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加坡學生到蘇州淑女學堂浸濡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08-6-12 04: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zaobao.com/edu/pages3/edulive071115.html
張從興 (2007-11-15)

  有108年歷史的新加坡女子中小學的66名中小學生,昨日在中學部母語部主任郭秀芳老師帶領下,前往蘇州淑女學堂進行文化浸濡,感受禮樂文明。

  據中新網報道,郭秀芬老師說:「半年之前,我們在新加坡《聯合早報》上看到關於淑女學堂的消息,覺得非常有意思,所以決定組織學生過來參觀學習,讓他們對中國文化有一個初步了解。」

  淑女學堂堂長傅奇昨日接受本報電郵訪談時指出,學堂是在今年5月份接到新加坡女子中小學方面的要求,表示希望在11月間到蘇州市星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文化交流的同時,順道到學堂進行文化浸儒。

吳門古琴傳人、美國紐約琴社前社長袁中平昨日受邀在蘇州淑女學堂為新加坡女子中學(中學部)講授古琴藝術。站在袁中平後面的是(左起)新方學生代表李敏偉、區逸安和淑女學堂學生代表周穎嫻、夏文靜。(蘇州淑女學堂提供)  

  據傅奇描述,66名新加坡女學生昨天下午抵步后,立即被學堂里古色古香的陳設及書架上的中華傳統文化典籍所吸引,一些學生翻看著全本的《論語》、《孟子》,念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初次見面,淑女學堂師生向客人行拱手禮。第一次來到蘇州的中二學生區逸安說:「我們學校有開設專門的華語課,戰國故事、唐詩宋詞,我們都能學到。」

  「在新加坡中華文化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弱的,這次特意帶學生前來交流學習,因為她們的血脈里流的都是華人的血,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次蘇州之行,也是一次尋根之旅。」郭秀芳向學堂介紹了新加坡的華文教育情況。

  在向東道主介紹新加坡女子中小學時,郭秀芳說,這是一所具有108年歷史的學校,目前共有學生2400多名,分中學部和小學部,實行10年一貫制教育。學校以音樂、舞蹈為專長,並根據學生由馬來、印度、華人及歐亞混血兒等四個種族組成的現狀,著重培養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上的應對能力及自信心,學校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母語培養,鼓勵學生去學習自己的母語,了解自己的文化。

  「只有四個種族和諧共存,才會有利於新加坡的發展,所以新加坡政府也很鼓勵支持學校開展母語教學」,郭秀芳說:「華裔佔了新加坡總人口的大部分,這次我們帶來的66名中小學生大多數都是華裔,蘇州,是中華文明傳承和發揚的最好的城市之一,我們就是希望她們能更多地了解自己祖先的傳統文化,不要丟掉自己的根。」

傅奇透露,學堂方面非常重視新加坡學生的這次訪問,為客人精心準備了經書、國畫、孔子像等禮物,專門請文化顧問劉曉虹先生講解中國文化的核心和境界,邀請了吳門古琴傳人、美國紐約琴社前社長袁中平為學生們講解並演奏中國最崇高的樂器古琴。一曲《梅花三弄》,學生們很是著迷。袁中平詢問誰願意學古琴的舉手時,學生們無一例外的表示要學中國古琴藝術。

  最後,在悠遠動聽的古琴聲中,新方派出兩名學生代表李敏偉和區逸安換上漢服,與淑女學堂的兩位女學生一起向孔子像行禮,並互贈了禮物。

  創辦於2005年的蘇州淑女學堂,又名復興私塾,由國學大師章太炎關門弟子朱季海任名譽顧問,現已彙集民間學者十餘人。私塾倡導兒童讀經和淑女風範,教授琴棋書畫等傳統經典,以女學生為主。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2: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