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臨汾新政嚴查買官賣官 「亂世重典」震驚煤老闆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6-10 12: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地處山西西南部的臨汾市,在中國的版圖上並不顯眼,但自去年以來,這個城市忽然有了超常的曝光率:「黑磚窯事件」、 「洪洞12.5特大礦難」、「官員腐敗」……一系列晦暗事件后,作為能源大市的臨汾徹底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面對公眾的詰問與高層的問責,這個因煤而興的城市更是置身於「輿論漩渦」之中,難以「自拔」。

這座曾經是「中國污染第一城」的煤炭大市陷入迷茫,而400萬臨汾人則對剛剛履新臨汾的執政者寄予了更多的期待。


臨汾的「救贖」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韓文/山西臨汾報道

2008年5月,臨汾市商業街解放路,法國梧桐已披上濃密的綠裝,遮天蔽日,東西一眼望不到頭的青翠。不遠處的平陽廣場,巨型三面翻廣告牌上「科學發展、環境宜人、和諧平安、風清氣正」 16個字格外顯眼。

「如果真能把這16個字落到實處,那麼臨汾就大有希望,臨汾百姓也就別有多高興了。」在廣告牌下工作的環衛工人陳師傅抬頭看了看,轉身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念叨著。

在2008年2月23日,在臨汾市委二屆三次全會上,當這16個字被作為臨汾新目標正式提出時,在許多臨汾人看來,可謂「對症下藥」,應該是一劑切中要害的「濟世良方」,也是臨汾未來發展的「路標」與「航向」。

「南通秦蜀, 北達幽並, 東臨雷霍,西控河汾。」 臨汾市區位優勢突出,歷史上堯帝曾建都平陽於此,明洪武和永樂年間,規模宏大的大槐樹「移民墾荒」事件也發生在這裡,因而臨汾的「根祖」文化享譽四海。

而臨汾市在2007年相繼發生的三起煤礦安全重特大事故,不僅讓這個歷史悠久的「根祖」之地狠狠「蒙羞」,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個煤炭大市將何去何從?

煤城「新政」

「短痛代替長痛」

臨汾,因煤而興,又受煤「拖累」。這個產煤大省中的煤炭大市,曾是全國首家試點煤礦產權制度改革的城市。而四年之後的今天,又一場聲勢浩大的煤炭改革「光臨」於此,彷彿引爆又一枚「重磅炸彈」。而兩次煤炭改革的出發點驚人地一致——頻發的礦難成為改革的直接助推器。

2007年:3月28日,堯都區余家嶺煤礦發生瓦斯爆炸事故,26名礦工遇難;5月5日,蒲鄧煤礦發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28人遇難;12月5日,洪洞縣瑞之源煤業公司發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05名礦工遇難。

有人用「炮聲隆隆」一詞來「戲謔」過去一年臨汾煤礦事故的凄慘之狀。三起重特大事故雖已成過往煙雲,但無數條鮮活生命的瞬間隕落,及其事故背後暴露出來的弊端與癥結,卻深深地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靈。

面對高層問責與輿論拷問,臨汾市在痛心疾首的同時,也在進行徹底的反思。

據了解,歷屆臨汾市委、市政府都曾把煤礦安全放在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並採取了許多強有力的措施,但嚴峻的安全形勢還是令每個當政者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執政策略,也曾成為臨汾某些領導在煤炭安全方面最現實的選擇。

現在,情況卻「風雲突變」。

「用鐵的意志『嚴查』,用鐵的手腕『嚴治』,用鐵的決心『嚴管』,用鐵的紀律『嚴懲』,用鐵的措施『嚴關』。」這是新任臨汾市主要領導在「治煤」上的堅決態度。

業內人士認為,臨汾煤礦事故多發,原因眾多。

首先是臨汾煤炭產業基礎差,煤礦多、小、散、亂是主要特徵,且大部分為民營煤礦,少數礦主受高額利潤驅動,對安全重視不夠,投入不夠;

其次,少數幹部作風不實,基層監管人員不負責任,少數基層監管人員經不起糖衣炮彈襲擊,把監管變成了「站崗放哨」;

另外,採掘工藝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炮采車拉還佔相當大比例?

