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鴻兵:金融地震和資本海嘯,今夏中國被推上斬龍台
[巴蜀之音] 宋鴻兵:今年夏天中國會出現大的金融危機
作者:宋鴻兵
宋鴻兵:我想看看幕布後面有什麼
http://test.ecome.com.cn/141/11041945.htm
去年夏天引爆美國次貸危機,全球經濟陷入一片恐慌。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很多書店的書架上擺出了一本名為《貨幣戰爭》的「類經濟史」著作,它的作者宋鴻兵彼時正身處風暴眼——美國一家專門做房屋抵押貸款的機構。
幾個月後,宋鴻兵準備回國,卻接到出版社的電話,告訴他之前安排好的所有簽售、演講活動都取消了,並且建議他「暫時不要回來」,先「避避風頭」,因為有領導說這本書「思想反動」。宋還是回來了,在四川峨眉山「蟄伏」了一段時間,直至警報解除。
「我明明寫的是美國的事情,怎麼中國人會覺得反動?」宋鴻兵不解。更讓他不解的是,《貨幣戰爭》一書里引用的材料「都是來自國會記錄之類的公開資料」,卻有人認為他在「捏造史實」。
「我並沒有捏造什麼,只是把被主流媒體過濾掉的東西找出來給大家看看而已。比如這次貝爾斯登的事情,主流媒體眾口一詞,『美聯儲和摩根大通出手相助』,事實真是這樣嗎?貝爾斯登倒下了,為什麼只有摩根大通一家提出收購?沒有市場競標,沒有價值評估,在別人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這起收購就已經公布了。」
美聯儲借錢給摩根大通的理由是,「按規定,我只能借錢給商業銀行,貝爾斯登是投資銀行,所以不能直接借給它,只能讓摩根去收購」;可是,就在收購完成的第二天,美聯儲就改政策了,以後對投資銀行也可以開放借貸,理由是「為了不出現第二個貝爾斯登的悲劇」……「這就是潛規則!」宋鴻兵說道。
《華爾街日報》有句話倒是說對了:「貝爾斯登的老闆在華爾街沒有一個朋友。」——1998年,美國有一家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出事,美聯儲找了十幾家金融機構一起援助,貝爾斯登當時拒絕參加,「壞了華爾街的規矩,所以大家憋著勁整它」。此外,宋鴻兵認為這起收購跟1907年的田納西礦業收購案很相似,背後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今天的摩根大通與當年提出收購田納西礦業的老摩根銀行都是美聯儲的股東銀行。
雖然被貼上「陰謀論」的標籤,但宋鴻兵認為自己只是換了個角度看問題罷了:「大部分人看到的東西都是別人想讓你知道的,而我卻想看看幕布後面有什麼。」
「中國版次貸」今夏邁坎?
「中國版次貸」與美國次貸最大的區別在於:後者的資金鏈從個人、家庭的環節開始斷裂,而前者則從中小房地產商開始斷裂。
過熱的中國經濟正在重蹈當年日本經濟泡沫的覆轍——這並非什麼新鮮論調,有爭議的是,災難性的後果可否避免?宋鴻兵的態度很明確,「這是早晚的事」,「現在看來,很可能就在今年夏天,中國會出現一次比較大的金融危機」。
危機來自國際和國內兩方面。國際上,次貸危機不但沒有平息,反而在升級——根據宋的判斷,今年夏天美國將出現一波更大範圍的違約,有更多的人還不上錢,這會直接衝擊國際金融市場,所有金融產品的價值評估都會出問題。
而在國內,問題主要集中在熱錢和房地產上。「大多數在中國的熱錢都是從海外金融機構利用高倍槓桿貸出來的,它們的抵押品就是各種海外金融資產,一旦這些金融資產劇烈縮水,它們必須拋售在中國市場的資產來抵債。」
另一方面,宋鴻兵認為很多中小房地產商將「挨不過今年夏天」:「這陣子我接到賣房子的簡訊和電話比從前多得多。看的出來,大家都在急著套現,這是不好的兆頭。」在他看來,可能發生的「中國版次貸」與美國次貸最大的區別在於:後者的資金鏈從個人、家庭的環節開始斷裂,而前者則從中小房地產商開始斷裂,「中國老百姓目前還不至於完全還不起錢,但大家都不願買房子了,這對資金不夠寬裕的中小地產商是致命的。」
