,是所羅門的禱告(6:24-25>六24-25)和神的答覆(7:14>七14)。然而,事實仍然是,第十一章雖然有祝福,第十二章有復興[或許由於『猶大中間有善益的事』(12節,11:13-17>十一13-17),並且由於王的悔改],但羅波安叫人想起的,仍是一個把王國分裂的王,並且是『行惡』的王(14節)。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1 08:50 | 只看該作者

十三1至十四1 亞比雅

歷代志談論亞比雅的篇幅,是列王紀的3倍;列王紀只簡單交代他是個行惡的王( 王上 15:1-8>王上十五1-8)。他母親對他的影響肯定不會是好的(15:16>十五16)。除了歷代志所談及的事件之外,他毫不出色。

北國與南國之間的戰爭,對於誰應管轄整個民族,似乎比不上霸佔土地來得重要,而猶大此次看來是較成功的一方(4上、19節)。但亞比雅看來要在此戰爭中落敗;第3節所列出的數字,顯出猶大與以色列的軍力怎樣懸殊(參導論)。亞比雅藉此機會說出一番值得我們留意的話,這番話指出歷代志神學的基本原理。

首先,亞比雅是向『以色列眾人』說話(4節);雖然他開始時稱呼耶羅波安,但不久便無禮地把他降為第三人稱,好像耶羅波安並不在場一樣(6、8節)。重要的是眾民的忠順,而他們若忠於耶和華,就必知道祂已藉著『鹽約』(5節;大概指永約,參 民 18:19>民十八19),把治權交給大衛家。這情況在前朝出錯,因為其中一方出現叛變,而另一方施行愚政。(第7節那些『無賴的匪徒』,無論是擁著羅波安而『說服』他,還是擁著耶羅波安,叫他『背叛』羅波安,亞比雅的觀點仍是一樣的。)在那情況下,這造反是源自神計劃的一部分。但現在事情已回復正常:在大衛的寶座上有一位真正的君王,在所羅門殿里有真正的敬拜,他們不能再託辭,去尋找人來取代他(8-12節)。

這時猶大不單有正確的神學理論,也有正確的態度(14下、18節),因此歷代志作者刪除了列王紀的結語( 王上 15:3>王上十五3),而以正面的論點來結束,指出了神的賜福(19-21節)。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1 08:53 | 只看該作者
十四2至十六14 亞撒

像處理亞比雅的事迹一樣,歷代志作者記述亞撒的事迹,比列王紀的篇幅超出3倍( 王上 15:9-24>王上十五9-24)。其中又有一些含糊的記載,使現代讀者感到困惑,其中多半是關乎日期的,雖然也有關於神學的含義。為方便研讀,以下的列表是從王國分裂的日期算起的。

根據經文的記載,日期似是如下: <a=d200>t426a
問題是根據列王紀上十六章6節和8節,巴沙是在王國分裂后第四十六年逝世的。因此,以下有另一個大綱,假設十五章19節和十六章1節所提及的,並不是亞撒執政的年份,而是從王國分裂開始計算的日子: <a=d200>t426b
日期配合恰當,但本身卻有問題存在:對於計算日期的方法(王國分裂后第若干年),就只有十五章19節和十六章1節兩個例子;此外,經文明明指出,這些年份並非南國的年份,而是亞撒執政的年份。不過問題仍是懸而未決。以下會再談及相關的事情(參15:11>十五11、15:19>19,16:12>十六12之註釋,及16:1-14>十六1-14附註的『年代問題』)。

十四2-15 君王的心

歷代志作者引述了列王紀上十五章11節,說『亞撒行……正的事』后,他便在十四章3節至十五章15節詳述那正義的事,資料取自不同的來源。一些宗教(2-5節)和軍事(6-8節)上的事情,既顯出亞撒的順服,也顯出神的賜福,並兩次使用『平安』這經典的字詞(6、7節;參 代上 22:9>代上二十二9)。經文中也出現作者喜用的字詞『尋求』(4節,比較7節),而人所尋求的耶和華,被稱為亞撒的神、以色列歷史上的神,及以色列民的神(2、4、7節)。