2007年12月23日,「火線」調入臨汾任市委書記的夏振貴,把第一次工作調研特意安排在臨汾的煤炭、安監部門。夏振貴之前在山西煤炭安全生產形勢較好的晉城市擔任市長。上任伊始,「以『12.5』為安全生產拐點,如何根治臨汾礦難頑疾的難題」曾令他「徹夜難眠」。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夏振貴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表示:「臨汾市將改革煤礦經營體制,引進省內外煤炭大企業、大集團,採取代購、控股、租賃、託管等方式,通過關小上大實現規模升級,通過資源整合實現經營重組,通過兩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實現專業生產,保障安全生產,促進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

「良藥苦口,但可以治病;刮骨雖痛,能救人性命。」夏振貴用此形容煤炭改革是「短痛替代長痛」之舉。

「新政」無路可退

「臨汾在煤礦體制改革和煤炭資源整合方面必將為全國的煤炭體制改革提供可借鑒的經驗,爭取全國小煤礦改革現場會能在臨汾召開,推廣臨汾的經驗。」4月15日,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監察司副司長劉志軍充分肯定了臨汾的改革措施。

當日,臨汾市召開「深化煤炭體制改革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動員會」,山西省內五大煤炭企業集團及徐州礦務局、徐州華潤煤電公司、兗州礦務局等省內外大型煤炭企業負責人應邀出席。在會議上,「臨汾要在3年內,將全市年產30萬噸以下中小煤礦全部進行資源整合」的謀划,被認為是「救贖」的重要舉措。

業內人士表示,此會議將關乎當地眾多煤老闆的「生死存亡」。

據悉,此次改革截止時間為2010年,核心內容首先是從煤礦產權體制上進行改革,引導、鼓勵省內外國有大型煤炭企業採取「收購、控股」的形式,整合重組中小煤礦,形成國有大型煤炭企業佔主體地位的煤礦產權體制;

其次,從煤礦管理體制上改革,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對中小煤礦進行「租賃、託管」,形成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及其專業公司為主導的生產管理體制。

屆時,臨汾市將完成全市煤礦數量減量1/3,由現在的390座減少到260座以內。此後,新建礦井規模不低於120萬噸/年,改擴建礦井規模不低於90萬噸/年,受地質構造等自然因素限制的礦井規模不低於60萬噸/年。

「對於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不具備安全生產能力,又不參與整合重組的煤礦,將堅決予以關閉。」新當選的臨汾市市長劉志傑「態度堅決」。

5月初,當記者再次前往臨汾採訪時得知,臨汾已有堯都區、洪洞縣等8個縣(市、區)的61座煤礦完成了相關體制改革。山西焦煤霍州煤電集團此前也與臨汾所轄的堯都區、蒲縣、汾西縣、霍州市政府簽訂了煤礦體制改革、煤炭資源整合框架協議。

鄉寧縣一煤礦礦主告訴記者:「賺得比原來少了,但責任擔的小,天天能睡上安穩覺了,就當花錢買平安吧!」

記者從山西省煤炭工業局了解到,2008年是山西煤炭工業的「資源整合重組年」。計劃到2010年,山西省煤礦數量要在現有基礎上再壓減30%以上,形成兩個億噸級和三到五個5000萬噸級的大型煤炭集團,大集團產量要佔全省煤炭產量的70%以上。

臨汾在山西率先走出了第一步,如同4年前的「臨汾試點」一樣,面對的阻力與壓力不言而喻,但臨汾「無路可退」。

「亂世重典」

2007年4月27日,轟動一時的「苗匠3.18瓦斯爆炸事故」案件在晉城公開宣判,晉城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布了對22名被告的審判結果,其中煤礦投資人王建軍數罪併罰被判無期徒刑,並處罰金100萬元;礦長、安全副礦長被判有期徒刑20年。

這是近年來我國對礦難事故責任人作出的最嚴厲懲罰,「首例無期徒刑」的宣判徹底打碎了晉城煤礦老闆的「黃粱美夢」,而晉城根治礦難的決心與鐵腕舉措,從此亦不脛而走。

與之相吻合的,夏振貴到臨汾上任的第一次工作調研時就強調,要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人,變「要我安全」為「我要安全」,變「行政幹部為煤礦安全不安」為「煤礦老闆為煤礦安全不安」。

無獨有偶,今年2月24日,臨汾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洪洞「12.5」礦難的責任人進行了宣判,數罪併罰,判決洪洞縣瑞之源煤業有限公司投資人王東海等3名被告人無期徒刑,其他事故責任人也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1到20年,共處罰金1億8520萬元。