房市和股市一樣,最重要的是信心。而信心是一種很微妙的東西,轉變的臨界點就像水的沸點一樣:「99.9度時,還看不出任何變化,一旦突破了最後的0.1度,所有的水分子好像得到暗示,大家一起做正六邊形的循環。這是一種心理博弈,突破最後0.1度的事件本身可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時機。」
華爾街有句名言:當99%的股評家說情況不妙,就是買進的時候;當99%的股評家都在歡呼牛市,就是賣出的時候。
2007年11月,中國股市處於歷史最高點附近,一家美國基金公司ProFunds Group用行動實踐著這句話,推出了一隻專門做空中國股市的指數基金FXP (Ultrashort FTSE/Xinhua China 25 Index)。這隻基金緊盯中國25家最大上市公司(包括中移動、中石油(17.29,-0.20,-1.14%,吧)、中國人壽(30.20,0.52,1.75%,吧)、平安保險等)的走向,當這25家公司的股票下跌時,FXP基金的凈值就增長。它還使用了2倍槓桿效應:若這些中國公司的股票下跌1%,它的凈值增長2%。
類似做空中國的指數基金不止一隻。宋鴻兵認為,它們「在心理臨界點充當了導火索的功能」。
它觸發一系列金融地震
對於中國,由於貨幣發行權掌握在政府手裡,要踩急剎車,「唯一能採取的措施就是立即停止貨幣從緊的政策」。
次貸危機要過去了嗎?如果你這麼認為,「未免太樂觀了」。在宋鴻兵看來,「次貸很可能是多米諾骨牌中倒下的第一個,它將觸發一系列烈度更強、破壞力更大的金融地震,最終後果是世界範圍的流動性過剩突然逆轉為流動性緊縮的經濟景氣周期的巨變。世界經濟的『冰河期』可能不期而至。」
次貸像一個龐大的倒金字塔。塔底是次級按揭貸款,大約四五千億美元,它支撐著上面7500億美元的債務抵押憑證(CDO),再上面還有更大的50萬億美元的信用違約掉期(CDS)、合成CDO……一旦最底層的次級按揭貸款變成爛賬,這個危險的倒金字塔就會搖晃、傾斜、直至倒塌。
債務的特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些按揭貸款和它的衍生品在整個銀行系統中被交錯抵押、高倍放大、反覆衍生,一個債務人倒下去,就會拉倒一大片債務工具,「現在是幾百萬人同時倒下,誰能拯救?」
據宋鴻兵分析,這一波危機會經歷四個階段。首先是次貸危機,具體的表現是房地產市場衰退,就是我們現在已經看到的;接著是美國整個債務市場發生振蕩和內爆、金融衍生品市場崩盤,今年可能會升級到這個階段;再接下來是美元面臨全球信任危機;最後是全球金融危機,因為美元是世界結算貨幣、儲備貨幣,一旦被拋售,整個金融市場就全亂套了。
「現在的關鍵是看今年夏天我們能否抗得住一次大規模的違約潮。挺過去,就能逃過一劫;一旦抗不住,危機將急劇升級。」
現在亡羊補牢還來得及嗎?宋鴻兵認為中國的情況比美國稍好點:「整個金融衍生品市場有612萬億美元的盤子,主要玩家是美國最大的15家銀行,現在即使他們想拋,也沒人接,沒人能幫他們分擔這個風險」;對於中國,由於貨幣發行權掌握在政府手裡,要踩急剎車,「唯一能採取的措施就是立即停止貨幣從緊的政策」。
「《貨幣戰爭》說的都是常識」
《英才》:有人說你是一個陰謀論者,你怎麼回應?
宋鴻兵:我只是喜歡換位思考。我說的都是常識,並非什麼高深理論。比如,美國憲法中對美元有明確的定義,20.67美元對應1盎司黃金(197,0.83,0.42%,吧),讓美元貶值是要判死刑的,現在這個比例早被打破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的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一直在違憲。但是因為這些事實從來不出現在主流媒體上,大家就覺得這個問題好像根本不存在。
《英才》:《貨幣戰爭》的讀者都知道你力挺金本位制度,但不少人認為金本位是一種落後的制度,是「開歷史倒車」,因為黃金增長的速度趕不上現代人類社會財富增長的速度,實行金本位會導致「錢荒」?