猶大被敵方的萬軍入侵,亞撒動員的軍隊便受到考驗。此處所記載的數目,似乎十分龐大(參導論);敵人的數目遠超過神的子民,因此以色列人必須信靠神。這裡的敵人未能確定是誰──有許多不同的建議,有說是由一個路比人將軍率領的埃及軍隊(比較16:8>十六8)。

第11節
第11節那段令人難忘的話,顯出亞撒在極端危險的時候(正如在任何時刻一樣),如何全心倚靠著耶和華,而明顯地,這位神就是使他們得勝的耶和華(12-14節)。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1 09:35 | 只看該作者

第18周 約沙法的復興 第4日 代下十七至二十章

約沙法繼父親亞撒為君后,重新復興猶太人的信仰。他樂意遵行大衛的道,所以神堅定他的國。他復興宗教教育,將神的律法教導百姓,給全國帶來靈性之復興。神又使列國恐懼,不敢與她爭戰。在外交方面,他愚昧地藉與亞哈結親,與以色列和好。跟著兩國不聽先知之言,聯軍攻打亞蘭,導致亞哈中箭身亡,約沙法蒙神保守,平安歸耶城,回國后他為民設立士師,按公義審判百姓。其後他的王朝又受到亞捫與摩押人的聯軍攻擊,約沙法下令全國禁食禱告,因危機帶給猶大轉機。在禱告中,他們肯定神的信實,他必垂聽禱告,他乃萬國主宰,是有大能大力的,他們求神將那些外邦人逐出應許地,結果神真的垂聽了他們的禱告,將聯軍打敗。約沙法在位期間,總算是四境昇平。唯一不足的,是國內邱壇未廢,百姓對神的信心仍末夠堅定。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宗教教育復興        與惡人為友        勤勞出巡        禁食禱告勇士
約沙法重用利未人        約沙法失誤        設公正士師        退聯軍入侵
       
列王紀上只用一章記載約沙法的事迹,在他統治期內之事,作者只略提數語,但對亞哈則詳細論述。然而歷代志下對亞哈只提幾句,卻以四章篇幅論約沙法復興猶大,詳述他在屬靈及對國民信仰方面之努力與貢獻,兩卷書的記載為何如此不同?列王紀上的材料主要出自北國先知之口,歷代志下的材料則主要來自南國祭司之口,所以重點有異,但內容全無衝突。

賢君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重禱告生活,有任何困難臨到時,他們都會藉禱告把事情交託主,甚至會禁食禱告。約沙法就是這樣的一個禱告勇士,危機反帶給他號召全國進行禁食禱告,經歷主的機會。你的禱告生活又如何?

金句:歷代志下十九章七節
現在你們應當敬畏耶和華,謹慎辦事。因為耶和華我們的神沒有不義,不偏待人,也不受賄賂。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2 08:41 | 只看該作者

第18周 轉危為安的約阿施 第5日 代下廿一至廿四章

約沙法以後繼位的是惡君約蘭,他為鞏固自己的勢力,誅滅自己的兄弟,又娶亞哈與耶洗別女兒為妻。若非神與大衛有約,恐怕大衛王朝一早便斷送在約蘭手中了。八年之間,他竭盡所能破壞父親辛苦為國民帶來的屬靈復興。雖經先知以利亞警告,他還是不聽,且誘民拜偶像、行邪淫,卒招神怒,令以東叛亂,非利士人入侵,盡掠財物及他的家眷(只有一小兒子亞哈謝得保存),其後他患絕症而死,死後亦無人記念。然而他的惡行,比不上他的妻子亞他利雅。亞哈謝與亞蘭爭戰被殺后,他起來剿滅猶大王室,幸得乳母冒死保存約阿施。七年後,祭司耶何耶大號召眾族長領袖,討伐亞他利雅,讓約阿施繼位。約阿施自小受祭司耶何耶大教導,遵行神的律法,登基后即下令重修聖殿,恢復敬拜制度。可惜在耶何耶大死後,約阿施離棄神,拜偶像,先知撒迦利亞責備他們,反被百姓用石頭擲死。約阿施不記念耶何耶大的恩典,所以神也不憐憫他。一年後,亞蘭軍隊入侵,擊敗猶大軍,盡掠財物,懲罰了猶大人。約阿施亦因此患病,后被殺身亡。



惡君約蘭死於重病,無人記念;惡君亞哈謝被殺;惡后亞他利雅遭討伐者殺死……你見到這些惡君的收場,有何感想?