這個結果同樣令臨汾的煤礦老闆「脊背冰涼」、膽戰心驚。

「對煤礦主來說,原始積累已經完成,錢已夠花,與其冒下半生坐牢的風險,不如少掙點,平平安安度過一生;對看不見的『後台』來說,趁早金盆洗手,免得進退兩難、提心弔膽;對監管人員而言,少了受糖衣炮彈襲擊的風險,免得佔小便宜吃大虧;對礦工而言,多了安全保障;對政府官員而言,免了『老闆掙票子、官員丟帽子』的擔憂。」臨汾市委辦公廳一工作人員為《中國經濟周刊》分析市委、市政府進行煤炭體制改革的「皆大歡喜」。

與此同時,臨汾市對上世紀80年代以來形成的1.4萬多處非法坑口進行了全部排查,對2006年以來出現過反彈的5400多處非法坑口進行了重點排查,將取締標準不高的890多處非法坑口,予以徹底炸毀。

臨汾市委、市政府還發布了獎勵舉報人公告,對舉報者給予重獎。單純的政府行為逐漸演變成聲勢浩大、全員參與的「人民戰爭」,私挖濫採行為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3月25日,山西臨汾與晉中在臨汾霍州召開了聯合打擊非法開採專項行動第一次聯席會議,雙方就建立聯動協調機制、共同維護兩市交界區域採礦秩序進行了交流,並出台了初步工作方案,這是山西在市與市之間首度合作打擊非法開採。

「私挖濫采和超層越界開採之所以屢禁不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幹部在背後插手。」在臨汾市委二屆三次全會上,夏振貴曾一針見血指出,並表示要對「保護傘」、「黑後台」,要發現一個打掉一個,先開除公職,再追究法律責任,絕不姑息。 另外,對監管者與煤礦的「貓鼠一家」現象也將嚴厲打擊。

官場「清污」

煤炭,在富裕臨汾的同時,像一個無底的黑洞,把許多曾經頗有口碑的領導「吞噬」,成為了山西官場的「百慕大」。

2007年,臨汾先後成為王月喜、苗元禮等官員的「滑鐵盧」,這座城市的官員都經歷了一場生與死的「考驗」,而政府的公信力與執政能力同樣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苗元禮在擔任臨汾市副市長,分管煤炭工作期間,利用職務之便,通過審批減免、緩交煤炭資源價款,整合資源、關閉和保留煤礦等過程中收受賄賂,數額特別巨大。

今年1月24日,山西省紀檢委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因涉煤焦領域犯罪的原臨汾市副市長苗元禮違法違紀情況,並宣布山西省委、省政府已決定2008年在全省深入、集中開展煤焦領域反腐敗。

山西省紀委副書記張曉亞說,苗元禮等涉煤焦案件暴露出山西少數行政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利用煤焦領域體制、機制、制度、監督和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環節,收黑錢、干黑事、謀黑利,官煤勾結,失職瀆職,直接導致了煤焦領域重大腐敗案件易發多發、重大生產責任事故頻發。

面對已是 「千瘡百孔」 的臨汾,整飭吏治已變得非常迫切與必要。

在許多人看來,「深入開展煤焦領域的反腐敗鬥爭,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成為臨汾市當前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重要任務,而打造一支廉潔、高效、務實的幹部隊伍是臨汾「突圍」的根本之策。

3月31日,在臨汾市組織工作會議上,市委書記夏振貴旗幟鮮明、態度堅決地表示:「第一,臨汾堅決不賣官。『賣官』就是賣自己的『官帽』,賣自己的『自由』。我可以告訴大家,在臨汾市委,買官是買不到的。第二,堅決抵制『跑官要官』的。『跑官』的找上級領導打招呼,就是給市委施壓、添亂。用這種人心裡不踏實,我總懷疑這種人精力不在工作上;對這種人,即使符合條件,也要再考驗考驗?」

臨汾某官員稱,現在在臨汾為官實屬不易,清廉是根本,工作作風還得過硬。對於「只會說功、不會做功,不負責任、不抓落實」、「一問說能行,二問說沒法,三問不說話」的幹部來說,「濫竽充數、難得糊塗」的日子是過不下去了。

「抓住不落實的事,倒查不落實的人,追究不落實的人,落實不落實的事」這道臨汾特色的「緊箍咒」如今已戴在了這座城市每個領導幹部頭上,像一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令人生畏。