宋鴻兵:首先,從理論上來說,這根本就不是問題。如果看過弗里德曼《貨幣的禍害》這本書,就會明白,金本位與黃金多少沒有關係,哪怕世界上只有一盎司黃金,照樣不妨礙實行金本位。
其次,誰說黃金增長的速度趕不上社會財富增長的速度?這完全是一種錯覺。美國200年來GDP的平均增速不過3%,世界銀行公布的全世界近50年來的GDP平均增長率4%—5%,而黃金的產量增長大約是2%—3%,中國從1974年到現在的黃金產量每年增長10%。
「財富劇烈增長」是個錯覺。確切的說,是紙幣數量在劇烈增長。你的一棟房子,去年值100萬,今年值200萬,說明你的財富增長了嗎?
再說,即使在勞動生產率提高之後,黃金相對實物增長稍慢,導致物價下跌,人民手中黃金的購買力增加,這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啊。像鋁、絲綢、紙張曾經是只有貴族才能消費得起的東西,現在人人都能買得起,難道不是好事嗎?
《英才》:部分準備金制度是目前全世界通行的制度,為什麼你極力反對它?
宋鴻兵:哈耶克說,部分準備金制度就是允許銀行印假錢,我完全贊同。事實上,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只有3%是政府印的,其餘都是商業銀行通過放貸創造出來的,這些根本就是「假幣」。當這些錢被花出去的時候,就會導致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是掠奪人民財富的最好手段。就像你把錢存在保險櫃里,天天有人來偷一點兒,不是政府而是商業銀行在偷你的錢。中國這一波的通貨膨脹就是2002年到2003年過度放貸引起的反應,那時候正是中國的房屋貸款開始興起的時候。
如果實行金本位,一旦銀行過度放貸,立馬就會面臨擠兌的危險。而現在只要多印鈔票,就能保證銀行不倒閉,但這增大了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
《英才》:你在書中提到中國應該把外匯儲備拿來買黃金,但這無疑是不現實的。
宋鴻兵:撇開能不能,先來看看該不該這麼做。從去年到現在的8個月內,由於人民幣升值損失的外匯已經達到1034億美元,相當於被打沉了80艘航空母艦。如果當時我們手上有3500噸黃金,美元貶值對我們就沒有影響,因為美元貶值的部分就是黃金增值的部分;如果有6000噸黃金,每個月還凈賺50億美元。
再來看能不能的問題。當然,央行直接去買黃金肯定不行,這是個政治問題。我的想法是「藏金於民」,讓它變成一種商業行為。印度老百姓每年還買800噸黃金呢,我們為什麼就不能買?現有的貨幣政策把老百姓逼得沒有選擇餘地,投資房地產、股票,要承受巨大風險;存銀行,又要忍受通貨膨脹的損失。
《英才》:梁文道在鳳凰衛視的一檔節目里說,《貨幣戰爭》這本書80%的內容與一部叫《Money Master》的美國紀錄片相似?
宋鴻兵:很簡單,你把那部紀錄片翻譯成中文,對比一下就知道了。那部紀錄片是1995年拍的,其中引述了8本書的資料,你看看《貨幣戰爭》引用了多少資料?我怎麼可能根據它寫出這本書,只不過大家的信息來源比較一致罷了。再說,我書里寫的很多1995年之後發生的事情它不可能提到吧?比如亞洲金融風暴。
《英才》:《貨幣戰爭》把美聯儲定義為私人銀行,但不少業界人士認為它不能算私人銀行,因為它印鈔所得的鑄幣稅收入絕大部分都給了美國財政部,私人股東大概只拿6%。
宋鴻兵:公有銀行要滿足兩個條件,股票全流通、有監管。美聯儲的股票根本不流通、不交易,都是家族繼承的;多少年來沒有人審計過它的財務報表,這樣也能叫公有銀行?