當王后亞他利雅被殺后,「國民都歡樂,合城都安靜。」因為「眾人已將亞他利雅用刀殺了!」(廿三21)為什麼她那麼不受歡迎?怎樣才可得人心?參使徒行傳廿章十七至卅八節,你會從保羅── 一位深受人敬重之神仆身上學習什麼功課?

金句:箴言廿一章一節
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3 06:4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唯慎 於 2008-5-2 10:06 PM 發表

謝謝加國弟兄帶領這一段,這些輔助材料,也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歷代志和列王記。

亡國的分裂,雖然是羅波安任內所發生,但根源,卻是在所羅門晚年對神的不忠。神沒有再所羅門在世的時候拿去他的國,是因為 ...


在歷代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順服神的能夠得到神的祝福。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3 06:42 | 只看該作者

第18周 烏西雅及約但的復興 第6、7日 代下廿五至廿八章

約阿施被殺后,兒子亞瑪謝登基。當局勢穩定后,便將殺他父王之仆臣殺死。他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之事,卻不專誠。他曾欲連同以色列聯手攻以東,遭先知勸阻而改變初衷。他成功擊敗西珥后,竟將西珥的神像帶回,立為自己的神像,向它叩拜燒香。神使他敗於以色列手中,且被擒,宮中一切財寶盡都被掠走。後來亞瑪謝在拉吉被殺,由烏西雅繼位。早年之烏西雅乃一賢君,專心尋求神的道,神使他亨通,鄰國均進貢來朝,降服於猶大。可惜到他強盛時心高氣傲,以致行事邪僻,干犯了耶和華。他甚至不理祭司之警告,欲在香壇上燒香,神讓他長了大麻瘋,直至死時。烏西雅以後繼任的約坦也是好君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結果蒙神祝福,國勢日強,又打敗亞捫人,得他們進貢。繼他登基的兒子亞哈斯則反其道而行,拜巴力和摩洛,行神認為可恥的事,廣設邱壇,使全國靈性再陷低谷。卒招神怒,被亞蘭王所敗,又被以色列人入境擄去逾20萬人,他求助於亞述也無濟於事,到死時仍不悔改。

第廿五章       第廿六章        第廿七章        第廿八章
先盛後衰        勝利沖昏了頭腦        建造與農產        出賣國家及神
反覆的亞瑪謝        烏西雅晚節不保        約 坦        亞 哈 斯


 

「屬靈的驕傲」是我們常聽到的信徒疾病,也是極可怕的疾病。聽起來是不可能的,既是屬靈,就不會有驕傲,既是驕傲,就不應是屬靈人,但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覺得自己比別人屬靈,比別人愛主,比別人更有資格去事奉。烏西雅不失為賢君,他在位期間,國勢日盛,引致他自視為全國救星,自視為屬靈領袖,要自己到神的殿去獻祭燒香,做祭司才可做之事,結果晚節不保。

請思想,你是否常與人比較,對很多信徒看不過眼,自視比他們更愛主?……小心,這是警告訊號!

金句:歷代志下廿六章五節
通曉神默示,撒迦利亞在世的時候,烏西雅定意尋求神。他尋求耶和華,神就使他亨通。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5 09:35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五1-28 亞瑪謝

亞瑪謝的事迹像他父親一樣,有『好開始/壞收場』。兩者也有不同之處:約阿施需要有力的引導,亞瑪謝則有神藉著先知給他明白的話語。此事可見於列王紀下十四章,但歷代志有更詳盡的記載(15-16節)。