「今年,臨汾面向全國公開選拔煤炭局長,我們有兩個副局長符合報名條件,但考慮再三都放棄了,原因就是太清楚這個崗位的壓力與風險。」臨汾市煤炭工業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也有人把時下臨汾的工作環境比作是「高壓艙」,壓力雖高於常壓,但「高壓艙」藉助壓力可以治癒各種疾病,臨汾的各級領導幹部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也有好的一面,可以保持更清醒的頭腦與健康的心態。

臨汾市紀檢委一幹部坦言:「臨汾已『脆弱』到不能給任何一個官員犯錯誤的機會,整飭吏治不僅是對改革成果的保護,同時也是對官員最大的保護。」

重塑「花果城」

「第一年來臨汾上學的時候,很不適應,都有了退學的想法,主要就是環境污染嚴重,大部分時間只能呆在學校里,幾乎不敢穿淺色的衣服,特別鬱悶。不過現在好多了,市區環境有了很大變化,穿白色的衣服也沒什麼問題。」來自湖北襄樊



的山西師大女生崔娜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事實也的確如此,經過「壯士斷腕」般的治理,臨汾市已徹底告別了過去的「陰霾」,藍天白雲、天高雲淡成為了光顧這座城市的「常客」。

而此前的幾年間,臨汾曾被冠以「中國污染第一城」,這個碩大的「黑帽子」將這座城市壓得透不過氣來,臨汾人自然也「抬不起頭」。

臨汾市前任市長李天太,曾面對臨汾市的當時環境形勢「毫不諱言」:如芒在背、如坐針氈,憂心如焚、寢食難安。

臨汾是山西省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於過度發展煤、焦、鐵企業,形成了結構性環境污染。

受煤、焦、鐵等傳統支柱產業所累,自2003年臨汾市被列入國家環保總局113個重點監測城市以來,連續三年墊底;2006年前進了一步,成為倒數第二;同年,美國一環境研究機構還將臨汾列入「2006年世界10大污染地區」榜單。

2007年,臨汾市發出 「還碧水藍天,造花果新城」的動員令,政府相繼取締了1006處污染嚴重的「土小企業」,對沿河、沿路及周邊污染企業,實施「關停並轉」。緊接著又投資6億多元人民幣,實施市區環保十大工程。重拳之下,臨汾市區二級以上天數由2000年的14天增至2006年的202天,經國家環保總局年終監測,綜合污染指數由2000年的11.61下降為06年的4.18。

去年全年,臨汾市二級以上天數達到了305天,與中部其他能源城市相比,差距越來越小。臨汾市終於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環境空氣質量比上一年前移了11位,並獲得了山西省政府的200萬元獎勵。

即便如此,臨汾市委、市政府仍然表示擔憂,臨汾市區去年雖然退出了全國113個重點監測城市后十名,但環境污染嚴重的狀況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能不能鞏固已有成果,防止污染反彈,步入先進行列,對臨汾而言是一個「重大考驗」。

2月23日,在臨汾市委二屆三次全會上,建設「科學發展、環境宜人、和諧平安、風清氣正」的新臨汾目標正式出台。與此同時,「二年建成省級衛生城、三年建成省級園林城、四年建成省級環保模範城」的「三城聯創」目標被大膽提出。

有人對這些「高不可攀」的目標提出置疑,認為污染「重災區」要量力而行,「沒有學會走路就要學跑步」不太現實。

記者在臨汾採訪時發現,即便褒貶之聲不一,但許多市民對此目標頗感振奮,表示要以實際行動為「三城聯創」盡一份力。

市民李先生說:「環境關係到全市人民的生活質量與身體健康,也關係到子孫後代與城市的命運,城市如果不適宜人居住,那經濟即使發展了也是虛假繁榮。」

「難度非常大,但不做不行。」夏振貴直言不諱,「臨汾過去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花果城』,但這座『花果城』逐漸地黯然失色,變灰了,變黑了。我們提出『三個創建』,就是要讓臨汾重放光彩,讓臨汾成為人們願意待、待得住的地方,成為投資者的樂園,成為廣大老百姓的美麗家園。」

隨著「三城聯創」工作的展開,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將面臨著淘汰關閉,鋼鐵、焦炭、化工等傳統支柱產業的財政貢獻率將大幅縮水,由此犧牲的GDP將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但是,面對400萬人民,面對腳下這塊文明沃土,臨汾別無選擇!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1: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