再說鑄幣稅收入,對美聯儲的股東來說根本微不足道。他們最大的好處是擁有利率變化的市場先知權,這項權利能帶來多大的利益?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知道。
宋鴻兵觀點
從去年到現在的8個月內,由於人民幣升值損失的外匯已經達到1034億美元,相當於被打沉了80艘航空母艦。如果當時我們手上有3500噸黃金,美元貶值對我們就沒有影響。如果有6000噸黃金,每個月還凈賺50億美元。
6-8月資本市場將面臨一場「海嘯」
http://www.shxb.net/html/20080521/20080521_93815.shtml
上周六,宏源證券大型投資報告會嘉賓宋鴻兵來昆為投資者指點迷津
作為2007年最暢銷財經圖書《貨幣戰爭》的作者——宋鴻兵,五月17日(上周六)在宏源證券大型投資報告會上為廣大的昆明投資者深刻分析了美國次債危機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以及中國將面臨的衝擊,並建議家庭投資可適量配備「真金白銀」等硬通貨。
美次債危機遠沒有結束
在談到次債危機時,宋鴻兵認為,美國次債危機實際上是美國債務體系出現了危機,「就像一個膨脹的氣球,只是在哪裡刺破的問題」,現在看到的在次級債方面顯現出來的危機,只是美國債務體系危機四個階段的第一階段,「這次危機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並且對全球經濟也會造成影響。」他表示,判斷美國經濟、美元是否反彈,就看美房地產的價格,而現在美房地產業正在衰退,看不出來有好轉的跡象,預計債務危機可能會在今年6月-8月大規模爆發,這將會對世界經濟產生較大影響,「60米的大浪,正鋪天蓋地的打過來。」這樣的危機可能還會持續好幾年的時間。
國內股市將間接受影響
宋鴻兵分析,目前大約有1萬億美元的「熱錢」湧入中國的金融市場,其中大多數「熱錢」是通過銀行高槓桿貸款取得的,如果美國的金融市場出現動蕩,其資產抵押品的價格大幅度縮水的話,就會使「熱錢」獲利了結中國市場的資產,這將會造成中國股市的動蕩,「6、7、8月的危機將是一場海嘯,海浪的高度是60米,中國資本市場這艘10米高的船將要面臨這場大風浪」,「踏空是有風險的,但被大浪打翻了風險更大,危機還在後頭。」而且,奧運之前,雪災、地震、通脹等因素也會使中國經濟面臨較大的挑戰,「炒股是30、40年的事,不要在乎這3、4個月」,「不要滿倉操作,最好是半倉操作。」
家庭投資看好黃金白銀
在談到投資者如何應對即將爆發的危機時,宋鴻兵認為,美元最近20多年來一直處於貶值的趨勢,原油及黃金價格卻出現走高,「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需要一個全球性貨幣,全球的統一貨幣有望是『黃金+碳排放量』」,因此,「每個中國家庭在投資時,可適量買入黃金或白銀,現在黃金、白銀的價格是一個好的位置,是價值投資的重大『窪地』」,「我個人更看好白銀的投資價值,白銀價格在未來將出現飛速上漲的態勢。」
□ 新報VS宋鴻兵
眾所周知,宋鴻兵和他的《貨幣戰爭》幾乎紅遍全中國,宋鴻兵把枯燥的金融歷史和金融陰謀論包裝得通俗易懂,將所謂世界政治經濟幕後黑手「紅盾家族」刻畫得惟妙惟肖、引人入勝。本報記者抓住難得的機會,對他進行了專訪。
新報:為了拯救市場,美國政府出台了多項政策,你認為目前這些救市措施,是不是已經起到效果?
嘉賓:短期效果是有的,它相當於一針強心劑,短暫的緩解了流動性枯竭的問題,但長遠來看,衰退很難避免。
新報:您曾在美國的房利美公司做過高級諮詢顧問,您認為現在中國的房地產業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
嘉賓:中國的房價與美國相比而言,房價更高一些,如果說美國出現次級債問題,房價撐不住的話,中國也存在類似的隱憂,雖然兩個國家發展不一樣,中國房地產價格出現拐點或比較大的下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從央行的緊縮貨幣的政策來看,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如果一些房地產機構出現資金鏈斷裂的話,會對金融市場形成威脅。
新報:《貨幣戰爭》是2007年最為暢銷財經圖書,金融專家都覺得不專業,外行人則大呼過癮,您是怎麼評價自己這本書?
嘉賓:在一個開放社會,每一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很多東西只有辯論之後,從不同的視角去看,才能提供一個更全方位的認識,有爭議很正常,也很好,大家越討論就越清楚、越明白。目前正在寫的《貨幣戰爭》續集將主要關於歐元的一些研究。
新報:能否談談地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嘉賓:地震的影響肯定是比較大,在兩次比較大的自然災害(雪災、地震)之後,中國經濟將受到一定影響。 |
|