二十五1-13 好開始
『心不專誠』可指亞瑪謝起初做得對,後來卻走錯了路;但更有可能的是(像6-9節所暗示的)一開始他對神的信靠便不甚穩固。在第4節,他確實是細心守護律法( 申 24:16>申二十四16),但這事將產生諷刺性的迴響(參下文第13節的註釋)。
相對於此處詳盡的記述,列王紀下十四章7節只是粗略地記載亞瑪謝對以東之戰。亞瑪謝鑒於軍隊不夠壯大(比較 14:8>十四8;比較  17:14-18>十七14-18),便從北國聘請雇傭兵,但卻因而受到本章的兩位先知譴責。亞比雅(13:8-12>十三8-12)和亞撒(14:11>十四11)可能已告訴他原因為何。他抱怨說,若他作應作的事,便會有金錢上的損失,這也許表示著他沒有完全的信心,但無論如何,他也按著先知的話去行了。結果是對他有益的。一般來說,歷代志作者指出因果關係的例子,都是簡單和急促的,因此此處也可見順服帶來的是得勝(11-12節)。但生活往往不是那麼簡單的,而亞瑪謝的順服,也引致雇傭兵得到以東之掠物的希望幻滅,而那可能是他們參戰的主要誘因,於是轉而在猶大搶掠(10、13節)。然而,這本不該產生極大的困厄,但可能使亞瑪謝對下一位先知的話更不恭聽;他無疑期望能像約伯那樣能出乎意料之外地蒙福(7-9節)。

二十五14-28 壞收場
第二位先知提出責備,因為亞瑪謝竟把外邦的神帶回來(15節)。責備中似乎不單埋怨他犯罪,更說他無理(為何敬奉那些使本國失敗的神呢?),但也許他認為這次勝利表示這些神明已轉而幫助他。他從不受歡迎的忠告,轉向興味相投的獻議(16-17節;比較羅波安,10:8>十8;和亞哈,18:7>十八7),並準備第二次打仗,這次是對付以色列。有不少原因導致這戰爭:亞瑪謝因為報復那些被遣散之雇傭兵所作的破壞(13節);他因為在先前的戰役得勝而過分自信(19節;這是以色列的約阿施的看法),並且這是神因他『尋求以東的神』而施以懲罰(20節;比較15-16節)。結果,亞瑪謝受到敵人入侵、戰敗、被擄,並且耶路撒冷被毀壞和搶掠(21-24節)。

第25節那奇特的記述(南國的日期與北國有關)反映出獨特的處境。在隨後10年裡,亞瑪謝被軟禁在撒瑪利亞作人質,到了經文所指的時候──『約阿施死後』──他才返回耶路撒冷,度過他執政的餘下15年。與此同時,猶大眾民因面對著史無前例的難題,就是既有君王,實質沒有君王,於是亞瑪謝的兒子烏西雅攝政(參26:7>二十六7之註釋)。那些密謀殺害亞瑪謝的人,只是使他父親約阿施的命運重演(24:25>二十四25),並顯出報應並非常常都是即時臨到的──在這情況里,謀反似乎已醞釀了最少25年(27節)。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5 09:36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六1-23 烏西雅

在列王紀中,烏西雅的名字是亞撒利雅,意思是『耶和華/幫助』;此處的名字:『耶和華/力量』,特別適切於歷代志的故事版本,其中雖也多處談及幫助,卻更多談及力量(比較8節)。在16歲那年,他父親被擄,烏西雅開始攝政;10年後,父親回來,兩人便共同執政;亞瑪謝於15年後被殺,他才獨力掌政;跟著他開始了餘下27年長期的統治,期間取回和重建以拉他(1-2節)。這事件,並他晚年受麻瘋病折磨(21節),是神分別表示稱許與不悅,實際上是列王紀中談及烏西雅的整幅圖畫( 王下 14:21-22>王下十四21-22, 王下 15:1-7>十五1-7)。這指出他是另一個有『好開始/壞收場』的君王,像先前兩位君王一樣;撒迦利雅對他的影響,也是回應約阿施(即耶何耶大的影響,比較5節與24:2>二十四2)美好的前半生。然而,烏西雅是比約阿施和亞瑪謝更偉大的君王。歷史告訴我們,烏西雅與同期的北國君王耶羅波安二世,都因超級大國亞述失勢而得益,兩國都因此而得到真正的繁榮,勢力擴展。聖經告訴我們,『烏西雅王崩的那年』( 賽 6:1>賽六1),以賽亞得見耶和華坐在寶座上的異象,標誌著他52年統治的結束,也是一個重要世紀的結束。

二十六1-15 好開始
以拉得的建設,既象徵了神的賜福,也表示烏西雅的才能為他帶來了福蔭。這事意味著國土擴闊,與猶大國的貿易也進一步拓展了,比起從所羅門以來所作的跨進了一步(8:17-18>八17-18),也顯出烏西雅是有識之士。
歷代志描述了成就背後的特質:把他與亞瑪謝比較(4節),這並不是對亞瑪謝的虛假評語,而是把焦點放在他行為正直的事上;歷代志作者以烏西雅『尋求』神來表達他個人的敬虔態度(5節);在同一節中,也指出撒迦利亞的指引,為的是表示他也謙卑地接受好意見。結果是這個深具遠見的人,為他的子民帶來了許多福祉,不單是軍事上的,更是在農業上得著極大的利益──這當然都是國民生活的基礎(6-15節)。在此背後有3個鑰詞,並且兩度得著肯定(7-8、15節),那就是幫助、名聲、強盛。

二十六16-23 壞收場
烏西雅的強盛(『在耶和華里強盛』),導致他的淪亡(14節)。列王紀談及他長大麻瘋的事;歷代志則為此補上原因。在聖殿里燒香(16節)是祭司的特權( 出 30:1-10>出三十1-10)。北國第一位君王就是因為輕視這規定而受責備( 王上 12:28>王上十二28至 王上 13:5>十三5)。意圖行這禮儀,已是惡事(18節);受譴責而發怒,更帶來懲罰(19節)。
報應很快便臨到。但其中一些特徵使今次事件跟先前的事例有所分別。烏西雅絕對不像前人那樣『離棄』耶和華,他卻是來到以色列宗教的中心,而不是在別處,就在那裡,他的行動顯出了不忠(18節)。這也不能歸咎於他的年輕或不成熟;他是一個飽經風霜的人。他所受的苦極可能並不是現今的麻瘋病,而是一種皮膚病,這病使人不能在以色列的公眾場合出現。他的懲罰是被逐於聖殿和王宮以外(21節),並在他餘下的日子,不能再為他的子民服務。就此保羅的話帶有適切的警告( 林前 9:27>林前九27)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5 09:37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七1-9 約坦

約坦『效法他父烏西雅一切所行的』(2節),除了烏西雅晚年徹底的失敗以外;他一般的生活、義行,得著勢力(6節),在城裡城外建設,贏取戰事和接受進貢,在在都與他父親十分相似。歷代志作者強調這些蒙祝福的標誌,卻刪除了他被以色列攻擊的消極記載(比較 王下 15:37>王下十五37),以致在他的記述中,約坦執政期間的事件,一切都是正面的,使他成為170年以來──自亞比雅始──第一位沒有壞記錄的王。在前3任君王之後──其中每一任都有好的開始,壞的收場──約坦是頭一位只有美好政績的王,跟後來的3位王一樣;他是一位完美的君王,與他的兒子成為強烈對比,因他兒子的統治完全是一場災難。
然而,『百姓』已是他們正義之王的對照(2節)。歷代志不僅是列王的記錄,而這些王的事迹表明了順從者得賞賜,不順從者受懲罰的簡單原則。在約蘭(21:19-20>二十一19-20)和亞他利雅(23:21>二十三21)統治期間,已有良善的百姓不贊成他們昏庸的君王;現在則是百姓中間有人行惡(雖然他們的王是義的)。因此,國民因約坦的緣故而蒙福,卻繼續犯罪,沒有受罰,直至『那攔阻的被除去』( 帖后 2:7>帖后二7),而亞哈斯的即位,顯露出君王與百姓同樣敗壞。他們是摩西所預見的一個世代,他們以為『我雖然行事心裡頑梗……卻還是平安』( 申 29:19>申二十九19),但他們會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全然錯誤的(參下文)。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5 09:39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八1-27 亞哈斯

歷代志作者把列王紀下十六章1至20節的記載重寫,並強調亞哈斯父子之間的不同之處。從這位沒有犯錯的約坦,作者突然轉而描寫亞哈斯,而亞哈斯並沒有一件好事可以提出;他甚至比一個世紀以前,亞他利雅時代那3位君王還要壞。這記載指出了他的不忠(22節),更談到耶和華的敬拜,實際上是怎樣給外邦諸神的敬拜取代了(24-25節)。百姓的不忠現在也顯露出來了,用上述摩西的預言來說,結果是他們發現自己『從本地拔出來,扔在別的地上』( 申 29:28>申二十九28)。因此,亞哈斯的統治既叫人想起北國起初脫離南國時的不忠,也預期130年後會被逐出境。
歷代志作者甚少談到南國邊境以北的事,但這時候,他指出那裡正在發生的兩件事。以色列諸王拒絕大衛家的統治已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他們最終被擊敗,並被亞述的侵略者擄去了。作者並沒有提及這事件,只是描述北方沒有王。然而,北國的民並不像他們的王,他們仍與南國『一家親』,而當神派遣先知,他們甚至會為自己的罪悔改。
因此,南國現在就像北國從前一樣,處於極惡劣的環境,而北國則樂於得著復興,像南國曾經歷的境況。希西家來到路口,一切已準備就緒,他就像一個新的所羅門,而『全以色列』的復興也即將開始。

二十八1-8 被擄
南國從前的王,沒有一個像亞哈斯那麼壞。除了第1節上之外,此處並沒有序言,而首4節便列出了他愈來愈不忠於神的態度和行為。由於他的行為包括『那可憎的事』(即以色列人初進迦南時,耶和華把迦南人逐出的原因(3節)),難怪猶大也開始被逐(5、8節)。
亞蘭與以色列的攻擊,從列王紀下十六章5與9節可以看見,但是沒有顯著成功,不過已足夠讓歷代志作者闡明他的要點。一方面,最終的被擄,只是將來更大規模被擄的預嘗。另一方面,第5-6節似乎是刻意反映亞比雅在十三章11至12節和15至17節的話:離棄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會使人戰敗被殺,並且被交在仇敵的手裡──以色列如是,猶大也如是。

二十八9-15 眾鄰舍
從好幾方面來看,在撒瑪利亞的一幕是值得注意的。首先,那裡不僅有一位真正的『先知』,他實際上更是備受注意(9、13節)。其次,亞比雅的謀反顯出猶大現在是有罪的,像昔日的以色列一樣(參上文5-6節之註釋),但並不表示以色列現在已無可指摘──絕不是這樣:神對兩國都十分憤怒(9、11、13節)。跟著,在撒瑪利亞出現的『幾個族長』(12節)暗指北國君王的帝系已結束;因此,北國的平民可以跟他們在南方的『弟兄』和解與重聚(8、11、15節;新國際譯本所用的『親屬』和『本國人』把這要點削弱了,比較11:4>十一4)。

第13節似乎指出他們不單為這事件後悔,更是為北國所有的罪而後悔。最後,

第15節那涉及撒瑪利亞人和耶利哥人的好行為,預示了耶穌在路加福音(路 10:25-37>十25-37)所說的比喻。兩件事都能顯出,神施行的恩典可以使祂的子民大為吃驚。
二十八16-27 亞哈斯求助於亞述
當時北國仍有希望。但亞哈斯的猶大還要下沉至其最深的深淵。非利士的入侵(18節),叫人想起掃羅的日子,也追想惟有聽從神的明君(當時是大衛,現在是希西家),才可以拯救子民。然而,人民和君王都違抗神(19節),他們拒絕向唯一能幫助他們的求助,所以亞述帶給亞哈斯麻煩,並不是給予他幫助(16、20、21節),為此他們也不感驚訝。他最後一次向外邦諸神的求問,甚至完全把聖殿關閉(12-25節),使南國也經歷北國的命運( 12:8-9>十二8-9)。南國仍有一線希望,就是亞哈斯逝世時,仍有一位有識見的人,不讓他葬在諸王的墳墓中(27節)。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6: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